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a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杂志简介:《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340/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泰山文化研究、政经新论、文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文化哲学、教育探索、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

主管单位:泰安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泰安教育学院
国际刊号:1009-1122
国内刊号:37-1340/G4
创刊时间:199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540
总被引量:1287
H指数:11
期刊他引率:1
  • 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界定

    作者:阎良础 刊期:2006年第04期

    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颇多争议。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看,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作者:闫玉霞 刊期:2006年第04期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确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与旧法学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同旧法学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发展的的过程等方面,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 试析杨时的“理一分殊”说思想

    作者:杨星 刊期:2006年第04期

    “理一分殊”说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和程颐与杨时之间讨论《西铭》的主旨问题密切相关。经过杨时的补充与阐发,“理一分殊”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

  • 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刘雪 刊期:2006年第04期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产生的人类文明。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分类迄无定论。本文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不同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作者:潘海林 刊期:2006年第04期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最突出就是消费文化崛起,随着美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社会财富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生活的产生,为消费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及其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替了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大众传媒的兴起对转变人们的消费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论韩愈“状”类公文

    作者:王婵; 冒志祥 刊期:2006年第04期

    在中国古代公文发展史上,韩愈是一位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文章高手。本文通过以《韩愈集》中“状”类公文为例进行论述,分析其内容、模式与特点,由此彰显韩愈对公文的贡献,揭示韩愈在中国公文史上的作用。

  • 穿越梦幻的精神行吟——李贺《梦天》赏析

    作者:马磊 刊期:2006年第04期

    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命途多舛的浪漫诗人,常常借助奇异的想象与梦幻,创作了大量游仙诗,以释放内心的苦闷,寄托情志。《梦天》典型地体现了李贺诗歌的创作特色。

  • 论《崔西厢》对《王西厢》的改编

    作者:马衍 刊期:2006年第04期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

  • 论姚鼐的山水游记

    作者:马小玲 刊期:2006年第04期

    姚鼐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创作极为丰富,其中的山水游记有较高的文学性,有自己的特色。融考证于写景之中,贴切自然、不留痕迹,并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显示了汉学考据影响下,有清一代游记散文的特有的风貌。

  • 刘鹗审美视野中的泰山

    作者:刘春芳 刊期:2006年第04期

    刘鹗在《老残游记二集》中以其生花妙笔,对泰山的山水风物,作了精彩独到的铺叙描写。从而成为泰山文学长廊中的经典之作。

  • 入世与出世——从意境视角审视由冯文炳到废名的转变

    作者:徐先智 刊期:2006年第04期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废名留给人们的是梦幻般的色调以及宁静和谐的叙述。废名的文学世界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而这种丰富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从冯文炳到废名的这一转变之上。本文着眼于意境之维,试图对这一重要转变提供一条解读的途径。

  • 理论转向与突破:近30年中国关于文学可比性的研究

    作者:杨凯 刊期:2006年第04期

    可比性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中的第一范畴。1970年以来,这一问题在中国学术界最先被提出,而对西方研究的译介为以后的本土研究限定了范围。伴随着新的视角、方法的引入,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反思也更加新颖和深入。本文通过对相关重要的译介、编著和研究的历史钩稽,经由细读而对其各自的出发点、提出方式、理路及相应的理论背景等问题作出粗...

  • 纳博科夫与他的小说《洛丽塔》

    作者:杜杨沁 刊期:2006年第04期

    《洛丽塔》是俄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艺术形式组织的一个不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是纳博科夫“天堂”艺术观的完美体现。

  • 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背景描写的作用

    作者:董昂 刊期:2006年第04期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于1925年,是一部对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反思之作。作为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景描写对于这部小说的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强化了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了小说关键情节的发展。

  •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的“全息”缩影——评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

    作者:于俊青 刊期:2006年第04期

    《比较文学研究》是第一部完整论述中国比较文学一百年发展历程的学术史专著,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和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必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