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生命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的演讲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今天.我很高兴能在此与大家相聚一堂.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庆贺的事情在发生。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在美国科学院的讲话中对范围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学的价值坚定地给予了认可,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席空谈而一笑置之。让我们摘引奥巴马总统讲话中的一段以共勉之:

  • 中国,准备好了吗?

    作者:施一公; 饶毅 刊期:2009年第07期

    57岁的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于2004年就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第16任校长。值得一提的是.她是MIT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校长,这也反映了MIT过去半个世纪学科演变的趋势——其生命科学从50年前的完全空白到今天的在全美乃至全世界举足轻重。

  • 谈谈垃圾

    作者:胡德良(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垃圾往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增多的态势,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垃圾也在迅猛增加。为此,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今年2月26日刊出了一组专题报道。报道指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使得垃圾产业有所转变,然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制定的政策仍然处于一个没有条理的状态……相对于过去,垃圾正在得到越来越合理的处置。尽管进...

  • 垃圾处理从源头抓起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西埃本-林登是前东德位于汉堡和柏林之间的一个小村落.表面上看似与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房舍、一块块田地和一家小商店,路边停放着几辆汽车,背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

  • 垃圾填埋坑防污处理新法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在一些富裕国家里,垃圾填埋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伦敦附近泰晤士河边上的Pitsea垃圾填埋工厂.只接受固态城市垃圾和商业垃圾——欧洲法律禁止将固态垃圾和液态垃圾、有害垃圾和无害垃圾混合在一起处理——即便如此,它一年处理的垃圾也多达100多万吨。为了消化这么多垃圾,并让垃圾在第一时间消失在当地公众面前。需要对填埋点附近的...

  • 废品回收行业面面观——如何平衡废品回收行业的高额成本

    作者:赵春雷(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格雷格·鲁伊斯(GregRuiz)和塔拉·B·海耶尔(TaraB.Hiyale)分别居住在地球的两端——旧金山和孟买。鲁伊斯先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每小时差不多给他带来20美元的收入,还享有养老、健康保险.甚至还拥有所在公司的股份;而海耶尔女士则生活拮据,居住在贫民窟里,在一个当地慈善机构的帮助下每天可以获得100卢比的收入。

  • 垃圾与人类行为

    作者:胡德良(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垃圾可以给人类带来一些提示。譬如对古老的垃圾堆进行发掘,可以大大增进我们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从高山般的垃圾堆中可以“挖掘”出许多古代文明。在美国波托马克河畔有一个叫做教皇溪的地方,那里有哥伦布到达之前的居民扔弃的牡蛎壳,占地30英亩(12公顷),平均厚度为10英尺。在全世界范围内,

  • 废品处理中的科技应用

    作者:鞠海彦(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清洁的垃圾填埋场也会带来麻烦吗?也许令人惊讶,但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一些填埋的垃圾由于过于干燥和密封.以致于根本没有腐烂。亚利桑那大学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掩埋垃圾的试验,在发掘垃圾填埋场时他们发现埋藏了15年的牛排.而其肉类和脂肪都完好无损:还有埋藏30年的报纸,字迹仍然十分清晰。这一发现意味着,

  • 纽约市“碳减排”新提案

    作者:陈志琴(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纽约希望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能够更加有活力;而这体现在环境上,而非用金钱来衡量。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Bloomberg)市长在曼哈顿一个绿色天台上正式宣布,纽约将制定有关法案来改善环境,预计将使纽约市的碳排放减少5%。

  • 能否实现清洁的碳?

    作者:鞠海彦(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碳捕获及储存(CCS)技术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该技术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然后掩埋地下。最近这个项目不断传来喜讯,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Chu)已起草了一份耗资达24亿美元的计划,用于CCS的研究。部分欧洲国家正寻求与企业合作,以解决所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澳大利亚所进行的一项前沿技术研究项目,也吸引了中国的加入...

  • 可再生能源都是可持续的吗?

    作者:胡德良(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2月初,英国《金融时报》在伦敦组织了一次能源会议,此次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是:可再生能源需要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

  • 技术能否“修复”地球气候?

    作者:邓雪梅(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科学家们试图寻找消除温室气体的有效途径,目前这种想法仍存在较大争议。 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如何消减碳排放及其他温室气体,各国科学家及工程师们正致力于研发各类地球工程技术(其中绝大部分还属于纯理论性的),以此减缓全球变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此,不少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技术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然而部分科学家坚持认...

  • 微生物:未来的新能源

    作者:冯诗齐(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数千年来,我们习惯了用发酵微生物制作面包,用微生物加工乳酪……微生物俨然已成了我们忠实的盟友。如今,工程师们又突发奇想.利用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生产出一种新型电池。

  •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可偏颇”——哈罗德·瓦默斯访问记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美国最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的哈罗德·瓦默斯(Harold Varmus),曾与迈克尔·毕哓普(Michael BiShop)一起通过对逆转录酶病毒的研究,揭开了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而获得1989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1990年代,瓦默斯曾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现任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前不久受命担任奥巴马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联合主...

  • 超越双螺旋

    作者:王润(编译) 刊期:2009年第07期

    自1950年代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首次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描绘这种复杂分子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