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10 14:45:32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1篇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 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99-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发展,作为医疗服务主要提供方的公立医院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其中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医院的经济运营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社会医学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现代医疗水平、医疗技术及新成果新项目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医院连续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规模的适度扩大要求医院加强分工与协作,并辅之以极其复杂的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加强各系统之间的调节与控制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强化医院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在保证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下,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医院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使医院的运营朝既定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保证医院各项工作良性运转的有效保障。在新形势下,国务院于2009年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如今,通过大量的财政投入及政策调整,基本上达成当初设定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目标。为了保证投入的医疗资金安全使用及发挥最大化功能,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尤为重要。笔者在文中对此进行分析。

二、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为落实新医改方案及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发展的最有利的保证,只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对医院总体来说,是医院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人、财、物各医疗生产要素及相关业务活动制定和实施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目标是保证医院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预防职务犯罪,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及完整性。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职务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必须使医院内部控制从对若干个单项经济业务活动分别实施相互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系统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由此而形成一整套更科学、更严密的现代医院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中发现医院目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迫使医院从安全的角度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控制在医院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始终贯穿于医院的全程管理,发挥着互相监督与互相制约的作用,以保证医院在竞争中稳步、永续地运营与发展。

三、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医院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医疗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与程序;是医院管理者为确保法律法规及运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促进医院运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在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医院内部所有管理活动、管理行为制定和实施的检查,制约和调整的系统。医院内控制度,应涵盖以下内容:

1.内部控制的主体。控制主体是内控制度施控系统,存在于医院的每一个医院经营的环节中,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控制的客体。是内控制度的受控系统,体现为医院内部的基本要素——人、财、物及其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其最终表现为医院的资金运动、物资运动和各业务活动信息处理过程。

3.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内控制度建立后,内控对象应达到的目标或要达到的效果。

4.内控制度的方法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而采取的各项控制方法、制度和措施。

5.内控制度的本质。是内部控制的属性,为实现控制目标、针对医院内部各医疗业务活动,由医院管理者指定并由内部全体员工实施的组织结构、程序、标准、方法措施等所形成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设备和自我制约的系统,是医院运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

内控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内部会计控制。从表面上,会计控制是表述医院财务会计的一种职能,实质上是反映了现代会计的实质。准确地说,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医院内部应用会计方法和其他相关方法,对医院财务、会计工作和相关经济业务所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内部牵制还包括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采取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评分有基础控制、纪律控制和实物控制。其次,是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医院管理部门既要对财务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也要对医院的生产经营、购销活动及人员组织进行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医院目标的最终实现、管理政策的实施、提高运营效率和为医院会计控制提供基础。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了除去会计控制以外的医院所有的控制,即计划控制、信息报告控制、操作与质量控制、人员组织结构控制、业务核算与统计核算控制及其他控制。

四、针对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医院内部控制因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内部控制工作薄弱,在制度建议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量化度低,目前大部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没有量化标准,如果一项制度只有定性要求,能量化而不量化时就难以操作,不好落实。二是操作性差。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脱节,根本无法执行。三是办法封闭,奖惩不明。执行的好坏难以衡量,具体执行有难度。四是制度不落实。内控制度制定后没有相关部门跟踪落实,等于形同虚设,很多医院的内控制度内容齐全,并装订成册,但仔细跟踪检查落实,真正按制度执行的很少(宣国苗,2011)。因此;财务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设账外账、投资失控、担保混乱、权利集中、职务犯罪等现象频繁发生,导致医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医院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管责任未落实。医院内控制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有相当多的医院管理者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尤为突出,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没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虽然医院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在内控制度制定的环节上,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医院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医院分口管理制度下,医院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医院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项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误区。其次,会计人员素质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一方面,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要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财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医院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医院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再次,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主要是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随着医疗市场进一步开放,保护政策越来越少,挑战与机遇并存,要适应目前的医疗的发展形势,就必须在适度扩大医院规模的前提下,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医院竞争力。

综合所述,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内控制度,是适应新时期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是预防行为的制度保证,有利于规范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7)。为了使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积极稳妥地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三者相结合的医院运行机制,医院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医疗机构管理层改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医院整体目标;保护医院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或损害,保证医疗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才能规范所有人员的行为,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的职能,促使所有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促进医院稳步、协调的发展。

[课题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理专项基金(2012GL08)]

参考文献:

1.宣国苗.财会与国家审计的方法和实务[M].财会与国家审计的方法和实务.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2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成本管理;必要性;控制;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railway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ailwa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he related strengthen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railway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Necess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生产要素价格变化频繁,使得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复杂可变。而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努力降低铁路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铁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尤其是近几年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为初步设计招标的铁路项目,造价偏低,设计不完善,合同条件苛刻,更是要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才能保证项目保平或盈利,这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及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手段。

1、加强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项目成本管理,就是要确保包含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在内的项目目标的实现,并使业主满意。这是现代化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定位,也是搞好项目管理的前提。搞项目管理就必须抓成本管理,否则项目管理就很难有所发展和进步。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盈亏,必须在材料消耗量、劳动生产效率、机械设备、安全、质量等管理上下功夫。目前施工企业的竞争方面主要是价格的竞争,而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工程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竞争。在同等的条件下,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水平高低成了决定施工企业收益高低的关键因素。由上述分析可知,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2、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2.1、人工费用比重逐年增高。铁道部在2010年调整了概预算综合工费(【2010】196号文),由原来“113号”文的22.24元每工日,调整到43元每工日(路基)。但还是满足不了社会逐年提高的人工费,在一般的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中,人工费用约占总成本的8%~13%左右,但是在目前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人工费用的支出却往往高达15%~20%。

2.2、材料管理方面存在漏洞。①材料的采购环节。主要存在无计划采购的现象,导致部分材料积压而其他材料却短缺的现象,不但造成材料费用的增加,还可能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②材料的管理环节。入库保管的材料堆放杂乱、数量清点不够及时、导致材料变质锈蚀、丢失被盗等问题时有发生。或者材料的领用不按相关规程操作,导致材料没有按定额发放,材料浪费较严重。

2.3、机械设备利用率低。目前施工中使用设备大部分是租赁为主,往往由于机械设备租赁选型通用性较差,单位工程施工时不能通用,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机械设备出勤率较低,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在不能发挥效能的机械设备上。同时缺乏统筹调配机械设备应有的制度,导致无法实现机械设备资源的共享,这些都直接增加了项目成本。

2.4、管理观念上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及控制。我们一般将“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包括由于返工、停工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包括保修、索赔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以及质量检验费用四类。由于成本压力大,个别项目为保证目标成本指标,忽视在项目实施中的质量管理,导致由于未达到业主质量标准而付出额外的质量成本。这不但破坏了企业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3、加强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3.1、由相关科室、部门、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小组和考核小组,以加强对项目成本核算的领导,明确企业项目责任成本考核小组负责落实对成本核算的要求,对所属项目经理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指导。同时对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核实、签字上报,结合工程特点制定项目毛利率和成本目标。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和内部目标责任对项目经理部实行绩效考核,负责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以及对项目经理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技能培训。其次,明确项目经理部是合同的管理实体和履约主体,项目经理是成本核算第一责任人,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认真落实相关的制度,依法独立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建立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将项目经理部全部进行考核、奖罚,制定项目经理部内部分配方案和相应的奖罚措施;

3.2、在施工前项目部首先要做好施工设计图纸的再次审核及技术交底工作。安排施工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实地勘察,让他们对现场实际情况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利于他们正确理解图纸的设计目的。在勘察过程中,如果发现设计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必须及时向上级反应,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而造成返工并影响施工进度。

3.3、认真做好施工材料、设备等的采购工作。因为,铁路工程的建设是所要涉及的领域很多,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价格直接影响到整个铁路工程项目的造价与成本。材料费和机械费占了工程总造价的70%以上,所以,物机部门既要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开展其采购、供应的招投标工作,又要认真考察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走向,从而选取质优价廉的原料,但要杜绝以次充好的现像。

3.4、做好相关承包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工作。因为,科学、合理、完整的合同协议,不仅能够维护施工单位和业主之间的利益,更是有效控制成本的有力依据。此外,施工单位必须要熟悉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与施工质量要求,并对其予以全力、认真地履行,从而避免索赔或反索赔现象发生,为项目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3.5、施工过程中强化施工过程中现场工序的管理力度。必须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好施工顺序,杜绝因重复施工所造成的工期延误及原料浪费现象。同时,要确保各工序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标明负责施工工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详细信息,是整个施工过程都在有专业人员的监控与管理下顺利进行。此外,施工完每道工序后,都要根据施工方案,正确复核工程付款账单、组织工程价款结算等,确保施工工程的账目详细、明确。

3.6、加大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旁站力度。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受到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多算工程量、增加施工成本等情况经常发生。若要有效地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减少施工项目的预算额度超标,很有必要加强技术人员旁站的力度,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成本,又能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程。

3.7、加强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监控力度。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程序以及根据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地建立与完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每一施工环节完成后,都有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质量自检,自检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从而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3.8、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的执行力度。施工过程中,建设施工单位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详细记录好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代用、施工程序、变更项目以及额外用工等的支出情况,尤其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从而避免结算时出现扯皮的现象。此外,对于工程量及造价的增减变动问题,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签字后才能生效。

3.9、后期铁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指的是施工项目竣工验收结算时的造价控制,也是整个项目造价成本管理的最后一关。必须重视项目竣工后的验收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铁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因为,如果项目完工不及时进行交工验收,不仅会加大企业的管理费用开支,还将影响到铁路工程尾款的结算和收取工作,此外,还无形中延长了相应的保质期,增加保修费用,也会使潜在的责任风险加大。所以,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完工后及时验收结算是明智的选择。因此,验收人员要将施工单位所完成的承包工程按照工程合同条款予以认真核对,审核工程质量,设计变更以及竣工内容是否与合同所要求的相符合,优惠条款、审核计价依据和结算方法等是否与合同中的规定有出入,从而降低施工单位不必要的开支并节省成本。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3篇

一、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

1.确保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保障

企业要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确保战略落地,必须拥有健全完备、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根本保障。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念、控制要求融入到公司治理、企业文化、授权机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与效果,确保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由于企业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要不断对职能定位和业务流程进行更新。加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不仅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被认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存在明显偏差,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总是流于形式。因此,建立起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和标准,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这些都要求企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3.应对当前外部环境的重要措施

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外部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未来要发生的事项是人们所无法预料的,短期内也无法控制事项的发展情况。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纷纷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并加大力度开发新技术,强化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的长效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推进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减少不利因素对企业影响的有效措施。

4.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落地的重要途径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内部控制的宗旨,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依法合规经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构建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有机体系是确保两者目标共同实现的有效机制,是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落地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二、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保障

1.强化制度建设,为内控管理执行的基础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工作能高效的开展运营,其重要对策就是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这将为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以建立制度为基础,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制度梳理清晰后,才能开展各业务线条的风险识别,从而能将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流程固定下来。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保障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都应该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出发,并依据组织结构框架和业务流程建立起与企业内部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决策程序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来执行各项决策,尽量避免出现治理人缺位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企业监督职能和治理结构。

3.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起风险内控的管理氛围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企业员工。将培训作为起点,多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的辅导,学习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知识,从多角度帮助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促使员工提升预防风险的意识,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与IT控制结合起来

内部控制与IT控制结合,可以形成流程固化的IT控制,尽管这样有利于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我国多数企业的IT控制业务蓝图都不清晰,因此控制方面多与实际业务出现了严重脱节。企业引入ERP系统,可以明显提高对业务的控制力度。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将ERP系统与内控系统整合在一起,否则也不利于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从实际操作中,应将IT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确保IT控制与整个企业的内控目标是一致的,更要做好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顺应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企业应在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原则的指导之下,从完善内控环境、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完善内控措施、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对内控进行监督评价以持续改进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实施的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06期110页。

[2]于小亮《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0期第95页。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属于企业对每一项业务活动顺利有效运行的保证,与此同时,也是进行有效财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直接关乎到其财务管理水准高低性。因此,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准必须要建立在增强内部控制建设基础之上。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效保护企业资产

资产是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要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实际管理和控制中,企业应积极处理好内部各职能部门、员工间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职责体系。换而言之,就是指在开展业务时,需要两个或以上人员开展的工作,对业务开展的流程及过程必须予以严控。在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主要是采取针对性方法对企业资金收支、有关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予以严格管控,进而真正落实职责的明确分工,使企业每个职能部门均能良好的履行自身职责,防止出现贪污、资金滥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有效保护好企业的资产。

(二)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有了更高要求。现代化管理已然是企业发展和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形势下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自身的内部各项控制工作,对任何部门的经济、财会活动予以科学组织、必要制约及有效考核。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使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员工都能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对每项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均要严格落实,如此才能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有序有效开展,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推进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建设,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是此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保障。

(三)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

建立并严格落实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这对于企业内部的财会信息质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在搜集有关财会信息时,要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并要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核,以确保各类财务凭证、财务报表、数据记录的真实性、时效性及准确性得以保证。同时,在复核工作中对财务信息存在的不当之处或问题及时修正,确保账证、账面的一致性,如此才能真正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进而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可行性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的内容是多方面,主要是风险评估、内部监督、财务管理等,而企业要想做好内部各项控制工作,必须做好上述工作。特别是财务管理,这是当前企业内部管控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管理层授予权、内部职务、财产保护等方面的管控。企业开展此项工作,需通过必要的规则对各部门、各项业务活动予以标准化管理,以减少失误,对难以相容的业务必须及时进行处理。此外,还应建立和企业特征、战略发展目标相应的健全的内部管控体系,如此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应对自身管理调整,让其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

为更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强化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就需要对全体员工开展必要的培训和内部管控认知教育,让员工自觉参与到内部管控中,发挥主人翁作用,使企业内部各项管控工作良好开展,特别是在财务管控上,形成正确的财务意识。年终企业可依照员工在内部管控中的绩效和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积极、绩效良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比如:提职、加薪、荣誉称号等;对于工作消极、绩效不佳的员工作出一定惩罚,比如:减少奖金、降薪等,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员工参与内部管控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管控能力的提升,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严格的资金管理体系

管理不到位、资金增值难是现阶段企业竞争力难以强化的主要因素。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管控和企业运营管控不到位,使得财务管理部门难以发挥出调控经济行为的能力。基于此,企业必须把财会信息收集范围予以扩大,并要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及真实,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各部门须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主动及时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报表,让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汇总分析,对市场和经营风险予以研究及评估,做好预算方面的管理,从而科学投资。

此外,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各项目开展的财务情况予以监管,考核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明确决策人职责,确保管理有序性。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风险认知能力,构建科学规范的资金补偿机制,对资金应用进行跟踪监管,且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税后利润再分配机制,使企业投入资金的充分、合理使用,确保企业有序生产,进而实现企业财务的最大化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关键点之一。因此,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改变长期以来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轻视思维模式,根据企业的自身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投入,制作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且有效运行。此外,内部控制建设是属于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持续增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建设,切实做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准。

参考文献:

[1]陈青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111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5篇

一、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特征

1.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主要是能够使用价值形式,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高校各项经济活动。

2.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是会计处理程序及其他会计控制标准。

3.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执行符合高校党政管理者的要求,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向高校主管部门、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

1.确保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要目标是为各高校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提供制度保证。

2.保护高校资产安全和完整

财产物资是高校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防止和减少贪污盗窃行为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实现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的目的。

3.促进高校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会计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岗位责任制,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强化管理工作,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目标。

4.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大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营管理活动。

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合规性原则。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合法合规性原则,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展开。如一切会计凭证都必须由会计人员认真审核,把不合法合规的经济业务坚决予以揭露和制止等。

2.全员性原则。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内部会计控制涉及高校内部的所有教职员工。内部会计控制涉及高校的每个部门和每个教职员工。高校的每个教职员工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客体;既对所承办的业务实施控制,又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因此,必须充分调勳每个部门和每个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第二层含义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对所有教职员工的广泛约束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高校的每个教职员工都有效,每个教职员工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循并执行,任何教职员工都无权游离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旦实施,就必须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教职员工,做到人人遵守,个个执行。

3.权责对应原则。即对一个部门和一个人员,在授予其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并且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

4.全面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高校经济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对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動进行全面的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它不仅包括高校的最高管理者用来进行授权与指挥、从事经济管理活動的各种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还包括为高校经济管理活動进行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据此制定劣涵盖高校经济管理活動各环节的、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找出各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到高校的决策、执行、监督与反馈等环节,保证高校经济管理活動的顺利进行。

5.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即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当保证高校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如:“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户的登记工作”等。常见的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6.成本效益原则。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讲,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越多,采取的措施越复杂,控制越严密,其控制效果越好。但高校建立、维护、修订内部会计控制的政策、程序、措施等,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则支付的内部会计控制成本也就越高,这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即各种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与程序的成本不应超过错弊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第一,高校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较小的控制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低于因此而获得的效益。第二,高校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必须考虑重要性原则,即要有目的、有重点、正确而精心地选择控制点,使控制点适度与合理,同时还需努力降低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各种耗费,在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改进控制方法与手段,提高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

7.适时性原则。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当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条,一经制定就永不改变,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修订后,高校也应根据这些变化,与时俱进地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监督和控制作用。

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一个有效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任何高校的内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它是一种氛围,塑造高校文化,影响高校教职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影响高校控制环境的因素有:

1.高校管理者的素质和对控制的认识。管理者主要是高校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等高层领导人。素质主要是政治、文化、技术、职业道德和品行等素质。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经营管理行为和内部控制活动,进而影响高校经济和管理效益。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控制的内容和方法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内部控制就难以开展。

2.高校的整体素质。高校素质是构成高校发展要素的质量和高校组织管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包括师资、教育水平和经营管理三方面的素质。高校整体素质的好坏,与高校内部控制能力和控制效果直接有关,成为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3.高校组织结构。先进的组织结构是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现代高校的组织结构包括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院长会、财务负责人以及科学的职能部门等管理组织层次。各层次的组织均拥有不同的权限,保证层层控制高校的教学活动,保证高校正确地进行决策。

4.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必须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贯彻执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不可缺的条件。

5.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搞好高校内部控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应包括高校教学和管理活动的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及其在各环节中的流动信息。在这个信息系统中,应将财务决策、控制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用价值形式全面控制全部经济活动。这样可使高校全面及时掌握各管理环节状况及其效果,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效率。

(二)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高校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高校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一套会计方法和记录报告制度。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确认并真实记录高校所有的交易经济业务;及时且充分具体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在会计报表上客观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五、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

完善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是—种全方位、多层次、顺序递进的多重会计控制防线,包括:

1.授权控制。授权控制要求高校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高校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具体来讲,就是指在某些财务会计活动发生之前,高校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否则,就不允许接触这些经济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授权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也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以加强工作的责任心。授权控制有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两种情况,一般授权是授予有关人员处理正常范围内的经济业务权限。特殊授权是授予他们处理超出一般授权范围的特殊业务的权限。例如:副院长在分管工作范围内有一万元以内的审批权,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对于金额超过一万元的业务虽在分管工作范围内但必须经过分管财务的副院长批准,而金额超过五万元的业务还需院长批准。前者即为一般授权,而后者为特殊授权。

2.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控制。指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兼任。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处理有关人员能够相互制约。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高校内部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如果集中于一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或者增加发生了差错和舞弊以后进行掩饰的可能性。对于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可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对于保护财产安全起着积极作用。根据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的要求,一项经济业务至少不能由一个人从头到尾进行处理。不相容职务的分工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某项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经济业务执行的职务应分工;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应分工;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该项经济业务的记录职务应分工;保管某项财产物资的职务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记录的职务应分工:保管某项财产物资的职务和对于该项财产物资进行清查的职务应分工;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明细账的职务、记录总账的职务和记录日记账的职务应分工。

3.业务记录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记入会计系统。所谓业务记录控制,即在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业务记录控制的基本目的是要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对高校内部和高校外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因此,业务记录控制也称为可靠性控制。业务记录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专人审核,只有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方能作为会计记录的原始依据;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原始凭证的内容保持一致,所有的记账凭证应附有原始凭证凭证必须连续编号,凭证的使用必须按编号次序使用,领用空白凭证必须经过登记;凭证正、副联必须一次复写填制,各联必须注明用途,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各联,报废凭证各联必须注明报废字样,合并一处按规定妥善保管建立定期的复核制度,定期对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和编制报表的工作进行复核;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核对制制;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凭证传递程序应该有利于各个部门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业务经办人员在处理有关业务时,必须签名、盖章,以备以后追溯责任。

4.财产安全控制。要求高校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时、财产保险等方法和措施,以确保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对高校的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很有必要实施财产安全控制。做到: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必须立即记账,特别是现金、银行存款等业务,更要按照这一要求处理,做到日清月结,防止现金被挪用,并保证现金的策划与周转;对于财产物资的管理,必须实行永续盘存的方法,随时反映财产物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采用实地盘存的方法可能会危及高校财产物资的安全;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清点制度,保证财产物资账实一致;财产物资不论是发生盘盈还是盘亏,都要查明原因,追究该项财产物资管理者的责任,并且只有经过主管人员批准后才能进行账面调整;建立财务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制度,有关业务资料归档以后须编造清册,加贴封条,专保管,防止篡改和抽换会计资料,便于进行业务复查;对财产物资科学编号和存放,便于进行收发业务,便于清查,便于保管。

5.预算控制。指高校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严执执行预算,有效地分析预算差异,实施公正的预算考核来控制高校的经济活动,反映高校的管理成绩,保证管理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方法,也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运行质量的监督手段。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预算控制:预算编制控制;预算的执行控制;预算差异分析与控制;预算资金控制。因此,预算控制是一个系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环节组成,它可涵盖高校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6.会计系统控制。要求高校依据有关的会计制度,制定符合学校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制定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充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系统控制主要从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会计控制系统;二是会计信息控制。就是通过对高校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做全面、系统、连贯的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所进行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要求对高校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予以及时、准确、系统、完整的反映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7.内部报告控制。内部报告控制是高校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来全面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情况,及时提供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一种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高校的管理方针、政策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管理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管理层的各项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高校在管理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存在着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等,都需要高校内部各方面、各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反馈到高校的最高管理层,以便最高管理层了解高校的运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斷和决策。高校的内部报告主要就是起着这种作用。

8.风险控制。指高校应充分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主要内容是:实施风险权限管理;建立风险控制责任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开展风险识别;制定项目风险评估和项目责任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资金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建立风险分析制度;建立风险报告制度。

9.电子信息系统控制。要求高校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包括:高校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本着安全性、实用性、可操作原则,严格制定电子信息系统的管理章程、操作流程、岗位手册和风险控制制度;高校必须严格划分软件设计、业务操作和技朮维护等方面的职责;强化电子信息系统的相互牵制制度;严格制定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标准;严格控制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授权修改程序;专人负责电子计算机的病毒防范工作。

六、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在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设计主体。为了保证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高校管理当局。但由于制度设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设计得既要熟知高校管理政策,了解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还应熟悉内部控制原理和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高校内部具备这样的人才,高校可自行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否则应聘请外部专家来设计。

(二)找出关键环节。在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前,应首先分析在高校当前会计工作和管理中存在问题多、漏洞最大的环节有哪些?在这些环节或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或纠正。只有找出高校会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的这些关键环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明确控制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觉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实现。

(四)加强内部监督。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为了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和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所以,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五)注重人员素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执行者的素质。因此,为使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近预定的目标正常发挥,必须配备与承担的职务相应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即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是完善的,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或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败。

七、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

高校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教职员工有章不循或不严格遵守,都有可能影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效果。验证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吞达到控制效果的方法就是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来判別:已经建立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吞正在发挥作用,是吞被严格执行;哪些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在执行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不可信赖;哪些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执行良好,可以信赖;哪些方面必须进行内部会计控制,但内部会计控制尚未实施;等等。通过测试,可以为以后客观、公正地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打下基础。

(一)健全性测试

主要是通过对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和描述,判斷控制环节、内容、方法是否周到、齐全、规范和有效。健全性测试分三步:第一步:确定标准的控制模式。审计人员通过搜集包含业务资料、会计核算资料等在内的各种资料,查阅相关的文件、记录,如组织结构、业务活动记录、业务流程、法律要求、工作业绩标准、总结报告、审记报告等,充分了解高校的管理情况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同时还需对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实地观察,并与管理者讨论、分析、研究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存在的问题、控制的方法等。第二步:描述现行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高校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及各主要制度的内容及方法、执行情况。要通过对各业务处理程序的调查,了解受控过程、控制效率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需审查与判斷各职能部门与有关人员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与控制责任的落实,是否有效地防止或降低了发生错弊的风险。第三步:比较与初步评估。审计人员将现行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与确定标准的控制模式进行比较,并对现行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判斷关键性控制及控制的程度。

(二)符合性测试

为进一步证实健全性测试后的判斷,审计人员还需对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认真的审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确定其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执行情况是否符合制度的规定。符合性测试方法有三种:一是资料检查法。就是通过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内部报告及有关记录和文件的审查,确定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二是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到业务处理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执行业务的情况,从而了解业务处理程序是否符合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三是重做法。就是审计人员在对高校的某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时,按照高校的规定方法、处理程序,对被测试的业务活动重作一次,并与原执行结果对比,确定有关人员是否遵循了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八、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对高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后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主要有:

1.评价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健全的标准是: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全面建立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所有应该控制的目标都得到了每个部门、每个教职员工的工作都在控制之下,各种制度都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评价内容包含:高校的管理制度、会计制度等是否完善;在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是否都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报告等手段是否完备;各项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之间的街接是否紧密等。

2.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高校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会计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中首要的一条。若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完整性标准还要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以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都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另外,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完整性作出评价时,还应该充分注意到高校控制环境的影响,高校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等都是内含于内部会计控制整体的。

3.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同样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经济性。在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时,适用性是首要的。它是指高校所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适应高校的特点和要求。对某一特定高校来说,评价其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注意以下内容: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即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然而,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的经济管理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也应讲求经济效益,应尽量以少量的控制成本去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

4.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在高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弊端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这不仅仅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相互协调,决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控制要适度,过于严格会使管理活动失去生机,影响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过于宽松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任何制度都要有利于管理者和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执行,因此要简明扼要、方便易行、讲究实效。5.评价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合法性。评价高校的各种控制制度、控制措施和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6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大量人力、物力、时间。

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立较为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组织、程序、手段的总称,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则是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en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 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授权与执行、审计线索、会计信息安全、内部控制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软件缺乏兼容性,系统内部衔接性差,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目前,我国通过评审的财务软件较多,它们都是自行开发的操作平台和支持的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由于各财务软件公司为保密其技术,致使相互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在不同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不同的财务软件因软硬件环境要求不同,在内部控制上作法不一致,例如,有的财务软件要求年终结账前要强制性备份;有的财务软件有反结账操作;有的财务软件对机内已作废的记账凭证不保留痕迹等。这些功能上的差异,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共性,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当前核算型财务软件已经成熟,但对于管理型财务软件开发力度较小,问题较多,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各子系统间会计数据不能完全实现系统内部自动转换数据,相当部分仍建立在直接使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系统模式尚未建立。这不仅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而且因为由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必然增加出错机率,使得财会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这些也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1.2 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致使非法篡改现象严重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会计数据是绝对秘密的。作为财务软件的加密,目前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而言,财务软件公司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防止盗版,但对用户会计数据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会计数据基本上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如FOXPRO、ACCES等)。只要懂得这种数据库操作,就很方便进入账套数据库系统,从而进行非法篡改。这样就是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操作密码、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检测手段和操作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实际上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会计数据安全难如人意。

1.3 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差,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提高

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操作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件、软件一些简单故障。尽管计算机硬、软件商家有较好的售后服务,但一些企业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故障,不问其故障大小,都由计算机硬、软件商家来人维修,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在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社会办学机构对财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算化培训,但这些都是初级知识,仅仅是最一般的电算化操作技术。财会人员上岗后,只能进行一般的电算化操作,很难适应日常维护、电算化管理、电算化组织与实施等高层次的电算化工作,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电算化中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4 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

为确保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合法、可靠,企业需研究制订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与制度。一些企业为达到甩账目的,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大量的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时起到很好效果,但甩账后,这些制度不但没有进一步完善,反而弃之一边,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工作无关的内容,如上网聊天、玩游戏;允许一些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上述问题均应解决。

2 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企业会计工作的变化,及时研究内部监控新方法,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要求的会计内控机制非常必要。上述内部控制现状,就其产生的原因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这就要求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2.1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设计、执行的,缺乏高素质的人员,任何控制制度措施的效用都将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企业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

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使计算机操作水平上档次,同时注重管理者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意识等精神层面的软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2.2 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

会计核算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结果是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的基础。必须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真实性。原始凭证经过审查,在录入处理前一切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相应的权级审批,简明、准确、完整地填制与录入。不正确的业务更正与删除,待解报单的处理等都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充分保证计算机账务处理不错不乱。无论是静态审核,还是动态审核,都要仔细核对输出的账务凭证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一致。会计数据输出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章,认真做好会计数据日备份和月末备份,并坚持双重备份制度。从核算环节把关,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会计核算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 强化操作权限意识,明细岗位责任,实行权限等级控制

企业必须从会计工作的特点入手,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岗位协调,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规程,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风险。要充分运用财务软件自身的程序控制功能,实行权限管理、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实行集中式事后监督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内控机制。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按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预先设定的各种不同管理、操作权限进行业务分工,以保护会计数据免遭不当使用或破坏。操作权限采用资格确认方法,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使用者授予不同的权限。电算主管享有电算系统最高级管理权限,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规范,进行权限授予,对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管理;电算系统维护员权限负责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操作员级权限负责凭证的录入与复核工作,负责凭证的审查和录入,保证账务处理的真实与合法。在权限等级管理中,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特别是电算主管必须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对整个电算系统的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互相牵制约束的作用,才能防止非法侵入,充分体现互相牵制原则。

2.4 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

作为财务软件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必须引入安全稽核机制,对重要的操作日志进行记载,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为了能够实现实时安全监控,必须建立网络间的安全屏障即网络安全“防火墙”,按照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用预先定义好的规则控制会计账套数据库的进出,通过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对会计账套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业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控制一些软件的安装,尤其是数据库系统软件,以防止利用数据库系统打开账套数据库,进行非法处理,拒绝一切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地行使自己权限并达到会计内部监控目的,为更好地进行会计监控做好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准备。

2.5 整章建制,实行电算化环境下的制度控制

针对电算化系统,企业必须对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整章建制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和档案制度。作为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应着重在完善内控环境上下功夫,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并保证得到全面执行,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以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科学的管理控制手段,必须建立一套与权、利对等的内控职责,在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实行效益工资制,以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的会计主管派驻制。在制度管理控制要求下,会计人员的工资必须与产出的效益相匹配,这能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会计主管派驻制将保证会计主管能独立地行使管理权利,将其利益与权力分离能保证其有效监管,并不受本单位负责人干扰,从而真正做到令则行,禁则止,这是实行制度控制的有效保证。

2.6 制定财务软件业界协议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表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大量人力、物力、时间。

控制与会计是不可分割的。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立较为健全的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组织、程序、手段的总称,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则是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en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时也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授权与执行、审计线索、会计信息安全、内部控制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财务软件缺乏兼容性,系统内部衔接性差,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目前,我国通过评审的财务软件较多,它们都是自行开发的操作平台和支持的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由于各财务软件公司为保密其技术,致使相互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不同品牌的财务软件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在不同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不同的财务软件因软硬件环境要求不同,在内部控制上作法不一致,例如,有的财务软件要求年终结账前要强制性备份;有的财务软件有反结账操作;有的财务软件对机内已作废的记账凭证不保留痕迹等。这些功能上的差异,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共性,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当前核算型财务软件已经成熟,但对于管理型财务软件开发力度较小,问题较多,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各子系统间会计数据不能完全实现系统内部自动转换数据,相当部分仍建立在直接使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系统模式尚未建立。这不仅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而且因为由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必然增加出错机率,使得财会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这些也致使内部控制难度大。

1.2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致使非法篡改现象严重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会计数据是绝对秘密的。作为财务软件的加密,目前主要是对软件系统而言,财务软件公司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防止盗版,但对用户会计数据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会计数据基本上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如FOXPRO、ACCES等)。只要懂得这种数据库操作,就很方便进入账套数据库系统,从而进行非法篡改。这样就是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操作密码、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检测手段和操作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实际上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会计数据安全难如人意。

1.3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差,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提高

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操作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件、软件一些简单故障。尽管计算机硬、软件商家有较好的售后服务,但一些企业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故障,不问其故障大小,都由计算机硬、软件商家来人维修,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在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社会办学机构对财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算化培训,但这些都是初级知识,仅仅是最一般的电算化操作技术。财会人员上岗后,只能进行一般的电算化操作,很难适应日常维护、电算化管理、电算化组织与实施等高层次的电算化工作,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电算化中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4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

为确保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合法、可靠,企业需研究制订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方法与制度。一些企业为达到甩账目的,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制定了大量的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与控制制度,一时起到很好效果,但甩账后,这些制度不但没有进一步完善,反而弃之一边,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工作无关的内容,如上网聊天、玩游戏;允许一些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上述问题均应解决。

2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企业会计工作的变化,及时研究内部监控新方法,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要求的会计内控机制非常必要。上述内部控制现状,就其产生的原因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这就要求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2.1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人设计、执行的,缺乏高素质的人员,任何控制制度措施的效用都将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企业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学习,使计算机操作水平上档次,同时注重管理者管理风格、企业文化意识等精神层面的软控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2.2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

会计核算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结果是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的基础。必须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真实性。原始凭证经过审查,在录入处理前一切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相应的权级审批,简明、准确、完整地填制与录入。不正确的业务更正与删除,待解报单的处理等都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充分保证计算机账务处理不错不乱。无论是静态审核,还是动态审核,都要仔细核对输出的账务凭证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一致。会计数据输出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章,认真做好会计数据日备份和月末备份,并坚持双重备份制度。从核算环节把关,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会计核算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强化操作权限意识,明细岗位责任,实行权限等级控制

企业必须从会计工作的特点入手,合理地进行岗位分工,岗位协调,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规程,建立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范和化解会计工作风险。要充分运用财务软件自身的程序控制功能,实行权限管理、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实行集中式事后监督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内控机制。操作权限控制是指按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预先设定的各种不同管理、操作权限进行业务分工,以保护会计数据免遭不当使用或破坏。操作权限采用资格确认方法,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使用者授予不同的权限。电算主管享有电算系统最高级管理权限,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规范,进行权限授予,对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管理;电算系统维护员权限负责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操作员级权限负责凭证的录入与复核工作,负责凭证的审查和录入,保证账务处理的真实与合法。在权限等级管理中,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特别是电算主管必须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对整个电算系统的安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互相牵制约束的作用,才能防止非法侵入,充分体现互相牵制原则。

2.4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

作为财务软件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必须引入安全稽核机制,对重要的操作日志进行记载,并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为了能够实现实时安全监控,必须建立网络间的安全屏障即网络安全“防火墙”,按照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用预先定义好的规则控制会计账套数据库的进出,通过对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和对会计账套数据库进行加密,使业务数据只有在解密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控制一些软件的安装,尤其是数据库系统软件,以防止利用数据库系统打开账套数据库,进行非法处理,拒绝一切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环境和软件系统是进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监控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完整地行使自己权限并达到会计内部监控目的,为更好地进行会计监控做好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准备。

2.5整章建制,实行电算化环境下的制度控制

针对电算化系统,企业必须对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整章建制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日常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和档案制度。作为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应着重在完善内控环境上下功夫,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并保证得到全面执行,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以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科学的管理控制手段,必须建立一套与权、利对等的内控职责,在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实行效益工资制,以调动广大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的会计主管派驻制。在制度管理控制要求下,会计人员的工资必须与产出的效益相匹配,这能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会计主管派驻制将保证会计主管能独立地行使管理权利,将其利益与权力分离能保证其有效监管,并不受本单位负责人干扰,从而真正做到令则行,禁则止,这是实行制度控制的有效保证。

2.6制定财务软件业界协议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第8篇

一项多年的市场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对企业风险的控制,这是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的。风险管理若离开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也就失去了基本支撑点,只能是空谈,所以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的,是一个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控制活动,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必要的。

(一)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具有自己公司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但从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才能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培养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战略目标是否能实施,取决于公司是否具备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保证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企业能够识别与管理各种风险,减少了企业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了企业战略目标得以落实。

(二)企业制度与发展的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支撑着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的实施,而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制度,所以说企业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对于目前相关公司所发生的巨额亏损事件,一个公司如果在内部控制体系上存在欠缺,那么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三)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对公司的管理主要是对风险的管理,国外企业自从提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来,风险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更加拉大了国内与国外的经营环境。但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与国际企业处在同一经营环境中,所以为了缩短国内国外的风险管理环境的差距,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

(四)相关法规的要求 国内国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通过控制内部控制体系来管理企业存在的风险,为了遵循相关的法规,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另外,企业实现目标收益必须依靠有效率的经营,并遵守法规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这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实现投资者预期收益的基本保证,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法律法规、投资者等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认识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一系列的管理已取得较大的进步,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如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加防范风险措施等,这些均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与青睐。因此了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概念对企业重视经营和管理,提升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发现问题的机制建设,处理外部监管与内部管理的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概念 内部控制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 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保护资产的完整,使得企业相关信息资料真实可靠与经营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确保企业高效经济的运行,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控制评价体系等方法、措施的总称。

(二)内部控制构建规则 在进行内部控制时,系统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是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全面性指在企业与各单位业务间实施全面控制、监督、执行的过程。重要性则强调在进行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分清重要业务及风险率较高的领域,对他们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除了以上两种原则,还必须遵守适应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外部的环境时刻在变化,若不能使企业内部的环境如业务范围、企业规模等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随着外部的环境及时作出策略上的变化,公司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必会被社会淘汰。当然。若仅仅满足公司各方面的需求,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资金周转不过来,失去投资机会,公司也不能发展壮大。

(三)内部控制构建的关键因素 企业若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必要考虑企业内部环境、内部监督,合理的风险评估及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内部环境的稳定包括机构设置、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其次在处理业务过程时,内部的有效监督有助于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早发现问题与改进问题。企业最重要的管理问题是对风险的管理,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能准确及时收集到所需信息,高效的信息传递能及时识别企业业务存在风险,实现有关目标的风险控制,并确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时,企业把治理的重点都转向到了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上,以便增加企业自身的免疫能力。在内部控制体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从传统的“二分法”到三要素,最后统一为先进的管理五要素上,然而在进行操作时,对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理解依旧狭窄,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的实施仍考虑得不够充分。还有部分人认为内部控制仅指会计控制,这种以偏代全的理解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应充分认识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局限性,以便企业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一)监事设立不规范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委托权在所有者与经营着间分配不均的原因在于监事会的来源不规范。大部分企业的监事会由企业内部组成,导致监督的底气不足。其次监事会的权利小,责任不明确,缺乏约束企业规范的机制,其下设置的办事机构大都处于空虚状态,这样设置的监事会有名无实,使得企业处在被内部人控制的状态下,不能作为约束领导者的监督机构,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还能为内部人员进行信息造假作掩护。

(二)法人控制结构不平衡 在我国,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的比率,这样的结构使得公司间难以实现责权明确,产权分明,进行科学的管理,虽然这些问题得到改善,但企业独立的法人控制还未得到落实,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其次,人的责权也不明确,未对监督者与人监督的范围加以确认及认识。虽然人在处理公司业务问题等内部控制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委托人对人实施的控制上却没有明显的效果,出现了内部控制只能掌管下级人员,领导人员则无法管理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时机与动力欠缺 人没有制定相关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束缚了自己,无法让自己发挥最大的功效,加上委托人没有对人实施任何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的收益隐性化、长期化,边际收益低于边际管理成本时,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动力。内部控制时机缺乏在于没能形成内部控制外部化,实施外部化可以降低信息的不真实性的概率,降低成本。但由于外部力量已被收买,使得行使监督的外部机构难以保持健康的体制,导致外部控制手段落后、成本较高。

(四)缺乏控制的环境 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是具备一个健康的控制环境。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及企业产品供销市场等外在体系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在法人治理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约束力。因此必须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成熟化,加大人才市场对经营层的约束力,才能缩短市场需要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出现的时间。

四、内部控制体系评价标准

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进行控制时,还必须有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这套标准不仅可以评估企业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之处,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战略目标的依据。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从企业管理方面着手,也可以从上面所讲的内部控制因素入手。控制体系评价的标准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即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的体系与具体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其它控制体系评价标准的基础,也是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完整性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另外内部控制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价时,每一环节都须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如从资源角度来讲,应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等。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这就必须理解内部控制本身是个单独管理活动,并不是个综合的管理制度。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的要求就越高。最后不管评价什么,都要把评价指标放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进行评价。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指内部控制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若企业不考虑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会脱离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严重的将给企业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公司造成负面的影响。适用性表明企业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每个企业的规模大小、经济技术、文化环境不同,所需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同,必须依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企业运营的工作内部控制体系。经济性主要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浪费,增加物质的循环利用,所以企业应以成本效益为原则,使得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与产生的经济效益间的比例保持在适当范围内,这样企业才能盈利,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企业颁布的措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发挥作用,若不考虑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则其他的合理性与完整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第一条标准是不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这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一条,才能考虑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性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防止错误的发生,提高产业效率与效益。另外有效性还表明企业内部各控制机制必须相互协调发展,不能自相矛盾,不顾此失彼,要使得公司机制在整体上发挥最大效用。

(四)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性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考察绩效,评价管理者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都是依据是否完成了制定的目标。其次,目标能否实现,必须通过设置相应的控制因素来实现目标,控制因素则是根据易发生错误环节的特点进行控制来发挥作用的。最后,不同的目标及控制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才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除了以上所说的合理、完整、有效性,还需关注目标性,若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满足了以上三个要求,却达不到企业规划的目标,也不能算作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五、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建议

企业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但能否盈利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企业只有在盈利的前提下,才有资本周转,更好地调节企业其它业务协调运转,有动力进行其它的事情,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上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做了基本的介绍及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的标准讨论,都是为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构建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一)决策权、经营权与监督权的平衡 股东大会决定了公司的战略目标与经营方针,但由于股东大会召开的次数少,大部分成员也极少参加股东大会,因此对公司的实际操作有着很大的困难,也就委派给公司重要的人物进行管理。监事会则起到检查公司账务,对公司的违法行为起着监督作用,当经理的行为影响到公司的利益时给予揭发,并监督相应部门给予惩罚。在决策权与监督权和经营权平衡下,可以提高公司部门的合作效率,防止相关部门过分专权损害股东和员工的利益,或者使得有关部门处在虚空状态,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还可能增加企业的消费,使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二)审计部门的完善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有力屏障。审计部门大致可分为隶属于经理层、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监事会,分由公司经理直接分管与董事会管理与监事长分管。第一种由于效果差,现基本上已不用,第二种只能适用于公司各部门,第三种能深入到公司的各层管理,是目前运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责任是监督公司内部制度是否落实,更换外部审计机构及保持与外部审计的信息沟通,更重要的是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适应公司的发展,但是此种机构要防止董事会损害公司的利益。

(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一个健全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加强规章的完整性与统一性,防止经济犯罪找到可寻路径,走上不法之路。它的统一可保证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操作,对同一笔业务可有相同的结果,不会造成决策由于信息的可比性差带来的失误等问题。其次,公司具备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让工作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必循,更不会让公司相关的部门形同虚设。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得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做到科学与规范化,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堵塞漏洞。

(四)完善的财务控制体制 财务控制制度的完善可以预防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风险,遏制经理层乱用职权,贯彻落实管理层经营方针。由于财务这个特殊的职位,必须由董事会聘任与解散,公司经理聘任,在公司重组时,财务人员是最先被替换的。财务人员与经理相互制约,使得相关财务信息更透明与准确,避免经理与财务人员合谋,使得信息不准确,损害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当公司财务存在重大隐患时,财务人员能及时制止,阻止风险的发生,投资者也能从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知晓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等问题。

总而言之,企业应知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体系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除此之外,我国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法规体系,参考先进公司控制体系指标,加强企业审计部门的监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依靠公司管理者制定相关制度,还得依赖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实施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企业只有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抓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