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ianghan Tribune

杂志简介:《江汉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18/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文学、法学、书评

主管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3-854X
国内刊号:42-1018/C
全年订价:¥ 292.80
创刊时间:1958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03
复合影响因子:0.63
总发文量:3547
总被引量:17543
H指数:35
引用半衰期:5.73
立即指数:0.0482
期刊他引率:0.9821
平均引文率:11.9915
  • 经世济民别立新宗求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夏振坤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访谈录

    作者:谢琼; 邹进泰 刊期:2018年第10期

    人物名片:夏振坤,男,1928年生,江西九江人。1947年考入湖北农学院农经系,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任教于华中农学院,1984年春调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任副院长、院长。曾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等职。夏振坤先生出身贫寒,早在大学时代就投身于革命,一生都在寻找经世济民之道、安国兴...

  •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谢守成; 张崔英 刊期:2018年第10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又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底蕴,更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文化来源、文化方法、文化发展、文化价值、文化评判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更加...

  • 城市规模与城市生产率测度——基于工业化异质性的视角

    作者:肖光恩; 吴炬辉; 戴舜英 刊期:2018年第10期

    积极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提高资源在城市空间水平上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城市生产率,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但在城市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双重影响下,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之间却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倒U型”关系,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城...

  • 社会责任、企业组织与可持续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作者:王晓灵; 雷妮; 李雪 刊期:2018年第10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关注经济、社会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企业在生态方面的社会责任备受关注。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公民”,也是社会的细胞组织,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资源、机遇等条件的同时,必须以“企业公民”的道德义务回报社会,持续承诺符合伦理的行为,并且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改善...

  •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以经理人股权激励为例

    作者:梁洪学; 吴施 刊期:2018年第10期

    19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股权激励方面的探索实践,由于缺乏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引导和规范,以及一些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股权激励的探索与推广并不顺利。2005年证监会的股权分置的改革为我国上市公司消除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难以操作的关键障碍,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一系列有关股权激励方面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为推行股权激励提供了政策...

  • 中国的“天赋心灵”研究及其心灵—认知哲学意义

    作者:高新民; 吴燕 刊期:2018年第10期

    西方现当代的天赋研究经历了从认识论向心灵—认知哲学的转向,它不再只关心经验认识之前心中有无先天知识这类认识论问题,而着力对心灵的深层资源和结构等问题进行追问。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哲学对天赋问题的探讨同时贯穿着认识论维度和心灵哲学维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国先天学在对心的天赋资源的探讨的基础上,对天赋心灵作了“自然化”...

  • 必死者的养生抉择——杨朱思想逻辑结构及其学派归属

    作者:匡钊 刊期:2018年第10期

    现存的《列子·杨朱》篇的大部分内容,仍然可以被视为探讨先秦思想的可用材料。由之可以勾勒出杨朱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即其以直面人的必死性为前提,提出一种完全以肉体生命之欲望的满足为关怀对象的养生主张,并明确认为虚名、礼义乃至天下之大利都于此有害。这种态度,与老子和庄子的立场均不相同,既没有对长生久视的追求,也缺乏对精神境...

  • 资本逻辑、符号式消费与生态文明

    作者:李燕 刊期:2018年第10期

    在中国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旅游产业迅速繁荣,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同时也对旅游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根本原因是资本逻辑主导下旅游产业盲目开发与人们消费方式的符号化转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入手:一是个人层面确立新的生活意义与目标,倡...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决定论的生态批判及其启示

    作者:蒋谨慎 刊期:2018年第10期

    在如何看待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绿色思潮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技术进步本身,并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寄希望于开发更好的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指出,脱离社会结构抽象地谈论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容易落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技术决定论指认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的技术使用本质上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其结果造成了人与人的...

  • 新诗接受史研究的力作

    作者:洪子诚 刊期:2018年第10期

    接受史研究,在近一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已经颇为热门,有不少成果发表。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外国作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的研究。不过,新诗接受史研究的专门论著还不多见。虽然一些诗人论和诗歌史著作已局部引入这一视角,但综合、整体性的研究此前尚未出现,方长安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以下简称《...

  • 关于新诗传播和接受的几点思考

    作者:高旭东; 禹权恒 刊期:2018年第10期

    方长安教授的专著《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得到了学界同仁的广泛赞誉。从接受理论上说,文本在读者接受之前,仅仅是潜在的文本或者是半成品,其价值正是在接受中实现的。因此,这部专著从阅读接受的研究角度,分别对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

  • 接受史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史

    作者:谭桂林 刊期:2018年第10期

    方长安教授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出版后,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近年来虽然有学者在零零星星地做各种作家或作品的阅读史、传播史、学术史研究,但真正从阅读、传播和研究各个方面综合地对现代新诗进行接受史的研究,方著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一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作。这部接受史著作在资料的...

  • 还原与敞开

    作者:罗振亚 刊期:2018年第10期

    经常听到人们感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题目越来越不好找。甚至有人不无俏皮地说,要在现代32年的逼仄时空内碰到一块未被别人触摸过的石头都很难。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源的匮乏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方面有些潜在的好题目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同时现当代文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制造、输送着一些新命题;另...

  • 为接受者滋养和扶持的中国新诗

    作者:李怡 刊期:2018年第10期

    方长安先生的著作《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梳理中国新诗接受历史的论著,一般认为,这是填补了中国新诗研究的重要空白——传统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诗人创作的阐述上,对中国新诗如何进入读者,又在读者那里激发起怎样的反映一直关注不够,长安先生著作的问世,可以说宣告了这一时代的结束,从此,对新诗的观照...

  •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的困境及可能性

    作者:高玉 刊期:2018年第10期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因素”①构成的。而这四个因素中,“欣赏者”在各种文学史书写中是最被轻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传统文学理论以文本和作者为中心,它并不否认读者的阅读对于文学的意义,但它认为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即是对内在于作品中的作者意图或客观意义的认知,因而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