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杂志简介:《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227/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政治·经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历史·文化·法律研究、文学·语言·艺术研究、学科教学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其他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宿州教育学院
国际刊号:1009-8534
国内刊号:34-1227/C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98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21
总发文量:4598
总被引量:4814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4
立即指数:0.0254
期刊他引率:0.9946
平均引文率:3.6107
  • 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

    作者:马春丽 邓彩娟 严佳 刊期:2010年第02期

    本文针对文学教学的边缘化的困境、"文学无用"的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亟待优化和改善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加以探讨,即提倡经典阅读,写读书心得,在文学史和选读的基础上引入文学理论教学,采用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辅助教学手段,使文学教学走出困境,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 对叶适义利哲学思想基础的批判

    作者:刘漪 刊期:2010年第02期

    叶适的功利思想有其特殊的理论构建。而这样的构建基础仍然是儒学传统内的概念组合。正是因为这样,叶适的功利思想的哲学基础仍然有许多矛盾之处。而在看到这些矛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叶适在儒学传统之内的伟大创新。

  • 王维“雪里芭蕉”研究综论

    作者:李良中 刘路 刊期:2010年第02期

    《后汉书》中"袁安卧雪"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我国古代诗文及绘画作品常常用到这个典故。王维的《袁安卧雪图》里有"雪里芭蕉",围绕它的争论主要有"雪里芭蕉"是否失真、是否蕴含禅理、是否具有象征三个维度。众多学者各执一词,未能深中肯綮。研究者探讨这个问题时,应该回归到艺术审美范畴;不能割裂整个画面;同时应充分考虑到,《袁安卧雪图...

  • 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思想两重性

    作者:杜晓刚 刊期:2010年第02期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评点时思想倾向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对梁山义军的起义同情、赞美、肯定,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起义痛恨、厌恶、否定,这也即是其思想评判上的两重性:判逆性与保守性。本文即对这两种矛盾性的思想从原因及在评点中的具体表现予以说明之。

  • 吴梅村仕清心态新探——以其戏剧作品为中心

    作者:沈亚丽 刊期:2010年第02期

    吴梅村诗、词、文中表现出他仕清前坚守气节之志和仕清后的悔恨之情,赢得读者的同情;但戏剧作品却展示了他内心的另一方面,即仕清前对胜朝的虚幻之感和仕清后对失节的宽慰之情。通过戏剧作品,可以看到吴氏仕清时的内心斗争。吴梅村以戏剧写心,对戏剧这一体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的演绎与诠释

    作者:潘振斌 刊期:2010年第02期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 鲁迅的翻译目的与翻译选择——目的论视域下的鲁迅翻译研究

    作者:于海燕 张允 杨家勤 刊期:2010年第02期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使用,无不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鲁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选择作了重新阐释。

  •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文本解读

    作者:安芝丹 刊期:2010年第02期

    长篇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她从一神论到泛神论的宗教观念的变化过程。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探讨《紫颜色》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试图解读艾丽丝·沃克在文本创作中体现出的泛神论宗教观,并且进一步指出该宗教观与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存在紧密联系,即两者都旨在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大同世界。

  • 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中会话含义的作用(英文)

    作者:徐虹 刊期:2010年第02期

    交谈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人们有时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戏剧语言作为会话的一种,在人物的对话中往往运用了不少会话含义的技巧。通过对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文本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探索剧作家所特意勾画出的人物的态度和性格...

  • 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

    作者:谷晓 刊期:2010年第02期

    美国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小说《饮碗茶》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纽约唐人街单身汉社群的全景,但其中的女性人物却显得不够生动饱满,苍白无力。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三类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以揭示唐人街男性社群的自我认同焦虑与"厌女情结"的关联。

  • 提喻的艺术效果

    作者:杨艳兰 刊期:2010年第02期

    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一种以局部与整体相互代替的修辞手法。提喻可以使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并给人以新鲜感,从而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 英语商务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作者:徐玲 刊期:2010年第02期

    商务语篇的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这些抽象概念往往都可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英语商务语篇中的三大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们依据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概念。对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商务类文章时的隐喻意识。

  • 探寻不同译本出现的成因——文本意义与译者视域

    作者:熊艳 刊期:2010年第02期

    中国翻译理论界一直以"忠实"的翻译标准来评定译本,但翻译实践中,总会有不同译本的出现。本文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其成因,就文本本身的双重性探讨了翻译的可能性以及翻译的有限性;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译者视域对原语中同一客观现象不同认识的影响;从而对这样的现实存在做出原因解释。

  • “竹”的国俗语义及其翻译

    作者:吴夏娜 刊期: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国俗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界一个新的热门研究课题。通过探讨"竹"在中国文化里的国俗语义,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 从“和谐”文化传统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性

    作者:王小平 刊期:2010年第02期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