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41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1篇

关键词: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7-01

三无精神病患者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赡养抚养人且患有精神病的人员。绝大部分患者长期流浪街头,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等;另外患者被动入院后,甚至在幻觉、妄想支配下,表现出冲动、伤人、出走、自伤、自杀、毁物等破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为高风险专科之一,极易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分析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及其存在护理风险的原因,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1 分析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1.1 三无精神病人自身存在的护理风险的原因:患者由于长期流浪街头,生活环境差且多数严重营养不良,许多病人还伴有多种躯体疾病且病情复杂;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常伴有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护士难以了解他们入院前的疾病状况、生活背景等情况,因此增加了护理的难度与风险。

1.2 护理人员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的评估意识: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是各人发病的情况不同,既往病史不详,这对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例如,因个别护士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的风险评估,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在护理上马虎行事,对新收病人严重的躯体内外伤疾病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有的护士自认为病人的物品不值钱,没有按规章制度保管,都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1.3 三无精神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交流较为困难,有的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语言障碍,甚至不会写字。给医疗护理、病情资料的收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给联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三无精神病人无法出院,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1.4 护士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有的护士认为三无精神病人没有家属陪伴,自己的责任会减轻,因此,对病人的巡视不到位,没按要求去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也有的护士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未及时发现病人藏药、假服药等现象,使病情得不到控制,从而导致病人发生意外,受到伤害等等。

2 三无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三无精神病人的收治、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甚至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工作都会产生风险。而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及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三无精神病人这种特殊的群体,由于病史不清,对院外的情况不明,某些病人可能行为往往具有危险性,如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安全也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病人入院时留取相关的资料,护理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卫生处置,并在处置前后拍照存档。对一些特殊躯体情况如明显外伤、躯体畸形的患者都应在第一时间拍照存档,并在照片上标明住院号、在病历上贴上照片,以便于辨认。

2.2 做好病人随身物品的清点、登记工作,同时进行安全检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随身物品,如身份证、首饰、钱等贵重物品,并在护送民警或其他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做好详细的登记并进行双签名(护士、民警签名)。不要随意丢弃病人的随身物品,即使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如指甲刀、笔记本等,都要做好详细登记,并由交接人员双方注明交接日期、时间并签名,以免日后引起纠纷。

2.3 详细填写核实护送入院相关人员资料,如由民警护送入院时,应认真填写”110”派出所的单位名称、民警姓名及其警号、警车牌号、联系电话等,做好备案,以便查询。

2.4 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以便尽快与其家人联系,协商出院事宜。在病人出院时,护士应把病人的随身物品交给护送人员,并做好相关的移交登记手续,认真填写病人出院时的去向登记,以及做好各项相关护理记录。

2.5 及时完善相关护理文件书写,减少安全隐患 由于三无精神病人无供史者、无(或暂时无)监护人,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情况只有靠医护人员的文书记录来反映。因此要重视医疗护理各阶段的医疗文书规范,如实地记录。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2.6 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特别重要,三无精神病人往往病史、主诉不明,并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还有怀孕的女病人等。因此,要求每一位三无女精神病人人院时都要进行HCG检测 必要时做子宫B超检查。另外,由于三无精神病人入院前情况复杂,不排除患有传染病甚至性病等的可能,因此,护士应做好自我防护并对病人作相应检查。

2.7 加强病房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病人在服药、就餐、洗澡,做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同心协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确保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严格交接物品,发现丢失及时寻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躁动房间,并实行分级护理。病人外出活动,工娱疗后,注意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回病房。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急救药品器械完好备用。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2篇

精神科实习心得【1】 作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习,一方面让我们有机会对专业课知识进行总结,便于查缺补漏,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区别;另一方面实习也是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体验作为一个职工承担的责任,帮助我们将来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个人之见,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培训。

一、实习学后的总结

第一阶段的医学实习地点是长清区人民医院,我在内科三病房区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医内科,了解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以及简单的临床用药,这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西医内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书本上的记载与临床是有出入的。

第二阶段,在济南精神卫生中心进行心理学实习。我在精神科三病房、心理科及门诊都进行了实习,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神科三病房区实习期,病房里有八九十个病人,病种多样。有时候主任查房时会给我介绍病人的典型症状。若当时我感觉没有把握,查完房我赶快翻看那位病人的病历,再看看课本,结合起来,使自己对这个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们没有学习过精神病学,但我们学过变态心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对课本里讲的症状部分掌握的不好,容易混淆。但在结合了典型的病例之后,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我还认识到以后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踏踏实实,结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的打牢基础,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后束手无策。

二、实习岗前的培训

虽然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遵守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有每个职工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首先作息时间方面,两个阶段的实习都是在医院进行的。医院里每天早晨都要交班,一般在八点,这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八点前到医院,而且不能无故提前下班,擅自离岗。当然作为实习生,我也不例外。其次服装要求,在医院里当然穿隔离衣。我们专业没有发,我借了一件很厚的长袖。五月份,天气很热,但还是坚持穿,而且带实习卡,因为这是我们的标志。这也告诉别人,我们是新来实习的,请多包涵。

(二)遵守职业道德

人有社会性,是讲道德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将从事自己的职业,职业道德也是我们每个职工都应该遵守的。在医院里,我们要对病人负责,关心病人,不歧视病人,真诚地为病人答疑解惑。

(三)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保护好自己。不论是在精神科还是内科,医生都很重视病历的书写,因为这是解决医患纠纷的证据,是保护医生的法宝。二者不同的一点是在精神科,更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因为精神病人伤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我在精神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卢主任就提醒我,当病人走向你时,注意他的眼神不对就赶紧跑。曾经就有一个实习生被精神病人打得头破血流。其实,不只是医生,其他职业也如此。只有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搞好工作。

(四)搞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要完成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医生和护士需要配合,医生下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当有问题时赶紧向医生询问,共同为病人治疗疾病。医生和医生之间也是需要沟通的。对一种疾病没有把握时就要和其他医生探讨,或是请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当然这也是本着为病人负责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上下级关系,和其他单位的关系等。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所需,而且是生存所需。

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知道前段时间的学习还有什么不足,那些地方还需要更加努力。只有经过实习,我们才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将来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实习就是学习后的总结,岗位前的培训。

精神科实习心得【2】 1 保护性约束和隔离问题

《条例》第32条第3款规定因医疗需要或者为防止发生意外必须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暂时采取保护性安全措施的,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决定,并在病程记录内记载和说明理由。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当解除有关措施。精神科护士对有严重伤害、破坏或自杀行为的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其后果将非常严重,采取约束和隔离措施是必须的,迫不得已的。但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和委托。临时去获取这种知情同意显然不可行,应在患者入院时给患者监护人讲明理由,签订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和隔离措施的知情同意委托书。《条例》规定保护性安全措施应当由执业医师决定。护士应近医嘱执行,不得越权任意施行。在采取安全措施时要给患者说明理由,尽可能争取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同时要按保护性约束和隔离的护理操作规程正确实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患者病情一旦稳定,立即解除约束和隔离。事后在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中记录实施经过,充分反映采取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明白,保护性安全措施尽管是医疗和安全所必须,但毕竟侵犯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患者的心灵伤害甚大,很多患者长久耿耿于怀,甚至引发患者的报复。所以,这种安全措施要依法施行,慎之又慎。

2 意外伤害事件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过程中发生自杀、自伤、攻击、毁损事件不可完全避免,不少患者是防不胜防。关键是这种意外事件医院管理有无过错,医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民法通测》第160条规定: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2]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三年有期徒刑或拘役。[3]既往这类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通过医患双方协商或患者单位调解都能得到通情达理的解决,极少牵涉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的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依法执业,依法医疗。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有过错,没有尽到职责,使患者受到了伤害,造成了不良后果,轻者要给予经济赔偿,重者要受到刑事处罚。有时患者受了伤害,医护人员并无过错,也会长久陷入医疗纠纷之中。在临床护理中,要不断提高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及早识别患者自杀自伤、攻击伤害行为的征兆,及早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防范于未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克尽职守提高到法律层面去认识和践行。

精神科实习心得【3】 目前我们在对护士培养方面都是以全科护理为方向,大多护生毕业后的去向是综合性医院。在学校中也比较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及内外科常见疾病等知识的教育,护生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科专科知识,同时又缺乏精神科的临床实践机会。而精神科工作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一名新护士进入一家精神科医院工作,试想以她以往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是很难胜任精神科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的进行专科知识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护士。现将我的一些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科护士需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住院精神病人急性期一般都无自知力,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出现各种异常行为举止,特别是突发性冲动,暴力行为时有发生,在与其接触中,护理人员难免会受到病人的谩骂,甚至身体的伤害。我们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一定要表示忍耐、克制、理解、同情。不能嘲弄、取笑,侮辱漫骂,更不能伺机打击报复,要充分体现一名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体现精神科护士的美德。

1.2 具有丰富的基础及专科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

精神科医院专业性比较强,比起综合性医院,平时接触到的操作又少,长此以往,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精神科病人一般都以长期住院病人居多,随着药物、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病人发生躯体疾病变化的机率大大增多。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常主诉不清,很容易漏诊,误诊,导致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病人自杀较常见,如何及时了解情况,防范自杀发生。都要求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及丰富的基础专科知识。

1.3 较强的语言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重视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也能够观察到某些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有时精神病人常隐瞒病情,在与病人沟通时,要做到仔细,耐心,在了解各种疾病,各种精神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为医生提供疾病的动态信息,有利于更科学的制定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精神科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是对患者实施护理

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制定了护士日常规范用语,如:入院宣教用语,健康教育用语,操作用语等。

1.4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有很多情况没有主动述说病情的能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认真的观察患者,通过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心理动态等了解到患者的一些疾病变化及治疗效果。在护理过程中,若观察病情时粗心大意,病人的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都可能对病人的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各种意外事件发生。而要想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2 新护士的特点

2.1 陌生及恐惧心理

由于精神科新护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精神科特殊的布局,到处都是铁窗铁门,随手关门等严谨制度,精神科新护士一般之前又很少能接触到精神病人,当看到病人由于精神因素支配出现的很多怪异的精神症状,便让其出现胆怯,不敢接触病人。

2.2 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缺乏

新护士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在熟悉了三班的基本工作流程后,容易麻痹大意,特别是在临晨,交接班等特殊时段,由于工作人员疲劳及一时疏忽,最易发生患者的自杀,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无法弥补的。现在的新护士又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在家中倍受呵护,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大会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等特质。

2.3 处事能力差.及缺乏观察能力

新护士大多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工作热情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精神科专业知识技能,对精神科病人的常见症状、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的常规护理等不能正确认识。对一些规章制度,特别是保护护理制度、危险品清点保管制度、夜间巡视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防范预案也未能全面掌握,对精神科意外事件(如噎食、自伤自杀等)出现时反应慢,常会手足无措处理不及时,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精神病人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病人的精神症状,新护士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去发现,而经验老道的护士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发生。

2.4 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

新护士因在校期间未系统学习精神科的理论知识或对精神科护理学没有加以重视,实习期间也没有精神科医院的相关实习。因此刚进入精神科病房工作时很难适应。

3 针对性带教措施

3.1 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原则,消除恐惧心理

精神科对于一名新护士来说无论环境或病人都会带来陌生,紧张,害怕的情绪。带教老师应该认真介绍环境,特别是病房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讲解一些精神科专科知识,让其了解不同病人的接触方式。如碰到冲动激惹的病人,应避免与患者正面冲突,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对有幻听吸引其注意力,不愿进食的患者,可在耳边以较大的声音劝导提醒,以干扰幻听促进进食。对于违拗的病人,在接触时不能与病人对着干,要表示理解,适当顺从病人的意愿。在一开始与病人的接触中可以采取由带教老师陪同下,老师先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后,鼓励新护士与病人接触沟通,逐步克服紧张情绪,直至能胜任精神科工作。

3.2 强化安全教育,增强责任心

精神科护理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即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首要责任。精神病是大脑机能 发生紊乱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有的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或思维内容不暴露,病人往往发生自杀、伤人、自伤、出走等意外事件。护士既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又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这无疑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加之精神病人绝大多数无陪护,护士担负着护理和监护的双重角色。入科时给予做好详细的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工作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妥善保管好钥匙,做到随手关门,钥匙一旦遗失立即寻找汇报。在交接班时做好危险品及病人的清点工作。加强安全检查,严防将危险品带入病房。每周做一次彻底的安全大检查,设施有损坏应立即报修,责任到人,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保护病人严格按照保护护理制度进行护理,避免保护与非保护患者同处一室。平时带教老师还应该讲解一些案例事件,以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3.3 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平时以业务讲课、指导实践、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宣教,使其逐步掌握精神科知识。在工作中,不背对病人坐或站立,与病人交谈时,注意周围环境和防范;对手持物品、有伤人企图的病人劝导时要大胆、镇静。选择病人最信服的人进行说服诱导,或由一 名护士与其谈话,另一人从背面或侧面阻止病人,切不可强行夺取。

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3篇

[摘要]目的:护理道德建设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护理技能,优质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它直接反应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护士的文化素养,是衡量护士护理道德的标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道德的要求更为严格。下面谈几点护理道德在精神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道德;精神康复

1 职业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1.1 为病人安全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护士是病人住院期间安全的保卫战,执行每一项医嘱操作,都应体现出对病人高度的责任心。住院期间,病人及家属把生命的安危托付于我们,我们不仅负有法律的责任,而且还负有道一声的责任。特别是对于散失理智的精神病人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负有对特殊事业的献身精神。因此护士在精神康复及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做到有人或无人检测一个样,清醒糊涂病人,贫、富悬殊病人,城乡病人都要按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去做,自觉一丝不苟地做到:给药,治疗操作前后认真查对,如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开放病人时认真清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按道德规范为病人服务,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只有长期坚持落实,才有利于病人康复,若稍有放松,就有发生差错事故的可能;轻者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重者可能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2 护士责任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护士的责任心是护理道德内容的体现,它表现在对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与制度的严格遵循与坚持,它要求护士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病人极端热诚,不歧视病人,尊重患者的人格,视病人为亲人,病人安全高于一切,做到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快速准确地执行医嘱,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减轻病痛。对于危重病人勤巡视,细观察,准确掌握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挽救生命为己任。但病人最怕的是反映情况时个别护士说:“医生在时为什么不讲,医生走了才来说,明天医生来再说。”这样让病情的治疗拖延了时间,使护理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也给医院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1.3 护士同情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精神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情症状不同,丧失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及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关心、同情和帮助,做事是被动服从,期望值较低,特别容易满足,所以作为精神科护士应视他们为亲人,具有同情心,主动做好护理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训练和心理安慰,为患者创造优良的环境,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

2 语言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通信息,相互沟通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高尚美好的语言,可反映出护士的思想情操,文化道德修养。特别是对精神康复患者来说,护士对病人的语言情感性要强,要耐心细心循循善诱,并体现出高尚及严肃性。如:在与病人交谈或做治疗时,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或职务来称呼,尽管住院病人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淡漠精神衰退类型的,但多数人同样需要被人尊重,对待康复期精神病人称呼同样是一种语言上和心理上的沟通,称呼体现了对康复病人人格的尊重,他体现了护士的修养。面对淡漠懒散的精神康复病人护士给予他们的言行影响尤为重要,作为精神康复护士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训练好病人,让病人信任你,服从你,护士先应做到言谈举止端庄,仪容、仪表整洁大方,说话和蔼可亲,观察病人注意了,讲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反馈,让病人充分理解其含意。在进行康复技能训练中,要耐心指导,切忌语言粗暴,随便训斥埋怨病人,损伤病人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当病人对药物,病情及其它问题不理解而提出疑问时,护士应耐心解释,若此时很忙也应对病人说一声:“你提的问题等我忙完之后再给你解答。”护士决不能因忙脱口而说:“你没见我这么忙,哪有时间解释。”或者说:“不知道,去找医生。”。这样会使病人觉得护士态度冷漠,生硬,只知道打针发药,带病人晒太阳,护士称了真正的打发护士,太阳(医生)护士。这些若处理不当,往往失去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使矛盾激化,发生争执,甚至延误病情。

3 行为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行为是塑造心灵的途径,也是显示心灵的表现。护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病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如镇定的表情,轻盈快捷的步态,饱满的精神,给病人带来信心,产生良好的现象和安全感、信任感。工作中护士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工作无论在哪一个护理岗位都应该为病人创造一个优良舒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病人精神康复的要求。

精神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更体现了护士高尚的道德行为,是美好心灵的写照。“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指个人独处的时候亦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护士在许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单独为病人进行治疗及护理,特别对一些淡漠的精神病人来说,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或事被动服从,在执行医嘱中该处理的工作没有按规程做病人也不知道,往往无人察觉,但有时观察到的病情遵医嘱执行,喜欢多服药的病人则说我的药为什么少了,要求多服药,让病情早点好,有的则认为服多了药影响身体,责问护士为什么要加药等,这些全凭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道德观和责任心行事。护士无论在做任何操作中都应该按操作规程来做,以为护士是病人康复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神,护士的行为应做到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白人晚上一个样,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为己任。

4 人道主义精神在康复护理道德中的体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在对慢性精神康复病人护理治疗中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地忘我工作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时能毫不犹豫地做自我牺牲。如:当病人呼吸骤停时,护士当机立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日常生活训练中,护士教会他们日常生活技能;为年老体弱患者增强营养,护士为他们亲手制作可口的饭菜;为长期无人探访的患者送温暖,护士送毛衣,捐鞋袜,为他们防寒;护士为患者在孤儿院的子女寄去春节的慰问,捐款、捐物;为解除患者并发症的痛苦,护士配合医生转诊,守候病人手术完毕转危为安;在帮困扶贫活动中,护士多少次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灾区人民送去关怀等等所有这些行为,如果没有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没有自求恩精神,没有高尚的护理道德及人道主义精神,是难以做出自我牺牲决定的。我们精神康复护士的一切行为,应让全社会看到精神科护士特殊护理工作者的崇高形象,让大家体会到精神康复护士为患者奉献的一份爱。因此,作为精神康复护士应树立正确的护理道德观,热爱本质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开拓前进为振兴护理事业,开拓护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4篇

关键词:国内;国外;精神科护理;现状;展望

国内外关于精神科护理的研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应的保护精神病患者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快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1.精神卫生工作与法律

随着生活工作的压力,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在逐步地增加,而且数剧的增加每年都会达到一定新高度,据统计,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各类精神病患者的数据已达到1亿人,这个数据说明每14人中就有一个是精神病患者,2014年这个数据又到新高度,达到1.2亿,仅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数量已达到429.7万,数量的递增,自然需要对相应的精神卫生工作和法律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外率先对精神病患者的权益、财产、尊重权利等提出了保护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逐步形成精神卫生服务与法律体系。早在1986年,澳大利亚就出台了相关的精神卫生法,并扩大了关注精神病患者的范围,并把关注点逐步拓展到社区;1992年,澳大利亚又了关于精神卫生政策及服务计划,把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和所得到的服务等作为研究重点,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之后又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权益和福利,比如,将精神服务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

日本关注精神病患者也比较早,在1990年就开始出台精神病患者监护法,之后又提出精神保健福利法,着重对精神病患者相关的福利、权益、保障等做出详细的说明,着重强调要保护精神病患者的相应权益不受侵害。

我国提出相应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较晚,近年来,国家相继开始重视精神病患者的保障,各省市也开始重视精神卫生的建设,2001年,北京市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中涵盖了精神卫生建设,2002年,上海市颁布了精神卫生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政策性地方法规。之后,全国各省市也极强了关于精神卫生建设的步伐。

2.现阶段国内外精神科护理现状

2.1精神科护理服务现状

2.1.1精神科医疗护理 精神科医疗护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比较专业,医院提供专业医护水平,并及时跟踪用药后观察,随时掌握患者动态。国内外关于精神科医疗护理除了护理方式、服务理念等有所差异外,其他关于护理内容并无明显区别。

2.1.2精神科社区护理 由于精神病患者数目的增加,医院床位有限,大量患者开始进入社区,精神科社区护理率先在国外进行,已经进展30多年,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我国香港对于精神科社区的关注点比较高,在社区中建立相应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为患者回家后提供更多的精神护理服务,比如提供职业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康复,还为一些患者提供就业,减轻家庭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康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社区护理发展比较缓慢,相应的护理中心、护理人员比较紧缺,医院与社区之间没有紧密的对接,缺少专业的康复服务体系。

2.2精神科病房管理现状 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国际上习惯用风险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采用颜色来对患者进行区分,主要分为红色、黄色、绿色,红色表为严重精神科患者,需要专科治疗,黄色表为一般精神患者,需要到防治机构进行治疗,绿色表为轻度精神科患者,可以回家或者社区进行治疗。国外对于研究精神科病房管理较早,早在20世纪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而国内关于精神科病房管理发展较晚,受资金、专业人员、管理方式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仍然以封]式管理为主,这种封闭式管理的方式使得患者缺少关爱、锻炼等,进而康复效果不明显。

3.我国精神科护理展望

3.1法律助推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法律的重视和相应制度、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精神科护理的有效发展,目前国内外虽然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措施,但是在精神科护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和助推效力,尤其是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所以法律角度仍然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快速发展的方向。

3.2注重精神科社区护理的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精神卫生服务还不够成熟,相应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而且仍然还是以医院为主要的康复单位,医院护理的弊端不仅是患者负担加重,还对其后期康复治疗产生一定的制约。而社区护理不仅可以缓解医院的工作压力,对于患者的康复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社区护理应该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的主要方向,加大社区康复机构、中心的建设,加强与医院的对接,及时有效地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加快精神科护理的发展。

3.3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的发展 开放式精神科管理模式必然是未来精神卫生护理建设的重点,精神病的治疗不仅仅依靠医院与医疗中心、专业医护人员,更需要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患者积极的心态参与配合治疗,患者家属精神关爱和物质上的全力支持,更有助于患者加快康复,这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主要反应在治疗系统、组织管理系统、患者等几个层面。同时也要积极地宣传如何预防精神病,以及治疗康复措施,加强相关卫生知识和护理技巧等的普及,对患者采用开放式的自由管理,给他们创设良好健康的环境,给予来自社会多方的关爱,加快患者康复,同时减少复发的概率。

3.4注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 目前国内关于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较少,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病患者数量的需求,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阻碍了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培养,对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工作标准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同时加强对精神科护理专业的重视,注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而且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更要具体化,细分到精神治疗科、康复科、儿童科、成人科等护理人员的培养,培养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才是目前精神科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某科室收治住院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60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原因主要与精神症状否认有病有关,表现主要为不配合治疗及攻击行为比例最多,时间多发生在早上,方法以保护性约束法占比例最多。结论: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

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常给个人、家庭、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造成威胁。它是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护患冲突及纠纷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冲动行为,尤其是攻击行为的发生,避免护患冲突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某科室2012年7月~9月收治的男性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患者60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7例,情感性精神病5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年龄18~58岁,平均(32.4±10.2)岁;已婚14例,未婚44例,离异2例;小学文化程度10例(占16.67%),初中34例(占56.67%),高中8例(占13.33%),大专及以上8例(占13.33%)。

1.2 研究方法 对某科室收治的60名曾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病例进行调查及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冲动行为原因:精神症状支配的28例 (占46.67%),否认有病占20例 (占33.33%),要求没有满足占7例 (占11.67%),接触态度占5例 (占8.33%)。

2.2 冲动行为的表现:冲动毁物行为9例(占15%)、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包括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22例(占36.67%),不配合治疗(如住院,拒食,拒药,输液,肌注)26例(占43.33%)、外跑未遂4例(占6.67%),自杀自伤行为1例(占1.67%)。

2.3 冲动行为发生的频率:每人1-2次的52例(占86.67%),3次及以上的8例(占13.33%)。

2.4 冲动行为发生的时间:早上(8点-12点)44例,中午(12点-14点)7例,下午(14点-18点)7例,上夜(18点-1点)18例,下夜(1点-8点)3例。

2.5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保护性约束法57例,隔离法3例,语言干预5例,强制给药及MECT治疗占25例。

3、 护理对策

3.1 掌握病情,评估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在接触住院精神病患者时,应了解其背景资料,病情及思想动态。对既往有冲动行为、自伤、伤人行为或幻觉、妄想明显的患者应加强防范,在询问病史的同时也要注意安排好患者,避免出现冲动伤人行为。评估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医护之间也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并在医嘱、三防交班本中体现,及护士专用黑板上用统一的特殊标记“方块”表示。

3.2 加强病室的安全管理,保证病房安全:对新入院及会客的病人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严把入院关,严格检查禁忌品,包括所有的锐器,打火机,玻璃等,每周定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清除病房内所有危险物品。

3.3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上班时要坚守工作岗位,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做到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尤其在夜间及清晨人员少时。保证每个患者的活动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以内,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严格交班。及时发现冲动行为先兆,力争将冲动行为消灭在未发生之前。

3.4 根据病情,对症处理: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因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抑郁自伤等精神症状控制下导致出现冲动倾向的患者;对有兴奋躁动,谩骂怒视他人,情绪激动,拒绝治疗等冲动先兆的患者时,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以亲切耐心的态度、镇静而温和的语言友善地引导和全面教育。对经过心理疏导无效或已经出现冲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在积极稳定病人情绪的同时在多人协助下给予单独隔离并遵医嘱对病人保护性约束,使用约束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定时调整约束带松紧度,观察约束部位血运循环情况。

3.5 正确使用沟通技巧,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与精神病患者接触时应注意接触的方式、方法。对不合作的患者,护士态度要和蔼、耐心、语言委婉,不要激惹患者,更不能训斥、威胁、恐吓患者,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要耐心说服教育,满足其合理要求,并指出冲动的后果和危害,在做各项治疗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得到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对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前若有家属在场应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尊重其知情同意权,说明约束的目的,取得家属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4、 讨论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属于精神心理卫生专科里的术语,是对于患者突发冲动行为:包括暴力、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医护人员及时实施控制、预防和保护的治疗。本研究显示,冲动行为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占多数。发生冲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并与自知力缺乏有关,还与我们平时的工作环境和方法、言行举止等有关。暴力行为的发生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有一定关系,这就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和改进指明了方向1-3。因此,在患者有精神症状的前提下护理人员要以良好的心境去护理患者,及时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冲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不配合治疗及冲动伤人行为。由于精神病人多数无自知力,住院都不是自愿的,所以拒绝接受治疗,或有伤人行为,所以我们要有预见性,预先评估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冲动行为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早上及上夜时段,可在这两个时间段加强工作人员的力量。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主要采取保护性约束法,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这不是作为惩罚的工具,而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在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同时对重点病人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加强精神心理疏导也是减少冲动行为发生的最重要措施。另外大力宣传精神疾病知识教会患者通过合理释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37(9):659—662.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6篇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妊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85-02

精神病患者可否象正常人一样怀孕、生育子女;妇女怀孕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导致的激素水平的改变,可否引致精神病的复发,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当怀孕患者住进了没有妇产科设置的普通精神科病房时,如何保护患者安全、孕期卫生,这给护理带来了挑战。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了7例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31岁,平均(27±0.6)岁。精神病史2~10年,除1例为妊娠期出现精神病外,其余均为原有精神病史,怀孕后精神病复发而住院,本次住院时间7~64天,平均(25±5.62)。本组病例均无精神病家族史,她们的丈夫为正常健康人:

1.2 方法

对住院的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设表登记,归纳疾病类型、临床症状特点、妊娠时间、治疗护理方法及评价效果。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

按CCMD―Ⅲ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6例,躁狂症1例。

2.2 症状特点

首次入院5例;第二次入院1例;第三次入院1例。兴奋话多2例;躁动、行为紊乱1例;感知、思维障碍1例。

2.3 妊娠情况

入院时妊娠在13~27周的2例;妊娠在28周及其以后的4例,其中妊娠35周胎儿畸形1例。入院后1~7天均作妇科及B超检查,确认胎儿存活、发育良好。

2.4 疗效评价

经使用维思通、思瑞康、安定、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加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除1例晚期妊娠患者(妊娠40周)出现作产及时转院分娩外,其余病例康复出院,经院外追踪随访,均顺利分娩婴儿,母婴平安。

3 讨论

3.1 精神病患者在婚前就应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正规服用抗精神病药。婚后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受孕,应首先考虑终止妊娠,如来不及终止,可考虑停药。因为妇女在妊娠期间服用精神药物对母亲和婴儿可能有害,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是有益的;另一方面,若不使用此类药物对患有精神疾患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则可能出现其它问题。如因停药或减药而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应在终止妊娠或重新用药之间做出选择[1]。本组全部病例其丈夫及家人都希望患者继续妊娠,我们尽到告知责任,防范不必要纠纷。

3.2 据估计约3%的新生儿先天性出生缺陷可能由药物或环境化学物引起,抗精神病类药物无疑会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一些影响作用[2],妊娠妇女最好不用抗精神病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精神药物被认为是“妊娠时应用安全”的A类(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将妊娠时用药风险分为A、B、C、D、X五类,其中A类系妊娠时应用安全)。大多数精神药物属于C类(指此类药尚无人类研究,风险不能排除)[3]。

3.3 妊娠时血浆容积升高,躯体脂肪含量亦增加,从而扩展了药物容量的分布。妊娠时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加速肾排泄。许多肝酶在妊娠时被活化,致药物的代谢加快,廓清率上升。这些促使妊娠时血药浓度降低[4]。本组5例,占95.24%,是在家人监护下停药或减药一段时间后,才计划怀孕的,家人已经意识到抗精神病药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正因为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患者在家难于管理而最后才选择住院。到妊娠中、晚期才住院患者占85.71%,给选用抗精神病药提供了空间,因为有报道抗精神病药对中、晚期妊娠的胎儿影响较少。

3.4 护理

3.4.1 安全护理

妊娠期精神病发作时,可致外伤,引起流产或早产,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5]。想方设法控制精神症状,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无论对患者还是对胎儿都十分重要。(1)急性期有自杀自伤、兴奋、躁动行为患者安置于监护室,实行24小时监护。对兴奋躁动的患者,采取必要的保护约束控制其兴奋情绪,限制过多活动,防止因躁动导致流产或早产。(2)病情稳定后,避免与兴奋躁动或行为紊乱者同住一室,以免病友兴奋躁动伤及孕妇,我们把患者安排靠监护室的病室,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及妊娠反应。

3.4.2 孕期保健

因精神病合并妊娠患者仅属个别病例,我院并未设置专门病房而让患者与普通精神病者一起居住。我们根据不同妊娠阶段的保健常识与患者一起讨论,指导患者做好孕期保健。(1)孕期卫生:每日协助患者用温水清洗1次,保持会阴的清洁,预防并发症。(2)胎儿监护①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患者,由于病态支配,容易忽略躯体不适,我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阴道流血,面部痛苦表情或手摸腹部等情况,及早发现流产或早产先兆。②加强对胎儿监测,定期做产前检查。观察胎儿生长情况,请妇科医生每周到病房对患者进行妇检一次。对合作患者,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小时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③对妊娠晚期(临近分娩者),加强作产先兆的观察,指导患者出现阴道见红、阵发性腹痛或羊水膜破等应及时向护士汇报。(3)对1例先兆流产者,我们将患者置于监护室监护,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留家人陪伴。

3.4.3 基础护理

3.4.3.1 生活护理

精神病患者妊娠后,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自我概念紊乱,生活变得懒散,被动,甚至不愿梳洗,我们督促或协助患者梳洗,保持皮肤清洁,并根据天气变化给予添减衣服,注意保暖,防着凉,避免感冒。本组病例由于护理得当,无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3.4.3.2 饮食护理

妊娠精神病患者处于高消耗状态,我们根据患者要求,调整饭菜,供给营养丰富,适量脂肪、糖类和低盐等易消化食物,利于胎儿的发育。对挑食者,让家属每天送可口的饭菜给患者;对被害妄想认为饭菜有毒者,鼓励集体进餐,让他人先吃,以消除顾虑;对敌视家属者,将家人送来的饭菜,用医院的餐具转盛后送给患者,并告之是医院为孕妇特制的,让其自觉进食;对拒食者,了解拒食的原因,耐心劝食或喂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加强静脉补液,以保证营养供给。

3.4.4 心理护理

当家属经过强烈思想斗争决定让患者继续妊娠,他们担心药物对胎儿影响、担心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而表现出过多要求,希望陪伴。我们要理解家属的心情,指出过分迁就会影响患者疾病康复,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向他们详细介绍病房环境、管理制度、护理工作等,并指导他们向医生了解治疗情况,让家属放心。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消除顾虑。有针对性做好出院指导,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诊,保持情绪稳定,与家人和睦相处,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5] 蔡丹.陆梨.妊娠合并精神病2例[J].四川医学杂志,2004,25:371.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7篇

【关键词】精神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80-02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受其症状影响,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如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为,抑郁发作时又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常伴有幻觉、妄想内容,并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突发伤人、毁物。由于精神病人多数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强制住院时常与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或者采用绝食、吞异物等极端手段抗拒治疗。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不全,患者能认识到自己发病时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常由此产生负性情绪,担心出院后不能被社会接纳或会被人歧视,因此出现消极行为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敬业精神欠缺。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且极易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本职工作,出现机械执行医嘱、不认真观察病情、擅离职守等行为,或不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导致发生各种差错事故。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精神科患者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药、输液等,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尤其对冲动、自伤等突况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精神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学习不足,对突况处理的临床经验较少,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在出现患者冲动伤人、外逃或自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3医护沟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在和患者24h不间断接触中,能更有效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有医生对患者病情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对患者的潜在冲动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伤人毁物;有时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人员反映的患者情况不重视,仅凭经验进行治疗,用药过快过猛易导致患者出现恶性综合征或猝死,用药剂量过轻则导致病情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隐患。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

作为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遵守行为准则,加强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强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精神专科护理对象为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精神病患者攻击对象主要为密切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

2.2规范护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任务外,还包括每班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出入院的接诊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内容。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送接诊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接诊病人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护理流程规范,可大大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科护理对象在发病期不能听从护理人员指示,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药时三查七对,对患者服药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交接班时必须清点人数、检查抢救设备,对患者的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有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护理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而风险大,且多以女护理人员为主,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极易波动,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院方应从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压力源的角度考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岗,然后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灵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适当增加排班,保证工作持续安全进行;对护理人员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针对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怀有畏惧心理的特点,强调医护配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相对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促进医护人员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精神科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的全部过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安全隐患,找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过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进而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精神病人护理要点第8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 急救 护理配合

精神病人因受精神症状支配无法正常工作学习而住院治疗,而在住院的过程中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精神病人中往往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像无精神病症状的病人那样正确的表达自己躯体上的不适,甚至缺乏主诉,或不能及时表达不适,当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时,往往容易被掩盖,如护士能及时发现,积极配合抢救,病人病情很快会得以控制,转危为安,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危及生命[1]。现将我科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病人出现危重病情处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间出现危重的有 1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42.7岁 ,其中出现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 例,药物所致的危重有3 例,精神症所致4例,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有 6例 。

1.2方法

1.2.1护士的紧急处理 护士发现病人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迅速判断病人出现了何种异常情况,例如在进食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握住颈部,首先考虑病人是否发生噎食[2]。护士要迅速的判断病人的情况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员及值班医生,将病人简要情况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 危重病人的管理 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视病情允许立即安置到抢救室,开通静脉吸氧等紧急处理,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胸外心肺复苏,通知值班医生及相关人员给予支持配合抢救工作。

1.2.3隔离的重要性 封闭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是集中进行,当病人出现危重后必须进行隔离,特别是出现意外事件时,及时将病人隔离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现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现恐惧心理。

1.2.4团队意识 发现病人出现危重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启动应急议案。护士长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视情况启动护理人员应急调配,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科室应急急救电话后立即参与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护士长根据情况及时向其他科室协助及相关部门汇报。

1.2.5 做好相关记录 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是出现危重病情后,及时做出判断,在做出判断后切记此时的时间点,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其他协助人员到来后,在班护士及时将有关记录进行完善。

2.结果

通过对15例病人的急救处理,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结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临床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症状丰富,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发现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因而,护士在平时护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出轻、重、缓、急病人,让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判断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危重外,还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高新监测技术及复苏措施的广泛开展,这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精神科护士应强化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应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时间,要重视基础护理,以免发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强化急救意识,必须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强化急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强化操作训练 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时间及技术对能否抢救病人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在没有实施任何的医疗支持及辅助治疗前,四分钟内应建立基础生命救护。研究证明,心跳骤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复苏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 ;超过六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有4%。

4.2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整体素质 由于精神科急救病人相对较少,护士动手机会更少,所有在平时的基础急救知识的培训相当重要。我院也比较重视精神科急救,这几年也都开展了较多形式的学习,科室急救药品知识、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管理、应急预案学习, 并进行考核, 80分为合格。护士长平时随机提问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急救知识的相关内容。

4.3加强急救室的建设 科内急救室配齐各类抢救器材、物品和药品。要求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并及时做好检查维修,保证各类抢救物品完好率达100%,并将常见急、危、重病人抢救方案和抢救程序进行考核,使护士心中有数,遇有情况才能处惊不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