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17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第1篇

在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由“图书导向”转变为“读者导向”,“一切为了读者”,“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了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对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所谓阅读需求,是指读者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向往获取某种信息情报,文献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情报进行探索和利用。读者的阅读需求既包括社会需求,也包括心里需求。当前,读者阅读需求差异很大,呈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就专业图书馆而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呈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长期需求的系统性。长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某学科的文献进行持续性的追索。一般说来,专业图书馆的读者相对比较稳定,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同,所以他们的阅读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读者承担开拓性课题研究,这是漫长的探索和实验过程,有的课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长期性使他们的阅读需求呈现全面、系统的特点,即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追索与课题有密往往是一些期刊,专题报告、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等类型的文献,从中获取同自己课题有关的信息,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情况。而切关系的各类文献资料,信息和情报。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图书馆必须对读者进行定题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针对读者在科研课题开发的不同阶段,及时提供信息、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情报和文献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优势,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即根据读者的科研需求,在本馆主页上将网上相关的信息按照分类或主题组织起来,形成有层次的信息组合,并分别建立与信息源的连接,设立多个检索点,为读者查找网上信息提供服务。

二是短期需求的针对性。所谓短期需求是指读者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专业文献进行稳定性的追索。这些读者一般承担短期科研课题,由于课题比较具体和单一,所以他们对文献的需要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但要求文献具有一定的广度,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即围绕课题,选择比较适合的文献进行阅读。这些读者虽然都承担短期科项目研究,但由于从事科研目的类型不同阅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侧重应用研究基础课题的读者,他们阅读倾向往往是专著、稀少珍贵的工具书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广泛了解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实验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水平及前沿情况。偏重应用研究实验课题和读者,他们的阅读倾向对于侧重实验室常规工作课题研究的读者,其阅读倾向往往是与实验项目有关的期刊,专题报告,综述一类文献。

鉴于读者短期需求的针对性,专业图书馆应根据其课题研究需要提供书目服务,现刊目次通报服务,以及从期刊中筛选有关论文,利用引文扩大文献检索的追溯检索服务。与此同时,要根据他们所承担课题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序,实施阶段,即要满足他们的共性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三是探索类需求的多样性。专业图书馆的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文化水平划分,有中学生、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年龄划分有青少年、中年、老年;从职称上划分有助理研究员、研究员、讲师、教授,以及技师,技士等;从参与课题研究的角度划分,又有主要承担者,辅助承担者和一般参与者之分 。他们的阅读需求又是多样的,就某一专业的读者而言,他可能有自己长期性的专业阅读需求,而这种需求中又混杂着短期科研课题的需求,在这种短期的需求中又包含偶然性的需求,在每一个需求中又有不同的层次。尽管他们的需求内容和层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读者对未知的具体文献进行有目的探索。有的读者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在“已知”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未知”,把注意力放到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横断学科上,期待从中汲取新的实验方法,理论见解和研究对象信息。

针对读者探索类需求的多样性,专业图书馆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要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通过开展信息深加工,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形式,借助他的方面,攻克课题难关,为读者提供 信息服务等形式,借助他的方面,攻克课题难关,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图书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本科实习

[分类号]G250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2005年12月,在李超平老师的博客上贴出了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谈到图书馆学本科生在找工作时丝毫没有竞争力,图书馆更喜欢未经职业培训的其他学科人才或者接受了两年职业培训的研究生人才。关于此类问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职业竞争力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习活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中大2003届图书馆学本科就业率超过90%,2006届就业率已高达100%。其中,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学生均超过就业总人数的1/2,就业地域大郝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并针对图书馆学专业实习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竞争力表现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根据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ALIA)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环境的背景知识、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基础构建、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存取能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信息能力教育、知识的生产。肖希明教授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目前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80名图书馆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最有职业竞争力”的回答为:有90%的受访者选择“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1%选择“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4%选择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说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图书馆学教育应当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完备的实习机制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可见,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提高职业竞争力为主导的,它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在本科教学中采取了课程实习、课外活动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实习机制。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指在某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习活动。不同课程因性质、内容和技能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观、工作环境模拟实习、小组讲授、实习作业、热点讨论、专家讲座等。为了详述各实习方式的机制和作用,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实习活动。

《图书馆学基础》:该课程属专业入门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本科新生。由于中学阶段基本未涉及图书馆学相关知识,新生对本专业感到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就决定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图书馆学学科和图书馆事业。

该课程采取参观实习、专题讨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大图书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训、服务理念、管理机制、馆藏布局以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等。随后,就本次参观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某一方面并撰写相关论文。实习促进丁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层次认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文献编目》: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创性地采取了以实习为土、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邀请中大图书馆采编部的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其日常工作内容和技巧方法,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该课程采取小组讲授和工作环境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对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进行系统讲授,各组需要通过多渠道搜索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参观图书馆编目部、采访编目人员)。每组在讲授完毕后都要回答师生的提问,然后由教师或编目人员作出补充和总结。中大图书馆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提供空间、设备和软件(CALIS联合编目系统客户端),并模拟编目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小组讲授的准备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搜索、信息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编目专家的参与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上机实习,让学生“亲临”实际工作环境,切实锻炼了相关的职业技能。

《信息资源共享》:强调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理念上深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采取课程参观、热点讨论、专家讲座、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6月3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约180人参观访问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这一活动作为2004级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参观实习,参观完成后由主讲教师之一程焕文教授主持开展专题讨论。另外,教材中“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一定理曾引起国内图书馆界的激烈讨论,课程就此话题开展了进一步讨论,程焕文教授(该定理的提出者)主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该课程还多次邀请台湾图书馆界著名学者杨美华教授开展专业讲座,介绍IFLA年会、国外图书馆事业以及数字时代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小组讲授的内容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检索实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灵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检索技能完成

检索并撰写报告。所有实习活动的录像和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山大学信息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进展;热点讨论使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讲学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图书馆事业;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图书与图书馆史》;该课程采取观看录像、专题讨论、实物观摩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中大图书馆古籍部对该课程给予很大人力、物力支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图书与图书馆史录像和观摩各种古籍、制作材料和工具等,并针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该课程要求每人制作至少一本古籍(任选一种装订形式)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中可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但制作工序必须独立完成。录像和实物将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动手制作古籍,学生切实把握了各类古籍的制作材料、工序、版式等知识,而且较早地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技能。

2.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的各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讲座、假期实习、校园活动。

2.2.1 专业讲座 专业讲座是指由本系或本专业组织的图书情报专家讲座。这些专家大都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并且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3M图书馆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邀请3M公司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其公司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同时,就职于3M公司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也亲临现场与师弟师妹交流心得。另外,本系定期开展“系友论坛会”,邀请系友开展讲座或交流会。学生在参与专业讲座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本专业实践领域的认识,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优势。讲授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展现了本专业实践领域最真实、最前沿的一面。

2.2.2 假期实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联系相关单位。主要实践活动有:到图书馆实习或做义工;参与图书馆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图书馆及图书馆理念;参观某市或某省的各类图书馆,并作相关调研;宣传图书馆专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

2.2.3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指由学生全程策划和参与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宣传教育类活动,并积极争取本校、本省市各类图书馆的支持。本科阶段,此类活动共有2~3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每学年由本专业大二学生主办、其他年级学生和相关图书馆协办的、为期一周的图书馆宣传活动。2004级主办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内容主要有:中大图书馆宣传(派送精美书签、宣传单,制作展版介绍图书馆理念、馆藏和特色服务等)、组织参观各类图书馆(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小组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及广州黄浦区图书馆,参观后召开总结大会,各组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图书馆知识竞赛。另外,在“校庆”、“系庆”期间,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十分难得的职业精神。

2.3 毕业实习

2.3.1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交流会。

就业指导课是本系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的必修课程,由专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及就业心态等。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以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参考。

就业交流会是指邀请系友和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介绍就业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这是中大资讯管理系一项“代代相传”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毕业生都有机会通过座谈会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或日后为师弟师妹答疑解惑。

2.3.2 实习机制 中大资讯管理系召开毕业实习部署会,为每个专业安排特定实习指导老师,并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2004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实习单位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茂名市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省级和市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科技图书馆。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参考学生个人意愿,将本馆各部门安排到学生的实习规划中,各部门提供专门业务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供“实习部门意见”。由于指导老师与各图书馆事先进行了充分交流,各图书馆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指派业务骨干进行实习指导,还在其图书馆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报告,叙述实习目的与任务、步骤与内容、心得与体会等。

许多同学表示,实习使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智慧与服务的科学理念。可见,毕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3 图书馆学本科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与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发展与图书馆的友好合作,形成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图书馆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本馆未来的人力资源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还借助学生规划的活动,达到宣传本馆的目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参观和实习等活动,能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从而达到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目标。

当然,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而应包括各类信息情报机构,在这方面,中大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同样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虑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学本科实习只有加强与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职业竞争力培养。

3.2 合理选用和组合实习方式

选用实习方式应当综合考虑实习任务、实习对象、现有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实习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例如,课程实习的安排应当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等条件。中大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实习,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实习活动。另外,对实习方式的组合应当把握课堂与课外、教师辅导与学生主导的动态平衡,积极探寻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图书专业论文第3篇

一、专业建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一个学校的专业建设的论证,专业的基础资源条件,图书馆都占了重要的地位。图书馆可以不是高校,但高校一定不可以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高校,不一定拥有该图书馆的力量,有图书馆并充分发挥力量,才是真正的高校,为高校建设、专业充分发挥作用的图书馆才是高校图书馆。

1.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性

(1)文献资料的专业性

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比较而言,都呈现出馆藏文献资料与高校的类型和专业设置的匹配性,有较强的专业倾向性,比如一个文科高校,它的图书馆藏书也会在文科类图书、文学图书、社会科学图书上比较丰富,种类和版本等均较全面。在某一较强学科上,可能会设有单独馆藏,比如建筑学文献资料馆等,体现出学科专业资料方面的专业性。

(2)科研服务的专业性科研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一样都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服务上,在图书情报方面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高图书情报工作水平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凭借强大的文献资源和情报信息资源,和高校的科研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这种联系下高校图书馆不管被动还是主动的都讲馆藏的资源向着配合高校科研进行了整合,这是高校图书馆比较一般图书馆在科研服务上的专业性。

2.专业建设的基础

图书馆和高校的紧密关系,在高校专业建设上,主要表现为是专业建设前期工作的支撑与基石。

(1)文献基础

要建设一个专业首先要进行情报信息收集,历史文献脉络整理,从理论上论证该专业在学科专业结构上的地位,能够为社会产生的贡献,可以满足社会的那些需求。以及在学科知识结构上,与横向的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关联,与纵向上下级学科知识结构的呈递。同时也梳理出近一段时间内,社会对该专业的渴求程度,以及具体需求结构等。这些都是在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资源中可以获取的。也是一个专业建设之初,决定这个专业的基本样貌的白描过程。

(2)人才培养资源基础

读书是一个广义的教育概念,在学校接受课堂教学是读书,在图书馆借阅文献也是读书。高校的读书就是一个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如果撇开其他,只看课堂与图书馆,如果有一半在课堂实现,另一半就在图书馆。图书馆首先要有基本的培养人的人本素养的书籍,其次要有学科专业设计知识结构的书籍,另外还要馆藏一些教会学生懂得社会运行规律,适应社会的应用书籍,让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

二、图书馆工作在家政专业建设中的增益

1.图书馆家政文献情报工作是家政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

在家政服务专业建设初期,由于图书馆主动的参与,承担了一部分专业建设的情报信息预搜集和预整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以专业的情报工作提

高了情报信息的质量。同时也丰富了图书馆情报信息工作的形态和情报信息资源的内容,拓展和提升了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而这样的图书馆也成为家政专业在初创时期的重要工作和重要资源。

2.图书馆家政文献情报工作是家政专业建设的先导

在专业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从论证阶段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阶段,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的验收等,都是从相关专业活动的文献情报工作开始,要在一定范围内搞清楚现实状况,才能确定具体专业的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通过社会对人才具体能力需求的了解、现存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

参考设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合社会调查,为实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铺就道路。

3.图书馆工作主动拓展前瞻专业趋势

专业建设每一个新变化,图书馆情报信息、文献采访都应敏感反映。并以专业建设趋势为参考,以专业教育、教研为参考,以学生发展方向为参考,积极挖掘校内外该专业的建设新动向,提前丰富相关信息资源,为专业下一步发展论证打好资料基础。

4.图书馆以读者服务的形式合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读者服务表面上是一种服务工作,实际上可以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知识传播读者教育工作。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对读者的阅读引导,为读者提供经过整理的文献索引和情报信息,都能够对读者产生目标影响。图书馆在高校中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通过与主体的读者一一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多样丰富的服务,以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参与,和课堂教学形成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图书馆在家政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经过实践的摸索,在工作中创新,在提高传统图书馆服务科研、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之外,经过改变工作意识,主动参与,拓展工作领域和服务范围,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综上,图书馆在家政专业建设实践中起到了如下的作用:

1.为专业建设标准服务

图书馆主动参与到了家政专业建设前期的论证,中期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实验实训标准等的制定研究中。为研究活动提供主动的文献情报支撑,降低了专业建设负责部门的文献研究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进程。

2.为专业发展服务

在专业设置了以后,图书馆根据学院对家政服务专业的主打定位,适时调整了文献采访、情报信息获取的内容,对专业相关动态及时更新,丰富资源。

为领导谋划专业前景,教师丰富专业前沿理论,都提供坚实保障。

3.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家政专业开始尝试读者服务依专业差别化进行,并尝试读者个性化服务。为高校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持。在服务中教会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接触终生学习的方式。通过指导阅读补充、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图书专业论文第4篇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5年至2015年11月30日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图书期刊逐年借阅情况进行调查,对各部门员工借阅数量、发文情况、研究方向、职称晋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多媒体时代下纸质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的困境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09-03

1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是该学科研究中最主要的情报源,是发表和传播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以及学科理论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窗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

1.1媒体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品种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从侧面反映了图书情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的日趋繁荣。就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隶属关系而言,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有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出版周期看,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按评价标准区分,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1.2图书馆学资料室的功能、特点

1.2.1专一性。专一性是针对服务群体而言的。毫无疑问,图书馆学资料室主要收集和储备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期刊和图书,主要面对本馆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因而其服务群体比较专一。

1.2.2新颖性。①报道及时。期刊与图书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专业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②内容广泛。期刊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是原始论文,提供的资料包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仪器装置、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等。此外,期刊还刊登文献述评、动态介绍、会议消息、书评和新书预告、产品广告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其他类型的文献也常常在期刊上发表,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等,重要的专利在期刊上也常有报告。③连续性。期刊连续出版,不仅有利于情报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方便使用者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1.2.3静态性。静态性是指资料室内收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所承载的信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基本是不变的,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一段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学术成果。

1.2.4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文献收集的渠道而言的。传统的采集、购买、交换等方式已不能适应资料室收集文献“新、特、快”的要求。采访人员可以从网上下载信息,或收集外出参会人员的会议文本及与多个相关兄弟单位交流资料等。

2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利用情况

2.1期刊利用情况

经过统计,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截至2015年11月30日收藏的国内常见图书情报学期刊有55种,其中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正式出版物有34种,内部资料有21种(包括《当代图书馆》),每年和其他刊物交换有28种,2016年尚有33种期刊继续订阅。其中有10种期刊是既订阅又交换。

由表1可以发现,2005年和2006年借阅资料的馆员很少。因为当时职称评审对专业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查询和借阅专业期刊的人员较少。2007年,陕西省开始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逐步规范,专业人员的学术成果成为专业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期刊的利用率。所以,从2007年开始,借阅的人数有所增加,2008年达到高峰,到2011年滑至低谷。而2012年、2013年又再次开始攀升,2014、2015年又开始回落,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当年报名参加职称评聘的人数有很大关系。2013年发展研究部承接了一个专业课题,完成课题需要查阅参考大量的专业学术成果,为此借阅量突然增加至115次。

2.3从借阅人数上分析

从表1和表2统计数字看,2005―2015年共有90人(次)在资料室借阅过图书和期刊,平均每年只有8.2人(次),占陕西省图书馆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这90人(次)在11年间陆续都解决了职称晋升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专业资料室确实能给需要解决职称问题的馆员研究学术、撰写论文提供必要的文献信息帮助,但同时也说明,几乎所有人只有在解决职称评审问题时才会想起使用专业资料室。

2.4从借阅年份上分析

这11年中,陕西省图书馆资料室共借出图书和期刊850册,其实从借阅的年份看,表面上是2012年、2013年比较高,实际排除发展研究部为课题研究借阅的数量,2007年借阅量是最多的,这也是因为2007年陕西省颁布了职称评定规范,加上2007年陕西省图书馆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员招聘,所以借阅专业资料的人数增加了。

2.5从借阅者所在部门分析

在这11年间,借阅最多的是发展研究部,借阅最少的是阅读推广部。发展研究部和阅读推广部同时在2007年成立,可两个部门的借阅量反差如此悬殊,也许是因为阅读推广部主要注重给读者推广阅读了,反倒不重视自己的专业阅读,也可以说明这两个部门重视专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多媒体时代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学术研究概况

3.1从借阅者的效果上分析

近年来,各省修订的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例都对中级以上职称提出了论文数量要求,这就使得一大批从事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都要。从陕西省图书馆2005―2014年职称评审的结果看,2014年6月招聘前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8个部门,在编职工197人,实际在岗人数181人。截至2014年底,初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93人,高级职称32人,其他22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职称晋升人数平均为14人,陕西省图书馆共有140人晋升了职称,其中2006年晋升人数最多,初级和中级人数基本持平,高级人数平均每年3人,这也符合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3)。

3.2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时间,陕西省图书馆在编人员共提交372篇,平均每人发文只有1.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文69篇,其余都是在其他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的。

4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4.1外部因素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馆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阅读专业资料,借阅率下降也就成了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多媒体阅读的冲击和阅读习惯改变的冲击,成为影响资料室借阅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资源的快速发展,CNKI、维普、万方、龙源等数据库的诞生,馆员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纸质资源的价值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4.2内部因素

4.2.1缺乏学术研究氛围。笔者所在馆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研究氛围,90%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没有任何学术成果产生,尤其是初、中级职称人员中的93%没有成果,这也反映出陕西省图书馆高级职称人员对较低职称人员的专业指导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4.2.2资料室的位置。资料室作为专业期刊阅览室,处于行政区域内,没有专管人员,常年处于关闭状态。馆外读者既不知道有这么个阅览室,即使知道了也无法进入,馆内员工需要借阅时才开门,这样会给大部分馆员留下只藏不借的印象。

4.2.3文献资源建设速度相对迟缓。藏书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书籍更新缓慢、期刊征订没有连续性,这就造成馆员关注的热门专业书从采购到上架流通时间较长,也是造成馆员借阅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5多媒体时代图书馆学资料室开发利用的路径

5.1给馆员营造一个宽容求实的学术研究气氛

目前,仅仅与个人职称评审相关联,不能够带动、影响馆内整个学术氛围。学术研究需要一种宽容求实的平和心态和研究气氛,研究者和专业杂志应该容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评论、不同的批评等,这样的研究氛围才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5.2专业资料室要积极主动宣传,提高专业期刊利用率

图书馆学专业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和教学、科研人员。潜在的读者对象是图书馆的广大读者和情报用户。一部分刊物应调整编辑方针,面向读者和用户,多刊登书评文章,报道专题文献,也可报道科技、经济信息,直接为用户服务。

5.3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推荐购置新书

5.3.1提高采访员素质。多做馆员调研,摸清馆员阅读脉络,让馆员代表直接参与购书,让馆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和期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5.3.2加速新书、新刊上架时间。加快图书更新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新刊到馆后尽快登记上架,缩短从订购到上架流通的时间,让馆员第一时间能在资料室看到业界的热点资料,吸引他们来借阅。

5.4服务内容要更新

资料室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功能、服务模式上创新,变守摊子为主动寻求读者,迎合馆员需要,开展检索咨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培训等多种服务。

5.5提高读者的借阅积极性

传统的资料室借阅服务是单向的出借图书或期刊,读者也是被动型的。要想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就要让馆员主动、自觉地形成一种学术研究热情,这就要求馆内采取相应的学术成果奖励机制,激励馆员踊跃投入到学术成果研究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馆员业务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专业期刊的借阅率。

参考文献:

[1]张芝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图苑,1991(1):29-30.

[2]乔好勤.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68-70,25.

[3]杨沛超,宋凤云.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建设之我见[J].图书情报工作,1994(5):44-45.

[4]龚永年.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的普及化倾向及对策[J].图书馆杂志,1996(1):11-15.

[5]王爱功.图书馆学期刊面临的冲击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2008(5):102-105.

[6]马爱芳.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期刊上网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6-8.

[7]彭俊玲.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4(12):6-13.

[8]金泽龙.高职院图书馆“给力”阅读之科学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2012(3):22-25.

[9]王传清.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发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5(2):137-140.

[10]刘宏锦.略论图书馆学研究与图书馆学期刊[J].图书与情报,1994(4):41-44.

[11]刘佳.高校图书馆借阅率与馆藏建设和读者服务关系深度分析[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2(9):221-224.

图书专业论文第5篇

本专题所刊发的研究论文,是徐建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大量实证调查和引入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的职业刻板印象理论、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等基础上,对未来职业者研究总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描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方位、科学而真实地展现了当今图书馆员在未来职业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对图书馆事业和教育的启示。

摘 要:根据“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文章就有关被调者个人基本信息、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及其相互关系五部分内容,从理论基础、研究步骤、研究内容、对策分析等角度,进行了描述性介绍和分析,力图真实、全面地反映现阶段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实际状况。

关键词:刻板印象 未来职业者 图书馆员 图书馆工作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2-0026-08

1 引言

在图书馆就业市场中,“让市场决定一切”的观念使得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而图书馆学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背离,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1]。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实证研究”,以图书馆学专业在读学生(本研究中称为未来职业者)为目标群体,目的是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从中了解图书馆未来职业者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认识与规划,促进图书馆学教育对学生职业理念与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本研究是“当代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的子课题,所定义的未来职业者,是指就读图书馆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其详细定义为全国高校中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在读学生,不包括情报、编辑出版或档案学的学生。对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参见本课题的并行课题“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2],此处不再赘述。

2 文献回顾

2.1 图书馆职业背离现象

未来职业者作为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行业的一个主要连接点,是学术界对图书馆学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注重为图书馆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如1979年李纪友对图书馆学教育做了简要概述,其重点便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3]。

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计算机编目的出现,就业问题逐步显现。周志农曾指出 “在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材之后,毕业生的分配开始陷入困境,专业不对口的分配去向实际上宣告了教育目标的落空” [4]。

到了90年代后期,人才市场兴起,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日趋明显——从图书馆的招录意向来看,更加青睐于拥有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而未来职业者的择业意向,也往往优先考虑其他行业,将图书馆员职业当成不得已的选择,这在本科毕业生中尤其突出[1]。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李卓卓对2002~2006年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总体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五年内图书馆专业毕业生选择去图书馆工作的比例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5];潘燕桃在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中指出,2008年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有122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9.5%,不到一半[6];中山大学的一项调研也表明我国有很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最终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7]。而已经成为图书馆员的职业者,也存在着职业认同感淡化问题[8]。

我们认为,对图书馆职业的了解与认知影响着未来职业者就业时的最终选择,通过描述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有助于了解未来职业者在就业时不选择图书馆行业的原因。近年来,对未来职业者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职业背离”的现象上,本研究则希望通过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视角,以全国范围的未来职业者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2 职业抱负发展理论与刻板印象对求职的影响

在个体如何确定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诸多理论中,Gottfredson 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被认为在将来继续有影响力[9]。该理论将心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以性别类型(sex-type)、社会声望(prestige)和职业领域(field of work)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 3 个重要维度。Gottfredson认为:职业抱负的确定是个体的职业自我概念(包括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职业印象(又称职业刻板印象,包括职业的性别类型和社会声望)与实际环境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一个人通过对不同职业领域的两个方面——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与他们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自己希望将来从事职业的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自己将要选择什么职业。

很多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进行了实证探讨,结果发现:不管是内隐或是外显的结论都支持大学生对高社会声望职业(易成名成家、单位知名度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晋升机会多等)的偏好,另外,保健因素(福利、待遇、稳定性等)和发展因素(发挥自己才能、机会均等、符合兴趣爱好、有自主性等)也将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10-13];大学生更倾向选择与自己的性别类型相符的职业,而且性别类型对男生的限制要高于女生——即女生更可能选择传统更适合男性的职业[13];在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中,中国大学生最看重职业的社会声望[14]。

根据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的观点,要探究未来职业者对某个特定职业的态度,不仅需要了解他们的自我职业概念,还需要了解他们对该职业的职业刻板印象。尽管社会声望和性别类型是职业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但它们并不是职业刻板印象的全部,职业刻板印象还包括对从事该职业的职员是否能胜任该职业的预想态度等[15]。因此,本研究从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员交往意愿3个方面,全方位展现当代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职业的职业刻板印象。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未来职业者,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分为5部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个人基本信息。其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使用的分问卷与“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相同[16]。

问卷面向全国所有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发放,涉及开设本科教育的学校21所,研究生教育的学校31所。共发放问卷2226份,回收2166份,问卷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2122份,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4 研究内容与结果

为全方位展现项目研究成果,这里依次对未来职业者的基本信息、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及其相互之间关系5个部分进行分析。

4.1 个人基本信息

本部分包括人口学特征、使用图书馆情况、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知、印象来源5个部分,各部分详细数据见表1。

4.1.1 人口学特征

此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和地区分布、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和是否曾经参加过工作7个要素。

可以看出,与图书馆员类似,未来职业者也是女性居多。大部分以本科为主,且半数以上为著名高校(985或211),没有工作经历和其他专业背景。

为进一步考察工作经历和其他专业背景的来源,我们对学历和工作经历、学历和其他专业背景分别作了交叉列联分析,结果发现:20%的硕士生和49%的博士生有过工作经历;49.5%的硕士生和45.2%的博士生拥有其他专业背景,且集中在编辑出版、档案、信息管理等文科专业,英语、中文等语言学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理科专业。同时,有9.4%的本科生因为修双学位等原因,亦具有其他专业背景。

4.1.2 使用图书馆情况

此部分包括被调查者去图书馆频率、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在图书馆时间、去图书馆目的和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5个要素。

从基本数据可以看出,未来职业者使用图书馆的频率显著高于利用电子资源的频率。他们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为查找学习必须的图书资料、借书、上自习和消遣性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半数以上的未来职业者表示对图书馆服务满意,但满意的比例要低于公众(78.4%)[17],这说明未来职业者眼中的图书馆服务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1.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此部分为被调查者与图书馆员的个人交往情况,包括有没有朋友、亲属在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外的交往3个要素。

仅有7.5%的被调查者有亲属在图书馆工作,22.9%的被调查者有朋友在图书馆工作,而与图书馆员有工作外交往的仅占20.2%,可见绝大多数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4.1.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知

此部分包括如何进入专业、专业态度、专业前景、是否考虑改换专业、是否愿意去图书馆工作5个要素。

57.4%的人是被迫选择、56.8%的人考虑改换专业,显示图书馆学专业的吸引力较为不足;表示喜欢和有点喜欢图书馆学专业的占57%,对图书馆学的专业前景持积极态度的占55.1%,两者比例大致持平,显现已经进入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学有较好的观感;72.1%的人对去图书馆工作表达出积极意向,可见图书馆对未来职业者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4.1.5 印象来源

此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来源,其中77.8%的印象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图书馆员的自身作为,直接影响图书馆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印象。

4.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

4.2.1 一般描述

根据“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包括热情和能力2个维度,而热情维度可分为亲近感和疏离感,能力维度分为强技能和弱技能[17]。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个维度的均值都大于3(问卷为5点评分),表明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总体印象较好,亲近感、疏离感、强技能和弱技能的具体含义和分析请见后文《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

4.2.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影响因素分析

4.2.2.1 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性别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弱技能有影响,男性认为图书馆员在弱技能上的表现相对较差。

②年龄:22岁以下的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显著比23到26岁的好,这种差异在4个维度上均达到显著。

③学历:学历对疏离感和弱技能产生显著影响,本科生认为图书馆员更不疏离,在弱技能上表现更为突出。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学校类型:学校类型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弱技能有影响,一般高校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员在弱技能上的表现更好。

⑤学校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均有影响,东北地区高校的学生们认为图书馆员更亲近、不疏离,在强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现都更突出;而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校的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略差,中部地区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相对最差。

⑥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仅影响弱技能维度,有其他专业背景学生眼中的图书馆员形象略逊,认为他们在弱技能方面表现相对较差。

⑦是否参加过工作:是否参加过工作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与对公众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类似,使用图书馆越深入、越满意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印象越好,具体表现在:

①在图书馆时间会显著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在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学生对图书馆员的印象显著较差,认为图书馆员不够亲近、略显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表现均不够突出,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②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极其显著的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满意者认为图书馆员更亲近且不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上的表现也更加突出。

③到图书馆频率与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①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仅对亲近感维度有影响,有工作外交往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员更值得亲近。

②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会显著影响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中的亲近感和强技能这2个维度,亲戚是图书馆员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员更值得亲近,强技能表现更突出。

③朋友中是否有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2.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地影响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印象更好,具体分析请见后文《专业认知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

4.2.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影响极其显著,当印象来源为大众或媒体时,其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最好,即认为图书馆员亲近、不疏离,强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现突出;当来源为亲身经历时,其印象相对较差。

4.3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的刻板印象

4.3.1 一般描述

本部分包括“复杂性”和“舒适度”2个维度,由表3可以看出,2个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3分,可见,未来职业者普遍认为图书馆工作是相对复杂且比较舒适的,具体分析请见后文《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分析》。

工作刻板印象各维度描述统计]

4.3.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影响因素分析

4.3.2.1 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性别因素仅对复杂性有影响,男生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复杂,而女生则认为其相对复杂。

②年龄:年龄因素仅对舒适度影响显著,相较于22岁以下者,23到26岁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舒适。

③学历:学历因素仅对舒适度有影响,相较于硕士生,本科生认为图书馆工作更不舒适。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学校类型:学校类型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均影响显著,学校声望越高,越认为图书馆工作不复杂,一般高校的未来职业者还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不舒适。

⑤学校地区:学校地区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有显著影响,东北高校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西部的则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也更不舒适。

⑥是否有其他专业背景:有其他专业背景的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简单也更舒适。

⑦是否参加过工作:参加过工作仅对舒适度有影响,曾参加过工作的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不舒适。

4.3.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①在图书馆时间会显著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在馆时间不到一小时的学生对工作持更消极态度:即认为图书馆工作更简单,也更舒适。

②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极其显著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2个维度,满意者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更不舒适。

③到图书馆频率仅对舒适度有影响,到馆频率、半年或更久一次的未来职业者认为图书馆工作更舒适。

④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频率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3.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①与图书馆员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仅对复杂性略有影响,有工作外交往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

②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会显著影响复杂性,有亲戚是图书馆员的认为图书馆工作更复杂。

③朋友中是否有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没有影响。

4.3.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的影响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印象更好,具体分析请见本组《专业认知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4.3.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仅对舒适度影响显著,当印象来源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则认为图书馆工作相对更舒适,若是来源为大众或媒体的看法时,则认为更不舒适。

4.4 未来职业者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

4.4.1 一般描述

统计分析显示此部分平均值为3.6555,大于3,表明未来职业者愿意接近图书馆员,具体分析请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

4.4.2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4.2.1人口学特征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在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学校地区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性别:男往意愿显著弱于女性。

②年龄:23岁至26岁的更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

③学历:本科生的交往意愿显著低于硕士和博士生。具体分析详见本组《专业教育对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④ 学校类型:一般高校的交往意愿显著高于985和211高校。

⑤学校地区:北京和中部高校的交往意愿显著低于东北和西部高校的。

4.4.2.2 使用图书馆情况

①到图书馆频率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半年或更久一次去图书馆的学生交往意愿较弱,而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②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频率对未来职业者的交往意愿也有显著影响:使用频率越高,与图书馆员的交往意愿就越强。

③在图书馆时间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在馆时间越长,交往意愿越强。

④对图书馆服务是否满意会显著影响交往意愿度:满意者的交往意愿更加强烈。

4.4.2.3 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在与图书馆员是否存在工作以外交往,朋友中、亲属中是否有图书馆员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有工作外交往,朋友中、亲属中有图书馆员的更愿意与图书馆员进一步交往。

4.4.2.4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

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认识极其显著的影响交往意愿,表现为对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更愿意与图书馆员交往,具体分析请见本组《专业认知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影响分析》一文。

4.4.2.5 印象来源

印象来源对交往意愿影响显著,说不清楚印象来源的未来职业者交往意愿最弱,而其他组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5 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图书馆员交往意愿与职业意愿间的相互关系

4.5.1 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图书馆员交往意愿的相互关系

为了解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计算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4个维度、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2个维度、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7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舒适度与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4个维度、复杂性和交往意愿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在未来职业者看来,舒适是个略带贬义的职业描述词,如果职业太过舒适,那就意味着图书馆员在各方面的表现都相对较差,也意味着图书馆工作简单、重复,没有挑战性,相应的也就不愿意与图书馆员进行交往。

工作刻板印象,对图书馆员交往意愿的相关系数]4.5.2 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与职业意愿的相互关系

为探究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与求职意愿的关系,我们计算了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4个维度、对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2个维度与职业意愿(在问卷中对应的题目为: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的相关。如表5所示,职业意愿与舒适度以外的5个维度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舒适度呈负相关。换句话说,认为图书馆员在亲近感、疏离感、强技能、弱技能上表现突出,认为图书馆工作复杂且不舒适的未来职业者,更愿意去图书馆工作,这意味着改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是解决他们职业抵触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职业意愿与图书馆工作刻板印象的相关程度更高(尤其表现在复杂性上),这一方面说明工作刻板印象对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来职业者眼中的理想工作是复杂且不舒适的。

5 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中,我们描绘出了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基本图景(详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并从印象的群体差异中找到了提升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潜在路径。研究结论与Gottfredson对职业抱负发展的理论假设基本吻合,把职业刻板印象与职业自我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找到未来职业者职业抵触情绪的部分原因。

5.1 改善未来职业者职业刻板印象的意义与潜在路径

研究结论表明,与Gottfredson的预期一致,职业刻板印象对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的印象越积极(即认为图书馆员亲近、不疏离,在强技能和弱技能方面表现突出;认为图书馆工作复杂且不舒适),越愿意到图书馆工作。这就是说,要缓解未来职业者的职业背离现状,可以从改善其职业刻板印象入手。

在各种影响职业刻板印象的变量中,我们能对其加以控制的主要是使用图书馆情况、专业认知、与图书馆员个人关系、印象来源的相关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图书馆越深入(表现为停留时间越长)、对图书馆服务越满意、与图书馆员有工作外交往、对图书馆专业持积极态度的未来职业者,其印象更好,这就意味着在图书馆服务和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上,我们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当印象来源为亲身经历时,对图书馆员和工作的各维度印象都会显著变差(相较于其他印象来源),该结论在控制了满意度和在馆时长变量后依然成立。这就是说,即便我们提升了服务水平,让未来职业者更多地使用图书馆、接触图书馆员,也不及没亲身经历过图书馆服务(从大众或公共媒体获知图书馆信息)的未来职业者印象好。这一方面说明馆际服务的实际水平与媒体宣传尚有很大差距(以至于对馆际服务满意的人仍认为不及大众或媒体宣传的那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高期望与服务实际水平之间的巨大矛盾。

5.2 对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的验证与启示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认为能力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职业范围的确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高能力的人群来说,其父母、老师和其他人会鼓励他们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职业,因此,相对于同样社会经济地位的同伴,他们对社会声望要求的上限更高。同样,那些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人,他们也倾向于有较高的职业期望,他们职业抱负的社会空间的下限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的人[18]。另外,如前文所述,男性受性别类型的限制更大,更不愿意背离自己的性别类型。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在弱技能、复杂性和交往意愿上的态度显著比女性消极,但在其他因素上男女没有显著差异,这就验证了Gottfredson的假说,即男性受性别类型的限制更大,更无法接受与成功男性职业特征相背离的弱技能和复杂性特征,也因此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低交往意愿(尤其表现在共同工作和去图书馆工作两个题项上)。

学校类型对职业刻板印象的诸多维度的显著影响反映出能力在职业范围确定和职业刻板印象中的作用:相较于211和985高校(我们认为这些学校的学生通常会被社会标签为高能力者),一般高校的未来职业者职业印象更积极(在弱技能方面表现更好,即图书馆工作更复杂且不舒适),也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有进一步交往或参与图书馆工作。这种影响尤其突出的表现在与性别类型和社会声望相关的复杂性和舒适度因素上。如果说能力反映出社会声望的上限水平,那么,显然图书馆职业对于211或985高校的未来职业者来说,远未达到其期望职业的社会声望水平。

社会经济地位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印象的影响也反映在本研究的部分结论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西部)未来职业者的职业刻板印象和交往意愿更积极,而东部及东南沿海、北京和中部地区未来职业者的态度则相对消极。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图书馆职业在未来职业者眼中(尤其是高能力、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未来职业者看来)属于社会地位不高的职业。

尽管直接询问未来职业者图书馆工作社会地位时,我们得到了其地位不算低的答案(数据详见《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中的相关介绍),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其地位实际上是不高的,以至于男性、高能力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未来职业者都表现出了相对更为消极的职业印象和交往意愿。我们甚至可由此悲观地预测,如果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提升,图书馆行业从业者中将越来越难看到男性、高能力和高社经地位人群的身影。

5.3 对“职业背离”现象的解释

依照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未来职业者的求职意愿将取决于职业刻板印象与自我职业概念的匹配程度[19]。根据本项目研究结论,未来职业者眼中的职业刻板印象为女性职业,社会声望不算高,在未来职业者看重的发展因素(创造力、发挥自己才能等)上表现也不算好(更细致的结论和分析详见本组《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分析》一文),这显然与未来职业者职业自我概念的要求是有明显差距,我们认为,这种低匹配程度是未来职业者选择“职业背离”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中国学生对社会声望的强烈偏好,可在本研究中未来职业者对图书馆职业声望的直接评价并不低(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侧面指标看出其职业声望也并不算高),这似乎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其“职业背离”现象。为此,我们又查阅了横向职业声望对比的相关研究,根据2001年李春玲对全国81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分层的调查结果,图书管理员排名64位,与工人(如建筑工人、矿工、纺织工人、车工、印刷工人、农民工等)、商业服务业员工(如宾馆服务员、图书管理员、殡葬场火化工、理发师、清洁工、公共汽车售票员、商店营业员、菜市场小摊贩等)、农业劳动者(如种田农民、渔民)和小个体户(个体裁缝)同属第六组职业,为无需技术专长、劳作性的职业[20]。

尽管10年来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无需技术专长、劳作性职业的低社会声望印象似乎还残留在对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中,成为未来职业者背离职业的关键原因。要实现图书馆职业与国际接轨,真正职业化与专业化,改变这一刻板印象,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司新霞.图书馆员的非图书馆专业倾向对职业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1,(7):31-34.

[2]李强等. 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调查主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2-7.

[3]李纪友.图书馆学教育情况介绍[J].图书馆建设,1979,(4):1-5.

[4]周志农.论图书馆学教育的危机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1991,(4):8-10.

[5]李卓卓,唐琼.近五年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招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8,(7):106-109.

[6]潘燕桃.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需求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29-40.

[7]于良芝.图书馆学教育呼吁战略思维[J].图书与情报,2006,(4):26-33.

[8]史全胜.图书馆未来从业者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策略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9):63-65.

[9]侯志瑾,明.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01-210.

[10]俞宗火等. 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10(3):37-40.

[11]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7(3):18-23.

[12]阴国恩等.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43,60.

[13]佐斌, 温芳芳.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3):171-175.

[14]周爱保,马小凤.大学生职业决策中的妥协策略[J].心理科学,2007,30(5):1247-1249.

[15]余秋梅等.职业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9-10.

[16]李强等.“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问卷规范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7.

[17]李强等. 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主报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2):2-7.

[18]Gottfredson L S.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28:545-579.

[19]Gottfredson L S.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D Brown, L Brook,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6.179-232.

图书专业论文第6篇

1.“图书馆职业伦理”概念范畴的多种观点

学界普遍将“图书馆职业伦理”与其它概念等同或混淆使用。

第一种将“图书馆伦理”“图书馆专业伦理”代替“图书馆职业伦理”。如付立宏认为:“图书馆伦理是指图书馆人(即图书馆全体员工)在图书馆活动的全过程中完善自身素质和协调图书馆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以及在行为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杨开荆提出图书馆专业伦理,是指图书馆专业组织制定有关图书馆员伦理规范,使图书馆员在从事图书馆例行工作时,有一定的专业规范可以遵循。换言之,是指图书馆员这个行业向社会公开展示集体形象的职业伦理方面作为图书馆员自我约束的专业素养与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令大众明了图书馆员的存在价值,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共识。”以上两种表述中的“图书馆人”“图书馆员”都是同一主体,即图书馆职业人员。所以,其实是指图书馆职业伦理。

第二种将"道德”等同“伦理”,从而将“图书馆道德”等同“图书馆伦理”,进而等同和代替“图书馆职业伦理”。代表人物有沙勇忠、李国新观点如:“伦理与道德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对伦理与道德不作严格区分。”“职业伦理(或职业道德)通常是由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构成的。”“图书馆职业伦理,或称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职业将一般伦理学运用于图书馆职业实践而形成的,关于图书馆职业“是”“非”“善”“恶”等根本问题的准则。

第三种主张区分伦理与道德,但却将“图书馆伦理”与“图书馆职业伦理”颠倒。如沈光亮认为,我国对伦理与道德往往不作严格区分,伦理建设也多视同于道德建设,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伦理建设的重大误区。他认为:“图书馆职业伦理就是图书馆管理服务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图书馆为主体对图书馆管理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将图书馆伦理概念表述为:“以公共知识信息服务为价值导向,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总结出来的、用以规范图书馆职业活动和调整图书馆各种职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且提出,图书馆“职业道德”或“职业伦理”应统一规范为“图书馆伦理”更为恰当…1。可以说,他的前一种表述中“以图书馆为主体”说明是指“图书馆伦理”而不是以馆员为主体的“图书馆职业伦理”;后一种表述接近针对“图书馆职业伦理”的理解,但却是“图书馆伦理”的概念。

第四种是不区分“图书馆”与“图书馆员”,但在认同“职业道德”等同“职业伦理”的基础上,建议使用“职业伦理”。如赵亚兰、陆自荣认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和“图书馆职业伦理”两个概念都是合适的概念;同时,当“图书馆员”是指职业群体时,“图书馆员职业伦理”也是合适的。另外,从“职业伦理”与现代化关系的角度、从强调制度规范约束作用的角度、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建议图书馆研究中使用“职业伦理”。

2.图书馆职业伦理”相关概念的涵义及论域辨析

2.1图书馆伦理与图书馆职业伦理

图书馆伦理与图书馆职业伦理两个概念所指的主体不同,所以其伦理角色和职责及重点等也不尽一致。

(1)图书馆伦理所指的主体是图书馆这种社会机构,而图书馆职业伦理所指的主体是从业人员,或称图书馆员。可以说“图书馆职业伦理”和“图书馆员职业伦理”原则上讲涵义是一样的只是因为“馆员”可能会产生歧义,所以,建议不使用。

(2)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功能机构,其构成要素为馆藏文献、图书馆员、图书馆技法、馆舍与设备

图书馆员是其构成要素之一。尽管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紧密关联在一起,一方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引起另一方的改变但是,作为机构的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在核心价值取向上是有差异的。例如,记录保存、公共物品、阅读、管理、把人们与思想连接起来、平等取用信息更适合于图书馆核心价值;反之,尊重多样性、民主、正义、宽容、知识自由更适合于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同时,作为组织机构的图书馆,其伦理建设强调社会责任的履行,目标则是通过正确的组织行为来昭示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工作准则,以体现社会制度安排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而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伦理建设则强调职业行为的规范,目标就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展示爱岗敬业、文明优质等良好的职业风尚;虽然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道德规范源于对图书馆行业责任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但两者的着力点和建设内容是不同的。

(3)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整个社会分工中具有自己的伦理角色,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国家政府对文献信息这一公共资源进行社会分配传播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组织、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其各个要素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即图书馆活动),体现图书馆的价值与社会作用。图书馆职业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为己任的职业。显然,图书馆从业人员是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具体执行者,通过履行具体的岗位职责来承担职业责任,体现着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图书馆职业伦理包含在图书馆伦理范围之内,二者共同的社会职责是一致的。我们关于图书馆伦理问题不能不以图书馆伦理角色为逻辑起点,而关注的重点与核心则是图书馆员的伦理角色及道德规范,因为图书馆这个机构的社会伦理职责,要通过馆员这一核心要素来承担和履行,这又是图书馆职业伦理职责。于是,图书馆伦理问题最终仍然要转化图书馆职业伦理问题。

以上二者的区别说明,从组织机构社会分工角度研究讨论图书馆行业的伦理问题时,属于“图书馆伦理”范畴,而从图书馆内部探讨伦理问题时,使用“图书馆职业伦理”更为贴切。

2.2图书馆专业伦理与图书馆职业伦理

Profession的中文翻译为专门化职业,简称专业,在英语文化中的含义有两层:①尤指教育和专门训练的法律、医学、教育等脑力劳动方面的专业和职业;②同行、同业(某一)职业界M。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专业有三种含义:①(名词)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②(名词)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③(形容词)专门从事的某种工作或职业[nl。在这三种含义中,“专业”作为产业部门中的业务部门一般不纳入伦理研究,而作为高校里学科门类或职业的理解较为普

遍,所以需要对这二者进行区分。

(1)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不同学科划分的相关知识领域,属于知识和学科范畴,而职业属于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行业分工范畴。专业伦理以职业伦理为服务对象和价值目标,职业伦理依赖专业伦理知识背景。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后者将前者转化落实到职业实践当中,实现其价值归宿。

(2)职业伦理是职业成熟的标志。职业伦理一般是在一种职业出现较晚以后才明确的,但它是一种基本的需要,表明一种对社会服务的道德义务。专业伦理是职业伦理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

(3)专业伦理教育是职业伦理实践的前期准备。专业伦理在高校所涉及的是学生和教师,以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学习为主,而职业伦理涉及的是图书馆现为主。

(4)专业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对应关系不全是一对一的,二者的内容范围有交集,互为彼此的子集。某一专业伦理的内容范围不仅限于单一的职业伦理,而职业伦理需要的也不是单一的专业伦理,而是多种复合的。例如,图书馆专业伦理的未来对应职业可以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图书馆工作等。而图书馆职业伦理既涉及图书馆专业伦理,还涉及到技术伦理、管理伦理等。

(5)使用“专业伦理”仅仅是一种译法,其实就是图书馆职业伦理。

总之,从知识门类和学科角度探讨图书馆的伦理问题时,应该使用“图书馆专业伦理”表述;而且“职业伦理”的译法比“专业伦理”更能反映真实意思,也较为普遍。所以,在研究图书馆范畴的伦理问题时,使用“图书馆职业伦理”比较准确。

2.3图书馆职业伦理与图书馆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伦理与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区分在于“伦理”与“道德”的比较。

(1)从词源涵义来说,西方的道德与伦理是一个东西。“伦理”源于希腊语“ethos”,义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道德”源于拉丁文“rnos”,义亦为品性与风习。所以,道德与伦理在西方的词源涵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因而说到底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在中国,道德与伦理的词源涵义却有所不同。“伦”本义为“辈”,引申为“人际关系”。“理”本义为“治玉”,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理是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也是应该如何的当然规则。合而言之,所谓伦理,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于是,从词源上看,“道”与“理”实为一物,同是规律和规则。“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构成“道德”一词的“道”与“德”的词源涵义也就都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

(2)从概念上看,道德、伦理的涵义与中国的词源涵义一致。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是五种伦理,却不能说它们是五种道德。如只能说君臣是伦理,却不能说君臣是道德,只有君臣之“义”才是道德。因为,君臣是人际关系之事实如何,而君臣之义则是人际关系之应该如何。道德仅仅是人际关系应该如何;伦理则既包括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又包括人际关系事实如何因此,王臣瑞说中文的伦理二字,在字义上’较之希腊文与拉丁文所指的伦理一词,尤为妥贴恰当。

可见,伦理与道德,在中国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伦理是整体,其涵义含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是部分,其涵义仅指人际行为应该如何规范。伦理包括事实如何与应该如何,后者就是道德规范,是由前者所决定及推演出来的。

(3)从层次关系上看,道德哲学也就是伦理学。职业伦理学则是集中研究职业道德现象的科学。“‘道德’是指一定文化界域内占实际支配地位的现存规范;而‘伦理’则是指对这种道德规范的严密方法性思考。”按照黑格尔的区分可以表达如下:其一,伦理是道德发展的新阶段。道德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伦理是抽象的、共性的、普遍的。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对道德的抽象。普遍的伦理是对个别的道德的超越和提升。其二,伦理是法与道德的统一。伦理具有法与道德的两个基本特征,即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其三,伦理或伦理现象,从所包含内容和范围上讲,正是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的综合与统一,因而更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理论中,‘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

以上比较说明,图书馆职业伦理与图书馆职业道德在涵义、范围、层次、论域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应该区分使用。“关于道德的理论,可称伦理学,亦可称道德学。道德在现代语义学上侧重于道德实践,常用来讲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伦理侧重于道德理论,是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关于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自然也应归属于职业伦理学范畴。所以,在理论研 究中,使用“图书馆职业伦理”更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本质性。

3.“图书馆职业伦理”概念使用建议

关于图书馆的伦理问题研究,学界一般是从图书馆组织内部而非行业领域角度,主要针对图书馆从业者,而且对象是职业群体而非个体,既立足于图书馆和图书馆职业的伦理角色,更关注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所以,研究中使用“图书馆职业伦理”概念,比“图书馆伦理”“图书馆专业伦理”“图书馆职业道德”更准确、贴切和全面。

通过上面几对概念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无论是付立宏,还是沙勇忠,或者沈光亮,以及杨开荆等学者,他们的表述与其说是“图书馆伦理”或“图书馆专业伦理”,不如说是“图书馆职业伦理”。因此,建议理论研究使用“图书馆职业伦理”概念。另外,还有两点理由如下:

其一,从国际视野看,《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伦理守则》《日本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伦理纲领》《英国图书馆协会职业指导守则》及德国《图书馆和信息职业伦理基本原则》,这些名称里的“职业”“伦理”都表明或与“职业伦理”的指向一致。

图书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升

中学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中学图书馆在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四有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馆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图书馆员甚至对诸如图书分类、编目、读者工作、藏书建档分类的基本业务常识一无所知,学校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为低下,与建设现代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的要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中小学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和带来机遇。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小学图书馆馆员成为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关键。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其业务素质,即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一、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升其业务素质的主要形式

为使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化应坚持对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要做到馆内培训与馆外进修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专业人员根据工作的需要参加函授大学、电视大学或成人自学考试,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一)校外培训

1.大学教育

充分利用大学的优势对图书馆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一些先进国家已把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同列为学校的三大任务。目前我国设置图书馆学的高等院校中,由于条件好,办学历史悠久的都开办了成人教育学院,可为图书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挥作用。如北京大学、中央电大和山东省电大等都举办过图书馆专业大专班、本科班。

2.短期业务学习班

由业务主管部门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业务短训班,学习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一般在职人员。当今世界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已经采用或正准备采用电子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图书馆学知识逐步更新,对在职人员进行电脑知识的培训也迫在眉睫。

3.学术论文研讨会

撰写学术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既能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提高学术水平。经常举办学术论文研讨会,介绍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相互交流信息。掌握最新知识,了解图书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形成一支有较强业务能力,富有创新开拓意识、实干精神的专业化队伍。

(二)各馆成立工作人员自修组织

可以有计划地学习函授大学或电视大学的必修课程。也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本馆人员进行自修学习。

(三)阅读专业期刊

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丰富的书刊资料为读者服务,也可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可采取个人阅读与集体组织相结合的方式。个人阅读时间可灵活掌握,集体阅读可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选择有关图书馆学理论或事业发展的重要论文或介绍馆员先进事迹的文章。

(四)加强自身修养

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知识方面的修养,要热爱图书,熟悉图书。目前我国设置图书馆学专业的高等院熟悉图书,以“博览群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也要把“博览群书”作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目标。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其他各门科学知识。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知识都是最起码要掌握的,包括馆藏图书资料所涉及的一切学科领域。

二、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升业务素质的措施

1.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各图书馆应建章立制,如规定学习次数、学时和程度。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果脱产学习,留职保薪一切待遇不变。

2.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主管部门应将每个人各个时期的业务学习情况、学术研究状态、工作业绩等系统地反映出来,把(业务考核登记表》、学术论文、以及考试成绩等材料全部入档,作为今后培养干部、调级授职的可靠依据。从而调动广大专业人员钻研业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学图书馆,图书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必须具有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提高自我,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推动中学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使中学图书馆事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作者单位:兖州一中)



参考文献:

图书专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分会 学术年会 知识服务

分类号 G250

专业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大主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并列而存。专业图书馆分布于各行业中,覆盖了我国科研机构、政府体系、事业机构、非政府组织、厂矿企业等范围,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类图书馆系统。根据1992年《中国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名录大全》的统计数据,当时的专业图书馆数量约8000-9000家。不同类型的专业图书馆规模都不相同,其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大型专业图书馆馆员规模可以达到百人以上,而小型专业图书馆则仅有一个馆员。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分馆)的工作人员可达500余人,馆藏图书合计达到千万册,直接的服务读者可达数万科研人员:而小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的人员规模只有1-2人,馆藏数量万册,服务对象仅仅几十人。在中国专业图书馆体系中,科技类图书馆是主体,其规模较大,可以代表专业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以下简称分会。前期名称为: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我国专业图书馆领域内最大的学术社团,分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近300家,主要来自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局、办)、中央直属单位和科研系统的图书馆、信息中心。由分会主办的每届学术年会是专业图书馆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都吸引大批专业图书馆员乃至高校、公共系统的图书馆员参加。年会的主题均由分会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提出。本文通过2001-2008年分会学术年会主题的演进,结合专业图书馆服务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对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新走向以及专业图书馆分会未来学术交流活动的基本取向进行探讨。

1 2001-2008年年会探讨热点演进

进入21世纪,图书馆事业在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的重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直接服务于国家创新一线的专业图书馆来说,这种变化无疑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专业图书馆开始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表1是进入21世纪后专业图书馆分会学术年会主题的演进。从中可以看出,从世纪初机遇与挑战的形势分析开始,到探索应对措施与途径,再到实践成果交流与学习,年会的主题在延伸、拓展,专业图书馆服务也在不断深化、推进。

・2001年年会开启了新世纪专业图书馆在WTO、知识服务业、图书情报业三者间内在关系的思考与探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袁海波在会上介绍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事业的发展战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发展框架;时任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中心常务主任的张晓林博士作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报告;清华同方介绍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与专业知识服务的进展。使得专业图书馆员从理念上对知识化服务有了全面的认识。

・2002年年会探讨了入世后中国图书情报业面临的问题及应有的对策。有专家认为,入世后,中国图书情报业的社会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市场特性更加明显,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将在总体上形成新的平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调整优化等。

・2003年年会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并存时期的专业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年会就专业图书情报机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定位和功能、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知识资源组织与开发、知识管理与技术支撑、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问题、利用竞争情报拓展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等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了专业图书馆尝试开展知识化服务的产品与成果。

・2004年年会主题是“图书馆的品牌建设”,这也是图书馆业内首次集中以“品牌”建设为主题而展开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在于再次开启对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探索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艺术和发展规则。会议通过对图书馆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塑造、图书馆资源品牌的建设、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创建、品牌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图书馆的品牌管理等问题的讨论而形成以下共识:品牌建设对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对内凝练共识、强化特色、提升品质的蕴意,从深层次讲,图书馆品牌建设是尝试探索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持续、全面发展的行动方案。

・2005年年会是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当年的年会以分会场的形式召开,会议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专业图书馆知识化服务的理念和实施途径,采用全场互动的形式,就“专业图书馆是精品店还是超市?”的话题,全面讨论了专业图书馆服务的“精品观”和“超市观”。

・2006年年会以“国家创新体系中专业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为主题,探讨专业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从而明确了专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会议首次将图书馆为企业开展深化服务作为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2007年年会以“专业机构知识服务的最佳实践”为主题,广泛深入地交流与探讨了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中的知识服务的实践问题。年会涉及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前沿探讨;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索(学科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科技决策信息服务,企业决策信息服务、情报研究与咨询服务等)等方面。重点交流了专业图书馆开展知识化服务的机制建设,展示了新环境下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2008年年会以“知识化服务进程中的专业图书馆:技术、方法和服务”为主题,从知识服务的组织技术、服务方法和服务工具角度,讨论了满足知识服务需要的资源组织方法、技术系统开发、平台工具建设、服务产品开发等问题。会议重点展示了多种知识化服务平台,并推出了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如关于机构仓储、资源长期保存、开放存取、可视化分析工具、科研机构发展态势自动监测技术支撑体系等平台建设,专家们展望了Research Library 2020、专业图书馆2.0等未来发展态势。

2 专业图书馆服务的一些趋向

从上述年会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图书馆尤其是科研类专业图书馆是我国文献情报服务的中坚力量。进入21世纪,专业图书馆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大潮中,积极探索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并积累了大量最佳实践,创建出符合用户需求特征的专业图书馆文献情报服务模式。

2.1 以特色数据库支撑的特色服务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涌现,为适应专业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发展,专业图书馆机构面临新的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数字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图书馆的重点任务之一。专业图书馆主要通过专业文献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和建立特色数据

库来构建独特的数字资源体系,以实现专业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如,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全院研究所图书馆在实现印本资源全面调整的前提下,调整电子文献资源结构,精细分析科研人员科技信息需求强度的频度分布,逐个资源逐个单位设计最佳的数字化资源供应方式,以最佳效率水平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在组织引进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的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S、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的AGRI-COLA等100余种国内外电子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国外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世界农业发展动态数据库、中国食物与宏观农业数据库、中国农业经济分县基础数据库等各类实用型数据库50余个,总量达到1500万条。

2.2 以专业化为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

建立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机制,开展面向专业化信息需求的服务已经成为专业图书馆的普遍服务内容之一,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专题检索服务和专业信息导航。如,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有行业知名的“中国冶金信息网”、“世界金属导报”等网站,为行业提供着大量高附加值的专业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和特种数据库及专业信息导航功能;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组织开发了中国石油和化工资源网,以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文献资源为基础,开发设计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源检索模块,开拓了各种不同的网络服务模式,使广大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

中国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专题文献信息导航服务网站,建立专题(垂直学科)门户,帮助用户从总体上把握各科技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资源特色与信息获取途径。如,在NSTL支持下,各个成员单位组织了“纳米科学与技术信息门户”、“认知科学信息门户”、“水资源信息门户”、“可再生能源”、“食物与营养”、“环保科技”、“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等。

2.3 以学科为基础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开展个性化服务是现代专业图书馆实现服务价值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是依据科研工作者个人或项目的特定需求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在专业图书馆发展的现阶段,更需要结合科研用户的需求特征,组织加强主动的文献信息服务,组织学科馆员主动走入科研人员工作环境中。在此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显著成就。为推动面向科研一线的专业化文献信息服务,该馆尝试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能源、信息科技、空间科技、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微纳米、资源与生态环境、人口问题、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设立学科馆员,探索开展学科化服务。

中国专业图书馆在各自相应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信息分析和报道服务。信息分析服务包括两类:面向学科和研究项目的信息分析服务;面向科技政策和战略管理的信息分析服务。在学科信息分析服务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依据医学领域的发展状况,组织了《艾滋病科研动态》、《计划生育科研动态》、《妇幼卫生科研动态》、《生物医学研究动态》、《心血管科研动态》等多种信息服务,供全国医学人员研究;在科技政策和战略管理方面,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了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门户网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题情报调研,分析相关领域的学科研究进展、政策与战略,提供政策咨询报告。

2.4 建设综合集成文献服务平台

在组织数字化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服务特色,建立独立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中国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集成服务系统体现了以下特征:

・科学文献、信息和数据的跨界集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实行重组整合后,重新规划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站,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科研一线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建立以用户服务效果为评价标准,以建立嵌入用户环境为手段,整合电子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用户检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文献信息服务与科研过程集成。针对融入用户信息环境和科研流程的需求,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开发了“个人桌面信息工具”,用户在浏览网页、编辑文件、邮件交流等过程中,能随时划词选择所关心的主题、数据或问题,及时自动接入到该馆的集成服务系统中,并能根据用户特征和流程需要链接相应的服务功能。

3 专业图书馆分会未来学术年会主要内容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