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杂志简介:《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3-1450/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高教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研究、翻译学研究、文化论坛、新媒体教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与哲学、法学论坛、政...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牡丹江大学
国际刊号:1008-8717
国内刊号:23-1450/G4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黑龙江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21
总发文量:7478
总被引量:6369
H指数:16
引用半衰期:6.9421
立即指数:0.0325
期刊他引率:0.9902
平均引文率:7.4046
  • 同义词的语法和语义分工——漳州角美话方位介词的用法与比较

    作者:林颂育 刊期:2010年第12期

    闽南话有多个“在”义的方位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闽南话“在”义方位介词与普通话介词“在”基本一致。但在语义表达方面,闽南话中不同的“在”义方位介词存有差异。本文以漳州角美话作为描写的对象,借以窥探闽南话同义方位介词在语义和语法方面的分工情况。

  • “字本位”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

    作者:周骥 刊期:2010年第12期

    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和实践中“印欧语的眼光”的彻底否定,同时也昭示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实现了向“异质”语言研究的深刻转变;重新解释了汉语编码系统;提出了语义语法的概念。

  • 语言变体的分类及社会意义

    作者:张丽 刊期:2010年第12期

    语言与社会处于共变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因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言变体称作方言。包括地域方言、时间方言、社会方言及个人方言。语言的使用因情景、场合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变体叫语域,分语场、语旨和语式,其正式程度由语体来区分。了解语言变体对掌握语言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从《季女琼章传》看明清时代才女的生存悲剧

    作者:杜霖 刊期:2010年第12期

    明末,以江苏吴江叶绍袁、沈宜修夫妇为中心的“午梦堂一门”尤以女性文学成就而著名。叶、沈夫妇的三女叶小鸾可谓是这群才女中的佼佼者,不幸早夭。其母沈宜修作有《季女琼章传》,对小鸾身上所表现的德、才、色曾大加褒扬。其实,这些美质并没有给小鸾带来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的命运和地位的改观,相反从中却反映了明清时代才女的生存更富有悲剧...

  • 瑞金冯侯信仰探析

    作者:黎章春 杨帆 刊期:2010年第12期

    冯侯信仰是江西瑞金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仰,文章从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信仰变化原因及带给人们的启示等几方面对瑞金地区的冯侯信仰做初步探索。

  • 汉代蹴鞠文化

    作者:李鹏程 刊期:2010年第12期

    汉代蹴鞠是集军事训练、娱乐健身、竞技表演于一体,具有技巧与对抗性、休闲娱乐与全民参与性、融合创新与多元扩张性、价值的认同性等重要的文化特征。但兴盛一时的蹴鞠运动没能摆脱消亡的命运,研究它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 西方政治哲学的人性反思

    作者:马俊峰 刊期:2010年第12期

    政治哲学研究有关人的政治事务,而政治事务是在人性的问题域中展开的。由于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政治哲学在构建政治制度和政体安排方面予以不同思考。古代政治哲学是以人性善为基础,主张一种贵族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是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构建自由民主制政体,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试图通过人性教化,使人向善,使共和国自治和自主。因此,...

  • 走出死亡的智慧:知识与信仰——从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被钉十字架出发

    作者:任静伟 刊期:2010年第12期

    死亡作为人生命的终结,人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和其他价值的比较,都构成了任何空间里的人类智慧所要讨论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探讨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被钉十字架,来追溯这种走出死亡的智慧。

  • 董仲舒与柏拉图的人性论思想之比较及其启示

    作者:黄洪华 刊期:2010年第12期

    董仲舒与柏拉图分别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和柏拉图的“人性三分说”为理论出发点,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二者在人性论思想上的异同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今社会中现实问题的思考。

  • 儒法融合的思想文化根基——从先秦时期的文化变迁考察

    作者:吴仕民 刊期:2010年第12期

    自古时至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始终都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法思想融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既是全方位的,又是深层次的。所以,现实的法治建设不能无视传统的法律思想,只有克服传统中的缺陷,汲取传统中的精髓,才能为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 生态-社会共同体——人类在人与自然和谐中的科学定位

    作者:符海平 刊期:2010年第12期

    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进化道路。这种共同繁荣的有机的统一的科学图景就是“生态一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类主体与非人类生命物种都是生命大家庭中的成员。人类在共同体中既是实际的影响者、控制者和托管者,同时,也是这个共同体的实际的道德人。

  •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外儒内道”的人生智慧

    作者:宋云芳 刊期:2010年第12期

    中国人喜欢讲尽人事,听天命。人总是会遇到无可奈何的既定境遇,人应该做出较好的选择和努力,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既定的不幸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以有较好的选择或不可以、不应该有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满足。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

  • 孟浩然七言诗艺术分析

    作者:由兴波 刊期:2010年第12期

    孟浩然的七言诗具有语言平易、诗风通俗的特点,抒情写景具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并能在七言诗创作技巧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但也存在气格纤弱、题材狭窄的缺陷。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作者:王定康 刊期:2010年第12期

    《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作何理解,主要有三种说法:“讥讽孔子”说;“斥责子路”说;“丈人自谓”说。“悬案”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原句缺省主语,且不能确定缺省的主语是什么。在没有发现新的可作定论的证明材料之前。由于这三种说法都能讲通但也都有漏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之中。在阅读、教学、翻译、...

  • 从《叔叔的故事》看叙述者的职能

    作者:朱爱娴 刊期:2010年第12期

    叙述者在一部叙述作品中的职能,按照热奈特的划分有叙述职能,组织管理职能,交流职能、证实或证明职能。思想职能。形式干预和评论干预也是叙述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形式干预多半是一些比较敏感、讽刺的作品。评论干预则通常会把叙述者的价值观表达出来,它能加深叙述作品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