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杂志简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6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779/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语言与艺术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国际刊号:1008-7672
国内刊号:31-1779/C
全年订价:¥ 264.00
创刊时间:1986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655
复合影响因子:3.08
总被引量:14421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4.8347
立即指数:0.0401
期刊他引率:0.9388
平均引文率:10.7716
  • 手性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D,L-色氨酸

    作者:杨座国; 杨远明; 许振良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对称C18高效液相色谱柱上,采用手性配体流动相法对D,L-色氨酸对映体进行了拆分.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泵前预混的方式,以手性配体试剂与甲醇作为手性流动相,其配比为86.5∶13.5(V/V)时,可以得到D,L-色氨酸对映体的基线分离.该方法与手性固定相拆分相比,具有低成本优势.同时研究了手性流动相的进样方式、组成、流速、柱温等因素对色氨酸拆分效果的...

  • 丁醛加氢制丁醇反应器的数学模拟

    作者:张海涛; 张欣荣; 房鼎业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对混合丁醛加氢制丁醇的反应体系进行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对丁醛加氢制丁醇管壳式固定床反应器进行数学模拟设计.预测了反应温度、冷却介质温度、反应压力和反应空速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醛加氢制丁醇的数学模拟结果与生产数据吻合良好.

  • 超临界CO2沉析HMX过程中过饱和度与颗粒尺寸的关系

    作者:蔡建国; 邓修 刊期:2005年第01期

    用超临界CO2在丙酮溶液中沉析环四亚甲基硝胺(HMX),研究了溶液过饱和度与沉析颗粒尺寸及粒径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沉析HMX,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过饱和度.当温度33~50 °C,压力5.5~12.0 MPa时,在前几分钟内,溶质HMX的浓度快速下降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过饱和度.依据吉普斯能传统结晶理论估算了在一定过饱和度下的成核速率...

  • 聚乙二醇改性壳聚糖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的工艺研究

    作者:霍红光; 方波; 江体乾 刊期:2005年第01期

    采用交联法制备了聚乙二醇改性壳聚糖(PEG-CS)载体,并将其用于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研究了聚乙二醇浓度、交联剂戊二醛浓度、活化剂甲醛浓度、酶溶液浓度等因素对PEG-CS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PEG-CS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的活力可达20~40 U/g,并且PEG-CS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具有良好的生化性质.

  • 煤灰熔融温度多项式模型的偏回归函数分析

    作者:孙琴月; 朱学栋; 唐黎华; 吴勇强; 朱子彬 刊期:2005年第01期

    为了考察煤灰中的化学组分对熔融特性温度的贡献,借助我国69种重要的商业用煤的灰熔融特性温度和灰中SiO2和Al2O3等6种主要化学组分的测试数据,利用多项式模型的偏回归函数分析方法,对煤灰的熔融特性温度进行一至四阶多项式模型回归分析,获得了各化学组分的偏回归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各化学组分的偏回归函数能够表现熔融温度对应于该组分变化的趋...

  • 连续串联釜式反应器中苯酚羟化制苯二酚的催化剂活性分布

    作者:曹贵平; 孙炜; 张明华; 朱中南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连续串联搅拌釜反应器(m-CSTR)中对铁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作用下苯酚过氧化氢羟化制苯二酚体系中催化剂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活性衰减较快,得到催化剂活性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使m-CSTR中催化反应稳定进行,采用部分回用的方式进行操作,利用活性方程对m-CSTR中催化剂活性分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回用比...

  • 载体对草酸二甲酯加氢铜基催化剂的影响

    作者:李竹霞; 钱志刚; 赵秀阁; 肖文德 刊期:2005年第01期

    以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为基础,研究了二氧化硅载体对铜基催化剂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分别以气相硅溶胶、硅胶、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wCu=0.20),分别记为CS1、CS2、CS3,催化剂的活性从CS3、CS2到CS1依次增加.XRD测试物相结构表明:氧化态CS2和CS3中存在CuO晶相,而氧化态CS1中活性组分呈无定形分布.还原态催化...

  • 超临界条件下液相甲醇合成过程研究

    作者:李涛; 张淑华; 房鼎业; 朱炳辰 刊期:2005年第01期

    在压力6.0~7.0 MPa,温度235~260 °C,气体质量空速450~1 400 L/(kg·h)的实验条件下,以液体石蜡为惰性液相热载体,采用所筛选的正己烷作为超临界介质,于加压机械搅拌反应釜中,对催化剂C302-2进行了介质处于超临界状态的三相浆态床液相甲醇合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空速下,CO、CO2和H2的转化率以及甲醇出口摩尔分率均高于相应实验条件下气-固...

  • 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Pd-Au-H3PO4/SiO2催化剂的研究

    作者:朱志华; 徐争勇; 于筛成; 赫崇衡; 徐佩若 刊期:2005年第01期

    研究了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Pd-Au-H3PO4/SiO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组成、焙烧温度、引入金属组分Au、Mo对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Au、Mo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H3PO4对催化剂的选择性影响较大,其中B酸浓度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而焙烧温度影响到催化剂的孔结构.在Pd-Au-H3PO4-Mo/SiO2催化剂上反应生成乙酸的选择性可达81...

  • N-苄氧羰基氨基酸配位萃取拆分外消旋苯丙氨酸

    作者:彭阳峰; 何佺; 吴福忠; 赵洪亮; 赵平 刊期:2005年第01期

    以外消旋中性氨基酸苯丙氨酸为研究对象,以N-苄氧羰基手性氨基酸为手性配体,研究其配位萃取拆分特性.着重考察了有机稀释剂、手性配位剂和配位离子种类、被萃取水相中苯丙氨酸初始浓度、萃取时的温度、萃取相pH值等因素对拆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低碳醇类正丁醇作有机稀释剂,所用5种N-苄氧羰基氨基酸(分别为Z-Phe、Z-Hyp、Z-Pro、Z-Glu、Z-Va...

  • 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

    作者:李会鹏; 沈本贤; 孔兰芳; 凌昊; 周晓龙 刊期:2005年第01期

    考察了3种柴油加入低温流动改进剂前后的低温粘温特性和流变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柴油在低温下的结晶行为,运用Kissinger和Ozawa方法计算了柴油结晶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从柴油低温下粘温曲线及流变曲线结果可知,随着温度降低,柴油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的温度反常点与柴油的冷滤点有一定...

  • 含硫化合物的量子化学性质及选择性氧化动力学

    作者:凌昊; 沈本贤; 周晓龙; 赵基钢 刊期:2005年第01期

    采用半经验量子力学分子轨道的PM3算法计算了油品中各典型含硫化合物的量子化学性质, 通过数学回归建立了在甲酸/双氧水体系下硫原子的电荷密度与反应常数的关系.同时,选用二苯并噻吩(DBT)作为模型化合物进一步研究了该体系下含硫化合物的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含硫化合物硫原子所带电荷密度与反应常数线性相关,DBT在甲酸/双氧水体系中氧化的...

  • 新型中和缓蚀剂对常减压塔顶HCl腐蚀作用的影响

    作者:杨敬一; 陈伟军; 徐心茹; 杨仁海 刊期:2005年第01期

    针对石油加工过程中常减压蒸馏塔顶的HCl腐蚀,采用失重法研究了新型中和缓蚀剂SF-121B、BZH-1和SH-A在HCl-H2O环境下对碳钢的缓蚀效果,并与7019和氨水复合使用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HCl浓度和温度的增加,碳钢腐蚀率增加,SF-121B、BZH-1和SH-A的缓蚀效果优于7019与氨水复配使用的效果,SF-121B与氨水复配在保持较好缓蚀效果的同时能...

  • 延迟焦化原料油分子的蒙特卡罗模拟

    作者:沈荣民; 蔡军杰; 江洪波; 翁惠新 刊期:2005年第01期

    针对延迟焦化原料油的特点,根据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结构导向集总中对于分子的表示法,对延迟焦化的原料油--减压渣油进行了表征,并以文献数据为例,对原料油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分子级基础上对原料油进行表征,模拟生成的1 000个分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原料的性质.说明以Monte Carlo方法对复杂反应体系的原料进行模拟是完全可行...

  • 润滑油基础油的清净分散性能——Ⅰ.基础油的高温清净性研究

    作者:陈士锋; 吴良英; 翁惠新; 张峥; 陆国飞; 杨慧青 刊期:2005年第01期

    以对比研究的方法,应用成焦板试验、热管氧化试验等手段考察了传统的溶剂精制工艺生产的基础油和加氢异构脱蜡工艺生产的基础油的高温清净性及添加剂作用规律,并对油品在成焦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总碱值以及沉积物的结构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组成不同导致两种基础油高温清净性和添加剂感受性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基础油在成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