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律意识提升

法律意识提升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09:33:17

法律意识提升

法律意识提升第1篇

一、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的现状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农民工大多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他们很少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对高层次法律知识的接触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深受农村地区传统小农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影响,对现代法律知识规范存在着一定的疑惑和抵触,因此农民工尚不具备清晰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比较欠缺接受法律等新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普法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亟需提高之处,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的状况。第一,农民工普遍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通常来说,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衡量公民法律意识的前提条件。一个公民如果没有充分的法律知识储备,其法律意识很难达到较高水平。我国的农民工,不管是老一代的农民工,还是新世纪以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处于最低水平,同时对接受教育又普遍持有“乐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这样以来他们对法律知识这类“高大上”的文化知识经常“置若罔闻”,尽管很多法律法规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据不完全调查,我国85﹪以上的农民工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基本法规不甚了解,而剩下的少数农民工群体虽然对这些法规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贯彻使用。正是法律基础知识的缺乏,让多数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经常遭受权益受损的情况,比如很多农民工务工时都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也有很多农民工连续工作几周都没有一天休息日,还有不少农民工因公受伤或丧命时只是通过“私了”方式得到极少的赔偿等。第二,农民工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对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活动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体验,虽然是一种理性认识,但通常是内在思想尚未系统化的表征形式,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一种主要体现。当前形势下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我国农民工的法律观念普遍比较淡薄,首先,大多农民工在处理事情时采取“找关系”、“拖熟人”等手段,不会走正规的法律程序,因为在农民工看来“权力高于一切”,即有权者完全可以越过法律而恣意妄为,也就是农民工对法律存在比较严重的怀疑态度。其次,很多农民工无法分清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农民工一般把二者混为一谈,这种认识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行为。另外,不少农民工不重视或者忽视法律的作用,特别是忽视法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经常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柔和在一起,从而无法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涵义与界限。第三,农民工缺失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公民主体思想变化和对象间转换的双向作用过程,一方面只有当法律活动让公民主体产生强烈的信服感时,人们才会形成相应的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则是只有当公民主体亲身体验到法律的作用和价值时,他们才会逐渐或瞬间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构建公民的法律信仰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核心目标,对农民工来说,由于长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又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他们在为自己“地位低下”无奈感叹的同时,对执法部门徇私枉法的行为可谓痛恨到了极致,他们很自然就对法律没有较高的信仰。在处理纠纷时,农民工要么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来私下解决,或者自己采用极端的手段,结果往往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当前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关键因素。第四,农民工缺乏必要的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解决矛盾冲突、维护权益而理解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这是公民法律意识的高层次直接体现,也是农民工群体最为欠缺的一个素质。首先,农民工守法能力较差。除了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之外,农民工长期过着“城市边缘人”的生活,对工作和生活不免产生失望、挫败等悲观情绪,进而形成一种潜在的违法动机,当这种动机膨胀到极限时,农民工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危害社会。其次,农民工用法能力不足。农民工不仅在自身重大利益出现损害时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能力欠缺,比如在购买东西时很少索要发票或者随手就把相关票据丢掉了,结果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解决。另外,农民工护法能力更是薄弱。由于长期受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在看到别人违法犯罪时总觉得自己有限单薄的力量不可能阻止强大的违法犯罪行为,于是很难出现见义勇为的行为。

二、我国农民工法律意识提升的途径

法律意识不高是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一个普遍现状,当然他们法律意识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上述列举的几条,这毕竟是一个深受传统观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的系统化问题,因此提升农民工法律意识是一个不可一蹴而就的长久工程。首先,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深入的文化教育,为其后来的生活与工作奠定知识基础。同时,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专业技术知识。当然,对于现有的农民工来说开展基础教育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应当强化对其进行岗前、岗中培训。这种培训要从两个层面做起,其一,政府机构要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既要制定详尽的民工培训计划,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一些专门规范的农民工素质培训机构,或者与当地各类高校的成人培训机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加强合作,使其成为固定的、长期的农民工培训中心;其二,督促用人单位采取具体的量化手段对农民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对那些不具备培训资格和条件的用人单位,劳动就业部门可以主动联系,既要了解农民工的实际培训需求,又要让培训机构认真对待,保证实现“教好教会”的培训目标。其次,强化普法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知识面。普法知识在我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其效果总是不甚理想,因为有关部门总是采用“印册子、贴标语、发传单”等简单低级的形式。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不能总是采用惯性思维,而要从农民工的兴趣点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提升其对法律知识的关注程度,比如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对农民工进行普法知识教育,这比单纯的法律概念讲解灌输效果要好。除了直接的普法知识宣传之外,可以举办一些切近农民工生活实际的文艺活动,比如农民工法制教育文艺演出等类似活动。这样不仅仅丰富了农民工的娱乐活动,而且使其在轻松愉悦中消化吸收了法制知识。另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执法力度,树立法律的权威,提升农民工的法律信仰。我国正处在依法治国的初级阶段,法治环境还不算完善,一方面虽然我们制定的法律条文在不断增加,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贯彻,特别是关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切身利益的规定没有完全履行,从而影响了农民工的法律态度,使其质疑法律的权威。因此,国家应当在保障现有法制切实推行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一些覆盖面更广的法律法规,比如《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反就业歧视法》等法规。除此之外,执法部门一定要强化执法力度,通过严惩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主体,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从而让农民工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与价值,进而逐步提高法律信仰程度。最后,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降低农民工法律维权的成本,增强其依赖法律的信心。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初级阶段,建立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是提升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可或缺的途径。通过富有公益性质的法律援助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农民工以较低的成本维护合法权益,这既是对其利益的保障,也是一个让其接触了解法律知识的体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这种公益性质法律援助活动的频频开展,才能让经济基础与文化教育基础都薄弱的农民工群体认可接受法律规范。

三、结言

法律意识提升第2篇

关键词:提高;法律;意识;思考

1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意义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做为一名高中生更需要明白作为学生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所以我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最起码在三个方面是有很重要意义的:首先来说,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规范高中生的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不少的高中生为了最求个性,违反学校的行为规范,穿奇装异服、旷课、抽烟、夜不归宿、打架斗殴等等,这正是法律意识缺乏的表现,如不及时教育制止,这些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而从我通过一些新闻事件以及网络报道结果可以看出:有不少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动,这不符合提高自我法律意识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其次,通过自我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帮助高中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我通过新闻了解到,在农村一些高中学校当中,学生的辍学率依然偏高,有的是学生本身厌学,但是也存在因家庭因素导致父母令子女辍学的现象;在学校还存在由于问题学生难以管理,对其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甚至变相勒令退学的现象;再例如一些企业接受未成年人辍学学生打工、接受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些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魔爪伸向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女生。这些不法行为有的已经构成了犯罪。但是,一些高中生并没有及时举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为了当代高中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高质量的实施教育,有必要的让我们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准确、及时地把自己愿望和要求反映出来,使违法犯罪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我认为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我们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态度和性格都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其思维上较偏激、固执,看待问题往往较为片面,行为具有盲目性,自我控制力差,容易以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较强的辨别能力,我们有时会把冒险视为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潇洒。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不少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东西也伴随而来,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作为堡垒,那么这些低俗文化就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使我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抓好高中阶段的法制教育、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

2提高自我法律的措施

一个人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不是天生、自发的,它是通过外部的教育和内在的体验逐步形成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离不开学校的帮助,同时家庭与社会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下面我就对如果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来说,学校应该将法律知识的教育放进日常课程当中,当前根据我的了解以及同学的反映,有些学校没有设置法律学习课程,或者有些学校设置了但是只是走走程序,上不了几节课又会被其他科目所“霸占”,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法律课程设为一门长期的、需要考试的课程,通过专业的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发散思维、大胆讨论实际案例,运用多媒体、录像、实物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法制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希望我们的家长应该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教育作用。其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既不能盲目溺爱、包庇袒护、放任自流,也不能硬性打骂、强行管制,家长应通过感情沟通和交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我还建议家长之间可以建立微信群,选出代表和学校建立起联系,利用每学期末学生家长会宣传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大家长群体中的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执法工作人员等职业优势,依托家长委员会为平台,开展家长法制教育的培训,传授法制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并通过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实现法制教育“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谁也不掉队”的目标。最后,我认为仅仅从教育方法与家庭配合方面不能保证我们法律意识得到有效保护,还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共同配合,例如相关教育部门在加强学校课程教育的同时,公、检、法、司法机关等有关部门协同配合,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咨询等专业支持,地方政府要争取资金修建普法教育机构和设施,开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服务,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高中生的法制教育,为我们接受法制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公安机关等部门有责任帮助学校加强周围环境的治理,要坚决查封社会上的物品,清理不法游戏厅和网吧,防止高中生因、酗酒和打架等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高中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门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强的发育优势,所以在提高自我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进行配合,社会有利资源共同参与,努力提高当代高中生的法律素质。

作者:谢谦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提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社会活动,遵法、守法、用法是每一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为基础,推动法律普及效果的实现。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普及与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现状看来,法律普及与公共的意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相互推动,共同进步。文章结合我国公民的意识现状,积极推进法律普及的措施为基础,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法律 普及 意识 关系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法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行为都要以尊重法律为基础,同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遵法、守法、用法,在了解法律的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用法维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带动公民遵法、守法、用法的基础,同时,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能更好地促进法律的普及与推广。法律普及与法律推广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法治社会服务,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我国法律普及现状分析

法律的普及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提高民众意识的基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家针对普法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法律普及与立法之间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加强法律普及是推进公民懂法、用法的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法律普及具有如下现状:

(一)法律普及范围

从法律普及的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法律普及的范围不够全面。随着我国法律普及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在法律普及上不断的深入,在普及范围上不断的扩展,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法律普及上极为重视,为了帮助偏远地区的民众提升意识,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学会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并避免无意触犯法律行为的出现,在偏远地区举行了多次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同时,在一些民众聚集的场所,如社区、活动中心、俱乐部等地方进行的普法的宣传活动,动员民众一起参与到普法活动中来,帮助人们接触对法律问题的疑问。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律普及的效果,促进了法律普及影响力的提升,但是,从法律普及的范围上来看,我国的法律普及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力求使法律普及行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因此,我国法律普及影响力范围是法律普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法律普及对象

所谓法律普及的对象,是指通过法律普及行为所影响到的民众。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是法律普及的对象。换言之,普法行为没有民族、地域、阶层的差异,普法行为“一视同仁”。在我国,法律普及所涉及到的对象从农民到工人,从蓝领到白领,从领导到群众,可以说法律普及对象涵盖了我国所有公民。但是,随着我国法律的更新以及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法律普及应该将其普法对象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的法律普及对象组织科学的普法行为,使我国的法律普及行为影响层面更加深远,普法对象更加全面。

(三)法律普及方式

法律普及方式是法律普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普及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是法律普及效果的保证。我国法律普及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和不同的普法内容设定丰富多彩的普法模式。随着信息化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普法活动更是融合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积极因素,将普法活动与现代化相结合,融合了现代化社会所提供的积极力量,丰富了法律普及的形式。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法行为在形式上还需要进行创新,使普法方式与民众背景相结合,体现普法的真正目的。

二、影响民众意识因素

民众的意识与法律普及之间存在这必然联系,只有民众提升了自身对法律的认识,才能尊重法律,并且能够合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对合法权利,保证自身行为不违背法律规定,做一个合法公民,根据我国的民众意识情况来看,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从目前来看,影响我国民众意识提升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基础法律教育不完善

在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固定化,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固定,以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明显不足,甚至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法律知识教育。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教育过程中法律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缺乏法律知识,而法律知识的匮乏便导致了人们意识的淡薄。基础法律教育的不完善阻碍了民众意识的形成,使人们在法律面前显得极为盲目,甚至是缺乏对法律的准确定位,致使许多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民众所普遍接受的,人们对于公众权利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是具有狭隘的小我观念,这种观念致使人们的生活圈和生活范围缩小,对于公众利益和权力不在乎,甚至是忽视。这种小我的观念是人们忽视了法律对于集体的影响力,也忽视了法律对于个人的约束力,有一些民众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便不会违反法律。这种小我的传统理念阻碍了民众法律的意识的提升。

(三)和平社会环境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安居乐业”的思想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国处于和平年代,而且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相对和谐,当然,不否认在我国的社会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和谐的,这种和谐的社会主流使得民众随遇而安,甚至忽视了违法行为对自身的危害,导致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会忽视法律的存在,当遇到违法行为的时候只顾逃避而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平社会的祥和状态影响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

三、法律普及与民众意识关系

法律普及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随着法律普及的不断推进,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时,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为法律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促进了法律普及效果的产生。

(一)法律普及对公众意识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律的普及为人们遵纪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奠定了基础,同时,以法律的普及为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民众意识的提升,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守法、护法、用法的行为中来。

法律普及能有效促进公众意识的提升。法律普及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法律所涉及能够加强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规避违法行为。从目前来看,我国民众的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法律的意识上,在对一些基本法律规范的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不足。从人们的思想理念出发,法律的普及是人们思想升华,意识提升的基础。法律普及是提升民众意识的一种基础行为。从目前我国法律普及的现状来看,法律的普及主要是向公众推广法律知识,传播法律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普法活动将法律所涉及到的最基本、最新、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里,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能有效提升人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使人们在思想深处理解法律知识,重视法律知识。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便促进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

同时,目前我国民众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基本生活中,意识形成的基础是日常生活,这使得许多民众的意识不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这种盲目的认识需要一定的行为予以规范,法律普及就为民众意识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们从不同的法律普及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规范民众的意识。因此,无论是从法律普及对民众意识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还是从法律普及对民众意识的规范性作用来说,法律普及都促进了民众意识的形成和规范,使民众意识在良好的氛围中得以规范。

(二)公民意识对法律普及的推动作用

法律普及的对象是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个体,换言之,法律普及是针对民众而进行的,在法律普及活动的作用点是民众,随着民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为法律普及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促进法律普及效果的产生。

首先,民众意识为法律普及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法律普及是针对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活动,法律普及意在端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加深人们对法律的了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守法、用法。良好的意识能更好地促进法律普及的开展,使法律普及效果体现的更为明显,并且,在良好的民众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法律普及活动,能有效地展示法律普及的作用,为法律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民众法律意识不强是法律普及产生的前提。法律普及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法律认识不明确,对于一些法律常识不了解的人,为了端正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加深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人们对常用法律知识和新颁布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人们自觉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行为。

再次,针对新出台的法律普及行为来说,良好的民众法律意识是检验新出台法律的重要标准。对于许多新出台的法律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中来,还不为民众所熟知,为了检验新出台法律的群众影响力,将新出台法律融入到日常的普法活动中,使人们对新出台法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民众的反应和意见对新出台法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新出台法律更能代表民众意志,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

最后,民众所具有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能促进法律的改革和发展,是普法行为具有新意义。对于法律普及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要将法律知识灌输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同时,还需要汲取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见解,汲取优势,对现有法律进行不断完善,使之符合人们的思想理念,促进法律与社会的融合,使法律体现人们的根本意识。因此,对于法律普及来说,良好的民众意识能够促进法律普及的展开,更能为法律普及赋予新的意义,提升法律普及的有效性,体现法律普及的真正意义。

(三)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法律普及对民众意识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民众意识对法律普及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法律普及与民众认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无论是任何一种民众意识,都体现出对法律的不同见解,不同阶层的民众具有不同的意识,以民众所具有的法律意识能带动法律普及的时效性体现,使法律普及行为与更符合大众生活,更加贴合实际。同时,法律普及活动的初衷就是为帮助民众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正确的法律认识。普法行为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普法影响面越来越来,普法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那么,法律普及行为的不断完善更有效地促进了民众法律意识的形成。相反,普法行为的不完善和不科学同样会影响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阻碍人们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同时,错误的民众意识也将阻碍普法活动的展开,限制普法活动的范围。二者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的关系。

法律意识提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而言,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是其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和集中体现,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具备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政治课中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分析,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途径,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的建设,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广大高中政治教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旨在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权利和义务意识,有利于青少年遵纪守法,减少违法犯罪,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1.1 注重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信仰法律,这样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进而来弘扬法律精神,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就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所说的话就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对法律的认识,若是教师能够表现的真诚,能够光明磊落,表现出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和真心信仰,他们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样使得法律意识得以传递和培养。

1.2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紧紧结合,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要注意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懂法,将来才能以一个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公民走上社会。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变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进而提升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律视频或者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搜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报纸信息和网络信息,进行整理学习,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真正落到实处。简言之,我们在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对于小孩良好个性,遵纪守法和良好的习惯都有着促进作用,是形成这些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法律教育是基于实践教育的,而这一部分多数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家庭一定要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高中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要求家长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用正确的做法和语言来影响学生,使得他们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也就是说,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上网闲玩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和有益的体育活动上。家长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培养自身高雅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而使得家庭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知法懂法,在法律意识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紧扣教材,不断探索创新,在政治教学中,从提升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及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进而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鑫.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科学与财富. 2012(5):1-2.

法律意识提升第5篇

1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

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就是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和社会保障。提升我国依法治国的水平,需要公民有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优秀人才,需要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形成自身良好的法律素养,从而适应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住屡见不鲜12004年云南大学与加爵杀死四位舍友案;2005年北京大学学生安然杀死同学案;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这都显示出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高,当前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水平不足,法律教学没有真正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通过这样的案例也町以让我们认谚{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要想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需要高校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大学生。提升高校法律教育也可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学生守法意识增强能够减少不法行为的出现,同时也能够按照学校的相父规定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中树市止确的法律态度,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发展基础。高校只有做好法律教育,才能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能维护他人的利益,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一份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

2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要素

2.1礼会历史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低,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较差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公民文化发育不足以及法律信仰的缺失。公民文化作为法律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法律建设水平。公民文化主要是从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产生的与民主政治文化相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法律信仰则是社会主体与法律接触,经过学习和实践后逐渐产生的情感信念,从而对法律形成一种信服和崇拜。我国封建历史时期比较长,结束封建社会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我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远刑的观念深入人心,传统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让中国的臣民文化根深蒂围,要想改变这样的历史思想意识,需要进行更好法律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圉公民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也存在着权大于法、钱大于法的现象,这主要受到我国几千年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影响,导致人们对权利的渴望超过了对法律正义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改变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信仰,为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2.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地域广阔,社会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高校法律教育需要有比较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还与良好的道德环境息息相关,如果社会道德环境不好,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高校法律教育的顺利展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来思想不断冲击着我旧传统的价值观念,除了优秀的思想,大量国外腐朽思想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不利于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当前法律环境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立法环节和执法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司法腐败大量存在,许多公民的合法权利得不到良好的维护,这样就会使公民对我困法制建设失去信心,进而会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水平,同时也会给大学生法律教育带来较多负面影响,不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2.3高校教育定位存在问题。高校法律教育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质量,影响到今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教育定位不准确,不利于我国整体高校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在教育时以市场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注重专业教育忽视法律教育。学校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法律认识不够充分。高校教育价值观也存在政治化现象,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小高,学校领导人员对这些课程不够重视,法律教育有的甚至依附于思想教育,使得学生的法律意识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领导要充分定位高校教育,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加强高校法律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法律知识保障。

2.4高校法律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中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足,影响到高校法律教育水平。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说教色彩较浓。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主要包含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但是该教材的内容说教性比较强,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会感觉该门课程缺乏亲近感,在生活中应用不够广泛。除此之外,该教科书中讨论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状况,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但是高校中往往是一学期学习完该门课程,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让学生提升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对法律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处理好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矛盾。教学大纲中规定用11个教学课时来完成教学,但是该教材中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想完成教学内容就很难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学进度非常快,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够全面。

2.5教学方法不科学。我国高校教师在进行法律基础教育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活跃性较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在讲解时缺少鲜活的语占和生动的案例,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提升。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大部分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没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法律学习方法,提升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3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3.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想提升高校法律课程的教育质量就要断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首先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法治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其次要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能够维护法律的权威,减少违法行为的出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褴;第三要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我国法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2优化教学课雀内容。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内容存在课时短但教学内容多的问题,而n法律教育多依附于思想教育中。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教材来说,涉及到的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劳动法以及治安管理条例处罚法、经济法、二大诉讼法等,教师在讲解时存在较大的难度,学牛只能学习一些肤浅的法律,不能够更深入的对其进行了解,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没有真正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让他们学会运IJ法律来维护A身的权益。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专业人手,了解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所需要的法律知识,有重点的进行法律讲解,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有更加深刻的法律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减少违法行为。比如f解兜法时以着币让学牛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知识,学会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3.3改进教学方法

3.3.1案例教学。教师在进行法律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知识更加生动,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教师通过案例透视社会现象,学生也叮以在案例教学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分析和探讨当前我国法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法学原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但是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要慎重,尽量使用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其剖析,结合自身生活和观察到的现象,将抽象的法学理论转变为形象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法律的兴趣。案例讲解完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反思,将法律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3.3.2法律情境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牛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存法律课堂上,教师通过法律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法律、学习法律。在法律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讲解者,学qi也不再是学习者,教师与学生相:甄之能够更好的进行探讨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卜在法律情境教学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内化,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法律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的法律知识后可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情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一情景中所要用到的法律,并且让学帮助主人公提Ⅲ相应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法律辩论赛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3.3.3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或者是教师依据某件案件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小组的交流来增强对法律的认识,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学牛也可以像教师提出问题,并且在这样的问题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X寸法律的认识,学会应用法律,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遵守法律,减少违法行为的出现。

3.3.4实践教学法。教师在进行法律教学时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重视法律实践,这样町以提升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来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双方律师、审判员、审判长、证人以及书记员等,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讲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应用到模拟法庭,使学牛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识,让他们更好的了解我的法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邀请法律专家来进行法律知识讲庸,增强学生埘法律的认知度,提升学牛学习法律的兴趣。

4总结

法律意识提升第6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法律意识;法治

1 概述

已经过去的十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中阶段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接班人,正处在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法律意识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一员,我们的法律意识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在学习法律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当代高中阶段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意义的。

2 法律素质基本理论

我们研究一个新对象需要对其概念进行统一和分析,因此我们就从“法律素质”的概念开始分析怎样提升当代高中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所谓法律素质,最常见最通用的说法是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的总和。在这中间,法律知识一般指的是我们通过学习所掌握的法律法规、法学理论等知识;法律意识也就是我们的一些思想上心里上的针对于某些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法律运用能力是我们通过学习法律之后利用法律,并且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的能力。三个方面由浅到深,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内涵。

社会上对法律素质的本质内涵有很多说法,比如:“2要素说”,即指大家常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包括众所周知的学法、守法、知法和用法;“3要素说”,即法律能力、法律精神和法律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4要素说”,四大要素分别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能力,在这中间除了法律意识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其他三个都是重要的法律要素;除此之外还有“5要素说”,“9要素说”,“三维结构下的十二项要素”说等等。法律素质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优良的公民素质。

3 法律意识影响因素

当代高中阶段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几十年的努力过程中终于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事实证明,普法教育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法律法规,并且通过学习国家法规更能使高中阶段学生懂法用法、明辨是非。通过调查发现影响高中阶段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身素质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自身的素质是影响我们法律意识的内部因素,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处在中学阶段的我们正是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这个阶段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关键作用。就自身素质来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自我认知和自我心理素质。

(2)家庭氛围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避风港,家庭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因素。都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的日常行为会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好的家庭氛围对法律意识的升华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也会耳濡目染,法律意识也会慢慢提升。

(3)学校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学校也是法律意识提升的主战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只是通过开设一些简单的法制课来培养法律意识,这是完全不够的,况且有些学校还不重视这一类课程,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缺乏相关专业老师等,这都直接导致我们对法制课认知度低。

(4)社会环境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我们都会走向社会,社会也是我们最终的大舞台,因此社会的环境也是影响我们法律意识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必然会导致我们周围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法制观念等出现多元化,对我们法律意识的提升也带来了影响。一般来说,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家庭因素会日趋弱化,社会因素随之加大。

4 提高法律意R有效对策

法律意识是我们当代高中阶段的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针对有效提高法律意识总结以下几点:

(1)完善体制与科学管理

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教育机构体系,这是提升我们法律意识的基本前提。然后要整合法律素质培养的连贯机制,这是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基础,最后要拓展“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法律意识的重要保障。

(2)学校是提高法律意识的主战场

学校作为我们提高法律意识的主战场,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法制课程,材,提高课堂质量,然后提高老师的法律素养,规范校规校纪,推进法律宣传,联系实际,加强我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

(3)社会环境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法律意识宣传,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们的法律意识提高加上保护伞,增强每个人的法律意识。

(4)客观的评估有利于法律意识的提升

客观的评估对我们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制,多方面鼓励,并且建立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要完善评估反馈机制。

(5)创造学习条件,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培养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培养意识,知识先行。因此,为了培养高中学生法律意识,我们必须创造各种条件满足高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首先,学校的法律课程设置要有保障。在课堂上学习法律虽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也不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全部,但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而且学生们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法律知识还可以相互探讨,互促互进。其次,对教授法律课程老师的相关资历要有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能在基础知识上教育和启发学生,还能引导学生并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非专业的老师自身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就不能形象生动、系统逻辑的把知识讲给学生,更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活动,促进高中学生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并检验其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情况,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社会作为高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客体,也必须尽到“义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所以整个社会首先就要营造一种学习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氛围,让高中学生每当接触社会的时候都能感到法律的存在性和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法律作为一种思考和行为准绳广泛存在于社会当中,而对于即将面临社会的高中学生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5 结论

法律意识的发展提高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我们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地对策,让法律意识在当代高中阶段学生中稳步提高,通过这些政策,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知识,以及守法用法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J].中学教育.2015.2

[2]张小虎.法制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法律意识提升第7篇

关键词:青少年 合法权益 法律 权利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深地认识到法律对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地认识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切实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由于我们还尚未成年,社会经验较少,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地辨清社会的诱惑,很可能上当受骗,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地侵害。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学会采用种种手段来实现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一、目前青少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一)青少年受教育权受到侵害

青少年受教育权受到侵害的现象很常见,这是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体现。有很多的同学受教育权利受到了严重地侵害,导致他们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对于个人的健康发展和未来成长十分不利。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少同学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不遵守课堂教学秩序,时常会逃课、欺骗老师等,影响了自身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第二,对于不少青少年来说,家庭条件较差,很多时候为了节省家庭开支,往往会通过打工等方式来为家庭获取经济收入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合法权利受到侵害,这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

(二)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出现

青少年犯罪现象频频出现,也成为社会的常态。不少青少年缺乏法制观念和法律认识,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逾越法律的界限来行事,从而在社会不良诱惑的趋势之下,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从根本上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比如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偷盗抢劫等问题的出现,都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体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有着极大地影响。

(三)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不强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法律维权的意识,这在根本上不利于青少年地发展和成长,对于自我完善与自我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在社会上遇到很多意想不到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会通过暴力等手段来解决,结果直接地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只有不断地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才能够从根本上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二、如何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一)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于高中生来说,要不断提升对于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好课堂知识,将所有的法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地梳理,从根本上把握课堂学习内容,以此来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

(二)青少年行为应受到家庭的监督

作为一名高中生,由于自己在心智、情感、思想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要想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接受家庭的监督。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能够积极地向父母请教,并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来更加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来让自身的行为更好地与社会规范接轨,这对于自身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积极参加学校普法教育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充分地认识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来更加深入地将其中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于自己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善于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该以法律作为参考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修养,从而来更加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还是自我素质提升和法律意识增强的过程,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想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接受家庭和学校的监督,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普法教育活动等,从而来不断地强化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雍政.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法律意识提升第8篇

摘 要 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应当领导干部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干部培养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本文将对强化领导干部法律意识途径、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途径进行分析,为提升我国基层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法律意识 责任意识 基层领导干部

基层领导干部开展管理工作成效与其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尽职尽责、处处为国家和人民着想,进而更好的实现干部职责;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领导干部则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贯彻国家法律要求、法律原则和精神,进而使普通民众正当权益免遭侵犯。由此可见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是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必然具备强烈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所以为了保证领导干部有效履行职责,提升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尤为必要。

一、强化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深入学习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

法制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主体进行主动的培养。五年普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但主要是学习相关法律条文,多数干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相应的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法律普及没有被提升到较高层面。实际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干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范的违法行为,或缺乏对他人权利保护和尊重的认识,损害他人权益的现象。所以,领导干部不仅要对法律规定进行全面学习,还要对法律价值取向和精神进行深入了解,真正了解法律真谛。还要帮助基层干部对私权利和公权力的边界和关系进行明确,认识到作为国家基层干部应当根据法律和宪法规定履行公权力,公权力行使是受到限制的。这种限制体现了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权,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真正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二)具体实践中完善工作方法

人们在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逐渐形成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对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在相关工作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着重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和意识的不断提升。基层干部解决、思考、分析问题应当从法律角度出发,运用以法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实际工作中确定主张、制定决策,应当对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法律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具体管理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解决工作问题和矛盾,应当充分贯彻和执行法律程序,达到以法育人的目的。

(三)将依法行政能力和意识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当前我国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政治意识强、法律意识弱的问题,相应的法律教育培训互动并没有真正发挥培养干部法律意识的作用,搞得轰轰烈烈的培训教育活动收效甚微。近期国务院颁布的加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要求,严格考核、测试基层干部任职前的法律知识。对拟上任的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在任职前接受依法行政情况和是否掌握法律知识的考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接受法律知识测试,在决定任命前应当对测试和考查结果进行充分考虑。这种情况下产生更多具有较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基层领导干部,为基层依法行政奠定了良好基础。基层人大、党委应当在基层干部考核、任用主要依据中纳入学法、用法能力,组织部门应当通过考察依法办事能力、法律素质进行干部任用选拔。地方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有效的引导机制,推动基层领导干部用法学法,最终实现基层领导颁布整体法律意识的提升。

(四)在依法监督内容中纳入干部行为

公民正当权利能否实现与行政权利行使是否恰当息息相关,而实际中行政权力具有易扩张的特点,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障基层领导行政权力,让宪法、法律赋予基层领导干部权利得到整个单位、行业、社会的认可,对于基层干部正当行使权利任何任何和组织都不得干预,让公民相关权利的实现和行使得到保证。另一方面要制约和监督基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权力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会滋生罪恶与腐败,会给公民、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应当依据相关制度和法律规定行事,不得超越法律现有框架,确保公民正当权利不受权利行使侵害。在监督、制约基层干部行使权力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讲制度建设的语气功能和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制度对行使权力行为的规范。其次要充分落实监督,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规定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敢于迎难而上处理问题,形成对基层干部违法行为的有效震慑。

二、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教育,培育正确权力观

清醒认识权力本质是基层领导干部形成责任意识的基础,只有对待权力时抱有正确态度,才能够自觉、充分履行职责。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就应当正确运用和对待自身权利,将为谁服务、谁掌权问题解决好。基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并不是在接受组织的补偿,而是履行职务责任,干部权力也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筹码,而是每个基层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义务,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解决权力观问题最根本手段是强化党性锻炼和学习,在具体工作中自觉贯彻社会主义理论,提升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做到自励、自警、自省、自重,最终实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二)强化能力建设,提升能力素质

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形成强烈责任意识,为人民尽职尽责的工作,就应当对自身能力素质进行强化。通过坚持实践锻炼和学习管理知识,推动自身社会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运用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增强工作实效。应当做到有勇有谋,对现有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实际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妥善处理,有机结合讲清道理和做好工作,有效缓和、解决矛盾;应当做到有勇有道,在执行相关政策时严格遵守法律和规定,充分了解和吸收群众意见,将震荡和矛盾控制在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当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推动高效运转、规范有序局面的形成,并对工作中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总结,进而不断提升管理成效。

(三)注重提拔负责人干部,形成正确用人导向

在选拔干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那些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的干部,使他们在更高岗位发挥出更大作用。同时还应当对干部评价机制和考核体系进行完善,看待干部时应当客观公正,将组织选拔视野拓展到那些实实在在做事、勤勤恳恳为民的干部。同时还应当对民族推荐工作进行改进,强化民意调查、让广发民众充分参与进来,使得推荐上来的是实绩突出、尽职尽着的优秀干部。在选任用人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德才兼备的原则,保证提拔干部在新的职位中能够尽心、尽力的履行干部责任,推动重视踏踏实实做官、老老实实做人的人才的用人导向。

三、结语

实际中优秀干部必然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这也是领导干部充分、有效履行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很多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还有待提升,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自身应当给予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干部两项意识,进而将领导干部领导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的为人民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小平,王海洋,李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J].前进,2014.07.

[2] 郝湛秋.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06.

[3] 张恒述,张晓光,林夏等.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十种意识[J].先锋队,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