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5 14:43:56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小黄河治理;得失;措施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Yellow River nearly 10 years of natural evolutio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in process of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iscussed governance measures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multi-target of small Yellow River governance, and try to point out the management action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 governance perspective.Key words: Yellow River; gains and los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邢台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现今已步入大城市行列。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人民开始关注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小黄河与邢台人相伴千年,作为我市主要河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体现我市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的重要节点。

本文从该河治理近10年来,对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的过程进行研究,阐述其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对城市的贡献和意义,反思其表现出的问题。

河道如何整治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的普遍性难题,事物的矛盾性导致这人们面对水的态度是矛盾的。决策者在城市安全和河道生态养护这两个方面难以抉择,设计者面对将水排走和城市需要水及水景的双重要求面前无从着手。

这不禁让人开始反思我们对待洪水的态度。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固然需要生存和发展,而事物有其根本规律,自然万物也需要其生存空间,人类必须面对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历史命题。清华大学俞孔坚教授率先在其设计中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为我们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本文即在“与洪水为友”的理念和人类不能无限制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及河道的治理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概述

1.1自然概况

邢台市属于子牙河水系统的滏阳河流域。小黄河源于孤山南侧,邢台县境内火石岗一带。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其中邢台市防洪堤以上汇水面积44.7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支流。上游由数条洪水冲刷沟汇集而成,市区以西的小黄河原由北、中、南三条支流组成,流向自西向东。

小黄河市区段担负市区污水排放任务,一般河段过水能力30~40立方米/秒,少数河段过水能力达196立方米/秒。小黄河流域最高山岭达443米,其上游有数条洪冲沟汇集而成,源短流急,沟壑纵横,植被条件较差,一遇暴雨形成洪水对市区造成较大威胁。

1.2小黄河历次改造治理

1963年8月4日,小黄河洪水袭击了邢台市区,给市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后,30年多年进行了三次较大治理。

1.2.1第一次治理

于1965年4月开始,先后发动全市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清淤、疏通小黄河3610米,修筑桥涵8座,砌护堤防坡2404.8米。整个工程于是年11月6日完工。

1.2.2第二次治理

1983年春,小黄河治理第二期工程开始。对小黄河下游棉纺厂至高庄桥路,计800米长进行浆砌石和混凝土板护坡。治理后河道底宽由原来的8米增加到22米,高3米。通过大规模治理,改善了行洪状况,减轻了洪水对市内严重威胁。

1.2.3第三次治理

1998年为美化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景观,解决小黄河沿岸污染,污水排放等问题,对小黄河实施了第三次治理。

通过治理,护砌河堤和河床;建设了污水截留干管,阻止污水排至河流;为达到蓄水目的,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河流两岸修建3米宽道路,作为河道维护和行人游览使用。河道治理设计标准为满足邢台市市区内2年一遇的雨水标准,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

二、小黄河治理的贡献和意义

小黄河治理自98年规划建设以来,已从南大郭修到邢州北路。应该说其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还是有较大的贡献和意义的。

2.1美化市容市貌,增强城市特色

自然河道是城市内的宝贵资源,城市的水体和绿化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其对于提高景观效果,美化市容市貌具有极大的作用,河道景观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认识。近年来,河道的美化功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

通过绿化沿河两岸,清理沿岸垃圾,尤其是设置两岸污水截留管,使城市污水不至于直接排入水体,使两岸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周边的居民有了日常休息娱乐场所;河体的气味也不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而改善;植物间的搭配也较之前丰富多变了,不同组合结构的植物群落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及其他生理和心理体验。

城市特色的增强,城市景观的丰富,使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环境中,领悟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2.2提供了更多的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Jan Gehl)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然性活动是指上学、上班购物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活动。这类活动必然发生,与户外环境治理好坏关系不大。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指人们在时间、地点、环境核实的情况下,人们有意愿参加或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两类活动的发生与否有赖于环境质量的好坏。人们日常的休息娱乐活动属于后两种活动类型。

无疑,在这一方面小黄河的治理是成功的,沿河的绿化加上一块块的公共绿地,犹如一根银线上的珍珠,为人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从事晒太阳、小憩、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多种户外活动,而孩子们更是找回了久违的户外嬉戏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是人们放松身心、调节精神压力的不错方式。

2.3改善了区域小气候

由于城市中人口及建筑密度大,工业产业发达,因此城市的气候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郊区气候特征相比,城市气候有如下的特征: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小;平均风速小;风向经常改变等等。这些改变对人们的生活均有不利的影响。

小黄河治理后,对于改变两岸区域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气温、调节湿度、调控气流等方面。

2.4增强了城市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

小黄河的治理中,清理了河道垃圾、扩宽并加深了河道。极大的提高了小黄河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同时在两岸预留截留污水管道,从系统上保证了城市“雨污分流”的可行性。

三、小黄河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黄河的治理是比较成功,在城市规划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经济条件、建设水平及设计理念的制约,第三次小黄河改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河床硬化和渠化是舍本逐末。

传统的河道治理采用硬化的做法,主要考虑了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单纯的从水利工程上进行考虑,希望能够用较小的“过水断面面积”通过较大的水流量,认为这样既能满足流量要求,同时河道修的窄一些,可以避免更多的拆迁。如果采用自然河道的做法,由于河底水草的生长,可导致河道“粗糙系数”增加而导致更大的断面宽度。

但是,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道的硬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淡化了河流的生态功能。

笔者认为,河道硬化、渠化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改善弊大于利。河道硬化、渠化的处理手法,源于决策者、设计者对待河道治理的态度,根本上是人们延续千年的“治水”理念。

3.2河道水量不能足量保证

小黄河的天然水源为雨水,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达到蓄水目的,由于上游东川口水库的修建,加上近些年,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规划河道难以恒常丰水。不足之数,采用污水处理厂形成的中水回补充。然而邢台市属于缺水城市,丰水年、丰水季与贫水年、贫水季水量相差数倍,依靠污水处理厂补水,杯水车薪。如果要保证景观用水必然要进一步使用地下水,宝贵的水资源补充到河道内,富营养化导致污染后,放掉在补充,形成恶性循环。

3.3河道水质不能保证

从生态学角度讲,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态系统,河道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基本也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甚至还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水泥护堤衬底,导致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城市水系的其他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衰退了。

3.4河道亲水性差

滨河绿地或滨河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其亲水性的设计。亲水性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城市内河道治理的关键。但治理后,大部分河段无法达到亲水的目的。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河流的硬化、渠化,破坏了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5受城市综合经济条件制约,滨河绿线难以保证

一个城市的规划及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条件和建设环境的制约,如果脱离现状,虽然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或者说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脱离经济条件,也将变成“空中楼阁”,而被束之高阁。

这个问题在小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城市的的滨河绿带应控制两侧最少30米的绿线。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地段房屋基本紧临河岸。

四、浅议小黄河治理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小黄河治理问题,正如俞孔坚所说的:“要我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泥护岸,都应该拆掉!可事实相反,不少城市还在那么干。”如果受条件制约,也应该拆掉水泥衬底或水泥护岸,逐步变“三面光”为“二面光”或“一面光”,分阶段逐步对河道进行治理。拆除后应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治理:

4.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在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的措施之一。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消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从而起到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对合理的控制疏浚深度,较大幅度的减少疏浚过程中的污染是环保疏浚技术的特点;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技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河流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以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时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

4.2调水和人工增氧

通过调水将清洁的水引入,冲刷和稀释污染的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使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增氧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体中溶解量。在水体中设置人工水晶,如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减低了河流水面的呆板和生气的缺乏,通过动静结合,点线面的变化,能给人带来美感。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水质的净化功能。

4.3河床、驳岸及植物绿化

取消水泥护堤衬底,采用生态护岸,恢复河道内的动植物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水体。生态护岸既能稳定河床,还能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河道断面与驳岸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小黄河断面形式宜采用低坎加自然坡的复式断面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为城市提供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根据河道的坡度和坡岸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多种形式,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增强堤岸抗洪和护堤能力,同时巧妙而有韵律的采用不同形式,可以创造自然宜人的景观。

4.4增加水面和水流空间

由于邢台市区属于平原地区,自然坡度决定了其排水不畅,一遇暴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除增强市区内河流的排水功能,结合景观要求,开挖人工湖,湿地公园和人工渠道,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4.5增加安全性措施

法医分析,人们落水之后,总是会本能地往河岸的方向挣扎求生,所以多数溺水事故并非发生在河流中央,而是落水者在靠岸处无物攀扶而力竭死亡。事实说明,溺水问题的元凶之一,就是传统河道里光滑、陡直的挡墙。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杭州近几年的治理经验:在浙大紫荆港校区一条小河的治理中,采用一种用于修筑堤坝的新型砌块,它不同于一般的砖块,具有奇特的W形截面。通过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排列,人为地留出许多高15厘米、宽12厘米、深30厘米的生态孔洞。所有的奥秘,就在这些生态孔洞里。从安全角度来讲,传统的河道护岸墙面光滑,一旦有人落水,没有旁人帮助,根本无法攀爬上岸。而新式护岸挡墙的生态孔洞对于落水者来说,就像是一条攀援的阶梯,是人性化的自救“生路”。同时,在有效挡土、保持水土不流失的前提下,各种植物能在河道挡墙的生态孔中迅速生长,为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6强化绿线管理

现在大家对“红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比较熟悉,深入人心了。然而绿线其实是与红线具有同等效率的法律界限。

相关部门和社会应着力强调绿线。对绿线的坚持,不仅仅有其法律意思,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前提保障。从某种角度说,对红线的保护划定了城市用地区块。而对绿线的强调才是保护大家共同家园的手段,其对人生存环境的积极意义更为深远。

结束语:

本文作为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探讨,力求运用综合的知识、方法,对本市小黄河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滨水地带对人类而言具有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吸引力,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河道治理及两岸绿带的规划设计,是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种类型。它的设计包括陆上的、水里的、水陆交接地带、濒水湿地以及系统性的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中国园林,2001. 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刘英彩,张力,干旱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探索――以滹沱河(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为例

[4]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 1998. 2

[5]沈基清,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汇刊, 2000. 6

[6]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 9

[7]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6):66-6.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2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3篇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之所以选择在统筹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是因为区委、区政府对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上午,区委还召开了专题党政联席会,进一步定方向、定方略、定方案,目的就是确保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刚才,X同志传达了市里会议有关精神,并就我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会议印发的《实施方案》,抓好贯彻落实。城建局、X等X个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展现了在急难险重工作面前,全区的干部和企业应有的担当、应有的作为、应有的勇气。

下面,围绕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意义,把握实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以水兴城、以水惠民,符合全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特别是对于我区来讲,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关于河流生态治理工作,要从三个方面深化认识、正确对待。

一是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是市委、市政府适应新常态新要求、贯彻新理念新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双修”、改善形象品位的必由途径,是统筹推进治污治乱、防汛防灾、城乡改造、环境改善等一揽子工作的有力抓手。在全市各项工作中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深远性的重大决策,具有影响当前、关乎长远的重大意义。从中央到地方,不论是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还是全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都强调生态环保,因此,我区实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响应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应有之义。

二是惠及全市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推进生态修复、水质优化、环境改善、产业转型,不仅与河渠沿线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还能辐射带动周边,不仅是全市人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需要,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因此,无论对X还是对X,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站在对X人民、对X百姓、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众所周知,我区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很大,水资源一直十分珍贵。如今,X防洪渠主要起到防洪的作用,常年干枯。X河不足X公里,有一半己被学校和企业覆盖。据统计,有X个排污口直排X河,对于饮水安全带来隐患。通过这次河流生态治理,我们还将修筑湿地公园、建设人工湖,使我们X既有湿地又有公园,不仅惠及X人民,更惠及X百姓。有水才有灵气,X居民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更骄傲、更自豪。

三是利好X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X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是规划制约、土地不足、产业不优、机制不活。现在,市委、市政府以极大决心实施河流生态治理,有助于破解规划制约、破除机制壁垒、扩展土地空间、倒逼产业转型,对于X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引领作用。借此机会,我讲一下X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河流整治。方案已下发,任务很繁重。我们在全市做到了早安排、快行动,下步更要真发力、见实效。二是地铁修建。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建地铁就是拉动城市框架、方便群众出行,要利用好这次重大机遇,以地铁建设改变X经济东高西低的局面。三是科技园区建设。我们要增强科技研发力量,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服务好辖区企业。做好闲置资源再利用,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同志们,我区“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是X市河流生态治理在X的本土化、具体化,是牵动X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绝不是一般性、常规性工作。希望大家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清意义,把握实质,切实统一思想行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二、谋定后动、占据先机

在全市河流生态治理工作中,涉及我区的主要包括X大类X项具体工作。会议印发的《实施方案》,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谁牵头领导、谁主体推进,阶段性达到什么效果、中长期实现什么目标”,都予以了明确,为工作开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遵循。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仍须各指挥部、各牵头领导、各责任单位进一步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对各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决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干到哪算到哪。一句话:只有谋定后动,才能占据先机。

(一)责任要明确。为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区里构建了“1+3”指挥体系,就是1个总指挥部和3个专项指挥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指挥部必须负起责任,坚强领导、科学指导、积极引导、严格督导,正副指挥长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成员单位负责同志要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千万不能只挂名、不履责,当甩手掌柜、搞遥控指挥。

(二)底数要摸清。毛主席讲,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面对急难险重的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更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一要吃透政策,领会上情。当前,国家和省、市在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等方面既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也有不容有失的“底线红线”。这些都需要大家全面梳理、准确把握,结合X实际,科学谋划项目,加强汇报对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支持政策的大盘子,同时依法依规、坚决不碰底线。二要实地调查,掌握实情。各指挥部要通过实地查看、走家串户,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沟渠,将掌握的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台账,使各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三要找准症结,发现隐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信息盲点、舆情燃点和推进难点,搞清楚可能影响各项工作进度的到底是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协调问题、还是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这些,超前预判,健全预案,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确保关键环节通好关、解好扣。

(三)账目要算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成本问题,这就需要算住“账”。做好河流生态治理工作,关键是要算清楚两笔账:一个是经济账。就是要科学评估各项工作涉及多少钱,钱从哪里来、怎么用,成本多少、收益多少,财政资金多少、社会资金多少,如何利用政府资金杠杆、撬动社会资金主体……等等。这些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保资金安全、使用规范、监督到位,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另一个是稳定账。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始终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大家必须清楚知道河流生态治理工作涉及多少企业、多少职工、多少学校、多少学生,每一步动作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当如何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搜集、研判、预警机制,妥善化解、防患未然,保持大局和谐稳定。

(四)方案要可行。要围绕各项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实施办法,制定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一要制定任务书。就是要围绕各项目标,分解细化责任任务,主动对接协调,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征迁补偿方案、群众安置方案和企业腾退方案。二要制定路线图。就是要围绕既定目标,加紧研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抓手,越详细、越具体越好,越有的放矢、越有针对性越好,确保按照路线图推进工作,不走弯路。三要制定时间表。就是要强化时间观念,明确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指标的时间节点,严格按照时间表有序推进,确保河流生态治理任务按时完成。大家想一想,同样是干工作,与其让市委、市政府采取督查督办、通报问责的形式,不如我们静下心来、按照节点有序干;与其让上级拿着鞭子抽着干,不如我们自己主动认真干。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山、水、田、园、林、路等诸多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行,“拾到碗里都是菜”也不行,必须集中精力抓重点、解难题,确保尽快打开局面、取得突破。

(一)要在截污治污上雷霆出击。这是河流生态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间节点很近的重点任务,必须雷霆出击、重拳治污,确保取得立竿见影成效。扎实做好X河涉及截污工程部分的征迁,按期拆除完毕,为揭盖截污奠定基础、提供便利。配合市住建委截流X个排污口,切实从源头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这项工作要在年底前完成。

(二)要在环境整治上持续提升。沿河环境好不好,群众反应最直观,要坚持“河道蓝线、绿地绿线、道路红线”统筹考虑,“水道、绿道、风道、步道”一起打造,不断改善沿河环境品位。治好河道,对已有河道因地制宜、加固提升,对没有堤岸的河段加快建设。建好游园,要充分用好这些年我们建小游园的经验,打造一批具有X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景观小品、生态绿地,把沿河游园建设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场所。修好路网,形成功能明确、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的沿河路网体系。抓好整治,深入推进社区环境百日攻坚,重点做好老旧小区、无主管小区环境整治,对X河两侧50米范围内的市容市貌,按照道路平整、管线配套、灯亮路绿、三线入地、街景统一、管理到位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造,切实把沿河环境打造得更靓丽、更整洁。

(三)在沿河棚改上勇于攻坚。这是重头戏,也是硬骨头。过去,我们许多棚改项目受到牵制、推进举步维艰,连安置房都无法建设。现在市委、市政府开展河流生态治理,将“沿河生态廊道绿线”指标做了调整,这给我们一口气对沿河的X个村进行改造,提供了重大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各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监管,从今天起,决不能再添一块砖,再加一片瓦,这是硬性规定。大家想一想,花了这么大代价,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住的好一点,想叫我们X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变。如果没有这次机遇,我们沿涧河的城中村脏乱差的现象将很难在短期改变。

四、把握原则、确保成效

河流生态治理是一项硬任务,必须把握原则、掌握方法、走对路子、握紧拳头,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一)要善于统筹结合。要将河流生态治理工作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结合,与城建项目百日攻坚相结合,与社区环境百日会战相结合,与实施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相结合,与治脏、治乱、治污相结合,与小游园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民生改善工程相结合,努力形成“一发动全身、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生动局面。

(二)要精于科学运作。要坚持规划引领,积极与市规划局、市城建院等沟通衔接,在全市规划蓝图中适时发声,进一步修订完善符合X实际、适合项目推进的规划方案。同时要坚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河湖管理、土地开发等方面法规政策,依法办事,不踩红线,特别是对于征迁改造,要依法依规合理补偿,统筹做好安置,对违法违规建筑要依法严厉打击。

(三)要长于凝心聚力。集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区之力,集中精力打好河流生态治理攻坚战。尤其是在人力筹备上,组织部要抽调精兵强将,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派到各相关指挥部中,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成长中做出贡献。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4篇

昆明的水问题很是突出,因为昆明有个仰卧身边的滇池。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湖泊,全国第六大内陆湖,是昆明人的骄傲,更是昆明人的脸面。但从“”时期开始,人们在滇池流域和周边堤岸的乱砍滥伐,破坏了滇池的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淤积在滇池里,湖面缩小了20多平方公里。“”期间愚昧的围湖造田运动,更使滇池附近的天然湿地不复存在,数万亩水域变成鱼塘、田地,不少地方成了荒芜的沼泽地。20世纪70年代,人们围绕滇池修建防浪堤,把滇池完全箍了起来。污水流不出去,湖底污泥淤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滇池又处于城市下游,流域近400万人口每天通过十多条河道排入滇池的污染物和污水源源不断地进入滇池。日益加重的滇池污染,到20世纪90年代终于暴发。草海和外海的很多水域成了水葫芦的乐园,曾经清澈的湖水变得浓稠,湖面上漂浮着油汪汪一层绿油——蓝藻。从富营养化一直到异常富营养化,滇池的水质从20世纪50年代的II类下降到劣V类。滇池水特别是草海散发着恶臭和腥气,滇池的污染成了人类污染史上一个典型事例,甚至有外国专家认为滇池是全世界湖泊治理的反面教材。

面对人们的种种质疑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目光,滇池的治理成了云南省和昆明市领导关心的一件大事。滇池清,昆明兴。滇池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河长制带来新气象

“千难万难,一把手负责就不难”。2008年1月3日,到昆明履新仅6天的市委书记仇和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思路。2008年4月1日,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一张责任表上写下“我负责治理盘龙江”,标志着由“河长”负责的河道治理开始了。“任何未经处理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点源、面源污染,绝对不准进入盘龙江及其他河道”。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35条入滇河道,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上至29位昆明市级领导,下至滇池流域12个乡镇长,都有具体的责任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把生态环境指标作为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仇和书记在市级四套班子全体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说法表明“河长”并不是虚衔,它对治理滇池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监测数据表明,共有120(含支流、沟渠)余条大小不等的河道呈向心状汇入滇池。其中,主城西部的河道主要进入草海,东部和北部的河道主要进入外海。河道主干长543公里,总径流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占滇池流域面积的87%。入滇池的主要河道水质除3条河道外,其余均为劣V类,主要是总氮、总磷超标,属重度污染,每年这些河道向滇池输送的污染物占了滇池流域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所以,在滇池治理中历来都有“河道清,滇池兴”的说法。河道治理好了,就堵住了滇池污染的源头。“河长制”的实施,抓住了治理滇池的要害——治理滇池必须从源头治理,占滇池入湖水量80%以上的河流清澈了,滇池的清澈还会遥远吗?

河长制给滇池治理带来了新气象。自实施“河(段)长负责制”、市级四套班子集体整治河道至今,已有26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通过中期检查,取得了切实的成效。“河长上岗,水质变样。”据监测,2008年与2007年相比,盘龙江等15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大观河等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数条河道初步呈现河清、岸绿的景观,河道沿岸环境得到较大的提升,市民对河道整治的共识逐步形成、参与率不断提高,增强了对河道整治和滇池保护治理的决心和信心。3年来,市民们渐渐看到了铁腕治水的成效,草海水质的好转让昆明人看到了高原明珠的新希望。昆明市“十二五”时期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也非常鼓舞人心:完成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实现滇池湖体水质稳定达到Ⅴ类,力争Ⅳ类;河道水质确保达到Ⅳ类,力争Ⅲ类;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达到国家要求……

河长制的启示意义

从源头抓起治理滇池才会有实效

仇和书记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层层推进,落脚点放在了治官。治官是治水之“源”,而恰恰这个“源头”最难“清污”。这个“理念”不但说明了环境治理的最大难题——“官”,也指出了环境治理的捷径——“治官”。事实上,正是由地方官员所主导的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当今环境保护的最大障碍。可以说,地方保护主义不除,环境治理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推行河长制,正是着眼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以“给官加冕”的办法“给官加责”,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用。

中国各类水问题的本质已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治水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行政领导对水污染治理的职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得很清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在国务院批复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明确指出,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各省人民政府要把规划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级人民政府,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期高质量完成规划任务。可以说,环境保护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首长责任制”,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打了折扣。一个地方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多年以来当地主要领导一味追求GDP指标增长的政绩观不无关系。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领导不重视的原因造成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以问题解决者面目出现的“行政权力”,往往也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所以,治理水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真正从源头上堵住了污染,治理才能真正有实效。实践表明,在很多地方,责任不明是制约河湖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河长”的河流治理责任制,责任相对明确,也体现了水污染治理的责任意识日渐提升。推行河长制,把流域目标考核细化到区域地方党政领导,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责任,确定了其职责范围,深化落实了目标责任制。“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含所分工包片地区)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和断面水质达标负领导责任,牵头组织所管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强化横向协调、落实长效管理,对断面水质达标负首要责任。河道水质考核得分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得分靠后且所属河道水质恶化的责任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如果能够将环保工作实绩与干部的“乌纱帽”挂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从源头抓起,杜绝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各级政府切实对保护环境、治理滇池负起责来,那么,滇池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应该指日可待。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5篇

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现象此消彼长,针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其关乎着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质量与水量。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的工程项目,但是在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管理方面不够理想,产生了诸多的不足,本文就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予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作者:李钢锤 单位:乐昌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振兴

孟河医派发祥于明末清初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主要代表名医为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的诊疗方法,显著的治疗效果闻名于世,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学术思想为当今中医理论的开拓创新[1]。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清晰,门人弟子众多,学术弘扬,薪火相传。现就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医案中的一些医理精华,结合对孟河医派名家及传人的采访调研,就孟河医派的传承特色进行探讨。

1孟河医派的起源和发展

孟河医家最早见于文字是在费氏第五代医家费国作(1730-1800)的相关记述。"孟河医派"的首次提出是丁仲英在1927年其父的《喉痧症治概要》跋中提到"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至嘉庆年间(1796-1821)孟河才逐步形成地方性医学学派[2]。

孟河医学繁荣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21-1875)。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完善。据历史资料记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等,费氏、马氏在孟河医界继续占主导地位,费伯雄和马培之是其中的杰出医家。

2孟河医派的传承形式

孟河医派在传承形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初期以师承教育为主,其后多采用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形式,另外临证实习班、函授教育、专题讲座、短期讲习班等也是其中主要的传承方式。

师承教育是指师徒传授,一般经过发蒙、侍诊、试诊、行医、再学习五个阶段。发蒙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侍诊是了解中医如何治病,理论与临床初步结合的阶段,试诊指导临床实践的阶段,当老师授医已毕,弟子学有所成时,可独立行医。另外孟河医派还注重对医家的再培养和再学习的过程。在当代社会教育的不断提高,孟河医派走进了高等学府进行传承,通过和一些大专院校想结合,使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最早是由夏应堂、谢观等筹资办学,于1916年筹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医高等教育学校。孟河医派传承形式多样,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分别有临证实习班、短期讲习班以及专题讲座等方式[3]。

3孟河医派的传承特点

孟河医派作为近现代中医较有影响的一大地域性流派,在发展之初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随着孟河名医的大量外迁,孟河的中心地位逐渐下降,非孟河籍传人的数量与影响力不断增加,孟河医派的地域特征也开始淡化。孟河医派的地域性淡化促进了孟河医派与吴中医派等众多医学流派之间的交流,丰富了自身的学术思想,扩大了孟河医派的影响。

孟河医派主张广开门户,收徒没有家族限制,只要自愿拜师者,都会一视同仁,传授医术。但择徒并没有降低标准,品德、悟性、勤奋三个方面是择徒的主要标准。

孟河医派在传承别强调了经典内容对后学者的重要意义,要求弟子熟练背诵经典著作。在当时的传承模式下,醇正的医学理论易于后学者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之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立足经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掌握中医专业知识有着重要意义[4]。

4孟河医派的振兴

早在20年前常州市武进区卫生局和孟河医派弟子共同搜集编撰了《孟河四家医集》,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2005年7月"常州地区孟河医派再传弟子座谈会"在文笔山庄举行,会议共同呼吁设立"孟河医派故居陈列室"[5]。2005年10月《孟河四家医集》再版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孟河四家医集》再版是弘扬孟河医派的有效途径,意义深远为孟河医派精髓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琪,曹震,周奇峰.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0,42(12):1-4.

[2]刘遵憨,曹凡华,陶慧娟.孟河医派学术思想探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9-10.

[3]张琪,曹震.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7,39(4)16-18.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7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立目标、做好规划;明确职责、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为工作原则,并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XX镇江河卫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江河支流总体分布概况

XX镇位于XX市西北部,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总人口3万人。境内河溪众多,主要有丰溪河,大江水河等。全镇河溪总集雨面积250kO,河流总长25km,流经辖区内除XX、XX以外的11个村委会。

(二)江河卫生状况

江河中塑料袋、泡沫盒、纸张、化纤等悬浮物常充斥河中,存在乱挖乱采的非法采沙、非法占用河滩地、弃置土渣垃圾导致河堤受损的现象。

(三)造成江河卫生污染的主要原因

1、餐饮服务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这些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所致;

2、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废水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中,医疗垃圾没有经过处理倒入河中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如农药化肥袋瓶、包装泡沫、薄膜等污染。

三、整治江河卫生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XX镇党委、政府要将江河卫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认识到抓好江河卫生工作,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改善XX镇的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镇政府成立了“XX镇治理江河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组长,主管环保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并要求沿河各村委会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抽调专门人员共同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同时,XX镇还切实抓好江河卫生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制定江河卫生整治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张贴标语、出专栏、中小学生环保知识课等形式,大力宣传江河整治的意义和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法规。并指导各村制定了环保村规民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等对河流的污染。

(二)确立目标,做好规划。

XX镇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制定了《XX镇江河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按时间分启动阶段(2002年12月前),主要是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等;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主要是建章立制、完成相应的各个江河卫生治理项目的硬件建设;结案阶段(2007年1月——7月)三个阶段,主要是对照有关要求进行自查,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结案检查。实施方案的制定确保了XX镇江河卫生整治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切实做好整治规划,实施“清水河”工程。镇环保所每年要制定年度环保工作规划,将实施“清水河”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落实,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对固体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垃圾倒入河流污染水源。

(三)明确职责,增强投入。

江河卫生整治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村委会、各部门、各机关单位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如期实现整治目标。XX镇明确规定,XX镇治理江河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是江河卫生整治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结合实际将《XX镇江河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落到实处。镇环保所作为主要职能部门,加强对饮食服务业排污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三同时”制度,把好建设项目的环保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江河卫生治理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任务,必须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结合山水田林路整治,通过“几个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保证江河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第8篇

伟大的决策

新中国是在一个经济行将崩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国内还没有完全解放,国际环境依然恶劣,中国仍然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要使国家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巩固政权和尽快恢复经济成为共和国的当务之急。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会议确定要做好、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等八项工作,以争取在3年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这次会议统一了全党思想,把争取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作为立国的一项根本、重要的举措,新中国的经济在满目疮痍的基础上张开了起飞的翅膀。

1950年夏季的洪水对新中国经济恢复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时大陆还有西南等地仍然残存着的势力,许多地方还在进行着剿匪和建立新政权的工作。华东的严重水灾给远在台湾的带去了一丝希望,他对蒋经国说:“我们在大陆失去的政权,共产党也很难坐稳,目前他们面临的一个水患、一个匪患就能把共产党折腾垮。”

几乎就在淮河流域暴雨开始狂泄的同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实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同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派遣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的步伐,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其入侵朝鲜“合法化”。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6月28日,主席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中国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作为捍卫国家,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预备队。

内忧和外患同时向新生的共和国袭来。中南海的灯光彻夜不眠,穿过浓浓雨幕和硝烟战火的电波,一束束汇集到北京的上空,传递着一个个紧急的信息,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7月20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1950年淮河大水受灾情况的紧急电报送到了主席面前,主席脸上立刻浮现出沉重的表情,他看完后当即在电报上批示给:“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问题。”

8月5日,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的一封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机要急件送到了主席手中,电报中说:“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到干部多抱头大哭……”

主席阅读这封电报时难过地落下了眼泪。他在电报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重重地画上了横线,当即在电报上给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必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根据主席的指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

在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中,流域各省也都在思考治淮的良策。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认为:治淮“不宜于一个地方独立进行,必须苏皖豫同时兴办,如果只将皖北部分治好则大水东流,对苏北大为不利,同时以皖北力量也是不容易办好的。”1950年8月3日,他向、董必武致电说“治淮一定要豫皖苏三省同时进行。河南搞好则皖北不利。皖北搞好,则对苏北不利,以目前说则以皖北最不利,淮河关节在皖北”;“治本办法,我意可分成两年进行,其办法是第一年在河南以蓄水为主,减少水量东灌,同时又可解决河南的旱灾问题,在皖北则蓄水与复堤同时并进(不少地区漫溃),不放松小河的疏浚,一面使淮河容量增大,一面使淮北平原及淮河两侧增加蓄水池,同样可以减少淮北旱灾,在苏北则开一条新河,引淮入海。第二年则进行全线疏浚,并扩大蓄水池,巩固险工、涵闸”;“蓄水池可选择两种地点来建立,在山地可选山洪必经之隘口,堵成深池,再以闸门控制之,即可建立水电站,花工少、蓄水大;在平原可选低洼之地,再加挑深,同样花工少。并多开小渠,多挑水塘,多种树木,这样做,既能变坏田为良田,增加产量,又可保证不发水患”;“我认为过去治淮均未得要领,他们主要是筑堤,即增高培厚,对河床垫高问题,及水量过大问题,未作研究,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使河水高于平地,致内面之水不能外泄,所以每次水灾,均发展成面。”从这份电报可以看出,曾希圣提出了淮河上、中、下游综合治理以及泄蓄兼顾的主张。

1950年8月25日治淮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水利部、华东、中南水利部、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以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等有关部门领导40多人参加了这次研究治淮的专题会议。中央水利部傅作义部长主持了会议,总理三次到会听取汇报,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应办工程作了反复研讨,为政务院治淮决定做了充分准备。

8月31日,主席审阅华东军政委员会转报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的意见的报告时,对其中提出的第三项意见引起了他的关注。第三项意见说:“如今年即行导淮,则势必要动员苏北党政军民全部力量,苏北今年整个工作方针要重新考虑,既定的、复员等工作部署必须改变,这在我们今年工作上转弯是有困难的;且治淮技术上、人力组织上、思想动员上及河床搬家、其他物资条件准备等等,均感仓促,对下年农业生产及治沂均受很大影响。如果中央为挽救皖北水灾,要苏北改变整个工作方针,服从整个导淮计划,我们亦当竭力克服困难,完成治淮大计。”主席对此十分重视。他经过认真思考,作出批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按照主席的指示,治淮会议延期对的批示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落实。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豫皖苏三省互相配合、互相照顾,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共保的治淮原则,研究了治淮工程的实施计划,并且拟订了1951年应办的工程,形成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的基本意见。9月11日,治淮会议结束后,政务院立即用电报把中央治淮决定传至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同时要求三省迅速传达到县一级,然后再传达到农村的党支部。

中央的治淮决定下达后,在苏、皖、豫三省的干部和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9月16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给、董必武、陈云、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的报告中提出,为了早日开展治淮工作,中央要向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紧急调运粮食。曾希圣的这份报告,很快就转到了主席的手上。主席看完这份报告之后,于9月21日晚,把这份报告批给,同时在报告上批道:“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9月 22日写信给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陈云,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张含英等指出,治淮计划在正式文件公布之前已经付诸实施。“昨已面告傅、李两同志加紧督促进行”,“凡紧急工程依照计划需提前拨付者,亦望水利部呈报中财委核支,凡需经政务院令各部门各地方调拨人员物资者,望水利部迅即代拟文电交院核发。”

按照主席的这一指示,治淮前期工作迅速开始,淮河上游工程局在开封成立,华东水利部、长江下游工程局、珠江水利工程总局都派出测量队支援治淮。接着淮河下游工程局在淮安成立,下设工程、财务、工务三处和人事处,并编写出《淮河入海水道勘测报告》,提出了淮河入海水道方案。同时总理抓紧时间,集中各地的意见,按照治淮会议确定的治淮方针,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再组织专家进行反复研究后,于10月14日,由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阐明了治淮的方针、下年度治淮的工作方案,同时还具体规定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措施。在11月6日治淮委员会成立的当天,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开工,淮阴、盐城、泰州3个专区35.76万名民工参加,这标志着治淮工程全面开始实施。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粮食是最关键的物资。而治淮工程大部分是土工,主要是靠投入人力。只要有了粮食,就能动员和组织大批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去,治淮就能顺利进行。在当时全国各方面都缺少粮食的情况下,按照主席的决定,仍然调大批粮食到治淮工程工地,保证施工的需要。政务院按照主席的指示,于当年11月拨出治淮工程粮食2亿多公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的按时开工。

就在治淮会议之前,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与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都已开始做治淮的准备工作并制订实施计划。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在8月中旬淮河洪水尚未退去时,即派出10个测量队共250人分赴皖北测量淮河干支流河道及洪泽湖地区地形,并组织疏浚队准备开挖淮河正阳关以上中泓河槽,同时组织入海水道查勘。由中央水利部、华东水利部、华东计划局、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南京水利实验处、南京大学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等9个单位派出19人参加的勘察队,由刘宠光、汪胡桢及中央水利部工务司司长刘钟瑞率领。自9月25日开始至11月3日结束,前后历时40天,对淮河入海水道线路进行了勘测,提出了总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的建议,这项工程需开河168千米,当时的预算为10亿公斤大米。10月初又派出三个查勘队赴中游查勘,在11月提出了《淮河中游查勘报告》,自洪河口至五河的浮山共选定17处湖泊洼地作为蓄洪区,总蓄洪量78.5亿立方米。10月5日至6日,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大专院校的400多名临毕业的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到淮河水利总局报到,奔赴治淮第一线。

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作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新中国的领袖们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几乎在同时作出了治理淮河与抗美援朝这两项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战略决策。在其后的日子里,这两条战线互相鼓舞、互相促进,成为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

1950年1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56次会议通过,任命曾山为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希圣、吴芝圃、刘宠光、惠浴宇为副主任,委员有汪胡桢、孙竹庭、万金培、钱正英、吴觉、林一山、陆学斌、黄岩。同日在安徽蚌埠成立治淮委员会。治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也于同日在蚌埠召开,这次会议除全体委员参加外,沿淮各地区负责人和水利专家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曾山主任主持会议,会议热烈异常,各位委员和沿淮各地领导及水利专家带着对治淮的激情,认真讨论中央政府关于治淮的决定,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群情激动,会议于12日结束,会议作出决议指出:”此次会议研究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的精神,深知淮河之为患,是由于洪峰大而猛,河床小,内河淤,致使地面及地下水位过高。根治办法在于控制洪水量,减去洪峰,降低地面与地下水位。而降低水位的办法,主要是以蓄洪为主,结合河槽整理,配合群众性的水利建设。因此,首先应先将淮河最高可能的洪水量予以拦蓄。山地蓄洪极为重要,洼地蓄洪亦同等重视。拦蓄后多余洪水,视上、中、下游干流河床情况而进行河槽整理及疏浚工程,使其通畅安全排泄,配合沟洫工程,于淤浅的各支河进行择要局部疏浚,使内水得以排泄。"会议对1951年将要开展的工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总经费经中央核定为大米48940万公斤。根据具体工程情况作出分配,河南11500万公斤,皖北26988万公斤,苏北4190万公斤,其他特种事业费1716.5万公斤,防汛费1000万公斤,内调运费3550万公斤。会议还决定治淮委员会兼管皖北治淮工作。会议决议最后强调:“要保证治好淮河,在治淮的全部过程中,必须依靠全体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和广大劳动人民亲密团结,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各级领导必须十分谨慎,戒骄戒躁,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前进,为完成伟大的治淮任务而斗争。”

安徽蚌埠这个在淮河岸边的小城市,成为治淮的领导中枢所在,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会集到这里,大量的与治淮有关的机构在蚌埠设立,蚌埠市内人口急剧增加,参加治淮的工作人员最多时达10多万人。

1950年11月23日,中央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将治淮列为下年度首要工作。为了兴修水利、根治淮河,逃难在外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自动请缨打石做治水器材,修造船只,准备运工料、粮草。“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全国高校学习水利和土木工程的学生几乎全部提前毕业,到治淮第一线实习和参加工作,中央又从东北、华北、中南各省调运了大量的建设物资和工程技术人员,治淮成为国家天字一号的工程,同抗美援朝一样,得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支持。

沸腾的热土

1950年入冬,寒风丝毫没有影响淮河两岸人民治淮的热情。治淮第一期工程迅速在全流域展开,千里淮河上下春潮涌动,百万民工云集在淮河一线,一场重整河山的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治淮第一期工程以防御洪水为主要内容,按照治淮规划在上游河南省修建石漫滩、板桥、白沙三座山谷水库,修建老王坡、吴宋湖、蛟停湖、潼湖四处蓄洪工程,对淮河的主要支流洪河、汝河、颍河进行堤防加固和河道整治。在淮河中游进行干支流堤防修复加固,在当时水文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修复工程在淮河蚌埠以上采用了1950年洪水位作为设计标准,蚌埠以下参考1931年洪水资料设计洪水位。复堤工程长900多公里,动员皖北区阜阳、宿县、六安、滁县及淮南、蚌埠两市近90万民工,沿着长长的淮河大堤摆开战场。淮河下游的苏北地区对运河东西堤防进行了加固,对洪泽湖大堤进行整固,修建淮阴船闸,并且新建了12座运河的涵闸。

治淮第一期工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淮河中游蓄洪工程——润河集分水闸工程,是第一期工程中难度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工程,该工程规划要求控制淮河干流正阳关最大流量不超过65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不 超过24.4米。这个现在不能说浩大的工程在当时却是在打一场硬仗,这个枢纽性工程由进胡闸、拦河闸、固定河床和老河道堵坝四个部分组成。闸上设计水位27.1米,进湖闸最大入湖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拦河闸最大下泄流量3280立方米每秒,固定河床下泄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为了保证工程的协调与指挥,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淮委工程部副部长钱正英兼任指挥,张云峰为政委。1951年3月29日开工,这时距离淮河的汛期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按照工程量计算,干完这项工程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然而在这短短的3个月里,全国有100多家工厂参与了工程的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工人与当地民工参加了建设,苏联顾问布可夫在工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按传统工艺处理基础至少要打1.2万根基桩,工程部采纳了布可夫的建议,采用扩大基础面、换基、预压等基础处理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在闸门制造过程中,全国多家工厂协作,制造了全国当时最大的闸门,最大宽度达45米的闸门,书写了当时的全国闸门之最。

1951年春天,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到治淮工地视察,沿途到处可见的是热火朝天的治淮场面,深深地感动着傅作义这位从旧中国走来的起义将领,他在文章里写道:“今年四五月间,我曾到淮河工地视察一次,从伏牛山上颍河与洪河的源头,走到三江营淮河入江的尾闾,并曾到上海慰问为润河集分水闸制造材料机件的五金工人。我所看见的一切,真是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我看见几十万名农民集中在一起工作,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我看见几万张锹,几百架夯,在一个号令下,一齐操作;我看见几十万名农民分组开会,过着集体的民主的生活,并且已经学会熟练地驾驶推土机、平土机、挖泥机等机械化的工具;我看见许多民工,赤手空拳从家里来到工地,工程完成以后,剩余了食粮,学习了文化,满载着愉快的心情,散工回家;我看见上海123家工厂,1.2万名职工,为制造闸门、制造油压力机,四十几天日日夜夜的劳动,制造了过去所绝对不能制造的产品;我看见凭劳动人民的双手,平地修起蜿蜒千百公里的长堤和巨大雄伟的建筑,对着淮河的水流,傲然欢笑;我看见几十万名地方干部,依照的心,做着团结、鼓舞、领导群众的工作……到处洋溢着增产的热潮,活跃着抗美援朝的运动,治淮民工和在家群众都组织了生产互助……这景象给我最大的感动,使我深刻体会到所领导的革命的意义。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曾经把一个政令、一个运动、一个治水的工作,深入普遍到这样家喻户晓的程度,这是一个空前的组织力量。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是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每一个人心的深处,因此人民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摇撼的伟大。有了和共产党,我们不仅能够治好淮河,更能够做好一切应该做好的事情。”

治淮战线捷报频传,主席兴奋地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1951年5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赴淮河流域慰问治淮工作者,视察团带着以题词为内容制作的四面锦旗,分别到蚌埠、开封、扬州,授予治淮委员会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的治淮指挥机构,视察团到各治淮工地向干部、民工英模赠送印有题词的印刷品15万份,视察团发表的《告淮河流域同胞书》指出:“治淮工程只是除患救灾的紧急任务,同时也是国家长期建设的一个部分” ;“治淮工程并不是一个平凡的工作,而是一个变革历史、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 ;“我们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尽心尽力来接受的号召,完成所给予的任务” 。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就像春风,迅速传遍淮河大地,鼓舞着淮河儿女治理淮河的斗志。治淮第一期工程于1951年7月全面完成,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13个专区,2个市、48个县近260万人参加了治淮,来自全国的水利专家、科研技术人员达到1.6万人。

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迎来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大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主席写信报告丰收情形。皖北寿县迎河区大店乡32个雇农在信中说:修了润河集分水闸,使我们这里20多年不收的湖地都丰收了。夏天收了一季好麦子,现在我们又收了一万多斤秫秫(高粱);不要半月还能收一万多斤稻子。现在,我们锅里有了面食,身上穿了新衣,买了农具,日子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