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管理的特点

传统管理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0 14:45:32

传统管理的特点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1篇

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以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而构想出的企业组织形态,它具有层次扁平化、系统开放化等特点,调整了从属关系使原有的从属关系转变成为了一种伙伴关系,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对结构关系进行调整。当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传统企业管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组织内的分工十分明确,每一个职位都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第二,各个组织都有着十分完善且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协调有序的进行;第三,每个组织都自下而上的建立了级次组织,从而形成了指挥体系或者组织级次体系;第四,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要抛弃个人的情感;第五,对企业内人员进行任用或提升都需要以专家的意见参考依据,不能够随意的开除组织人员。

二、传统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由上文所介绍的传统企业管理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将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例如:沟通成本、检查督促成本等。从相关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管理的人数大约为10人左右。因此,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员工不断增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会急剧增加,继而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伴随着管理人员的增多,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时间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也会随之上涨,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会造成企业信息失真。其次,传统企业管理会阻碍企业取得整体的最优工作效益。WwW.133229.cOm在企业的传统管理组织制度下,管理的过程会被分割并交给各个子部门处理,造成了子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最后,致使企业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化。

三、传统企业管理和学习型企业管理的特点比较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习型企业管理是一种十分新颖同时有效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管理模式相比,其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从管理目标上来看,传统的企业管理侧重于通过数量和质量来赚取经济效益,以产量和利润作为目标;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是侧重创新,以加快创新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在管理资源方面,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物质资源作为管理的主体,而学习型企业管理则是以知识为主体。第三,在管理思想上,传统管理是以制定制度和加强控制为主,限制了员工的发展;学习型管理则注重工人的全面发展,力求工人能够自觉地参加工作,并不断学习实现自我发展。第四,在管理组织方面,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有着十分严明的等级制度,呈现为“金字塔”型的结构;学习型组织则是强调团队合作,以共同的愿望为基础建立管理组织,是一种扁平化、具有良好弹性的管理组织。第五,从管理的策略上看,传统的企业管理侧重于通过技术和奖惩来驱动员工,实行的是刚性的策略,而学习型则是以学习作为驱动力,实施的是以快变来求胜的柔性管理策略。从管理的对象上来看,传统的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人,而学习型的管理则是从事智力性和创造性劳动的人。

四、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学习型企业管理的优势

首先,其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改善了原有的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成本增加等。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中层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功能正在被其一点点的代替,新型信息的沟通幅度原则正在慢慢地取代原有的管理幅度原则,管理者的信息沟通的幅度正在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学习型的企业管理就是通过逐渐的减少甚至是去除管理层来拉近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距离,继而实现企业组织扁平化发展。

其次,用工作小组来消除因应变能力不足而带来的问题。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一个部门要等到上一个部门将工作完成后才能够接受工作并开展工作,而组建学习小组后,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根据各个方面的反馈意见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最后,学习型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员工也不再是过去那种重复“拧螺丝”的机器人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了解工作,对工作充满了希望,既能够因为工作上的成功而喜悦,也能够因为其失败而丧失斗志。对学习型企业管理来说,其能够更好的体现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管能动性,在这一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继而以高度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2篇

广播电视的特点也就是相应的对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最重要的要求,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维护特点包括预防维护、全面维护和安全维护等。预防维护指的是,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要在日常的传输过程中做好预防工作。当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突发性故障时,很容易造成广播电视传输信号的突然中断,这就会严重影响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效果,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事前维护很重要。全面维护指的是,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需要技术配合和区域配合,这就要求在技术和区域的覆盖上面要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和系统,同时还不能够忽视信息传播系统在细节方面的问题,对广播电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性维护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安全维护指的是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设备有一定的危险性,信号的传播过程中还会产生带电的高压电流,所以在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证维护人员的安全。

二、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维护与管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能够促进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促进我国的人民群众更好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对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维护与管理广播电视信息系统主要做的工作是:事前防范、提高维护人员素质和定期检查等。首先是,进行事前防范工作,综合管理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系统,要结合信息和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反馈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自动监控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整体和局部的运行状态,来预测整个信息系统容易发生的故障,一旦发现运行状态失常及时报警,然后及时通知相应的维护和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的维修工作,同时进行整体和局部的综合管理,同时将引入模块管理制度,对相应的局部系统进行监管,同时要培训相应的技术较为熟练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系统管理。其次是,提高维护和管理信息传输系统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时,培养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维护和管理工作能够做到位,要培训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保证他们能够掌握传输系统相关的信息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机电自动化知识、电子电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等,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维护和管理能技术的提高。最后是,对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实施定期监管制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可以针对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具体维护要求,对整个系统进行巡查和定期的监管,通过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的设备情况和工作记录,及时的发现设备问题和隐患。同时还可以对我们需要的重点防护设备进行一系列的特殊监管,通过监管结果建立准确的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做到对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效果有效维护。

三、总结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PTN ;SDH MSTP; 优点 ;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从传送网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PDH(准同步数字体系)、SDH(同步数字体系)、WDM(波分复用)、MSTP(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PTN(分组传送网)五个发展阶段。

在以往的电信网中,多使用PDH设备。这种体系对传统的点到点通信有较好的适应性。而随着数字通信的迅速发展,点到点的直接传输越来越少,而大部分数字传输都要经过转接,因而PDH系列便不能适合现代电信业务开发的需要,以及现代化电信网管理的需要。SDH就是适应这种新的需要而出现的传输体系。

SDH光端机容量较大,一般是16E1到4032E1。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它可实现网络有效管理、实时业务监控、动态网络维护、不同厂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多项功能,能大大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及维护费用、实现灵活可靠和高效的网络运行与维护。

WDM设备则首次拓展了光领域,充分利用光纤通信的波分特性,大大提高了传送网的容量。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用以来,WDM系统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实现大容量长途传输的主流手段。不过,现阶段大多数WDM系统主要用在点对点的长途传输上,联网依然在SDH电层上完成。

基于SDH的MSTP对传统的SDH进行了改进。除了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功能;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传送功能,包括点到点的透明传送功能;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带宽统计复用功能;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映射到SDH虚容器的指配功能,具有以太网二层交换、以及中间的智能适配层。MSTP的出现解决传统SDH技术难以有效处理数据传送要求,但是MSTP的内核仍然是电路交换,面对电信业务ALL IP化,虽然还有很长的生存空间但最终会被PTN逐渐取代。

PTN可看作是MSTP的更进一步的演进,其主要面对的是分组业务的传送(IP等),但不同于由路由器或交换机组建的数据网络,PTN主要还是定位于管道传送,其在QoS,时延等方面,虽不及TDM传送网络的严格保证,但比路由器或交换机的网络强许多,同时在网络的管理维护等方面,延续以往SDH/MSTP网络的管理维护理念,因此包括业务的发放,监控与管理方面,都不同于以往的数据网络。

SDH/MSTP如果看作刚性的管道传送, 则PTN可看作弹性的管道传送, 其具有类似SDH/MSTP的传送能力与质量,又具有收敛,统计复用等数据网络特性,相当于在TDM传送与IP传送间取了一个平衡,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PTN当前,主要用于传送高质量的精品业务,如企业数据专线,移动网络回程等,接入的业务丰富,可以是E1/IMAE1/IP OVER E1等, 也可以使FE/GE等数据业务。

PTN支持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具有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IP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保护切换可以在50毫秒内完成,可以实现传输级别的业务保护和恢复;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 管理和维护机制,具有点对点连接的完整OAM,保证网络具备保护切换、错误检测和通道监控能力;完成了与IP/MPLS多种方式的互连互通,无缝承载核心 IP业务;网管系统可以控制连接信道的建立和设置,实现了业务QoS的区分和保证,灵活提供SLA等优点。

目前PTN有两大类技术选择: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应用(MPLS-TP)及运营商骨干桥接-流量工程(PBB-TE)。前者是核心网技术的向下延伸,使用基于IP核心网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简化了复杂的控制协议,简化了传送平面;在MPLS基础上去除了倒数第二跳(PHP)、标签合并及等价多路径(ECMP)等无连接特性,增强了OAM及保护倒换功能,提供可靠的QoS、带宽统计复用功能。后者则是局域网技术的向上扩展,基于IEEE 802.1ah的MAC-in-MAC技术,关闭了运营商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自学习功能,增加了网管管理和网络控制的配置,形成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目前MPLS-TP已成为事实上的主流选择。

2G时代移动回传网的主导技术同步数字体系/多业务传送平台(SDH/MSTP)主要是为汇聚和高效传送时分复用(TDM)电路业务而设计。MSTP最初就是为了解决IP业务在传送网的承载问题。遗憾的是这种改进并不彻底,其IP化主要体现在用户接口,内核却仍然是TDM电路交换,采用刚性管道承载分组业务。这就使得MSTP在承载传送包长可变、流量突发的IP、以太网等分组化业务时,存在传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可扩展性较差等缺点。

SDH/MSTP作为2G时代的功勋技术,在移动通信发展到3G/LTE阶段后已逐渐不再适应,并将制约今后移动业务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融合了分组技术及SDH技术的分组传送网(PTN)应运而生。

移动通信在3G/LTE阶段的IP化、宽带化需求,移动回传网既要具备高效统计复用、灵活感知业务特性及差异化服务质量(QoS)等分组技术的传统能力;同时作为电信级业务的承载体,端到端业务管理、层次化运行维护管理(OAM)及电信级保护等传送特性又是移动回传网希望能继承的“优秀革命传统”。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兼具两方面的优势呢?答案就是PTN。

PTN是一种以面向连接的分组技术为内核,同时具备端到端的业务管理、层次化OAM及电信级保护等传送特性,以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兼容TDM、ATM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

PTN分组内核提供了统计复用能力强大的弹性管道,带宽利用率高,更适应分组业务突发性强的特点。PTN同时继承了类似SDH的传输网络特性、强大的OAM及电信级保护能力、图形化界面网管能力,可以带给用户与移动回传网一脉相承的体验。PTN作为具有分组和传送双重属性的综合传送网技术,目前已成为3G/LTE时代IP化移动回传网的主流解决方案。

业务的需求是推动PTN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移动业务从2G向3G、HSPA+及LTE的演进,除了传统业务IP化的需求,还对同步、网络延时、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TN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相信,随着PTN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其技术与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必将成为移动回传等高价值业务的主流承载平台。同时,PTN的引入及发展壮大也必将反作用于业务网络,将进一步促进IP化业务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健,顾畹仪,张杰,张永军.T-MPLS分组传送技术[J].电信科学,2007(01).

[2]汤进凯,王健,张奇.宽带IP化城域传送网解决方案[J].数据通信,2009(02).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17-02

微机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系统采集控制方式,在90年代期间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借助网络传输丰富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成为了管理的主要办法。现如今,相关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数字视频、语音、宽带多媒体的加入,对多信息管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新的技术管理和控制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人们对它的功能、作用了解的也不够全面,涉及安全信息的特殊行业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操作方法,管理和工作效率较低。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是一项新的技术尝试,它综合了多种新技能,现代化很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可以实现图像传播和跨地域视频,并利用传感器设备对一些现场施工状况进行检测,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本文就结合多信息管理计算机的优势,做好集中控制系统,从它的功能、特点上进行分析,更好的进行研究。

1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特点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特点。多信息集中管理的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发挥各技术的优势,将图像处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音频视频与嵌入式自动化控制集中利用起来,突出他们的兼容性,体现多功能的特点。第一,信息多样化。多信息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最突出的优势,它可以优化处理音频、语音、图像、视频等内容。第二,多控制。所谓的多控制,就是指采用多样化的控制方法,确保无线、有线和公共网络的集中使用,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并突出它们的灵活性与全面性。第三,功能多样。这种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在以往计算机运行的基础上加入最新的数据通信和远程音频传输功能,并进行监控和自检反馈,完善计算机的能力,各类信息资讯。

2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结构

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种基于多信息处理下的远程集中控制体系,能够实现多样化技术的兼容,它的结构也必然有自身的特点。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首先是基于计算机进行的联网,并在远程实施管理,利用无线集群的方式和有线专线,做好网络组合,然后集中反馈得到的信息;其次,它的结构中包括有线控制,即光纤、电话线或者ADSL宽带网的利用,它可以满足远距离的传输要求,也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做好保密工作;最后,超短波无线集群控制系统,它能够通过GPRS无线实现接入控制,然后呢建立一种综合而又科学的信息计算机集中控制方式,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充分发挥相关配套设备的优势。具体而言,系统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计算机集中控制中心主要构成部分包括:防火墙、控制软件、局域网、计算机中心服务器、显示设备、GPRS、ADSL宽带、通讯传输设备、光发信机等。控制终端设备的构成如下:设备主机、终端控制器、检测传感模块、宽带接入模块、光纤耦合。信息输入设备有:输入设备、信息管理软件、音频信号处理软件、图像采集、压缩、视频信号、监视摄像机等。信息输出设备包括:图像处理软件、语音模块、音频信号处理软件、音频输出设备等。其他配套性设备:遥控遥测模块、模拟仿真设备、系统可扩增开发功能部件以及各种信息源。

3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技术研究

3.1系统功能

做好有关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功能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所在,为设备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下面我们就结合该系统通过强化多信息管理、多设备控制,实现多功能集成。通过视频、传感对现场的状况进行监测,通过有线、无线专网进行图像、数据通信扩大覆盖面积,增加传输速率,进行远程信息管理和信息,并远程集中统一控制设备的运行,最终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具体而言,该系统的功能情况有以下特征:第一,能够利用超短波无线集群、GPRS无线接入以及电话专线等技术,实现对组网的控制,扩大范围和管理内容,突出系统的兼容特征,确保更加灵活的应用其功能。第二,计算机集中控制中心的功能可以通过控制软件与大屏幕实现对接,然后将电子地图清晰的展示在设备知识,使其进入工作状态。声音的采集与录音设备则可以发挥计算机控制的能力,经过DVR数字视频技术实现对现场的监测,实现信息的集中。第三,远程集中统一控制器通过自适应技术的应用,可以适应各类传输运送方式,对传输路径识别清晰,并自动选择正确的路径链条和调制方法,避免计算机在多信息管理中出现差错,使其能够长时间运行。

3.2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是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的关键,它能够实现的技术应用如下,包括系统集成多种控制技术、无线/有线多网互连、远程集中统一控制、远程自检和回示功能、数据传输、计算机控制中心、远程封锁、随机遥测监控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是今后计算机发展的新方向,它必将代替传统的计算机管理和应用模式,使用自身优势,通过多技术手段,实现对最先进的控制系统的应用,突出其集中管理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一系统能够实现多样化运用,不受地域的控制,可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实践检验工作,并做好信息的远程化管理,统一控制其功能,推出专用化产品。因此,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必须做好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特点、结构与功能,确保它的优势和作业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梁玉.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9(9):109-110,162.

[2]马强.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3]王刚.对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远程集中控制管理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111.

[4]陈宜华.梅山矿业公司多级机站通风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J].矿业快报,2002(4):12.

[5]王超.基于特洛伊木马技术的计算机远程控制研究与实现[D].信息工程大学,2009.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5篇

(一) 传统人事管理

1.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1)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2)强调单方面静态的制度控制和管理。(3)传统人事管理是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4)传统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做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 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2.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管理诸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并重,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二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 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两者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 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 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 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因此会尽量降低人力资本,减少人力的投资,以此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公司利润的增加。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 的操作式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绩效考核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还会淡化绩效考核,就算进行绩效考核,方法也是单一,考核结果也模糊不清,并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不易区分员工之间的优劣好坏,只是形式化的,使得考核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吧绩效考核看做是工作的一个重点,绩效考核也成为现代公司考量员工的一个重要措施,绩效考核是现在员工任用、员工调配和升降的依据,检测员工招聘和培训的效果,还是确定薪酬的依据,还可以达到激励员工、收集信息的作用。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中的创新度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层须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本” 观念,重视人员潜力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司的效率。

第二,要制定适合员工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调整与评价,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要制定合适的人员培训和人才利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招聘、测评、甄选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掌握员工的业绩与公司任务的完成状况,并鼓励员工的工作。

第五,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法劳动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6篇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高校突发事件有了一定研究。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出现的各种危机也越来越多,学者们也因此对教育危机展开了更多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已经由定性化研究进入定量化研究的阶段,建立了多种以数学计量为基础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如芬克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1986)、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1994)和最基本的三阶段模型。这些模型的提出给高校危机的阶段化管理提供了方向。国内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高校危机事件频发,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集中,国内高校危机管理研究发展较快。李兆燕认为高校危机管理体系还并不完善;白涛等学者也从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概念出发,阐释高校危机、危机管理的很多方面,并提出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此外,韦庆辛、曲涛、张英红、何元庆等人也对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作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国内外对高校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专业性、系统性方面仍显不足,对管理模型的研究有所欠缺。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具有互动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新媒体传播内容呈碎片化等特点,高校危机事件又衍生出许多传统危机事件没有的特点和特性。高校必须针对这一新情况、新特点,对高校危机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应对策略。

2新媒体给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2.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变化特点

2.1.1高校群体间危机信息传播方式互动性增强

传统媒体下信息的传播形式较少,并且信息传递方式多为单向传递,传播受众不能进行有效反馈,互动性较小。随着技术发展,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加,新媒体信息有了很强的互动性,危机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可以更容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由、讨论、交流信息,接受者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当中。这使得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各种言论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广泛传播。高校危机事件很容易因此被夸大甚至扭曲,大大增加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工作难度。

2.1.2高校危机信息传播范围大

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危机信息无法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很广的范围。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不可能局限于学校内部,一旦危机事件在高校发生,会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传播开来,其传播覆盖面是传统高校危机事件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信息渠道传播开来,甚至跨越国界。

2.1.3高校危机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传统的高校信息传播方式多为“一对一”或“一对多”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更容易中断,也易于控制,但是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传播方式多为“多对多”,信息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源,因此信息会病毒式地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如果发生危机事件,大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关注、围观、分享、转载,迅速吸引群众眼球,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许多焦点问题往往会迅速散布到校园内。

2.1.4高校信息流言可控性低,安全性低

高校传统信息来源少,易控制。但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迅速,传播广泛,不易控制,所以容易出现很多恶意流言或煽动性的假消息。当代大学生仍不成熟,学生对自己信息的后果和法律责任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行为,在信息传递时,并未对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自己传递信息行为进行思考。而新媒体本身是便于消息扩散的,因此容易出现危机信息被放大、传播失控的局面。

2.1.5高校危机信息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

新媒体环境下,一般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对信息有容量控制,因此高校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单一的碎片化信息无法展示事件全貌。但是高校危机事件一般都比较复杂,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全部信息。再加上高校学生思考不成熟,导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信息的传播片面化,很难通过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往往使信息受众群体忽视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对事件作出错误解读。

2.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变化给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问题

2.2.1传统的危机管理领导机构有待完善

传统的危机管理机构主要由学校领导、学工部、保卫处等职能部门组成,这样的管理机构虽然能够处理一些危机事件,但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取得良好效果;当前大多数领导小组由于事先没有合理安排管理人员,缺乏网络平台管理人员,无法对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和预控,也无法有效建立相应的引导和培训机制。

2.2.2传统的危机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传统的危机管理观念中,危机的发生和传播需要较长的过程。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危机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大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及时关注、围观、分享、转载,使信息得到迅速传播,许多危机信息往往会迅速散布到校园内。原有的危机预警系统有一个传播的过程,已经不能有效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必须构建新的危机预警系统,并且在危机预警系统中建立高校危机预案。其次,大部分高校危机管理部门还没有针对新媒体的新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职能部门,忽视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

2.2.3危机管理理念缺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公关意识不够

大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给高校危机带来的改变认识还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媒体公关是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是指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应对和化解危机,帮助组织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处理纠纷、化解冲突、引导舆论、维持关系、争取支持、重建信心、挽回影响、重塑形象。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和信息的传播快速且广泛,因此对媒体公关管理要求更高,更需要具备科学意识,采用科学方法。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调整策略建议

3.1事前加强危机管理领导机构建设

建设信息预警小组以及危机预警小组,小组人员分布在QQ、微信、微博、微课等各大新媒体媒介中;建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不仅应该包括学校及学院领导、学工部、保卫处成员,还应该包括信息预警小组成员。建立系统的网络运营平台,加强维护,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即时信息。平时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

3.2事中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的实效性,快速理智地进行控制

危机事件发生时,为避免不良消息传播,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学校管理人员应及时利用校园BBS、QQ、微信、微博、微课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向校内人员和社会公布事件相关信息,掌握信息主导权,确保危机信息的正确和可控。

3.3事后总结、信息并资料归档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7篇

IP,又称为互联网协议,其主要作用是用来解决各种网络在互联网的连接和通信上存在的问题。IP技术的在主要应用原理是将各种数据编码成数据部分,并附加具有寻址、转发以及路由选择功能的包头,然后,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到目的端,解码后上传给上层应用。上世纪末期,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IP技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并迅速实现了对视频、音频等网络业务进行承载和传输。而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技术人员已经通过研制MPEG-4、H.264、WMA、PAC等编码解码技术成功解决了以往不同业务在对IP包进行压缩编码及在网络上传输的问题,使IP技术能够更好的承载和传输各种网络业务。

2电力通信自动化现状

2.1电力通信网络构成电力通行网络主要由调度数据网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两个模块组成。其中,调度数据网是整个电力通信网络调度和控制的基础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顺利、高效的对输配电线路、变电站、电厂等电力系统基础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等,通过这些系统,能够实现对电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行管理。

2.2网络特点

2.2.1安全性为了保证调度数据网的安全性,首先,应该加强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网络的管理,比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电费结算管理信息系统等;其次,应该设置网络防火墙,保证各网络的安全性,避免遭受网络攻击或者是发生信息泄露等问题;最后,应该通过IDS等监控方式对访问WAN的用户进行限制,如果发现访问用户非内部用户,要立即禁止其访问权,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

2.2.2可靠性与实时性调度数据网络对遥测、遥调、遥信、遥控、遥视量以及遥脉的采集以及二次保护信息等专用信息在专用光缆纤芯中的传输,对可靠性与实时性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应该要具有比较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3基于IP的电力系统通信方式分析

3.1IPoverATMATM是一种异步传输模式,其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为数字通信传输宽带综合业务提供一种能够将所有数据传输集成到相同构架的传输方式。ATM的传输方式是在固定长度的信元中封装带有信元头的信息段,进而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信元头包含了信元的地址、纠错码、业务控制以及维护信息,是ATM实现数据传输的主要凭借,其具体格式,如图1所示。

3.2IPoverSDHIPoverSDH是一种通过SDH光纤实现IP业务传输的物理网络传输模式,在该模式中,IP包的封装的参考协议是点对点协议(PPP),在PPP帧的信息段中插入IP分组。然后,经过SDH通道层将其映射到同步净荷中,通过帧层和段层,并加上相应的开销,使其进入光层传输。在SDH中,SDH支撑IP网的主要方式是链路方式,同时,利用该方式还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点对点的传输速率。另外,在SDH中,通过映射、定位校准以及复用可以在SDH帧结构的净负荷区内装入各种支路信号,进而得到标准的STM-N传送模块,其具体复用映射结构。

3.3IPoverWDMWDM是一种通过复用技术直接实现在光层中对数据进行传输的传输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直接将光纤和光耦合器连接在一起,然后利用光纤将输入端和输出端连接在一起,利用光耦合器分开或者是组合各波长。在发送端,对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进行组合(复用),并将其送入1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分考(解复用)组合光信号,并将其送入不同终端。

4各IP电力通信方式特点及选择

IPoverATM具有支持业务广、传输可靠性高以及控制方式多的特点,比较适用于系统内音频数据、视频业务传输以及各级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组网等业务。IPoverSDH具有带宽和传输速率高、点对点传输能力强、自愈能力强以及构建成本比较低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县下一级各营业处以及服务中心和通信中心的通信业务。IPoverWDM是一种应用了复用技术的全新的通信模式,具有网络管理简单、模式实现简单以及传输速率高等特点,比较适用于省、市级主干网络的互联互通业务。

5结束语

传统管理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传统项目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不同点关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5日

一、引言

虽然人类的项目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项目管理是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向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项目管理被看作是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人们把亨利・甘特称为是计划和控制技术之父,但是20世纪五十年代是被公认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源时间。项目管理范式转换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项目管理体系的诞生、应用和发展。自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起,项目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全面转换就开始了。本文分析了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异同点后,指出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出路。

二、文献综述

(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目前,国内常见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有传统的三角管理模式和比较新型的CM模式、设计建造模式及BOT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D+D+B模式、D+B+FM模式等。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从而造成管理效用低下。不过在传统企业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进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传统项目管理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是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模式,因为它在过去经济实力不是特别乐观的时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入。这说明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而且便于操作的项目,其理论也是只在较为低的层次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现代项目管理在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是时间的主体,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沟通管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些时候,项目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大家各自为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或者就是上级部门对工作范围描述不确切,给下级的理解造成严重的困难。在企业中现代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应该有本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供需双方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触,所以有些项目会错误地认为项目范围的初始定义并不重要。从现代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应该避免项目范围界定的完成以及是否对项目范围有一定的了解。现代项目管理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成熟,逐步进入到各个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对于传统项目管理重视程度降低。因为企业管理的项目逐步增多,员工劳动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去处理现有的事物。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项目管理就在于其自身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便利,省时省事。

三、传统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传统项目管理是一项简单的项目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很多次,他们进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项目操作简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的备用裕量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作风险备用,它是依据对项目的已经识别风险确定的,并将其分配到每个工作包的预算当中,所以通常又称为已分配备用;另一部分是未分配备用裕量,由管理人员统一调度使用,用来应对项目可能发生的未知风险,所以又被称作管理储备.我国传统项目管理最常采用模式是集团化项目组织模式。项目管理主体亲自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环节来进行承包工程活动。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及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除了积极作用意外也有不足。传统项目管是主要采取的是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针对一些简单的项目来说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是随着科技实力、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家对个个项目的重视度来看,传统的一些项目管理手段是处在落后的阶段。一些项目虽然能过满足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但是越往后就越会觉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体来说,传统项目管理是缺点大于优点的一项管理模式,通过下面的介绍以及说明就能看出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劣势在什么部分以及什么部分可以依旧作为优点来进行利用开发。

1、缺乏敏捷性。在每一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地域、文化、信息资源、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管理结构简单化,便于重组和调整,规模庞大的集团化组织难以对此做出敏捷反应。敏捷性往往在企业间起到至关作用,敏捷性如果不够强,会使得企业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安排该处理的事情。

2、核心能力不突出。该模式类似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它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摊给众多的领域,结果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

3、易产生“信息孤岛”。在集团化组织模式中,项目分部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项目总部来完成的,它们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向项目总部传达不全面的信息。这使得纵向沟通存在着信息漏斗,横向沟通缺乏桥梁,各个项目分部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各个分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起来。除了我国常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以外,大部分的传统项目管理都有以下的优缺点。

1、传统项目管理的优点。(1)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在长期的使用,因而管理方法成熟,各方对有关过程更加了解;(2)选择设计人员,可控制设计要求以及阶段更加便捷;(3)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方式自由化;(4)有利于进行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

2、传统项目管理的缺点。(1)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较长,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2)管理和协调工作较复杂,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3)对工程总投资不易控制,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而引起较多的索赔;(4)出现质量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容易互相推诿责任。

四、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世界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的一门学科,它在提高收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发挥综合收益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现代项目管理会在项目管理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项目团队配置上进行管理体制建设,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关以及控制其进行状况。现代项目管理主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统一的审核及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每个企业优先考虑的管理手段在于其拥有较为合理的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本身宗旨是采用最省钱的系统来获得更高的汇报及利润,正好现代项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我的经营效果。这些模式及技术对于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想让劳动者用最少的是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同领导者一样,劳动者也是想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领导给予的任务。现代项目管理针对这两种人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在利润及产品效益值上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坏处。这种模式往往会使得企业更容易地去获得应有的资源效益以及收入利润和满足顾客的满意度。

(一)现代项目管理的优点。(1)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得以提高,这三种的提高奠定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在工期、成本、资源等计划、控制上提高;(3)管理的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可以使企业以及公司得到高效益的服务,从而会在投资上得到节省钱的支出和获得较好的质量;(4)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可以使得项目管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项目管理的缺点。(1)因为风险控制不是特别理想,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2)有可能造成项目冲突,使得不能如期获得经济收益;(3)在时间管理上如果不能及时安排好会影响管理结果。

五、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关系及其不同点分析

(一)管理内容不同。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是一些传统即简单省时间的项目,而现代项目管里是针对高难度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二)管理效用不同。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适用范围不同。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传统项目管理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针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由于在技术以及经济方面都好于传统项目管理,所以企业在适用范围上肯定会有自己的安排,在安排上现代项目管理肯定处于优势,范围也是比较广的。

六、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项目的需求也愈来愈多。而项目的目标、计划、协调和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将促进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新管理模式的逻辑空间、理论和方法更优越。现代项目管理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管理、全团队管理、全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因此比传统模式更广泛。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使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以取得更大的管理效益。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认清现代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才能搞好项目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项目管理与项目经理的技能及策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1.4.

[2]王宗祥.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析蒙古国煤炭建设工程项目.煤炭工程,2001.9.

[3]谢国立.张惠清.互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纵横,2001.8.

[4]孙桐桐.知识管理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