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请您“走近科学”

    刊期: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科技的产出也呈不断上升之势,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把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以最大化地发挥科技资源的社会效用,同时也是对纳税人的一种交代。或者可以说,从科研成果入手,建立科研与科普的联动机制,进行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开发,加强对非涉密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他公众关注的科技...

  • 为耳聋患者带来美妙声音的人工耳蜗——王正敏院士及其团队20年研究记

    作者:李辉 刊期:2011年第07期

    经一段时间准备,本刊从本期起推出“走近科学”这个新栏目。本期介绍的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耳蜗研究的医学科学家王正敏院士及其团队历20年时间,在人工耳蜗基础研究、研制和临床应用上取得的成就。这项新近获得2010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作对许多关心这个领域的读者或许并不陌生,媒体上也已做过很多报道,而从这项成果的本源出发,

  • 三十米望远镜:深入前所未见的宇宙

    作者:谢懿 刊期:2011年第07期

    在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彻底变革了人类对宇宙观念之后的400年,一架正在建造的巨型望远镜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有关宇宙的更新、更深层的认识,其分辨力可以加大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和探测,识别出即便在今天的“哈勃”极深场中看上去仍很模糊的极为遥远的结构——

  • 搜寻新的地球和宇宙的边缘

    作者:谢懿(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2008年11月,人类第一次直接看到了围绕其他恒星转动的行星。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行星要比木星大得多,并且它们的轨道半径都在24个天文单位到119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 新一代超级望远镜竞赛

    作者:谢懿(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到这个十年末,几架全新的望远镜将会完工。其中的每一架都远超目前的望远镜,它们也许能回答有关我们宇宙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启天文学的新纪元。图为在建的欧洲特大望远镜(E—ELT)

  • 更多的星光 更多的合作——从手工时代到大科学时代的望远镜

    作者:钮卫星 刊期:2011年第07期

    从伽利略时代的纯手工制作,到如今靠多国集资才得以建成的高科技产品,望远镜的基本功能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尽可能收集更多的星光,但其制造、操作和使用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全球能源:一个始终难解的“结”

    作者:邓雪梅(编译); 瓦茨拉夫·斯米尔 刊期:2011年第07期

    对于能源使用问题,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尤其是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然而,这些问题终究应该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予以解决——

  •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然趋势

    作者:吕吉尔(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见到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增长性;同时也认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将决定其增长的幅度。

  • 前景诱人的可再生能源

    作者:吕吉尔(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2011年5月上旬,在IPCC的《可再生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中指出,在各国政府的适当扶持下,到2050年,人类将能够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几近80%的能量。

  • 勇于认错:一种难能可贵的领袖风范

    作者:鲁白 刊期:2011年第07期

    人皆有过。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过错,是一个常被忽略但是却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成长路上可能会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但是在位居领导岗位后,却会变得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做错事情时,通常又不愿意承认,甚至百般狡辩。这样做的结果,将是一错再错,无法收场。事实上,掩盖错误和自圆其说在领导层中并不少见....

  • 当科学不再等于“正确”

    作者:刘菊艳; 李焱(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基本不会按照一个简单的从A到B的途径,其过程势必将包括错误的起点、死胡同以及大转弯。当然,科学可以接受这些曲折——“我们有误解”,修改并放弃曾经珍视的观念、发现与新现象更加匹配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是我们理解周围环境无可比拟的动力。

  • 隐形杀手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4月13日凌晨,耶鲁大学斯特林化学实验室,年仅22岁的本科生米歇尔.达福尔特被发现时已经死亡,她的头发卷入车床中,显然她死于窒息。事件发生之后,有关实验室安全的话题再度为科学共同体内外关注。本刊选载的以下一组文章显示,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些实验室研究高度发达、相关规程相对完备的国家仍有不少安全隐患,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迅速成长的...

  • 实验室之殇

    作者:邢鸿飞(编译) 刊期:2011年第07期

    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健康和安全部门对米歇尔死亡展开了调查,有关事故的细节不多,但掌握到的事实是米歇尔并非缺乏设备操作经验。据物理系学生乔·奥罗克(JoeO'Rourke)讲,米歇尔此前参加过相关的培训课程,而且也多次使用过车床没出问题。但是,她在夜间工作,可能独自一人(此推测并未得到耶鲁的证实),乔说这样的情况在机械车间并不少...

  • 视神经再生研究

    作者:莫晓芬 刊期:2011年第07期

    老鹰具有凌空捕捉小兔的千里眼,金鱼的视神经能够在受损后再生。神奇的造化安排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反倒视觉脆弱,既无鹰视之锐利,亦无再生之能力。在医学高度发达的21世纪,心、肝、肾都可以移植的今天,唯独人眼和人脑是不能够移植的,究其原因在于人类视神经不能有效再生,因而,当人类罹患青光眼、视神经炎...

  • “心灵窗户”的护卫者——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莫晓芬博士

    刊期:2011年第07期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莫晓芬(右图)博士是2010年启明星(跟踪)的人选者,采访是在莫医生兼任的医院科研科科长的办公室里进行的.周到细心的莫医生为我和随同采访的李辉博士点了咖啡泡了茶。随着莫医生打开电脑在投影仪上显示的启明星计划科研工作。我们的采访进入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