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1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1篇

摘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更多地关注环境、人文层面上的因素等,希望图书馆是大开间、超市型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105-03

1图书馆发展的动态观

由封闭到开放、由对部分人开放到对全社会开放、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经历了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云服务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其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结点化、特色化”的智慧型图书馆。

1.1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演变

图书馆建设模式历经了传统模式、模数式、后模数式等过程。如:20世纪60年代的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提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的三统一。

1.1.1图书馆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图书馆建筑职能的变化。②图书馆建筑管理方式的变化。③图书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④图书馆建筑建设方式的变化。

1.1.2图书馆环境品质新要求。未来的图书馆仍由图书馆建筑、书和人组成。同时,图书馆会随着读者对高科技的需求和应用而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拓展、元素的应用和理念的传承方面:①生态宜人的阅读环境。②浓郁的文化氛围。③个性化的阅读环境。④休闲交流的自由空间。⑤可供选择的学研场所。⑥自由灵活的弹性空间。

1.2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变迁

空间与环境既是图书馆服务的载体,也是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空间在其定位、功能和作用已不能和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了。2008年9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Julie Beth Todaro博士曾在发表的《21st Century Academic Libraries》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在提供新的或是改建的空间吗?我们为用户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室、会议室吗?我们能为那些缺乏学术资源的用户提供远距离的、分布式的、无缝的学习环境吗?我们能通过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节约服务成本吗?”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的兴起,表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功能与角色的重新认识。

1.2.1图书馆空间的新认识。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将注重使用者、学习活动、空间场所、共享资源伙伴等4元素的循环互动与关联,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信息资源枢纽、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过去,图书馆利用“黄金”空间储存馆藏;现在,不常用的书刊从馆内书库迁移到校外密集书库或馆内密集书库。过去,图书馆空间以年度书刊购置量规划,很多图书馆随着馆藏增加占用而不断蚕食着读者的使用空间;现在,有些图书馆以书刊零增长来规划,围绕读者需求来设计,将馆藏空间改变为读者空间。

1.2.2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对于现代图书馆,封闭式书库、独立的阅览室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现代复合式的多元化空间,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层次需求:①空间智能化。扩大信息空间、更换阅览桌椅、改变环境氛围、提供团体讨论、设置多媒体制作区、设立咖啡休闲区等。②图书馆要发展具有弹性的模组家具。③新的图书馆空间将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

1.3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

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和原创作品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1.3.1全新的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3.2丰富的时代内涵。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实体中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将所有新旧媒体兼收并蓄,将实体空间的特质与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彼此成为镜像,并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展览、阅读和读者团队学习,使信息时代的读者多样化的文化行为得以实现。

2信息共享空间与“七大群块”

这里提出的“七大群块”的概念是指:总服务大厅现代化的体验、密集型书库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休闲中心的体现、学术沙龙氛围的营造、图书馆关键技术的应用、三维虚拟智慧平台的构建等。“七大群块”与新建馆或改扩建馆及其与原建筑体的融会贯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

2.1服务大厅的现代化体验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新建图书馆可以把图书馆一楼大厅(或某楼层)打造成一个文化、文明的窗口,一个以凸显“服务立馆”的窗口,使广大读者“流连忘返”,设计、营造一座充满欢迎意味的图书馆。

2.1.1核心型交汇空间的建构。图书馆一楼大厅可建构成多功能型、核心式的服务大厅,使之成为核心交汇空间:①大厅应具备人流聚散、导向、书目查询等功能,设计时应考虑大厅的大小、形态等具体的要求。②功能的多意性和不定性。图书馆大厅要适当满足不同层次、规模的交往、休闲、展览等灵活要求。③空间应具备精神感染力和认知性,使得图书馆大厅空间的形态和设计要素应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2.1.2阅览环境。图书馆可在大厅内多摆放沙发,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造型各异的椅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考虑到馆内一层部分区域灯光较弱,在一层所有阅览座位增加LED照明灯,满足阅读需求。另外,一些调研表明,读者不只需要安静的阅读空间,更需要有声的讨论空间。

2.2密集型书库建设

现代图书馆馆藏、阅览、交流的空间比例发生逆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纸质书刊大量进入密集书库,将更多、更舒适、更便利的空间提供给读者用于展览、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重视密集型书库的建设。传统书库建设有“一线书库”“三线书库”之分。目前,建设“密集型书库”“高密度仓储书库”,就是把一些“低质书”“剔旧书”分门别类放进密集书库。这样做不仅节约了馆员及读者查询的时间并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效地实施了资产保护。

2.2.1图书流通量呈下降趋势。国外专家曾预计,印刷资源占图书馆全部馆藏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图书流通量年均下降约8%。另外,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馆的调研表明,图书外借量大都呈下降趋势。

2.2.2到馆人数增加。在图书馆馆舍新建或扩建的趋势下,读者入馆量呈上升趋势。到馆人数的增长提醒我们:设计良好、装备先进、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在大学的舞台上发挥着它们的中心作用。大学图书馆空间“人满为患”的境况,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图书馆在学校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中的作用,折射出现代图书馆空间和图书馆服务的魅力。

2.3信息共享空间布局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弹性组织,弹性空间是永恒的真理。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应放在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优化与设置上,以构建有大学图书馆特色的共享空间布局。

2.3.1空间特性。图书馆利用建筑物理空间勾勒共享空间时,应考虑6个方面的特性:①有主题特色。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②组织性、秩序性。空间组织严谨,但有活力。③活泼、趣味性。即具有吸引人潮特性的图书馆。④内部空间开阔、穿透、层次性。即空间具有丰富美感,有内涵。⑤方向性。出入、上下动线,简约、清楚。⑥前瞻性、弹性。空间可弹性变动使用。

2.3.2“自助”理念。现代图书馆空间的理念转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视角,它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助”的理念。读者的自主性、自由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图书馆空间最大限度地自由开放,各楼层之间彼此联通,管理者的位置彻底改变,整个场所仅设置总服务台和咨询及引导服务的基本人员,其他与读者相关的管理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同时又大大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数量,节省人力资源,真正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刘二灿:基于IC空间图书馆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2.3.3建筑空间的利用。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构建来说,硬件是基础,软装是美化,品质是内涵,生态、和谐是目标。图书馆要在坚守理念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现功能,进而体现其价值,使之成为永恒主题、时代轨迹、文明象征。

2.4休闲中心的体现

大学新建图书馆或改扩建后的图书馆可规划某楼层,布设成休闲、娱乐中心,构建读者自习、交流区域,提供简餐、茶水、咖啡、文化超市等服务,营造出“悦读”新境界,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空间和新增内容兼容了许多新的功能。另外,大开间的布局,挑空设计,宽敞明亮的空间会令人耳目一新。

2.5学术沙龙的营造

图书馆已从管理阅览型向综合的信息开放型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置视听、研究、交流、自习、讨论、会议厅、展厅等不同的空间。

2.5.1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设计。大开放是指阅览室具有多种功能,融查、阅、藏、管、参等于一体。小封闭是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些辅助功能和管理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多样性空间的创造,如:设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室、辅导室、交流室、休闲阅览区以及类型多样的小组研讨室等。

2.5.2“创客空间”的构建。“创客空间”目前已经嵌入大学、社区中心、成人教育等机构中。所谓的“创客空间”,具体地讲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读者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合作进行创造,最终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其“潜能”和发展空间巨大。

2.6图书馆六大关键技术的应用

2.6.1WiFi覆盖。这里所谓的图书馆WiFi覆盖与国内几大公司如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WiFi覆盖有所不同。图书馆的无线网络是指图书馆购进的商品化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等具有产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在校园网或者在图书馆所覆盖的一定区域内能够为师生提供查询、浏览或者下载使用,为教学、科研服务等。如:师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远程查询馆藏图书信息,可以网上预约、续借等。全区域的WiFi网络覆盖,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WiFi覆盖面已经由原来的几米拓展到了6.5KM左右。

2.6.2一卡通技术。近几年迅速普及的“校园一卡通”技术以智能卡为载体,结合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6.3网络隔离与协同。虚拟网通道和专用物理通道保证各层次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的安全,并实现专网、虚拟网、校园网的隔离与协同。

2.6.4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是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为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平台。

2.6.5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它是基于一卡通技术的数字校园管理技术。它通过完整的密钥体系,在权限分配、登录控制、身份验证、密码控制、日志跟踪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并对每个业务的关键点都实施了安全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

2.6.6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作为一种动态整合现有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具有创造效率、提供新功能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技术领域中的主流,并被广泛使用。

2.7三维虚拟智慧平台

三维虚拟智慧平台采用最前端U3D虚拟化场景搭设技术,真实采集现实场景,以高模拟三维制作,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及多感知性,构建一个集智能导航、智能管理学习、智能管理、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虚拟平台。如:虚拟翻书系统就是虚拟电子书,又叫感应翻书、电子翻书、互动翻书、魔幻书等。虚拟电子书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书内记载丰富,包括动画、视频、图片等,读者可以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用手翻阅,就像在看一本普通的杂志一样。这种虚拟翻书形式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神奇感,而且可以展示的信息量更大。

3建议与思考

对于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来说,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建图书馆,二是改扩建图书馆。改扩建图书馆就存在一个“三位一体(原馆舍、改扩建主体、‘七大群块’的融会贯通)”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这里仅提一些朴素的、基本的想法,供设计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3.1设计师与馆方参与

成功的图书馆必须有好的业主和好的设计师。建筑师注重造型,张扬个性。国内的模式仅仅是做“毛坯”建筑设计;而业主则强调实用,体现功能的要求。这就需要两方面的沟通,馆方应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做人文设计,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早参与比迟参与好,迟参与比不参与好。

3.2避免“二次”投入

图书馆在规划方案、基建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建设:①融会贯通问题。即原建筑与改扩建主体,各楼层的桥接,存在安全、协调和美观问题。②动力配电系统。图书馆强电统一供给,有冗余。③综合布线系统。如:强弱电布线、信息系统、综合布线及读者出入等问题。④综合利用。原建筑看起来“不合理”“多余”的空间,可以稍加改造,综合利用,如复印室、照相室等。

3.3理论联系实际

在诸多前瞻性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综合考虑学校存在的多种因素和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及时与校方、建筑方沟通,取得信任,得到最大支持。

3.4量力而行

环境建设要量力而行,实施先有后优策略。跟踪建设项目,是对图书馆人的理念、技术、功能和发展的理解程度的考验,也是一种学习,要在学习中成长、提升,努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一站式、协同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东来,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75.

[2]於维樱编译.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新发展计划[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1(6):1-2.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2篇

关键词 新加坡 图书馆 阅读推广 空间设计 以人为本

1.阅读空间再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但是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图书馆两个“场所”的融合与建设: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作为平台的图书馆”要建设成为整个网络化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或门户;另一方面,图书馆依然是民众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与空间,是现代及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

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各地蓬勃兴建,并正在实现转型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由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包括馆藏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各种服务区域。通过对空间的重塑,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场所。欧美图书馆界已有不少“空间再造”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lO)。图书馆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推手,对阅读空间的设计无疑是“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和培养全民阅读以及促进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进行解析,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新加坡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阅读空间的实践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NLB)以促进阅读作为首要任务,阅读推广活动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作为阅读场所的图书馆的空间创新和改造,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吸引了更多民众爱上图书馆,获得了读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文化中心,成为推动和参与城市进步、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1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维多利亚大街100号,其空间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沿垂直方向在顶楼的天台上建有多个绿色“空中庭院”,既美化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又具有降低建筑温度的作用;其底层大厅和内部公共阅读空间为东西朝向设计,全部采用了大开窗,并通过自动调节光线的遮光板及反射板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线;室内外环境连为一体,将花园引入图书馆内部,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草地和绿树边捧书而坐的读者。图书馆虽处闹市之中,却无喧嚣之感,为读者营造和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空间和环境。

此外,为了让图书馆成为激活知识、促进阅读的场所,国家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气氛营造、装潢风格、书柜材质、书架间距、动线设计以及环境的卫生清洁等方方面面,都花了很多心思。例如,为诱导阅读、探索阅读发展,依据每个楼层的馆藏属性,配合了相应的专题展览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图书馆视为一个为不同的读者群量身订制的文化空间和阅读园地。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进行细分,征集残障人士、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社区团体等公众意见,作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参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图书馆成为民众乐于亲近的地方,构建了一个满足多元阅读氛围和需求的新天地。

2.2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上,依照各个馆的特性进行调整,提供适宜恰当的服务。以下介绍当地几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以了解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空间设计和改造方面的创意和特色。

(1)中央图书馆(Central Public Library)。

位于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拥有新加坡图书馆中最多的英文小说收藏和报纸杂志收藏。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大力促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实践中的亮点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为孩子探索环境而建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图1)。从设计、建设到收藏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都以绿色理念为依据,这种独特的阅读空间促进了儿童对有关环境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培养了儿童的环境素养。树屋的装潢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充满活泼和欢乐的气息。大厅迎面有一棵色彩缤纷的“知识树”特别引人注目,其树冠是用废弃的塑料瓶组成,树桩建成一座平台,孩童可坐在上面看书。图书部采用液晶(LED)节能灯,孩童在节能灯的柔和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我的树屋”将儿童阅读空间打造成一座充满乐趣的教育与阅读乐园。

(2)乌兰地区图书馆(Woodlands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数量和深度方面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专题藏书“亚洲儿童文学藏书(ACL)”(图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可说是亚洲文化遗产的珍贵馆藏,体现了亚洲古老文明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礼仪和习俗等。图书馆鼓励家长、孩子和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收藏和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亚洲传说和童话故事,了解祖先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对亚洲儿童文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第4层的儿童阅读区,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图3),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Windows to the World”字样的地球模型,象征着图书馆将为儿童与青少年开启世界知识之窗;而“知识之树”象征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灌溉自我知识园地的起点。“阅读乐园”的空间设计分为4个部份,故事世界(The World of Stories)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世界(The World of Language)强调语言的价值,创造力世界(The World of Creativity)用于展示儿童艺术作品,学习世界(The World of Learning)主要提供学习资料和童话故事书等。

该馆座落于购物中心内,在空间设计上运用自然和环境的主题营造出优雅的内部环境。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由2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边,落地窗前为音乐欣赏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间宽敞明亮;结合透明玻璃隔段设计,既具有穿透性且体现设计美感,充分运用空间布局来营造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当地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和绘画装点着图书馆的墙面,使得图书馆散发出十分优雅的人文、艺术气息。

银发族资讯中心(Silver Infocomm Junction,SIJ)是为50岁以上的人群规划和设计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如何存取数字资源等的学习空间。

(3)乌节图书馆(Library@Orchard)。

选址也在繁华路段,是新加坡第一个征集并采纳公众意见而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过程首次采用“思考设计”模式,通俗说就是集思广益。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人员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先把初步设计构想制成范本模型(Prototypes)并且公开展出,然后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与反馈,让广大民众参与到了这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是属于每个人的理念,并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大量的学习课程。

馆内有很多独特巧妙的设计,如杂志墙的设计(图4),还有“阁楼+工作室”的双层设计(图5)。这里阅读区域被划分为工作室和阁楼,最受欢迎的设计就是阁楼上的“茧”(Cocoon)。“茧”是只限一个人的座位,这些“茧”是给予读者隐秘的阅读空间的椭圆隔间,让读者在里面可以好好享受独自思考和安静阅读的时光。馆内一共有5个“茧”,都设在阁楼。阁楼里也设置了4个书树(Book?Tree)架子。馆内提倡创新互动,这4个架子就是让读者将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者很好的书籍放在上面,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馆底层有一个小型开放式阅读空间,被称为是一所“下一代”(Next-generation)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举行活动,如播放电影、设计界的人士在此交流等,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学习和探讨,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创意的空间。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被认为非常别致且极具现代感,阅读环境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4)裕廊地区图书馆(Jurong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第三个成立且是第一大的地区图书馆。在为读者打造出专属舒适的阅读天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地下1层的儿童专区(图6),配置了儿童书柜、儿童家具,馆内装饰色彩明艳、气氛活泼,并提供儿童阅读、创作、游乐的场所,试图让儿童专区成为诱导孩童培育阅读兴趣的乐园。

位于4层的青少年馆,听取了青少年的建议,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Verging All Teens)(图7),也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目的在于期待实现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即开放给青少年申请评比,放手让他们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窝”,由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概念化的单字标签,如绿洲、舞台、多媒体、地球,使得区域很容易识别;与图书馆里其他区域不同的黑色书架,使得阅读空间看起来既有一份古典美,也有一份现代感;涂鸦区、漫画区、讨论区、表演区、可进食区以及静读区等,打破成人的设计品味,处处展现着符合青少年风格的创意,广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认同。此举既是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创新思维,更提供了图书馆与青少年亲密合作、培养深厚情感的契机。

(5)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

是新加坡首座专门收藏表演艺术作品并提供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片的专门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设于艺术中心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促进读者对表演艺术相关主题的关注、阅读和了解,表演艺术厅以村(Village)的概念设立了4个表演艺术村,以此进行四个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音乐部落收集古典、当代作曲家以及歌手创作的音乐笔记、书籍、CD以及影片。舞蹈部落收集关于舞蹈的历史与艺术书籍、影片。戏剧部落收藏戏剧作品。影片部落收集有关电影剧本和影视相关书籍。馆内有三间放映室(每间容纳4人),一间项目室(最多4人),一间钢琴练习室(最多3人),和一间静音工作室(最多7人),按小时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此外,还有专业期刊、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为用户(影迷、专家、业余爱好者)提供阅读和欣赏。

3.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启迪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是我国图书馆正在转型与发展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和再造,将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案例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再造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与时俱进的空间设计理念

(1)人文关怀的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空间被认为是严肃安静、书刊借阅和学习研究的场所,以“书本位”理念的空间设计将大量的空间用来收藏文献资源。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正逐渐发展为读者交流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设施,而且是独特的、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关爱人、发展人”,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新加坡图书馆一方面展现便民的服务精神,充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贴心、舒心与温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览桌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读者自在享受知识时光的同时,也享受安全感、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使得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2)“场所精神”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和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因此,对读者而言,图书馆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图书馆空间提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场所和氛围供人们来交流与共享,激发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顾客不降反升,原因主要在于自成立起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融合了学习、信息、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文学、设计的多元空间,也就是“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包含了人、空间、活动三个要素。它们合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种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网络平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众多台湾人的心灵港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书店空间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都是为了人。新加坡图书馆将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及其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上,提出了“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除了图书馆设备方面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营造人性化、轻松化的阅读氛围,建设更加优质化和生活化的图书馆空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文化设施,其阅读空间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陪伴生命成长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阅览场所是读者服务的主体空间,打造一个舒适、温暖、具亲和力的阅读空间,对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场所感,加深心理体验至关重要。阅读空间的设计体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交融,为读者构建一个温馨、符合现代生活美学、学习阅读功能完善的图书馆。

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体现了以“终生阅读、学习型社区、知识国家为愿景”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为了大兴全社会读书之风,新加坡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文献资源为支撑,大力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温馨安静的阅读区和明亮舒适的讨论交流区,还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及不同需求的阅览桌椅,吸引读者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3.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注重读者的参与度,从空间的规划到布置,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处处蕴藏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兴建之初,就曾邀集七大公民团体提供意见,充分反映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裕廊地区图书馆在设计4楼的青少年馆时,充分调查掌握了青少年的意见,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环境,更好地把青少年带进阅读世界。根据读者需求,划分阅读的静区和交流的闹区,形成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调研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得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定位更为明确,并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空间,是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深入认知,也是现代图书馆成长的空间及存在的价值之一。

3.3创建和打造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品牌

新加坡各图书馆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和读者需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将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创建各自图书馆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品牌。例如,中央图书馆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乌兰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区被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裕廊地区图书馆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4个表演艺术村等,都成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空间文化品牌。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定期策划和开展多种阅读推广、展览、演出和创新活动,推动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型,向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3.4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分析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呈现高品质的阅读氛围和特色,总结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营造图书馆空间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还要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新加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既要格调高雅,又要注重特色,将图书文化与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显示极强的感染力与和谐美感。

(2)阅读空间的配置注重用户体验。空间设计和配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为读者着想,“以人为本”。新加坡将图书馆空间满足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指标。注重以细腻手法为读者布置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空间,图书馆里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会和兴趣俱乐部,供人们阅读、交流、学习和打发时光。寂寞时,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在图书馆聚会交流;烦躁时,躲进图书的静谧天地中。①方便适用的设施配置。满含关怀的书架和座椅设计、明亮可亲的阅读空间、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检索和查找标识系统等,共同为读者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空间,让读者感觉舒适又自在。②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紧跟时展的脉动,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图书馆阅读空间,为读者创造美好的阅读体验。注意读者对于新的阅读方式和内容体验的新需求,提供新型的电子阅读设备,为读者体验新的阅读内容和方式创造条件。例如乌兰地区图书馆馆内的银发族资讯中心和各种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科技建设的创意中心等。③馆内文化装饰及色彩的运用。新加坡图书馆装饰方面处处体现了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另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应用。馆内布置用色方面根据读者对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采用不同的色彩系统,吸引读者,总体要求色彩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利用不同的颜色实现功能区域的分割;此外,采用了色标系统用于图书分类与排架。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3篇

摘 要:文章以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切实分析图书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现代图书馆的特殊性,使之不仅成为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也更是城市空间区域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27-03

作者简介:曹媛媛(1981-),长安大学图书馆馆员,采访部主任。

历史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建筑却以更加直观化和视觉化的迥异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现代图书馆是众多建筑中的一个分支,它作为21世纪的建筑物,既需在整栋建筑物外观造型上展现出时代风貌,又要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满足便捷使用的功能,更需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要及未来潜在扩展的功能。

1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是否具有实用性强的体现形式,其中包含有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化;是否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是否注重经济实用性。

1.2 美学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美学韵律及环境空间美观化,都要求其建筑风格与时代相适应。在建筑外观、内部空间、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既要具有时代感、科技感、文化性和美学感,更要具有一定的未来前瞻感,还应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专业化特色。

1.3 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贯穿于各种精神领域,而在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以方便使用者为根本出发点,要让使用者在整个图书馆活动当中感到便捷、舒适。

1.4 智能化原则

引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技术及相关的应用设备,实现现代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和办公系统自动化,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集信息情报、科技智能、开发延展的综合性大厦。

1.5 开放性原则

分配布局以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为设计标准;空间布局以大开间、全开架、敞开式为设计出发点;图书管理形式以藏、阅、借一体化的整合模式,扩展使用者的人数、层次和范围。

1.6 消防到位原则

在采光充分、通风顺畅、绿化美观、安静适宜的基础上,消防措施更是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建筑本身就属于国家重点防火保护单位,其建筑防火隔离带、建筑物本体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建筑结构防火安全疏散通道、建筑装饰的防火材料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

2 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要点

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读者的阅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只有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让使用者觉得更加安心、舒适、便捷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社会信息、共享文献资源等功能;人性化服务理念的转变也使现代图书馆在其建筑结构布局、空间环境设计、科学技术引入、管理模式改变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1 数字、网络技术的引入对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理念设计的图书馆结构中的书库面积日趋减少,反而出现了藏借阅一体化形式的大空间阅览室设计模式,因此在空间布局尺寸设计时,可适当按照图书馆馆藏比例、读者人数比例,相对增大图书馆藏借阅合一的空间面积,实行全开架的服务模式和增加计算机网络模式的电子出版物的贮存空间;同时建立密集藏书库,把年代久远、使用率极低但又具有专业性和参考价值的图书集中收藏于此。

现代图书馆设计极为重视网络综合布线功能的设计,这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带给图书馆建筑的最为直接的变化。以信号的强弱程度、信息传输的方式,将图书馆建筑内部与之相关的语言、信息数据、图形图像等传输装置采用一次性安装布线的模式,相互串联起来,最终成为综合性的布线布局。使电力系统的排线方式、计算机网络信号的排线和无线网络的传输装置的布线,按照统一模式,一次排线,并为将来的可秩序行为提供拓展性和适应性。考虑到现今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性,在综合排线当中,其端口接入设备应覆盖到图书馆建筑中的主要室内应用空间,如:读者检索区、电子阅览室、藏书区、内部办公区、多功能厅等一些未来可开辟的新区域。现今还应考虑到图书馆所处区域的网络属性、网络装置设备及网络运速等问题,应对网络调查研究后,根据相关所得结论实施跟踪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应用。还应统一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照明设施、电力动力设备、通讯自动化设施等,须将电力系统按照强弱电各自独立分到排线,从而避免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综合排线的设计模式,可进一步地将数字、网络技术与建筑本体的自身美学相互渗透。

现代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化的综合性大厦。与它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数字化程度是它与传统图书馆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因此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消防系统、噪音可控范围也应予以注重。这时,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信号传导技术等可对图书馆建筑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控制。

2.2 “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指标

具有人性化的现代图书馆建筑,应以使用者的生理反应、行为习惯、心理衡量、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为设计出发点,对其建筑空间环境、人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使建筑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可再造性。现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职能发生着转变,这也促使其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但也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思考。

2.2.1 在设计中引入对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大空间结构探索。现代科学技术、新型设备、网络服务模式的应用等技术的引进,使图书馆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查阅咨借藏一体化”模式。当然,这也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筑空间结构的使用空间变得更为扩展和秩序化,才能使信息资源检索、相关图书阅览、数字文献典藏等功能集于一室,在设计中做到“机在人旁,人在书中”,让使用者觉得更加便捷;其次,能够随时做到检查及调查图书馆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使用规律的变化,使用者的范围广度以及安装设备的及时更新,这些也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中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以保证大空间具有可调节性的弹性使用的建筑设计原则。

2.2.2 现代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布局也应注重“人性化”。在设计中,以室内顶部设计、门窗安装方式、地板材质选择、书架数量配置、桌椅设施摆设、电子设备的配置安装、整体装潢类型、绿植配备比例等为设计出发点,让使用者感到既美观又大方,既舒心又方便,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通过通风系统、照明系统、色彩搭配、温度湿度调节等方面,使图书馆整体环境贴合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一个优良的使用空间。

2.2.3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多功能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过去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模式、信息资源查询方式已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而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也在设计当中加入了新的多功能性和新的大空间可不断拓展性元素。现代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使用者需要范围的不同,布置出特定的图书阅览室区、无线网络资源设备检索区、大众多人或少部分人的演讲区、各种栏目的展览区、文件数字影像的电子观赏区、相关教育培训拓展区等。当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用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图书馆也将成为一种集休闲文化娱乐、信息交流分享的重要场所,与此相适应的一些诸如小型音乐欣赏厅、小型互助书店、休闲棋艺室等与之相关的活动场所及相关服务环境也将在现代图书馆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2.4 在建筑设计中都应注重“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里面包含了与之相关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规范,其中强调了“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而现代图书馆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在相关的必备设计中,贴合使用者需求为目的而增设的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将更能体现出其人性化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念。残疾人使用图书阅览区、残疾人通道、残疾人阅览桌、残疾人卫生间、残疾人视听区、残疾人服务区、残疾人行动设备等设施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筑中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2.3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内部、外部空间环境的协调

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建设以空间交通环境、科技技术环境、设备通讯环境、采光通风环境、感官视觉环境、自然绿植环境、材料颜色搭配环境等相互交融,相互协调为基础,在内部空间环境中融入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因素,也能起到一定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相交融的布局特色。通过使用绿色环保材料,适当加入先进科学技术,本着节约能源、注重环保、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做到整个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相关环境的有机结合。

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环境应与其建筑物实体及内部空间环境相协调。作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延伸,其周边空间环境也应得到相应的设计与开发。图书馆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属于人流量比较大的社会服务机构,并且其服务对象范围广,所以当其周边空间环境被利用和开发时,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周边人文环境的变化。如开辟建设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传播广场,栽种配置绿色草坪花卉树木,建造具有特色的各种相关小品景观,使之呈现出一种花园式的景观区域,将会极大地带动图书馆整体的文化氛围提升。

3 结语

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自身追求韵律美时,也带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别样的艺术之美,更发挥了不同的品牌效应。现代图书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也是城市空间区域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于树胜,赵雷.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综述[J].河北科技图苑,2004(2).

[2] 李霞.论数字图书馆技术下图书馆功能与建筑的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4(1).

[3] 杨德平,吴恒梅.网络时代新图书馆建筑设计刍议[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2).

[4] 周未隼.舒适・经济・科学――关于21世纪图书馆建筑的构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

[5] 周红,胡朝德.营造“健康环境”崇尚“人文精神”――谈公共图书馆的建筑[J].现代情报,2004(7).

[6] 王梅.在图书馆建筑中体现人文思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7] 马宏伟.环境与布局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灵魂[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8] 郑学军,李景凯.信息时代的新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4(4).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4篇

关键词:功能与形式;外部环境设计;图书馆;西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92-05

1、前言

我国从宋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场所和馆舍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如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以及茅山书院等中国五大著名书院,希望能够营造出“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的环境氛围。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以及信息资源传播交流的中心,在校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优美的高校图书馆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能直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图书馆外部空间各种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出形式与环境、文化相融,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这一信息中心的功能作用,这将是本设计要解决的重点。

2、图书馆立地环境特征与评价

2.1 图书馆立地环境特征

西南大学新建的图书馆位于崇德湖东南侧的山丘上。东、西两面与校园主干道相接,北面与学生宿舍紧邻,南面与八一礼堂、地理学院实验室相邻。图书馆以及其室外环境占地9.73hm2。其中包含中心图书馆一期建筑面积为0.57hm2(图1)。

2.1.1 地形特征

基地的东北侧是10m左右的堡坎,建筑墙面距离堡坎最近处仅7m左右。场地西北侧与崇德湖接壤,高程差为3m,场地中庭到西侧校园主干道,高程差为5.2m。场地西南侧高出建筑底层1.4m。场地东南侧到校园干道,高程差为3.6m。在用地范围内,总体上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图2)。

2.1.2 建筑特征

中心图书馆建筑一期形态为“凹”字形,外部环境环抱建筑周围,西北侧由三面建筑形成的半开敞式的中庭;建筑风格为现代简约式,色彩淡雅,以灰色系为主;建筑主要的出入口有四个,即东南侧的图书馆的前出入口,西北侧的后出入口,西南侧办公入口以及东北侧的书籍入口(图3)。

2.1.3 现状植物

基地中的现状植物,以香樟为主,干径大多都在30cm以上。图书馆主入口前方有一棵干径为137cm的黄葛树。在图书馆中庭和后入口坡面上有两棵干径约60cm的银杏。由于建筑修建时平整场地,图书馆建筑主人口前区保留了三棵高于场地1.2m左右的香樟,后区中庭保留了高于场地两米左右一棵黄葛兰和两棵香樟(图4)。

2.2 基地环境分析

2.2.1 基地中保存的高大乔木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心图书馆选址在邻近崇德湖的西南大学中心景观区域,基地中古树参天,长势良好的香樟、黄葛树、黄角兰、银杏、桂花为图书馆环境设计提供了绿色基础条件;而西北侧优美的崇德湖景观为图书馆外环境景观塑造带来一定的优势。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理利用现状大树组织空间,并与其周边环境进行结合,借崇德湖的景,来丰富图书馆环境景观。

2.2.2 建筑底平面与校园干道的高程差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图书馆环境空间和序列

图书馆建筑修建在一个小山丘上,与两侧的校园主干道都有一定的高程差,从校园干道进入图书馆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台阶或坡道连接,有利于形成空间序列,实现环境对读者进入图书馆之前的一个心理净化过程。

2.2.3 场地中的大树对交通和空间组织的限制

现状大树对景观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交通流线、空间形态的组织具有明显的限制。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大树、及其为保护大树所形成的土台未有效组织交通与空间关系,形成景观特色成为设计的关键。

2.2.4 相邻建筑风格和空间距离制约了外环境的布局

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正对着期刊社建筑一角,破坏了外环境景观格局,阻碍了建筑入口的视线,西南侧的地理科学实验室与图书馆建筑距离较近,需对其进行隔离未保持图书馆的相对独立。

2.2.5 工程性挡土墙对环境景观塑造的影响

由于基地中有许多保留大树的标高高于建筑规划设计的场地标高1.5~2.2m。为此,必须运用工程性的挡土墙来维持大树的生长和稳定,必然在场地上形成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树台。位于场地东北侧因建筑平场形成10m高的挡土墙离主体建筑较近,对环境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3、景观形式与文化功能的应对

3.1 图书馆环境对文化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努力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的环境美学气质,其环境文化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品德的培养、性情的熏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精神境界的升华、心理品质的培养都将产生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场地中潜在的文化价值的保留与挖掘

场地中独特的立地环境特征,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特性,通过对场地中潜在的文化进行挖掘,结合西南大学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图书馆环境对文化的要求,孕育出独一无二的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外环境文化。最主要体现在中庭中“双香庭”的由来上,其中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基地中保留的两棵香樟树和一棵黄葛兰两种具有芳香的植物,同时与图书馆环境中的书香、墨香契合;其二则寓示西南大学因由西师、西农两校合并的历史文化特色;其三寓意西南大学教育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两大办学特色。

3.3 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外环境文化的表达

图书馆挖掘场地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结合图书馆环境对文化氛围的要求,围绕与学习相关的“求知”、“勤奋”、“惜时”三个主题展开。

3.3.1 求知

图书馆前入口,师生进入图书馆的过程中,自身就表达出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设计中,设置树阵读书空间来满足使用者的求知的行为,同时在图书馆人口前设置有名言普句的书简式的景墙,烘托求知的氛围,充分表现其主题(图5)。

3.3.2 勤奋

双香庭中,两个展开的书卷又可寓意两座书山,两座书简似的书山中间的道路又名“书山路”,走在书山路上可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而中庭广场折线形的铺装和船型的树池则可寓意为“学海无涯苦作舟”,寓意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此勉励学生勤学,突出“勤奋”的主题。设计中传承中国古老的教育理念与文脉,发掘经典教育故事,将“寓教于景”融入校园图书馆景观中,意在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体现浓郁的文化特色(图6)。

3.3.3 惜时

在建筑的北侧邻近崇德湖的位置,利用玻璃景墙围合成一个较私密的阅读思考空间。当进入这个空间中,面对平静的崇德湖以及周围围合景墙上关于惜时的普句,更容易使人意识到“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的真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带人快速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图7)。

4、景观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应对

4.1 交通组织

图书馆外环境交通组织需要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在设计中,分析学校中主要人流未向以及图书馆建筑主体的布局,解决基地中地形以及保留大树等问题,对交通进行合理组织,使得既方便快捷,交通流畅,又巧妙的划分了空间。

4.1.1 车行

车行交通上,考虑地形以及功能需求,车行分别由图书馆南侧和北侧进入,南侧与八一路连接,北侧与融汇中路连接。图书馆周围利用场地及道路结合的方式,合理避开保留大树,设置消防车道,形成环线;

4.1.2 人行

人行流线上,根据建筑布局,分别在图书馆前后设置出入口作为师生进入图书馆的主要出入口,图书馆前入口采用正面进入,与3号门形成对应关系;后入口采用正面两侧斜向进入,方便南区北区师生,使其分别从两边进入(图8)。

4.2 空间组织

4.2.1 空间的过渡性

图书馆外环境景观空间具有过渡空间的特性,它主要包括到达图书馆建筑入口的通道,通道一端通向图书馆基地与之相邻的校园干道,是进入图书馆外环境的入口;另一端连接图书馆建筑的入口通道的尽头就是进入图书馆主体建筑的入口。景观空间相对图书馆建筑是外部空间,但相对于校园干道它又是在图书馆基地内部的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景观空间是联系校园干道空间与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中间地带,是与校园对接的过渡性区域。

4.2.2 空间的序列与转换

图书馆室外空间应采用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序列式空间构成与组织形式。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过渡性序列空间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有着一种引导、启示、酝酿、期待的作用。同时空间与空间之间应该协调统一,使得空间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节奏感的有机、完整的过程。

外环境中由贯穿广场的主入口景观区、中庭观赏区、次入口景观区形成的主轴,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最南面第一个空间是进入图书馆外环境的比较开阔的入口空间,正对台阶上面的图书馆字样的题名石,往上第二个空间则是上台阶后的转换停留空间,用于休息停留,在这个空间中将道路进行往两边分流,左边则进入一个树阵休闲读书空间,往右向上进入图书馆建筑入口前的一个活动集散空间,再由该空间进入图书馆建筑;北面入口同样第一个空间是进入外环境的一个入口空间,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的堡坎上刻字形成入口标识,由入口两边上台阶进入一个高于车行道的一个转换平台空间,经过不断台阶向上的引导空间,进入第三个相对较大的中庭活动空间,由中庭活动空间穿越过由保留大树形成的书简似的“书山”进入建筑入口前的休闲读书空间,最后进入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与空间之前协调转换,并且产生强有力的对比关系,使得使用者的心理及情感产生一定的变化,跟随着空间序列慢慢进入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图9)。

4.2.3 空间的“隔”与“透”

“隔” 图书馆外环境空间应保持相对独立,对于周围的建筑应有相应的隔离。首先,对于西侧的地理科学学院和八一礼堂建筑,采用植物种植方式对建筑墙面进行软化和隔离;对于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的期刊社建筑,采用组合式景墙进行隔离同时,与建筑大门形成对景关系。

在建筑东北侧高堡坎的处理上,一方面在堡坎下方和上方都预留种植池,下方种植攀爬、竹类等植物,上方种植垂吊植物,利用植物对界面进行软化。另一方面,在书籍入口正对的地方,采用高低错落的景墙,配合竹丛来虚化堡坎边缘。利用这样的形式,从下而上使堡坎的立面层次丰富,打破高堡坎的生硬和压迫感,亦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图10)。

“透” 图书馆北侧邻近崇德湖,设计中考虑对崇德湖优美景色进行借景。在邻近崇德湖边缘设计休闲平台、游步道;在邻近崇德湖边上的植物设计中,保持中低层次的通透性,开阔景观视线。

4.2.4 休读空间塑造

图书馆外环境除了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空间之外,它还需为师生提供了休闲阅读的空间,使师生在阅读的间隙间进行呼吸空气与自然交流的场所。

场地中结合师生对室外环境的需求,进行空间的组合和分割,在相对安静独立的地方设置了休闲读书空间。设计中善于利用场所的边缘效应,在活动空间的边缘合理设置了休闲读书空间,在相对安静独立的地方设置坐凳等休闲设施,以求以人为本(图11)。

5、景观形式与图书馆建筑的应对

图书馆外部环境是依附于图书馆建筑存在的,建筑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当,相得益彰,可以突出建筑的性质和艺术魅力,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品味,使图书馆建筑的造型美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美。

5.1 与建筑形态的应对

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应结合建筑形态进行平面构图。该设计中以建筑为中心,建筑主人口前广场是由建筑弧形偏移出来的圆弧,使得场地与建筑相协调。由后入口向建筑中心的轴线关系,形成空间序列。建筑弧形部分的圆心向外放射成一条道路连接惜时园,设计中的道路与该条道路的平行或拟平行关系使得整个构图具有整体性,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图12)。

5.2 与建筑风格的应对

图书馆建筑为现代风格,因此,我们的外环境景观也定位为现代简约风格。无论从构图上,还是设计元素上,都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求与建筑和谐相融。

5.3 与建筑色彩的应对

建筑外部空间色彩应与建筑外部色彩材质相呼应。结合灰色系的建筑外部色彩,外环境中铺装的色彩也采用灰色系的花岗石为主,使其与建筑协调统一。

5.4 与建筑分期规划的应对

图书馆建筑分两期建设,目前只建成建筑一期部分,未来二期建设会将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的期刊社进行拆迁,建设图书馆建筑二期。因此,在二期建设以前,考虑到减少期刊社建筑对图书馆空间的影响,在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场地边缘设计组合景墙,与期刊社建筑形成隔离的同时,也与图书馆正门形成对景关系.同时设计过程中结合建筑二期布局对前入口部分外环境进行综合思考,使得建筑二期建设对外环境景观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对二期建设后外环境的改造作出了一定的考虑。建筑二期建成后,可将入口台阶加宽,将保留的大黄葛树保持在台阶的正中,使整个平面形态更加协调(图13)。

6、景观形式与植物保护的应对

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场地上原有大乔木,体现生态节约原则。在布置场地和道路时,对保留大树进行整合和利用,尽量的避开大树,对于无法避开的保留大树,可以利用树池的方式将其保留在场地和道路中。其中,基地中六棵高于场地2m的保留大树,其中建筑前入口三棵大树设计成椭圆形的组合花池,对保留植物的同时,也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中庭中的三棵保留大树形成的堡坎,结合景观设计的创造性与文化性,将其做成起伏的书卷,既对植物进行了保护,同时也增添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味。

在保留原有大乔木的情况下,增添小乔木和花灌木,局部的地方可点缀几株乔木,构成丰富的植物空间层次(图14)。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伴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文化建筑和教育建筑上,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图书馆作为能够传播知识和传递文化信息的设施,在建设和使用上,也都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课目。图书馆是储存图书的地方,作为一个可以学习,也可以工作都需要的公共场所,对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如果仅以读者的身份去认识和感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了解的范围将会极其有限,只有以设计者的身份去考虑问题,才会是全方位的综合审查,这里包括怎样对图书馆总体布局、功能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的设计[1]。不过这些图书馆在设计和建筑上并不十分完善,通过对近几年来图书馆建筑的分析,发现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 图书馆模数化设计方法

1.1 存在的问题

在近十几年来,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采用以“三统一”模数化方法,为设计思路的图书馆建筑有很多。这种设计结构普遍采用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方法日益普遍,这种设计似乎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行业中规律,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得到普遍的应用[2]。这种设计方式,具有空间使用灵活性的特点。不过这种灵活性,是需要以浪费部分空间和结构为代价换,限制了追求绝对的灵活性。

1.2 解决的对策

从图书馆发展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可以划分为日常活动和管理区域、收藏印本信息资源区域、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区域、网络信息资源区域。通过不同的区域管理,对柱网、层高、荷载要求不一,对于收藏印本信息资服务区域,荷载在设计上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公共活动区域,因为存在动态性、流动性、开放性的特点,需要以较强的独立性,方便独立开放,同时还不干扰其他的功能区[3]。图书馆应该不断地依照设计的实际情况,按照图书馆的需要,来分区设计柱网、层高、荷载,设计适合自己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2 图书馆模块式建筑设计

2.1 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模数式设计,在荷载上取值比较高,造价比较高。进深存在比较大,室内空间大,容易显得单调和枯燥。由于采用的是全人工采光,所以在通风的能源消耗上过大,建筑设计造型[4]。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性化设计思路,这些都是模数式图书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2 解决的对策

尽管模数式图书馆在国外发展较好,但是并不表明,可以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需要在不影响图书馆建筑的灵活性上、对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空间,在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为节约基本的建设投资,大幅度地提升图书馆建筑形象,在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局部,适当采用一些模块式设计[5]。在建筑结构设计上,仍然提倡灵活统一原则,能够进一步发展“三统一”原则,只是在结构柱网的建筑设计上,不要求完全的统一,只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就可以统一主体柱网,对于其他在设计中不适应统一柱网的功能空间,可以进行独立于主体柱网的单独设计,使柱网开间的进深,也能够采用不同尺寸[6]。在对荷载进行设计上,也可以对主要藏阅空间,都按照开架阅览室的方式设计,对于书库、办公室、业务用房等可以限定其区域,从而通过设计允许其荷载值,使主要藏阅区的荷载值有所变化,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避免因为过分追求设计上的“三统一”,而导致一些荷载,在设计取值上出现偏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建筑主体的设计,对于每一层的层高应该尽量统一,以给图书馆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使用、保留一定的空间。

3 建筑设计需要时代信息

3.1 存在的问题

一些图书馆在建筑过程中,缺少一些能够跟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仍然以传统的设计造型做指导,结果建筑出来的图书馆,纵然在外型上比较新颖,但就其在设计模式、内在结构、统一布局上,很难满足图书馆的实际使用需求,缺乏变革和创新。

3.2 解决的对策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现代技术的设计规划。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观念渗透上日益强烈,因此地建筑设计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管理设计系统、缩微服务设计系统、声像服务设计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合理布局,需要以超前的设计意识,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构思,在综合布线上要能增加设计线路的数量,预先铺设多条不同功能的线路,通达图书馆的各部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图书馆实现全面管理[7]。

4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图1、图书馆功能关系图

4.1 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有的缺乏人性化管理,没有从根本上将建筑设计,跟整个社会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不能真正地使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得到社会的认同,使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能以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为读者以及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方便。

4.2 解决的对策:

人性化的要求主要反映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上,除了考虑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外,(如图1)门厅、目录室、出纳室、报刊库、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等以人性化的设计进行管理之外,还必须重视图书馆建筑所选择的位置,还有外观造型、采光照明、色调色彩、内部通风、馆内装饰、厕所位置等,与人有关的各个方面[8]。使读者能从感官上产生和谐舒适的感觉,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愿意将自己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来,使建筑设计工作在创新中充满人性化。

总之,对于当前国内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针对我国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现状,满足图书馆的需求,做出更深入的思索。

参考文献

[1]郝玲.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09):23-24

[2]黄白.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06):15-17

[3]宋宇辉.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6:22-23

[4]李一峰.信息化进程中高校图书馆设计探讨[D].南京工业大学,2007,(05):14-15

[5]郝玲.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与艺术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8-10

[6]王雪.当代高校图书馆设计的新趋势[D].大连理工大学,2007:11-13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6篇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的资料、书籍都被数字化了,图书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了,再加上学生们对于手机的痴迷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知识的渴求,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也使高校图书馆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忽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的互动空间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概述

(一)传统高校图书馆互动空间的设计特征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互动空间的设计特征有三点,第一点,正式性。传统图书馆的互动空间的设计上非常的单一,读者只能使用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进行阅读,这对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束缚,阅读时自由的,人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书籍里面遨游,无拘无束,这才是阅读的乐趣,但是传统高校的正式性破坏了阅读的乐趣,人们只能在小小的自习室里面安静的看书,高校图书馆互动空间的作用也流于形式,以上种种都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第二点,封闭性。时间与空间看似与阅读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其实是与阅读息息相关的,人们只有在开阔的空间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却限制了互动空间的发展,在互动空间的设计上也非常的简单,没有充分发挥互动空间的作用[1]。阅读并不需要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只有自己想与不想,但是由于传统图书馆对阅读时间上进行了限制,读者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阅读,这就严重降低了阅读的乐趣,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第三点,单一性。传统高校图书馆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单一性,尤其是表现在互动空间上面,读者只能在小小的借阅室里面进行阅读,从身心上就是一种束缚,而且鉴于高校图书馆的固定时间段,读者为了能够阅读自己想要的书籍、资料只能在自己不想要阅读的时间段进行阅读,这就极大的降低了阅读的质量与效率,还影响了读者阅读的心情,阅读本来是为了放松人们的身心的产物,却因为传统高校的单一性而成为了束缚人们的产物[2]。

(二)现代高校图书馆互动空间的设计特征

随着时代的逐渐进步,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互动空间的设计就更加的个性化,全面开放了图书馆在时间以及空间上面的限制,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图书馆内的任何地点进行阅读,不会受到任何的束缚。增加了各种各样的互动空间功能,像是学习区、阅读区、实践区等,设计上面也更加的人性化,满足了读者在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还读者一个自由的阅读环境。

三、高校图书馆互动空间设计的依据

(一)高校图书馆使用人群的阅读特征

在校师生是高校图书馆使用的主要人群,师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在高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开始被网络技术所吸引,忽视了高校图书馆存在意义,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想重新回到学生的心中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图书馆产生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新奇事物的关注度非常的高,对于阅读也是一样,之所以学生更喜欢网络是因为他们觉得图书馆的氛围很压抑,阅读是一个自由的事情,如果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也没有再去关注的意义,因此只要高校图书馆对互动空间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就能够吸引到更多学生的关注。

(二)高校图书馆使用人群的心理特征

在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学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就是对有意思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就能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而且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的叛逆,不喜欢受到约束的感觉,因此,图书馆内部的设计就非常的重要,要然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由的感觉,而不是压抑的氛围,在阅读地点上也不能拘泥于阅读时,走廊、楼道都可以是最佳的阅读地点,在时间上也相对比较自由,任何时间都对学生开放,防止出现学生满心欢喜的来阅读却闭关的现象,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消极的心理[4]。

四、未来高校图书馆互动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在未来高校图书馆内部建立学习超市

现在的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阅读的地方了,还是学生平时学习、做功课的地方,肯定会遇到有资料要查询的地方,但是那么大的图书馆要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就是一个主要问题。因此才要建立学习超市,将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越超市相结合,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沟通,合作学习,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留言板上面,供师生共同解答,能够从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图书馆的建设。

(二)在未来高校图书馆内部建立和谐社区

图书馆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我们想知道的事情在其中都能找得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学生只要搜索一下就会出现答案,这样就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区,在这里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尤其是收录一些网上非常难找到的书籍、资料,并且要及时的更新最新的信息,让学生在网络上能找到的在这里一样可以找到,还能在寻找的过程中收获乐趣[5]。

(三)在未来高校图书馆内部建立资源共享的空间

实现资源共享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发展趋势,增加图书馆内检索设备的数量,在图书馆内开放多个借阅空间,有向传统图书馆一样阅读的,有能互相交流经验的,还有能够实际动手实践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空间,在这里学生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与以往的图书馆相比,当代的图书馆正在实现多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图书馆建筑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文献信息的网络化的到来,图书资料库面积的相应减少以及读者活动空间的相对增加,图书馆需要有很大一部分空间作为读者活动场所。

其次,逐渐向于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

什么是具有人性化的图书馆建筑?就是要求其功能的布置、流线的安排以及内外环境的营造,都要以人为中心。就是引进绿色建筑的概念,营造出的图书馆建筑资源亲和自然。建筑师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

最后,更加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处于数字化时代,可以采用开放式设计的建筑布局,一改以往那种高大雄伟而刻板的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明快、简洁、亲切的建筑形象。作为建筑物,要让使用者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美感,它不仅符合内含的需要,而且可以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

2 当代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特征

2.1 数字化对图书馆建筑产生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使图书馆的工作服务模式产生了改变,使图书馆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在发生变化,同样地,建筑外部形象随着图书馆的内在改变而改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取消的传统检索方式。目前各种图书馆优先要改变的是,目录柜和目录厅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服务中心,包括计算机检索空间等。

(2)交往空间的增加。现代图书馆迫切的需要增设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学习交流的空间,虽与学习的阅览空间不同,但也是另一种学习空间。

(3)图书系统走向网络化。实现网络化就是图书馆的现代化标志,每台计算机的效率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各馆之间可以通过各自网络实现互联,最终的图书馆网络结构必将是地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

2.2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路

本设计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图书馆的发展,把构成图书馆建筑空间要素与物质要素分为两部分,即可变的物质要素和不变的物质要素;可变的空间要素和不变的空间要素。可变的物质要素包括分隔空间的非承重的隔墙等,不变的物质要素包括结构柱、墙、板等建筑要素;可变的空间要素包括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等,不变的空间要素包括水平交通空间(门厅、走道等)和垂直交通空间(楼梯、电梯间等)、附属设备及服务用房(如厕所、设备间等)。采用开放式的馆舍设计,为使用者的再设计创造出条件,这样才能顺应图书馆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

3 某市区级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3.1 设计理念

本方案立足于图书馆建筑发展的现有条件,将图书馆建筑赋予灵活性,多功能,全开架,人性化等多理念的统一。图书馆设计就是要从精神层面上感染读者,要为其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读者置身其中有安全感、惬意感和归属感,以适应图书馆建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

3.2 功能布局及分析

本方案在功能布局上采用统一柱网的大型楼层平面,以容纳和承载书架和读者双方,开架式阅读的上下连通的室内空间打破早期的标准化图书储藏办法和阅读设置的影响,使原有的书本和人在静态下不相关的状态转变为互动的和谐状态。

平面布局上,将主体建筑划分为主要阅览空间与后勤辅助空间两大部分,用交通廊连接两部分,将交通面积扩大既可作为动静缓冲空间又可作为读者休闲空间。最后底层用宽敞明亮的玻璃幕墙结构将所有体量统一起来,动静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本设计打破传统图书馆狭长的走廊形式,将阳光明媚、尺度宜人、充满生机、读者愿意驻留的全新空间取代冷漠封闭的消极空间。图书馆采用大开间的查、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书库与阅览室相互隔绝的布局形式。将全部馆藏文献资源向读者开放 ,并配有电脑供读者查阅,增加了图书馆的亲合力。阅览室采用的是上下通透的中庭式设计,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线,也增强了置身其中的空间感,适应现代读者休闲式阅览的需要。儿童阅览的首层临近设计和无障碍设计更充分体现了对读者关怀的细节之处。入口门厅处设有开敞的尺度宜人的服务、问询、多媒体导览、计算机查询设施,使读者一目了然,减少由于多余寻找所带来的流线交差干扰。二层到四层逐渐偏向于较静的功能用房,将电子检索阅览室设置于开架阅览室内,不仅增加了读者查找文献的方便成度,也同时减少了这两种功能用房之间多余的交通空间,使功能布局更合理。如图3-2所示。

3.3 建筑形象的处理手法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第8篇

现代图书馆不仅仅注重显性知识的转移,更注重隐形知识的转移。显示知识是图书馆的一切纸质、电子资源,及馆员应读者需求为其提供的一切服务。隐形知识转移中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知识,它难以规范化,不易交流和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在现实世界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能、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等。图书馆隐性知识分为个体隐性知识和整体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读者隐性知识两个部分。

馆员隐性知识主要是指体现在馆员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现代图书馆知识转移中显性知识转移更多的是传统借阅服务,为了提高藏书利用率和提高服务效率,显性知识的转移中越来越多的融合了馆员的隐性知识,如文献的二次、三次加工,文献综述、自建二次文献数据库、学科馆员制度等,这些工作中都体现了馆员隐形知识的转移。

知识转移模式的多样性变化。传统的知识转移主要是馆员和读者之间的馆内外转移,现代图书馆还注重馆员之间及图书馆与社会的知识转移。坐等读者上门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图书馆更需要主动地为读者推送知识。馆外转移是指图书馆为自身相关方(主要指出版者和读者)构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促成他们之间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外溢的一种重要方式。馆内转移是指馆员间隐性知识转移,即将馆员的工作心得体会与技能等通过人际交流和公共交流渠道为馆员们所共享,这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成功实现馆内外知识转移的基础。

知识转移方式的复杂性改变。更强调合作型、研究型、探讨型、自主型等方式的知识转移,强调读者和图书馆在知识转移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彰显知识转移中的合作、协商与探讨精神。

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观在知识转移情景下的变化

现代图书馆知识转移内容、方式、模式的改变,对图书物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要求,其就是“以人文本”,尽最大可能地促进知识转移流程的顺畅、全面,这里的“人“既包括读者也包括馆员,总的说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观念出现以下改变。

1平等公平观,突出包容性设计

因为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图书馆作为知识转移阵地,其设计理念上就需要顾及所有读者的需求,强调平等、公平,满足不同层次读者获取知识的渴望。如在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中除了满足学生读者的需要,也开始重视满足教师科研的需要,为专家教授开辟独立的学习空间;既满足低年级学生的普通阅读需求,也满足高年级学生查找数据库撰写毕业论文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则要满足社会各界的学习欲望,针对特定读者划分特殊区域,确保每类人在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杭州市图书馆即使是乞丐也能进入图书馆学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所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功能设置相对来说更细致、更包容。

2灵活开放观,突出增长性设计

现代图书馆改变以往根据工作流程将物理空间隔成一小间一小间且互不来往、各自为政的状况,变藏书为主、藏用并重,强调大开间,统一进深,人流、物流、书流来往顺畅的模数式图书馆建设模式。各空间之间既独立又相连,方便读者自主的知识转移,如上海交大除公共楼梯和电梯外,在多个独立阅览室内部又设有楼梯可以直接到达楼上或者楼下的阅览室,既方便读者,又减少公共场所人流量,确保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立体阅读需要用多种形式去表现各类主题,如举办中德建交音乐会,京剧文化鉴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图书馆物理空间有较高的要求,如展板的放置、演讲的举办、表演的场所等,所以,现代图书馆物理空间设计更强调灵活性、多功能性、可调节性。演讲厅、会议室、展厅、多媒体教室、小型演艺厅以及可以自由调节变化的多功能厅等将成为图书馆物理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休闲舒适观,突出人性化设计

图书馆空间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营造时尚休闲的文化氛围。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在进行装修,有的甚至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星巴克等各种休闲娱乐的机构进驻图书馆,让学生可以一边享用咖啡一边读书,图书馆将成为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新余学院新馆的大厅中,划分了很大一块区域作为学生休闲娱乐品茶喝咖啡的地方,配以假山流水、落地窗外无限风光做陪衬。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阅览室的设计中采用了色彩艳丽的软沙发、大片玻璃幕墙、丰富的绿色植物等,使读者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上海交大图书馆还在图书馆偏僻的角落设置了小型的卡拉OK室,学生可以预定开展活动。

4自由发展观,突出个性化设计

现代社会更强调快乐学习,图书馆设计要充分考虑读者自由发展的需要,让读者在愉快的情景当中掌握知识,赋予读者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如杭州市图书馆的阅览室既有中式装修也有西式装修,和环境配套的台灯和壁炉都体现了个性化的设计,满足各类人群对学习环境的需求。

5系统整体观,突出和谐化设计

现代图书馆强调馆外知识转移,重视与社会各界的接触,其规划设计自然要与社会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融成一片。杭州市图书馆就是杭州市政府大楼的一个副楼,与政府工程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代表。吉安市图书馆新馆与当地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连成一片,人们走近图书馆就能很方便去其他地方参观学习,缩短知识转移的过程,提高获取知识的速度。

6目标明确观,突出多样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