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17 17:25:02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服务理念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信息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及思考提炼后的深加工产物,是能给人类生命、生活和学习带来变化的一种模式,医学领域的一切相关知识,对医院的医、教、研活动均具有启迪、启动和促进作用。广义的知识管理还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发展的“三高”趋势,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信息,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构建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知识型图书组织结构,调整图书馆组织体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日后创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基础,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习惯。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医院图书馆利用其搜集、综合、分析、判断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专业优势,对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追踪服务按专业特征和研究热点,将零散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除此外,专题医学情报服务、全程跟踪情报调研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翻译服务等均可纳入知识管理服务范畴。知识管理服务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是“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图书情报论文第2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图书情报应用数学》一书产生的背景和经过、主要特点及意义,认为该书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从定性分析的初级阶段向定量分析的高级阶段迈进的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144-02

收稿日期:2013-10-18

作者简介:邓东宁(198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员;黄家发(1963- ),湖北大学图书馆馆长。

2012年7月,由邹晓顺、王晓芬、邓珞华主编的《图书情报应用数》一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图书馆学界和情报学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从定性分析的初级阶段向定量分析的高级阶段迈进的一个里程碑。该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数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中应用的成果,通过检索权威数据库,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著作。

三位作者均出自我国图书馆学的发源地——湖北。邓珞华武汉大学图书馆原副馆长、湖北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三级教授,曾主编十多部专著,70余篇,两次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王晓芬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统计学教授兼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馆长;邹晓顺武汉科技大学系统部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图书馆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工作。

这部著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与我国图书馆界的两位老前辈黄忠中(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和单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有密切关系。1978年,时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的黄忠中先生预感到计算机技术将会对图书馆学产生巨大影响,在77级学生中遴选了邓珞华等4位学生到计算机科学系选修了十几门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在此期间,邓珞华对数学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并与志同道合的、当时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系78级学生范并思(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书信商讨这方面问题。1982年,时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的单行先生从邓珞华的同学刘迅口中得知这一情况,毅然决定邀请邓珞华、范并思,并派本系青年数学教师孙清兰参与,编写了《图书情报数学》一书,作为东北师范大学教材出版。在两位老前辈的慧眼提携下,三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就收获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学术成果。

此后,邓珞华同志仍在这一领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70余篇论文,仅在权威期刊《情报学报》上就5篇,在核心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上7篇,其中《书目信息统计与情报分析》和《概念空间》两篇论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产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不断扩展,需要用数学手段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图书情报数学》一书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势。已经退休赋闲的邓珞华同志又燃起重修这本书的愿望,邀请具有深厚数学功底,并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王晓芬教授和长期从事图书馆系统设计和管理的邹晓顺副教授参与,组成“黄金搭档”,在《图书情报数学》一书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设计了体系结构,增加了大量新的内容(尤其是图书情报管理系统,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组织结构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现在这本37万字的《图书情报应用数学》。

1涉及学科领域面极宽,因而具有相当的难度

该书涉及的数学分支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集合论与模糊集合、图论、排列与组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论等十多个数学分支,涉及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分支有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基础理论、信息检索、情报分析、图书馆统计学、文献计量学、图书馆管理、文献分类与编目、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网络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等十多个分支学科。正因如此,该书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只能采取“文责自负”的办法解决。可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国内外至今没有发现同类著作。

尤其要指出的是,完成这项艰巨工作的几位作者不是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而是图书馆实际工作者,他们完全是凭着一种信念,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这件事情,正如中国科技信息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原院长马费成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2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定量分析的重大成果图书馆学情报学运用定量方法始于图书馆统计学,发展于文献计量学,而真正全面地运用还是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进入图书情报工作领域之后。从图书馆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到图书情报管理系统和分析系统,进而到现代知识库的组织、发现与利用,《图书情报应用数学》一书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后长达100多年的历史。该书的许多内容来源于美国权威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大百科全书》和国际权威杂志,如《文献学杂志》(Journal of Documentation)《美国情报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情报检索杂志》(Journal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等。许多著名图书馆学情报学学者,如被誉为“情报检索之父”的杰拉尔德·索顿(Gerard Salton)、图书馆统计学专家卡彭特(L·Carpenter)、文献计量学先驱布拉德福(Bradford)和齐夫(Zipf)、前苏联情报学权威米哈伊诺夫等人的研究成果在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此外,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者,如严怡民、马费成、王永成等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也尽可能予以反映。

该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不少研究成果属于作者的首创。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邓东宁,黄家发: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邓东宁,黄家发: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首先,检索语言的数学建模。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检索语言的关系矩阵模型、集合模型和图论模型,迄今为止的检索语言论著中未见到有这几种模型的内容。尤其是检索语言的关系矩阵模型和集合模型的提出对检索语言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的实例,如:运用关系矩阵检查主题词表的逻辑错误、编制引文索引和消除检索提问的误组配充满想象力,逻辑严密,令人感受到数学的强大威力。

其次,情报分析中的数学方法,尤其是用关系矩阵显示情报分析中的“因果关系”,利用书目信息统计进行情报分析,都是作者首先提出的,其中利用书目信息统计进行情报分析这一成果获得湖北省1986年自然科学三等奖。

如果仅从想象力和理论价值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书中“检索系统的数学模型”一章中提出的“概念空间”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该概念的提出首次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概念纳入到一个可计算的模型中,奠定了检索系统代数模型的理论基础,对情报检索以至图书馆学情报学,再延伸至语言学和哲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概念是作者于1981年提出,在1983年的《图书情报数学》一书中正式见诸文字。而经图书情报权威数据库——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文摘》检索,直到1985年“概念空间”一词才有人提出,尽管他们先于我国用于情报学和情报检索教材中。1996年,作者因“概念空间”的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情报学会历年来的最高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对今后我国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影响深远正如在该书的绪论和马费成的序言中所说,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对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的描述是这门学科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志,以至马克思说:“一门学科只有当它运用数学时,才算是真正发展了。”《图书情报应用数学》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数学方法的著作,他对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从定性分析的初级阶段向定量分析的高级阶段发展,对指导我国图书情报实际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众多重要的分支学科,如图书馆统计学、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分类和编目、情报检索和情报检索语言、情报分析研究、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库知识库的组织和设计等等,数学手段的进入将使这些学科如猛虎添翼,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他将惠及众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学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和图书情报战线的实际工作者。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进入了图书情报领域,成为图书情报战线的一支生力军。这批人大都具有数学和计算机功底,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自觉运用数学手段分析研究图书情报领域中理论与实际问题,而这本书正好适应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4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与1983年出版的《图书情报数学》相比,《图书情报应用数学》的体系结构更加合理。

《图书情报数学》主要按照数学的分支安排章节,同时又有少部分章节按照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分支进行安排,这样不利于图书情报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而《图书情报应用数学》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图书情报工作者,它完全按照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分支安排章节,其顺序是:知识的组织-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利用,这样更有利于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习和利用。

总之,《图书情报应用数学》的出版是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一件大事,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从定性分析的初级阶段向定量分析的高级阶段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它的影响会日益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邓珞华,孙清兰,范并思.图书情报数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83.

图书情报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情报学; 图书管理; 可持续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3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1-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加大,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不少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近年来都开展了图书馆学专业,试图让更多的人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最佳工具和方法。图书情报学从其宗旨上看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通过对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对图书馆情报学有所见解,并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放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向新的理论体系建设高度。本文通过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图书馆中的运用,如何让情报学图书馆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几方面的论述,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情报学图书管理,并为其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般认为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还有一个是发展的持续性。讨论发展与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认为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发展的持续性不过是对陈旧习惯的一种延续,但是持续性又是发展的关键,不然没有持续性的发展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建立,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势头,并逐渐暴露出多方面弊端并再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在新时期的大前提下,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思想。

2 图书馆情报学形成的概况论述

我国的情报学图书馆系统管理已经具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从图书馆保存文献的功能还是逐渐成长为当前图书馆管理学中专门的一门学科,图书情报学系统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研究史书记载和促进当前图书馆管理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和作用。发展到今天,情报学图书馆管理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学中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专业的图书情报学主要依赖于图书馆,通过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等进行情报研究,并培养大量图书情报人才。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3 情报学图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情报学图书管理在当前图书馆学的一体化结合发展中,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现情报学图书管理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情报学图书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

3.1 利用现代化技术拓展情报学图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陈旧的图书管理基本完全凭借手工操作,费时费力,而且管理的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要做好情报学图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情报学图书管理中,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旧的图书管理的状况,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情报学图书管理都逐渐由计算机进行自动管理,这样减少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使情报学图书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对情报学图书管理的研究,我们得知情报学图书管理的发展正面临许多新的要求,图书管理工作已经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这样的发展,使得情报学图书管理也实现了跨学科的发展,使得原来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的研究也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情报学图书管理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相应地提高,管理人员也逐渐具备了完善的信息技术,他们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也正是因为这样,情报学的图书管理学科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在情报学图书管理中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情报学图书管理的服务功能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提高文献的开发层次,其中人才的建设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情报学图书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比较枯燥的,如何在这样的学科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兴趣,主要就是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在情报学图书管理方面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的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情报学图书管理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并能更广泛地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推动现代情报学图书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杰. 关于图书馆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J]. 图书馆管理,2006(9).

[2]郭淑芳. 图书情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 兰州学刊,2004(5).

图书情报论文第4篇

[关键词]书目情报;书目情报服务

书目情报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彭斐章、柯平为首的国内学者从国外引进了书目情报的概念,先后出版了《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1996年)、《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2000年)以建立我国现代目录学的新基点。就CNKI自1994―2010年有关“书目情报”的检索结果共有159篇论文。

上图对书目情报服务的论文分析可见,书目情报服务的本土化研究时间有限,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图示1994―1997年为理论的研究前期总结和探讨的最初阶段;1998―2001年书目情报服务的研究相对贫乏,2001无论文;2001至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情报服务研究,以及书目情报的社会功能相关探讨受到极大的关注。

1.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苏联科尔舒诺夫1990年新版《目录学普通教程》指出“书目情报是以一定的方式在文献交流体系中实现检索、评介、交流的社会功能,并以满足和培养社会文献需求为最终的目的,关于文献的有序化(标准的)情报。”

1983年,《四川图书馆学报》发表的巴尔苏科和科尔舒洛夫著、王锦贵译《苏联目录学状况、问题与前景》一文中提出:“就(书目情报)这个概念而言,书目的(一般)理论就是书目情报理论”。这是书目情报理论在我国最早的出现。

1.1书目控制与书目情报服务

书目控制(BibliographyControl)这一概念最早于194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埃格〔M.Eger)和谢拉((J.H.Shera)提出,初期涵义只是提供一种检索手段“最迅速、最经济地从所记录的全部信息中提出与特定任务相关的那些部分”,目的是“提供文献内容的可检索性和物理的可用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术语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书目控制的定义是:从书目的目的出发,控制人类已出版的全部文献。

随着书目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现在书目控制已形成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书目控制是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目的是建立从事书目交换管理的书目情报系统,即书目情报系统的宏观控制。狭义上的概念,就是关于文献形式和内容的控制,通过建立控制系统促进书目情报系统的利用,即书目情报系统的微观控制。

在理论上,书目控制包含版权控制、描述控制和检索控制(也称开发控制),版权是文献目录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描述控制是指对文献的外形特征的控制,而检索控制是指对文献记录下来的知识内容的控制。

在柯平的《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中提出书目情报系统是实现书目控制的手段,我们知道就书目控制的本质学术界一种存在两种流派。一种是强调时空范围内文献完整记录:国家书目理论;另一种是强调文献信息的利用和书目情报的价值发展为文献检索理论。在书目情报服务中两种观点均有体现,书目情报服务需要以书目控制作为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书目情报服务也在丰富着书目控制的理论。它们之间的关联将是在书目情报服务中从理论到实践紧密相连。[1]

1.2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情报服务

网络环境中的书目情报服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就2005-2010,CNKI的相关文章达到了35篇,约占这一时期该主题文章的49%,学者一是对网络环境下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在积极探索,同时为书目情报服务的新领域充满了希望。

1.2.1以书目情报为基础的现代目录学正酝酿着新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家一直寻求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书目情报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书目情报理论对现代目录学的突出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理论确立了目录学的基点,将目录学的核心思想从传统目录学的书目观转向现代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另一方面,拓展了现代目录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建立了以书目情报理论为基础的文献目录学体系,加强了目录学与情报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书目情报理论将文献目录学从“图书(文献)―书目(书目工作)”范畴扩大到了“文献――信息”范畴。在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的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中,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的信息化推动着新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的诞生。

从实践来源看,数字目录学的基础是文献数字化与书目工作数字化实践。以CALIS为例,其建立的联机合作编目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网、统一用户认证服务体系、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等,表现为新时期的书目工作和文献工作。书目情报的数字化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书目情报的电子化;二是书目情报的网络化,包括书目情报产品在传统的印刷、卡片形式外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书目产品传输的网络化,读者通过网络使用书目情报产品;三是书目情报的集成化;四是书目情报的智能化。

1.2.2书目情报服务实现的最直接方式:网络信息导航

网络信息导航则是通过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传递、存储、应用平台,充分显示其强大的信息定位功能与快速准确获取知识的功能。网络信息导航工具可以分为浏览式导航(如网络目录)、基于查询的搜索引擎导航、基于图示的导航(如应用菜单、标签、可视化等技术的导航)和超链式导航(利用结点和结点之间的关系的导航)在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工作的生产、加工、传递、利用等环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书目情报源由传统的科学文献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扩展。书目情报的知识性、浓缩性和二次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导航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价值。对书目情报在网络信息导航中的智能性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目的是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提供清晰明了、适用性强的知识空间,以及寻找更好的导航服务模式,从而减少网络导航中的“迷航现象”。

就目前的书目情报服务而言理论超前于实践,大量研究从书目情报的网络服务以及定位来研究,实践领域比较突出的为“学科导航”见Calis的网上学科导航项目成为现在目录学家、图书馆学科研究者关注点。

2书目情报服务功能性研究

“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信息的集合。”[2]书目情报的功能性研究是基于对书目情报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探求在书目情报服务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为书目情报服务未来的多领域参与做出努力。

2.1书目情报服务于文献信息传播

书目情报(bibliographicalinformation)来源于文献信息,其本质是效用信息的集合,因此在书目情报服务的信息性就体现于文献信息传播之中。

文献信息服务的职能是为了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要实现将已开发的文献信息转移到文献信息需求者手中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就需要通过文献信息的传播来实现。文献信息传播,就是通过文献信息的交换,把文献信息分配、传递、流通给一定的需求者,实现文献信息活化和共享的过程。

书目情报系统既可以记录、揭示文献信息,也可以通过它来实现需求者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愿望。需求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可以首先转化为对书目情报需求的满足,进而通过书目情报获得文献以实现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体现书目情报系统在文献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书目情报的交流。书目情报系统在文献信息传播系统中发挥着文献信息中介作用、文献信息传递作用、文献信息流控制作用和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作用。

书目情报的交流贯穿于文献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把文献信息生产者、文献信息和需求者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了文献信息中介作用。而文献信息传递的作用,则是书目情报系统通过文本书目情报和文献书目情报两种方式,将文献信息传递给需求者得以体现的。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书目情报交流将一般文献信息无序的传递整合为有序的传递,减少了文献信息直接传递的盲目性,加快了文献信息的传递速度,提高了文献信息传递效率,促进了文献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是文献信息传递的最有效途径。

2.2书目情报服务与知识服务

书目情报是经过分析和综合的有序化的知识本质是知识的通讯,关于书目情报的知识特性我们直接的和图书馆界目前的另一研究热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相联系。

柯平:“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运用知识资源和智慧开展的高层次服务。……信息服务是从工作对象出发的,……而知识服务是从工作方式上出发的是知识型服务,可以说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更层次,是知识含量高的服务。”[3]在《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中柯平不止一次的提到了知识管理知识集团这些与知识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

在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从知识元到信息集成以及知识转化一系列的知识链,书目情报由于其对文献信息的加工能力以及二次三次情报的知识提炼成果和有针对性的书目情报需求服务与知识服务不谋而合,可以说目前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现状很多是依靠书目情报服务或者就是书目情报服务的再造,但是知识服务不仅如此而言它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因此相信书目情报服务在知识服务中大有作为。

3存在的问题

3.1书目情报服务的自身发展瓶颈

书目情报在为现代目录学的基础,在其诞生之日,让许多学者感到理论上的突破与理论的新鲜气息。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目情报经历着大多数实体信息因数字技术带来的冲击,虽然越来越多的书目数据库以及先进的检索方式看似书目工作的成果,但是这些多以技术为先导的现代化工具,对书目情报理论的冲击远远大于支持。信息获取的易化是书目情报的需求大幅下降。

书目情报服务要在网络环境下发展是有机会的,网络信息的繁乱与无序为书目情报提供了机会,但是书目情报理论中对物理信息的规范化追求而忽略主题信息的提炼,是目前无论对网络信息和传统信息都待改善的问题,试想过于机械的条目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何可持续的发展。

书目情报服务中书目情报的标准化问题也是制约着书目情报服务乃至信息共享与交流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编目系统由不同的著录规则,Calis与国家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书目的标准方面存在差别,制约着信息的交流。

书目情报服务一向是信息机构例如图书馆、情报所等机构主动向用户提供,但在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公司介入进来提供大量的书目数据库,像熟知的维普和清华同方,另外在web2.0时代,读者已从被动的获取者变成了主动的提供者,例如wiki技术提供了用户在信息编写的许多领域都可一显身手,这也为传统的书目情报服务提出了挑战。

3.2书目情报服务产业化的尴尬

如果说我国的书目情报产业化的绝境状态,相信许多学者并不认同,从书目情报理论建立之初,我们就致力研究书目情报服务的产业化问题,这其中在一些图书馆例如深圳图书馆也取得了成功的实践成果,但是如果说书目情报产业化的尴尬处境,许多人会举手同意。书目情报服务产业化在理论上已同意认为是利己利人的双赢做法,不仅符合书目情报的效益性,而且也成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内容,可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书目情报产业化依旧是理论理论再理论,彭斐章教授的规划依旧未实现,在此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1)书目情报理论自身发展的实践指导性不强。(2)书目情报服务的成果为产业化提供的支持不足。(3)传统的信息提供机构由于其公益性未能全力开发书目情报的产业化。(4)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产业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3书目情报服务与相关法律

随着著作权法完善和图书馆立法呼之欲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越来多的与相关法律产生交集,图书馆在无私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知识信息保护和著作权人权力维护的责任,因此讨论书目情报中的相关法律问题不容置疑。

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著作权的内容包括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和使用权、获得报酬权等财产权利。书目情报服务是充分开发文献资源,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情报的需求为目的。而著作权法是确认和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作者的合法权利,以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在书目情报服务中,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下面几种服务应在受保护的范围之内。(1)参考咨询。(2)建立统一的书目参考工具体系(3)通过各种传媒提供最新文献信息(4)指导读者利用各类书目参考工具。

书目情报产品具有独创性的,就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这类产品主要有以下一些:(1)编辑作品。编辑作品也称汇编作品。(2)查新咨询报告。但是,如果提供他人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信息咨询并收取费用,未经著作权人允许而利用其著作自编或汇集馆藏文献并用于服务等,就会直接或间接地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书目情报服务也会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3)在编制各类书目索引、文摘、摘要、述评、快报等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时,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4)计算机检索服务。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书目情报服务,有时会通过联机检索来提供。由于联机检索以建有数据库为前提,而数据库本身只要具有独创性就拥有著作权。因此,利用数据库进行检索时,必须征得数据库提供者的许可,并尊重其著作权。一般来说,“如果是一次性买断,那么数量不大的检索、套录可以纳入合理使用范围,但必须以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为前提。如果是租用,则必须在租用合同中作详细规定。”[4]但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先在联机状态下套录别人的数据库,然后用于有偿情报检索服务,则是严重侵害数据库提供者利益的行为,这在法律上是严格禁止的。

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也出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也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的参考,书目情报服务中增强法律意识刻不容缓。

以上从几个方面大致的对当前书目情报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书目情报服务一方面有着长期的理论探讨,一方面还不断的进行着实践尝试,它是信息提供者与用户,知识需求者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对书目情报服务的研究探索将会不断丰富与持续。

参考文献:

[1]柯平.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黄先蓉.书目情报服务与著作权保护[J].图书情报知识,1998:37.

[3]李敏.书目情报在网络信息导航中的智能性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P32-33.

[4]彭斐章.书目情报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彭斐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柯平.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J].图书・情报・知识,2005:15-20.

[7]赵睿,符艺.书目情报服务与文献信息传播[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文献信息的传播,2007:15.

[8]吴冰芝.我国书目情报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5.

[9]姜艳凤,张丽,王贺.E时代图书馆书目情报服务工作创新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8-160.

图书情报论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n,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Japan systematically, sums up the experience which is worthy of our using for reference in their developing.Finally, based on Chinese condition and foreig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proposes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the ability.

关键词: 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Key word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ostgraduate education;trai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304-02

0 引言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广和应用,社会对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高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培养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生,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情报学教育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借鉴外国情报学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情报学教育实际情况,本文构建了基于“扎实的情报理论能力”、“突出的科研实践能力”、“较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基本能力的情报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 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至今,无论是授权点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总体上具有规模适中、覆盖齐全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方面,可以将我国图书情报学培养目标总结为培养高层次图书情报学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要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

在研究方向方面,我国重视图书情报学教育向专深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等信息获取、组织和加工的手段。认为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图书情报实践,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写于纸上,实现不了其真正的价值。但对信息组织管理与信息环境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仅限于图书馆管理和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方向单一,范围狭窄,种类不多,数量较少。

由于图书情报学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及应用性特点,要求情报学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独立进行科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教育培养体系不均衡,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从研究生培养方案上看,对理论教学和科研论文方面都有详细安排和明确的教学要求,但对实践培养环节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部分教育机构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培养观念的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比本科生有质的提高。

1.2 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机构的图书情报学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理论课程为主的发展阶段,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僵化,学生自主选择的程度小,缺少师生互动。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结合,现有的实践环节基本上是重复和延续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反映出情报学的发展前沿和特征。此外,许多研究生实习基地没有发挥作用,合作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双方的良性互动,实习基地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偶尔带领学生参观或少量的、低层次的实习。

1.3 专业核心理论的泛化问题 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尝试向信息有关的众多领域扩展,在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的同时无法转换为本专业理论,导致出现专业核心理论模糊和情报学专业研究泛化的问题。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核心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这不仅是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自身的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讲,需要兼顾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

图书情报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 1 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 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 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 2 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 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 1 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 2 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

3 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 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 1 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 2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 3 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 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 1992(5)

2 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 1999(4)

图书情报论文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情报学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图书馆情报学发展现状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络信息化进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栏目、网站,极大地方便读者、编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就读者而言,除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以外,还可以真正做到对信息的“各取所需”。由此,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络信息化不但面向国内读者需求,更应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这就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之下,以我国目前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形成的完备、规范的编辑网络作为质量控制的基础平台,以中国期刊网等各大型专业数据库的协同运作作为我国学术信息传播的网络发行平台,由全国范围内遴选各学科各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作为学术成果的评价平台,实现开放出版、开放获取,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的概况

在我国,高校是图书馆情报学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科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十六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2000―2007 年,《图书与情报》和《现代情报》分别入选北大图书馆 2000 年版和 2004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在这八年期间这 16 种期刊共刊登论文 368670 篇,其中载文量最高的为《图书馆论坛》,占 4%,载文量最低的为《情报学报》,仅占 0.29%。区域结构分布:刊发文章的作者分布于除、青海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显示出地区上的广泛性。像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很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湖南、浙江、天津、江苏等地的作者比较多,说明这 5 个省市的高校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面较强,在某一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职称结构分布:高校是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相对集中的单位,职称是评价科研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客观的指标。作者是论文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作者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的数量、质量和水平,其中核心作者更是作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对于整体研究具有积极的带头和促进作用。可以说,高校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成果产出的核心基地。合作研究也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也得到了体现。

三、国内情报学发展的机遇

多年来,国内外图书情报层面从各种角度给“情报”这一概念下的定义,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情报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也成为情报学发展的一种危机,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情报与信息的激烈对抗

在现代生活中信息化已经成为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在促进情报事业和情报学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观念的大变革,即情报与信息相互渗透与演变。尽管目前情报信息界仍对情报与信息的概念争论不休,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即情报包含于信息,信息的范围涵盖了情报,因此,信息取代情报是理所当然的。实质上,情报不同于信息,情报学也不同于信息学,它们各自有自己的领地并大有用武之地,不应该被相互取代或取消。情报学发展的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俨然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危机。

(二)情报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先后大致经历了二次巨大的变革,即从文献到信息再到知识,并形成了以三大研究对象为核心的情报学研究内容体系。(1)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2)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3)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情报学。情报学研究对象的变革,使情报学研究内容不断更新。

(三)情报学理论基础

情报学理论基础是情报学学科确立的根本。然而,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像一叶飘来飘去的浮萍,无法落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什么理论都可以成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又好像什么理论都无法成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

(四)情报学相关学科

情报概念不明确,情报学对象和内容的飘乎不定,情报学学科出身的狭窄,使得情报学在众多的学科之中飘来飘去。情报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维系自身文献学、文献与图书馆学方面的发展,有充分吸收了信息科学、数学、经济学、新闻传播、信息管理学和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营养来丰富自身,形成了一个大综合的学科,同时又与这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展开激烈的竞争,并面临众多相关学科的分割蚕食,如信息管理学与知识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就使情报学学科发展又面临巨大生存危机。随着近年来情报学对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的研究的渗透,就形成了相互间互相渗透、分割和蚕食的冲击。

(五)我国情报学可持续发展

明确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就为情报学发展树立了坚强后盾,但只有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指引,必须有正确的、与之相适应的情报观作指导。通过良性的循环发展,情报学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要根据情报学当前所处环境及发展现状,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寻求可长远发展之路,而不是一时流行的、温和的、非激进的发展途径。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持续的协调发展,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情报观要求人们树立新型的、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科学的观念来指导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秋萍、刘永:《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情报学报》,2005(10)

[2]贺伟等移动终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6(5)

图书情报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情报 一体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量急剧增长,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蕴藏着巨大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然而这些图书情报资源又不能充分地被利用。这一现象给图书馆人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在开展好传统服务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情报服务工作,使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将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会对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1.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一体化的重要性

1.1情报服务工作在全球上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情报作为极其宝贵的资源,与物质、能源并重成为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报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受到企业的青睐。

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已经在公司内部建立世界级的竞争情报职能部门。美国未来集团咨询公司调查显示,美国年营业收入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中,有82%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中,有60%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20世纪末,全球竞争情报业的总产值达700亿美元。美国的竞争情报从业人员总数达50万左右。在美国企业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上层情报管理人员年薪一般在10万美元以上。博士毕业生一般年薪在8万美元以上,情报分析人员在6-8万美元,一般信息采集人员年薪在3-6万美元之间。

1.2情报服务在市场上的重要性

图书馆作为收藏图书信息的中心,在开展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情报服务,把科技情报,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企业发展。

图书馆开展情报服务有助于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强化和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谁掌握情报,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主动地位,谁就能赢得时间、赢得市场、赢得利润。准确无误的情报服务是企业认识竞争、参与竞争、赢得竞争并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有效手段和智能资源。

譬如有这么个情报信息,我国葡萄酒行业市场调报告及投资前景。201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10.89亿升,同比增长12.38%,2011年1-10月,中国累计生产葡萄酒9.10亿件,同比增长12.37%。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共计进口葡萄酒达2.68亿升,同比增长31.5%;进口金额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7.9%。展望2012年国内市场, 2012年进口红酒将依然强劲。分析师预计,2012年国内红酒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亿升左右。当有想投资到葡萄酒行业的企业,得知这方面的情报后,就可以决策是否将资金投入到葡萄酒行业中。

1.3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事业要发展,图书、情报一体化是方向。图书馆的传统服务的特点是“静”、“被动”和“宏观”。图书馆分类人员对文献的整理加工都是以“册”为单位,读者检索也是以“册”为单位进行检索,图书馆工作人员又是以“册”为单位,借书给读者。图书馆情报则不同,其服务特点是“动”、“主动”和“微观”。情报服务要求给读者提供文献中的论文、章节、内容主题以及市场信息等等。图书馆传统服务与情报服务相结合,是静态服务和动态服务相结合,是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相结合,是宏观服务与微观服务相结合。情报服务能使文献的内在知识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 以达到充分利用文献内在知识的目的。

2.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一体化的优势

2.1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6个多亿册以上,全国人均藏书量0.5册有余,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大约在15亿以上。从上面的数字上来看,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图书、情报(信息)集散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报(信息)资源库。特别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一体化服务的重要优势之一。

2.2图书馆的人才优势

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复合性的服务人才,其知识结构全面、合理。他们在从事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同时,积累了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各种情报信息的丰富经验,这将成为图书馆开展情报服务的重要优势之二。

2.3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关系的优势

俗话说,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不分家,即图情不分家。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历史渊源来看,图书馆学是情报学的母体,二者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特点。从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上来看,工作对象是一致的――文献信息。它们都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递,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利用这些文献信息。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是帮助文献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它们的工作对象是一样的,工作方法及服务手段相同的,都采用相同的分编技术和检索方法,都以二次文献来揭示、指导文献信息,都开展文献检索和参考咨询工作。如果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则是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合作,利用同一设备,避免重复劳动,实现资源共享的最节约、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这将成为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一体化服务的重要优势之三。

3.图书馆开展情报服务的内容

图书馆在利用自己的馆藏开展传统服务的同时,为企业、公司以及个人提供情报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行情、行业情报以及消费者等信息情报。这些情报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公司以及个人制定发展规划、投资方案等重要决策的依据。

3.1提供行业情报和市场商情

行业情报和市场商情包括了企业投资信息和市场信息。对企业情报的了解和研究,主要用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上。准确的情报有助于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强化和改变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理论。准确的情报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譬如,广东省手机市场情况调查。广东省手机生产情况调查,2011年前11个月,全国生产手机达10.4亿台;广东是全国手机的主要生产基地,手机的产量达到5.36亿台,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1.4%。广东省手机市场规模调查,2011年三季度末,广东省共有规模以上手机制造企业122家,亏损企业34家,企业亏损额为4.23亿元。广东省手机出口情况调查,2011年1-11月,全国共计出口手机7.18亿台,广东省手机的出口量为5.36亿台,占全国手机出口总量的七成左右。

类似这种情报,一旦被要投资到手机行业的企业、公司所掌握,对该企业、该公司下一步决策是否投资到该行业是有帮助的。

3.2消费者信息

消费者是企业的立命之本。现在,企业愈发感到消费者的重要性了,开始重视了解消费者的信息。根据掌握的消费者的情报信息,了解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从而改进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空前的激烈,这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图书馆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才能把握机遇、战胜挑战,才能促进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图书情报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1]李宏.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演变.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4-6

[2]申理哲.我国公共图书馆情报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