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Tangdu Journal

杂志简介:《唐都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1-1056/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汉唐研究、伦理学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关学研究、博士论坛

主管单位:西安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国际刊号:1001-0300
国内刊号:61-1056/C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复合影响因子:0.17
总发文量:1669
总被引量:2846
H指数:12
立即指数:0.0191
期刊他引率:1
  • 制造汉文帝——司马迁《史记》文本与汉文帝的形象建构

    作者:余建平 刊期:2018年第06期

    《史记·孝文本纪》中的汉文帝给人以俭朴、宽容、仁德的形象,这一方面是由其特殊的诏令书写风格决定的,汉文帝的诏令带有强烈的"罪己"色彩,这些特殊风格的诏令是司马迁撰述《史记·孝文本纪》的史料基础;另一方面,司马迁似是有意建构一种圣德之君形象,其在《史记·孝文本纪》中对汉文帝的评价和称赞,其实是以"春秋笔法"对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进行...

  • 唐宋人之“陶王”接受论

    作者:张进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现存文献资料中,始终未见唐人将"陶王"相提并论的文字。至宋人,才有了渊明摩诘并称、斜川辋川对举的提法。唐人为何不并称"陶王"、宋人为何推崇"陶王"、宋人对"王维讥陶潜"有何异议等,将这些问题逐一厘清,可以看出唐宋人对"陶王"的接受视角与审美取向有明显不同。宋人将"陶王"并称,确立了一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继承关系,确立了一...

  • 二十世纪中美《史记》研究比较

    作者:许菁频 刊期:2018年第06期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伊始,一批《史记》选译本在美国陆续问世,华生(Burton Watson)、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杜润德(Stephen W. Durrant)等美国汉学家开始从事《史记》研究。与中国《史记》研究相比,美国《史记》研究虽然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不小的差距,但在司马迁研究、《史记》的史学和文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独特的...

  • “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和合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张凯兰 刊期:2018年第06期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其内核和特质具有时代价值,它能促使当代中国更具自身凝聚力、世界关怀力与全球调适力。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构想,渗透着一系列国际经济理念创新,和合思想于这一中国方案的践行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尊重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遵从绿色发展的国际准则;倡导各国以义为质、互利互惠、和谐...

  • 正心诚意、举贤任能和民为邦本——政治伦理视阈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

    作者:欧阳辉纯 刊期:2018年第06期

    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君之忠又是朱熹忠德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从个体道德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正心诚意;从政治道德和政治措施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举贤任能;从政治修养和政治目的层面来说,人君要做到民为邦本。这三者分别从个体道德、政治道德和政治修养的维度构成了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内涵,对后世儒家忠德思想的发展...

  • 试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理路

    作者:刘洁琼; 巩宝平 刊期:2018年第06期

    春秋战国时期尚德思潮高涨,注重心性发展之德。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讲仁明礼,力倡德育,提出知德、据德、修德、崇德、尚德、怀德等观点。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理论基础,综合道德仁艺,开创了下学艺文、中继仁德、上达人道的道德教育实践理路,形成志于道、始于艺、终于道、涵养仁德于其中的德育思想,为后世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

  • “濠梁之辩”与生存中的被动性维度

    作者:朱连增 刊期:2018年第06期

    单纯从论辩的角度很难判定"濠梁之辩"中庄、惠言论的高下。庄子在论辩中的最后陈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力,这种思想启发力远远超过论辩的逻辑形式和论辩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它所提示的是人类生存中难以根除的"被动性维度",这一维度常常在日常经验以及自觉的反思中被忽视和遮蔽。针对这种经验的一切后发的认识、评价、改造等,总显得不够"应景...

  • 务本还是逐末——义利之辨新解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钱寅 刊期:2018年第06期

    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古老的命题,但一直以来多认为义利是对立的。通过对义、利二字进行文字学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字都有用刀切割东西的含义在其中,只是行为的对象略有不同。故而在原始意义上,义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更近于本与末的关系。掌握了这一个原则,再来解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就会发现古代贤哲也没有完全摒弃利...

  • 菩提达摩付授四卷本《楞伽经》考

    作者:赵世金; 马振颖 刊期:2018年第06期

    《楞伽经》对于禅宗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一度是禅门单传印心的重要工具,受到禅门释子的推崇。自这部经典传入中土之后,译经僧人前后进行四次翻译,现存版本有四卷本、七卷本、十卷本等。但是从影响力来讲以四卷本《楞伽经》为最,并受到达摩禅系的重视,将其作为传宗印心的基本工具。达摩之所以选择四卷本《楞伽经》作为传法的工具是因其产...

  • 马融“绛帐传薪”文化地理解读

    作者:于风军; 马正林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东汉经学家马融晚年回到家乡——关中西部周原传授经学。此举并非偶然,其中有着文化地理的必然性,是由关中西部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农业经济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决定的。马融"绛帐传薪"对关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本居宣长“物哀”论的学术价值探讨

    作者:雷晓敏 刊期:2018年第06期

    "物哀"论是本居宣长倡导的诗学理论,也是一种褒贬不一的文学思想。其中包含着本居宣长极力排斥和反对中国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在中日学界,有学者赞赏其挑战中国"劝善惩恶"文学观的胆识;有学者批评其""倾向;有学者惊讶其对日本文学的广泛影响力;也有学者痛斥其是将日本社会引入歧途的首恶凡例。客观地看,本居宣长"物哀"论堪称反观中...

  • 论新时期陕西动物小说的文化反思与审美诉求

    作者:高春民 刊期:2018年第06期

    动物小说中展现的人与动物关系是洞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窗口。书写动物的灵性与尊严,描绘动物生存艰难的现状与悲惨的命运是动物小说的主要内容。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欲望主义与构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审美关系是动物书写的根本旨归。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主体性的间性关系,理解、对话与交流是缓解当下生态危机的方式与途径。对人类...

  • 依旧窥人有燕来——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诗句化变革

    作者:刘骏勃 刊期:2018年第06期

    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回目自明代中后期成熟定型以来,在自身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每次变革的背后都显示出雅文学影响的持续加深。近代小说作家梁羽生、金庸等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传统七言回目的句式节奏由前三后四改为前四后三,并且有意疏离直白叙事,使回目从内容到形式均变得诗句化,这是章回体小说回目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重要变革,这不仅对后...

  • 陆游角色的冲突、认同及其成因——兼论其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作者:田萌萌 刊期:2018年第06期

    陆游一生以"北伐战士"自认,而退居山阴期间的真实身份却是"乡居山翁"。这两大主要角色,在陆游"身份"认同与被认同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与矛盾,造就了陆游诗歌浪漫雄奇与平淡质朴的风格特色,究其根由则为陆游心中浓重的"北伐情结"。作为传统士大夫,"北伐"于陆游而言,有着诸多内涵,既是收复北宋失地之战,又是维护中原正统、复归文化正朔之...

  • 试析近代西方文化对云南边疆文化的渗入

    作者:李强 刊期:2018年第06期

    文化间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又是真实存在的。一段时期内,优势文化往往以其强韧的生命力抢占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由此造成文化间非对等关系交融,最终形成新的混合型文化。西方文化对云南的文化渗入是其以帝国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宗教侵略、歪曲人种、文物掠夺的同时又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新风尚、专业教育及医学等领域的云南文化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