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学报

宜宾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杂志简介:《宜宾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630/Z,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政府管理研究、法学研究_《民法典》研究、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宜宾学院
国际刊号:1671-5365
国内刊号:51-1630/Z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23
总发文量:3371
总被引量:4565
H指数:14
引用半衰期:6.7857
立即指数:0.0161
期刊他引率:0.972
平均引文率:10.5097
  • 大学的第四功能:引领文化

    作者:汪明义 刊期:2009年第03期

    大学和文化虽然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但大学对文化的引领功能从来也没有象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今天那样强大,它已经与高等教育哲学认同的大学三大经典功能并驾齐驱。本文首先对文化、文化建设以及大学文化等概念进行了诠释,阐述了大学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的凝聚;接着从大学是引领文化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是引领文化事业的生...

  • 身份认同视角下的新启蒙文论话语研究

    作者:李旭 刊期:2009年第03期

    改革开放初期,启蒙知识分子以代言者和立言者的身份,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从总体上看,新启蒙文论言说者代言与立言式的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他们自己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历史条件所赋予的。

  • “藏、修、息、游”与中国艺术精神——唐君毅美学思想探析

    作者:孙琪 刊期:2009年第03期

    唐君毅在中西比较中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国艺术,在“存异”的基础上凸显中国艺术精神:虚实相涵、婉曲含蓄的传统艺术让人的精神可藏、可修、可息、可游,在不隔中获得心灵的安顿。

  • 简论北宋诗歌古、近体之争的源起

    作者:杨毅 刊期:2009年第03期

    历来学者在研究宋诗过程中,虽已注意到宋诗在发展中有着古体、近体消长融合的一面,但一直却没有专门的论述。本文从古、近体诗歌的界定及其不同的美学特色入手,分析北宋诗歌在发展和创作中形成的古、近体之争的源起。

  • 论两汉楚辞学评论中的儒道之争

    作者:吴明刚 刊期:2009年第03期

    从文献学角度,采用“内证法”,从社会政治对文学评论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儒道兼评”的西汉楚辞学,“推崇儒学”的东汉楚辞学以及融汇众长的王逸《楚辞章句》之评论。结论为:两汉楚辞学评论始终伴随儒道思想的争鸣,实以儒为主并贯以道家思想,正是儒道思想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楚辞学的发展;同时,与刘汉王朝倡导的儒道思想消长沉浮。

  • 浅谈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者:王东凯 刊期:2009年第03期

    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使作家在创作时更加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文学作品功能向消费性与娱乐性转变;作品的流通方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倾向。

  • 论文学产业化语境下经典的“分众化”

    作者:姜晓岚; 程丽蓉 刊期:2009年第03期

    文学与产业的联姻使大众成为了阐释经典的主体之一,获得话语权的大众集团与精英群体在文学产业化语境中的差异性诉求却正好将经典推向了“分众化”的发展方向。但在产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分众化必然暴露出诸如分众间的隔阂以及批评家缺席等一些不利于经典发展的弊端。

  • 乡村的寻找与发现——论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及其意蕴特征

    作者:陈江平 刊期:2009年第03期

    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作家王安忆有着浓郁的乡村情结,始终对乡村保持着高度热情,时常回望乡村,眷顾乡村,进行乡村书写。她不仅对“伤痕”进行了描述及批判,还着力于温情礼赞及精神家园的构建,表现乡村真实生存状态,从这些写作中透示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意蕴特征。

  • 史铁生的精神空间

    作者:程志军 刊期:2009年第03期

    史铁生是一位思考型作家。在纸与笔的世界里,他从个体出发构建了人本困境下的精神家园,历经精神炼狱,从容地完成了形而上的艰难求索,从而以理性与智慧发掘出“过程即目的”的哲学蕴涵,探寻到突破生存困境的精神之路。作为启蒙者,史铁生的生命沉潜内蕴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对爱与心愿的积极弘扬。

  • 独特的场景聚焦和独特的人物设置——吴组缃《黄昏》的文本分析

    作者:闫奇 刊期:2009年第03期

    乡土作家吴组缃在其经典小说《黄昏》中以舞台形式呈现了一幕幕萧条、穷困、悲惨的农民生活戏。场号设置独特,始终聚焦于庭院这个舞台;人物设置精彩,具有层次性。如此,扩大了文本的表现范围,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使文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 论黄仲则诗歌的怀才不遇之感

    作者:周波; 刘美玲 刊期:2009年第03期

    黄仲则诗歌多表现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愤懑,他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封建专制制度埋没人才有关;也是其自身遭遇使然;他的狂狷性格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布宁与“片段式”爱情小说

    作者:张益伟 刊期:2009年第03期

    布宁的爱情小说具有“片段式”的结构特征,这一特殊创作手法的实现和创作现象的形成是作家独特生命体验的印记,也是他生命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详细分析这一系列具有特殊主题和结构的小说,可以展现布宁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内涵。

  • 性别身份的焦虑:女性的梦魇——女性哥特理论视野下的阿特伍德的小说

    作者:陈香玉 刊期:2009年第03期

    从女性哥特理论的角度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弥漫着不同于男性哥特诡异迷离的恐怖气氛,且其恐怖源于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规定。

  • 用讽刺实现教化——评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小说《美国狂人》

    作者:刘颖 刊期:2009年第03期

    小说以讽刺的笔调客观地揭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道德真空状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写实方式刻画了变态杀人狂贝特曼。并通过该人物向读者对暴力的耐受性发起挑战,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对身处的社会进行道德拷问。

  • 族群、情感与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麻三山 刊期:2009年第03期

    探讨族群的“情感-文化共同体”本质特征,其形成原因、过程及影响等,对村落(社区)里宗族、世系的内外部关系处理,对不同地域社会群体、组织的各种往来,乃至对在和谐社会里的民族、阶层、利益集团、地区之间关系处理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