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交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7 16:13:57

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交流第1篇

“我们都是一家人”

20日当晚的开幕式暨文艺演出,以“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主题,两岸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合力打造了一场原生态的视听盛宴。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的《迎宾酒》、《金凤呈祥》:“台湾原住民人文舞蹈团”的《舞跃在海西》、《战舞》等节目轮番登场:来自台湾南投仁爱中学的25名赛德克族群的学生,表演史诗歌舞《石宿传说》,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讲述了赛德克族群的起源,展现出的阳刚之气令人惊艳。而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也以畲族特有的文化和风俗演绎了一出甜蜜温馨的“男婚女嫁”,其阴柔之美令人倾心。两岸演出者载歌载舞,尽现两岸少数民族大联欢的欢乐气氛。

宁德畲族人口共有18万人,占全国畲族的1/4、福建省的1/2,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演出间隙,台湾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团长、前台湾少数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瓦历斯贝林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对畲族了解的还不够,这次能有机会增进双方的互动与情感,我们非常兴奋!它将有助于为我们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创作源泉。”他表示,提到大陆的少数民族,团员们大部分会想到的是云南或者新疆的少数民族,对于福建畲族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他们希望可以利用此次海峡论坛的机会,和畲族朋友交流学习,特别是在艺术表演方面。

“让海西了解海东,让台湾了解宁德。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成为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两岸一家亲,同胞一家人。齐心盼团圆,携手创辉煌!”晚会主持人的深情话语,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雷鸣……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等领导和台湾嘉宾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祝贺演出成功。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论坛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葩。如何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使之发扬光大、历久弥新,这是海峡两岸同胞面临的共同课题。21日上午,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宁德举行,为海峡两岸关心和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搭建了一个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国家民委港澳台办主任巴莫阿依,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台湾民意代表廖国栋、简东明,“台湾原住民生态农业协会”理事长根志尤,“台湾原住民人文关怀协会”理事长陈士章,台湾桃园县议员陈泰宇,台湾蓝姓宗亲会理事长蓝德俊,台湾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原住民人文舞蹈团”、“原住民人文合唱团”、台湾蓝姓宗亲会理事会,以及两岸来自各个领域的少数民族代表,大陆部分省市、宁德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等共3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在致词中,梁国扬介绍了全国开展台湾少数民族工作以及在推动两岸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尝试落实了台湾少数民族产业人才培训计划,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七期“烹饪培训班”和两期“舞蹈才艺进修班”。共计培养学员180余人等。梁国扬指出,去年底至今年初,全国在北京举办了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这是大陆首次举办的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大型主题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位发言的台湾人士都受邀参加过该展览,他们认为这个展览办得及时办得好,除了对全国表示感谢外,也希望展览可以到大陆其他城市举办,让更多的大陆民众了解和认识台湾少数民族。

廖国栋在发言中回顾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运动的过程。他说,维护这些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迟迟未能出台,助长了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流失。直至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颁布实施,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岛内一半的少数民族同胞离开原乡,到都市去工作和生活,使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边缘化,保存和提振“原住民文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表示,两岸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

座谈会气氛热烈。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两岸合作推展少数民族部落深度旅游,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原生态部落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在座谈会上,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通过对话,加深了了解,增进了互信,形成了很多共识。这对于推动两岸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和拓展两岸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进一步融洽两岸各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意义。

座谈会后,举行了“乡镇对接意向书签约仪式”。参加签署合作交流意向的乡镇有: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与台中县沙鹿小区、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丰滨村、福建省宁德市焦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万丰村,以及中华畲族宫协会与台北市蓝姓宗亲会。

参观体验畲族文化

民族文化交流第2篇

各位企业家、各位老师、各位同修:

大家好!本人姜x现就职于子贡学承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主要工作是学习并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本次组委会的邀请,有幸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深为荣幸和感动!所以我代表子贡学承的全体同仁,向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莅临此次论坛的各位老师、同修和学友表示感谢!在此向大家真诚的鞠一躬,致谢!

几位老师讲了有关“儒家“文化方面的话题,讲得非常的好。接下来我讲一下“儒”和“商”之间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是“儒”和“商”本应为一体。我们的祖先在造汉字时就以他们伟大的智慧告知了我们这个道理,把“儒”字拆开就是“人”、“需”二字,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商业,有商业就有商人,“儒”和“商”就这样本能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我认为儒商本为一体。就字面上理解“儒商”就是以儒家思想理念为指导的、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人。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商业活动中来,这样有文化内涵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儒和商的结合是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潮流的。

那么商在当下的意义就特别重要,现在人类的活动空间不但扩大,而且信息传递极为快捷,商品运输四通八达,物资生活富裕,而商品又是以买方市场为导向,很多的企业用各种方式营销,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想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不败之地,随之企业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商”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不论是建工厂、商店等各个经营场所都需要建设投资,还要有广告宣传等前期工作,都属于资金投入,唯有销售才能创造利润。那么经销方法就特别重要,说具体就是要有消费者,这就需要有一批有文化的商人传播你的产品用途和产品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和企业文化,这样的销售模式和自身的商品导向,就是“商道”。

在谈商道之前我先向各位简单的介绍一下儒商始祖子贡。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子贡。今河南浚县人,他出生儒门。春秋战国时期在卫国做一个小官,后来在孔夫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弃官从商,并有所成就,从而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于是离开他的国家,前往孔子所在的鲁国,拜孔子为师。孔子周游列国之时经济上得到了子贡的全力资助。在传播儒家学说的同时,一边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民众的需求,以“贱买贵卖”的经营方法,践行着“仁义礼智信”的经商之道。后来子贡富甲一方,但他“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富而行其德”,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一边用自己的财富继续资助老师,一边贡献于他的国家,比如他把流落在外的本国的奴隶买回来免费送到自己的国家,他把毕生所得服务于他的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师同学,他认为这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就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赚钱并快乐着。由此可见子贡的行为是何等的大义,他的人品是何等的让人佩服!子贡也是遵师的楷模。孔子去世之后,他和众学友为老师守孝三年之后,唯子贡复守三年共六年。在前三年之中所有学友的生活费用全部由子贡提供,更为感人的是,在守孝期间他带领学友收集老师生前的语录,并整理的伟大著作《论语》,使孔子的儒家思想广为流传,成为古今中外治国之道的著名学说,在当年成为“显学”。

而子贡的经商之道也流传至今,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学所用,在大江南北齐鲁大地生根开花。鲁商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先生向我说过这样一席话:“成长在圣人故乡的鲁商,在得天独厚之地多受圣人思想的熏陶,并融会贯通于现代经济发展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鲁商精神。”而山东力诺集团董事长高元坤先生以“义利合一”的一种实践精神,贷款50万元下海经商将已经的沂南玻璃厂接手经营,因为他忍受不了厂子垮了之后原来在厂里工作的朋友没有饭吃,所以决定帮助他们,以朋友的义气使其见大利,让他一举成名,企业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而齐商在子贡儒商精神的影响下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也很多。青岛工业就有五朵金花之说,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集团、澳柯玛。济南的五朵金花是:轻骑、小鸭、渤海、济百和金泰。而河南企业家以民生为本的大有其人,今天到会的王守义先生,他把一个小磨坊经营成家喻户晓的调味品大王“王守义十三香”系列产品。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事实证明只要你把“商道”运用得恰到好处“义利并举”,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以“富而行其德”热衷于公益事业,你就会得到福报,你的事业之树也就会常青。

在武汉有这么一句民谣:“肩挑四两为客,打工一日为奴”,意思是说不论你做多么小的生意都比打工要强得多。这句话影响了很多黄陂商人,不是有“无陂不成商”的说法吗?可以这样讲在中华大地上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黄陂的生意人。而最具代表的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武汉的汉正街,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汉正街个体商户把全国各地的商品汇集到汉正街,然后经他们的手陂批发出去,真可以说是万商云集,南方的、北方的商人都到武汉来进货。有句话说得好“货到武汉活”,就是说不管什么商品到了武汉就能卖出去。沿海大量的商品运输到武汉,大批的商人移居到武汉,由此拉动了武汉地区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在这种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一些商人只想到了“利”拼命的赚钱,不懂得商道没能抓住“义”。为了利益制造假货,后来被外地商人称为“水货市场”,有的人把供货商的货款卷跑了,经营户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客户,兴旺一时的汉正街门庭冷淡。当时很多的老板文化素质不怎么高,更没有机会学习到传统文化,他们做不到用儒商之道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做不到“勿谄富,勿骄贫”,有点小钱就显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到后来把身体高跨了,生意也搞垮了,有的连命也搭上了。在这种形势下本人也受了一些影响,走了一些弯路,看到很多商友的起起落落,我开始觉悟,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弟子规》字字句句的影响下,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以前做得太不对了,做错了怎么办呢?书中说到“过能改,归于无”,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从此,我经常和商友们老师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越学越明白,不仅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也明白了很多道理。我明白了为人之道、交友之道,特别是在书中找到了经商之道。我在学习前后为自己写的几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在学习国学前我的人生感悟:“悠悠岁月几十载,奋斗染白少年头,几度艰辛空悲切,运交华盖欲何求?”学习后我写道:“寒暑几十贪嗔痴,一念惊醒梦中魂,子贡学承千秋业,人生慈善万代亲!”学习前我的格局是多么的狭小、多么的自私;学习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是判若两人。我从新定位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在合作经营、利益取舍中我按《弟子规》所教的那样“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就这短短的几句话改变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关系。在《弟子规》的指引下,我加强了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同时取消了公司原来的规章制度,用孔子的《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儒商文化来指导员工。取消了不利于大众身心健康的经营模式,保留了传统的销售方法,从新制定了更大让利于消费者和员工利润分配的原则。不知不觉中我感觉整个人变得轻松多了,经济状况也好多了,参加学习的时间也多了。为了感谢传统文化给我带来的福报,我决定【子贡学承】在推出一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品茶论道的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有学习国学的机会。有的朋友不理解,说不挣钱,你为啥呀?我说:“能有机会和热爱国学的同仁在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将是人生一大幸福。财务上我是少得了,但德行上我占了大便宜!”

我的经商之道如下(当然还有营销法则以后再跟大家交流)

1、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投资,就是先要做市场调查

2、需求就有生意,围绕需求变化做生意

3 、行“义利合一”的原则,创造利润空间

4、到了钱之后要“广散其财,富而行其德”,多做善事

5、做公益事业之后你就会成为公众人物,企业随之成为公众企业

6、业成名后你的事业之树就会长青

7、《论语》指导你的算盘,“人聚财散,人散财聚”

民族文化交流第3篇

1.1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对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肤浅,因而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2]。高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辨别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1.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青年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促进青年学子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众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现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外的文艺性的校园活动,交流的方式单一且深度不够,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体会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各民族的学生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工作与职业教育脱节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各民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3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校园里我们通常可以见到在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是过分集中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园内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使得各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3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3.1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中国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4]。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举办以中国梦等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大繁荣为主题的讲座,让不同民族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还可举办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主题征文和演讲等各类比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两个结合,彰显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隐含其中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如学院举办民族风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时,注重挖掘出这些艺术品里面所蕴含的民族风情、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等,对学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双重影响。此外,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广西、湘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考察、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不同民族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台保障;二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个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显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3形成三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一是思想互导。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主动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确立符合民族特点和体现个性需求的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互导关系。二是学习互帮。在文化学习中,学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互相关心,形成学习上积极进取的互帮关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谐相处的合作关系。

3.4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不断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机制,拓宽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健全院系联动机制,落实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和要求。健全全员参与机制,强化了全院教职员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应该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同时,还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评价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项目考核细则,坚持过程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文化交流开展情况纳入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责、权、利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文化交流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影响民族学生团结的言行予以制度约束。开展“文明标兵”、“自强之星”、“社会实践典型”、“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系进行巡回演讲[5]。

3.5搭建五个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台。在校园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动提供了强大的融合交流平台。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民族风采展,向师生展示各民族风采及历史文化[6];同时可以在举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比赛的内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校园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各民族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民族职业技能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互动中体验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爱心助学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实地考察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及邻近省份的人文景观和革命胜地,可以分批组织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师生去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风土人情。让学生既释放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和疲惫,远离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享受了一份心灵的澄明与宁静;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多的收获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三是搭建课堂渗透平台。

民族文化交流第4篇

摘要: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分析,对存在于中外文化中的一般规律,还有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怎样将国外的文化借鉴成我国自己的文化。由于文化间相互的交流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国民健康还可以推动我国国情的发展。

关键词 :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上第一次对我国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扬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第一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这表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

一、中外文化交流意义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的理解必须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向来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大的传统性以及开放性。将国外的文化吸收以及借鉴,可以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开放与发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融合于世界的文化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2使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非常的重要的位置。将世界各国的文化学习以及引用的基础上一起探求更高的文化组织与结构,提升我国民族的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养,促进全国身心发展,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基础,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进步。

2.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增加中外文化文化交流

在世界的每个民族中都有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是各个民族的血脉还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集结了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间,都要通过积极文化的引领、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和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特色优秀的世界各族文化,以它独特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学习中进行文化的互补,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人类文化的进步以及繁荣发展。

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要以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为前提

文化属于社会思想的上层建筑,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当中,不仅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还学习以及引鉴了许多的国外优秀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威胁到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独立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思想作风,可以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在我国第17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强调了: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所以在进行中外文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刻刻把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社会主义的利益为根本。今天,我们借鉴学习国外文化,主要是问了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文化,并创新发展新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国外的落后的及腐朽的思想文化与之相悖。因此,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取其精华,抵制和排斥国外文化的糟粕,来维护我国的国家优秀文化的稳定以及安全。中外文化的加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主体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将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位,学习引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取国外优秀文化的之所长,将我国文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往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中的共性价值,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然而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交往把民族的文化转化成世界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体现了核心的价值所在还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所在。3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精神,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中国文化,就一定要努力将我国文化建设成可以适应国外的中国文化,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与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结合,不仅可以突出世界性还可以突出社会主义民族特色。进一步挖掘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并且吸收更好的,更好的西方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更大力度地将中西文化结合到一起培养更多的中西合璧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体现出中西文化结合的重要基础。

文化交往既是世界文化民族化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过程。加强全球化与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正确处理文化交往与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关系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孙丽娟.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0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wenku.baidu.com/view/dbda1028b4daa58da1114a05.html).

民族文化交流第5篇

传播

传播是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使用大量的符号交换信息,不断产生着共享意义,同时运用意义来阐释世界和周围的事物。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认为,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机理。从功能上讲,社会距离程度不同的人之间发生信息交流和沟通等传播行为,为的是满足结伴、克服孤独、自我认识、环境认知、社会选择等需要。

藏汉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

民族间的社会交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在甘南州,文化交流与传播是民族间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双方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好坏又最终决定着民族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文化传播和民族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在分析该地区藏汉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其民族关系。

有学者将藏汉间的民族关系类型概括为“对等互助”,其特征为:交往双方都积极主动地吸纳一些外来文化要素并将其纳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的互动表现出时密时疏、时深时浅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双方互动的总量是平衡的;互动双方的民族文化系统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相当,双方谁都不能够深入对方的文化核心,改变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道德伦理。

“对等互助”型的民族关系,对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甘南州藏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状,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分析。

1积极方面

1.1民俗文化的交融

甘南州藏汉民族在民俗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饮食方面,平时吃锅盔馍、油层馍、汤面条较多,有腌制浆水、咸白菜的习惯,喜吃扁食、炒菜。民间节庆方面,甘南州自古就有过春节的习惯,这与等地的藏族过藏历年的情况不同。该州藏族同胞和汉族一样,每年也过腊八、小年、大年、正月十五、端午节、八月十五、六月六。过端午节时,藏族同胞用当地的一种野菜做包子,门窗上插放杨树枝、各种花卉,以求吉祥。八月十五,正值麦收季节,藏汉人民一起宰牛烹羊,喜庆丰收。这些都是该州藏汉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

1.2语言词汇的丰富

藏汉民族间的长期交往,给彼此的语言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两个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力凭证。毫无疑问,甘南州的藏族同胞最初的语言是纯粹的藏语,但自从与汉族有了文化的交流后,其语言词汇丰富了很多。如:沙依(山芋)、拌悉(扁食)、当盏(灯盏)、切壶(铁壶)、当洛(灯笼)、码卡(卡码)、卡肩(坎肩)、汗戴(汗褡)、杂粑(糌粑)、伊(油)、勃子(包子)、丹壶(电壶)等。现在,甘南州的藏族普遍学习汉语,有许多汉族干部和群众也学习藏语。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经商的汉族为方便做生意,经常学习一些常用藏语,已有不少人精通藏语。

1.3宗教交往的和谐

作为一种包含传统最多的社会联系的精神力量,宗教在现代交往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影响着交往的方向和效果。就群众性的宗教生活而言,宗教的交往特征除了想象和超验的神性外,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与宗教艺术交织在一起的社会交往。在我国藏区,藏传佛教分为五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襄派和格鲁派。甘南州的藏族群众大多信奉黄教,即格鲁派,以拉卜楞寺为代表。

拉卜楞寺坐落在该州夏河县城以西的大夏河之滨,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1710年,是中国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该寺终年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尤其在每年的晒佛辩经活动期间,更是人声鼎沸,信教群众和僧侣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此,汉族同胞也会来观看各种法会法舞、古老的藏戏和南木特剧。藏汉同胞一同沉浸在这片独特的藏族宗教文化的浓重氛围之中,尽情领略其风采。

2消极方面

2.1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从历史上看,甘南州的藏汉两个民族基本上都是移民而来。其中,藏族的一部分源于,是唐代东进吐蕃的后裔,还有一部分是明代以后从青海、四川迁徙而来。从甘南州的汉族来源看,从秦汉到明末清初,中原地区的汉族或因历代王朝的移民政策,或为躲避饥荒战祸而大批移居此地。民国初年,汉族人口已占有相当比例,逐渐成为该州仅次于藏族群体的一个重要民族。

尽管藏汉民族在此地有着如此悠久的交往史,但正如人类学家乔治•马尔库斯所认为,经济、政治及民族特质等诸多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无法消弭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上世纪八十年代,甘南州某乡的王家(藏族)与吉家(汉族)因牲畜问题发生口角。吉家认为,自家的牛被王家偷走,两家争论不休。在发生口角的过程中,吉家的年轻人认为,王家作为“老藏”竟敢欺负汉人,如果打闹不过“老藏”,在村中没有面子再见其他汉族年轻人。于是吉某大打出手,王家也不甘示弱,其中一位在公安局刑警队工作的王家成员正巧在家,抽出手枪打死了吉某。

上述案例里,吉家以是否有面子作为社会交往评价标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吉家始终认为王家作为“老藏”竟敢欺负汉人,失去了面子。这样一来,吉家对王家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最终将口角演变成一桩命案。由此可见,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有好有坏。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比较客观,双方交往会向着友好方向发展。然而,如果一个民族由于长期受到本族不正确的文化熏陶,对另一民族产生偏见甚至歧视,那么这种不健康的民族心理势必会带来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造成民族间文化传播的隔膜。

2.2跨文化传播的现代性困境

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曾指出,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互动,跨文化传播首先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文化陌生感,它更多地表现出人类对新奇的需要、通过认识他者而扩大精神交往领域的需要,这些需要始终是跨文化传播的内在心理动因。不难发现,甘南州藏汉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现象:首先,它的参与双方———藏族和汉族———是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次,它的产生源于不同民族间精神交往的需要;再次,因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藏区加快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我们把藏汉民族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称为跨文化传播的现代性困境。

首先,藏汉文化相互影响和吸收一直以来都不是等同的,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文化相对后进的一方总是要多吸收一些相对先进一方的东西。如今,工业化进程深入到甘南州,愈发加剧了这种不平等。一直以来,藏族民居对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建筑、服装和礼仪等能直接表达藏民族元素。但是,长期居住在该州的藏族人民对于自己传统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汉地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城镇建设中一味模仿汉地城镇的建设风貌,摒弃了自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与藏区大环境适应的城镇建设风貌。

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市社会的大变革推动着藏族群众生存环境的迅速变迁,这种变迁漂浮在城市现代化的激流中,呈现出自身难主沉浮而又不能随波逐流的艰难选择———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汉化,这似乎是作为都市弱势群体(仅指数量上)及其以民间文化样式存在着的小传统所注定的命运。在这个充满无序、解构、调适、重组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看到藏族同胞正试图寻找自身在流动的城市社会中的重新定位。

面对这种情况,要摆脱困境,重要的途径在于转变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观念。美国传播学家彼得斯在考察了人类交流活动的种种困境与传播观念的种种悖论后说:“交流的挑战不是忠实于我们的地盘,而是对别人抱原谅的态度,他们不可能像我们看自己一样来看我们。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是:我们能够交流吗?而是应该问:我们能够互相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甘南州的藏汉民族在跨文化传播的时候,既要学会互相借鉴,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又要注意保护好民族文化特色。

藏汉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景

在世纪跨越的今天,民族间跨文化传播的外部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工业化”、“现代性”这些词汇已不再陌生。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尚在,藏族同胞正经历着文化上的巨大冲击……这些都是甘南州藏汉民族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坚信,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定能寻见藏汉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美好前景。

首先,工业化将会使民族关系在企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调适中协调发展。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在挖掘藏汉民族文化本身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将所能辐射到的民族地区的周边文化加以合理整合、传播,把民族文化中积极的成分通过企业的平台加以展现,这是甘南州的工业企业所具有的典型特质和优势,也是发展和提高民族间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水平的新契机。

民族文化交流第6篇

(一)丰富多种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民族器乐为例,乐器种类繁多,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的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用传统表现现代加入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或现代表现手法演绎作品,比如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可采用由民族乐器:古筝、葫芦丝、二胡、琵琶;现代乐器: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钢琴的搭配演绎流行歌曲。民族乐器担任主旋律,与电声乐器相互交错与衬托,用流行音乐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凸显民族音乐的鲜明色彩和艺术表现力。另如电影音乐《画壁》,可采用由民族乐器二胡与西洋管乐器萨克斯的搭配双声部演绎作品,二胡与萨克斯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声部,两种音色的相互交织与缠绕,音乐表现细腻、对比鲜明,在不同声部不同音区展现音乐的统一与对比。

2.用现代演绎经典用西方乐器演奏民族经典作品,比如二胡独奏曲《赛马》由小提琴演奏,打破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文化界定,别有一番新的听觉体验和感受。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改编和创编经典作品,经典不可超越。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演绎,更凸显民族音乐的宝贵和不可替代。

(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交流,加快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国际融合

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的音乐文化交流—“请进来”。邀请大师级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学习探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加强高校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联合演出,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和方法研讨;加强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养成欣赏音乐文化活动的习惯,促进民族音乐保持良好的势态发展。

二是国际的音乐文化交流—“走出去”。中国民族音乐要走出国门,展示中国的民族文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强与国外音乐交流的演出机会,领略各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活动,吸收好的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借鉴国外音乐艺术特色,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繁荣民族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民族文化交流第7篇

在中央民族大学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大陆民族区域自治概况、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议题从理论层面展开探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自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近10位教授、专家参与座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文喜出席座谈会。通过交流,参访团成员了解到大陆民族区域自治的模式、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和理念。这些为正面临民族“自治立法”不完善、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民族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台湾少数民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座谈会后,中央民族大学的学者还向参访团赠送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方面的书籍,为参访团回台后研究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提供了学术资料。

参访团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后,与当地民族自治实践方面的专家就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展开座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专家主要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经验为例,从民族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落实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座谈会上,自治州统战部和民委领导同志介绍了延边在不断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各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与参访团深度交流意见和看法。通过座谈,参访团成员对大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落实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在感叹大陆少数民族民众获益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同时,也对自身利益在岛内受到当局忽视的现实欷献不已。座谈过后,参访团成员来到图们,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了解朝鲜族文化的同时,也学习了大陆在民族文化保存方面的经验。

在北京,全国还组织在京部分专家学者与参访团进行座谈。座谈主要围绕两岸交流主题展开,探讨了对两岸和平发展的见解、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后如何惠及台湾中下层民众等议题。王建民等两岸关系研究领域的近10位专家学者参与座谈,全国会长梁国扬出席并发表讲话。在两岸专家学者对议题展开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梁会长做了总结发言。

梁国扬肯定了参访团此行的意义,对全国近年来为台湾少数民族乡亲做的实事一一做了介绍:一是出版了一套《台湾少数民族丛书》;二是举办了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台湾少数民族抗日史实图片展。这是大陆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大型主题展览,并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上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尤兰田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关注台湾少数民族乡亲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通过举办烹饪技术培训班、舞蹈培训班、工艺美术培训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八八风灾”过后,组团入岛赈灾,深入部落,慰问受灾乡亲,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灾后重建进展和需求;四是通过举办冬令营、夏令营、学术研讨等活动,协助台湾少数民族乡亲来大陆交流参访,增进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梁国扬强调指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两岸签订ECFA大背景下,全国将把台湾少数民族相关议题纳入专门研究,在给予台湾少数民族产业帮助、入岛定点采购台湾少数民族物产、推广部落深度游、协助台湾少数民族乡亲子弟来大陆高校读书、加强与台湾少数民族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广泛收集意见,通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提出议案和提案,以期有所突破。

民族文化交流第8篇

一、从古城墙建筑看辽金时期的交通文化

此城有四门,西,南墙各一,宽6-10米不等。门外都设有翁城,东西瓮城的门口均向南开。南北瓮城的门口均向东开。古城大体呈一长方形,城垣除西墙已遭到破坏,其它保存较好。在西城门和西瓮城门口之间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口内壁还有用砖砌抹门洞的残迹。城内遗迹较多,在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两条略隆起于地表,高低不平的南北土岗,土岗上遍布着砖瓦残片。同时发现有辽三彩器残片以及相当多的宋代瓷残片,特别是有数量不少的绿釉建筑物件,饰件,还有数量丰富的白瓷片,估计也应是一处较大的建筑址。

从古城出土的鱼纹铜镜,双鲤鱼纹铜镜是金代铸镜图案中最为习见的一种纹样。从审美艺术来讲,鲤鱼是一种图腾崇拜,指寓多子多孙之意,也借意“鲤鱼跳龙门”以表达祈求升官登仕的愿望,也是人们盼望家族兴旺吉祥的意义,寓意人们祈望和谐,共建家园渴望团聚的心理。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秦家屯古城遗址,是辽金两代信州所在地。《大清一统志》载,“信州故城在科尔沁左翼东南三百八十里,今有城...,士人呼为信州城”。上述所记信州城的方位和里数正为秦家屯古城,因此,秦家屯古城为辽金两代的信州无疑。

《东北通史》在渤海诸州迁徙表中记述了渤海时的怀远府迁徙到秦家屯,即辽金两代的信州城。易其怀远之名而称为信州,由此可知,信州其时即有居住。这次大迁徙,时当辽太宗天显三年末,即公元928年,较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要早八十余年。辽人经营此地八十余年后,方筑城罢州。

辽末天庆八年(公元118年)左右,信州为金所占,金王朝沿辽制,以其地仍为信州不改。当时的信州为宋出使金上京会宁府陆路上的必经之地。

二、从古城遗址看辽金时期的迁徙文化

到了宋,辽,金,元代,东北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是以汉民族为主的一统中原的历史,此时变为由少数民族统治为主的历史阶段,过去为宋朝纳贡的辽,金,元,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意义是,中原的汉人再一次大规模的向东北迁徙,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开始向东北大量传播,南北民族的大流动,改变了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个飞速发展。这时期,东北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随着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入主中原,渤海人的大量迁入,和中原汉人杂处,这些民族中或是全部或是部分地融入了汉族之中;这是东北各族经过长期吸收各族先进文化,创建本民族文化的时期,也是东北各族用自己本民族文化来影响各族文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一样步入了东北各族先进文化之列,进而有了统一的蒙古族;东北地区的女真等族,也逐步融合成统一的满族。

每个时代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用不同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精神。各个地域的人群,都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化。积淀出自己文化精神的。由于生存地域,人们在自己地域内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发展方向不同,这便形成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三、从秦家屯古城看迁徙文化的特色

通过各民族的交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物品的交流,通过物品进行物质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的每件物品的制作中总含有一定科学技术和一定的造型艺术,交流科学技术和艺术,对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一种认同,交流物质文化的同时,也交流了精神文化。尽管有时是通过赠送或是掠夺的,但客观上起了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一种认同。

(二)技术交流和艺术交流,可以通过图画,书籍,音乐,工艺等特殊的物质品来交流,可以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来交流,这更是一种先进文化艺术的认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