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杂志简介:《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145/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语言文学研究 、历史研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主管单位: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兰州教育学院
国际刊号:1008-5823
国内刊号:62-1145/G4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1429999768734
复合影响因子:0.34
总发文量:7719
总被引量:11799
H指数:24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1
  • 唃厮啰政权统治区的民族、部族与人口的数据与统计

    作者:齐德舜 刊期:2011年第03期

    唃厮啰政权是在宋代河湟地区出现的一个吐蕃政权,学术界对这一政权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对它的统治疆域以及统治区域内的民族与人口这一问题,研究并不多。本文首先根据各种零散的材料对这一政权的统治疆域进行初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在这一政权疆域内所居住的民族与人口进行研究。

  • 试论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以晚清甘肃回民起义的影响为例

    作者:杨银权 刊期:2011年第03期

    清末同治年间爆发的甘肃回民起义延续十几年,甚至光绪年间还余波不断。起义不但给回汉人民带来了生命和财产方面的巨大损失,而且对整个甘肃社会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发展,乃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才能促进像甘肃这样多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人民营造出...

  • 元末世变与戴良诗歌的美学形态

    作者:罗海燕 刊期:2011年第03期

    元遗民诗人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体可概括为三种: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这些美学形态使得中国诗歌美学愈加丰富和多元化。

  • 优美的诗句化不开浓浓的哀思——从《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评惠特曼的诗歌艺术

    作者:赵秀兰 刊期:2011年第03期

    本文主要在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惠特曼挽诗《当丁香花开放在庭院时》中表现出的生与死的主题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说明惠特曼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艺术特色。

  • 自然与女性的困境——解读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

    作者:丁艳雯 刊期:2011年第03期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是一位具有生态视野的作家,其早期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对人与自然、男人和女人的冲突问题进行反思,试图说明人类只有走出征服自然的怪圈,才能重返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吴梅村绝笔作论异

    作者:谭庄 刊期:2011年第03期

    本文针对陈书录《吴伟业负恩自悔心态与病中(临终)诗词文三体之比较》的讹误及偏颇处进行考辨商榷。

  • 女性情感世界的张扬——《诗经》女性作品述评

    作者:姚志国 刊期:2011年第03期

    《诗经》中有众多的女性作品,它们多角度地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情感体验,她们的喜怒哀乐、忧愁烦恼在作品中一览无遗,《诗经》时代女性的情感世界在这些女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现。

  • 从语言和文化角度解读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冲突的原因

    作者:迟明赟 刊期:2011年第03期

    电影《喜福会》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沟通的障碍以及她们在东方信仰与西方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争执。母亲与女儿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一种文化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解读了电影《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

  • 解读奥尔罕·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王峰灵 刊期:2011年第03期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文学史上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尔罕·帕穆克的重要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叙事视角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主题的分析,旨在探讨奥尔罕·帕穆克对土耳其的民族文化身份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思考与关注。

  • 从文学的角度看汉乐府诗的传播

    作者:罗焕玉 刊期:2011年第03期

    乐府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汉乐府诗在传播方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汉乐府诗的文学特征上看,带有表演形式的演唱和绘声绘色的说唱,是乐府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 《荷兰人》与《动物园的故事》之相似性解读

    作者:陈晓 刊期:2011年第03期

    埃米瑞·巴拉卡和爱德华·阿尔比同为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巴拉卡擅长写作美国黑人革命戏剧,反映黑人受压迫的处境,以激发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武装反抗白人的热情;阿尔比擅长创作荒诞派剧作,其作品着力表现美国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绝以及中产阶级的盲目乐观、精神空虚。独幕剧《荷兰人》和荒诞剧《动物园的故事》分别是二人的代表作,两部...

  • 神思妙悟话白鹅——有感于丰子恺家的“鹅老爷”

    作者:白彩霞 刊期:2011年第03期

    鹅在中国文化里本无多少精神内涵,本文以丰子恺的《白鹅》为依托,把文学作品中的白鹅形象创造性地归纳成了三个类型,即儿童版、青春版和老年版,其中不乏神思与妙悟。

  • “失语”现象——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接骨师之女》

    作者:刘冬梅 刊期:2011年第03期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

  •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

    作者:李辉 刊期:2011年第03期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 论韩愈“以文为诗”的艺术表现

    作者:任正霞 刊期:2011年第03期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