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6:36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 传统 体育

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身心并重,内外兼修的体育观念

体育文化是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相对稳定、和平宁静的生活方式,所以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带有浓厚的修身养性的特征。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区别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2. 以伦理道德为重点的体育特色

中华文明与道德风尚是举世推崇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制约下,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痕迹,即使是以技击为特点的中华武术竞技,也以身体、武功、德行全面发展为重点,其守内、崇实、尚礼的风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反映,这与古罗马角斗士在格斗中所追求的所谓勇敢、残忍相比,中华武术在价值取向和文化座标上的追求,显得更为深远,更加广博。

对精神道德的侧重使得体育运动的审美标准也被赋予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观,这种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纷繁复杂,缺少西方体育的简洁明快,因此难以迅速推广和普及。

3.高度吻合传统文化的体育形态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系统结构中,人体生命观、贵生观、养生观的体育价值取向尤为显著。这也是东方体育文化从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乃至各种社会文化形态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平衡的辩证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精气神相统一的人体生命观,为民族体育的养生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了那种通过人的意念、呼吸及身体运动,来调解机体内部阴阳平衡,活动气血,祛除疾病,增进健康,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性运动的正常开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背离。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 时代 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 影响 ,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大力推动民运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下,我国的民运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民运会是推进我国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式,能够进入民运会的体育项目基本上是传统体育中仍在开展的一些项目 ,鼓励这些现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到民运会中来,即有利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保存发展,又可以广泛的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运会是将传统民族体育引出文化共同体的向导; 是连接中国各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体育的桥梁; 是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 是培育竞技体育人才的沃土。

2.大力开展具有明显健身性与娱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全民健身这一口号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项目开始向健身性与娱乐性方面侧重,不再是单纯的重视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这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既有明显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又可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它仍是我国广大地区一种理想的健康娱乐手段。然而面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那些近乎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受到冷落,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自觉舍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活动,借鉴现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些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传统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

3.借助旅游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走多元化道路,其中,借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渐升温 ,特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合理开发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趣味性、观赏性强的体育项目,使广大游客在观赏当地自然风光的同时 ,也能够领略到当地的民风民俗及人文景观。还可以开发一些游客也能够参与的体育项目 ,使广大游客切身体验和感受各个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体育旅游项目的合理开发 ,必将使当地的旅游业增色不少 ,也能够使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合理的传播和发展。

在体育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的今天,现代体育对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交融构成的复合体,因其存在环境的变迁也必然会产生其文化本体的变迁。在竞技运动日盛一日的今天,人们对传统体育的前途和命运无不表示关注。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承担着守护者责任。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使之成为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积极将部分发展成熟的项目推向世界,参与构建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方征 徐玉良 韦晓康.拉枯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A].徐玉良,韦晓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5.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2-03

前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如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从积极与消极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姜明,文格西则着重从消极的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朱晋元从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有关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还有很多此不在赘述,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按照佛教的理论“事物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事物的产生并不依仗于一个因缘,而是依仗于众多的因缘,其中直接的因缘或许是可以计数的,而间接的因缘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察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的进行是另辟溪径,运用系统学理论,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论述,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以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

1 研究路径

要弄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就要把二者放入一个逻辑结构中,把二者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放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从繁琐复杂的点滴信息中理出一个线路来,进而进行论述,得出研究结果。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进行这样的研究,首先必须对核心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即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核心概念的厘定

2.1 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总有一些特别关键的点是所有的研究学者都没有、也不能丢弃和省略的部分。首先,在时间意义上来讲,一般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1840年以前。中国处于地理上的封闭状态,其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天朝上国的民族情怀之中;其次,是指中国社会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农耕经济。中国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决定了中国社会自夏商以来直到近代都是以田亩农桑为主的小农经济体系;再次,中国的社会制度是以伦理宗法观念为主的皇权氏族承袭制度,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是大一统的帝国思想。商朝后期诸侯争霸,列国纷争,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经过几百年的起起落落最后由秦朝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中国的大统一国家观念,秦朝以法家的严密律令管理人民,最终秦朝传二世而亡,最后由刘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汉氏王朝,刘氏以儒家的伦理宗法观念结合法家的律令来管理国家,被称为外儒内法思想,经过汉朝四百年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强化,与稳定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宗法观念;最后,在具体的文化上,中国文化在它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佛家思想为主体,以法、兵、阴阳等家为互补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佛常被称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1840年以前的、以中原地域为核心,包括流传至现今及历史中国版图上的所有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道、佛思想为主流,以兵、法、阴阳等家为互补,包括伦理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科学技术等等包罗万象的非自然内容。

2.2 民族传统体育

同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动机、研究方向不同所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可以肯定学者们给予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观念的立体性、时间、空间的不同性,总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特征,进而给予不同的概念,赋予它不一样的价值和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改革 推广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传统,并且丰富多彩。在高校体育正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应在高校中融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将其在高校中进行发扬和继承,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推广的现实意义

1、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如蹴球、陀螺、珍珠球、射弩、板鞋、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遇和淡化,致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事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承下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供平台,把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2、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兴趣爱好的客观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汇聚着各个民族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爱好,继而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范畴,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同学的爱好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增强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措施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立足之地,就应当适当的对体育教学方向进行适当的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结合当地民族的优势,对传统的体育管理、竞赛、训练、教学的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以建设以传统的体育工作作为核心内容,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加大对少数民体育传统文化的推广、整理、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效明确的实施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以便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校体育可以办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班、培训班,以达到加强探讨和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2、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在高校体育文化课堂上开设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弥补了高校体育中因为基础设施不足或者受到场地局限受到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践上,也要注重理论上。在实践层面,要多开发趣味性、竞技性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而且要加强课外的培训,如开设相应的辅导班等,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在理论层面上,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同时,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力度

要想将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得到合理的发展,就应将其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加大推广力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一种少强制和多引导的形式去普及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一方面通过参加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感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培训、开设社团、竞技比赛、广播宣传等等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力度,才能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接受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继而将其发扬广大。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 传播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如果缺少了文化学上的观点,就如同隔靴搔痒,是难以完全体现其精神本质的。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成熟,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方法及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全面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我们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无论是现在仍处于蓬勃发展的还是因各种历史原因已部分消失的,我们都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展科学理论研究。要搞清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历史渊源等方面,同时也要清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其科学的一面,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科学的发展。

我国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其基础理论建设非常的薄弱,而且有一些领域甚至没有涉及到;其应用理论的研究则范围较窄,对于传统体育的研究多是一些有一定竞技性的项目研究的重点也是如何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全运会等。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更有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进行研究的太少。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来说,这种形式的研究也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我们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工作,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百花齐放,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各种不同文化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走向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我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无优劣之分,要用平等的跟光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考虑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意实用性与时代性相协调;民俗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与群众性相统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补充,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业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另外,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将体育看成是一种身体的练习,而是包含有精神文化在内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又由于不同的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和看法也不一致,那么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形式,而是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1.3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必定要产生相互的影响。未来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人们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过度推崇,希望通过竞赛的获胜而一举成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辉煌,使得很多非正常手段在体育场上应运而生:各色兴奋剂,球场上的暴力以及场外的球迷骚乱,假球、黑哨,裁判员金钱丑闻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体育界开始寻找可以缓解这类现象的另一种文化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礼让等,恰好可以与这种现象发生的文化根源形式进行互补。因此,可以通过改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崇尚科学性,摒弃宗教信仰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积极的内容来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在与世界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要“以自我为中心”,结合世界文化的优势内容,实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合理的选择和消化传统文化的养料,使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成果。要兼采中西,并揽古今,有效地促成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在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可以受碰撞而激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和外来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

2.1学校教育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好载体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高校开展。学生在走人社会后就会自觉的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学生时代所习得的知识则成为他们传播的主要内容;另外,在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养生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养生思想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体育的理论内容,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了解并学会一套古健身养生法对学生以后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白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控,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这个环节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集。

2.2在全民健身中宣传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提炼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生活质量的优化组合,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承载数代前辈的心血,沿袭相传,不断地丰富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全民健身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它的传播与全民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项目繁多,健身效果显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问。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加强普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不失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好途径。

2.3现代传媒工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门就可获得海量信息。电视以及网络已经变的非常普及,利用这些传媒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作为现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媒工具,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创建自己的因特网体育文化基地,通过创建我们自己的民族传文化网络,向其它民族和世界宣传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对网络传媒的适当管理,并利用它传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另外,一些与体育相关的传媒应该全面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构建体育网络媒体工程,利用这些方法来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3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5篇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6篇

摘 要 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本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育 发展 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独特的一整套概念、命题、范畴和研究方法[1]。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不清晰,具体理论来源不够明确,概念界定鱼目混杂等,反映了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上是模糊和混乱的,不利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规范化的管理。民主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引导,而理论研究工作的落后,已经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指导意义,致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选入了低层次、无序、封闭的窘境。

(二)观念陈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如何扩大自身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自身软实力已成为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发挥并没有迎合时展的要求,在国外文化的强大宣传攻势下,我国传统体育已经失去了主导话语权,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如:我国传统武术自我修炼的观念,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在跆拳道、空手道的大力宣传攻势下,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普及率低

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为理想的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俄罗斯将滑雪、民族民间舞蹈等纳入了小学教学大纲中;韩国民族舞蹈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等等。但是我国教学大纲没有有效执行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政策[2],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普及率非常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我国现在已经大力发展城镇化,社区数量空前增加,因此,社区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社区体育资源匮乏,直接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作用力和影响力的发挥。

(四)民族传统文化失去本色

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为表演性、娱乐性、实践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的举办,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逐渐向竞技性转变,致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味道,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赛龙舟、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逐渐向竞技类活动演变的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也在逐渐淡化。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统一的理论,促进其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目前,需要科学探索的民族传统体育问题还有很多,如:如何将传统节日与体育娱乐载体结合起来,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有序地推进学校体育课堂等。因此,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力度,充分利用高效科研资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二)转变观念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多元的相互交流、碰撞、融汇中取得进展的[3]。随着不断的发展,民族体育活动形态逐渐向人们需求的审美性、健身性、娱乐性价值观转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逐步建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体制,重点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品牌化,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三)提高普及率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必要手段,学校应该积极开拓、整合、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应该结合民族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民族风俗等方面因素坚持区域性原则进行教学[4]。让民族传统文化进入城市带入社会,现代人开始热衷于具有自然和谐性、民族风俗性、地域风情性、观赏体验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增设一些民族体育活动区,设立民族体育文化广场等,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挖掘民族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由于本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息息相关。西方文化给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冲击,我们应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创新,是促进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传统节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赛马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人们通过传统节日体验着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结语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更新观念、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自主创新,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立许,蔡仲林.文化变迁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流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67-72,82.

[2] 赵发田.创意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契机[J].体育与科学.2011.32(3):84-87.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时代背景;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65-03

本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探讨影响该学科发 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石。

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1.1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来在我国一直广泛地生存与发展着,几乎与我国的文明史一样长久。然 而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概念,或者说开始自觉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 行研究,却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可以说,近 代体育史之前的中国体育史就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史。因为“民族”并不是自然拥有的, 在出现‘西方’之前,人们并不看重它,甚至对它相当漠视。“民族”这个概念是随着“西 方”的出现而出现的。[1]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没有“西方”出现的历史景观 ,也不 会有“民族”产生的历史契机,于是当然也就不会有“民族传统体育”意识的自觉。“民族 传统体育”正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与起源于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 氛围中的现代体育相区别而提出的[2]。因此,该学科也就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旧 体育”和“土洋体育”的论争中而萌芽。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抗日战争开始到我国的“”结束,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 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前,武 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前身,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成果颇丰。而且,武术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90年代中期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然而,随 着我国教育、体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武术毕竟只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 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体育项目,也还有许多可以经过改造和发展有可能成为 优秀体育运动的项目。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生发展的,他们有着共 同的文化根脉,而这些项目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像武术那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有必要、有可 能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发展。于是,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首先,19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包括武 术运动的专项挖掘整理工作),为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次,建立了一批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一些体育学院如成都体院等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中国体育博 物馆还专门组建了民 族民间体育研究室,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另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 各种学术研讨会也纷纷开展起来,如1991年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亚 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东方传统体育 学术研讨会”和每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还有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运动自80年代末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等,加之国内一 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浙江体育科学》等还曾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专栏,为广大研究 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些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 个研究领域向一门学科迈进做好了内部力量的集聚。

1.2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在举国体 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业已取得的骄人成就,我国已不再满足于“竞技体育强国”的 发展模式,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走“体育强国”(既是竞技体育强国,又是体育发达国家, 如美国、澳大利亚等)[3]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提出了“ 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可以在全民健身计 划中发挥现代竞技体育无法取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 速崛起,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下举步为艰,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极 不适应和协调;又由于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这种全球化又在相当程度上表 现为西方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出现了发展的危机 ,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另外,鉴 于学术界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民族传统体育与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体系 具有深刻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等差异,研究和振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就逐渐受到普 遍重视。于是应运而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就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 了民族传统体育二级学科,并于1998年列入了教育部颁布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自此,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便正式诞生了。

2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因此,该学科就具有极强的时代 性特点。那么,关于该学科建设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应基于这一时代特性而进行研究和探 讨。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门学科只有确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效 地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形成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同志曾说:“对于某一 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显然,民族传统体育学 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基本矛盾问题。由此引出了该门学科建设 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 该学科的研究范畴是什么?2) 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所要解决的 基本矛盾问题是什么?

2.1关于学科的研究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范畴集中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它是关于该学科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该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概念界定的准确与 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阐释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有四种说法:1) 是 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锻炼身心和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或游戏)的总称;2) 是历代 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3) 是某一个民族或 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体育项目而 言的;4) 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4 ]

如果从词性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偏正词组,它首先应该是“体育”,其次用“民 族传统”来限定这种体育。显然,它不是“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简单相加。“民族 ”是用来表示其空间特征的,“传统”是用来表示其时间特征的。它应该是一个既具有时间 特征又具有空间特征的集合,即:既是民族的又是传统的,是“民族的”和“传统的”复合 相加。

那么,何谓“民族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还是特指中华民族的?是特指少数民族的,还 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华民族的?如果不考虑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仅从广义的角度 来看,它应该是指包括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然而,参考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该学科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既包括汉民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传统 体育,而不应仅仅指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也不应排除世界其它 民族的传统体育,但在操作时其主流应该是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决我国的传 统体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何谓“传统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 。”“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 因素。”那么,“传统体育”就是指在历史上得以形成经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体育活动。 显然,它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过去”,如 投壶、蹴鞠等已消亡的活动,而是指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生活之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武 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仍在开展的体育活动。[5]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不排除历 史上曾经 有过但现今已消亡的体育活动,但在操作时也同样应该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 决仍在开展的传统体育在当今时期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 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民 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或自然经济时代,它们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民 族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相对落后,许多体育活动仍然没有摆脱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的 烙印,还带有浓郁的文娱色彩,与杂技、舞蹈、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浑为一体。因此,在具 体研究时应注意“体育”与其它活动的区别,避免研究领域的泛化。

2.2关于学科的基本任务 一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问题。它是该门学 科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点,其它问题都围绕该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显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 科的初创时期,必须明确该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而这个问题正依赖于它所产生的 时代背景。

前已所述,该学科的产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社会环境急剧变革,竞技体育强国的 地位逐步确立,全民健身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以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下,西 方现代体育成为国际体育的主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各发展中国家倍感本民族文 化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迫切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时代对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其价值、挖掘其功能,使它不 仅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独到的作用,而且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然而,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其健身的科学性、竞技的规 范性等方面亟待整理、研究和发展,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社会属性的研究方面也缺乏系统 而深入的研究,缺乏广泛的探讨,因而它即不能在宏观层面给人们以更多的指导,也无法在 微观层面使人们恰当地行动。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人们 对它的期望与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社会历史发展 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 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该学科的基本任务也正是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问题。无论是对 民族传统体育客观规律的研究,还是对其功能、特点、价值的研究,无论是对其理论知识原 理的研究,还是对其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等等,都是基于这一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的。这 一基本任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赖以成立的逻辑基石。

3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2-03

一、族传统体育与隐形课程设计

1.民族传统体育。①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到目前为止,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仍然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学者张建雄的观点,他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由一个或多个民族所特有的,并且能够被广大民众继承和发扬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娱乐等特色功效的体育活动形式;张建雄还认为:民众传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了养生、保健、健身等民间的、传统的体育形式。②民族传统体育特征。首先,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底蕴丰厚。例如,侗族和壮族最为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抢花炮”,广西壮族民间传承已久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舞狮子”,京族流传已经的“花棍舞”和“跳竹杠”的传统体育活动等,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具体体现。其次,传统性。既然是民族传统体育,就免不了传统性的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深深扎根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深受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现在保存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变更、淘汰和选择而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如今遗留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意义。再次,健身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具有非常好的健身作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在运动过程中的修身养性。例如,我国最为著名的传统体育活动“太极拳”,不仅让人们得到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更有助于人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修身养性,调节情操。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性课程设计。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概念,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提供的各种有关体育课程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中所学习到的一些非预期性的知识、观念、价值等。简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就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体育内隐的文化中所学习到的非预见性的知识和文化等。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的特征。首先,潜在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是产生于学校体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非预见性的知识和文化的一种课程,因此,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潜在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的内容都隐藏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逐渐接受隐形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某一项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就能够感受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也是潜在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非预期性。从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概念上,我们知道该课程所产生的是学生获得的非预期性的知识和文化,因此,非预期性也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该课程的内容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等,都会由于教学的环境和气氛而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也是无法预测的。

二、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设计策略

1.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要素。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要素分析,首先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隐形课程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要素来进行其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物质要素。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是以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物质基础,它依赖于学校的体育教学而存在,例如学校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体育场设施、体育器材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建筑等。其次,制度要素。隐形课程必须依赖于学校的制度而存在,在学校制度层面,各种关乎体育教学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制度等,都是隐形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要素。再次,精神要素,所谓精神要素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教育理念,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良好习惯和风气等,对隐形课程的开展具有很直接的影响力。最后,行为要素。行为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等;也包括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等,隐形课程内容的实施都是通过这些行为表现而实现的,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交往的行为过程中,隐形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展现和实施。

2.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内涵。关于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既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课程,同时也是一种隐形的课程,虽然缺少明显的、具体的教学表现,但是该课程所揭示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本质。其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主要内容来自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课程之外,它是通过这种专业课程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再次,虽然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是以非预见性的方式出现的,但是它与显性课程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是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而产生的,是按照学校专业体育教学的目标,通过隐形的、间接的方式实现其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是通过充分设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素综合而成的课程。

3.发展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设计的对策。①努力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设计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为了保证隐形课程的顺利开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高校应着手学校体育教学建设,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场地、体育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同时还要加大对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环境教学作用。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是对隐形课程设计的有效保证。制定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制度,就要重视“技术教学”和“理论教学”并举,同时还要充分重视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益匪浅。③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宣传。一方面,要从体育教材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理论教材,让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中深刻了解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宣传,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形课程的影响力。④构建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教学体系。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构建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教学体系,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构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力求符合我国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和需要,让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

基于文化传承语境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隐性课程设计是高校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师资力量等,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需要的隐形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而感到骄傲;同时,切实让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充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隐形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许宗祥.武术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姚蕾.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2001,(04).

[5]于翠兰.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