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从海底观察地球

    刊期:2007年第11期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在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 核能新时代的愿景

    作者:王乃粒(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只要核能工业不再犯它过去犯过的错误,它的重新蠕起是值得期待的——建立在20世纪30年现的核裂变基础之上的核反应堆技术,曾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43座核电站提供了全世界15%的电能。但在20世纪70~80年生的两起核反应堆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引起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恐惺,再加上核...

  • 核电产业的复兴

    作者:王乃粒(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沉寂了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的核电产业在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同时,必将对世界各国的能源政策产生影响——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预测,今后数月内将会收到12项新的核反应堆建造申请,并计划在明年审查另外的15项核电站建造计划——这是美国今后30年内建造核电站的正式申请。如果这些申请获准,美国的核反应堆数量将增加约1/3,核电站的产能将...

  • 核能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王乃粒(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出于对矿物燃料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担忧,加之改进后的核能技术其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人们对发展核能的态度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今后数10年中,全球的电能消耗可望倍增;而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许多发电厂已接近其设计寿命,加之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依赖性增加的担忧和其排放物引发的全球变暖,在许多政府看来,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发...

  • 大气物理学家对减缓全球变暖的呼吁——IPCC前科学评估主席约翰·霍顿访谈录

    作者:邓雪梅(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英国牛津大学资深教授、大气物理学家约翰·霍顿(John Houghton,下图)曾参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用于平流层和中间层温度测量的空间探测器的建造,见证了英国阿普尔顿实验室和卢瑟福实验室的合并,并在1983年成为英国气象局气象办公室主任。1988年,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时,作为IPCC科学评估主席的霍顿,撰写了IPCC最初...

  • 为二氧化碳排放算笔帐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工业革命之前,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80ppm(ppm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这个浓度让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感到比较适宜。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能够保存地球表面的热量,否则地面热量都将逃逸到太空中去。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使那时的地球平均温度保持在14摄氏度左右,

  • 气候变化会导致战争?——“冷战”的全新解释

    作者:胡德良(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由香港大学地球科学家张大卫(David Zhang,上图)领衔的一研究小组通过对华东地区900多年以来的冲突情况的研究,验证了这样一个假设:寒冷期促使社会动荡,导致战争爆发。研究成果发表在2007年8月出版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上。

  • 高科技能拯救地球吗?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今天,许多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在为全球变暖带来的可怕后果而担忧,并认为“地球工程”可能是人类将自己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中解救出来的唯一办法。

  • 谁是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者

    作者:余家驹(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联合国一专家小组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将会破坏现今生存在地球上最寒冷地区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更持久的干旱,更猛烈的降雨和洪水灾害(季节性降雨和冰雪融化),以及由动物和昆虫传播的疾病突增等影响着世界上的各类生物群体,尤其对动植物种类的影响可能更为剧烈。

  • 重开天地:没有人类的世界

    作者:吕吉尔(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在1963年出版后,化学巨人孟山都(Monsanto)以模仿的手法写了一部《凄凉的春天》予以回应,书中描述了整个美国被昆虫洗劫一空的场景:“到处都是昆虫,前所未见,难以置信。昆虫占据了每一寸土地,占据了每个县,占据了整个美国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昆虫。

  • 金属垃圾影响秃鹫生存

    作者:石磊(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它真的能杀了你——如果你是一只秃鹫的幼雏。加利福尼亚秃鹫是非常珍贵的物种之一喜欢吞噬动物的尸体。白30年前濒临灭绝以来(主要原因是铅中毒,动物尸体中的子弹碎片),科学家为此进行了不懈地拯救工作,目前的秃鹫数量逐渐在恢复之中(20世纪80年代为增加秃鹫的数量,人们捕获了22只野生加利福尼亚秃鹫,在动物圃内南人丁抚养)。

  • 有序介孔材料及应用

    作者:万颖 刊期:2007年第11期

    有序介孔材料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型纳米结构材料,是继微孔沸石分子筛之后的又一类分子筛材料。它一诞生就得到国际物理学、化学与材料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序介孔材料具有蜜蜂窝样的孔道,只有2~50纳米;其孔道是有序排列的,

  • 15年:从高中生到大学教授——2007年启明星(跟踪)计划入选者万颖的故事

    作者:江世亮 刊期:2007年第11期

    万颖(右图)是今年入选启明星(跟踪)计划的一位从事环境污染物治理的化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环境学院教授。2003年,30岁不到的她在学校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即不占系里的晋升职称名额)破格申请到了副教授。一年前,她再度以这种方式申请到了教授职称。这位15年前还在老家山西阳泉(中国著名的无烟煤生产基地)读高中的女孩,

  • 大脑的10个未解之谜(下)

    作者:邹琪(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关于“人类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未知?6.何谓智能?智能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无论那种形式我们都不知道智能在生物学上意味着什么。数十亿个神经元如何调度知识、模拟新场景,或是删除不合逻辑的信息?当两个概念彼此相匹配而此时又突然找到了问题的解答时,

  • 蜂群理论与群体智慧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7年第11期

    人们常说蚂蚁和蜜蜂是非常聪明的昆虫,其实单只蚂蚁或蜜蜂并无聪明可言,聪明的是它们的群体。而对蜂群等集群智能(叉称群体智慧)的研究,于人类解决一些系统管理问题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