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高品质发展

城市高品质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15

城市高品质发展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1篇

本文作者:谢忱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城市发展之于人们的重要意义,蕴含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城市品质。诚然,在现代社会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质离不开其它应该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管理有序、城市道路畅通、城市安全系数高和社会关系和谐融洽的城市。第三,城市品质以彰显人文精神为关键。高品质的城市有很多共同特征,如较好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环境和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等,但是彰显其不同之处的还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人文精神是赋予城市魅力的关键,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提升城市品质的过程中,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定位,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如,历史名城南京提出“开明开放、博爱博雅、诚朴诚信、创业创新”;沿海开放城市大连提出“创造、创业、创世”;古典园林城市苏州提出“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等。这些城市都是我国有魅力城市的代表,而提炼出的城市精神,正是反映了该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品位。城市品质是在人们为追寻美好生活,不断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以创造宜居环境为根本,以提高人文精神为关键,是城市发展层次的总体表现。可以说,城市品质是城市魅力的所在,是城市灵魂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越来越重视城市品质的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力通过作用于市民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4],这句话隐含了道德力的概念。道德作为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是理性对人及其存在方式的反思性把握,是理性精神的产物,而道德力就是与人的行动有关的实践理性。王小锡教授在《道德力与社会进步》一文中指出:道德力贯穿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道德力[5]。具体而言,道德力包括主体对道德的内化和外显的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道德力提升城市品质主要是通过以上两个功能起作用。首先,道德力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约束力量,以“应然”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善”的生活,具有规范、调节、导向作用[6]。道德力的规范调节作用,能对个体的各种失范行为和越轨行为进行约束。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从以往乡土中国式的“熟人社会”慢慢转变为“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下,人与人之间总是怀着戒备心理,即使是出于道义的帮助也常常遭到受益者的质疑和误解。诚如网上流行语“围观”所指的城市冷漠症这种畸形现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所以,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广大群众树立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道德意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精神。其次,道德力外显为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美和善的道德行为吸引、感召并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具有磁场似的凝聚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具有崇高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之时,其自身就会产生出一种美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震撼其他社会成员的心灵,而且使其他成员不由自主地产生钦佩之情。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向善的愿望,也具有向善的能力,当主体以其崇高的人格、高尚道德品质表现在社会行为活动中时,其他人就会对其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并自觉地按照主体所昭示出的榜样调整自己的行动。道德的这种影响作用,就像一个磁场感染着城市市民,促使其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当这种影响形成规模效应时,城市市民整体道德水平相应得到提高,同时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奋进向上的新风尚。综上,道德力在促进人自身的完善、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道德力提升城市品质是从市民内在素质着手,打造和谐的有品位的城市,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题中之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道德力提升城市品质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必须认识其重要性,全民参与,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勇于创新,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实现人类更好地生活与发展。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2篇

关键词 城市文化 高校 地位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其中的子系统,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而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就是本地的高校资源。一个城市要获得推动发展必需的文化科技以及大量高素质人才,不能没有大学的支撑。因此,高校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力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高校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辐射与推动作用

高校从诞生那天起即与城市的发展紧密关联,现代大学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集中在城市,省会城市更是如此。石家庄市集中了39所高校,占河北省高校总数的二分之一。因此,高校很自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城市中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集聚地,具有人才、科技、教育、知识的得天独厚优势,始终站在城市发展的最前沿,所以高校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强大支撑。一所优秀的大学,不只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高地,而且是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和城市品牌。

(一)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助于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的整体提升

众所周知,人始终是文化的缔造者,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出的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身体健康素质良好的全面发展的人,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将全方位的向整个城市渗透、辐射,净化社会风气,塑造高素质的市民形象。同时,高校还承担了整个城市的教育任务,不仅是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且对社会成人的各类多样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对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二)高校参与城市发展和管理,推进社会科学创新,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高校具有学科、科研、人才、设备的巨大优势,更易于开展科学研究,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校科技成果通过转化、研发等方式,形成高科技产品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管理等领域,提高城市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其产生的哲社科学丰硕成果更加贴近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打造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

(三)高校是城市文化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代表,引领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起草的《大学令》中的第一条提出了“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阂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一定义和内涵表明了大学独特的特质,即: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些特质使得高校成为城市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高校以自身浓厚的文化气息,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优势,通过各类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文明风尚对塑造城市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既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高校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学习,创造出先进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为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入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进程。

(四)高校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继承,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是城市文化中最独特、独有的魅力所在。驻石高校在省会历史文化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设立的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井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燕赵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整理历史资源、传承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研究将石家庄市的历史资源与城市文化发展结合在一起,是对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二、加强石家庄城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何进一步提升石家庄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幸福石家庄”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形势,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我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石家庄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城市,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从商代遗址、燕赵文化、中山国遗址,到隆兴寺、安济桥,从赵佗、赵云到魏征等一批新中国历史名人,都展示我市宝贵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从现实来看,我市对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刻,保护传统历史资源、创新资源的努力还不够。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呈现零星分散的布局。古中山国、毗卢寺、赵佗等特色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至今未能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二)文化产品总体水平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总体来看,我市文化产品有震撼力、有影响力的精品亮点不多,文化产品的品种、品牌较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文化名人还不多。文化作品在结合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急需进一步丰富。

(三)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竞争力不强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现代生产方式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但与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态势等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文化产业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缺乏知名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高,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有限。

(四)缺乏文化建设高层次人才,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城市文化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同时,石家庄市要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拥有高水平的人才。目前石家庄市文化人才相对匮乏,尤其缺少高层次人才,缺乏文化领军人才,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家。这是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影响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城市精神有待进一步凝练,市民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城市精神则是城市灵魂的核心。我市已充分认识到城市精神的重要性,在2011年向全市市民公开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通过此项活动加深了广大市民对城市精神内涵的理解。相信经过一个时期的总结、提炼,石家庄“城市精神”的提出将更加彰显城市特色,体现时展特征和市民的精神风貌。近年来,石家庄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原来的村镇居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市民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多突出。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是城市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高校助推石家庄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探索

(一)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势,打造石家庄城市文化特色

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驻石高校要立足地方文化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内涵作出贡献。目前,我市已有多所高校设立了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在燕赵文化研究、西柏坡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对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和优秀思想、规划城市整体形象与设计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与文化创新优势,促进石家庄市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是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石家庄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要获得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创新与支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文化创新、科技服务的重要阵地,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培养文化产业所需高素质人才。目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市文化产业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驻石高校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整合专业优势,形成自身学科特色。打破院系、学科壁垒,积极推进文理、文文、文工等交叉学科研究,注重开设一些新兴的交叉性专业,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文化产业发展。高校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发挥自身科研、智力、人才等优势,同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研究等各类交流活动,一方面为自身发展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与科技优势,推动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科研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促使文化产业与科技、信息的结合,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导引城市文化的优势,塑造石家庄城市精神与市民良好素质

石家庄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凝聚。一是发挥驻石高校文化传承的优势,构建体现石家庄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引领社会文化。二是高校应充分发掘石市历史文化的内核,提炼石家庄城市品质与精神,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内涵。第三,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平台,通过培养学生、对外合作、讲学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整个城市推广、辐射,影响城市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带动群众提升文化修养。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3篇

一、生活品质的提出

生活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但又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气和活力,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生活品质则表示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五大品质”。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杭州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提出生活品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提高生活品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的统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要求我们从人们生活需求角度来谋划城市发展,落实“五个统筹”,真正实现从以城市为发展主体到以人为发展主体的转变;要求我们兼顾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生活需求,兼顾各个群体不同阶段的要求,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市民都相对满意,都能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2.提高生活品质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应对之举。生活创造消费、决定生产,是生产性和消费性的统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明显特点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和生活内涵的变化引导经济运作模式、经营机制和文艺创作内涵的变化,并决定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方向。抓住了生活品质的创新方向,也就抓住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牛鼻子。另外,生活作为一种条件和环境,又是吸引高素质人才创业的核心要素。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生活,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生活观念、生活环境、生活保障、生活条件等,又构成了优良的创业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提高人的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吸引人才,推动新的创业。生活品质是城市价值的核心:一切从生活品质出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3.提高生活品质是彰显杭州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举措。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的发展后劲,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杭州的人文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个高峰:一是良渚文化,其代表是玉文化,凸显出生活品质中“精致、和谐”的特征;二是吴越国,实行“保境安民”,体现了生活品质中“以民生为出发点”的理念;三是南宋,杭州出现世俗化、市井化特色明显的“市民社会”,体现了生活品质中以“以民为先”的思想。因此,我们提出生活品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生活品质也反映了杭州城市现实特点和综合优势,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时展的要求。从国际城市间合作看,以生活品质为主导,是杭州弘扬本土文化、走向国际的载体。从长三角看,接轨上海、互补发展,杭州必须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而这个制高点就是生活品质。从全省范围看,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也需要以生活品质这一高起点的发展特色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来引领发展。

4.提高生活品质是杭州所有实践的根本指向。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实施“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法治杭州”、“和谐杭州”,建设“文化名城”和“创新型城市”,有机构成了杭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是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其根本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比如,破解”七大问题”,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真正做到衣食无忧、且有结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有事能及时得到办理、有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实施“五大战略”,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创业与生活、创业与文化、创新与开放、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引领“和谐创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建设“生态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有“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生活品质;打造“平安杭州”,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拥有平安有序的治安环境,生命财产有保障,人人享有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品质;建设“法治杭州”,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宽松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人权得到尊重,民主受到保障,正义得到张扬,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落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品质;建设“文化名城”,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杭州所获得的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工作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最高城市、全国幸福指数最高城市、全国协调发展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三连冠、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第三等荣誉,也证明了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提高生活品质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杭州提高生活品质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杭州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根本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为支撑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根据这一思路,杭州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4条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生活品质作为发展的出发点。提升生活品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生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破解“七大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要坚持依靠人民来创造生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的潜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市民建设和谐杭州、开创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三要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2.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支撑,彰显生活品质的杭州特色。“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爱国爱乡、忠贞不渝,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杭州人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的个性特征。一要追求精致的品质。力求产品上的精美、服务上的精致、工作上的精细,确立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流的精品。二要追求和谐的品质。既注重发挥个人的首创性、主动性,又注重彼此协调配合、共同发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结构、协调的城市布局和均衡的产业结构。三要追求大气的品质。力求视野上的开阔、胸怀上的宽广、气魄上的宏大、思路上的高起点、工作上的大手笔,做到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四要追求开放的品质。要有平和、务实、开放、兼容的心态,开明处世、开拓进取、开放发展,注重把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活方式相融汇,引领生活的潮流和时尚。在总体上做到既关注市民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更关注市民心理满足、价值实现等精神生活的丰富;既关注市民的消费生活,更关注市民的创造生活;既关注量的“更多”,更关注质的“更好”,从而实现“五大品质”多样和谐、同步提升。

3.坚持以和谐创业为途径,促进生活品质的融合提升。和谐创业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杭州模式,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根本途径。和谐创业的核心就是生活与创业的和谐:以生活品质为主导的杭州发展过程,就是和谐创业的过程。一要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要将和谐融洽、多元开放、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提升创业的档次和境界。二要将创业精神和内容寓于生活。要提倡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性生活,使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使生活成为创业的生活,通过创业让知识、科技、艺术融人生活、创新生活,使生活中充满知识创新、文化创作、科技创业,丰富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档次和品位。三要以生活品质构筑人才高地。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进一步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氛围,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杭州成为最具休闲态、安全感,又最具活力、竞争力的城市。

4.坚持以更好为导向,形成幸福感的目标追求。在多样比较中,在一定范围和阶段中寻找更好,是一种健康、成熟的生活心态和理念,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一要坚持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的统一。要善于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的比较中,提出相关各方都能接受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求中感到满足。二要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独特性要求的统一。要根据个性化要求和可能来逐步提高生活品质,让各方都相对满意。我们讲生活品质是针对全体人民,包括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弱势群体,而不是局限于有钱人;是求精致、讲素质、讲品位,而不是讲豪华、比奢侈、比排场;是讲资源节约、生产集约,而不是铺张浪费、粗放经营。三要坚持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的统一。生活品质既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又包括人的直观感受、整体氛围和当下满意感,要把理性客观评价和主观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在社会中形成合情合理的尺度标准,引导城市向丰富多样、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使杭州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三、提高生活品质对城市各领域建设的要求

提高生活品质体现在杭州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又对各个领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构成了杭州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导向。

l.提高生活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就是坚持贴近生活、创新生活,推进“五大战略”,形成丰富多样和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特色,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经济贴近生活。注重生活方式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把创造市场、引导市场与适应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引领生活、适度超前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经济提升生活。以产业、产品的高科技化、高艺术化来推进“工业兴市”,努力使高新技术、文化艺术融于大众生活产品、产业之中,提高产品、产业档次。三是生活支撑经济。发挥生活环境改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环境优势构筑人才优势,形成发达的文化经济、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提高软资源的配置效率,突破资源能源等制约,发展节约型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生活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就是要坚持融入生活、提升生活,建设“文化名城”,形成雅俗共赏、融会于经济、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一是文化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文化创新之源,使高雅文化融于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融于建筑文化、社区文化,历史文化融人休闲文化、物产文化,不断提高杭州文化与生活的亲和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力,形成杭州独特的文化品质和魅力。二是文化提升生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更加注重修复人文生态,在打造投资者天堂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文化人天堂,建设“一名城、四强市”,提高市民素质,增强杭州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提高生活品质在政治建设上的要求,就是要坚持立足生活、引导生活,建设“法治杭州”,形成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形式多样、公民参与广泛,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丰富市民民主生活。一是民主法制建设立足市民生活。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广泛推行民主协商,以协商协调各方利益,在社会民主中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在社会秩序中感受到更多的共赢、更多的民主和更多的激励。二是以落实“三问四权”为载体丰富市民民主形式。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推行“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落实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市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引导、落实到杭州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市民的政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三是以完善沟通机制为重点搭建市民民主参与平台。积极发挥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搭建沟通平台,在沟通中统一思想、彼此理解、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4篇

[关键词]青岛;品牌化;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14-01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机遇期,城市体制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很多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城市污染加剧,环保压力不断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面临新一轮调整升级;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片面重视经济,轻视文化发展。城市要在更高层次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既有落后观念和模式。本文在借鉴分析经典城市发展案例――青岛城市品牌化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和发现当今城市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青岛是全国最早开展创名优产品活动的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其名牌战略。它的城市发展模式独具特色,那就是城市品牌化,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从品牌产业到品牌园区,再到现在的城市品牌化,循序渐进,逐步强化整个城市的品牌形象,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都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提升青岛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点。品牌作为青岛的独具特色城市名片,提高了青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经济界广为关注的“青岛现象”。培育城市品牌使得青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青岛城市品牌建设在面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处于特殊的转型时期的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需要引起关注新情况、新趋势。

首先,文化是城市进步的灵魂,城市品牌核心竞争力逐渐从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

“21世纪的区域竞争,将以文化论输赢”。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优秀的品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的,目标受众在接受了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同时也选择了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城市品牌的主要动力,树立“文化资本”的观念是打造城市品牌的核心所在,把握当今城市竞争的核心内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个一举两得之举,既提振了城市经济,又挖掘了城市的特色文化。近几年青岛市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具有世界游乐业先进水平的主题乐园唐岛湾海上嘉年华项目、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华谊兄弟影视基地等为依托发展的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业制造、动漫创意产业,以市北啤酒文化街,延安二路婚纱摄影街,体育用品街等七条特色文化街发展的特色街区文化街区为副产业集群,以市南中联创意广场,青岛动漫游戏产业园为重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崂山下清宫道教文化、华严寺、青岛啤酒城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集聚区。青岛正借助大力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机遇,打造现代文化名城,这也必将为增强青岛城市文化魅力和品牌魅力注入一剂强心剂。

其次,把握时代脉搏,“以人为本”才能创建和谐的城市环境。

城市品牌化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到城市品牌建设的全过程,它是品牌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以人为本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第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城市作为一个资源体,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人才资源,只有把具有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才可能使城市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从城市品牌创新来说,人才是品牌的原动力。品牌企业的打造离不开具有良好技能的高素质的工人队伍,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造就一批勇于创新,勇于开拓,业务精湛,技术一流的工人队伍;城市规划建设离不开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和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先进理念的管理干部队伍;城市形象的推广离不开那些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名人名家,只有建立不断造就能人、名人的机制,培养大批的知名的文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歌唱家、影视演员等名人名流,发挥名人效应,才能为城市品牌建设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重视民生,城市品牌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不断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把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生活质量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充分重视民生,增加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认同感。加强内部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调动积极性,提高市民自豪感和自我约束力。提高城市的凝聚力以让广大市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为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建设城市的品牌贡献力量,发挥全民参与的积极效应。

最后,正确实施品牌聚焦战略,避免过度多元化导致的城市品牌力的稀释。

品牌战略的首要原则在于聚焦,通常,只有当企业首个品牌在目标市场或者所在品类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应当考虑针对新的市场和品类推出新的品牌――可口可乐、宝洁、丰田都实践过这一成功模式。丰田在创牌63年后推出“雷克萨斯”,13年后在北美推出第三个子品牌Scion;通用所拥有的九大品牌却是个反例,是企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通过创新品类,长期聚焦发展一个品牌,并且逐渐主导该品类,然后根据分化趋势,适时推出第二品牌并且进入该品类,逐步推进,最终形成多品牌布局的树状品牌战略是我们在城市品牌化的道路上的不二法门。

青岛为迎接奥帆赛而打造的城市名片――“帆船之都”,以“相约北京,扬帆青岛”为基本定位是正确的,但是“影视之城”“音乐之岛”“品牌之都”等提法使受众无所适从,不但在品牌管理上造成混乱,最重要的是严重稀释了城市主导品牌的品牌力。品牌化应该有主攻方向,有核心品牌。现在青岛城市品牌建设的初期应当实施聚焦战略,先集中精力大力宣传和建设“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使城市概念在受众目标的心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前期实施品牌聚焦战略,后期实施多元化战略,形成城市主品牌与副品牌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体系,才能造就一个强大的青岛城市品牌。

总而言之,品牌化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把城市置于品牌化管理模式下进行统一规划,在城市宏观战略指导下,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幽雅、经济发达、特色鲜明、文化深厚、文明和谐、居民生活幸福是所有理性的城市管理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品牌化的初衷。时下正值“西安世园会”的举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已经清楚的透露出今后城市的发展方向,“创新”、“环保”、“生态”“和谐”的理念逐渐渗透进人们的城市生活,也是值得我们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理者们注意的。在城市品牌化道路上的青岛模式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借鉴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只要我们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有的成功模式,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借着世园会在中国举行的难得契机,一定会给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崭新的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5篇

1 晋城果业生产的现状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端,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平均海拔在600~1 200米,平均气温7.9~11.7℃,年平均无霜期185天,年降雨量626毫米以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山区丘陵地貌,形成了特有的小气候资源,为晋城市发展果树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世纪70年代就被专家评为水果优生发展区。

经过多年发展,截止到2013年底,晋城市果园面积为20.99万亩,其中新发展果园10 300亩,淘汰果园3 700亩,其中苹果面积为11.674万亩,梨3.423万亩,山楂2.371万亩;全市果品总产量为4.727万吨,其中,苹果产量1.155万吨,梨1.077万吨,山楂0.62万吨,其他1.875万吨。全市果品总产值达1.14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约78.7元。近年果品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年连续两次大的低温天气对正在开花期的桃、杏、苹果、梨造成严重的冻害,桃、杏基本绝产,7月份又受到雹灾和后期连续两个月的旱灾制约,所以产量降幅较大。

尽管晋城市果业总体生产水平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现代农业的标准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简单概括有以下几点:(1)果农文化素质低,果业生产技术落后;(2)树种品种繁多,优质果品少;(3)缺乏“品牌”优势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4)水果商品化处理和贮藏加工能力较低;(5)新品种推广和市场销售不到位;(6)缺少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2 影响果业发展的原因

晋城果业发展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果园面积却从最盛期的52万亩降低至如今的20.99万亩,果园面积减少幅度如此之大,有其特殊原因:一是由于果农意识和生产技术的落后。我们在走访高平陈区铁炉村时,发现很多果园的高平大黄梨都无人管理,树都长得杂乱不堪,树叶发黄,坐果率不到30%。主要因为近年来玉露香、绿宝石等新品种的出现,致使大黄梨价格大幅度下跌,再加上果农缺乏发展新品种的意识,平时又对黄梨管理粗放,才使大黄梨在果品市场无法立足,只能用于加工。二是加工企业和果业发展速度不同步。众所周知,山楂、大黄梨主要用做加工原料,加工成果脯、果酒、果汁,但适宜加工这些原料的加工企业很少,全市只有彤康、厦普赛尔两家大的加工企业,他们自己种植发展了些果树来供自己加工,致使果农们的绝大多数果品没有出路,造成人们干脆就不管理,随其自然生长,结果导致大面积毁伐现象。三是盲目发展新果园,但种植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技术跟不上,质量不高,造成果业整体效益低下,新兴果品没有发挥其优势,而传统果品却又被逐渐淘汰,果农收益降低。四是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因素。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不稳,造成低温冻害、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果业产量增长的水平。

3 晋城果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形势

目前晋城市场的果品供大于求,由于多年果品供不应求致果价不断上涨,从而刺激果树快速发展的结果。另外,外地果品大量进入晋城也是原因之一。当前,晋城市区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果品总量在65万吨左右,但绝大部分是从山东、陕西、运城等地调入,本地只有少量果品。市场果品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市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卖果难问题必然愈来愈突出,但有一些优质果如SOD苹果、皇家嘎拉苹果、烟台红富士苹果、玉露香梨等仍是抢手货,由此看来,不是果品过剩,而是新品种少,优质果少,营养保健果品少,反季节果品少。

正确认识把握果品市场和果品产销形势,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使晋城市果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引导果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后随着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果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会不断加快。因此,我们要对晋城果业发展做好规划和调整,积极做好市场考察和分析。在发展新果园新品种的同时,必须考察新品种在市场销售的现状和前景,在当地是否适宜发展,别盲目发展。遇到困难,也要冷静对待。在确定无竞争优势和不适宜发展的地区,就及早主动调整;而有竞争优势的地区,就可以适当发展,品种不好的还可通过高接换头予以更新。总之,要面向市场,扬长避短,坚持以优取胜,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4 晋城果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4.1 调整果区布局和发展名优品种

经综合考察分析,笔者认为,必须调整果区布局和发展优质品种,尽量做到“果区布局适宜化,果树品种名优化,果树管理现代化”。一方面要调减劣质果和一般果,使果品总产量与需求的数量相当;另一方面要增加优质果的生产,使果品质量与需求的质量相适应。同时也要求果品经营者进一步开拓市场,以不同的品种档次,适应不同的销区对象,积极促进消费,不断扩大销量。

4.2 发挥果树发展的自然优势

优质果的生产必须有相应的自然条件,大宗果树适宜范围较广,但严格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不同的树种和品种对生态条件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区别,居中的一般称为适宜区,最适宜的称为优生区。晋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较高,光照充足,雨水充足,尤其陵川县、沁水县等山区昼夜温差大,所产果品着色鲜艳,美味可口,是果树发展的最佳生态区。

4.3 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

晋城果业大部分是个体农户,种植分布零散,缺少规模化管理,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但果品的商品化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果品质量和销售,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水果的商品化处理,积极推广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贴标签等先进技术,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在果品箱中装入“信誉卡”,防止掺杂使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果品的市场地位,销售形势也会随之变好。

4.4 推行果业产业化生产

从国内外果业发达地区的果业发展和实践经验看,走产业化的道路,是解决晋城市果品市场深层次矛盾和进一步提高果业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果业产业化的实现,必须由点到面,建立大规模较集中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实现产业化的统一配套管理,严格做到“树体管理标准化、肥水管理科学化、农药使用安全化、果品生产规范化”。然而晋城市从事果业生产个体农户相对较多,规模化种植和销售相对很少,因此通过产业化,能够形成果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输、销售等多环节有机结合,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从而提高整个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6篇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优美的山水环境为发展依托,以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海阳为目标,按照“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通过三年实现城市功能品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使“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景观特色更加明显、城乡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怡人。远期(至2021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环境优质、形象优秀、品质优越的“美丽中国”示范县。

二、调研时间及内容

按照“一年补短板、两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工作要求,至2021年,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补短板”:2019年,启动并完成一批需求急迫的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解决一批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城市问题。

“两年强基础”:2020年,按照任务分解有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有实质成效。

“三年上台阶”:2021年,全面完成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任务,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市形象实现大变样。

三、调研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尊重自然山水地貌,围绕“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建设,以最小的投入,做最小的改动,保持最大的敬畏之心,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城绿相生、城景共融,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二)以人为本,紧贴民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老百姓最关心及最直接最现实的城市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使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得到群众支持,获得群众认可。

(三)规划引领,建管并重。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温度的城市人文品质。

四、调研具体举措

(一)提升城市景观。

(二)完善城市功能。

(三)优化城市交通。

(四)整治违法建筑。

(五)推进新区建设。

五、调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牵头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及完成时限要求,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加强项目管理及进度控制,强化各项任务推进的统筹组织及协调。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职责,切实做好配合工作,确保城市提升各项任务有序、协调推进。

(二)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各有关责任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平台公司要做好相关融资工作。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7篇

[关键词]杭州;新人文精神;生活品质

[作者简介]刘妙桃,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临安3 113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27-04

2007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召开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的主题。随后,杭州市委明确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杭州市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根本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为支撑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新人文精神的提升,都是杭州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2002年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一新人文精神提升到“立市之魂、文化之本、文明核心”的高度,并结合杭州现代化发展特征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倡导,这是具有长远战略的发展意义的。要充分地认识和倡导杭州新人文精神,首先应全面深刻地理解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之中。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基础,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并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蕴涵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等的总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人们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体现。所以,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决定个人素质和成就的核心要素,而且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强调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人要继承历史文化中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求和谐的新人文精神理念。它的提出既注重保持杭州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杭州发展空间,是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大思路、大手笔的体现。

“精致和谐”是对杭州城市文化象征的刻画,它既是对杭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特征的把握,又是对杭州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和建设、产业结构特征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受西湖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杭州人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爱好文化艺术、崇尚自然、追求风雅、寻求情趣。其次,在企业生产上,杭州人力求产品的精美、工艺上的细致,明确提出确立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流的精品。再次,在思维号情感方式上,杭州人选择人生大事时,往往以西湖为中心,有纪律、有秩序、安分守己;杭州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自信、精明、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再次,在经济发展方面,杭州的经济在各个方面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形成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城市布局与建设方面,由于杭州各个区域主体意识比较强,且在构筑网络化、组团式都市结构中,杭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形成了城市优势互补的网络状的多主体联合机制关系。最后,在杭州经济文化与都市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彼此平等、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相互之间主动关联的网状组织。这些都是“精致和谐”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表征。当然,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也存在消极面,如在文化心态上小家碧玉、保守封闭;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上容易形成小而精、小而全,而缺乏出大手笔、干大事业的胸襟和气魄,在市场开放、企业竞争、行政管理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上容易排斥外来思想文化形成害怕震荡、封闭保守的心态。所以杭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创新,既要精致和谐,又要大气开放。

“大气开放”则是对杭州人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风范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对杭州人民包括杭州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它力求视野上的开阔、胸怀上的宽广、气魄上的宏大、思路上的高起点、工作上的大手笔,做到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同时,“大气开放”要求要有平和、务实、开放、兼容的心态,并具有开明处世、开拓进取、开放发展和注重把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引领生活潮流和时尚的大气与开放。

可见,精致和谐与大气开放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统一整体。精致是大气的精致,是在开阔视野、宽广胸怀、宏大气魄中追求精致。和谐是开放开拓中的和谐、丰富多样的和谐、变化发展的和谐。同样,大气体现精致的大气,追求高品质、高档次、高内涵和高素养的大气。开放体现和谐的开放,追求协调有序,和合均衡、稳定统一的开放。应该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体现杭州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它蕴涵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协调性以及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综合型的人文理念。

(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特征

1 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积极融合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人文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为科学精神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表达杭州城市整体精神的新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较好地协调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体现在杭州的发展中,就是强调杭州人既有保持优良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性格和人文精神等心理倾向,又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和塑造

更高的人文素养。杭州人具有的这种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杭州产业发展中注重了科技文化产品投入的质量,注重了产品的档次、注重了科学管理,同时在工作中杭州人立足于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刻苦钻研、精心创作,并且在城市建设中既做到讲风格品位和环境优美,又依靠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功能、开放型的杭州城市格局。杭州将科学的、朴实的价值观与文化的、生态的价值观相结合,把世界性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深入地渗透到当地的人文基质中,从而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味,塑造了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品格,造就了具有新的人文素养的现代市民。

2 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整合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反映了杭州的历史积淀,体现了杭州的现在存在,更表达了杭州面向未来的追求。

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这种历史传统文化,不仅推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赋予了这座名城以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形成了杭州人的人文精神之基调。作为良渚文化象征的玉琮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精致性、象征性和艺术性,以及从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居中致和的深刻思想,俨然已为杭州人种下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种人文精神的基因。在传统吴越文化中,吴越国从“保境安民”到“纳土归宋”的基本国策,追求的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并在保境和自安的政治前提下,它展现了积极有为的自强精神和守土济民的亲民精神,注重与人为善的宗教精神,这些人文性格也是杭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和支持因素之一。南宋时期杭州人文性格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结构,它不仅保持了吴越的人文性征,而且还发展了高雅精致的唯美精神、善进取、急图利的商业精神、忠愤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重视生活的世俗精神,宋文化积淀的这一历史人文特质对杭州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当然,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采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扬弃态度,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这就是要“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重和谐,努力追求既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又胸怀大局、放眼世界;既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又高瞻远瞩、立足前沿;既注重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有序,又提倡竞争、创新、开拓;既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上出大思路、大手笔”。

3 实现了实践性与世俗性的内在统一

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面向整个城市大众文化生活情势而渗透于其中的价值理想。这一特点根源于杭州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生活实践的广泛性。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跨湖桥文化”年代,杭州的先民已经使用耜、镖等复合工具;五代十国吴越奉行的政治治理理念,对杭州广大民众人文性格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在辛勤劳作之余悠游于山水,放情于花前流连于笙歌,体现了充实与和谐,一份闲情逸致、一份弄潮的勇毅硬气、一份不惮于功利的勤劳务实、一份求知求新的事业进取。在新时代杭州,如和谐创业的观念体现为杭州全社会的观念特征,如杭州市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展现了精致和谐的思想观念,百姓日常生活将生活与创造、创业,生活与美、艺术融合在一起,将日常性和品位性、平民化和精致化统一了起来。

二、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发展新理念

新世纪,杭州在提出构建新人文精神战略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特色及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概括,提出“生活品质”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导向,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生活品质之城”可谓是生动的“杭州版”科学发展观,是杭州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其价值取向必然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进、尊严的提高和选择自由的扩大。“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想、一种工作目标,同时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但它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而“生活品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它可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这“五大生活品质”。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环境这“五大品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它的提出体现了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等现实追求。而且,“生活品质”的提出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它是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既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又包括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品质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活品质,缺一不可。

生活品质的核心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一个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来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普通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真正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开创了城市价值理论创新性探索的全新理念。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既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杭州作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它本质上是探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元素,它是一种实践建构的过程。创建“生活品质之城”也是一种实践建构过程。这两者对于新世纪杭州的健康和谐发展都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脉相通、相互促进和共生形塑的关系。

(一)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

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它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个性特征。杭州人追求生活品质,就是对高品位、高品质的追求,它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本身就内嵌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

创建“生活品质之城”具体就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其中,文化生活品质

是生活品质主导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新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它是内嵌于其他生活品质之中的,是通过其他生活品质的提高与立足于人的生活观念、生活内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中得到体现和凝练的。新人文精神是生活品质的灵魂。新世纪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本质上说,提高生活品质本质上是提升新人文精神内涵的表现,生活品质的内涵在于生活的有品位和高质量,这与提倡文化的新人文精神需求是一致的。这种人文精神即是创建品质生活之城的人文资本。

(二)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相互促进

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这也是人们生活富足与生命价值和理想的实现方式。同时,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崇高的追求,它们的相互促进成为新时代杭州发展的象征。

1 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

“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战略发展目标,还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与实践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即它是个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积淀与新世纪杭州发展的契合、碰撞而被型塑出来而成为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精神动力、人文支撑。体现杭州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明了方向。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改善杭州城市的精神面貌,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智力支持,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主要动力。用新人文精神塑造生活品质才是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品质本身之意。

2 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品质的提高可以为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生活品质是人们在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对更高品质的追求,是对生活的不断创造和创新。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人们首先通过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得到满足,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善精神面貌,由此,主观上就可能会进一步深刻思考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能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没有必要的主客观的品质生活,即生活物质保障与对生活的满意,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就难以落实,难以广泛推广。

城市高品质发展第8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问题;对策;辽宁海城

海城市是全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发源地,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海城市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致富途径和就业渠道更为广阔,影响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近年来,面对山东等先进地区设施农业长足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开始认真反思和重新审视海城市的设施农业发展。无论是从海城设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还是从周边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的实践看,设施农业都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好产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海城市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1海城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008年海城市制定出台了设施农业发展三年规划,即到2010年,全市要新增设施小区3 150个,设施农业面积要达到3万hm2,总产值实现48亿元。明确了三带(鞍羊、鞍营、腾鳌南线设施农业示范带)、六镇(中小、温香、望台、牛庄、高坨、感王)、十大园区(中小三星、望台维迪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财政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和为农服务网络完善等方面,对设施农业给予重点倾斜,使海城市设施农业发展迈上了提档升级、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0.6亿元,比2008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838元,比2008年增长15%。海城市设施农业发展以鞍羊线、鞍营线、腾南线等设施农业产业带为牵动,以腾鳌、温香、望台、中小、耿庄等重点镇区为依托,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09年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57万hm2,比2007年增加了8 666.67 hm2,增长51%,共建成标准设施种植小区7 700个,近两年平均每年新增标准设施种植小区919个,新增设施种植面积4 333.33 hm2;全市设施养殖面积已达1 466.67 hm2,比2007年增加了580 hm2,增长65%,共建成标准畜牧养殖小区320个,水产养殖示范区8个。据统计,2009年,海城市设施农业增加值实现2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35.2亿元的56.8%;设施农业人均收入达到2 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 838元的26%。

2存在的问题

2.1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不高,菜田生态环境恶化加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的商品外观质量不高,多数上市的产品未能进行分级;二是产品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不高,各种蔬菜缺少传统的风味,口感较差;三是产品的安全、卫生存有隐患,农残超标问题还比较严重;四是产品整理、包装等滞后,保鲜运销措施不力,降低了商品质量。由于蔬菜长期连作,加之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增加,土壤结构破坏,菜田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2蔬菜企业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足

海城市从事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设施蔬菜业的发展还很不适应。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较少,特别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大型运销、加工企业更少;蔬菜的销售还是传统的销售方式,缺少从事净菜配送、品牌营销的企业。

2.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设施蔬菜标准化、产业化难以推进

千家万户分散生产,农民直接进市场的局面不改变,就难以实现蔬菜的标准化生产,也谈不上真正的产业化,因而也难以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虽然各镇建立了一些以营销为纽带的菜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缺乏经济实力,作用发挥得不好。由于蔬菜是难以运销的鲜嫩产品,运销风险性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有政府的扶持,而目前尚缺乏有关的扶持政策。

3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3.1基本思路

面对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卫生要求提高的新形势,面对蔬菜进口国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门槛,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今后一个时期,海城蔬菜要以建设现代蔬菜业为核心,以提高设施蔬菜、出口创汇蔬菜和名特优新稀蔬菜生产水平为重点,以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和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强化蔬菜产后处理、加工和营销业的发展,完善生产、市场和营销体系,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做强海城蔬菜产业。

3.2发展重点

一是设施蔬菜。重点发展、提高以日光温室为龙头的设施蔬菜栽培,形成日光温室、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和推广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调整设施蔬菜区域布局,逐步向资源、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巩固和发展设施蔬菜优势产区。二是名特产蔬菜。名特产蔬菜生产要以实现品牌化经营为中心,以大蒜、生姜、大葱为重点,确定大蒜、生姜、大葱优势区域,抓好菜田基本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同时,进一步推进感王山药、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等名产蔬菜品牌产品的产业化运作。三是出口蔬菜。出口蔬菜要以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化加工为重点,提高蔬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的技术水平,改变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状况;重点发展以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冻干食品等为主要产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搞好产品的有机认证、GAP认证等质量认证;建立海城出口蔬菜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出口蔬菜优势区域建设。

4发展对策

4.1实行优质产品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经营

目前,海城市的设施蔬菜生产已经达到了较大规模,今后应稳定面积,提高质量,逐步实行品牌营销为工作重点。面对蔬菜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而产品质量是靠品牌效应体现出来的,只有创造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才能使海城蔬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围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名、特、优、新蔬菜产品,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大培育和争创品牌的工作力度,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进行产品加工处理、分级、包装,搞好产品的质量认证,创出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海城蔬菜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1-2]。

4.2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蔬菜的长期连作,致使菜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产品受到污染,成为制约海城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生态环境友好型栽培模式,对巩固和发展海城市的蔬菜产业优势十分重要。要以蔬菜、环境和人的和谐为出发点,树立蔬菜生产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理念,重视蔬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改善劳动条件,建立充分利用农业管理措施结合环境调控的技术体系;全面普及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机械化农事操作和管理。在病虫害防治上,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积极推广设施蔬菜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满足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积极保护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3提高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生产水平

近年来,海城市蔬菜专业的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在日光温室建造、蔬菜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制定了地方技术标准20余个,应用后可明显提高蔬菜质量和效益。但这些技术到位率还不高。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将目前已有的技术组装配套并能让80%的菜农应用到位,海城市的蔬菜单产可提高2~3成,效益可增加20%以上。因此,如何让农民尽快掌握并应用这些实用技术,对全面提升海城市的蔬菜生产水平至关重要。为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好科技入户和技术服务。逐步建立市、镇、村技术培训体系,开展分层次培训;市蔬菜技术推广普及部门应建立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制度,并编印发行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科普书籍和电子技术信息,加大普及力度。

4.4壮大蔬菜运销、加工业,强化产业发展龙头

建设发达的蔬菜运销业和加工业,是现代蔬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海城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国内市场的运销方面,要以发展壮大农民运销队伍为突破口,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在蔬菜加工方面,海城的产品则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率低,加工增值的潜力尚未发挥。为提高蔬菜产业效益,对鲜菜产品要强化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大力提倡净菜上市、包装上市、分级上市;并逐步开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蔬菜加工业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使之尽快形成辐射带动面广、新产品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3-4]。

4.5突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瓶颈,全面提高产业化运作水平

目前海城市的设施蔬菜生产以鲜菜上市为主,且以省外销售为主,搞好农户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加快蔬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蔬菜产销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培育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法人团体,实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市场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流通,逐步改变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进市场的局面。通过典型带动,政策、资金扶持,推动农民产销合作组织的发展,以推进蔬菜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目标的逐步实现。

4.6加快蔬菜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先导作用

实现海城蔬菜产业升级,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建立和完善蔬菜科技创新体系。蔬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注重发挥市、镇蔬菜技术推广单位的科技力量优势,发挥企业和民营科技的优势,通过蔬菜良种工程项目、科技攻关等项目的实施,将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开展蔬菜良种选育、引进、推广、蔬菜生产关键技术、蔬菜商品化处理技术、蔬菜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逐步形成科技创新优势和科技创新体系,确保海城蔬菜科技的领先地位,为海城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5参考文献

[1] 李清玲.浅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J].现代商业,2010(7):54-55.

[2] 陈超,张敏,宋吉轩.我国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