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

文学与文化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文学与文化》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415/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南开大学
主办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674-912X
国内刊号:12-1415/I
全年订价:¥ 200.00
创刊时间:201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2
复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827
总被引量:675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热风》与鲁迅“五四”时期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作者:黄健 刊期:2019年第02期

    鲁迅在“五四”时期撰写的“随感录”,大都收集在《热风》杂文集中,表面上看起来都只是针对“五四”时期社会上所出现种种现象的有感而发,但实际上完整地贯穿了他开展“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创作观念,表达了他对以“自由”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文明价值体系的完整认识和理解,展现出他对现代中国如何从传统文明转向现代文明所作的缜密思考。特...

  • “怎样做父亲”与伦理觉悟——以鲁迅与胡适为例的考察

    作者:史建国 刊期:2019年第02期

    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胡适的《我的儿子》是两个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其内在观念虽有差异,但都对促进国人的伦理觉悟起了重要作用。考察两人对“怎样做父亲”的认知与实践后可以发现,在推动父子关系伦理观念变革以期实现伦理觉悟的同时,对于另外一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他们却不同程度地缺乏应有的警惕与变革的冲动,而这...

  •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作者:林建刚 刊期:2019年第02期

    20世纪50年代,胡适因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本文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着重指出两点:第一,胡适与的这场争论,乃是朋友之间很正常的意见分歧,这场论争并没有损害两人的友谊。第二,在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以陈独秀、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其实也是支持胡适的,不仅如此,就是当时以、、曾琦为代表的青年...

  •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作者:李新宇 刊期:2019年第02期

    蔡元培是科举路上的成功者,却很早就成了旧文化的反叛者。辛亥革命前后,他已经多次参与思想文化革新的事业,早在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就曾为新文化运动而努力。正因为这样,到了“五四”时期,他才大力支持《新青年》集团,并且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保护神。

  • 广采博取,点珠成金——论金庸成功的重要路径

    作者:陈洪 刊期:2019年第02期

    金庸写作武侠小说多有借鉴,既向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也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他更多地是借鉴、模仿还珠楼主的作品,不仅数量上很可观,有的模仿程度甚至接近于“红模子”。但是,金庸基本做到了将外来因素融化进作品,“点珠成金”,将这些因素在更高的艺术水平上呈现出来。

  • 雅俗融合的典范:金庸、二月河比较论

    作者:孙勇进 刊期:2019年第02期

    金庸、二月河的武侠小说与历史小说创作,已分别构成20世纪华文创作的两个有意味的文学景观。因武侠小说和通俗历史小说题材领域的相近,又使二人作品的具体创作与传播,体现出某些共性,同时,亦因文类制约,以及二人各自的创作偏好及传播时代环境不同,二人作品创作与传播,亦有明显差异。二人作品创作与传播的成功,就大小文化传统交融的趋势来看,具有...

  • “金庸学”卮言:一种与“红学”的对视

    作者:张昊苏 刊期:2019年第02期

    通过参照“红学何以成学”的相关理论反思,一般意义上的“金庸研究”可以上升为具有普适性、整体性的“金庸学”。就历史标准来看,金庸小说及金庸研究的特性使“金庸学”可以成为约定俗成的褒扬之词。就学理标准来看,金庸小说研究中业已产生、及将会展示的特殊性,使之在小说研究中具有“集大成”的特质。参考“红学何以成学”的进程,学理上的“...

  • 神话叙事与一神信仰同构的希伯来神话文本

    作者:王立新 刊期:2019年第02期

    希伯来神话作为希伯来文学的一个重要文类,一直被学界高度重视和讨论,从不同的观念出发,肯定和否定这一文类存在的观点并存于相关研究中。本文梳理和讨论了两种不同认识的依据,并基于希伯来神话的特殊性,对神话文类的基本特征、文化建构功能和研究方法上的跨学科性予以论述,对希伯来神话各个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提出的问题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论...

  • “二希”文化传统理想化的对话——希伯来“伪经”《阿立斯蒂亚书信》的叙事分析

    作者:屈闻明 刊期:2019年第02期

    《阿立斯蒂亚书信》讲述了《摩西五经》翻译成希腊文的过程,其重要意义并不在于为我们了解这一重要文化事件提供了某些零散的、真假难辨的历史细节。本文将其置于犹太希腊化时期文化视域下,通过对作者和叙述者的身份分析、文本叙述时间和成书时间的比较,以及两种经卷翻译的意图和因此而形成的文本两重叙事线索的梳理,以探究希伯来传统信仰和希腊...

  • 《圣经》语境中的原罪与威廉·戈尔丁小说中的恶

    作者:肖霞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聚焦《圣经》原罪概念观照下的威廉·戈尔丁小说中的恶,主要通过分析《教堂尖塔》里乔西林悲剧人生蕴含的神本主义价值判断的原罪元素、《品彻·马丁》里品彻诘问中回响的约伯式申诉与《黑暗昭昭》中麦蒂式救赎里人之原罪的悲剧性牵缠,部分廓清《圣经》语境中的原罪与戈尔丁之恶的融汇与分离,阐明在戈尔丁小说评论中高频出现的恶这个价值判断...

  • “希望的空间”——索尔·贝娄芝加哥小说结尾的意义

    作者:简悦 刊期:2019年第02期

    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大多数小说都与芝加哥有关。贝娄小说的开放式结尾极具异托邦和愿景色彩,有着深刻的内蕴。在其芝加哥小说的结尾,他习惯性地将主人公安置于远离尘嚣的异质空间,并许之以未来和希望。贝娄的这一写作特征深受犹太时空观的影响,既彰显了他的犹太性,也表现了其对城市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别样生活的渴望。

  • 道禅著作中的气和虚:与西方活力论思想的比较

    作者:张先广(著/译); 田林; 滕建辉(译) 刊期:2019年第02期

    受负熵冲动的驱使,本文在中国传统的气论和阴阳理论与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概念及德勒兹的虚在和实在概念之间建立了对话。文章表明道家的精神修炼和禅宗的内观关涉到对柏格森式的分化或创造性演化的逆转。言下之意,道教和禅宗重虚在而轻实在、重形变能力而轻形。道教所谓的返老还童和禅宗所谓的觉悟的实质即在于此。文章认为虚拟二重体的存在使得“...

  • “其存在不是作为一个主体,而是作为一件艺术品”

    作者:肯尼斯·苏林; 滕建辉(译) 刊期:2019年第02期

    伦理学与美学之间的“旧”界限停留在“旧”哲学,康德利用了存在与行为的区别,区分了不同的判断行为。而德勒兹则在区分伦理学与美学的同时,指出一条通往超越这两种差别的路——生命。德勒兹通过分析不同的生命活动形式,寻求达到生活的意义的丰富可能性,从而超越权力的制约机制。于是,德勒兹将美学与伦理勾连了起来,旨在将生活创生为一件艺术品,...

  • 中国传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他者”解读——以《赵氏孤儿》与《西厢记》中的女性角色为例

    作者:袁芳; 吕世生 刊期:2019年第02期

    本文选取了两部被西方世界熟知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作品《赵氏孤儿》和《西厢记》,比照两剧女性人物程婴之妻和崔莺莺在中西文化下的不同解读。18世纪,程婴之妻被墨菲塑造为集理性与正义于一身的古典主义“悲剧英雄”;时至20世纪,崔莺莺一改抗争与妥协的双面性格,成为哈特笔下带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女性斗士”。中国传统戏剧女性形象的“他者...

  • 《古镜记》作者新说

    作者:何卉 刊期:2019年第02期

    《古镜记》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古镜记》中包含十八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加之其内容多有重复、有的情节前后矛盾,由此,本文认为,《古镜记》可能并非一人一时独立创作完成。从现有资料看,王度、王勔、王勃等王氏子孙皆可能是《古镜记》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