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CSSCI南大期刊

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3-107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特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管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等

主管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国际刊号:1674-9227
国内刊号:63-1071/C
全年订价:¥ 144.00
创刊时间:197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青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7
复合影响因子:0.38
总发文量:1287
总被引量:3762
H指数:12
引用半衰期:8.0208
立即指数:0.0108
期刊他引率:0.9858
平均引文率:12.8817
  • 西汉藩属制度(奉职贡)的形成与实践

    作者:李大龙 刊期:2017年第01期

    形成于先秦时期的服事制对汉代构建统治体系影响至深。作者在概述西汉统治者对服事制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对汉代“奉职贡”的样态进行了探讨,尤其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来朝”、“朝见”规定作了深入分析。进而认为汉武帝在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奉贡职”制度中“来朝”、“朝见”的规定,测试出了南越王和朝鲜王对西汉的忠诚...

  • 文物考古所见古代青海与丝绸之路

    作者:霍巍 刊期:2017年第01期

    古代青海虽然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但却是中国西部与外界交通的重要结点。自远古以来,以青海为依托形成的对外交通路线源远流长,而且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唐代以来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亚洲腹地的陆路交通经青海一线形成“五路中心”的重要格局,对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这些不仅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诸多线索,近年...

  • 《北魏张略墓志》考释——兼补北凉沮渠无讳流亡河西史事

    作者:朱艳桐 刊期:2017年第01期

    《北魏张略墓志》揭示了张略与北凉沮渠无讳的亲从关系,可以补充无讳在439-442年辗转河西时期设置了都摄留府,以张略暂领征西将军府事。张略作为无讳嫡系在441年酒泉城破后被俘入魏,安置于代北。张略曾任金昌、白土二县县令,对确定北凉河湟地区的疆域有重要意义。其仕宦经历可补充北凉曾置东宫记室主簿、尚书民部郎、散号将军凌江将军等职官。其...

  • 宣统元年甘肃旱荒的文学书写及赈灾义演考述

    作者:唐海宏 刊期:2017年第01期

    宣统元年发生的甘肃旱荒十分严重,当时在于右任等新闻媒体人的积极呼吁以及《民呼日报》等媒体的关注下,文学界和戏剧界对甘肃旱荒给予了积极响应。以南社诗人高旭为代表的文学界先后在报刊媒体上刊登了多篇小说、诗词,来再现旱荒的惨烈;而以春桂戏园、新舞台为代表的各大戏园编排了《甘民泪》《甘肃旱荒》等剧作并发起了赈灾义演。这些文学作品...

  • 淇澳岛的渔业状况调查

    作者:何国强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通过再现一个海岛的渔业生产条件、资源类型和主要利用方式展示了“环境—技术—人口”的整合作用,同时介绍了社会转型引起的劳力交替和技术交融现象,讲述了市场的作用和传统渔业面临的困境,并从特定的条件出发来分析民间信仰的结构。文章流露出抢救资料的紧迫感,暗示了调研物质文化应有的注意事项。

  • 普世政策与价值回应:精准扶贫的“体”与“用”

    作者:陈文烈; 包瑞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受援主体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回应,提出“非普世价值”这个能够贯通不同层面减贫实践的解释性概念。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落脚点和关注点应该更加聚焦如何适应西部民族地区,提升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回应能力,我们当前的部分目标,就是以新的,不同于既存秩序的原则,来改造和重组农牧民日常生活,这是诸多政治行动都应该遵循的方向:为...

  • 论特色城市建设与资源禀赋的关系——以西宁为例谈客观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程遂营; 李麦产 刊期:2017年第01期

    鉴于城市特色或特色城市的识别性及重要性,国内城市正在努力纠正过去忽略城市特色的不适当做法,追求和实现特色城市的建设目标。然而,这也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不少城市为特色而特色,流于形式,未深入分析和研判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特色城市建设应当主要依托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从主要资源禀赋出发去建设特色城市。惟有如此,特色...

  • 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大通段”明长城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邢永民; 田祥利 刊期:2017年第01期

    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以近似“马蹄状”的走向,广布于河湟的腹心地带。从现有的明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来看,其遗存丰富,夯筑墙体、壕堑、敌台及烽火台等建筑形态,仍清晰可辨,规模有观,是发展青海现代旅游业中有关“长城系列景区”的宝贵资源。尤其“大通段”明长城遗址景观,更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不但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与文化价值,而且具...

  • 商品交换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基于三江并流“核心区”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作者:王晓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三江并流“核心区”属“藏彝走廊”的南段,虽然该区域内的人们信仰不同、族属各异,但身份特征的差异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过多的不便,相反却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包容。究其原因,除其他学者所重点讨论的“文化适应——融合”机制外,还在于各民族间持续不断的物资交流和商贸互动。也那是说,各民族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往来交流、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形...

  • 近代甘宁青对外贸易的地域性差异

    作者:吴孟显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代以来甘宁青的商品种类出现了从原来较为单一的结构向多样化的转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洋货的输入和皮毛类货物的大量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外国洋行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时局的动荡,洋货输入与皮毛输出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大大影响了甘宁青在进出口贸易体系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在甘宁青分治后有不同的表现,甘肃一直处于入超的地位...

  • 对黎族合亩组织性质研究的回顾——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视角

    作者:王晓慧 刊期:2017年第01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识别调查后,学术界对合亩及其性质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概括和梳理,来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初步探索。无论是将合亩断定为共耕社、还是家庭公社,都是当时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在学术领域的一个投影。我们回顾关于合亩的研究,希望能为理解当代民族社会结构提供基础性知识,也为进一...

  • 当代中国跨境民族与陆地边疆安全问题研究

    作者:陈宇 刊期:2017年第01期

    陆地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屏障,受到地缘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其源头具有双源性、区域具有跨国性、过程具有突发性、内容具有传统与非传统相结合的特性,陆地边疆安全产生的问题大、影响时间长,是我国陆地边疆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是一个拥有民族众多且边疆线漫长的国家,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分布在我国边疆地区并跨境到邻国,因此陆地边疆安全便...

  • 近年来我国民族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作者:张伟豪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近年来,我国民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事项之一。学术界针对民族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概述了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特征、诱因以及化解机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从“族称”角度看纳西族的族群认同

    作者:和虎 刊期:2017年第01期

    族群概念的提出对研究人们共同体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本文试从族称角度讨论纳西族的族群认同问题,族称包括“自称”和“他称”,族称不仅是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而且表明了族群认同建构过程中人们基于特定场域和具体情境下的理性选择,是人们的内心情感、关于族群的历史记忆、族群意识、族群边界、族群互动和国家权力对于族群分类的重要介...

  • 双重边缘化:小支系族群的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困境研究——以贵州官屋基苗族为例

    作者:; 王洪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小支系族群往往由于历史、现实的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而陷入了他者边缘化与自我边缘化,以及文化边缘化与经济发展边缘化这两对“双重边缘化”困境。应根据“多元一体”的文化构建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在国家(社会)、族群、个人同构的思路下,实现各社会主体的协调发展,从而使那些弱势的小族群摆脱“双重边缘化”困境,并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