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7:41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1篇

[关键词]过程控制 危机管理 高校图书馆 SCI三论

[分类号]G251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7]任华,徐绪松.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6):153―157.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图书 情报 档案 管理

1.图书、情报、档案是具有同源性的相关信息学科

图书、情报、档案是三门相关的信息学科,都是知识的载体,同属于文献型信息资源,具有同源性。信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迫使这些学科向融和方向发展。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可以互相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情报、档案各成体系,相对独立,纵向独立发展,三者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由此引来诸多弊端,造成图书、情报、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各自发展和相对独立的图书、情报、档案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多层次的信息需要,时代需要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数据和参考资料,最新的科技情报和图书资料,又要有可及时利用的档案材料作依据;各自为政,纵向发展的封闭系统,既不能适应用户需要,也不能适应开放社会信息纵横交流的需要;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一体,本是有机整体,即三者具有共同的信息性,知识性和社会性三种属性,如果三者分割开来,各自发展,势必隔断相互联系,阻碍信息交流,在管理上也不利于统筹安排,全面科学规划,进而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网络。鉴于此,打破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界限,整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其信息化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档案学科也应与图书和情报学科一样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整合为一体,为同样的对象服务,从而使档案、图书、情报资料在有效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三大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更广泛、更迫切的需求,对图书、情报、档案的利用越来越要求公开化、社会化。信息资源体系事实上也无法使图书馆与情报所、档案馆相区别。图书、情报管理二者在现代社会本身没有太大区别,现代图书已承担一部分情报工作。各种情报技术,如缩微、复制、机检等技术生产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使得图书与情报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二者机构的完全统一;图书、情报、档案的同源性决定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情报所服务对象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档案机构公众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部服务。但从文件“双重价值论”出发,文件档案除了有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外,还存在其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前者主要体现其行政价值,后者体现其情报价值。因此,档案馆网络化管理的发展,在经历原始价值后,必然要向从属价值(情报价值),即档案的公开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走向档案、图书、情报三者一体化管理。

当今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和动力的网络经济出现在我们面前,网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扩散性强,与传统产业的“点式”布局不同的是,它所追求的是“网状结构”。它可有各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而且具有信息传递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它可以实现异地查询而不受距离的限制,利用者可以随时与档案信息管理中心联系,通过网络将信息快速地传输给查阅者。正因为网络经济有如此大的优势和特点,对图书、情报、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以适应当前科技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情报、档案数量的剧增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三者的信息管理工作,随着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互相连接,统一管理,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2.2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使信息工作者探讨各种信息的特点,研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以提供全、准、精的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3图书、情报、档案资料数量的增加和有效使用时间的缩短,促使三者部门采取新的对策,措施和技术手段。主要是促使三者部门对鉴定对象采取缩微化、微电子化,以解决存贮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各种文献的存贮技术和提取技术有更大的发展;促使三者部门在采限文献检索时的高速化、网络化,以解决信息部门馆藏结构单一,信息不全,提供速度慢的矛盾,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在有效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

2.4社会对信息需要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促使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改变工作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提供全面、准确、精炼的信息服务。

2.5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与发展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研究趋于整体情报、档案脱离其载体,进行统一管理创造了便利。

2.6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功能,远远大于这三者各自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图书、情报、档案若融合为一体,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各部分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和协作,建立一种数字化的统一网络,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共享。

2.7信息技术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合是一种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融合,其可行性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文献信息与载体之间“从一而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信息作为文献的本质属性和内涵,已摆脱了对载体的专一性的依赖关系,开始实现信息自身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变化可以使信息从固定独立的载体中解放出来,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创造新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更大需求和资源共享。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这是适应信息网络环境发展应运而生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存取异地信息的便利是“一体化”建立的立足点,也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

3.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设计

3.1实行有效的国家管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国家应履行宏观管理的职能,实行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它主要包括:

3.1.1信息机构与体制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相关体制;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部门内部重组,新设并合并部分性能相同的机构,这是信息整合、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步骤;适应一体化信息资源管理与运作,应在原有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信息管理中心。在信息管理中心部门下,分设信息整合部与信息服务部,直接取代原来三个部门内部提供服务机构与单独信息整理机构,从而使图书、情服、档案机构实现有机组合。

3.1.2制定相应的信息保障颁布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的法律政策,制定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的发展战略计划,健全保护信息用户的各种机制。

3.1.2加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服务监管机制,实行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构建系统化的动态连接。

3.1.4试行三者实体的相互交叉式管理即三者各有侧重,有的可交叉其二,有的可交叉其三,有的可交叉几个方面的工作。

3.1.5信息系统控制管理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上,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处理,保证文献信息获取、加工、贮存、传递等渠道的畅通,控制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量,合理控制信息流量,深化文献信息开发层次,提高文献信息传递效率、吸收能力和利用率,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一级的、统一的集中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一个整体机制管理,形成三位一体的全信息事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3.2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建立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网站在数字化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使其进一步公开化社会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配置了计算机、缩微和通迅设备,还应建立一个立体信息网络交互管理系统,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3.3加强图书、情报、档案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从具体的数字馆藏建设来说,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利用者。目前,图书、情报、档案需要标准化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全局着眼,在小范围内着手进行,也就是要从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前景考虑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在购置设备时应该考虑实用性问题。

3.4合理解决图书、情报、档案的有限阅读问题由于数字馆库采用不同于传统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存储、处理、传递方式,对在以传统纸质印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版权制度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原有法律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在使用网络信息服务中应视不同情况加以限制,注重网络安全,保证文档信息的完整、真实与防止泄密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信息资源服务社会,担负社会教育职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和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个意义上说,不论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文献信息,都应受到版权保护,合理解决图书和情报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以及档案的有限阅读等问题,对于发挥图书、情报、档案整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创新了图书馆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而且对于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图书馆的各种职具有积极的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作为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据,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有序处理,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库体系,促进知识的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读者对于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服务作用的。下文详细论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创新表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一)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二)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三)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二、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二)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三)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四)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三、服务工作的创新 

(一)坚持“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取向。传统图书馆管理更多地是关注馆藏和日常事务管理,导致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如馆藏结构单一、服务范围小、利用率低,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和继续建设,不利于图书管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全面落实“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明确的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将读者需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读者的知识结构、阅读倾向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面,提升了图书馆信息与知识的服务质量。(二)强化知识服务。当代社会对图书馆提出了很高的知识性要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收集、贮存、推广和应用,而是对于现代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应用。在日常图书管理中需要不断扩充服务的知识内涵,不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与发现,使原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更加综合化、系统化、深入化,产生针对性和适用性更强的再生知识,实现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和增值。同时,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 

结语: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图书馆杂志.2003(06). 

[2]郑彦芬.基于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集成管理理论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027-04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LuBaoyi (Library of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yi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modern management, in which integrated idea and method are creatively applied to management practice process. As a complex system with highly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from planning, implementing to oper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Commons uses integrated idea, method and techniqu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the setting of function and service, the equipp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using of technique, the designing of system, and the deploying of human intelligence resources and so on. Integrated idea is the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s included in every seg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to different ext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ons;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digital library

CLC number: G258.2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026-05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其发展都会遵循一定的思想和理念。Information Commons(下文简称IC)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方式,其产生和发展同样受到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在IC构建中或明或暗地蕴含着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思想。有学者曾指出,IC“以战略联盟、功能集成、协同论和知识管理等理论为基础” [1 ],其产生的学科理念环境包括系统的协同与功能集成理论、信息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共享理论、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等,而且其中“系统的协同与功能集成理论”“是一种使系统的组成要素有机融合、最佳组合, 并使之整体功能最大化的理论”。[2 ]可见,集成管理理论在IC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际上,IC本身就是一个把各种类型资源集合起来的“聚合体”/“集成体”[3 ],其实质就是一个和谐的物理空间、功能强大的虚拟空间和有着丰富人力资源的有机集成系统。集成管理理论对IC的意义非同一般。

1 集成管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所谓“集成”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所集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以更加有效地实现集成体(系统)的目标”。[4 ]它是“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5 ]集成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行为,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研究领域和一些社会重大工程项目中,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类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都越来越借助于集成的方法,将各方面力量和优势集成起来,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集成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集成是含有人的创造性思维内在的动态过程,它能够成倍地提升整体的效果、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助于实现动态平衡,[6 ]具有整体功能倍增性、非线性动态性、全方位开放性、主体行为创造性、优胜劣汰竞争性等特点。[7 ] [8 ]而所谓“集成管理”,就是将集成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管理实践的过程,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思想及其基本原理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的行为机制(方式)为核心,在管理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将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纳入到管理的范围,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不同的手段、方法和工具,使各种资源要素高度融合,在功能与优势互补、匹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用而达到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体优势放大的效果。它是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以集成作为管理行为运作理念的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新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又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9 ],其本质是要素的创造性融合,具有管理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边界不确定的模糊性、非线性相干性、动态开放性、和谐有序性、柔性化[10 ]以及管理思想的先进性、管理内容的知识性、管理方式的人本性、管理过程灵活性等特点。[11 ]

2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构建中的实用分析

集成管理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图书情报界也逐渐认识到“集成是信息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应用集成的理论与方法也许是解决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集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深化和发展信息管理理论体系,解决现代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大量复杂性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有学者曾指出,随着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集成管理作为现代图书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一个高效能、多元化的平台,无疑应成为现代图书馆适应信息环境、追求卓越管理的新方法”[13 ],这种“能对发展变化作出快速响应的新型管理方式,它的管理目标与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十分吻合,很值得图书馆引进”。[14 ]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型存在形态和服务模式的IC,其规划和建设者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IC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行服务,在多方面均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集成的思想、方法和技术,集成管理的思想是IC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功能与服务、信息资源、技术系统、人才智力等几个方面。

2.1 集成管理理论在IC功能与服务设置中的应用

在国外,大部分IC 采用Donald Beagle 提出的“功能集成”与“战略联盟”理论架构,“实践证明该架构是有效的”。[15 ]可见,功能集成是实现IC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集成管理理论在IC建设中可以显著地作用于其功能的配置与发挥过程中。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功能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和体现”。[16 ]IC功能的集成,首先体现在空间结构的集成方面,在IC中集中了多种具有不同服务功能的空间或区域,虽然从整体来讲,IC可能是图书馆一个楼层中的某一片区域或是图书馆的一、二个楼层,也可能是独立的IC大楼,但是内部构成均包含有开放获取区、交流区、灵活可变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用户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指导室、帮助用户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体验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实验室、网络咖啡吧和休闲区等。[17 ]在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中,这些空间区域往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是互不相连、互不干扰的。而在IC中,这些类型的空间区域被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共同为读者营造着一个“一站式”、全方位、无缝的集成化服务环境。

IC功能的集成,更大程度上也体现在IC服务的集成与整合上。服务整合与功能整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服务整合是面向用户、让用户直接感受到的;功能整合则是面向图书馆管理的,需要在组织层面进行调整。[18 ]“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环境中,信息服务必然由集中服务或分散服务转向集成服务”[19 ],“集成服务是当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的‘制高点’”[20 ],这正是IC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追求的目标。IC不同于图书馆传统的一个空间区域基本上只提供一种主要服务项目的模式,而是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内容。理论上来说,IC的服务功能一般包括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供指导和相关的软硬件上的技术支持、为其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配备充足而适当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以保证IC功能和服务项目的实现、提供一个鼓励、指导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21 ] [22 ] 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每一个IC提供的服务都是丰富多样的,如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IC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有小组学习预约服务、参考咨询服务、ResNet服务、技术顾问服务、写作中心服务、PEGASUS在线目录服务、电子资源利用服务、特藏文献利用服务、Teamspot合作软件提供服务、数字地图服务等;其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就包括赞助研究和发展奖学金、主办专业展览会、讨论会、系列演讲和工作会、出版时事通讯和定期刊物、主办公民教育和公众谈论话题方面的公众节目、帮助毕业生参与实习和制订职业生涯计划等。[23 ]有的还提供心理咨询、助残服务等特种服务[24 ],体现了服务的高度整合与集成。

2.2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文献信息资源配备中的应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对一个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战略性重要资源。因此,对信息资源进行集成管理与利用成为企业和组织提高决策水平与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优势和效益倍增作用,包括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聚集经济性、网络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知识经济性[25 ] 等方面。IC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成为其最愿意去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其集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得读者能够简便快捷地一站式地获得几乎所有的所需信息。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是IC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实现了信息资源集成环境,其所集成的资源既包括传统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源,也包括现代电子虚拟型的信息资源。此外,它还把传统上图书馆基本不收藏和不提供借阅的信息资料纳入其中,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ILE”共享空间把包括英文能力课程、信息素养课程、图书资源利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与教材制作课程等四大领域的支持与辅数字学习课程及语言学习类、计算机暨信息能力学习类、教学资源利用暨教材制作类、电子化图书信息资源类、古籍数字典藏类等五大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进来。[26 ]一些社区图书馆IC也把生活信息、知识信息、公共信息等纳入为市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范围。特别是IC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不仅是简单地把大众化的信息资源集聚到一起,而是进一步根据读者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进行学科化的整合。如东南大学图书馆结合本校工科较强的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特点构建学科IC,集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搜集到的校内外工学专业数据库资源、工学学科资源导航、教学与学习帮助参考资源等。[27 ]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成功开展IC的基础,而信息资源的有机集成与整合则是IC成功的关键。实践表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整合不充分”将导致“信息共享空间功能与服务的割裂和不完整”[28 ],IC的各项服务及功能的实现,均是建立在对各种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集成基础之上的。

2.3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技术设备配置上的应用

根据集成管理理论,“集成体现了系统思想指导,但集成管理又不仅仅是系统思想的简单运用,它和技术发展的背景紧密相关”。[29 ]也就是说,集成管理理论的应用始终是和技术分不开的。在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阶段,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已经拥有了集成化的特征。发展到IC阶段,技术系统的集成则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从软件到硬件均走向高度的集成化。无论哪种类型的IC,其建成运行都综合应用了多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设备设施,如大学IC不仅运用了传统图书馆及其电子阅览室建设中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及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技术,为了支持对多来源、多类型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要与服务需求,还大量采用了信息自动搜索、处理、存储检索与远程信息交流、传递技术,以及多种学习、研讨与用户培训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Leavey图书馆IC的电脑上安装的软件有上百种,除操作系统外还包括教学用软件、生产性软件、网络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等[30 ];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IC还在专门为残障人士配备的电脑上安装了Zoomtext、Kurzweil 1000等屏幕阅读软件。[31 ]在硬件方面,除了互联网络设施和各种用途的计算机外,IC一般还配备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刻录机、照相机、录像机以及音响、麦克风等一些消遣娱乐性的仪器设备等,能够一站式满足读者学习、研究、交流、讨论、休闲等各种需要。

IC正是因为有了集成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各种专业、专门性软件的应用以及多种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设施的配置,才具有了超越图书馆历史传统的强大功能和对读者/用户的强大吸引力。

2.4 集成管理理论在IC的智力支持方面的应用

智力集成也是集成管理理论在IC建设中应用的具体体现。智力集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集成和由人所组成的组织机构的集成两个方面。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的集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众多高新技术的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影响技术系统发挥效益的因素绝大部分还是与“人”有关,“人的集成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问题”。[32 ]“人”的集成,不仅表现在外在的个体单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人的内在素质的集成。高层次集成管理人才需具有驾御集成服务体系暨服务系统的能力、协同组织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能力、实施人脑与电脑的综合运作能力、把握科学与艺术关联度的能力、行为柔性化能力等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自觉提高的竞争意识和整体优化的惯性理念等素质。而组织集成则是提高组织决策水平、运行效率和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组织的集成不仅是构筑组织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促进组织的分工与协调、实现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更是促进组织结构优化、增强组织柔性的最佳途径。对组织实行集成,能够将不同组织的相关人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利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补、竞争、和谐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实现能力的整合,构建相应的能力系统,从而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同时,通过组员之间能力的共享与交流,促进能力的学习与创新,利用集成的整体效能倍增作用,从而实现组织能力水平的整体突破和提升,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33 ]因此,IC建设中表现出比图书馆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对“人”与“组织”等智力因素的集成与整合。

国外的IC建设经验表明,IC人力资源一般由三大类人员构成:负责宏观规划与设计、评估与监督的规划委员会;具体负责筹建、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制定、筹集资金、制定相关制度政策的管理者;面对用户的各种服务人员等。按照IC三层结构来说,IC实体层主要包括图书管理员、建筑师、设施设计与建筑顾问、内部装潢设计者、设备挑选员、系统设计师、网络专家、IT支持助手等;虚拟层主要有参考咨询馆员、软件供应者、学院教师、同辈导师和教练、数字化处理与操作专家、多媒体专家等;支持层则由参考咨询馆员、学院教师、导师、知识产权专家、使用和授权组、访问学者、研究员等组成。[34 ]从来源来说,IC涉及的人员既有图书馆内部的,也有图书馆外部学校内部的院系、科研中心、IT中心、教学与设备管理等部门,还有学校外部、乃至网上专家等。可见,IC的人力/智力资源的配备,完全打破了图书馆传统上部门限界分明的用人原则,而跨部门灵活地组织和调集人才,集中了来自多个不同部门的各种类型和学科专业背景人才的聪明才智,从而形成了超强的智力优势。可以说,IC就是一个高效率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集成环境。

在组织集成方面,对于高校IC来说,它存在着建在图书馆属图书馆管理、建在图书馆不属图书馆管理、建在图书馆由图书馆与别的部门共同管理、不建在图书馆也不属图书馆管理等四种管理模式[35 ] 及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等三种建设类型。[36 ]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模式类型或哪一种管理机制,IC建设都不再只是图书馆或其内部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图书馆内部各个业务部门和图书馆外许多机构、组织。这意味着IC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是众多机构、单位与部门之间人才智力资源的整合与集成。

3 结语

“综合集成既是一门工程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我们面临复杂工程系统挑战的工具,是方法论,也是实现工程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37 ]对于图书馆和IC来说,“集成意味着集成后的服务总效益大于集成前的服务分效益之算术和”。[38 ]在IC的未来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集成管理理论的价值研究和运用,对照“集成单元、集成模式、集成界面、集成条件、集成环境”等集成管理理论五要素,深入分析IC的要素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努力追求和实现资源优势的综合集成,突出组合效应,不仅要把IC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分离部分物理地集合在一起,更要将这些分离部分在本质上、逻辑上融合到一起,使之彼此协调、互为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唯此,才能保证IC建设达到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15]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9-160.

[2]焦运立等.基于哲学分析的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体系的建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0,(6):6-9,13.

[3][17][34]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90-95.

[4]海峰等.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中国软科学,2001,(1):114-117.

[5][7][9][10][29]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4,34-38,10,76-79,13.

[6]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2):2-9.

[8][15][33]黄杰.信息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5-26,57-66,129.

[11]王伟军,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38.

[12]王伟军等.信息管理集成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情报学报,2003,(5):526-531.

[13]钱刚,毕强.集成管理: 21世纪图书馆追求卓越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11):33-37.

[14]吴怡青.试论现代图书馆的集成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0,(5):30-33.

[16]胡玉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及其应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8.

[18]邹婉芬.北卡罗莱纳大学Charlotte分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馆论坛,2009,(2):92-94.

[19]邓胜利.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集成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1,(6):109-111,143.

[20]史振立.基于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集成体系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7,(2):90-93.

[21]Martin Halbert.Lessons from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Frontier[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90-91.

[22]Philip J.Tramdack.Reaction to Beagle[J].Journal of Academic Libmfianship,1999,(25):92-93.

[23]Richard J. Klarchek Information Commons,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6501 N.Kenmore Ave, Chicago,IL 60626[EB/OL].[2008-03-04].http://luc.edu/ic/index.shtml.

[24]Indiana University.The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8-06-29].http://ic. indiana.edu.

[26]尚建翠等.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ILE”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与情报,2008,(1):43-46,62.

[27]冯慧瑛,袁曦临.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09,(7):57-60.

[28][30]邹婉芬.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7-11,35.

[31]郝群.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7,(5):81-84,65.

[32][37]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10):103-106.

[35]章云兰.北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区的调研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78-81.

[36]Susan Beatty,Peggy White.Information Commons:Models for e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White[J].Journal of Eliteracy,2005,(2):4-14.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目前,知识管理的理论与相关的信息系统正在被各种行业广泛开发和使用,关于知识管理的精确概念尚存在部分争议,但是各类科研机构、图书馆、信息服务商以及企业都认同“将知识作为战略资产”的观点。知识经济背景下,作为一种组织资源的知识,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资源日益数字化,各类文献信息也以海量的规模增长着。针对图书馆大量信息资源的知识资产管理研究,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资产管理高度统一了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同时具备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涵盖了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方法。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含义:首先,图书馆具有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的服务流程中引入知识资产管理思想,从而使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得到优化。这种理解方式将图书馆的知识资产管理看作是对资源进行高效管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具体来讲,是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体系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优化,如对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结构、服务体制和方式等进行有效监管。另一个方面是针对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即在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读者服务体系中引入知识资产管理的思想,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之后也同步提高。

二、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1.需求分析

(1)应该使用户对不同的数字资源知识资产进行管理操作足够快速和简便,

(2)为用户进行相关的操作行为提供方便的人口或者模块,包括添加/删除资产操作;

(3)系统必须使数据库中的资源保持稳定、正确、安全的状态,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可以对当前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进行更高查询。

2.框架设计

图书馆知识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数据获取模块、系统数据库和知识资产管理平台。数据获取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知识资产管理系统需要的所有数据进行搜集,在进行必要的格式处理以后,将搜集的信息存人知识资产管理系统数据库。而系统数据库则对知识资产管理系统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安全有序的存储。知识资产管理平台作为整个系统核心模块,可以继续进行功能的完善与扩展。

3.模块功能的实现

(1)检索模块。此模块的功能可以简化为推功能与拉功能。拉功能指的是实现关键词检索、词典或导航以及知识单元的搜索。推功能则指的是信息确定或者智能的启动,有用的知识单元被发现时,能使知识单元自动传递。

(2)表示模块。用以对检索结果进行显示。此模块需要划分为检索之前知识单元间关系的表示以及检索之后的知识单元表示两部分,前者负责对知识单元的集成、访问路径等进行表示,而后者实现诸如知识单元排序以及专家或团体的导航等功能。系统需要面对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繁杂的模式识别与分析处理,并从中提取出值得关注的关联、模式或趋向,然后通过群体协作、过滤和语义技术,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3)组织模块。组织模块属于系统中的输入功能。知识的出版包括出版内容的集成、索引以及评价,还包括对潜在客户的自动通知等;而知识组织则指的是知识地图的开发、知识的自动索引以及知识单元的分类、链接和自动集成,结构化与知识聚类管理等内容。

(4)获取模块。对知识演绎与增值进行自动处理,将外部资源转换为内部的知识单元,对知识单元的集成提供支持。

(5)合作模块。如果在时间上区分,知识合作模块可分为异步与同步两种方式。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都属于异步通讯模式,而多点视频会议、即时消息、应用共享则属于同步通讯模式。

(6)信息模块。信息模块是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的基础,实现系统特有的学习与自学习功能。系统应该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机制,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学习和总结,对成功的操作方法进行推广与普及传播。

(7)管理模块。在个性化评价方式的帮助下,读者在系统界面所提供的报告、参与者管理、评价等,对系统进行使用后的反馈与评价,可以分为使用报告、参与者管理、用户评价等。

三、系统的实际应用

1.工作流程

由信息查询模块获取关于高校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等材料,在经过对材料进行知识编码后,使之成为具备可视化特征的信息资源;随后,数据库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且按照相关的类别分别存储。在分析和过滤之后,建立彼此间的关联,使之转化为具备价值的知识,并传递到知识仓库中。知识仓库用以存储系统中所有经过分析和处理,从而具备结构化特点的相互关联的知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知识地图,在知识桌面上呈现出来。根据高校师生的特定需求,知识仓库的知识被再次加工处理,经过重组整合之后转化为新的关联体,提交给高校师生。高校师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知识行为,在获取知识以后,也会有新的信息反馈。这些行为被重新提取到数据库中,开始下一次的知识循环过程。

2.实际应用

(1)知识的生产与资源的管理。高校图书馆对知识的处理、加工和提取也被涵盖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可以将这些过程归纳为对传统馆藏资源的处理,以及对数字化馆藏数据信息的再生与开发。

(2)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对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组织结构也是一个挑战,只有对现有的机构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改革,才能适应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组织管理,需要一套高效运行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支持。在这个组织管理体系中,知识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掌握专业的图书馆业务理论以及完善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负责对图书馆各个部门的知识活动进行协调,对知识管理战略进行制定。

(3) 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且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信息素质和知识素质,能够承担知识资源的创造者、知识资源的中介者和知识信息的提供者基于一身的角色。另外,知识管理还有一个属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建立相关的宽松环境与激励机制,目的是使各个部门和图书馆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6篇

关键词:党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具体措施

党校作为培训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部门,在教学体系、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办学规模、学生来源和构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图书馆作为党校的一个重要部门,集采集、存储、传递、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改进和完善服务工作,对党校的建设及其中心任务的完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输不分国界,知识交流不分地域,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需求呈现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源泉和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逐步被新兴的网络搜索引擎专业信息网站、网上书店等替代并被边缘化,同时由于党校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读者流失的局面。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党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

党校图书馆被认为是教辅单位,既不是教学一线的力量,又不是承担保障的后勤,其重要性就处于次要地位,在资金保障方面也处于次要位置,资金不足制约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特别是数字资源建设是建立在雄厚的经费保证之上的,馆藏的采购、设备的购置、软硬件的升级、数据库更新与购置、馆藏数字化、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均需要经费支持,经费不足已制约了许多地方党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许多图书馆只能维持现有工作的开展,勉强支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

2.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利用率不高。

党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电子文本又分为外购和自建两块。所谓有效供给不足,是指作为信息供给方的党校图书馆所提供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量远远不够。所谓利用率不高,是指图书馆对现有的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利用率低。从纸质文本看,党校图书馆所藏文献结构陈旧,与当今党校发展的要求相比,绝对数量少,藏书品种少,内容较陈旧。有些图书馆为了评估及达标,注重馆藏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在短时间内突击买进大量图书,缺乏精挑细选,购进大量复本。更有甚者,在资金的局限下,购进大批特价书、降价书,虽然藏书的数量增加很快,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效应和无序发展问题,不适合党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3.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标准。

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基层党校图书馆工作虽然已有了总的规范,但具体的工作流程、标准问题还是欠缺的。标准问题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目前仍缺乏对具体资源建设进行指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各党校图书馆除统一运用MARC标准格式建立书目数据库外,自行建设专题数据库还无统一标准可循。如果盲目地大量自建数据库,今后将无法实现数据交换。不遵循标准而完成的数字化资源系统如果进行升级、完善很可能要花更大的精力和财力,最终影响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目前党校图书馆建数据库要遵循通用的、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尽量向国际、国内已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的相关标准靠近,以便和国际接轨。要从党校系统的实际出发,做出一些更具体的规定,使之更实用更完善。

4.党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还应受重视。

党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存在着人才欠缺问题,党校图书馆非专业人员居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应有一支具有很强敬业精神、拥有过硬图书馆专业知识、具备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人才队伍,才能建设成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从党校图书馆自身素质来看,一是长期以来图书馆近似于“安置办”,管理人员一般年龄偏大,创新思维较少;二是专业性不强,大多数为各部门调入人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三是业务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不高,只能运用计算机处理一般日常业务,难以进行业务拓展;四是信息认知能力较弱,难以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与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从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入手,积极开发资源,大力推进特色服务,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二、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要遵循适用的原则。

一是实施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完成从传统的工作方式到现代化工作方式的转变,是图书馆一项根本的现代化建设。二是建设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则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享受现代化图书馆提供给他们的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的服务。三是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信息服务系统。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信息服务系统既要有本馆特色,又要保证不断有新信息及便捷的检索服务,即根据本馆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要求和现有的设备及技术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步投资、分步实施,不断扩充系统的容量和功能,并能根据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方案,以增强方案的适应性。

2.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体现党性原则。

抓住党校信息资源的特征和优势开发特色资源,应该摆在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位置。党校是培训、轮训各级领导干部、培养理论骨干、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熔炉和阵地。党校的性质、培训对象和办学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建设结构与一般学校不同,必须体现鲜明的“党性”,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文献研究、党的建设等有关文献是党校图书馆的收藏重点,同时对相关社科文献的收藏也具有鲜明的“党”的特色。

3.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体现前沿性。

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突出馆藏文献的前沿性,使其在应用上也具有前沿性,保证高利用率,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以文献资源基本建设为基础,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文献资源资源共享。因此,建成以中央党校书馆为网络中心,以省级党校图书馆为节点,以地市党校图书馆为网点,县区党校为网员,连接现有的中国科技网、中科院科技网、中国教育网,以及其他地区和专业网络在内的系统化网络,以打破各个图书馆的馆藏界限,互通有无,逐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建设。

三、党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要实现实体资料和虚拟资料并存。

党校系统图书馆的馆藏,大多还是以馆藏图书为主。在信息社会,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实力,不再是馆舍的大小和馆藏图书的多少,而是看它的虚拟化程度。因此,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历史上一场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目前,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是党校图书馆整个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献资源基本建设为基础,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文献资源充分利用和转换,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功能,以及读者需求,科学建设馆藏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要更加注意特色化,突出馆藏重点,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只有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才能有利于馆际之间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效应。总之,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合理分配文献经费的前提下逐步向多载体文献、电子文献和计算机网络空间发展,要有选择地建立有自己的特色的、有实用价值的缩微数据库、光盘等,实现图书馆管理者不仅是信息的收藏者,而且是信息的生产者、开发者,从而求得生存与发展。

2.在信息管理上要求新突破。

就是通过提供读者满意的信息服务,促进社会和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向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思想注重规范化,新的管理思想追求时效性。以往我们评价一个图书馆总是以藏书量为标准,要求小而全、大而全;新的管理思想以能否高速快捷、有效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评价图书馆的依据。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建立一个合理的有效的信息流,建立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工作手段。那种静态的、被动的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时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快、新、准”为特点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直接性的信息化服务。因此,研究信息化服务是当前图书馆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发挥创新教育职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党校是培训党政干部的主渠道,党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中心工作是为教师和学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在党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党校性质、培训对象和办学方式决定了党校应不断拓宽与深化信息服务范围,一方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向党校的教员提供各个学科理论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时事政策方面的最新动态,以及各种最新的知识信息,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党校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加强新形势下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新的理解,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疑点难点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执政水平。对此,党校图书馆要利用丰富的知识资源,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满足教学科研和学员对信息的需求,这是党校图书馆信息创新服务的努力方向。

4.开发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是党校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是党校的教学科研部门。党校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活力,主要取决于它在党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传递和开发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校图书馆必须明确和把握党校教育的特点,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党校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它既要弄清基本理论和知识,又要运用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党校的教学与科研信息需求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综合性、跨学科性,这就要求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情报资料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有一个能快速为教学科研需求提供各方面信息情报的信息资源网络,给教研人员和学员提供最新的情报信息资料,供他们学习、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教学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霞,吴新年,赵红.数字图书馆的体验式营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

[2]吴月芳,胡亚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竞争与发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

[3]戴莉.党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资料室,网络化建设,特色建设

 

1. 引言高校的图书资料工作是由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共同承担的,而院系资料室是全校图书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多数资料室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发展时间较短, 经验不足, 对其重视不够等等。近年来,由于高校机构的改革重组、减员增效、购书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院系资料室的存留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成为广大资料室工作人员所关注的话题。

在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模式彻底发生了改变,信息是物质与意识沟通的桥梁和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类是由信息支配的。在信息时代,人类并没有完全获得支配信息的能力,在大量的互联网信息中,人类的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信息泛滥而知识匮乏现象。在学术研究中,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研资料,这些资料的价值却良莠不齐,资料室能在信息海洋中为本院系收集、整理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文献资料,通常资料室收集整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突出本专业“专”和“深”的特点,保证重要核心期刊的连续性,笔者认为不但不能取消院系资料室, 而且还应大力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突出资料室的特色,避免与图书馆发生重复功能建设。

2. 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概念不仅仅是印刷型文献, 而是包括印刷型文献、视听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信息资源。也就是说, 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文献资源建设,而应深化、扩展为信息资源建设。然而很多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却没有随着信息时展的脚步同步进展,其中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有:

1.重视印刷型文献的建设,忽视电子出版物建设。

目前院系资料室在建设过程中,较多的坚持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建设。然而由于学校下拨经费有限, 而院系资料室又没有创收来源,加之近年来图书资料价格一涨再涨, 特别是外文原版图书,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图书,资料室无力购买较多的印刷型图书。其实国外很多出版社都对一些经典图书进行了电子化出版的工作,许多内容丰富、阅读价值高的优秀外文图书资料都可以购买到电子版本,价格相对低廉。同时,电子图书可以放在校园网内使用,能满足多位读者同时使用的需求,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虽然电子图书的阅读舒适度无法与印刷图书相比,但考虑到院系资料室经济现状,可以考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扩大图书来源上。

2. 院系资料室图书信息检索方式落后

目前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已经采用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书资料电子信息入库,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检索到需要的图书资料信息,再去图书馆方便快捷地借阅相关图书。而大部分院系资料室在图书资料处理、借阅等方面仍然维持手工管理模式,使得本院系师生难以快速高效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其他院系师生更是无从了解各个院系资料室的藏书信息, 不能有效的共享图书资源,影响了原本就很有限的院系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3. 缺少可供使用的网络信息终端

网络环境下资料室信息服务给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等方面所处地位与作用, 还不为有关职能部门认可,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滞后状态。虽然有校园网络, 但可供读者真正使用的入网电脑太少, 不是没有就是空摆。更缺乏网络上读者与资料室互动,更没有资料室的网站主页,难以使读者在获取信息中省时、省力, 得到实惠。论文参考网。

4. 资料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资料管理人员是资料室工作的主体,资料室是否能发挥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讲,由于院系资料室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资料员多被视为调入家属的“安置岗”,有的资料员还身兼数职。实际上院系资料室对图书资料员的素质有一定特殊要求,除了要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需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资料员素质不高制约了资料室的发展,加上很少参加图书情报相关的学术活动,消息闭塞,影响了他们学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质量与热情。

3. 资料室网络化建设探讨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资料室主要收藏英语专业、日语专业的图书资料,这些资料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服务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同时也对全校师生开放图书阅览服务。本学院的资料室也存在着众多高校资料室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充分利用新时期的网络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资料室的建设之路。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文献检索方式的网络化建设

图书馆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是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传统的手工借阅模式存在着检索效率低、过期图书管理困难等问题,本院资料室购置计算机供图书信息管理专用,并通过校园网络与图书馆主馆联网。在安装了与校图书馆相同的图书管理软件后,经过资料员的分类、整理与电子数据入库等方面的操作,将本学院资料室5000余册图书录入图书主馆的数据库,同时也就将该资料室的图书借阅功能统一纳入了图书主馆的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化建设,现在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 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校图书馆的搜索引擎随时检索院资料室的图书信息,不论是在不同校区,还是校外的家中,都可以方便地了解到资料室的藏书信息,查找并确认资料室是否有所需要的图书,不必亲自来到院资料室在书架中一本一本的查找,提高了检索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2) 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查阅到外国语学院外文资料室的藏书信息,可根据个人需要来外文资料室阅览图书,并提供有限的借书服务。论文参考网。网络化建设极大提高了图书文献的共享效果,使得外文资料室真正做到了服务全校师生的功能,对于一些跨专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避免出现“死书”。在外文资料室的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与图书馆主馆联网后,读者使用学校统一的图书证作为身份标识进行借阅,也可以很方便的查询到自己的图书借阅信息。这样读者本人可以及时了解是否有图书过期未还以便及时归还;院资料室也可以快速的查找出问题图书,及时提醒读者归还或赔偿。读者的个人借阅信誉纳入全校的读者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出现图书过期费用及借书量超限情况,将影响其在全校图书馆的借阅使用。

2.电子文献的网络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电子出版物这个新的信息载体, 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便快捷的手段,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不仅成为信息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信息产品之一, 也是未来图书馆优先收藏的对象。通过有计划地采购新的电子出版物, 使馆藏电子文献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是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限于经费等原因, 目前许多图书馆多注重各类检索性数据库的购买, 全文型电子图书和报刊则较少问津。论文参考网。为了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资料室要调整采购计划, 明确电子文献的建设方向, 逐年增加电子文献的专项费用。由于读者从印刷阅读到电子阅读有一个过渡时期, 也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可共享性和它对计算机及其场所的依赖性, 非常适合于图书馆这样的信息传播机构使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未来社会, 印刷型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将长期并存、互补, 数字化、印刷型文献的收藏也将长期并存、不可偏废。通过网络化的建设,可以将更多的电子文献放在校园网中,使得多位读者可以对同一种图书资料进行同步访问。如国内藏书最多、永不闭馆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推出特色服务和专业服务, 已陆续建成资深院士图书馆、国家档案文献图书馆、文史资料图书馆以及工具书中文参考系统等独家馆藏。吸引了大量读者访问。

3.资料员在信息时代中的素质提高

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中, 电子信息资源不断涌进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每个资料员所担负的服务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数字图书馆的馆员不能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料管理者, 他们在用户中的地位将从传统的看门人形象转变为信息采集、管理和传播者,他们提供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信息, 而是从信息中提炼出的知识。为了满足新时期院系资料室建设的需要,作为一名院系资料员应具备综合素质。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树立“读者第一”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热爱自己的工作。其次,要具备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能根据《中图法》的规范要求及图书编目的原则,将图书准确分类、整理编目、建库入库;第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积极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虚心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老师学习,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特别是熟悉本学科科技文献中常见的关键词。最后,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适应图书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需求。

4. 结束语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是本院系的文献资料收集、存储和传播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学术机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院系资料室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图书情报服务中的作用。本文探讨通过资料室网络化建设的一些探讨,解决了资料室信息检索落后、缺少电子出版物、图书管理存在漏洞、图书资料共享难等问题。信息时代中网络化建设对高校院系资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料员要积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提高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知识, 以适应网络环境下资料室信息服务与建设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奕宽.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J]. 情报科学. 2001.19(10):1067-1070

[2]张晓琳. 网络环境下高校资料室信息服务与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 现代情报. 2007.1:150-151

[3]杜云. 论高校院系级图书资料室的功能和作用[J].图书馆界. 2004.3:37-39

[4]马克芬,金玉玲. 谈高校系资料室的前景[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0.(4): 86-87

[5]王永香. 高校资料室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初探[J].现代情报. 2002.7: 90-91

[6]杨永芳.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 现代情报, 2001 , (1) .

[7]靳随玲. 论高校院(系) 图书资料室的现状与建设[J]. 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6(1):53-55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第8篇

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中的各种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此提升图书馆各项职能、服务和作用。它同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像以往的图书馆管理那样以传统的管理学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之上。②图书馆管理多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着重对已编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与维护;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围绕着人力资本管理这一核心,坚持以知识的服务、创新为直接目标,不断推动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③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人员、文献材料、设备、经费、馆舍、技术方法等图书馆资产为管理对象,偏重于物质领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对馆藏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物资资源和图书馆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更偏重于知识信息层面。一定程度而言,知识管理需要图书馆建立一定的机制、方式和途径来共享其所具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信息。这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能够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准确、适合的反应,从而服务用户和市场。当然这需要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社会新知识、市场新信息;也需要强化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信息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抛弃此前的管理理论或方式,因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当代信息处理技术并不排斥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是努力于把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整合、转化为图书馆的重要生产力,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大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进而实现知识成果的人人共享。

二、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图书馆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图书馆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图书馆网点布局下延,信息资源共享日益扩大、服务规范逐渐统一、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受到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呈现出飞越式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和知识信息传播体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1.旧的政策和体制依然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从而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地区间、单位间、级别上、服务上的不平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不到及时建立健全;由于小团体利益的膨胀,一些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加之官僚作风的存在,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虽有法人之名,却无法人之实;而运行成本过高、责任机制欠缺、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度供给不均衡,则导致了发展资源不足、图书馆运营艰难。

2.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纸本资源的购置费,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但是,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之间、传统文献和网络服务之间又相互隔离、缺乏关联。由于集成型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收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数据库商又捆绑销售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一体化进程受阻,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前景堪忧。

3.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虽然各种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日益增多,但是却越来越无法集成全部的业务功能,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对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一些信息服务获取相对困难,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系统开放性和接口设计中的问题偏差,不仅存在重复登录、使用不便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困惑,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大大影响到后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

4.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给图书馆使用和选择信息服务的内容、工具和平台提供最大方便

也面临诸如优先访问权风险、管理权限风险、数据处所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数据恢复风险、调查支持风险、长期发展风险等7大风险,“审计、账单、备份、数据、接口、法律、位置、安全、服务、标准”10项权利义务成为云计算用户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图书馆管理行为模式和任务目标,这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图书馆管理价值的认识,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就在于它储存、传播情报知识,满足了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以及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才能最终得到体现,即:图书馆管理者在遵循图书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地改造、发展图书馆,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客观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以其功能和效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才是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管理活动既要在外部协调与整个社会的各种联系,不断摆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其活动的最佳空间;又要在内部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从而优化整体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更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当前,知识信息服务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不断变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提供文字信息为主的信息内容、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的信息产品、基于刚性标准化劳务或事物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信息服务已经向知识服务转变。而服务方向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馆管理的价值体系。

1.在初步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图书馆应当努力实现其与用户、社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这需要图书馆拥有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所在。

2.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关键还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工作者。

图书馆虽然可以依靠个别员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几个人就能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它客观上要求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包括馆长和职员)的素质与能力。而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和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这样,培育知识工作者就必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中级价值要求。

3.近现代以来,图书馆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185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使用、一视同仁的曼彻斯特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就一直以自由、平等、公共、公开、公益、共享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说,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知识服务。可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支柱,“服务用户需求”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四、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对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也应当紧紧围绕“服务用户需求”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着力培育知识工作者,切实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保证者,其在图书馆事业中,应当着力做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和长远规划工作

要建立健全提供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图书馆在公益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监管机制,认真做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工作,切实将图书馆建设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强化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从而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各级、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形成一个高效、便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2.以知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着力建设一个以信息检索、知识出版与供给、知识获取与共享、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与维护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充分发挥知识杠杆作用,依托信息库开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过滤,不断拓展通信、电信会议、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诸层次的知识传递与创造,强化信息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

3.加强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图书馆管理团队。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是旨在增加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存量和提高这些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系统化行为。图书馆要保证领先和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工作者的培育,维持、组织、开发和利用其才能。一方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正确树立能本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将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因才施用”,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促使其跟上职业发展步伐,掌握图书馆管理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打造一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融信息资源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高层管理为一体的知识型图书馆管理团队,继而实现在内部网和互联网协作平台下的知识共享。

4.图书馆要培育知识工作者、实施知识管理

就需要从组织文化着手,建立一种知识创新、共享、学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一要确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的共同目标,依此可以评估、判定图书馆所创造、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二要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规章,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自主性。三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基础和措施,特别是内联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的合作,如项目研究合作、服务推广合作、用户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等。五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用户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5.以知识服务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供给保障水平。

坚持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连续收集诸如用户人群、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比例、知识信息使用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等参数,以科学、深入、系统、细致的评测分析,客观准确地确定用户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同时,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围绕资源、服务、管理三大要素,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自动化流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PDA外采、笔记本外采、学术资源门户管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等管理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管理、资源整合的需求。

6.加大知识服务市场的开拓力度

通过在线采购、联机编目、付费阅览、在线销售等方式,不断推进知识产品的开发与营销、ISP/ICP/ASP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整合、商业情报服务、远程教育等形式的知识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努力拓展为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决策支持服务,实现“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