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杂志简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1-1302/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文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历史学研究、数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经济理论与实践、体育科学、经济与管理...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国际刊号:1009-4970
国内刊号:41-1302/G4
全年订价:¥ 216.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河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4
复合影响因子:0.21
总发文量:4081
总被引量:5954
H指数:18
引用半衰期:5.32
立即指数:0.0059
期刊他引率:0.9882
平均引文率:7.0235
  • 大众文化场域的学校潜在课程发展

    作者:区培民 刊期:2008年第06期

    大众文化作为新兴的强势文化形态,对于学校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仅是无法回避的,而且是应予正面回应的。新显露课程下的学校文化,必得以创建新潜在课程为指征。新潜在课程的文化,是对多元文化/大众文化的开放与扬弃的产物,大众文化对于学校潜在课程具有特定的功能开发价值;教师文化中的潜在课程元素涵容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施行并发展学校的...

  • 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

    作者:杨丽娜 刊期:2008年第06期

    语文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客观上需要语文教师审视作为教师的文化能力,本文从“面对作为经典文化代表的文本”、“面对大众文化场域的学生亚文化”、“面对时代的转型”三个方面,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如何成为一种使命式的必须。

  • 语文教师作为“潜在课程”的文化形象

    作者:杨倩 刊期:2008年第06期

    在现代课程论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占据醒目地位,并几被视为与显性课程并重而极具教育教学价值的“潜在课程”似乎并没有真正进入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有关语文教师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其作为“潜在课程”的文化形象问题则更少被提及。在大众文化已成为强势文化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作为“潜在课程”的文化形象,应该具有多元文...

  • 《题焚经台》诗不是唐太宗的作品

    作者:郭绍林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一首《题焚经台》的七言律诗,被《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和《释源白马寺》二书说成是唐太宗游览洛阳白马寺时的作品。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一,唐太宗时期没有七律。其二,诗句说“白马亲从印土来”,唐太宗巡幸洛阳期间尚无“印度”这一译名。其三,这是一首嘲笑道教的诗,自称道教祖后裔的唐太宗不可能作诗嘲笑道教。《全唐诗》卷786中的这首诗...

  •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作者:贺玉萍 刊期:2008年第06期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

  • 波普尔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洪晓楠 张丽萍 刊期:2008年第06期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反教条主义到今天自由主义的风行,波普尔的反历史主义、提倡开放社会的哲学思想顺应时代需要,在中国的传播可谓高潮跌宕。波普尔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突出展示于著作翻译、学说引进和研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等方面。

  • 试论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路日亮 刊期:2008年第06期

    人的生命价值是人从生到死产生的正效应的总和,是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平等性、终极性、普世性、权利至高性等特征。内在着不可逆性、创造性和精神寄托性的人的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其价值高于非人生命和物质的价值。重视和加强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才能推动合理的人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

  • 中晚唐诗学观念之变化与艳诗创作

    作者:刘艳萍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出现了艳诗创作的兴盛,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艳诗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个性特征。这种艳体诗风是中唐以来诗歌观念的变化在创作上的反映。这种诗歌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对齐梁诗态度的转变。同时,它还表现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以及对诗歌言情功能的强化。

  • 《毛诗正义》合刊本考

    作者:韩宏韬 刊期:2008年第06期

    《毛诗正义》初为单疏本,与注疏合刊始于南宋绍熙年间由黄唐所刻越州八行本,南宋末年,建安刘叔刚在八行本的基础上主刻十行本,并且附入陆德明的《毛诗音义》,是为后世注疏之祖本。其后,元刊八行本十行本、明监本汲古阁本、清嘉靖本石印本、中华书局本,以致现在的李学勤标点本,皆沿建刻十行本递修而下。

  • 女诗人:女性话语的自发者——唐代宫怨诗创作主体考察之一

    作者:吴雪伶 刊期:2008年第06期

    唐代宫怨诗以作者身份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诗人的自我抒发与男诗人的代言之作。女诗人包括有名号的后妃、和亲的公主、普通的宫女三类。这些女诗人的宫怨诗可以说是女性话语的自发者,以我手写我心,真实地透露了她们的心声,其诗歌中哀怨的内容不同而艺术风格相近,都呈现出明显的女性色彩的情感基调和抒情话语模式。

  •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说再考辨

    作者:韩亚光 刊期:2008年第06期

    1961年四五月间,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调查研究时,听到当地农民说困难局面的形成是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同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次年1月27日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两次转述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个说法。在转述时,刘少奇是结合部分地区而不是全国范围来讲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刘少奇对于“三面红旗”...

  • 犹太教纯洁化观念下的“共同体想象”再分析

    作者:车凤成 刊期:2008年第06期

    犹太教基于“纯洁化”的生活形式的追求而指向的“共同体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使其在后现代视野中具有了与基督教“上帝观”(后现代条件下)之内涵达成沟通的可能,即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具有达成关于未来生活设想的“共同意见”的可能性,而这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整体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 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解析

    作者:欧光南 刊期:2008年第06期

    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命题有着丰富的理论蕴涵,相较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费尔巴哈毕竟没有彻底走出旧哲学的窠臼,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最终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 论江藩的佛学品格与慕世情结

    作者:聂帅 刊期:2008年第06期

    江藩从“谨守庭训”不敢辟佛,到积极入世寻求“终南捷径”,再到“不可辟佛”交游佛氏中人的坎坷一生表明,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在乾嘉汉学“斥佛辟老”的整体学术思想氛围下,《伴月楼诗钞》折射出江藩慕世之心及出入佛学的思想演变轨迹。

  •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秦永超 刊期:2008年第06期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既要全面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原则、目标和机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