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Ethnic Art Studies

杂志简介:《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3-10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文化发展与创新、影视学、戏剧学、美术学与设计学、音乐学、艺术人类学等

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840X
国内刊号:53-1019/J
全年订价:¥ 228.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云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96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2245
总被引量:5532
H指数:20
引用半衰期:7.8333
立即指数:0.007
期刊他引率:0.9807
平均引文率:7.2867
  • 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

    作者:胡智锋; 陈寅 刊期:2019年第06期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性历史节点,新中国70年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在这70年的发展中,新中国电影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全方位的影响力,还以其独特的民族化风范、现实主义风格及多样化的创新探索,构建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美学体系,为新中国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赢得了声誉;但走...

  • 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成就·功能·策略--基于中国电影社会学视角的省思(1949-2019)

    作者:史博公; 黄瑞璐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沿革历程由崛起(1949-1979)、复兴(1980-1991)、探索(1992-2000)、嬗变(2001-2019)四个阶段构成。70年来的传播实践表明,这类作品在落实中央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推广现代文明理念、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等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来体认少数民族电影...

  • 新中国动画70年的叙事策略嬗变论略

    作者:杨晓林; 张语洋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国动画70年风雨兼程,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寥若晨星,到当下的蔚为大观,同所有的叙事艺术一样,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决定着其叙事策略的嬗变。总体而言,中国动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特征明显的两个时期:一是计划经济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末共半个世纪约50年,主要以民族风格、政治宣传教育和儿童片叙事策略为主,电...

  • 办公室戏剧:新空间、新题材的新表现、新拓展

    作者:杨俊霞 刊期:2019年第06期

    办公室作为处理特定事务、提供特定服务的工作场所,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舞台上表现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的剧作,在戏剧史上还是个未曾得到研究者足够注意的"新"的戏剧类型。戏剧对这一新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刻画办公室中性格各异的角色及其矛盾与竞争,凸显现代人工作的特性。对这类剧作的发现、分类与研究,不仅可能在艺术创作层面有指...

  • 评论家如何影响艺术家--以杨·柯特与彼得·布鲁克为例

    作者:王柱人 刊期:2019年第06期

    艺术评论能影响艺术创作吗?莎士比亚评论家杨·柯特与莎剧导演彼得·布鲁克作品之间的联系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评论家并不具体评论已完成作品的优劣,而是相对超脱地、针对多个相关的作品发散性地阐发其独特理念;导演则通过主动学习了解评论家的理念,依据其理念进行艺术创作。就评论而言,评论家要把握经典的精神内核,发掘其深藏的普遍意义,找...

  • 程式表演能演好话剧吗?--莎士比亚剧团轮演机制的启示

    作者:张冰喻 刊期:2019年第06期

    四百年前莎士比亚剧团的轮演工作方式,为现今的剧团运作机制制定和演员训练方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参考的途径和线索。"程式"在演员训练和创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演员的技艺,还能大大地增进剧团的工作效率。对于亟须提高戏剧演出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普及戏剧艺术的中国戏剧市场来说,轮演机制和程式表演也许能给其带来新的启发和转机。

  • “由内到外”之“内”源于何处--重新认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个重要的导表演方法

    作者:秦子然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练《海鸥》和《奥瑟罗》时采用的"隔离排练模式"均为了理性分析剧本角色的内部行动逻辑,而这对于"从自我出发"表演的演员是"外部"的。戏剧大师相隔30年排演的两部作品提醒我们"由内到外"的前提是对于文本的分析。理想的排练模式应是:案头工作进行剧本台词的行动化分析,找到"潜动词";肢体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角色动作训练,戏曲...

  • 黄胄对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贡献

    作者:陈池瑜 刊期:2019年第06期

    黄胄在中国当意人物画中,开创豪迈奔放、激越劲健的艺术新风。他注重对生命运动、生活理想的表达,塑造出精神昂扬、意气风发、豪迈洒脱、粗犷有力的鲜明人物形象,为中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黄胄把写生和速写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步骤,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捕捉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将写生这一中国画创作的固有方法同国家文艺政策提倡的...

  • 后现代进程中的中国工业版画发展

    作者:易阳; 张颖 刊期:2019年第06期

    后现代艺术提倡多样性、推崇多元化。这与世界格局中的政治多极化,经济、文化的多极化是遥相呼应的。具体表现为: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学术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审美表现趣味的多样化。相应地,在学理上,后现代艺术推崇一种多视角表现主题的思维方式。中国工业版画在后现代进程中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显得异常火爆,其不仅是同时期中国美术的重要载体,...

  • 汉画像的空间叙事:问题及论域

    作者:温德朝 刊期:2019年第06期

    汉画像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是最具中华美学精神的原生艺术形态之一。在梳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和汉画像"空间"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和厘定汉画像空间叙事的问题域。汉画像是墓葬整体叙事的重要构成,汉人按照阴阳五行、"大象其生"的观念,以图绘世界的形式为逝者营构一个微缩的、理想的栖居空间,从而实现"幽墓既美、鬼神既...

  • 非遗舞蹈论(下)

    作者:蓝凡 刊期:2019年第06期

    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最基本矛盾,就是非遗性、非遗间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非遗性与"再创造"之间的矛盾是基础性的,舞蹈的非遗间性则构成了对非遗性与"再创造"的限制与平衡。中国在非遗舞蹈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上的特殊性,是因中国历史、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以及非遗舞蹈的自身历史所形成的非遗性、非遗间性与"...

  • 《礼记·乐记》中的“和”美思想

    作者:梁晓萍; 李阳 刊期:2019年第06期

    "和"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个美学范畴,也是兼具理想化色彩和现实意义的一个美学范畴,"和"美的形成与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以及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礼记·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阐述了"和"美的自然意义、"和顺"的内在人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和"美音乐的熏陶,可以提高人的内在人格,有利于维护国家...

  • 从贮贝器的乐舞装饰看古代滇人的音乐生活

    作者:钟雄威; 孔义龙 刊期:2019年第06期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物,作为"国之重器",它与铜鼓一起铸就了西汉时期古滇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经济、政治、文化独特的反映。贮贝器的装饰艺术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中的奇异景观,在贮贝器的装饰内容中,农业、手工业中的劳动场景、形象生动的杀人祭祀场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场景都尽在其中。贮贝器上以纷繁复杂的平面雕刻纹饰以及立体浇铸...

  • 从明代书目看古琴文献的收藏与流传--兼论明人琴学观念的多元

    作者:马君毅 刊期:2019年第06期

    书目对某类书籍的著录,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此类图书在历史上收藏、流传及递嬗的情况,而书目对其部类的安排则体现了编目者在相关领域所持有的学术观念。从明代官修书目来看,在众多官方藏书机构中,仅内阁藏有琴书,其所藏多为宋元旧籍的琴书汇编,这一方面表明明代官方藏书机构具有"贵古贱今"的意识,另一方面说明琴书在宋元时期经历了化零为整的汇编...

  • 女娲信仰与中国行业神崇拜

    作者:李祥林 刊期:2019年第06期

    行业神崇拜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之一。从性别研究看,造人补天化万物的女娲是神力赫赫的创造大神,女娲神话及信仰从古到今也适应着民间工艺行业的多样化诉求,形成种种含义别致的民俗事象,并且关联着传统文化及民间心理的诸多方面。从面花到泥塑及其他诸行手艺人对女娲的顶礼膜拜中,不难看到超时空的女娲神话在中华文化史上能量巨大的原型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