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世界超级工程一览

    作者:易家康(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两位开发研究专家在最近出版的《未来学家》杂志上排出了近代历史上世界最大的顶尖超级工程。这些规模庞大、构造复杂且耗资昂贵的工程都致力于解决重大的世界难题和增进人类福址——

  • 气象学家有望揭示高空卷云的秘密

    作者:仝号(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大气照片,可以作为大气脆弱平衡状况的指标;得益于这种脆弱的平衡,生命能够在地球上存在——

  • 全球最暖年的启示

    作者:阿碧 刊期:2006年第07期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分析报告说,2005年成为过去125年来全球最温暖的一年。在此之前,1998年、2002年和2003年是自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仪器记录气象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根据NASA公布的数据,在过去125年中地球表面温度共升高0.8℃,而最近30年温度便升高了0.6℃。美国气象人员警告说,未来地球平均温度可能会继续升高3-5℃。

  • 恶劣天气增多源头在哪里?

    作者:晓阳 刊期:2006年第07期

    我们通常用平均气温来衡量全球变暖的程度。最近,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指出,全球变暖应该以人们能感受到的变化来衡量,这个变化就是极端恶劣天气数量的增减。现在,全球灾害性的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多,其源头却是日趋变暖的全球气候。

  • 气候变暖会使飓风更频繁吗?--兼论飓风的成因和防治

    作者:赵忠孝(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2005年8月,居住在美国墨西哥湾密西西比州古尔夫波特市和比罗克西市之间沿90号海滨公路的科基·佩雷特(Corky Perret)在遭受“卡特琳娜”强飓风袭击后,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面对10米高的巨浪,一切都给冲刷走了。他说:“完了,我什么都没有了。”

  • 印尼:普通地震为何带来大灾难?

    刊期:2006年第07期

    2006年5月27日早晨,太平洋岛国印度尼西亚中爪洼岛日惹地区突发里氏6.2级(另一说是5.9级)地震。这次可怕的地震使大量建筑物在很短时间内被夷为平地。震区有数百栋房屋局部或整体被毁,当地的大型综合商业设施也已经在地震中倒塌。日惹市及邻近地区的通讯、电力供应部分中断。地震还破坏了日惹机场的候机楼和跑道,机场被迫关闭。

  • 旧金山大地震:过去与未来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100年前,即1906年4月18日的凌晨5点12分,旧金山市的居民们在睡梦中被惊醒,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发生大规模断裂——大地震爆发了——大地震颤,房屋动摇,地下煤气管道断裂,紧接着大火在城市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整整燃烧了3天(大火无法扑灭是因为地震使城市的供水网管也遭到严重破坏)。

  •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发现者--安德鲁·劳森

    作者:方陵生(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仅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10年前,圣安德烈亚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才被发现,但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地震成因的看法。一个世纪之前,当安德鲁·劳森(Andrew Lawson)刚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时候,当时的人们都一直认为地震只是地球生态中的偶然事件——那时的教科书将地震描述为“地球表皮不明原因的颤抖”。

  • 新品系小鼠引发抗癌研究新视野

    作者:朱天慧(编译); 徐金会(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通过免疫细胞的移植,可以将具有抗癌特性的新品系小鼠的抗癌能力传递给其他普通品系的小鼠。这项研究由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克林业大学的崔正(Zheng Cui)和马克·威廉哈姆(Mark Willingham)及同事们完成,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抗癌研究的新认识。

  • 纳米技术给失明者带来光明

    作者:吕吉尔(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所谓的碳纳米管是指直径约为1纳米的空心碳分子,它们极为牢固,且导电性能良好,多年来一直被材料科学家所看好。研究人员现已证实,单壁碳纳米管能把电信号传导给神经细胞,这意味着碳纳米管可被用作神经修复元件(一种用来替换受损神经或缺失神经的装置)与人体之间的电接口。这对于那些希望用纳米管激活或替代眼睛、大脑以及脊髓中神经细胞...

  • 人类的竞争者--病毒

    作者:李健容 刊期:2006年第07期

    人、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构成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地球的未来将由哪些生物主宰呢?一位195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预言:“同人类争夺地球的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由于病毒的结构简单、踪迹难寻,所以是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驾驭的一类。当人类战胜了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病...

  • 癌细胞转移可能与某种波有关

    作者:郝文德(编译); 丁鼎乐(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美国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秘密一癌细胞的转移可能与某种波有关。

  • 旨在造福人类的组织工程学

    作者:崔磊 刊期:2006年第07期

    自人类诞生以来,因创伤、疾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器官缺损就如梦魇一样从始至终伴随着人类。早期人们对此往往束手无策,只有等待残疾或死亡。现代医学的发展为组织器官缺损的治疗找到了多种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三种方法是:

  • 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人们--访组织工程(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崔磊博士

    作者:江世亮 刊期:2006年第07期

    人的皮肤、颅骨、肌腱这些重要器官、组织,一旦因创伤导致缺损,通过植入具有生理功能的皮肤、骨头予以修复,这种以往只能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场景已变为现实。在中国,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主要有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整形与修复外科曹谊林教授为首的组织工程研发团队。日前笔者有幸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2005年度上海科技启明...

  • 金属燃料汽车

    作者:徐俊培(编译) 刊期:2006年第07期

    也许有一天,汽车将依靠整箱的金属作为清洁燃料行驶在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