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7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特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管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等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674-9227
国内刊号:63-1071/C
全年订价:¥ 144.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38
总发文量:1287
总被引量:3762
H指数:12
引用半衰期:8.0208
立即指数:0.0108
期刊他引率:0.9858
平均引文率:12.8817
  • 泰国佛教中的他者与文明化:兼谈海外民族志研究中作为方法的他者

    作者:龚浩群 刊期:2019年第04期

    南传佛教是古代佛教王国政体的构成要素和泰族民众信仰的核心,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泰国社会一方面要强化南传佛教作为泰文化要素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确证南传佛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佛教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张力在泰国的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不同层面促成了新的分类和文明化实践。本文引入他者的视角,通过描述和分析主流佛教与内部及外部他者...

  • 跨国主义、华人移民和国家——南海华人网络视野下的跨国主义研究反思

    作者:余昕 刊期:2019年第04期

    跨国主义理论的提出,意在对全球范围内文化杂糅以及人员、物品、资本、技术等等的高速运动和联系及社会、文化变迁做出解释,它被认为超越了民族—国家对于移民研究的局限。然而,跨国主义理论对方法论的民族主义的挑战并不是根本性的,究其原因,在于其生发的历史经验和认知角度,源于近现代加勒比海岸中的殖民扩张和现代国家建立,以及随后的全球化...

  • 人类学家的“应许之地”——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共和国

    作者:阮氏芳簪 刊期:2019年第04期

    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下的小共和国,作为欧亚大陆的中心,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该地是多民族、多种生态景观、文明、宗教、文化结构发源、发展、汇聚中心。本文受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的启发,认为阿尔泰地区可以被视为具有特纳所说的"阈限"特征的"缓冲区"(buffer zone)之一。对该地的文化溯源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与该地域相关社群的...

  • 从垂直化管理到平行化治理——澜湄合作机制下湄公河航道疏浚工程遇阻问题分析

    作者:金杰 刊期:2019年第04期

    2017年以来中国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加速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疏浚二期工程前期作业,但遭遇泰国北部民间环保组织网络的抗议。本文针对这一事件从人类学视角分析指出,当地人的生计生活与精神信仰和湄公河生态密切相关;其次,民间环保组织在湄公河水资源议题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建议,从传统的由国家主导的垂直化管制模式转变为平行化的治理模式,...

  • 称谓与实践:在全球比较视野下理解欧洲亲属关系

    作者:李峻石(Gunther; Schlee); 贺培伦(Patrick; Heady); 吴秀杰(译)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亲属称谓体系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人类学传统中的的经典论题。奠定相关理论阐释基础的实证资料大多源于欧洲以外的社会,而欧洲社会的亲属制度则很少成为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欧盟资助的大型项目"(欧洲的)亲属关系与社会保障"(KinshipandSocial Security,简称KASS项目(2004-2008)的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和民族志方法,在9个国家搜集了许多可...

  • 后人类主义身体观辨析

    作者:葛鲁嘉; 吴晶 刊期:2019年第04期

    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引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科技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常规问题的思考模式。面对科技日益侵蚀人的身体,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人的身体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机身体,而是融合了有机身体和机械身体的赛博格。人类身体正在被科技解构,人类正在走向"后人类"。作为认知科学的第二代研究...

  • 奥尔堡学派的技术-人类学探究

    作者:王皓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丹麦的奥尔堡大学,一批技术人类学的研究者,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相似的研究观点,在技术人类学领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奥尔堡学派。奥尔堡学派将技术-人类学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三角结构理论、7E理论等代表性理论,关注身体、空间、族群等人类学经典议题在当代技术世界的流变,对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环节进行重点研究。奥尔堡学派的研究呈...

  • 人类学视域下的“臼”字探源

    作者:孙海芳 刊期:2019年第04期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载体之一,其构字要素中存在诸多可供研究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核与强大的文化功能,反映出构字时代的物态形式、原始思维、制度文化及信仰体系,是当代学者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进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窍门所在。与"臼"部相关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涉及中国古代物质、思维、信仰及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本...

  • 民族志叙事与跨文化比较:《经堂与市场之间》学术范式思考

    作者:唐仲山 刊期:2019年第04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发生巨大转变:"文化产业"逐渐替代"文化事业"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实践手段。经验层面的变迁催生了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李元元博士新作《经堂与市场之间: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唐卡文化产业与民族社区发展研究》便是该领域的一篇力作。与同类型其他论著相比,该书在四个方面体现出突出的...

  • 礼物范式下的藏族插箭仪式解析——以青海省循化县道帏藏族插箭仪式为例

    作者:看本加; 扎西卓玛 刊期:2019年第04期

    人类学的"礼物研究"提出了神与人、物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交往关系和文化象征关系,通过人类社会中礼物的交换,可以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共同体信仰、物我交融以及共同体间的联盟。道帏藏族插箭仪式在礼物研究范式中属竞技式的总体呈献,对山神的献祭是以荣誉和面子为基础,以共同体间的联盟为最终目标。

  • 对话民众:“民俗语汇”与乡土知识

    作者:周星 刊期:2019年第04期

    通过对中国民俗学史之从"歌谣"研究到"风俗"研究、再到"方言"研究的发展历程的追溯,提出了"民俗语汇"和"语言民俗"以及和"方言"之间的关系问题,指出在"民俗语汇"的背后,存在着丰富的乡土知识。乡土知识往往是以非正式、非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地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渗透和传承的,它对于人们维持其生计和生存以及建构生活的意义,具有不可替...

  • 女性教养的流变——以日本的茶道为例

    作者:张玲 刊期:2019年第04期

    传统女性教养通常包含对女性的温柔从顺予以教育的规训和对女性的行为动作予以规范的身体管制。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理念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女性教养仍然在许多国家的民俗生活中得以温存发展。本文以日本茶道为例,考察了传统女性教养的历史流变,进而指出,在古代日本社会,传统女性教养是强化男女社会性别意识的工具,...

  • 干粮考释

    作者:惠萌 刊期:2019年第04期

    干粮作为食物的一种,为人类的远行及迁徙提供了可能。对于"干粮"一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1]解释为:"预先做好的供外出食用的干的主食,指炒米、炒面、馒头、烙饼等。有的地区也指在家食用的干的面食,如馒头、烙饼等。"商务国际辞书编辑部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2]中解释为:预先做好的干的主食,如炒米、炒面、馒头...

  • 多重学术视角下的维吾尔族民居

    作者:亚力坤·吐松尼牙孜 刊期:2019年第04期

    本文对以维吾尔族民居为研究对象的汉语学术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将其区分为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建筑学等若干不同学科研究路径,并对"乡土建筑遗产"作为新的研究视角也进行了归纳。作者认为,不同的研究路径或研究视角之间,既有相互渗透和重复表述,但也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侧重和特色。在对不同研究路径的特点及长处和不足分别进行了比较的基...

  • 墓碑在现代中国的普及和“孝子”们——来自陕西省中部农村的案例

    作者:田村和彦; 周星; 张玲译 刊期:2019年第04期

    本文以陕西省中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墓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体现出的当地人宗族、自家人意识的变化。本文的特点在于将墓碑作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碑文的撰写过程、碑文内容的变化形态、碑文体现的价值观、碑文的文化意识问题以及建碑过程中的模仿与凑合(Bricolage)行为,从而总结出近年来"孝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