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12 16:48: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国古建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古建筑论文

第1篇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第2篇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第3篇

论文摘要: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迭了环境和人类之闯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环境意识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来源,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

1传统环境的理解

中国人自占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蕞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定的珲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本文仅从古建筑的李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而简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1.1空间的处理

中国人对牢问的理解相当的深刻。老子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仃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就是李间,“有”是指墙擘门窗。真有用的还是“无”。这一“无形之形”的理论,打开了空间的探索之路。

生活载体的写实雕的发展。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摹拟自然空问的能力转变为种建立在谱系基础上推理判断间的嚎胧情结中,雕像所呈现的牢是·个时代的空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关。例如最早的北魏时期佛像,以麦积山最为典型,即所谓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瘦削清,衣褶飘举,睑上露出一种洞察宇宙人生奥秘的微笑,一副超凡脱俗的出世之态。雕像具有宁静悠远,神秘高深的审美李间情绪,这是种“灵性”的空间。唐代的佛像雕塑却呈现另一种风貌,以龙门奉先寺雕塑为代表的唐代佛像,丰腴圆润,具有人情昧和世俗味,亲切动人,又不失神佛的神圣感,这种绚丽多姿的空间形态正式唐代内敛华贵气习的反映。中国古代佛教雕塑所呈现的牢间是一种朦胧的灵性十足的空,是“静”中愈“动”的“活”的空间。

中国的环境艺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对场所的体验颇为重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追求取径探幽,柳暗花明的人间幻境,强调以主观理想出发去发掘客观事物的意韵。由此形成中国园林雕塑与建筑摆放以写意为主,注重自然讲求想象的艺术风格。雕塑造型自然随意,所谓“求自然之理得,得自然之趣”,以达到主客观一体,从有形的空间中去感受无形的空间,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

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庭院被围合存四周房屋的中间,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一般都是执着于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这正如北京故宫那样,走进了天安门之后,只能是从个庭院走到另一个庭院,从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头,‘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必须都走完了,才能全部看完,观赏行进中逐步展现,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色。

1.2建筑的造型

建筑外观造型是建筑各要素的综合体现。建筑外观造型与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形式、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尺度的密切关系,而建筑材质运用足造型手段,光、色运用是型体的鼹示,细部殳计则是造的重要环节,只有这诸多凼素的完美结合才烘托出外观造型的艺术美,营造出美妙的场所氛围。中国占建筑巾的屋顶和斗拱这两个部位非常鲜明的体现了造型艺术中独特的一而。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顶、卷棚顶、录皿顶等七种。其中最高级的是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所谓庑殿顶,又称四阿顶,即四而呈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所谓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即四面斜坡的屋而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屋顶的实用价值存于,由干屋顶中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飞檐翘角,所以有利干采光和排泄雨水。屋顶的审美价值在于:(1)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是庑殿顶和歇山顶)都是大屋顶,而且有些是覆盖着多层莺檐的大餍顶(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覆盖着三层重檐),以第一层檐次第向上,层层缩小,呈现出放射形。这样的屋顶显得厚重,而且具有层次,能够给人以体积人、力度强的崇高美感。(2)有些建筑物屋顶的垂脊,用烧制有龙、风、狮、虎等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特制砖瓦装点,能给人以生动、神奇的美感。(3)有砦用鎏金(我国早在战国中期就发明了鎏金技术)装饰的屋顶,显得辉煌夺目,能够给人以富丽豪华的美感。(4)屋顶的飞檐犹如夫鹏展翅在蓝天翱翔,使建筑物静中导动,能够给人带来生气勃发的美感。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轻巧活泼而又“如犟斯飞”,更由于它对斗棋的运用和东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装饰。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占代建筑,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庞大的屋顶等)的一切荷载,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

第4篇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总述

纵观历史,中外古代建筑普遍存在有明显的差异,不论是形体风格还是和谐审美上都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从目前的视野往前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建筑皆倾向于地面式的横向发展,表现为重重院落相套形成的巨大建筑群,给人一种宽广无限的感觉。而西方古建筑却都倾向于高度式的竖向发展,表现为体量叠加垂直向上的雄伟单体,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面对如此迥异的中西方古建筑形制表现,让我们对于建筑历史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概括来讲,历来一个社会或者说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都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密不可分,不论是饮食、医疗、服饰、教育还是我们本论文讲的建筑都为统治者们服务。中国古代帝王所居为皇宫,皇宫形制为院落式组合结构,各地民居也是“家国同构”,所建的住宅形制按故宫比例缩小;而在古西方,统治人民思想的是主流基督教文化,统治者非帝王而是教皇,故我们可以从高耸云天的教堂建筑窥见各式各类向上挺拔的西方其他建筑。

二、细述

中国向心式与西方外向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为优势,其别擅长运用院落组合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其建筑灵魂是庭院式中国古建群体布局。中国庭院建筑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受正统儒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习于培养不骄不躁的谦虚品质,体现在建筑上,也可以深深的表现出来,不张扬、向心性的庭院或许还有接地气的平铺布局,表现出中国人的内敛性格。可以说,庭院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低位,也就是俗语所说“无庭不成居”。

与中国古建不同,西方古代建筑是呈现开放向高空发展的单体空间格局,采用体量向上和垂直叠加的创作手法,由巨大而富有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的整体布局。由于基督教义中倡导人人平等与西方传统观念中家庭观念的淡薄,所以西方建筑住宅其形制与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大大不同,没有围墙的实物压迫,没有家长等级的精神威慑,子孙非长辈的附庸,故其形制相比于中国平面布局也较平淡,只是更多的向天空中发展,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鲜明特征。这与中国古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围合特性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出西方人外向开朗的性格,也通常给居住其中的人一种明亮、通敞的感觉。

中国礼乐文化与西方酒神文化

(1)礼乐文化

中国《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就点明了中国古建筑城市规划中的整体规划定制,即,表现出礼乐文化中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讲人治、讲究皇权至上、尊卑等级、人伦道德、主从关系、层次分明的社会秩序等字眼背后的独特文化意义。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主要是在1.6km的轴线上,利用长的、横的、方的不同形状的院落,与不同体型的建筑物相配合,构成连续的、对称的不同气氛的封闭空间。如图1及图2,自午门至神武门南北轴线严谨对称,层次脉络分明,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威慑森严的意图,强调了礼制文化的深刻含义。

图1 图2

老北京四合院,其形制如同皇宫,有“家国同构”的意味,也是以其院落组合形式体现封建礼制文化的代表。主要表现为以各个庭院为中心,进行大小、深浅的空间组合变化以形成整个建筑平面。通常一个老北京四合院是三进院落,而当一个院不够就在后面增加一个,要是大家族聚在一起,就主轴线上再旁边分出支轴线,以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例如明清时浙江东阳县卢宅即有15公顷占地面积。如图3为正统老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制。

图3

整个四合院以垂花门为节点,由北至南,倒座房为仆役住房、贮藏等,北房为全院中心是家长所居处(据说未出嫁的女子也在此与父母同住),耳房也做储藏所用,东西厢房分为儿子所住,东厢为长子,西厢为次子,倒座属外院,通常为男仆等居住,为便于守门护院只用。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的缩影。

不管是皇宫还是民居,其建筑格局都是适应着国家政治、社会关系的秩序,都反应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等级观念、等级差别,是中国历史上君权胜神权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独特产物,由此,更深刻的显现出其区别于西方国家文化的独特礼制文化。

(2)酒神文化

如果要谈论西方的酒神文化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代,古希腊文明时代有两大精神文化,一个是阿波罗为形象的日神文化,一个是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酒神文化。这两大精神文化被认为是互补构成为西方文化,是从同一现实分裂出来的两种对立的宗教精神,前者被认为是精神的沉醉,后者则是梦的沉醉。而著名哲学大师尼采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酒神精神是本质创作的基本动力,而日神只不过是为酒神提供具体象形。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三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烂醉,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获得与世界本体的融合欢乐。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的建筑创作,其文化意义深深地反映出酒神文化的精神特质。

图4图5

图4为西方园林具象之绿化,不规则的几何图案,随意混乱排列,有序井然形成。图5我西方园林具象之水体,其气韵恢宏、灵动感较强,表现为奔放、热烈之势。这两幅图皆是重在表现所筑物在所处大环境中的奢华绮丽、夺目外露之感。

3、“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

中国古建筑构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建构思想,在民间主要表现为风水思想的合理运用。下面将以民居中,“门”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受风水学影响,老北京四合院的外门一般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方位的“巽”位上,即东南角的位置。据风水,巽为风,门开在此有助于藏风聚气,按老百姓的说法即可以开门讨平安、顺顺利利,即风水里的“坎宅巽位”。而对于门的设置,也就是说人们在进入大门后走入主人正房的行走路线的设置。通常进大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大门开进设一遮挡视线的墙以保证主人隐私不让一览无余),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中国院门之所以如此设置是由于北方风水学的影响,此学说认为鬼(即煞气)走路不会拐弯,所以住宅进门通常为“之”字形路线。不管是怎样的趋吉避凶、祁穰求福,都是表现“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人文观。

而西方却完全不是如此,西方基督教中的自由观念深入人心,教父通常都会教导教徒们勇于突破自我向上发展,表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不同于我国倾向于地面形制变化的高体量形制。典型的我们可以看他们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为例,它高达161米,建筑形制表现为强烈的向上动势。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表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巨大的空间尺度形成与不近人情的高耸入云建筑高度,都反映除了西方古建中非人性化,人与自然机械相处的环境生存观。

三、结论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今天,建筑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由此,作为业界有识之士务必做到“以史为鉴,方可知得失”。继承建筑传统,需从深层文化思想内涵入手,合理分析其表象诠释,再结合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最终将能够得出今后设计的指导内涵。

四、参考文献

1、黄浩.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2011

2、黄国红.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1997

3、朱小雷.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

4、俘裕哲.从东西方人聚环境理论的演进中谈建筑师创作思维的变化.建筑学报,1995

5、徐岩,王少飞.混沌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99

第5篇

开放式教学,需要解放教学思路上的禁锢,对学生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属于这个年龄上的求知、好奇,同时他们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网络和通讯对教学传统模式产生了很大改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会使用手机查阅一些资料,无疑这样会对课堂的听课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如何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热情,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上的资料覆盖面广、查阅方便、知识更新快且杂这些快餐式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就在课后布置一些研讨性的开放命题,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课外,例如调研花园街一带旧有建筑风貌保护,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现场调研,从一个小的课题引申出多个知识点。这样课下的功夫已经做到,学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课堂上分心,同时对于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又有事先的查阅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吸收。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联想、启迪等教学方法相适应

开放的教学课堂,需要能带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问答式、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都可以创造出更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梁思成先生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曾经用自己补牙来比喻古建筑修复上的“修旧如旧”,这种比喻既直观又生动,使得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放式的课堂,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位置,而不是培养专一型的人才。建筑专业本身,就是既有专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一面,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是极其必要的。在建筑艺术赏析的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建筑的印象。中国古典建筑,本身与诗词、绘画关系密切。中国古典的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冶》中就提到“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可见在面积有限的园林重要体现出无限的意境是很难的。课堂上结合古典诗词“窗含西岭前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为什么被称为“文人园”的深刻意境。还有古典园林中的月门、瓶门,都是利用联想的方式达到建筑上的目的,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贯通。而学生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挂钩,学习兴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第6篇

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站在美国宾州大学前,迷人的笑靥在脸上荡漾,微微带卷的头发似乎散发着香气,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淡雅的长裙盖住了你的膝盖,你的手轻轻地搭在一旁的大理石上,优雅的气质展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你好似一朵不萎的花儿,被历史所铭记,被人们所瞻仰。

你的父母有很多孩子,但却唯独偏爱你,幼年的你:乖巧、可爱、聪明,家里的人都愿围着你转。你小小年纪就能管理好整个家庭,化解好家人之间的矛盾,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小大人。

那时的女孩们几乎都不上学,而你,却有资格接受教育,你的成绩数一数二,你是祖父所有希望的归宿。你十五六岁时便跟随父亲来到了美国,接受教育。那时的你,娴静清纯,是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而你在这如花似玉的年纪里却不同于别人,把身心全部放在了学习上,成天泡在图书馆里,沉迷于书海之中。家庭给你用不完的财富,你却非常节俭,穿母亲的衣服。我多么想成为你,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美丽动人,如花似月!

婚姻上你十分谨慎,结婚后依旧忙于事业,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来回奔波,岁月把你年轻的面容取走,还给你的,是一副苍老的面容,你成日在烈日之下严究、考察古建筑,甚至为了它们多次和政府引起冲突,你雪白细嫩的肌肤上常常夹杂着密密的汗水,脸也黑了不少,你常常工作到深夜,每有日军经过你的房子,你就会赶紧关掉灯,日复一日在胆颤心惊中度过。我多么想成为你,一个爱家,更加爱国,一个爱丈夫,更加爱事业,一个爱自己,更加爱人民的你。

时期,你回到了中国。但往日的四合院早已无法久留,你过起了四处逃荒的日子。你的身体越来越差,朋友从国外带来的一包奶粉,成了你们一家最好的食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越来越憔悴,病得越来越重。但是,信念支撑你勇往直前!我多么想成为你,我的偶像--林徽因!

我多么想成为您--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你的聪明才智,你的创造性设计与祖国一起,与日月同辉!

三十年代初,你就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我多么想成为你,闪烁智慧的光辉,拥有艺术的光芒!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你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你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在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我多么想成为您!一位十全十美的女神!

沈从文眼里的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我多么想成为你,那么多的名家与名人都赞不绝口的人!

第7篇

【关键词】聊城居住色彩 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1、3、4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0级建筑学本科2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本论文利用《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研究,基金编号:SF2012232

一、前言

聊城是著名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域广阔,河道众多,美丽的东昌湖环抱着方方正正的东昌古城,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不同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人类、人种、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成型和发展,这些要素都导致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城市居民住宅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风格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居的建筑形态和色彩运用,因此,最能体现聊城建筑特色的也是聊城的住宅建筑。

二、聊城市居住建筑色彩现状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每一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形体与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聊城作为江北水城应该有它的城市色彩。城市的建筑是城市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占建筑绝大比例的居住建筑,为此,对聊城市居住建筑色彩进行调研分析尤为必要。我们选取了聊城市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为东昌湖北侧、及阿尔卡迪亚、金购物中心附近、古城区。我们将对色彩的调研重点放在了建筑本身的色调、店面广告色彩、绿化色彩、小品色彩和地面色彩。

1. 东昌湖北侧及阿尔卡迪亚小区

东昌湖是聊城市著名景点之一,有良好的景观环境,小区建筑色彩以暖灰为主,给人以安全舒适感觉。加上有层次的绿化不显得烦闷感,大的玻璃幕墙也为其增加了都市感。 白色常以条状出现,把立面分割成网状或分层, 这样处理有利于体现建筑结构,立面也丰富起来。

阿尔卡迪亚小区住宅建筑用色简单,褐色使住区整体格调定为沉稳大气,符合高档小区的建筑色彩。白色和蓝色点缀其中,整体不沉闷,丰富了立面。小品、道路、绿化为小区的环境丰富了色彩,小品颜色以朱红为主,体现传统园林特色,绿化给小区增加了活力,给人轻松愉快的享受,铺地是辅助部分用灰色来弱化。

2. 金购物中心附近居住建筑

金鼎购物中心附近建筑主要为商业建筑,虽然商业建筑不属于居住范畴,但其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建筑色彩、广告牌色彩、小品色彩相配合来烘托商业气氛。可以看到与居住小区色彩不同,这个地区的色彩较为丰富,大多色彩较为纯,灰色调减少。居住建筑主体还是以白或浅灰、米黄色为主,这样有利于突出广告牌的色彩,铺地: 多为赭石,褐色,米灰,铺地作为交通辅助,常被忽视,这样的颜色是很适合的。

3.古城区的居住建筑

古城区是聊城市著名旅游景点,也是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的地方。古城区居住建筑屋面采用两坡形式,将民居特色与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相融合,结合古城区现存古建筑风格,形成统一的古城区建筑群。建筑立面结合平面功能分区进行处理,注重屋面轮廓线的起伏有序、自然流畅。

建筑色彩总体基调以基砖墙、灰瓦坡顶为主,门、窗以暗红色为主,突出建筑的门窗、入口、节点采用一定程度的对比色。建筑表层主要以清漆处理和青砖为主,局部重要部位根据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及位置不同采用不同彩画,整体风格与老城风貌相吻合,古色古香、丰富有序。可以看出,古城区的建筑保持着传统风貌,墙体的基本色调是黑色屋面、淡茶色墙和灰白色,在这种强烈的文化背 景下,古城区在新的建筑的设计下仍需要与传统色系进行搭配,从而符合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聊城市居住建筑色彩主要以灰色调和白色为主,这样的颜色有利于给人舒适和轻松的感受,局部加以深颜色点缀,形成一定的风格。防古建筑虽然没有原搬当时建筑的结构和材质,但古建色彩还是可以看出的。但我们也能发现,和一些城市色彩较为成熟的城市相比聊城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建筑色彩主色调不明显、地域特色没能体现、城市色彩与当地文化结合不好等问题。

三、聊城市居住建筑色彩规划设计初探

通过对聊城市建筑色彩的分析,我们也掌握了一定的关于城市建筑色彩的知识。通过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城市色彩设计方法。大量的灰色可以有利于人们控制在压力下对敏感情绪的控制,但会对建筑活力的张显不利,我们保留灰色的基色调,但应该把冷灰和暖灰结合起来,以增加居住区的层次感,加饱和度相对高的颜色点缀,使建筑不跳又不乏活力。聊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应该赋予该城市的建筑其历史的特色,通过对古城区的调研,提取出了几个代表性的颜色――褐色、青色、赭石等中国古代建筑代表色,可以在设计中加入。

同时应该注意到,夏季日照充足气温偏高,为了避免产生浮躁的心理感受,建筑色彩的选取应避免鲜艳、夺目色彩,以免对环境造成过于强烈的色彩刺激;冬季气温偏低,不宜使用偏深冷色调。因此在聊城市的色彩应该采用活泼、轻快的浅暖色调为主。综合聊城的现状分析,初步确定了暖色调、中高明度、中低彩度的城市色彩主基调,点缀以深色,合理设计和选择建筑物的色彩搭配达到最佳的色彩视觉效果。

我们对聊城市某地块小区规划的模拟设计中加入了城市色彩的元素分析。建筑主体颜色为褐色、冷灰色和青色,其中褐色为老年人公寓,不仅可以给老年人安静、平和感觉,也是木的颜色,冷灰色是过度色,青色则是青瓦的颜色,与褐色共同烘托出古城的底蕴,青色也代表水的颜色,当然是想体现出水城的意思。熟褐是比较深的颜色,点缀在建筑基座或上部,不显建筑色彩单一。建筑之间冷暖有别,可以给人层次感。

参考文献:

[1]胡纹.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为城、沐小虎、沈福熙. 建筑色彩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高履泰. 建筑的色彩.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8篇

【关 键 词】古村落 数字化保护 高清影像

一、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现状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温州永嘉县境内,它的流域夹在北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之间,最后汇入瓯江注入东海。自古以来,楠溪江流域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经济区和方言区,沿江两岸星罗棋布地散布着许多古村落,如建于晚唐的茗岙、下园,五代的枫林、花坛、苍坡、周宅等,两宋时期的芙蓉、岩头、蓬溪、溪口等,一共有28座村子。

由于近年来商业经济和旅游活动的影响,村民们纷纷建造了许多全新的砖瓦房,甚至拆除或改造乡土古建筑,建起了手工小作坊,改变了原有的村落布局,千年来形成的和谐村落环境以及文化遗产渐渐消失殆尽。虽然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但可以利用最新的数字化科技手段——高清影像技术,对珍贵的古村落乡土文化和民俗进行全面的真实记录,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二、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保护平台

数字化保护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采取各种方式的保护,其核心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原始信息的最大获取。如对古村落的乡土建筑规划、风土人情和居民生产生活等内容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数字相机或数字摄像机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生成照片图像或视音频影像资料,并使用二维图像处理软件和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处理及保存。而对于大型古建筑的保护,如民居、宗祠、庙宇、书院、戏台、路亭等,还可采用近景摄影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实物的扫描后,将CAD图纸转化为立体的三维模型,实现对建筑结构的矢量记录,再将纹理材质附到三维模型上,合成渲染出近似真实效果的三维虚拟场景;或采取三维扫描仪或者全景多角度拍照,进行最接近真实的数据录入,达到全方位保真的目的。

高清影像(High Definition)是近年来才发展普及的一种获取影像信息的格式,这种格式的产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清影像的画面通常比较锐利,影调丰富,色彩真实。当图像的分辨率达到1920×1080不管在电脑显示器上,还是在投影机或者电视屏幕上,画面都不会出现“噪点”和“模糊”等现象。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被拍主题的局部细节、色彩信息和材质质感等。所以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是现如今比较新颖而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有效保护方式。

三、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功能主要是用高清摄录设备拍摄的影音资源,将研究对象转换成电子资料,保存在多媒体数据库存储器内,并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资料给用户。

具体过程和步骤如下:选取典型的村落-->对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对调研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素材拍摄采集计划-->设备选型-->实地进行数字化采集-->素材后期加工-->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存入多媒体数据库-->用户界面设计-->实现资源的网络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完整细致的拍摄出高清度的素材,好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题选用了Canon公司的5D 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为主要拍摄器材。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5D2为全画幅CMOS数码单反相机,既可拍摄单幅照片,又可拍摄视频短片素材,成像器件CMOS尺寸达到36x24mm,与传统胶片的感光面积一样大,可保证拍摄的图片素材达到传统35mm胶卷的质量,像素和清晰度十分优秀,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素材都可达到1920x1080的高清分辨率标准;其次,古村落一般室内照明条件差,5D2的大尺寸的成像器件具有纯净的高感光度特性,其感光度范围为ISO100-3200,能够在低亮度拍摄环境中避免素材出现过多的噪点,保证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拍摄;第三,就是丰富的镜头阵容能够充分满足对古村落的拍摄需求,本项目选用了EF 24-105mm f/4L IS USM标准变焦镜头与佳能EF 16-35mm f/2.8L II USM广角镜头EF100-400mm f/4.5-5.6L IS USM长焦镜头,焦段范围涵盖了古村落中各种视角的拍摄需求。此外,Canon相机的重量轻和尺寸小,很适合跋山涉水的拍摄环境,永嘉地区地处丘陵地带,拍摄设备轻便小巧可以提高数字化素材的拍摄的效率保证拍摄进度。

四、楠溪江实地高清影像素材采集的策略分析

楠溪江的文明史是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的,经历两次中原衣冠南渡,下游和中游区域人口密集,村聚相望,从东晋时起,历代都有代表当时最高文化水平的学者文人们到这里来任地方官,可以说是诗文累累,遗迹历历,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和谢灵运。上游山民谋生相对艰难,远不如中下游那样水土丰腴,衣食有余,所以读书科举的成绩不像中游那样出色,保留的古建筑类型较少,村落规划也不大严谨。此外,由于下游村落距离温州太近,早就经过社会变革的改造,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点。所以本次数字化保护任务的重点是楠溪江中游的岩头、苍坡和芙蓉三个村子。

我们对古村落的拍摄记录从以下四个角度着眼。第一,人文层面,主要包括村落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耕读文化和山水情怀;第二,规划层面,包括古村落的布局结构、选址和水系;第三,建筑层面,包括居住建筑、礼制建筑、祭祀建筑、文教建筑、防御建筑和商业建筑;第四,匠作层面,包括大木作、小木装修和砖石作。拍摄完成的大量图片、视音频素材也是按照以上的分类方法进行整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每个村落的制作细节:

(1)岩头村

岩头村是楠溪江流域最大的古村落。在楠溪江200多座古村落中,岩头村是唯一以一整座水利设施来规划布局的村寨,因此和水利设施相关的丽水桥和丽水长廊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拍摄点。

岩头村的丽水长廊是一条沿水而建的廊棚式长坝,典型的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丽水街上有90多间店面,为两层楼建筑。成列的商店前,空出2米多宽的道路。有屋檐披盖,以利于行人遮阳避雨。经过实地考察,我们选择在村东的“献义门”长廊入口处的一幢两层楼房屋上的平台作为取景点,进行全景的俯视拍摄。因为丽水长廊长达300多米,所以在拍摄时,先拍摄全景,之后用摇镜头移镜头拍摄丽水长廊的局部,交待其方位和建筑风格。同时,可在丽水长廊的走廊中,拍摄一段模拟第一人称视角在廊间行走的镜头,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丽水长廊内部的建筑结构情况也同时呈现在观众眼前。

丽水长廊是村民日常的生活场所,近年来也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建筑多为现代翻修,所以拍摄素材时,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街桥整体的“势”,而非建筑的细节匠作层面。

岩头村的正门是位于北面的“任道门”,周围的金氏大宗祠、贞洁坊和进士牌楼构成了岩头村的礼制中心,这个中心有一条笔直往南的大道“进士阶”,贯穿全村,直通到村中心的重要的商业建筑——苏式店铺。对于苏式店铺的拍摄,我们采取先“立面”,后“大样”的方式,分别从各个立面进行整体拍摄,然后对局部的槅扇门和槛窗的小木装饰进行细致采集摄录。

岩头村还保留了大量的祭祀建筑,位于村东南部的塔湖庙可以代表这一类古建筑的布局特点。塔湖庙为三进两院,后进为两层阁楼式和映月池。整个庙门、正殿和阁楼还包括对面的戏台可以采用“一气呵成”的拍摄方式,表现各个主建筑的位置关系,然后对各个建筑的大木作如柱、粱和柱顶石进行分别拍摄,其中木柱础是分多个种类的,岩头村的虎爪形柱础是楠溪江流域现存等级最高的柱础。

接官亭和乘风亭是楠溪江中下游典型的路亭,路亭一般都为木质结构,里设美人靠或者栏杆凳子,给走山路累了的过客休息,拍摄依然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

(2)苍坡村

苍坡村最值得纪录的就是它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布局理念——“文房四宝”。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3000亩平畴以为纸。村子是建于955年,历经千年风雨的沧桑,仍保留有宋代建筑的溪门、笔街、李氏大宗祠、太阴庙、仁济庙,以及砌在村落四周的鹅卵石寨墙,墙内树龄很老的榕树,树下的望兄亭和檐上的龙,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可谓触目皆古。在拍摄时,主要注意对村子“立面”的连续拍摄记录,这一段里面位于村子的东南角从寨门到望兄亭大约90米长,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要注意各个主体的布局格调,尤其对高约2.5米的砖石作寨墙粗矿轮廓的展现。

每个村子必有一座正门,苍坡村的“溪门”和芙蓉村的“旗门”都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代表,苍坡溪门有许多圆柱形的木头搭建而成,像是一环扣一环;芙蓉旗门是一座三开间、歇山式两层楼阁建筑,整座门楼高8米。拍摄素材时要表现出“门”的气宇轩昂,适用广角镜头进行仰拍。

(3)芙蓉村

“七星八斗”是芙蓉村内一种独特的村落布局方式。“七星”是指村内主要道路的交汇点,“八斗”是指散布在村中的五个水井与三个水池,呈八卦状,分布于村中水渠的交汇点。因为条件限制,拍摄者无法拍摄俯视的大全景,只能逐一取景,通过对素材的后期制作,将布局的全貌展现给观众。对芙蓉池与芙蓉亭的拍摄,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村民在芙蓉池浣洗和倚芙蓉亭的“美人靠”悠闲自得的状态上,突出人和古村落的自然融合。

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实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把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变成数字资源,加强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同时,深入研究高清扫描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水平;也要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姿艳等.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保护和发展[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