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杂志简介:《中国粮油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864/T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工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稻谷研究、淀粉研究、油脂研究、储藏研究、加工工艺研究、标准与检测方法、综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粮油学会
国际刊号:1003-0174
国内刊号:11-2864/TS
全年订价:¥ 92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工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67
复合影响因子:0.94
总发文量:3818
总被引量:38405
H指数:54
引用半衰期:5.5082
立即指数:0.0236
期刊他引率:0.8704
平均引文率:14.1149
  • 大米活性肽对H2O2诱导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梁盈; 王荣; 田明慧; 黄萍; 蒋鹏; 吴伟; 林亲录 刊期:2016年第12期

    本试验观察和分析了RBP处理前后对氧化损伤的HUVEC细胞生长、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MTT检测结果显示:RBP保护组与正常对照组生长状况相似、生长趋势相同、增殖能力相当。HE染色结果显示:RBP保护组细胞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相似,整体完整性较好,细胞形态及分布规则,细胞数较多,与损伤组比较保护作用明显;细胞凋亡流式检测结果显示:...

  • 基于低场核磁研究稻谷吸附/解吸过程水分分布变化

    作者:杨慧萍; 李冬珅; 乔琳; 苏安祥; 胡婉君 刊期:2016年第12期

    基于低场核磁技术,对粳稻谷、糙米、去胚糙米、精米进行数据采集,确定了低场核磁不同反演峰的真实含义,并且研究了粳稻谷的吸湿和解吸过程中水分迁移变化规律,对吸湿解吸过程不同结合程度水分的低场核磁反演峰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粳稻谷在吸湿和解吸过程水分迁移变化规律。实验研究表明,稻谷、糙米、去胚糙米和精米的T21、T22峰峰面积差距不大,精...

  • 3种改性方法对小麦麸皮膳食纤维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作者:张洪微; 杨铭铎; 樊祥富; 崔素萍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获得具有良好功能性质的小麦麸皮膳食纤维,分别对挤压膨化改性、纤维素酶解改性和挤压-酶法改性的小麦麸皮膳食纤维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改性方法都可改变膳食纤维的微观结构,挤压改性的膳食纤维呈块状,酶解改性膳食纤维表面凹凸不平,而挤压-酶解改性膳食纤维表面出现有孔状结构;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持水力...

  • 微波处理对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作者:王雨生; 秦福敏; 陈海华; 赵阳; 闫盼 刊期:2016年第12期

    采用快速黏度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流变分析法,研究微波处理对普通玉米淀粉(CCS)、蜡质玉米淀粉(WCS)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和功率影响CCS、WCS的理化性质。微波处理增加CCS、WCS的糊化难度,使其糊化温度升高。微波处理导致CCS淀粉糊稠度、糊化焓降低,WCS的膨胀度降低。微波处理使WCS淀粉糊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升高,增加...

  • 乙酰化羟丙基淀粉改性次序及程度研究

    作者:赵凯; 刘丽艳; 刘宁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确定复合改性对淀粉性质的影响,从而为复合改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羟丙基淀粉及乙酰化淀粉2种单一改性淀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确定单一改性淀粉取代度,并以复合取代度为指标,探讨乙酰化羟丙基复合改性淀粉的改性次序及改性程度对复合改性淀粉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作用与空间位阻是影响复合...

  • 蔗糖和海藻糖对糯米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谢新华; 马红静; 徐超; 艾志录; 王娜; 潘治利; 贺平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提高糯米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研究了蔗糖和海藻糖对淀粉凝胶析水率、质构特性、热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次冻融处理,蔗糖和海藻糖均能显著降低淀粉凝胶析水率,且添加6%蔗糖与添加4%海藻糖对凝胶析水率的影响相同。添加2种糖后,凝胶弹性增加,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显示添加2种糖的淀粉凝胶熔融焓/糊化...

  • 大豆蛋白自组装纤维聚集体的界面及乳化性质研究

    作者:王金梅; 陈燕琼; 王梦萍; 杨晓泉 刊期:2016年第12期

    大豆分离蛋白(SPI)经酸性热处理后可自组装形成具有交叉β-折叠结构的纤维聚集体,研究了SPI纤维化对其界面吸附动力学、界面膜扩张流变特征及乳化性质的影响。由于纤维化过程中伴随的蛋白水解,酸性热处理明显改善了SPI在等电点附近的溶解度,但中性pH处溶解度明显下降。SPI纤维化过程中,蛋白表面压增加速度和Ed值明显增强,说明其拥有较高的界面...

  • 水相大豆分离蛋白对油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易建华; 孙艺飞; 朱振宝; 董文宾; 李静娟 刊期:2016年第12期

    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核桃油为油相,于水相添加大豆分离蛋白(SPI),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机制备油包水(W/O)乳液,乳液于45 ℃避光保存,每隔1 d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同时检测乳液初级及其次级氧化产物—脂质氢过氧化物与己醛,探究SPI对W/O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SPI应用于W/O乳液,乳液水滴粒径降低,乳液物理稳定性增...

  • β-葡聚糖对大豆分离蛋白酸致混合凝胶流变性的影响

    作者:赵城彬; 刘畅; 张瑶; 刘金阳; 陈旸; 林海晶; 吴非 刊期:2016年第12期

    采用乳酸菌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葡聚糖混合体系进行发酵制备酸致凝胶,研究β-葡聚糖浓度(0.4~1.6%,w/v)和分子量(OGL80~OGL360)对SPI(4%、6%、8%,w/v)酸致混合凝胶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PI中添加β-葡聚糖不会改变大豆蛋白的变性温度,但会使表面疏水性由81.97降低至71.83。一定浓度β-葡聚糖会使SPI酸致凝胶的起点由1 Pa降至0...

  • 挤压膨化脱脂处理对高温豆粕制备蛋白多肽抗氧化性的影响

    作者:齐宝坤; 隋晓楠; 马文君; 王中江; 丁俭; 李杨; 江连洲; 王胜男 刊期:2016年第12期

    采用挤压膨化预处理酶水解法制备高温豆粕多肽,再通过超滤处理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多肽,研究挤压膨化脱脂处理对高温豆粕制备蛋白多肽抗氧化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挤压膨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挤压膨化最优工艺为:物料含水量22%,套筒温度95 ℃,螺杆转速125 r/min,模孔孔径20 mm。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多肽的O2...

  •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作者:陈俊燕; 陆向红; 聂勇; 计建炳 刊期:2016年第12期

    以大豆油为原料,以Novozym435固定化脂肪酶为催化剂,采用滴加甲醇的方法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甲醇滴加速度、水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级数对脂肪酸甲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醇滴加可以减弱甲醇对酶的毒害,达到添加叔戊醇相同的效果。甲醇的滴加速度、反应温度对脂肪酸甲酯收率有很大影响,可以调节甲醇的滴加速度和反应温度提高脂肪酸甲酯...

  • 亚麻籽和亚麻籽油理化特性及组成分析

    作者:梁少华; 王金亚; 董彩文; 杨瑞楠; 杨青坪 刊期:2016年第12期

    本文以五个品种亚麻籽为原料,分析和研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分布、甘三酯组成,测定了亚麻籽及油中木脂素含量以及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粗脂肪含量为45%左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C18:3/Ln),相对含量为49.20%~55.43%,其次是油酸(C18:1/O),相对含量18.69%~28.21%,亚油...

  • Pt/MCM-41加氢裂化制备航空生物煤油

    作者:卢美贞; 李永强; 刘学军; 聂勇; 陆向红; 计建炳 刊期:2016年第12期

    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液体燃料,是国家应当储备的战略技术之一。本文以生物柴油加氢脱氧得到的生物烷烃为原料,采用Pt/MCM-41介孔分子筛为加氢裂化催化剂,制备出高转化率、较高选择性的航空生物煤油。试验以不同硅铝比MCM-41为载体,负载不同质量铂金属,制备和表征了不同组成Pt/MCM-41的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硅铝比、反应温度、铂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

  • 不同种源山胡椒果实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

    作者:齐季; 熊彪; 张志翔; 甄爱国; 蒲发光 刊期:2016年第12期

    为了解山胡椒果实在不同种源地间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及油脂品质特点,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取9个具代表性的群体,测定果实脂肪酸组分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各种源地果实中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中9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且各脂肪酸在种源地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异性和丰富度,棕榈酸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最大,纬度对脂肪酸性状影响范围最...

  •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乙醇冷浴破乳工艺及油脂聚集状态的研究

    作者:李杨; 齐宝坤; 隋晓楠; 马文君; 王中江; 江连洲 刊期:2016年第12期

    采用乙醇冷浴破乳法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和水解液进行破乳研究,确定乙醇冷浴破乳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酶解液与乙醇体积比1:1,冷浴温度-30 ℃,冷浴时间30 min。对常温乙醇破乳、冷冻解冻破乳、乙醇冷浴破乳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采用乙醇冷浴破乳法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破乳率(93.64%)和游离油得率(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