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42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第1篇

正确认识我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经济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可能持续发展。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08年底,我县文化经营单位400多家,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近亿元,其中娱乐演出业营业总收入近3000万元,书刊音像业销售总额600多万元,印刷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最大娱乐场所达1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产业门类看,娱乐业(歌舞厅、飙歌城、网吧、电子游戏室)200多家,演出业11家,出版物发行业108家,印刷业93家,门类基本齐全的文化产业项目,汇聚成可观的文化资源。

伴随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探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一是盘活资产,招商引资。针对一些国有、集体老文化企业经营艰难、不改革改制就难以为继的现状,我们在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原有职工切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明确政策,盘活资产,广泛搞好招商引资,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改建、扩建、新建了一批项目,带活了一批文化企业。比如原石油勘探总公司印刷厂是我县仅有的两家书刊定点印刷厂之一。进入本世纪初,原有的国有体制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印刷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资产重组、重新定位之后,不仅生产规模和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有职工的利益也长期得到保证。还有,我县电影院的改制和改建,也是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的成功例子。

二是实行文化产业项目责任制。按照责任到领导、到具体负责人的原则,明确每个文化产业项目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把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年底进行专项考核。

三是实行规划引导、项目拉动。近几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合理布局、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进行发展。全县重点选择扶持了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关系全市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文化建设项目进行扶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总结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认识不够统一。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美国的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25%,美国企业400强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现在,美、日、英、法、意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是支柱产业。从国外情况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点。但是,国内文化产业的总规模至少在4500亿元左右,但还未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的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要从文化产业仅仅是社会事业的过时观念中转变过来,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就是现在和将来的支柱产业的观念。

二是基础薄弱。虽然我县文化产业来势很好,但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低,许多方面处于探索之中,市场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一些文化企业技术含量低、经营结构、产业布局、制度创新、管理水平、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产业的开发能力低,选业雷同,跟风严重。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近年来个别文化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不利于公平竞争,损害了健康发展,亟须加以整顿。不仅如此,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店埠县城和龙岗工业区等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一些,其它乡镇相对慢一些;面向娱乐业的文化产业发展快一些,新闻出版和音像等方面的产业发展相对慢一些。

三是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整治,我县投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单位一定程度上还是弱势单位,项目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县投资环境的整治,努力为我县的文化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繁荣我县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和措施

正确对待和解决上述我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我们在调研工作中着力解决的课题。

一、进一步创新理念,形成共识,加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作为我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从面向小文化向面向大文化、面向经济一体化的转变,从主要依靠事业推动到主要依靠产业推动的转变。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推进政策,打破部门格局,构建以资本为纽带,以大文化行业管理为目标的国有文化资产投资营运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和构建具有内在动力、富有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

二、不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文化产业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形成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投融资格局。在筹建渠道上,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在投资机制上,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机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

三、着力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对文化产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带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和突破点。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我县的人文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信息业等文化产业。并要与经营灵活、特色鲜明的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布局,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要全力打好“瑶岗红色旅游、包公故里、岱山湖”三张牌,加大我县文化特色旅游开发力度,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文化品牌带动旅游品牌,以旅游品牌促进文化品牌。

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适应发展文化经济的需要。要培养一批对文化产品既有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熟悉文化艺术生产的操作过程,又能掌握文化市场的经济规律,擅长经营、懂管理、能有效实现文化产品市场价值的高级经营人才。要建立自由流动、富有激励、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人才管理机制,在竞争中优化人才队伍。同时要拓宽视野,面向社会招聘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文化资源开发基地为载体,有计划的吸引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以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顺应市场竞争法则,建管并重,繁荣和规范并举,促进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首先要积极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一个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清除分割、封锁和垄断市场的行政性壁垒,建立有利于文化要素合理、快速流动的文化市场体制。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要搞好节庆活动,拓展会展业,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业的产业化。艺术活动既是文化财产也是经济与安全。要大力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艺术表演团体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中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走“出人出戏多演出”的新路。坚决摈弃那种一味图解政治、得奖无市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艺术生产模式。我县民营剧团青年庐剧团,多年来坚持演出在田间村头,深受农村观众的喜爱,在08年市文化局举办的民间剧团调演活动中,参赛剧目获最佳表演和组织奖。要有步骤的积极开放文化市场,着力培育在我县尚属空白的古玩市场、美术品市场等各类文化市场。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遵循文化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运用多种手段规范、调控和引导文化经营,使其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要有效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规范管理,保护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县文化领域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和新的矛盾,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振奋精神,激浊扬清,兴利除弊,我县的文化市场就一定会更加繁荣有序,我县的文化产业就一定会上新台阶。■

文化市场发展第2篇

论文摘要:只是批判当代艺术的内涵价值,而不去改变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的人的现状,是当代社会的缺憾,更是当代艺术界的遗憾。为了改变“奋斗一生却穷困潦倒的画家”这样的现状,时代应该呵护他们,市场应该多角度的创新来代替目前的单一行销手段。企业的文化是竞争的根本,那么艺术家的内涵价值也是外在怍品的价值体现,购买者需要心灵的体会和感官的感觉。

一、中国文化市场概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七大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新”,而高雅的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却出现了与时代不符的机制落后,传播手段单一的现象。

梵高这样的大师为什么在活着的时候就要穷困潦倒,死了才能正身。被英国媒体誉为“天才画家”今年只有6岁的爱德华·辛普森,其祖父莱斯利并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再出现一名“奋斗一生却穷困潦倒的画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个6岁的神童没有早期被发现,有可能艺术的天分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现状

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惟拍卖价格马首是瞻,必然是虚的。现在的普遍价格偏高,少数甚至是上千万的天价。有人说,艺术家首先是人,然后是艺术,最后是思想。然而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已经超越了社会和精神力量,经济主导一切,是一切的标准,它无所不在。所以朱其把中国当代艺术资本市场的真实现状分析精辟,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存在,只是中国的更无规范和不可靠。如何规范艺术市场,如果包装艺术市场,如何让那些有生命价值的作品得到应有的价值表现是市场营销工作者新的价值体现。

艺术家的形象首先是他的拍卖价格,而不是个性和思想。到处是个展,让人记住的却极少。主要原因就是艺术家没有了个性的思想,没有了宽广的空间,也没有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开幕式、派对等现场吞噬了艺术家,提供给艺术家交流机会,但交流的仪式效果大于实质精神。他们用各式想象的媒介,推陈出新,生存在最危险的智力与文化的风险之中。

当代在批判现代的艺术家有多少的内涵价值,但是没有人考虑我们这个社会给了当代的艺术家多少的自由,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艺术,才有艺术的生命,他们既然是人同样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辈子挣100万元都不够用的现代社会,我们凭什么指责这些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社会一员的人呢。

除了社会因素外,当然艺术家自身也有些共性的东西,很多有些内涵的大师级人物不懈于宣传自己,表白自己,清高、狂躁、自我等众多类似的词语用在这些人身上也不为过。

三、中国当代艺术品营销形式

民间艺术家还是靠着手艺走街串巷,满天的哈喝,更是没有人来统一的规划或者管理,这些艺人疾苦难耐很多人放弃了这样的营生,因为觉得自己很苦所以众多民间稍有的艺术形式都失传了。根雕艺术慢慢被接受,但是多少农村的根雕大师能真正走出来呢?

不时有高价拍卖的消息流传一下,例如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蓝以2200万元拍得刘小东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但是除了这种拍卖的方式还有谁听说过其他的方式让某某人出价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愿意拿出最好的作品来让经济人运作,这样可以把全部心思用在作品上。画家张卫平和经济公司合作非常愉快,用他的话说“交给经济公司,我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做我的艺术品”。

四、中国当代艺术营销新思路

谁说只有过世后的画才值钱,谁说当代的画家活着不能享受他的价值呢?谁说明鉴艺术只有走街串巷,谁说这样的艺术家就要“穷困潦倒”?

让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优秀的艺术品如何有效地在艺术市场中得到认可,同时在经济价值中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善意的、正面的包装和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市场发展第3篇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一是文化市场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我们的管理法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并显得相对滞后。在文化市场发展中,一些不良现象也伴随形成势头,即使是一些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也是社会问题在文化市场中的反映。二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决定了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势必要受到经济利益和价值规律的驱动,为牟取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以致根本不考虑社会效益。三是我们的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由于对文化市场有着种种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一些地方对文化市场工作放松了警惕、放松管理,甚至制定出一些与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相违背的地方性保护政策,助长了违法、非法经营行为的滋生蔓延。四是个别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实权人物或,充当违法经营的保护伞,或直接参与违法经营活动,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要进行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采取切实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用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的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犯罪,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对文化市场工作,党中央方针、政策是十分明确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我国文化市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规定,对文化市场工作方针、任务和目标作了全面阐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全面深入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实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市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倾斜政策,切实实现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要“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有益文化娱乐活动,更加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的目标任务,促进我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出版、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文化市场中的一切非法违法经营行为,不断扫除和清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不断完善我省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群众监督和行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来保障我省农村文化市场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繁荣发展。

开发农村文化市场要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在培育和扶持上下功夫。要坚持发展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按照文化部《关于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在农村中办文化经营项目的业主减少环节,适当放宽条件。对少数有潜力、有前途的项目重点扶持,优先启动。为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可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费采取减收、缓收或免收等办法,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投资文化经营活动。

文化市场发展第4篇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

益。

文化市场发展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群众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06-01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强化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正在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作为一种产业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其商品属性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这样,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已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群众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参与的广泛性和精神的调节性。群众文化囊括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少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广大市民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又是接受者。这种群众性的健康的文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是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看,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是全方位效益,是所有文化消费者在介入各种文化活动后的精神、生活上的总体反应。广大群众可以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启迪。

一、把握时机及群文工作在经济条件下的主导地位

当前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自身地位与功能的丧失;二是市场经济下严重的经济困扰。这是一个历史的紧要关头,现实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

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群众文化工作目前的运转及群众文化机制提出了挑战。一是人们对文化需求趋于多元化、多层次,传统文化、舶来文化,都在进入群众文化生活,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内容趋向丰富。二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大为加快,从而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应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社会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已经在形成。

但是,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也是动力,面临着大好形势,改革开放的深入,必定会出现一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文化需求经济意识还有待加强,经济领域的文化意识也有待提高。从群文工作的整体来看,这是社会,也是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新的情况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适应时代的变化。目前就群文工作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改革我们机构的各种职能,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把握时机,强化我们职能的主导地位。我们要确立群文工作的主导地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社会效益第一是群文工作必须坚持的宗旨。群文工作的一切都应按社会的需求和群众的意愿去开展,这一性质规定了我们群文工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强化主导地位,明确群文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目的,并以此把握群文工作的方向;二是充分发挥我们在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一切力量来强化我们群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凝聚力。

二、双眼向内搞好自我建设

适应市场经济关键是抓好自身建设。自身建设至少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群文工作者的自身建设,群众文化应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全员一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二是抓好群众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设备是群文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我们来说,是自身本职工作场所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必要的设施、设备是作为我们工作的物质基础。三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活动方法和活动内容都应有所改变。

我们通过文艺的形式及手段去吸引和教育群众,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去服务于群众,以自身示范去开展组织、辅导和指导群众去参加各项文艺活动。

群众文化必须尽一切可能加强自身的设施、设备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工作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在群众中树立新形象,从而使群众文化确立主导地位,走向繁荣。

文化市场发展第6篇

文时代,人们空前关注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资本运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强化。然而,我国在该领域起步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研究,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含义

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实现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文化产业价值理念、文化产业精神信仰、文化产业行业规范、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这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元素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能够帮助文化产业树立经典的形象,以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根基,促进文化产业不断进步。提升文化资本运营的效率,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先进的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被满足的基础上,空前关注精神需求。文化产业正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被创造出的文化形式。同时,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以现代科技为生产媒介、产业化方式为制造链条的新型行业。

三、文化资本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本运营管理能力弱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不高。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时间内,产业的规模不能扩大,很多文化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初期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产业发展的资金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业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文化企业在改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的运转能力低,发展缓慢。

(二)文化产品市场附加值低

文化产业中文化产品的推广,需要借助文化产品的创新性以及文化性,从而贏得市场。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产品市场附加值低,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以影视作品为例,我国的影视文化题材单一,电视类节目之间的模仿性高,同时不能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知名节目往往是从韩国、美国等国家引进版权,节目设计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文化产品附加值过低势必会降低文化资本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资本的投机性,使得文化资本运营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文化市场经营效率不高

受到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文化企业发展路径保守。在缺乏规范化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文化资本运营中的收购、产业兼并、产业基地等都不完善,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环节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文化市场中,文化资本经营效率不高,文化市场交易规模比较小,企业主导部门的干预比较大,在面临重大的决策时,审批效率低下。

四、基于文化资本运营的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提升文化资本经营管理能力

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低下,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升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将文化企业从政府部门企业中剥离出来,树立独立发展的企业战略和营销目标。着力引进或者培养一批既懂得文化发展规律,又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的人才。提倡文化企业经营独立性,脱离非专业部门的管理,在文化企业内部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有效提升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文化产业在转型中需要依据市场环境以及所改善的经营结构,强化文化资本的安全运营,规范化资本管理结构,规避文化资本的运营风险。同时,在发展节奏上需要与国际相互结合,认识到文化资本流动、融资、增值的重要性,增加储蓄文化资本,在文化经济市场时机成熟时,将文化产品的总体价值最大化。

(二)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低,而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需要通过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之间的转换来实现。应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以本土文化为依据,丰富文化产业作品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对文化资源低端粗暴的开发。例如,传统东北二人转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本山文化传媒拓展东北二人转文化,尽管建立了相应的消费产业链条,积累了文化资本,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依然力度不足,往往使观众有低俗媚俗之感。应把握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这一着力点,在开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三)强化文化市场环境监督,提升文化市场经营效率

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严格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的根本保障。必须严厉打击文化作品的抄袭、山寨等现象,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对文化产品的性质进行判断,遏制传播对青少年有消极影响的电视节目、影视作品,鼓励正能量作品的创作与发行。为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还需要为我国文化产业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鼓励与支持文化企业在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

五、结语

文化市场发展第7篇

(一)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

近些年来,美食旅游在我国愈发受到了旅游者的喜爱,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茶。要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关键还是在于“文化”的开发。要在吃中讲究饮食文化,在饮食过程中弘扬旅游文化,使得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4个发展阶段。体验己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主导型经济形态。”[4]更多的消费者期望得到体验,也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在精心设计。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企业不仅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将提供最终的体验并充满感情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在旅游业己有不少将饮食文化与体验旅游结合的成功案例,如法国的葡萄酒庄园,将葡萄酒制作的过程展示给游客,游客可以参与采摘葡萄、挤压葡萄、榨汁和封存等过程。“葡萄酒对法国人来说是文化、是生活、遍布全法国的葡萄酒庄园正是凝聚了这种葡萄酒文化和生活的灵魂”。[5]种植、酿制和品位葡萄酒的过程都是一门艺术,都是一种文化上的积淀,也是在游客的旅游过程中所期盼得到的一种精神享受。因此,葡萄酒庄园扬名海外,成为游客游览法国的必到之处。在观光旅游期间,要增加旅游者在甘肃的停留时间,除了旅游活动项目以外,还可设计一些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融入到饮食旅游的过程中来。如组织观看兰州拉面技艺,欣赏陇菜雕刻菜品,向旅游者介绍菜点的典故,向游客展示菜点的制作方法,还可由游客参加学习制作一些菜点等活动,扩大旅游收入。[6]

(二)美食文化节庆旅游

我国的美食节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制作、展示以及品尝美食。甘肃过去已举办了不少美食节,如2007年“名优小吃节”、2008年“风味名优小吃展销会”2011年“陇菜美食节”,2011年甘肃甘南州“雪域牦牛”美食文化节等,美食节的成功举办,可使人们十分全面、详细地了解和认识甘肃悠久的饮食文化,扩大各地特色小吃,地方菜的影响力。美食节上有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名优小吃,如“天水呱呱”、“庆阳臊子面”、“嘉峪关的雄关烤肉”、“靖远的宋二元卤鸡”、“会宁的五花洋芋泥”等。通过美食节吸引旅游者,不仅带动甘肃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宣传和推广了甘肃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品牌,带动了旅游其他行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发展了甘肃旅游,提升了美食文化。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定期举办,在开展美食文化节庆旅游时,要突出特色和主题,令游客耳目一新,可举办一些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如成都曾举办以“辣欢天”为主题的美食节,聚集各类以辣味为主或选用辣椒为材料的菜肴、小吃,使美食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中外游客的眼球。[7]同时,美食文化节庆旅游应配合甘肃的旅游市场,更好地打造甘肃饮食文化品牌。

(三)规划设计和建设

在全省各个市县建立一个或多个甘肃风味小吃城,集甘肃风味饮食、风味小吃为一体,分成不同的档次,从环境气氛到饮食内容,从服务员的着装到饮食习俗,充分显示陇人的饮食文化,把分散在大街小巷的风味小吃汇集在一起,既方便了游客的购买,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四)饮食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指专门供旅游者购买的这部分商品,如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文物复制品、免税商品、土特产品及中草药等。甘肃位于中国偏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上深居内陆,对外贸易不发达,甘肃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较低。我们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人手,开发出能传递饮食文化旅游购物品,这类购物品主要是馈赠品,例如,兰州百合,白兰瓜、松花蘑菇等,但众多的甘肃风味小吃如兰州清汤牛肉面、高担酿皮等尚待开发成旅游购物品。在开发这类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旅游者的购买心理,要便于携带,体面大方。因此,这类旅游购物品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商品的质量要过硬,另一方面要注重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和设计,使得饮食文化旅游商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艺术性,从而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情况下,也创造了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经济附加值。

(五)饮食文化展示馆

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的建立,有助于弘扬甘肃饮食的魅力。甘肃于2007年在兰州青城古民居群落中建成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兰州•中国拉面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兰州牛肉拉面的饮食文化背景开始从“草根文化”层面上悄然转型。在此基础上,甘肃饮食文化展示馆还应包括:(1)名人、名事、名宴回顾展,展出甘肃饮食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在饮食领域留下的轶闻趣事;(2)组织甘肃饮食类书刊、画册在现场展销,以营造更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3)制作专题短片,播放甘肃饮食历史、名特小吃制作工艺等;(4)展示当今甘肃众多名店饮食文化时尚,包括餐饮环境(大堂、厅房)设计、用具、服饰、名人菜谱、菜单书法等。

二、甘肃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注意事项

(一)注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比,投入少回报高,并且可重复利用,所以不应把饮食文化摆在其他资源附属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甘肃饮食文化现存的状况是单、散、小、弱,饮食文化与自然景观还没有很好地融合。由于开发功能较单一,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不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上,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忽视了饮食文化的开发,参与性、休闲性不足,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路子。高度重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使之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突出甘肃饮食文化特色

著名餐饮企业要提高自己产品的内涵,使就餐的旅游客人购买到的不仅仅是一餐饮食,一顿饭,还应包含附加的心理享受,精神享受,诸如牛肉面原汁原味的餐饮气氛。因此,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等资料。一些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使游客在品尝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

对饮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不力,使得绝大多数外的游客根本无法了解甘肃饮食,对于甘肃饮食文化的认识更无从谈起,这不仅影响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甚至影响了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除了餐饮、烹饪界本身要注重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有些景区和旅游城市,还应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编制中,也应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借机推上旅游市场。[8]

(四)提高餐饮企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有位营销专家曾说:“未来的竞争不在于工厂生产怎样的产品,而在于向顾客提供怎样的服务。”服务质量、服务水准的高低不仅关系餐饮企业的效益、声誉,更关乎甘肃旅游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政府应加强对餐饮企业服务管理水平的监督,经常性地通过各种检查评比活动,提高餐饮企业的就餐环境、服务态度、饭菜卫生、饭菜质量、后堂管理等。实行当地名吃、小吃挂牌经营,鼓励积极开发和开创饮食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五)重视饮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市场发展第8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决定,也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感到不安。我们去西方国家旅游,免不了要购物,给亲朋好友带一两件当地“特产”,找来找去大多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西方人根本不愿意为这高成本、高耗能、低利润而付出。可是在中国销售的汽车、飞机、手机、电脑等高端产品无不例外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老百姓从中体会到西方国家产品质量上乘、性能安全和使用的人性化;在精神文化方面,同样我们被西方大片所占领,大片揭露的不公和具有普世观念的正义感,往往让国人感到震撼。我们再看西方的商业连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在中国用洁净的环境、安全的烹制环节,无法阐明的一种消费文化,攫取大把利润。可是又有多少人去拒绝,又有谁质疑过它呢?而中国往往用更为包容的态度善待西方。相反,西方国家不断恶意指责我们。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今天,中国希望西方国家,能够放松对高科技产品的管制。即便如此,西方政客们仍然借口国家安全的理由,死死把住不肯放松。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反而让他们感觉很不舒坦。于是,抬起头来,政要们开始忙着围堵我们。

深层原因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没有被他们认可。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西方世界。以往,我们寄希望于西方国家领导人来华友好访问,以此改善他们对我们的偏见,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中国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发展中国自己强大的文化产业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