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康斯坦茨湖畔的科学沉思

    作者:刘燕影 刊期:2011年第12期

    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自1951年开办以来,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今年第61届大会如期在美丽的康斯坦茨湖畔举行,数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数百名青年学子们汇聚一堂。在探讨科学问题、分享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不断碰撞出科学思想的火花,从细微之处表达着科学精神的一些深刻内涵:保持探求未知和追求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秉承...

  • 守望宇宙 探究未知

    作者:姚诗煌 刊期:2011年第12期

    2011年5月15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运载着重达7吨的宇宙射线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HS一02),飞抵国际空间站。这是“奋进”号的“绝唱之旅”。

  • 物理学未来与中国基础研究

    刊期:2011年第12期

    今天的座谈会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世界阿学》编辑部和《文汇报》科技部联合主办,座谈会约题目是“物理学未来与中国基础研究——从丁肇中正在实施的AMS项目看基础科学的发展”。

  • 跟随中期待突破的上海碳纤维研究

    作者:李辉 刊期:2011年第12期

    当1879年爱迪生获得制造电灯中碳丝的专利的时候,碳纤维就存在了,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航空航天工业亟需性能更优的轻质材料时,碳纤维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上海在碳纤维方面目前状况并不乐观,但也期待着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美国宇航局公布新火箭设计方案

    作者:邓雪梅(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新一代重型火箭设计方案 为了进一步探索太阳系.将人类的脚步留在月球或者是小行星甚至是火星,美国宇航局(NASA)在9月14日正式公布了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将成为未来几年内人类太空飞行计划的支柱。

  • 520天“火星任务”在地球上完成

    作者:谢懿(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面色苍白,但却面带微笑,在极度疲劳地模拟了520天往返火星的旅程之后.一个由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于2011年11月4日走出了一组没有窗的舱室。

  • 想找火星生命需深挖

    作者:谢懿(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根据一项由美国和法国天文学家联合进行的新研究,在火星历史的早期。最有可能拥有微生物的地点是火星表面之下由热液活动造就的温暖潮湿环境。

  • 星际旅行不再遥远

    作者:邓雪梅 刊期:2011年第12期

    拜访恒星不仅仅是幻想 没有引擎的星际飞船?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特别是面对美国宇航局未来不确定的前景,无引擎的星际飞船真是最超乎想象的事情了。

  • 超新星令科学家们为之倾倒

    作者:邓雪梅(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通过捕捉距离地球仅2100万光年的一颗微小恒星坍缩而产生的超新星爆发后的闪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天文学家们在25年里发现了距离地球最近、最明亮的一类超新星。不久。天文爱好者们就可以看到这一奇观。

  • 来自林道的健康议题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康士坦茨湖四周美景四溢,令人心旷神怡。而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德国林道聚会的真正意义,是与青年科研工作者共聚一堂,畅所欲言。

  • 研习班里的头脑风暴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在德国林道举办的高级研习班上,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次交流使得三名年轻的研究人员倍受鼓舞,他们立志解决研发药物中所面临的一些最大挑战。

  • 诺奖得主的中肯建议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仅仅是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能使你远离科学界的日常生活。在林道市,名为“交换座次”的讨论会的主要特色是一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些年轻的研究员所组成的小组进行的讨论。获奖者们有机会向学生们询问他们的兴趣和计划。在随后的对话中,科学界的几位精英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

  • 端粒好,一切皆好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vii)在今年林道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介绍了她获得诺贝尔奖的端粒研究。众所周知。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保护帽”。能够起到某种抗癌作用.并与人体衰老现象有所联系。但其完整的生物学上的机理仍是一个谜。

  • 科学知我心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作为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与他人共享了l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成果在于发现一氧化氮可以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疏松血管。

  • 征服科学

    作者:张长青(编译) 刊期:2011年第12期

    阿达.E·约纳特(Ada E.Yonath)目前供职于以色列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负责X射线晶体学研究工作,她的涉及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开创性研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了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