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World Science

杂志简介:《世界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403/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专稿、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与健康、走近科学、大家·科技前沿、今日启明星、智库观察、科学家在工作、科学家访谈、创新...

主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0-0968
国内刊号:31-1403/N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总发文量:3925
总被引量:1896
H指数:14
立即指数:0.0038
期刊他引率:1
  • 英国《自然》杂志再奏“中国之声”:中国科学发展的“瓶颈”和改革的方向——《自然》出版集团的说明

    作者:DavidCyranoski 刊期:2005年第01期

    去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创“中国之声”专刊,发表了一些海外华裔科学家对中国科研工作评估与改进建议的文章,获得了科学界的广泛反响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本刊曾选摘其部分内容,栽于去年的2月号上。10个月之后,《自然》杂志(2004年11月18日)再奏“中国之声”。又请多位更加熟悉中国科研工作状况,包括有较长期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经...

  • 中国科技需要的根本转变:建立竞争优胜体制

    作者:饶毅; 鲁白; 邹承鲁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2003年3月22日的中国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决定制订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以指导今后15到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这既显示了政府对经济状况的信心,也强化了它相信科技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理念.

  • 大科学与小科学

    作者:蒲幕明 刊期:2005年第01期

    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都投入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某某组学"等计划上.在中国,"大科学"符合了国家一向的习惯,即"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科研规划和运行.

  •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机构领导的年轻化?

    作者:陈竺 刊期:2005年第01期

    几年前,当中国科学院一个由下属研究所20多名所长、副所长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威斯康星大学时,美国同行们不禁惊诧于这些所长的年轻,产生了这些青年人能否承担主持制定研究战略、把握科学方向重任的疑问.有趣的是,在中国,人们却更多地关心将沉重的日常行政管理负担压在这些正值创造力高峰期的青年科学家肩上是否明智.两种不同的疑问体现了中美两国...

  • 更好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

    作者:何士刚 刊期:2005年第01期

    当今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最近,人才问题已上升到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视线.

  • 关注科学不端行为

    作者:吴善超; 孟辉; 张存浩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科学社会化、科研职业化、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全球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科学道德问题纷繁复杂,当前国际上把其中最典型的、较严重的问题归结为科学不端行为(scientific misconduct),而发达国家科学界近年来又把科学不端行为的范畴严格限制在伪造科研成果(fabrication),弄虚作...

  • 中国做好应对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威胁的准备了吗?

    作者:何大一 刊期:2005年第01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无疑给中国敲了一次警钟,这一突发性传染病曾使得卫生部门准备不及.2003年4月,中国政府重新审视了事态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修正行动.控制"非典"流行的政治意愿异常坚定,对付"非典"的新的公开性态度也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实施严厉的、传统的公共健康措施(包括检疫隔离等),中国以超乎想象的...

  • 中国能否融入分子医学主流?

    作者:肖瑞平; 程和平; 周专; 陈育庆; 吴才宏; 顾孝诚 刊期:2005年第01期

    随着全基因组扫描新技术的涌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兴起,作为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基石的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图谱的研究日新月异.基因组学必将为医学实践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它在临床药物研制、诊断及治疗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还将蕴育巨大的商机.分子医学的发展将引导人类攻克当今一些致命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干预及治疗难题,走向辉煌的里程.

  • 从大坝修建看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作者:任文伟 刊期:2005年第01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对环境保护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快节奏的经济发展已使许多自然资源受到威胁,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将成为中国未来20年最大的挑战.

  • 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灵长类科研资源

    作者:季维智; 周琪; 宿兵 刊期:2005年第01期

    由于处于古北界(the Palaeartic)和东洋界(the Oriental)两个动物区系的交叉地区,中国可能是东亚非人灵长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灵长类的研究将成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某些领域的发展或突破,如人类疾病模型、药物开发、神经科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干细胞,以及治疗性克隆研究等。然而,中国要在生命科学的相关领域取得重要发展或重大突破,

  • 文明基石 坚不可摧——2005世界物理学年寄语

    作者:沈葹 刊期:2005年第01期

    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与科学技术发展史交织在一起;而物理学,按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教授的形象化说法,乃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母亲".物理学的许多理论建树,对于科技发展、对于文明演进,确乎至关重要.物理学可谓人类文明的坚固基石;20世纪之前的近代经典物理是如此,20世纪初起始的现代物理亦然如此.回顾物理学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有两个明显的"奇迹年":...

  • 旨在实现预测和预防医疗的系统生物学

    作者:李升伟; 勒鲁瓦·胡德 刊期:2005年第01期

    治疗疾病的系统生物学方法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受疾病干涉的蛋白质和基因调控网络与它们的正常存在状态是不一样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可能性:它们的这种差异可以用对血液的多参数测量来反映.这一理念正在改变着当前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它们和各种新技术一起,将促成一种全新的预测性和预防性医疗(predictive and preventive medi...

  • 未来能用意念止痛吗?

    作者:方陵生 刊期:2005年第01期

    "心想痛止"不是梦 人的一生难免会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各种病痛,人们为了减轻痛楚会用到各类止痛药、止痛针.如今,现代医学给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未来我们有望以意念止痛.据英国《新科学家》近期文章报道,一项新的生物反馈技术将会令我们"心想痛消",这听起来神奇得不可思议,但科学家们决不是在故弄玄虚,先进的生物反馈技术可让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在自...

  • 基因解读霍乱菌

    作者:郭春沅 刊期:2005年第01期

    发现霍乱弧菌 1883年,在古老的埃及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感染者严重腹泻,迅速脱水,并导致酸中毒直至死亡.由于这种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急、死亡率高,当时在中东及欧洲地区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为了迅速查明引起这种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一些科学家纷纷奔赴埃及,这其中就有在一年前曾发现了结核病病原体结核杆菌的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罗伯特...

  • 反制哮喘:让家庭远离过敏源

    作者:赖建青 刊期:2005年第01期

    蟑螂、尘螨残骸、真菌类孢子、宠物以及有害化学物品等,对哮喘患者来说,源自这些宿主的分子能够使易感人群产生不必要的免疫反应,从而让人喘不过气来,进而喘息和咳嗽.有些人甫过幼年即发作,有些人则到了成年以后才患上哮喘,还有些人一辈子都要经受哮喘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