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8:44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1篇

一、内因的影响元素

其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利弊兼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形式展开,这是由中国的文化思维所决定的,其中既包含着艺术和教育观的独特理念,也和中国的其他各种人文因素不无关系。在复杂的文化力量推动之下,养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中国人不善于文字记载的能力,而是我们认为口传心授的面对面教育能够能好的达成教育的目的,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知识传递出去。相比之下,欧洲的音乐教育始终是在量化和数字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的理念认为文字和图书是更好地传播手段。虽然在教育作用的本身力量来说并没有分出高低伯仲,但从较长的历史进程来看,欧洲文化艺术的传播更为成功和准确,这与大量的文字记录保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口传心授的教育传承方式能够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形象化,更加生动,更加写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口传心授对传播者的表达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也有着很高标准。口传心授的知识传播容易顾此失彼,不够全面,在相互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严重的遗漏,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传播人出现问题,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补救,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样的不幸恰在中国社会频频出现,连年的战争和灾荒导致大规模的死亡、灾祸、饥荒、迁徙,口传心授的体制被社会的变化所摧毁。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地处繁茂之地,正是激战正酣之地,受到的侵扰最为严重,这直接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播链条断裂,而这种断裂又是很难修补的致命伤。其二,创作思维的彷徨。对于传统音乐音乐的创作来说,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什么传统音乐种类都有着共同的烦恼,这就是对于创作题材的无所适从。在古代的传统音乐创作中,剧本的创作比较容易取材,观众喜闻乐见的仁人志士、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都是创作的绝佳材料,很多故事在多个传统音乐种类中都被沿用,其社会反响和效果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从另一方面而言,传统戏剧中的情节无外乎文场和武场两种,演员对于唱腔和武术技艺的掌握十分娴熟,在应付不同的题材和故事时,只需要随机应变,将唱词编排进去就可以驾驭。然而,在今天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创作成为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创作不仅要考虑传统因素,还要考虑现代因素。既要照顾演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又要照顾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要求。这着实是一件难事。原本传统音乐艺术,就是俚俗传统音乐的一种,他们表现的就是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部分。然而在现实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促使创作向现代靠拢,向城市文化靠拢,这反而是创作出来的节目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既没有引起年轻观众的注意,有没有获得传统观众的喜爱,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此外,传统音乐创作不需要特别繁复的职能部门,剧本创作完成后,后续的表演工作都由演员进行创作完成,这虽然环节简单,但是更加直观方便。而在现代创作中,往往加入了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诸多部门,并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审美冲突。虽然在这样的体制下舞美灯光更漂亮,演员的装扮更新潮,舞台设计更加讲究,但是人们却逐渐发现原本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传统特色消失不见了,如今的表演虽然生动别致,但是失去了土生土长的传统音乐艺术之魂。为此,我们觉得创作的步履维艰是传统音乐停滞的又一内部诱因。其三,传统音乐自身存在的约束性。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缺点,当优点比较突出,缺点被弱化的时候,其发展就会比较顺利,而当一定的社会条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优点被抑制,缺点被不断放大时,发展能力就会衰弱。这些与生俱来的缺点很难再发展过程中被改良和彻底消除,即便是那些很突出的音乐艺术类型也同样不可避免,比如美声唱法的高技术要求就是一种阻碍传播的缺陷,民歌的分散和方言的大量运用也是缺陷,即便是流行音乐,浅薄的文化积淀也是其明显的缺陷。既然都有缺陷,那就要看每一种音乐形式如何客服缺陷带来的伤害,能够更多的吸取优势进行有效补偿。其四,人才流失严重,培养困难。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曾经提到,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很多的人才,它的人才培养难度很大,对童子功的要求十分严格,半路出家的成功演员很少。但是随着连续的战争和灾荒,使很多传统音乐的艺人纷纷离开了这个行业,即便战争停止后,也由于其他音乐形式种类占领市场,很多演员纷纷转投其他艺术行业,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的严重。后继无人的状况是一种艺术形式最严重的危难,即便有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即便在政府的推动下还在宣传推广,但是如果连继续学习和表演的人都不复存在,那么这种传统音乐形式的灭亡便成为了定数。传统音乐的振兴首先要有足够的参与者,同时又要出现技艺卓著的领军者,但目前生存空间被挤占,演员数量少,缺乏领军人物的现状正在持续恶化,这种状况并不能够归咎于外部文化环境,而是更应该从内部寻找原因,为什么几千年年流传下来的宝贵传统音乐反而在文化繁荣的社会环境中即将消失呢?这十分发人深省。

二、外因的影响元素

其一,传统音乐艺术的同化性。传统音乐的推广在电台、电视台、报纸中屡屡出现,而且全国有很多传统音乐团队在各地演出。传统音乐的复兴本无可厚非,但当人们的视线都被语句所覆盖时,传统音乐就出现了大量被同化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使很多传统音乐的欣赏者也逐渐产生了审美分歧,最终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其二,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当现代音乐文化占领音乐市场的时候,流行音乐以无法阻挡的势头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是其他所有音乐种类失色。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虽然没有欧美的发迹时间长,也没有欧美那样强大的工业化进程,但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态势已经另所有所有人惊叹。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无不崇拜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所发展的空间不仅占领了各种各样的媒体,而且深入到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对于原本岌岌可危的传统音乐来说,本来就腹背受敌,被其他音乐形式抢占空间,市场份额严重不足,而流行音乐的出现更是一下子把大半观众从舞台下拉走。流行音乐的发展是一个商业化的进程,它不仅本来的所具备的歌声动听,旋律现代,易听易学,而且其所表现的价值观特别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而商业化的运作方式需要最大化的占领市场,从而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这与传统音乐的发展初衷是完全不同的,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是无功利性的,是完全出自于文化,来源于自然地音乐选择的。在人为的市场操控面前,传统音乐对于市场的控制力和号召力显得那么青涩,而流行音乐利用商业化的优势,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挤占的几乎没有了喘息之地。面对这样的境遇,传统音乐的艺术工作者很难摆脱干扰,也很难找到出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境。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更多的困境是人为的思想转变和随波逐流而造成的。我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不需要挂在嘴边,也不需要其始终处于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地位上,但对于这种民族文化的无形标志来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它,继承它,发扬它。尤其是面对今天外来文化充斥和中西文化混合的环境时,只有珍惜和尊重传统音乐文化,才不至于在发展中迷失自我,失去定力。

作者:雷琼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入

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其精髓所在。然而,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很多高校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和教学都忽视了,或者即使开设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环节,但是却没能够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有效地体现和发挥出来,这对我国的传统英语文化继承和发展,以及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价值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研项目,编号:15B03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YBA054

参考文献:

[1] 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12.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方面的文本资料繁多,识记理论复杂,在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学习媒体落后、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主体性等许多不足,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为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扩展其艺术文化视野。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加入一些视听资料,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

3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4篇

民族音乐学理论是一个世界音乐研究范畴的概念,在我国,由于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众多,因此民族音乐所呈现出的多样性、鲜明性等特点,都印证了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民族音乐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从本质上而言对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其实就是对经过长期发展沉淀并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研究①。在经过漫长而又悠久的发展历程,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如出一辙,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大多是通过歌舞以及乐器,有某些民族音乐体系中,可能还会包含当地的戏曲。由于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现状,以及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得民族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民族音乐在音乐风格上也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融合和发展。民族音乐承载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核心,是经过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可见在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之中,民族音乐理论要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主要在民族自身的研究角度上进行研究的,因此这是民族音乐研究与其他音乐研究最大的区别。从上文的叙述可以发现民族音乐的出现不仅仅是来源于音乐,都是也依赖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沉淀,而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主要针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经历、以及演变的过程的研究,并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仅是对音乐发展规律的认知和研究,同时也是对我国不同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也是对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促进,从侧面而言,对我国的民族人文科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有利的参考。由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基于整个民族的角度来进行的,所以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包含一个民族的音乐体系,以及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所有音乐内容,其中会涉及到民族音乐的背景、文化和民族精神等,还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进行动态研究,也就是对民族音乐的整个发展阶段进行研究。除了对民族音乐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外,还要对民族音乐对其他音乐类型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从发展到如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使得民族音乐理论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和研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之中。

二、民族音乐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一)对传统音乐研究模式和角度上的影响

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对要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进行研究,因此在对民族音乐的实际研究之中,一般会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视角放在整个民族的角度上来进行研究。在目前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过程中,一部分学者提出应将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放入整个民族文化研究的体系中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研究方式,就是所谓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而回顾以往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往往是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分为音乐文化和音乐典籍的单独研究,在研究过程,较为注重对传统音乐节奏、旋律、演奏等音乐形态的研究,并未将传统音乐研究放在整体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使得传统音乐研究缺乏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在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之中也难以体现传统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随着民族音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的逐渐形成,对传统音乐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影响下,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效仿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将传统音乐的研究置于整个文化背景之中,从而在整体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和氛围之中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

(二)传统音乐研究从书面材料演变为实地考察

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往往是依靠现存的文献和典籍等纸质材料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不管是对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发展形态等的研究都是来源于纸质材料的记载,这种研究形式更类似于纸上谈兵②。在对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只是依靠书面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这种类似于纸上谈兵的研究方式,及时得到了研究结果,也是与实际现实存在极大的差距,难以相符,所以对历史的研究,必须要“迈开腿”,“走出去”,亲自来到传统音乐发展中的实地,走进传统音乐发展中所经历过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实地实景的考察。从时间点来说,从后,对传统音乐的研究终于走出了文献和典籍,来到了传统音乐发展经历过的实地,在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现场,对传统音乐进行研究,而这种走进历史实地的研究方式,因是在民族音乐理论发展之中提出的研究方式。这种深入音乐发展历史实地的研究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音乐研究方式上的转变,同时对传统音乐研究者来说,也是与传统音乐亲密接触的最佳机会,传统音乐研究者在深入实地进行研究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回到传统音乐发展演化的现场,感受音乐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涤荡。而这种深入历史实地的传统音乐研究方式,可以在深入实地研究中,收获比书面资料更丰富的音乐文化研究,同时在真实的实地文化熏陶中,切身的体会到当地的文化和音乐之中的关联和影响,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会更加透彻和深入。例如很多民间的传统音乐,只有来到音乐存在、流传的当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俗,看到当地的一山、一水,才能真真的领会到音乐中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只有深入到当地,体会真正体会到音乐中所流淌出的情韵,以及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三)传统音乐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就是传统音乐中对汉族音乐的单一研究,缺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从传统音乐发展的整个历程之中,一眼望去基本都是以汉族音乐为发展主基调,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化,汉族音乐的发展地位依旧难以动摇,在元朝和清朝时期,传统音乐的表现和发展依然对汉族音乐的模仿,无论音乐歌舞,还音乐曲调和音乐形式都为形成自身的特色,即使做了自身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在音乐的再次创作过程中,汉族音乐依旧占有主导地位,所以长久以来,传统音乐一直是以汉族音乐为核心的。与此同时,在长久以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过程中,汉族音乐一直都是传统音乐的研究主体,忽视了对其他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因此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一直呈现出一种单一性。但随着民族音乐的逐渐发展完善,民族音乐理论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介于此,我国传统音乐研究无法还像以往只对汉族音乐进行关注和研究,,而是将传统音乐研究置于整个音乐体系之中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形式的转变,也使得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从以往的单一性发展为现在的多元化。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多元化研究转变,具体表现在实际研究之中,不仅对音乐理论研究带来了转变,同时也影响了音乐文化著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音乐文化著作的发行和出版,不但是音乐研究多元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音乐间多民族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在多元化的传统音乐研究之中,民族音乐研究在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时,就需要几个民族音乐置于整个音乐体系中进行研究,要强调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演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民族发展演变过程的一致性,不能单纯的用一种音乐文化来对比对另一种音乐文化来进行解读和理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别,所以不同的民族音乐之间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所以在对传统音乐的多元化研究过程中,不能将汉族音乐与奇特民族进行简单粗暴的对比,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评价不同民族音乐所富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从而在不同民族音乐之中发现其独有的艺术意蕴,进而更好的进行传统音乐的多元化研究。

(四)传统音乐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从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开始至今,对音乐的学术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音乐本身、音乐历史等的研究上。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引入,则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如上述所言,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从以往的单一性研究过度到现今的多元化研究,不仅对传统音乐本身,以及传统音乐发展演变所经历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风度等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人文等思想和方法来对传统音乐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传统音乐研究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我国的民族音乐由于民族数量多,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建立起了具有民族针对性的例如满族音乐研究会、侗族音乐研究会等分民族的音乐研究会,进而根据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对不同的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在对不同民族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对民族音乐的现有状况、未来发展走向做出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除此之外,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回归民族,回到民族音乐的发源地,进而促进当地民族音乐的发展优化,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每一位民族音乐研究者都应该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过程中,遵循一种研究理念,民族音乐研究主要是来源于民族,因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应该回归民族,让民族受惠,让实践去检验研究成果。而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实际之中,用于帮助更多的大众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从而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从而更好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进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得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可以在尊重、平等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理解,保留下真实的文化和环境形态,减少由于人们的误解和无知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不管是在哪一个角度对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都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因此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民族音乐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民族音乐是带有浓浓民族韵味的音乐,所以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乃至整个民族风貌的研究,而对其他类型的音乐的研究则与此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民族音乐的研究,是对音乐以及与音乐相生相息的存在环境一同加以研究的,对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的内容是不同区域内,不同民族音乐的发展规律以及音乐发展历程的,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音乐研究,同时也是对民族人文的研究。而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研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进而推动民族音乐的优化发展。也正是由于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时将对音乐的研究放眼于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范围之中进行研究,所以民族音乐研究的大的研究文化背景也早就了民族音乐研究大的眼界。民族音乐这种以更开阔的视角对音乐进行研究的方式,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促进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方式等的转变,也提升了传统音乐研究水平。效仿与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将对音乐的研究着眼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将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扩大为对传统音乐存在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研究,使得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更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研究更加深入,把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带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地域特征之中,研究者对传统音乐有了更为透彻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介于这种研究方式和方法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也更具真实性以及历史意义,所以在对民族音乐研究的熏陶和影响之下,传统音乐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五)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对传统音乐的研究

以往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不仅仅只单纯的依靠文献典籍等文本资料,同时对传统音乐的研究经常将研究重点局限于对音乐节奏旋律、曲调节奏等单纯传统音乐构成的研究,这只是对传统音乐的表面形式的研究,逐渐对传统音乐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传统音乐存在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习俗、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研究,传统音乐的研究变成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研究。因此,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将文化大背景融入到对音乐的研究之中,不再是单纯的音乐形式等的表面层次的研究,而是演变为融入文化和精神的研究,将传统音乐研究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这样才可以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更加透彻和深入,才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对传统音乐的出现、发展、演变等作出更贴切、更真实的研究和还原,从而得到更具有真实性,更具有历史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对音乐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民族音乐研究学者不仅要对民族音乐研究引进更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民族音乐研究观念,寻求音乐跨越语言和国界间的交流和融合,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除此之外,对音乐的研究也应向西方等先进国家进行学习和借鉴,对音乐的研究不仅要展望未来,同时也要回首过去,对过去音乐研究走过的道路和获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为未来的音乐研究做好铺垫。同时对于不同的音乐要持有尊重的态度,平等的对待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不同体系的音乐,求同存异,寻求不同音乐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共同发展。文化相对论不仅对传统音乐研究带来的新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传统音乐研究的冲击和影响,也要认识到对音乐文化和精神遗产的保护,以及对音乐资源的再利用。可见,通过上述的叙述,对民族音乐音乐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影响,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也逐渐脱离了对音乐本体研究的单方面注重,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如同对民族音乐研究一般,成为了一种对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三、总结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乐学宫调理论

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要学习和接触的课程,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基本乐理”。由于在我国音乐艺术类的院校里所讲授的“基本乐理”课程中,几乎都是西洋音乐的乐理知识,并不讲授中国的传统音乐乐理内容。而且,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哪一所音乐艺术院校,系统开设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乐理这门课程。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比较欠缺和陌生。虽然,在西洋乐理课程中也加进了“民族调式”、“工尺谱简介”、“中国古代乐律常识”等章节内容;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中也要触及到一些中国律学、乐学方面的问题,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老师们也要讲述一些诸如:十二律、三分损益、五度相生、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在我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得到系统性地梳理和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在学校里进行传授,因此,不要说学生,就是一些先生们对此类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中国音乐史课程中所讲述的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更有一带而过、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就是所谓的专业音乐研究者,也只有在“自修”中去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一般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也就更无从知晓中国传统音乐乐理方面的“高深学问”。这样的状态,当然妨碍了国民对我们自己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阻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那么,出现“校正我们的耳朵”去欣赏“好听的”西洋音乐的现象,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都有自己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文化和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凝聚了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成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意识和整体认识,以及创造文化气韵、意境、风骨、神貌的各种艺术手段。传统的音乐文化更是璀璨耀眼、丰富多采。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观已经形成为一种潮流。如果在今天被称之为“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不去占有我们的“一元”;没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长此以往,也许我们就将逐步地退出这个世界。在短暂的几千年世界文明文化发展历史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今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一定要拥有我们的“一元”;要占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因此,恢复和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新一代音乐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迄今为止,西洋音乐理论已经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讲述了七八十年,几乎左右了我们的音乐理论教育课堂,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有了广泛的范围和相当程度的普及。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怎样来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并且,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确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一系列历史的、现代的、悬而未决的难题,一系列古与今、中与西、纠缠不清的矛盾,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正如黄翔鹏先生在《乐问》中所说过的那样:“古代音乐史上的问题就象乱麻一样互相牵扯着……”。(1)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问题中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两大门类律学与乐学之间,本身就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所以,深入的乐学研究离不开律学理论。象乐学中宫调的基本理论、历代典籍中的传统宫调体系、历代各种俗乐的宫调系统、宫调体系的应用,以及记谱法、读谱法等问题,都与律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与中国音乐史上的许多问题也纠缠在一起。乐学理论研究中碰到的复杂的“宫调问题”,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论争未休。而且,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说宫调的原义包括“宫”和“调”两个方面、音乐是由调高和调式两方面组成的话,那么,“宫”即为“调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宫”有时又被称之为“均YUN”。“调”则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调式”,调高与调式的结合才会产生有调的音乐。有“调高”自然与“音律”就存在关系。从陈应时先生在《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0文中把律名、音名、阶名、唱名统称为“律调名”来看,说明了在论述“调”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回避有关“律”方面的问题,陈应时先生所列举的这四种相对应的几对“律调名”,也证明了这一点,如:黄钟调、蕤宾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商调等是一种调;黄钟下徵调、林钟商调等是一种调;上字调、尺字调等是一种调;A调、13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式、商调式等是一种调;DO调式、RE调式等是一种调;C徵调、G商调等是一种调。虽然中国音乐中“调”的概念有多层和多方面的意思,“调”也有其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轨迹。但是,调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虽然因历史时代的不同和音乐家学说的各异,调的概念有所变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代音乐中“调”的认识。其实,“调高”、“调式”、“调性”、“调……”的概念,我们古代音乐理论中,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术语。而且,陈应时先生在上文,以及《调和调式》④文中所做“为调”、“之调”的归纳与阐释,由浅入深差不多已经讲清楚了中国传统音乐乐学中“调”的基本概念。相反,如果非要与西洋音乐的概念扯上关系,肯定就会出现“打架”的现象。这样又牵涉到正确处理好古今、中外方面的问题。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声乐教学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学生越来越推崇西方音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这就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2]姜洁.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思考[J].黄河之声,2020(07):82.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7篇

[P键词]岭南传统音乐 高校 传承方式

在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几百年来独有的文化、历史、风俗所凝结的精粹――岭南传统音乐却得不到年青人的青睐,这确实值得人们深思,未来的岭南传统音乐如何传承、发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岭南传统音乐的概况

岭南音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由于岭南地区受到历代天灾、移民和战乱的诸多影响持久处于土客交融的状况,成为了“百越之地”。岭南音乐主要由“粤乐”、“潮乐”、“汉乐”三大乐种组成,这三大乐种构成了岭南民族音乐主体。

“粤乐”又称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吸纳了中原古乐、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精髓,与当地民歌相结合的一种民间音乐。广东音乐在形成初期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二胡、三弦等。到上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换成钢弦,出现粤胡(高胡),改良扬琴,加入琵琶(或秦琴),变成了软弓“三架头”组合。

“潮乐”即为潮州音乐,由中原音乐与潮州土著音乐融合形成的器乐品种,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流传于以潮州市为中心的粤东一带,其形式包括弦诗乐、锣鼓乐、寺堂乐、细乐、笛套乐、外江乐。主奏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汉乐”又称客家音乐,乐曲多源于古代河南湖北一带的古曲、戏曲和民间音乐,由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粤东北交融形成。演奏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两大类,文乐类乐器大部分为丝弦乐常用乐器,武乐即打击乐。

岭南传统音乐吸收了南方音乐、中原音乐、北方音乐和江南音乐的精髓,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丰富中华民族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岭南传统音乐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如岭南传统音乐《龙飞凤舞》作为岭南地区过节舞龙舞狮时常用的音乐伴奏,可以使节日气氛更加热烈,也能促进舞者们兴奋快乐的情绪。因此岭南传统音乐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和在民间很高的普及性。

二、岭南传统音乐在广东各大高校中的传承现状分析

当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使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岭南传统音乐逐渐出现了老龄化,为了使更多的大学生喜爱岭南传统文化,本文以广东各大高校为例,运用收集数据、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借鉴传播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对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分析,把高校资源与岭南传统音乐的实际传承情况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和分析其对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对岭南传统音乐在高等院校中的传承方式进行探讨,以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外语艺术学院为例:

(一)开设课程的传承方式及分析

经调查,广东各大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岭南传统音乐名曲导赏》、《广东音乐及其演奏》、《广东音乐基础》、《广东音乐理论与实践》、《广东音乐民乐大合奏》、《潮州音乐及教育研究》、《岭南音乐概论》、《岭南广府音乐音乐概论》、《客家音乐文化概论》。

广州大学目前开设的两门岭南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第一门是《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该课程以《岭南音乐鉴赏》为教材,主要授课岭南音乐的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岭南传统音乐的多元化曲式结构,运用视听媒体让学生了解岭南音乐的概念与岭南文化思想的演进,提高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和理论思辨能力。《岭南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为2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每周授课,对象是音乐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一个班大约有30名学生,考核方式以学生课堂演唱演奏、课后作业和期末展示的综合考查。

另一门课程是《岭南传统音乐名曲导赏》,此课程以审美为主线,以《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导论》为教材,课程以教材中的岭南传统音乐名曲为基础,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分析岭南传统音乐在不同乐器中的表现技巧,让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岭南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岭南传统音乐名曲导赏》为2个学分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5-14周每周授课,每周4学时,共40学时,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一个班大约有150名学生,考核方式是关于岭南传统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对岭南传统音乐名曲理解的试卷考试。

《广东音乐及其演奏》,此课程主要训练广东乐器专业演奏技能,教材使用《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导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乐曲情感、多声部合奏能力的基础上,对岭南传统音乐的名曲进行深入讲解,并且讲授广东音乐的发展历史,讲解广东音乐技巧知识,如加花、装饰音等技法在广东音乐中的演奏特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广东音乐作品的能力。《广东音乐及其演奏》为2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每周授课,共32学时,教学对象是音乐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一个班大约有30名学生,考核方式是课堂分组排练情况、课后完成作业情况,以及将期末考查的综合考核方式。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广东音乐基础》课程主要教授广东音乐的来源、风格韵味等,并会传授一些与广东音乐的相关常识,老师还会在课堂上传授及演奏相关的广东音乐供学生鉴赏。这是一门针对音乐系学生授课的专业选修课程,一班大约有60人,2―18周每周授课,每周2学时,学分为2个学分,期末进行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使用该校自编的《广东音乐基础理论》教材,并且尚未对外出版。

另外,《广东音乐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主要是教授广东音乐的理论知识,包括广东音乐的风格、曲式、配器等,通过学习其基本的作曲理论和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广东音乐的创作,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转为实践。它是面向音乐系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所用的教材同是由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所编撰的,2―18周每周授课,每周2学时,60人为一个班级,期末进行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分为2个学分。

《广东音乐民乐大合奏》即器乐合奏排练课,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分为2个学分,是以乐团的形式进行分团,一般是学生经过专业小课的习得并掌握相关演奏技能后,报名参加广东音乐团,经过考核择优分等级录取,第一等级是具备排练演出能力的学生,第二等级是有一定演奏技能但未达到演出水平的学生,第三等级是零基础的学生,由60人组成一个广东音乐团,聘请广东民族乐团的专业演奏员进行指导教学,演奏的曲目除了广东音乐的经典合奏曲目外,还有该校老师所创作的新广东音乐作品,2―18周每周授课,每周4学时,每学期期末会用艺术展演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进入上一等级进行继续学习。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潮州音乐及教育研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授课教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项目广东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余少萤副教授。授课内容为潮州音乐的历史脉络以及潮州大锣鼓的多元化应用,运用潮州大锣鼓以及潮州特有的乐器让学生们从视、听的角度来学习潮州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潮州音乐的审美和理解思辨能力。此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每周授课2学时,对象是音乐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一个班大约有60名学生,分A、B班小班教学。

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音乐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用传统的上课方式教授学生岭南音乐,从理论上贯彻岭南音乐。教课的老师是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的o长吴迪老师,该课程通过以人类学的视角来阐述岭南音乐的现状,以小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上课,偶尔有请嘉宾老师来进行交流,例:曾经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的人类学本科生来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为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安徽回族人民的生存现状,以此来与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作对比反思。吴迪老师作为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的o长为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合奏与重奏》课则是一科实践课程,由现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系主任李复斌教授进行排练、上课。该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在乐队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专业院团做好准备。而《合奏与重奏》课排练的大部分曲目都是有李复斌主任改编、创编的岭南传统音乐。如:《粤乐三章》、《惊涛》、《赛龙夺锦》等。

《客家音乐文化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由黄燕老师进行教学,该课程主要是介绍客家音乐,上课形式为传统的授课形式,是一门选修课程,许多对客家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修。

由此可见,这几个高校课程的设置结合地域特点,汲取岭南文化的精华,技能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相统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传统音乐的精髓,便于年轻人传承与发展。岭南传统音乐课程还具有国家课程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地方性强,更能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这些课程体现了广东高校独有的地特色,对学校整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几所高校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传承做起了榜样。承担整理、收集、保护、创新和传承岭南音乐重任的人才。

(二)举办学术活动的传承方式及分析

在学术活动方面,广东各大高校举办的活动有: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广州第二届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岭南传统音乐论坛“研究生论坛――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广州大学经常邀请岭南传统音乐名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进行高质量的岭南传统音乐讲座与演奏。如2012年4月6日,潮州大锣鼓民间艺人施绍春先生对潮州大锣鼓的当代传承等问题深入探讨;2013年4月2日,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教授的“检视粤乐交响化”主题讲座;2013年12月17日,著名高胡演奏家、教育家黄日进教授进行了以“广东音乐赏析”为主题的学术讲座;2014年3月25日,岭南派古琴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老师进行了主题为“岭南派古琴艺术欣赏及工作坊”的学术讲座;以及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广州市七木琴社在4月12日、19日和26日联合开设了三期“岭南派古琴艺术公益体验课”等讲座活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的传承方式及分析

关于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相关实践活动分为演出和比赛两种方式,如:举办“术实践”课程展演、“广东音乐合奏”小组以岭南传统音乐曲目参加比赛。

广州大学目前开设两门岭南传统音乐的实践课程,第一门是《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为1.5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每周授课,共32个学时,教学对象是音乐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艺术实践》中与岭南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广东音乐合奏”和“潮州大锣鼓”,“广东音乐合奏”和“潮州大锣鼓”以分组的形式授课。“广东音乐合奏”小组无系统教材,使用总谱授课,小组人数约为20至30名学生,现有高胡、二弦、二胡、中胡、琵琶、中阮、古筝、笛子、萧,重点培养学生广东乐器合奏技能、视奏能力和培养多声部岭南传统音乐名曲的和声感,熟悉岭南传统音乐乐队结构,从而达到对岭南传统音乐的深入理解。“广东音乐合奏”的考核方式是课堂发言,排练完成作业情况,以及将上课的排练曲目以汇报展演的演出的综合考查。“潮州大锣鼓”小组也无系统教材,使用民间手抄谱授课,小组人数约为20至30名学生,现有乐器种类有司鼓、苏锣、小锣、小镲、钦子锣、月锣、亢锣、斗锣、深波锣,授课以锣鼓乐器的演奏技法为主,上课内容首先是分声部打节奏,熟练后再进行合奏,最终达到对潮州音乐多声部节奏的内涵达到较好地理解,并且能够自由的变奏。考核方式是舞台汇报展演。

另一门实践课程是《艺术展演》,课程内容是让学生将艺术实践课程所训练的成果和自主创新的排练成果在舞台上展现出来,2个学分,课程时间为2周(课程期间内无其他课程),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在课程时间内指导老师定期指导学生创新排练,最终在学生将2周的排练成果到舞台上展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实现了艺术实践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教学对象是音乐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除了艺术实践课程的小组外,学生还可自行分小组排练创新节目,考核方式是舞台表演。

(四)学生社团的传承方式及分析

广州大学社团中与岭南传统音乐相关的社团有广州大学曲艺社。广州大学曲艺社以粤剧会友,社团成员超过150人,社团进行每周四晚上8点进行一次的常规活动,内容为教授社团成员粤剧表演方面的知识,现暂无指导老师,由社长等有粤剧基础的干事,教授包括粤剧的角色分类、表现形式、化妆等内容。社团不定期举行演出活动,如2013年3月在北亭旧村乐社举行私伙局活动等。

星海音乐学院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音乐专业,平常的课余也大都与音乐相关,民乐系的学生大多利用课余的时间自行进行乐队的排练,而广东音乐也成为许多民乐队排练的重点;像星海音乐学院就有许多广东音乐五架头组合。“五架头”是一种以胡琴、秦琴、二弦、笛箫、三弦这几类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组合,在广东音乐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2003年,青年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高胡教师余乐夫集结四位星海音乐学院喜爱粤乐的青年演奏家一起成立了“南亭会粤乐小组”,该五架头组合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岭南文化, 也是当今舞台上最优秀的演奏“五架头”的青年演奏家。“南亭会”从成立以来屡次在大奖上获奖,多次受邀请去各大高校、专业院校进行演出,为传播岭南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自“南亭会”开始,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开始自发的组织“五架头”的排练,也屡次在金钟奖、文华奖等国家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名次。

粤曲研习社是由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统筹的中央财政支撑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星海音乐学院创新强校资金支持、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具体指导运作的社团组织。该社团秉承着“以乐会友,共学求里=理”的宗旨,传播并继承岭南音乐文化。

不论是“五架头”还是粤曲研习社,排练场所除了琴房,最主要的聚集地在星海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展览岭南音乐文化的o,也是星海一个传承发扬岭南音乐文化的载体与展示平台。

(五)展览馆的传承方式及分析

以展览馆形式传承的有广东音乐展览馆和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在广东音乐的传承工作上并不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2011年12月,学校与广东音乐人林贤辉先生合作创办了“广东音乐展览馆”,这是广州地区为数不多的以广东音乐为主题所开设的展馆。展览馆集收藏和展出功能为一体,馆内藏有许多有价值的广东音乐特色乐器。

该展馆设有乐器实物、文字资料及影音资料三方面,能够立体的展现广东音乐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展览馆对藏品具有保护作用。据了解,展馆内的展品多为林贤辉先生及其父亲、祖父三代人的私人珍藏,这样的藏品极具艺术价值,展馆运用科学的保存方式对广东音乐相关文物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进行保护,展馆内的乐器实物能激发学生学习广东音乐的兴趣,这些均有利于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位于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三楼,是岭南音乐资源系统化的第一个本土音乐文化的展览馆,2000年12月24日,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首期成立于星海音乐学院沙河校区综合楼十楼,是广东地区第一个为岭南音乐文化专门建立的展览馆,这标志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更为系统、规范。至2005年,展览馆升格为广东省教育厅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展览馆作为展示该中心的项目实体,成为岭南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平台之一,目前中心与展览馆皆由星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管理。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作为岭南地区研究地域音乐文化的学术象征,推进岭南音乐文化继续发展。

建馆之初,周凯模博士根据长期的实地考察经验与学术研究成果,打破了以往本地专业音乐院校之中认为岭南音乐由汉族“三大乐种”(即“粤乐―广东音乐”、“潮乐”、“汉乐”)构成的认知习惯,在此基础上首次创造性地将传统岭南音乐概念拓展为四大板块,即“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并通过归纳整合以及系统化的陈列展示方式,将四大板块音乐文化的特色通过视觉展览生动形象地予以表现,彰显岭南地区音乐文化的多有浴⒐亓性与共通性,极大地扩容提升了岭南音乐文化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也为星海学人及社会各界人士认知、传承和发扬岭南音乐文化提供了研究与实践平台。

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在星海音乐学院,对于传承发展岭南音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o内定期开设雅集讲座,大多数都是关于岭南音乐的,而许多学生社团的曲艺社,粤曲研习社等社团的学唱戏曲、排练都在岭南音乐文化展览o内。

无论是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广东音乐展览馆,还是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首先以保护、传承、发展为目的,通过传播文化达到认知,通过演绎、体验和互动交流等方式感受岭南传统音乐魅力,从而传承发展岭南音乐。

三、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岭南传统音乐相关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不足

经调查,广东各大高校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岭南传统音乐公共选修课程较少,例如广州大学只有一门《岭南传统音乐名曲导赏》,一个班大约有150名学生,对于全校数以万计的学生而言,一门岭南传统音乐的课程略显不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关于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的相关课程当中并没有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本文认为如果增加几门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岭南传统音乐课程,对非专业学生普及岭南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多欣赏岭南传统音乐,加深对岭南传统音乐的的了解,丰富的岭南传统音乐公共选修课不仅能够让岭南传统音乐在学校传承的更为广泛,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对岭南传统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岭南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艺术修养,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传承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民族行为,在教学中不应以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作为划定传承范围的标准,这样则可以使有志于传承广东音乐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加入到传承队伍当中。

(二)课程的相关教材待完善

通过调查该校教师和学生其岭南传统音乐教材使用情况时,本文发现广东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皆属于自编校本教材或教师自编教材和民间乐谱。教材上虽然已经较为全面地对岭南传统音乐进行介绍,但其教材内容还是不够丰富。同时,学校常年使用同一本教材且并未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实时更新,这样会容易产生教授内容与当下实践活动的脱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趣味。

岭南传统音乐实践教材的缺乏成为岭南传统音乐传承的问题,值得专家学者在实践教材的编写方面进一步完善,此类教材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学科发展,长期研究此学科领域,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及编写出的成果。如大量搜集民间独奏谱、合奏谱、影像资料等,将这些曲谱汇总编写教材,教材的完善能使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更具规范化。相比玲琅满目的西方音乐教材,岭南传统音乐的教材仍可以进一步完善,让岭南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更丰富、更契合传承所需。

(三)学生社团数量和质量不足

在学生社团方面,广东各大高校现有的正式社团中仅有少数以岭南传统音乐为主题的相关社团,且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在推动校园音乐活动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可以在日后发展壮大更多关于岭南传统音乐的学生社团。在笔者进入高校中的日常常规活动中发现,常规活动是教唱粤剧、化妆等内容,但没有指导教师,这使社团成员难以提高水平,甚至对基本知识掌握不清。常规活动的侧重点在表演,但提供给社团成员的表演机会并不多,多数成员只能自娱自乐,社团与外界学习和交流较少,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效果不明显。

(四)充分认识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中弘扬、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价值观

想要中高校中弘扬和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首先要转变大学生的观念,要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音乐价值观,真正的接受岭南传统文化。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岭南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心里特征、精神面貌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让我们对音乐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视大学生的音乐价值观,真真正正的理解岭南传统音乐的精髓,才能更好的传承优秀的岭南传统文化。

结语

通过岭南传统音乐的调查,整理总结,分析出岭南传统音乐在广东高校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

岭南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独秀。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很受人们的欢迎。但是,现在经过多元化文化冲击下,岭南传统音乐慢慢的被人们淡化,不受青少年的喜爱。慢慢出现了传承文化断层的现状。

有很多广东当代大学生都不知道岭南传统音乐是什么,对曾经很受欢迎的本土音乐变得很陌生。虽然部分高校承担起了对岭南传统音乐,本土音乐传承发展的责任,例如: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还是传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摸索。

虽然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中传承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不断的去完善。1、增加岭南传统音乐相关学校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岭南传统音乐。2、完善课程相关的教材,不断的收集更新资料,完善资料。使其规范化,让岭南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更丰富。3、成立或加强有关于岭南传统文化的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排练,学习。在学校提供的平台展演,提高对外界的学习交流。4、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给学校提供平台,我们的国家在专注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岭南传统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优秀结晶,传承它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去保护岭南传统文化,加大资金投入,拓宽岭南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生存和传承。5、体会岭南音乐精髓,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音乐具有情感性,需要用心去感悟。深入民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树立的正确的民族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才能真正挖掘到岭南传统音乐的精髓,才能使岭南传统文化的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岭南传统音乐在广东高校中传承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511078075,指导老师:黄颖仪

参考文献:

〔1〕冯明洋. 岭南音乐多元一体论――流行文化风潮与“岭南乐派”之议[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2〕冯明洋. 岭南音乐的文化解读[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3〕刘智忠. 承前启后 任重道远――论“岭南音乐”的发展战略[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4〕万钟如. “私伙局”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历史贡献[J]. 南国红豆,2012(04);

〔5〕王少明. 以“问题意识”去关注岭南音乐文化研究――访冯光钰教授[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1);

〔6〕黄颖仪. 岭南音乐在广东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J]. 音乐创作,2014(07);

〔7〕马达, 曾璐莹. 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J]. 中国音乐学,2013(01);

〔8〕王继波. 传统音乐实地调查方法之我见――以民族音乐学学科为例[J]. 音乐时空,2013(08);

〔9〕祝晨光. 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播形式及建议[J]. 民间文化,2013(10);

〔10〕黄颖仪.岭南音乐――粤乐・潮乐・汉乐导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9):P22-29;

〔11〕余辉辉.浅谈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关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几点思考[J].歌海,2007(07);

〔12〕代洁.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二胡与高胡演奏技巧之比较研究[J].上海音乐学报,2009(06);

〔13〕堑.“非遗”视野中的广东音乐现状观察[M].中国音学,2012(04):P111-115;

〔14〕李复斌.“广东音乐”旋法特征探究[J].黄钟,2007(07);

〔15〕罗小平.谈广东音乐的生命力・张力・辐射力・文化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6):P60-65。

作者简介:

詹京妮(1996--),女,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生;

刘可莹(1994--),女,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生;

黄梓骅(1995--),男,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读生;

传统音乐文化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没有得到系统性地梳理和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没有在学校里进行系统传授,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乐理的知识是欠缺和陌生的。要使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语言解释古代乐学理论。要深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声、律、调、拍、腔、谱、器、体”等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对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首先要学习和接触的课程,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基本乐理”。由于在我国音乐艺术类的院校里所讲授的“基本乐理”课程中,几乎都是西洋音乐的乐理知识,并不讲授中国的传统音乐乐理内容。而且,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哪一所音乐艺术院校,系统开设过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乐理这门课程。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比较欠缺和陌生。虽然,在西洋乐理课程中也加进了“民族调式”、“工尺谱简介”、“中国古代乐律常识”等章节内容;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中也要触及到一些中国律学、乐学方面的问题,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老师们也要讲述一些诸如:十二律、三分损益、五度相生、古音阶、新音阶、清商音阶、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在我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得到系统性地梳理和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在学校里进行传授,因此,不要说学生,就是一些先生们对此类中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了解得十分透彻。而且,中国音乐史课程中所讲述的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更有一带而过、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就是所谓的专业音乐研究者,也只有在“自修”中去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社会中的一般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也就更无从知晓中国传统音乐乐理方面的“高深学问”。这样的状态,当然妨碍了国民对我们自己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阻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那么,出现“校正我们的耳朵”去欣赏“好听的”西洋音乐的现象,也就成为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都有自己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文化和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凝聚了民族的精神意识;形成了自己对文化的追求意识和整体认识,以及创造文化气韵、意境、风骨、神貌的各种艺术手段。传统的音乐文化更是璀璨耀眼、丰富多采。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观已经形成为一种潮流。如果在今天被称之为“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不去占有我们的“一元”;没有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长此以往,也许我们就将逐步地退出这个世界。在短暂的几千年世界文明文化发展历史中有这样的例子。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今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一定要拥有我们的“一元”;要占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因此,恢复和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新一代音乐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迄今为止,西洋音乐理论已经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讲述了七八十年,几乎左右了我们的音乐理论教育课堂,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有了广泛的范围和相当程度的普及。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怎样来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并且,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确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课题。一系列历史的、现代的、悬而未决的难题,一系列古与今、中与西、纠缠不清的矛盾,都摆在我们的面前。正如黄翔鹏先生在《乐问》中所说过的那样:“古代音乐史上的问题就象乱麻一样互相牵扯着……”。(1)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问题中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是很多的。

首先,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两大门类律学与乐学之间,本身就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所以,深入的乐学研究离不开律学理论。象乐学中宫调的基本理论、历代典籍中的传统宫调体系、历代各种俗乐的宫调系统、宫调体系的应用,以及记谱法、读谱法等问题,都与律学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与中国音乐史上的许多问题也纠缠在一起。乐学理论研究中碰到的复杂的“宫调问题”,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论争未休。而且,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如果说宫调的原义包括“宫”和“调”两个方面、音乐是由调高和调式两方面组成的话,那么,“宫”即为“调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宫”有时又被称之为“均yun”。“调”则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调式”,调高与调式的结合才会产生有调的音乐。有“调高”自然与“音律”就存在关系。从陈应时先生在《传统调名中的‘之调’和‘为调’》0文中把律名、音名、阶名、唱名统称为“律调名”来看,说明了在论述“调”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回避有关“律”方面的问题,陈应时先生所列举的这四种相对应的几对“律调名”,也证明了这一点,如:黄钟调、蕤宾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商调等是一种调;黄钟下徵调、林钟商调等是一种调;上字调、尺字调等是一种调;a调、13调等是一种调;宫调式、商调式等是一种调;do调式、re调式等是一种调;c徵调、g商调等是一种调。虽然中国音乐中“调”的概念有多层和多方面的意思,“调”也有其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轨迹。但是,调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

虽然因历史时代的不同和音乐家学说的各异,调的概念有所变异,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古代音乐中“调”的认识。其实,“调高”、“调式”、“调性”、“调……”的概念,我们古代音乐理论中,大部分都有固定的术语。而且,陈应时先生在上文,以及《调和调式》④文中所做“为调”、“之调”的归纳与阐释,由浅入深差不多已经讲清楚了中国传统音乐乐学中“调”的基本概念。相反,如果非要与西洋音乐的概念扯上关系,肯定就会出现“打架”的现象。这样又牵涉到正确处理好古今、中外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对待古代音乐文献和古人音乐理论问题上,不能够想当然和随心所欲,对待古代音乐理论著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我们建立今天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也不是进行完全的复古,也不是说古人所讲的都完全是正确的,以古释古会使我们停滞于古人的水平。但是,“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那种在完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改铸古人”的做法,肯定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理论的建立的。

另外,在具体操作的手段上,我们也还是要做具体、仔细地分析和斟酌。例如,由于我们引进西洋音乐理论已近一个世纪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些西洋音乐的术语和概念。那么,应该允许参照西洋音乐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音乐理论,阐明今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概念。在避免牵强比附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今天的语汇来诠释古代音乐理论的术语和概念。譬如把do、re、mi、sol、la与宫、商、角、徵、羽作为对应概念进行讲解,可能就使得大家比较容易明白;把大调性、小调性的大致风格与宫词性、羽调性所表现的色彩做比较也让人容易理解。黄翔鹏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一倒百倒”⑤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出头绪、建立系统进行研究。不过,不要把乐学搞成了“玄学”,对古代乐学理论的解释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譬如旋宫问题,本来“旋”字的汉语意思即“回”之意,“旋宫”即是“回宫”之意。不管是左旋、右旋、顺旋、逆旋,目的都是“回去”的意思。为了“回到”黄钟宫,京房首先发现了“音差”,也就是为了那么一点点,甚至人耳都听不出来的“音差”,许多乐律学家、音乐学家都进行了长期穷其不舍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意义何在?这就需要对普通大众做普通的解释,要使用大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地阐释我们的音乐理论知识。要讲清楚由于京房发现了音差,才制造了“六十律”,才有了后来的钱乐之三百六十律和朱载摘的十二平均律,有了这种理论的研究,才推动了音乐实践发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