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1 17:17:25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1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2篇

县域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思考

浅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推进策略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及对策思考

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初步研究和思考

对推进企业E-Learning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机遇研究

对金融支持商贸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对公业务经营转型的几点思考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公平理念与创新思路

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法人信贷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审计方法探讨

湖北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合作研究

农业银行大客户业务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PPP: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论“求同存异”角度下银行网点的个性发展

当前形势下城区行储蓄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民生金融品牌的几点思考

博弈论视角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谈判议价模型初探

经济资本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几点思考

资本结构影响银行效率吗?一个研究综述

关于以“五个法治”推进法治农行建设的思考

对提升农行县域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浅谈如何通过“扩户提质”来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

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与推进对策

当前形势下推进县域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措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自助银行的角色定位及发展建议

浅析当前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理财业务的信用中介职能分析及对策

委托资产批量转让的难点与对策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浅析

规模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银行服务策略探讨

基于农村市场的农行金融IC卡业务推广研究

从电子商务营销实践思考农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业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基于QFII持股的中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

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风险及对策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从市场营销角度破解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难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建议

关于提升网点对公营销服务能力的若干思考

农业银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分行为例

农行服务城镇化建设的金融策略研究——以安徽为例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民营经济;城镇化

 

 

 

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主要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所规定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可见县这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县域发展在“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大战略下,已经形成了“东部y,北一中部—西部”的格局。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与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重庆、河南、湖北接壤。自然地理特征把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县级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已经成为整个陕西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制约陕西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区域文化相对落后。陕西地处西部,长期以来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较深,农民多数思想封闭、保守,他们固守着“八百里秦川”,随遇而安,得过且过。(2)县域创新能力弱。东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3)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化是指配置资源方式由计划为主体向由市场为主体的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 

 

一、以特色农业为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要将发展特色农业放在重要位置,这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又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陕西省乃至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色农业特别是经济农业的发展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确定重点产业和产品。由于各县之间经济发展基础、优势资源条件不同,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从县情、乡情、村情特点出发,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协会式服务,转变运作模式,依托项目抓发展,按照“政府引大引强、农民靠大靠强、结构调优调强”的运作思路,用大项目带动大产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培育特色农业的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并不仅仅只是生产单一产品的单一产业,成功的集群包括位于同一地点的许多关联产业、供应商和机构。各个县市要以自身有特色的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为基础,使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产生。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以工业化为导向 

 

县级财政的来源绝大多数是县域内工业企业,尤其是支柱性企业。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人工业部门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按费孝通教授20世纪80年代总结“苏南模式”时的提法叫“无工不富”。根据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所处的阶段,工业化仍然是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好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运输业,鼓励和引导城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重组和合作。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配套关系。 

2.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的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合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经营规模和经验指标上达到一定规模,并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企业,是县域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县域经济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有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民营化之路,使企业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创新的联动效应。陕西省与全国省际之间的情况不同的是,越不发达的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国民经济的比重越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手,理清思路,明确定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经济来抓。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活动和组织干部、企业主到浙江温州、义乌等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和“义乌经验”,彻底地统一思想认识。

2.扩大招商引资。各个县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拉动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树立“干部抓项目,群众跑市场”的工作理念,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为陕西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以城镇化为支撑 

 

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50%,到2050年,全国累计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5.5亿。陕西省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1城镇化建设必须致力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不仅有利于工业本身利用要素聚集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可以带动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业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2.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大省,各个县域的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县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5篇

[关键词]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原则。在全行新的市场定位下,江西分行迫切需要对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明确,尤其是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关系、如何实现城市业务与县域业务的联动效应等。本文结合江西分行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具体措施的设想。

一、江西农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转型的主要任务

根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要求,今后几年江西农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加快有效发展不动摇;明确和细化市场定位,立足县域和“三农”,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现城乡联动;推进金融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双层经营体系,完善经营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健全风险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我省农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江西农行主要面临以下几项战略转型任务:一是在发展战略方面,突出县域业务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城乡两个业务领域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是在组织体系方面,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调整组织架构,构建“一行两制、分账经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组织体系。三是在产品服务方面,针对城市和县域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差别,分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推动业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响应市场、响应客户的速度。五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六是在内部机制方面,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二、江西农行业务发展的市场定位

在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要以农行股改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总的原则,针对江西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江西农行现有业务经营基础、在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细化市场,突出业务重点。

(一)区域定位

要在县域市场构建牢固的经营基础,并进一步做精做强城市业务,形成县域、城市两个市场联动发展的格局。根据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并根据不同县情,明确各类县域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从各县域看,重点拓展县城、主要集镇、工业园、农业科技园的业务。城市业务要以全省11个设区市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农行联接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各类优质法人、个人客户,大力提高城市业务竞争力。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各分支行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城市行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形成全行利润支撑点;经济强县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发展,成为全行利润增长点;特色资源区域行要结合当地优势,打造特色支行和精品支行;贫困地区县支行要重点拓展负债业务和低风险业务,实现适当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定位

根据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点,分别确定江西农行在城市、县域两个市场的差异化客户定位。在县域市场,提升对各类中高端客户群体的服务层次,并引领一般农户实现金融服务需求升级。重点拓展以下法人客户:优质中小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法人或其他承贷主体;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县域金融同业客户。重点拓展以下个人客户: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村种养大户;相对富裕的新型农民,并采取适当的形式提高对一般农户的服务覆盖率。在城市市场,要避免与其他大型银行采取完全无差异的竞争策略,集中有限资源拓展我行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客户。要积极拓展垄断性和系统性客户、竞争性行业及普通加工业中确具显著市场优势的企业、同业客户等优质法人客户群体,并大力营销和维护一批城市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发挥农行联结城乡的网络优势,做好以下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具有联接城乡特点的通讯、石化、烟草、邮政、电力等系统性客户的各级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城市为经营基地、以农村为生产基地、经营网络联结城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业务定位

在县域市场,重点加大对以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各县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涉及的交通、电力、通讯、饮水、医疗、文化、房地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和优势地位的县域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面向“三农”、支农惠农,推出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服务的惠农卡;商铺门面房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人资产业务。同时,充分发挥县支行的人员、网点、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对县域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在城市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拓展能发挥农行优势、具备较好市场基础的业务,主要是:与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承接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优质企业,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城市中小企业业务;能充分利用我行网络网点资源的代收代付、、资金归集、汇划清算等业务;目前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卡、保险等中间业务。对其他优质高效的城市业务领域,也要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提升份额。

三、对江西农行战略转型主要措施的设想

(一)构建“双层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第一,根据“一行两制”的原则,将全省农行划分为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全省82个县域支行均纳入县域业务组织体系,各二级分行本部及所在城区支行则纳入城市业务组织体系,两大体系实行分账经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两大体系在人员、机构、账务方面进行划分,建立相互独立的城市和县域业务统计、会计报表体系,分别单独反映城市和县域业务的经营成果,但两大体系在信贷、核算、网络、统计、风险监控、银行卡等方面仍共享全国、全省农行统一的平台。各县域支行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和利润中心,独立反映经营成果,对其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条件成熟时,分别成立全省农行条线管理的城区和县域业务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双线经营。

第二,完善县域业务组织架构。一是设立省、市两级行县域业务部,实行准事业部制管理,专司县域业务的管理职能。二级分行县域业务部门实行省分行县域业务部和当地行双重管理。二是完善县域支行组织模式。县域支行领导职数、职能部门、网点等以等级行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配置。少数达到一定业务规模的县域支行可上收省分行直接管辖。三是完善和创新“三农”服务平台。部分大集镇网点授予小额个人贷款经办权和小企业贷后经营管理权,支行客户部门可视需要向大集镇网点派驻客户经理。在条件具备的县域由农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向已设立的村镇银行参股,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延伸我行服务平台。第三,重组城市业务组织架构。加大省分行直接经营力度,将一批全省系统性、行业性客户,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复杂、经营行独立营销难度大的重点客户纳入省分行直销范围或由省分行牵头营销,提升经营层次。强化二级分行前台部门配置和人员配备,积极推进前台部门准事业部制改革。

第四,健全城乡联动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在资金、网络、结算方面的优势,为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建立系统内联合贷款制度、行际间利益调整制度、代收费成本分摊制度等,整合城市行和县域行的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健全和完善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强城市行和县域行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加快有效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多元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一是强化对大客户的营销,提升高价值客户比重。继续完善和更新营销项目库,择优锁定一批重点大客户,掌握基本情况,认真研究其金融服务需求,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加大对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力度,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点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行零售业务战略,将个人业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发挥农行在同业中的网点、网络等优势,把江西分行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零售银行。要大力拓展县域个贷市场,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种养大户贷款、出国务工务农贷款等品种,抢占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场。要以卡为媒,积极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提供存款、汇兑、信贷、理财等服务,扩大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向城区和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推广个人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产品,积极营销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贷业务。三是积极拓展小企业业务,实施小企业优质客户建设工程。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利于监测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就好的项目或产品办理封闭贷款业务,加快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四是适应银行收益多元化趋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发展高价值客户、高价值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银行卡、保险业务。要认清高端客户对中间业务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拓展现金管理、咨询顾问、证券承销、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五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有效整合客户、产品、科技等部门的产品研发力量,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开发一些具有本省特色的新产品。深入研究县域金融新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创设县域业务“金田园”系列产品品牌,满足“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

一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建信贷制度体系。要重点改进“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相关制度。在准入和评级方面,针对县域小企业客户制订专门的评级办法;下调县域部分信贷产品的准入门槛;放宽县域个人经营性客户准入范围,简化不必要的材料要求。在授信管理方面,要结合客户有效资产情况和经营特点,采取更为科学、简捷、可行的办法核定授信额度,适当放宽授信有效期。在转授权方面,以“法人业务集中决策、个人业务分散审批;授信审批权限上收、单笔信用权限下放”为原则,完善对县级支行的信贷授权。在贷款担保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用股东个人资产抵押、企业产权质押、林产权抵押、多户联保、用益物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缓解县域信贷客户担保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按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城乡双层经营、风险垂直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以流程优势拓展市场。省分行按区域派驻由专职审批官负责的贷款审查审批中心,组建专职审贷队伍。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要区分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分别配置信贷计划、经济资本、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等内部资源。省分行制定年度业务经营计划时,分别确定城市业务、县域业务体系各类资源分配的总盘子,再将各类内部资源直接分解配置到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资源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虑服务“三农”需要的原则。一方面,要以等级行评价、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高等级行优先加快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低等级县域支行、欠发达县域支行承担“三农”和县域公共金融服务职能的需要,保证其必要的信贷规模、资金、工资、费用、设施建设等。

(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提升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行记名投票的专职贷审会制度,逐步过渡到专家审贷和个人责任审批,强化全行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配备,并健全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要根据县域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建立既灵活高效、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县域、乡镇区域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区域授信、县域机构授权的重要依据。通过增强信贷业务风险定价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等途径,探索建立县域信用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二是强化操作风险防控。要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活动,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使各岗位员工进一步熟悉岗位职责要求,养成按程序操作、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要强化会计、信贷等主要业务领域的基础管理工作,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要坚持从严执纪,加大查处力度,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要落实业务线和监督线的“双线责任追究”制度,凡新发案件,不仅要严肃处理违法违纪直接责任人,对业务主管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的相关失职人员,也要相应追究责任。三是关注市场风险变化。要健全完善存贷款定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存贷款定价的评价和监测,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要密切关注同业金融产品定价动态,加强对其他主要金融产品的定价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6篇

[关键词] 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60-03

[作者简介] 袁明男,农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原则。在全行新的市场定位下,江西分行迫切需要对今后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明确,尤其是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关系、如何实现城市业务与县域业务的联动效应等。本文结合江西分行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具体措施的设想。

一、江西农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转型的主要任务

根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要求,今后几年江西农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加快有效发展不动摇;明确和细化市场定位,立足县域和“三农”,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实现城乡联动;推进金融创新,构建灵活高效的双层经营体系,完善经营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健全风险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我省农行综合竞争力,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江西农行主要面临以下几项战略转型任务:一是在发展战略方面,突出县域业务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城乡两个业务领域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在组织体系方面,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调整组织架构,构建“一行两制、分账经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组织体系。三是在产品服务方面,针对城市和县域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差别,分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推动业务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提升响应市场、响应客户的速度。五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构建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可持续发展。六是在内部机制方面,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二、江西农行业务发展的市场定位

在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要以农行股改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总的原则,针对江西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江西农行现有业务经营基础、在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细化市场,突出业务重点。

(一)区域定位

要在县域市场构建牢固的经营基础,并进一步做精做强城市业务,形成县域、城市两个市场联动发展的格局。根据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并根据不同县情,明确各类县域业务发展的侧重点。从各县域看,重点拓展县城、主要集镇、工业园、农业科技园的业务。城市业务要以全省11个设区市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农行联接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各类优质法人、个人客户,大力提高城市业务竞争力。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各分支行的特色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城市行要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和重点业务,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形成全行利润支撑点;经济强县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发展,成为全行利润增长点;特色资源区域行要结合当地优势,打造特色支行和精品支行;贫困地区县支行要重点拓展负债业务和低风险业务,实现适当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二)客户定位

根据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点,分别确定江西农行在城市、县域两个市场的差异化客户定位。在县域市场,提升对各类中高端客户群体的服务层次,并引领一般农户实现金融服务需求升级。重点拓展以下法人客户:优质中小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法人或其他承贷主体;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县域金融同业客户。重点拓展以下个人客户: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村种养大户;相对富裕的新型农民,并采取适当的形式提高对一般农户的服务覆盖率。在城市市场,要避免与其他大型银行采取完全无差异的竞争策略,集中有限资源拓展我行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客户。要积极拓展垄断性和系统性客户、竞争性行业及普通加工业中确具显著市场优势的企业、同业客户等优质法人客户群体,并大力营销和维护一批城市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发挥农行联结城乡的网络优势,做好以下客户群体的金融服务:具有联接城乡特点的通讯、石化、烟草、邮政、电力等系统性客户的各级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城市为经营基地、以农村为生产基地、经营网络联结城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业务定位

在县域市场,重点加大对以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各县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涉及的交通、电力、通讯、饮水、医疗、文化、房地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支柱产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具备一定规模档次和优势地位的县域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面向“三农”、支农惠农,推出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服务的惠农卡;商铺门面房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人资产业务。同时,充分发挥县支行的人员、网点、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对县域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在城市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重点拓展能发挥农行优势、具备较好市场基础的业务,主要是:与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承接沿海省份产业梯度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的优质企业,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城市中小企业业务;能充分利用我行网络网点资源的代收代付、、资金归集、汇划清算等业务;目前已具备一定优势的银行卡、保险等中间业务。对其他优质高效的城市业务领域,也要积极参与竞争,不断提升份额。

三、对江西农行战略转型主要措施的设想

(一)构建“双层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第一,根据“一行两制”的原则,将全省农行划分为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全省82个县域支行均纳入县域业务组织体系,各二级分行本部及所在城区支行则纳入城市业务组织体系,两大体系实行分账经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两大体系在人员、机构、账务方面进行划分,建立相互独立的城市和县域业务统计、会计报表体系,分别单独反映城市和县域业务的经营成果,但两大体系在信贷、核算、网络、统计、风险监控、银行卡等方面仍共享全国、全省农行统一的平台。各县域支行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和利润中心,独立反映经营成果,对其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条件成熟时,分别成立全省农行条线管理的城区和县域业务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双线经营。

第二,完善县域业务组织架构。一是设立省、市两级行县域业务部,实行准事业部制管理,专司县域业务的管理职能。二级分行县域业务部门实行省分行县域业务部和当地行双重管理。二是完善县域支行组织模式。县域支行领导职数、职能部门、网点等以等级行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配置。少数达到一定业务规模的县域支行可上收省分行直接管辖。三是完善和创新“三农”服务平台。部分大集镇网点授予小额个人贷款经办权和小企业贷后经营管理权,支行客户部门可视需要向大集镇网点派驻客户经理。在条件具备的县域由农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或向已设立的村镇银行参股,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延伸我行服务平台。

第三,重组城市业务组织架构。加大省分行直接经营力度,将一批全省系统性、行业性客户,以及金融服务需求复杂、经营行独立营销难度大的重点客户纳入省分行直销范围或由省分行牵头营销,提升经营层次。强化二级分行前台部门配置和人员配备,积极推进前台部门准事业部制改革。

第四,健全城乡联动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作为全国性大型银行在资金、网络、结算方面的优势,为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建立系统内联合贷款制度、行际间利益调整制度、代收费成本分摊制度等,整合城市行和县域行的营销资源,形成营销合力。健全和完善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加强城市行和县域行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加快有效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多元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一是强化对大客户的营销,提升高价值客户比重。继续完善和更新营销项目库,择优锁定一批重点大客户,掌握基本情况,认真研究其金融服务需求,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方案,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加大对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力度,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点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推行零售业务战略,将个人业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发挥农行在同业中的网点、网络等优势,把江西分行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零售银行。要大力拓展县域个贷市场,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种养大户贷款、出国务工务农贷款等品种,抢占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场。要以卡为媒,积极为农村一般种养殖户提供存款、汇兑、信贷、理财等服务,扩大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向城区和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推广个人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产品,积极营销住房按揭贷款等低风险个贷业务。三是积极拓展小企业业务,实施小企业优质客户建设工程。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利于监测的特点,为中小企业就好的项目或产品办理封闭贷款业务,加快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推广。四是适应银行收益多元化趋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发展高价值客户、高价值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银行卡、保险业务。要认清高端客户对中间业务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拓展现金管理、咨询顾问、证券承销、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五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加大产品开发推广力度。有效整合客户、产品、科技等部门的产品研发力量,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开发一些具有本省特色的新产品。深入研究县域金融新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创设县域业务“金田园”系列产品品牌,满足“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推动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

一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重建信贷制度体系。要重点改进“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相关制度。在准入和评级方面,针对县域小企业客户制订专门的评级办法;下调县域部分信贷产品的准入门槛;放宽县域个人经营性客户准入范围,简化不必要的材料要求。在授信管理方面,要结合客户有效资产情况和经营特点,采取更为科学、简捷、可行的办法核定授信额度,适当放宽授信有效期。在转授权方面,以“法人业务集中决策、个人业务分散审批;授信审批权限上收、单笔信用权限下放”为原则,完善对县级支行的信贷授权。在贷款担保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用股东个人资产抵押、企业产权质押、林产权抵押、多户联保、用益物权质押、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缓解县域信贷客户担保难的问题。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按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流程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城乡双层经营、风险垂直管理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以流程优势拓展市场。省分行按区域派驻由专职审批官负责的贷款审查审批中心,组建专职审贷队伍。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要区分城市业务和县域业务两大体系,分别配置信贷计划、经济资本、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等内部资源。省分行制定年度业务经营计划时,分别确定城市业务、县域业务体系各类资源分配的总盘子,再将各类内部资源直接分解配置到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资源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虑服务“三农”需要的原则。一方面,要以等级行评价、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高等级行优先加快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低等级县域支行、欠发达县域支行承担“三农”和县域公共金融服务职能的需要,保证其必要的信贷规模、资金、工资、费用、设施建设等。

(四)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提升风险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行记名投票的专职贷审会制度,逐步过渡到专家审贷和个人责任审批,强化全行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配备,并健全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要根据县域信贷业务的风险特征,建立既灵活高效、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县域、乡镇区域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区域授信、县域机构授权的重要依据。通过增强信贷业务风险定价能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等途径,探索建立县域信用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二是强化操作风险防控。要广泛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活动,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使各岗位员工进一步熟悉岗位职责要求,养成按程序操作、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要强化会计、信贷等主要业务领域的基础管理工作,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要坚持从严执纪,加大查处力度,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要落实业务线和监督线的“双线责任追究”制度,凡新发案件,不仅要严肃处理违法违纪直接责任人,对业务主管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的相关失职人员,也要相应追究责任。三是关注市场风险变化。要健全完善存贷款定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存贷款定价的评价和监测,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和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要密切关注同业金融产品定价动态,加强对其他主要金融产品的定价管理,提高综合效益。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7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绥化地区如何理清思路,发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这几年来,绥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协调。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将会带起新一轮的县域发展热潮。对于绥化地区几个县域而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穷县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县域经济,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得发现自身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才能越走越远,更大更强。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绥化地区县域经济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全省经济发展而言,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绥化地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则是小型企业和传统工业。相对于影响较大的第一企业,第二企业中可以牵动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很少。第三企业比重较高,却也有着水平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从黑龙江省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中,绥化地区只有肇东县,而在经济发展十弱县中,绥化地区却有兰西、青冈、明水、望奎4个县。肇东县已经实现GDP经济发展接近90亿,而明水则不足7亿。财政上面,绥化地区有8个县靠财政转移勉强过日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面。

(三)绥化经济总量不足

绥化在全省GDP总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222元,已经是全省最低水准。

(四)县域特色产业少

绥化地区县域特色大型企业利税超过千万的只有12家。地工产品以及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够多。

(五)城乡分割严重

在绥化地区,县域经济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未能找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同样不够开放。县域经济同样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割据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已经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样也阻碍了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某些县域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人为阻碍城乡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这样促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创新绥化地区县域发展思路

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筑主导产业,兼顾附属产业,扩大经济开放,搞好城市建设,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科学思想,解放经济,筑起绥化市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布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县域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依存,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县域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推出绿色安全的生产规模,将绿色食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畜牧业的经济地位,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除此以外,应重点抓住龙头企业,抓好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产业建设,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推动农业产品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响农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县域经济能力的代表旗帜。现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动整个市场竞争力。如2006年肇东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1元,农业结构也应该按照品种调优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

(二)壮大民营经济

抓好县域经济,需要抓住民营经济。集中大众的力量,壮大民营经济。现在的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2008年嘉荫县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其他普通企业的模式,在进出口等方面,信贷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民营经济增长了23%。因此绥化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本土小企业开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民营企业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稳固工业发展

工业水平发展低是绥化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症结,稳固工业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模式是以小企业大聚集为焦点进行管理,实现工业强县。除此以外,还应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县域工业上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领衔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工业发展已经占据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如2006年青岗县全力开展项目开发,在9月末,工业产值达到7.19亿,比起2005年,增长了14.3%。

(四)联盟城镇建设

绥化地区要想发展好县域建设必须以及各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然县域建设也必须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的过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途径。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3个县级市安达市、海伦市、肇东市;6个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绥棱县、明水县、望奎县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市场,采用股份制,深化社会障保,由政府和投资方共同出资,搞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几个县向城镇发展,解除城镇化建设的约束,重视统筹城乡,抓好城内发展,看好中央商业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将农村化设施转变为城市化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缩短农村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五)优化经济环境

县域经济要想在稳定中坚定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要求,规范法律环境,优质服务环境,落实政策环境,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只有按照市场调控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服务领域,创造平等交流,宽松的竞争环境,才能发展高效的经济环境。积极优化软硬环境,对外开放,赢得更大更多的投资商机,给全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在2008年,青岗县通过扩大服务领域优化了金融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了银企诚信体系建设,它的总投放贷款高达41225万元。

(六)优秀人才运输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相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县域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县域应该加强科技兴县的战略,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来,肇东市引进了200余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岗县也实行了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库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彻底实现了绥化地区的人才强、经济强的目标。

三、创建核心策略方针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三个重要点。首先应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中求胜。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发展以改革为动力,贯彻上级的规定,为全县改革而做出佳绩。最后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全县共同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四、总结

绥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敢于破除旧的经济体制,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形成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效率,贯彻落实绥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指令,让绥化县域经济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3).

[3] 胡恩生.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模式”刍议[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中部崛起;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地域范畴内各类经济要素发展的总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和东部经济最大的差距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必须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构筑其新的管理体制,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经济转型。

一、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谋求跨越式发展,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辽阔,资源丰富,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全国现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具体到中部6省的县域经济数据见表1。

中部6省地处内陆腹地,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占全国的28.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资源,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这里有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这里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近北,吸纳四面、辐射八方,发挥着独特的东西互动的桥梁纽带作用。

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6倍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上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尽合“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城市化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兀。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是一条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中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既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就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构筑县域经济新的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离不开创新,必须用新的思路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县级政府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制定一套新的管理机制:

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强化服务,规范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市场化的投融资主体,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切实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倾力打造服务政府和诚信政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县域工业发展问题,一要扶持,二要创新。具体而言,可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扶持体系,如创业辅导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要为初创和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财务方面的服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县属企业在采取包、租、股、卖等改制办法的同时,要着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和壮大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还要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整体创新。要团结一切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鼓励他们创业,保护其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发动群众创业致富,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消除制约全民创业的体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抓住培养、吸引、使用3个关键环节,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开创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经济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坚持“扶持、赦税、让利”的方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付、依法减免税费等各种措施,减轻基层企业和农民负担,壮大县乡财力。要因地制宜,哪种政策措施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就采取哪种政策措施。

吸引资金发展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事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一规定为吸引资金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政策依据。

县域经济融资方面要创新(以小城镇建设为例)。积极运用多种先进的运营模式,提高城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水平。除了要继续推广BOT(建设-经营-转让)及TOT(转让-经营-转让)等业已成熟的模式外,要大胆尝试国外近年来兴起的PPP(公共民营合作制)、ABS(资产收益抵押)、DOT(开发-运营-移交)、FBOOT(筹资-建设-所有-经营-移交)、BLT(建设-租赁-移交)及BOO(建设-所有-经营)等新的融资建设模式。

要着力抓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把调整的重点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布局上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大良种引进和繁育力度,搞好重点养殖场建设,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带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小城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民之间建立起有法律保障的互惠互利关系。支持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继续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鼓励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大力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发挥其在产业聚集和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引导农民到城镇务工和就业,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搞好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人畜饮水、节水灌溉、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基础教育、文化设施和公共卫生等公益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实施中,尽可能多地吸收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不懈地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扶贫工作。

另外,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促进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搞好县域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用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

宏观环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作为县域经济本身如何定位,每个具体县选择发展战略和思路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发展特色,形成模式

大体说来,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模式:

“资源拉动型”模式。以自己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为龙头,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指出的是,过分依赖资源,必须不断调整自身发展与环境容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开放带动型”模式。“引进来”――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本进驻,“走出去”――促使产品市场国际化。“走出去”的要注意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来”的要注意土地及其他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型”模式。即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高度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模式。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化生产,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河南的鄢陵、汤阴等就是其典型代表。

“回归经济型”模式。这实际上是“劳务经济”的一种延伸,即“打工者”将外出的劳务收入变成在家乡的资本投资,转换身份为“创业者”,兴办工厂,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崛起,也同样需要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形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根据中部6省的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走“以现代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较为理想的经济发展之路。为此,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公众参与。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型城镇。

此外,在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上,要抓好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即一些非农产业和第二、三产业。所谓战略产业,主要是第一产业、流通业和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范慧抿.关于实现中原崛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3上).

2、陈群胜,罗兰.中原崛起推行循环经济的理性思考[EB/OL].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