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5 16:4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理论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比较研究
一、美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组成由18位专家参与的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就当时的教学质量问题展开调查,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美国一直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是导致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根源,从而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报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改革重要性,提出许多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建议,不仅要求重新设定师资培训标准,修订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而且对政府、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措施之一。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师范教育,认为教师教育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使人们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美国教师在职进修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一,美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其一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分课程、校外服务以及远程教育三种形式。校内学分课程是各高等院校以本校为继续教育教学基地,向学习者授予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学分课程或不授予学位的学分课程。校外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政府及地方团体合作成立一种“教师中心”的机构,参与社会服务。远程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校专业课程推广到社会中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交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实现课程目标与人际沟通等多种目的。其二是学区教育模式。主要由学区负责设计、管理和监督,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财政拨款,围绕学区的发展目标和教学需要进行。其三是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经常开展课题研究,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专业内的沟通和对话。上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以及获得学位目标,同时除了从继续教育中获得教育知识与实践技能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由原来的争取合格,转向争取优秀,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也由原来以大专院校为主,逐步趋向多元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相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从教师学术水平、教学素质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
二、英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英国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第二,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1972年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白皮书中指出:“即使是受过最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上仍没有一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能作出充分的贡献……每一位教师在任职初期,需要而且应该匀出部分时间参加系统的熟悉专业、有指导的教学体验和进修方案。”当时称这一过程为新教师“人门”(induction)式“试用期”。1999年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使新教师向职业教师的过渡做了很好的衔接。凡是1999年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且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完成三个学期的人职培训。英国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确立,使人职培训处于与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职培训引入师资培养过程中,使教师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和规范,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由于教师体制的封闭性而导致教师教育质量不高,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的缺陷。实践证明,新教师接受必要的入职培训,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适应期,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第三,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和发展计划,使教师在职进修已成为英国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朝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要求大力发展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认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最迅速和最有力办法。1983年发表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对教师的在职进修再次予以肯定,并认为所有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参加在职进修活动,使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和晋职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清晰的联系。1985年发表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更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培训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课程的需要。20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指出:制定这一战略旨在给教师提供更多相关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英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英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德国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完善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法律法规,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件》等职业教育师资法律法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不但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支持,而且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成为高质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第二,规范的高职教育师资的人职培训。在德国,无论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课指导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课考试。对于实践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而且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便能总结已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大学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学里所学的各种专业教学理论模式和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学人员,独立任教后就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训中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联系,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系统的高职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根据德国联邦政府和各联邦州的法律法规,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权力,高职教育师资必须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值得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高职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将教师进修提高与任职资格、职务及工资待遇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职资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任职期间,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既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德育 综合 思想政治 教育
每一个听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的人的反应都是这样的:政治啊,就是洗脑说教嘛。好无聊,好枯燥。包括很多中学生,在说起上政治课的时候,都是一副这种课有什么好玩的表情。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案例,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教材本身。那么,思想政治课程就真的像大家所反映出的一样,没有用处,毫无意义吗?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所承担的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企及的。
首先,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着主要的德育和伦理教育的主要工作。相比班主任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教育任务就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道德品质的影响。从家庭伦理,家庭教育到社会伦理,社会公德,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存在着道德上的硬伤,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可能变成一堂枯燥无味的理论课。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说,就是畸形的。现在大部分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主要都是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更多的是注意理论灌输,而忽视了一个思维的发散性。相对于高中而言,初中的知识点更加浅显和生活化,那么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意的是学生如何能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的是学生如何能够适应成为一个优质的“社会人”。培养学生自主地认识世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数理学科的主要任务,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上同样得到体现。
第二,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除了因为在传统认知中是主要的德育工作的承担者之外,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具有主推力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更多的在于在知识教育的同时,结合相应的知识教育,进行着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的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拿现在使用的教材(科教版)的内容来看,与之相结合的包含着环境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内容。这些教育内容是其他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不可能同时承担的。教育内容之复杂、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和综合性,是其他的文科性学科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在学生普遍对于现在的班会课都不以为然或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充满趣味的班会课少得可怜的情况下,与生活,与时事,与情感教育结合更为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无可厚非地成为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进行有目的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的主要推力,对于落实生命教育、诚信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知识学科,其内容包含着生物、地理、历史等其他单一学科的主要知识精髓。就初中的教材来看,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学的知识之外,还主要包含着地理学、生物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内容,相当于是各个主要学科的一个大整合。比起历史等单一学科来说,综合性更强,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整体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劳动礼仪值周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围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探讨改革时,我校探索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提出了劳动礼仪值周的计划,并加以实施。
一、劳动礼仪值周的提出
劳动礼仪值周的落脚点在五年制高职的“高素质”培养要求上,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一)理论背景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把“会烧饭菜”、“会种园”、“会修理”等列入了十六常能之中。①而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就采取了“学生参加生产和经济工作”、“经济与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了要在普通学校里加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活动的基础教育。
礼仪作为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自爱课”,韩国设立“道德课”,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美国则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国的绅士。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劳动礼仪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二)社会背景
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目前,无锡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催生人才结构变革,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一座城市的渴求”,这为本地区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从学生就业推荐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有些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
很多事实表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背景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其中考成绩往往在当地属“中尾部”。据省联合总院对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24%的学生上高职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的无奈选择,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②以上数据都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缺乏自信、自我要求不高等心理特征。同时,信息社会的纷繁芜杂、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高职学校学生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培养的人才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现状,寻找突破口,以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劳动礼仪值周的实施
2009年9月起我校开始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实施劳动礼仪值周课程,时间跨度一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2010年3月起将参与学生扩展到三年级全体学生。在一年多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一)怎么上课
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值周,指定班级停止一周理论课程的学习,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每周排定两个班级承担值周工作,主要是清洁校园卫生和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劳动课程学生在指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礼仪课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并且在早晨进行礼仪立岗。
(二)怎么管理
1.明确工作规范,树立学生良好形象。
要求学生按规定统一身着劳动礼仪服装,在左胸前佩带好工号牌;站立姿势端正,精神饱满;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率先垂范;清整卫生做到“一清、二扫、三拖、四擦、五检查”;严禁擅离岗位或对工作不负责任,劳动中要勇于吃苦,工作中要任劳任怨;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遇到特殊情况或大事要及时向管理老师或班主任汇报。
2.明确二级管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遵循着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工处负责总体安排,两位劳动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与考察学生劳动情况,两位礼仪指导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礼仪知识并进行礼仪站岗指导。各系具体安排班级值周运转计划,具体负责班级考核评比。班主任在保证自己课务的同时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值班班长、小组长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担负着协调沟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怎么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统一组织学习《劳动礼仪值周工作实施细则》,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礼仪值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任务和班内实际,认真制定《班级劳动礼仪值周计划安排》,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
2.实施阶段。
各班根据一周的任务分区设岗,定岗到人,明确职责任务,提出要求。严格按时间上岗,并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值周管理,做到各岗区分工明确,逐级负责,劳动礼仪管理人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巡回检查,做好值周日记,及时总结讲评。
3.总结阶段。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每天汇总和讲评值周情况,值周结束后,要召开总结会,按总人数20%的比例评出值周明星,将名单连同值周总结一并交学工处。
(四)怎么放大教育作用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定期对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全体学校领导给获奖学生颁发劳动礼仪之星奖牌,并与每位明星合影留念,作为成长的见证。每周制作劳动礼仪之星墙,布置于学校橱窗内,发挥榜样的作用,放大劳动礼仪的教育作用。
三、劳动礼仪值周的原则
我校劳动礼仪值周课程的开设紧扣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坚持“课程开发―瞄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紧贴学生就业;课程服务―适应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中我们还要坚持下列原则: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原则
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劳动礼仪值周就是遵循了这一实践性原则,从清洁打扫到礼仪问候,在实践中引导使学生把劳动礼仪意识转化为劳动礼仪态度。
(二)显隐合一的综合性原则
劳动礼仪值周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合,以具体的活动承载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目前我校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劳动礼仪课程,四年级学生走进实训车间开始“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五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学习,形成了一个有梯度的综合体系。
(三)身心合一的量力性原则
劳动礼仪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礼仪项目,既要确保必要的训练时间,又要严格控制强度。礼仪立岗我们一般控制在早晨半小时左右,送水、打扫厕所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作为劳动的任务,仍旧采用后勤服务外包形式。
(四)校企合一的对接性原则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劳动礼仪值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主动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引进学校,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对接。
注释:
①引自《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882-883.
②以上数据引自马能和著.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
[2]陈茂旺.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四)谋划课程体系策略,适应控制学时比例
[关键词]中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78-02
1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混乱。近年来,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关于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关问题,试举几例来讲,2006年在校女大学生的经典语录:
① “我爱你,宝马。”当一位女大学生将自己的求爱名片贴在宝马车上时,女大学生揭开了猎寻宝马,并渴望与宝马同居时代的序幕。
②“我的宿舍在几楼?”一位大三的女大学生在其宿舍楼下徘徊迷茫时,这样问别人。大学三年来,她在宿舍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③ “必须承认,这是一条捷径,因为我有天生的优势。”一位参加全国模特大赛的女大学生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这样如实回答。据悉,女大学生放弃学业参加全国各地的选美和模特比赛蔚然成风,成为令各高校和家长头痛的大事。
④“你献爱心,我献爱情。”一位受资助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资助者,并非常自豪地说。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四年过去了,这些现象不但没有减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的德育刻不容缓。在思想道德养成和教育上,“80 后”、“90 后”大学生凸显出高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们在家人的簇拥和娇惯下,很少独立地接触社会和迎接困难与挑战,缺乏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的深层认识,缺乏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深刻认知,缺乏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全面认可,在思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过程中,往往容易迷信错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甚至出现思想道德养成的“盲区”。为数不少的“80 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德行操守、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特别是生命价值的偏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更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严重。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数大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少数大学生在考试、就业、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不诚信言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博学”的至高境界。但是,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如考试作弊,这已成为高校难以根除的痼疾。考前要求老师辅导,想方设法打探考题;考试时夹带偷看、联手作弊、手机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抄袭作业、拼凑实验报告和伪造实验数据等现象已习以为常。
(3)高校德育与社会的道德需求脱节。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道德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授的道德教育内容通常是道德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然而现实社会并非高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高校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往往使德育教学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德育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不能真正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所以就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现实感,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4)高校师德建设落后于德育工作需要。在一些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也存在着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些无疑降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而言,有些教师,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言行一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在课下与学生“ 交心”时又谈另一套,给学生讲一套、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
2 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迫于社会压力及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开始冲击高校德育并形成严重的挑战。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2009 年我国有近700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压力,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前途的忧虑与渺茫,在客观上冲击着德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思想不够健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寻求更加简便快捷的赚钱方式,更加适合他们,比如做小姐等。
(2)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并瓦解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诚信观念。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尚未建立,这就为、制假造假、追求短期利益、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人利用制度和体制的漏洞大干违法乱纪、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之事。而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也必然会受到转轨时期经济道德观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3)学校德育的抽象化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社会需要的茫然。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反差,往往会使高校五天的正面教育与双休日社会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抵消。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这种差异,使得大学生误认为在学校讲的道德知识是空的、抽象的理想教育,因而不能把道德知识、理论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形成道德的“知”、“行”不一。受社会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有的学生把理想、前途歪曲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学生若讲起理论也能口若悬河,但实践中却是另一套,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4)学校因素和师德建设缺失的影响。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高等院校诚信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问题和不足,诚信教育实效性较差。第一,目前大学德育虽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但目前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第二,高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管理教育方式不科学,出现简单化倾向,如以罚代教等;高校中的一些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病和漏洞,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从相关的调查结果中来看,12.7%的学生选择考试作弊是因为“考场纪律松、随大流”。第三,高校诚信本身存在问题。据新华网的报道,有记者在某地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采访,发现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导演“签约戏”,组织学生与单位签订假合同。
3 增强高校德育的对策分析
(1)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注重个体的倾向性教育。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的教育倾向,其内容缺乏层次性,德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有许多共性,但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不同,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德育不但要从整体上进行教育,更应该注意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教育。只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2)高校要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学习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规范日常行为,加强法纪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把诚信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之中,使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化功能,发挥高校各种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及学生自身的作用,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和管理。
(3)大力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就必须一切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现实建立紧密联系,建立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改造和社会参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建立学校与企业、乡镇、农村的广泛联系,让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军训、参观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大胆拓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领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加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强化道德意识。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相当知识、可塑性相当强的群体。加强个人修养,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认知”,是解决知行脱节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另外,大学生自身还要学会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增强自律能力用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把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心理认知,转化为行动的向导,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5)增强师德的培训,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把德育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在确定德育内容时,要及时增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内容,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力避内容的空泛、无序和混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高科,等.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
关键词: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惠州学院是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新建的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2005在经管系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一般说来,像惠州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传统的“学术型”院校,而定位于应用型。近年来,惠州学院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和创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
1 应用型人才的特质及其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能利用这些理论来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实践和生产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实践性人才群体。即,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专业实践,能够运用专业理论阐释生产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内在机理,并能提出改善的建议。这种“应用”实质上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着重于能力上的应用,而不是操作技能上的应用,强调在专业层面上与社会实践对接,而不是岗位层面上与社会实践对接。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区别。从这一要求出发,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来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二是理论上的应用,而不是理论上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但是,进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必须以应用为本,而不是以理论创新为目标,这一点又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简单的教条照搬,它需要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完美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前者涉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后者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理论基础宽厚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它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的构建上应具备综合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型知识;在能力的培养上更强调复合能力,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在素质锻炼上应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和较高的专业素养。
2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培养目标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适应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三大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为了紧跟社会需求,我们主要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物流管理开设了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开设了一组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应用能力。
(3)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了3~4门专业课程。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
(4)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
(5)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旨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除增设技能拓展学分外,着力开展学科与专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
(6)广泛吸收社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征求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如举办了以“学习、实践、感悟”为主题的人才培养交流会,特别邀请了来自深圳易普乐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惠州)有限公司、惠州金山电子有限公司、惠州国光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真维斯有限公司,并在相关岗位从事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快递与配送等管理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与在校师生一起解读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与毕业生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的启示。
2.2 围绕专业应用能力,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几个方面:(1)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2)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相关工作。(3)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和应用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物流仿真与模拟软件。(4)物流管理能力。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能力。(5)专业应用能力。熟悉货仓运作流程、账目管理、库存管理、商品养护、运输调配、进出口业务与报关业务,具有良好的物流专业应用能力。每一项基本技能都需要一组实践教学来支撑。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因此,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所谓一体化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环节,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的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都不间断地安排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的本科教学中,而不仅仅是毕业前的集中实习。同时,建立全面规范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将终结性考评与过程性测评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测评相衔接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
(1)社会实践。主要是基本素质类实践,包括军训、外语训练、计算机训练、劳动教育等,这类实践是所有专业都要开展的,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
(2)课程实践。把传统的理论课变成“理论+实践”课,在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9~18学时的实践环节,由任课老师负责实施,具体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模拟实验、案例教学、企业观摩学习等。目的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3)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通过到实习基地如物流企业、大型配送中心、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参观,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增加对物流企业和物流操作工作的感性认识。
(4)专业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是学完相关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ERP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实践等。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化物流系统观,提高学生的开发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践主要在校内完成,目前已建有多个校内实验室,如物流模拟实验室、物流实训室、ERP模拟沙盘训练室、ERP实训室、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等。
(5)物流设计大赛。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对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的分析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6)毕业论文。它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领略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研究过程,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2.3 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从教学主体的地位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一般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摒弃照本宣科,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对现代物流前沿领域的知识学习,并采取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析相关知识和信息。
(2)启发式“提问”。教师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沟通,调动每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学习。改变学生个人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每个小组选1名组长,并经常轮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与交流。
(4)课堂讨论。教师课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进行充分讨论,每次讨论由小组长代表全组成员发言,教师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交流。
(5)案例教学。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引入大量国内外物流运作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物流案例进行分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小讲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性学习,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个主题,学生课后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归纳主要思想,将要点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做5~10分钟左右的讲述。如在第二章介绍物流的发展现状,要求学生以自己家乡的物流发展情况搜集资料,在课堂讲述,教师点评。通过学生“小讲课”,锻炼学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上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适应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教学
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物流管理人才。具体做法有:
(1)加强国际交流,鼓励师生出国访学或留学。先后有多名学生去加拿大、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留学或赴美国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也曾赴新西兰进修“教育理论与方法”,并进行双语教学培训。
(2)扩大外籍教师授课比例。先后有7名外籍教师在经管系担任专业课的授课任务,鼓励教师跟班听课,全面提高本系师生的英语应用和教学水平,增强本系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有3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
(3)试点设置中外“合教课程”(joint-course)。对部分外教担任的课程配备了1名中国老师,与外教共教一门课,目的是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中外教师各担任部分教学内容的授课任务(外教承担大部分比重),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所有的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讲义等)全部使用英文。在涉及中国国情及相关内容时,中国老师用中文授课,实际上,初始阶段采用双语教学,我们的设想和目标是:这些试点课程的中国老师将来也与外教一起全英文授课。
2.5 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当今时代,产学研结合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出几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年来,惠州学院经管系加快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步伐,已与32个企业或政府部门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其中,中海(深圳)物流资讯有限公司、惠州金泽国际物流园、惠州市赛野物流有限公司、惠州市肉联厂有限公司、惠州市年年丰粮油有限公司、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惠州)有限公司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2)请企业家进学校。其重要的载体就是举办“惠州著名企业高峰论坛”,邀请惠州本地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专题题报告,帮助学生认识其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3届企业高峰论坛,先后邀请了TCL集团、旭日集团、光耀集团、丽日购物广场、华阳集团通用电子有限公司、海燕投资集团、广电传媒集团、中国联通惠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惠州分公司、惠州金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黄金惠州部、深圳新时光集团、珠海汉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15名企业高管人员(董事长、总经理或高级顾问)来学校作报告,反响强烈。
(3)请专家进课堂。从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中邀请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有经营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外聘教师,承担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或做专题讲座,缩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4)安排学生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带薪顶岗实习。2011年暑期,物流管理专业的5名学生到惠州金泽国际物流集团带薪顶岗实习,被分别安排从事物流监管、城市配送、财务管理等岗位工作。1名学生到惠州市发改局带薪实习半年。通过顶岗实习锻炼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5)为企业“订单”培养专业人才。惠州学院与顺丰速运集团签订“顺丰班”联合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11月校企合作项目“顺丰班”顺利开班。“顺丰班”《企业培训课程》共19.5课时,由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每周开课两次,共计四周。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快递行业介绍、企业文化、职业礼仪、业务操作流程、客户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熟悉物流快递业务的专业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流程、专业素质要求及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合格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直接到顺丰速运实习,毕业后经双向选择确定后,可被聘请到顺丰速运工作。通过这种企业嵌入式的订单培养,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培训学习以及后期的实习机会,同时也为顺丰速运集团输送了更多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2.6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鼓励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在2010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物流管理学生参与的项目获金奖1项。
(2)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09~2011年,本专业学生积极申报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其中,“美的家用空调运输网络规划”、“传统储运企业向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转型研究”、“废旧电子电器物流回收网络规划创新研究”、“餐饮连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研究”、“珠三角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研究”、“校园快递物流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等1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3)要求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配合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惠州学院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校园赛,共有19支队伍获奖,先后有4支优胜队伍被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并进入复赛。如今,物流设计大赛已列入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四年中必须参与的实践创新活动,并记专门的学分。
(4)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文献检索、问卷设计、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工作,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迄今共有15名同学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有13名同学与专业教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为学生考研和进一步的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2名学生因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被香港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
3 小 结
当前,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之间的差异和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与老牌、名牌大学形成“错位”,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子。由于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强,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既注重“基础”,更强调“应用”。惠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和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成效显著,其实践经验必将为同类院校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孔繁敏,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68.
[2] 王晓锋.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8):83-85,88.
【关键词】《焊工工艺学》;教学;改革;探讨
《焊工工艺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级电焊工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课,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够用、会用、实用。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学会应掌握的焊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达到教学最优化。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指针。因此,任何一名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明确教学和发展的目标,分析学生的现状,把教学任务条理化、具体化。《焊工工艺学》教学大纲的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中级电焊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能独立完成常见的金属材料的焊接操作。
二、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实现教学最优化
围绕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可行性,然后客观科学的处理并优化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就是在学习、理解并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焊接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设计,达到教学最优化。一是要考虑全程设计,即对从开始的组织教学,导入语,直到结束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二是考虑板块结构,即把几个重点内容作为几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教学目标板块来精心设计。三是要考虑过渡衔接,即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从而使教学设计张弛有效,自然流畅。对于《焊工工艺学》而言,通过认真分析不难知道,重点是常用焊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操作方法,常用焊接材料的选用原则、焊接性及基本工艺措施;关键点是焊接时如何选择工艺参数和操作要领,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后,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关键点精心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坚持因标设计,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出现“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教育界有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课堂教学的实质首先在于它不仅是“教”或“学”的过程,而是 “学”中 “做”、“做”中“学”,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引导、刺激他们增强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交往、交流、互动、对话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出现在学生面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焊工工艺学》作为操作性和指导性很强的专业课,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把课堂设在焊工车间,推行项目教学法、实训教学法、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法,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讲授内容及学生现状,及时练习,及时反馈,及时纠错,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创建参与情景,实行打包技能教学
创设参与情境是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引发、导向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例如讲到低压割炬的工作原理时,专门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打开氧气阀和乙炔阀的先后顺序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并阐明理由,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去动手操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
打包技能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培养,而不拘泥于课程系统教学的设计思想。它能较好地把握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及实际应用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如《焊工工艺学》,围绕这种实用型人才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和处理、课时的分配、教学模式的采用、教师特长的发挥等等问题,统筹安排,将其打成如下四个“教学包”, 1、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企业文化及企业岗位等知识;2、常用焊接设备,切割设备工作原理和使用规则及维护保养方法;常用焊接方法的原理及焊接材料的种类,牌号和使用原则;3、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或减少应力及变形的基本工艺措施;4、常用焊接质量的检验方法及应用范围。分项来实施、检查,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检查和点评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授课的实效,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五、优化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全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向课堂质疑,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首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师生对接是互动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越激荡,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其次,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还会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强烈的逆反心理等各种心理状况,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多采用鼓励式、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式教学法,在鼓励讨论探究中让学生来获得自主接受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对他们的健康成才才有帮助。如《焊工工艺学》中的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变形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用平焊对接两块薄钢板,焊好后出现变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再用同样的两块薄钢板用反变形法焊接,焊好后进行对比,教师质疑,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讲授焊接变形产生的原因、防止和减少焊接变形的措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反复练习,互相对比探讨,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效果很好,这样学生就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自主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六、适时指导反馈,强化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此时,教师要适时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遵循“讲授,反馈,再讲授,再反馈”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就及时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一直处于很好的学习状态。
《焊工工艺学》与其它理论课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评价学生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大纲规定的内容,不仅要看他理论考试成绩的高低,更主要的是看他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要积极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不能跟学生一辈子,将来的路还得靠学生自己去走。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如《焊工工艺学》中的手工电弧焊教学,从焊机的接法,焊条的选用和烘干,引弧到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教师先介绍原理及操作要点,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练习,最后分组由几个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工具柜的制造。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结束语
总之,要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除了优化上述要素外,还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不作硬性、统一的规定,贯彻“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原则,把“学”中“做”和“做” 中“学”有机会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焊工工艺学》第三版 劳动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 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55-02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高校,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针对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②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④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可见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的教师。当然,“双师型”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具有其鲜明的职业特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双师型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技师”,而是能够将生产、管理、服务和专业能力吸收消化,并能有效的将其组织建构到教学环节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与技师”有机融合的本质特点。
我们走访和调研了其他兄弟院校,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了一些调查研究,本文将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主要以我院为例,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数是青年老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多数老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师”,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而技术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一定要在具体专业岗位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其本质是要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有具体的实践,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因为职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在我院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水平的人不多,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院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令人可喜的是,各高职院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各系(院)、各部门领导在积极思考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普遍认为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青年教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些都说明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
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匮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针对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1.青年教师要自加压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要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学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衡量了一位教师的水平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始条件。我们走访了几所兄弟院校,注意到各院校和我院一样,多数的青年教师也特别关注自身的学历和学位的提高,都在工作之余积极地学习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多数已在修硕士研究生学位,如我信息与电子工程的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比例达到89%,也有的在攻读博士学位。
2.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自己先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并逐渐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规定:凡申请任教全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辅人员,必须先参加江苏省的一级B考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具备任教该门课的教学资格,这一举措就很好地激励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步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的专业教师如果任教的课程要参加证书考试,该系的主任都安排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这一切都充分证明领导对培养“双师型”教师越来越重视。但仍然希望各院级主管领导能加大投入岗前培训的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技能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让专职教师在精神上有自信和归属感。
3.学院应该在教研室活动和“青蓝工程”上下大力气。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现状来看,教研室成员越来越年轻化,多数教师都是前脚从高校中出来,随即又走进高校,并很快站在讲台上,教学经验匮乏,因此“青蓝工程”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提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教研室活动,加强各位老师的教学交流力度的同时,注重与老教授(含外聘)的经验交流,老教授将丰富的授课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老师显得尤其珍贵,多一份交流就多几份收获,而交流得来的知识是无价之宝。学院稍稍投入一点则往往收益很大,可以有计划地聘请资深老教授适时参加教研室活动,在教学计划的修改上,在某些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上,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上给青年教师一些提示和指导。而教研室的专职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大互相学习、互相研讨的力度,特别是教同一门课的教师更要重视交流。既然教研室是教师最基层的组织,所以教研室活动显得更重要,我院领导曾经请资质高的教研室主任来我院指导并组织广大专职教师培训学习,效果显著,但是从具体的教研室活动的细节落实上,感觉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和突破的潜力。如可以适当地投入资金供教研室活动支出,是教研室活动的基本保证;可适当地将开展教研室活动算作部分非教学工作量等等,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室活动的积极性。
4.注重发挥学院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本课题组的成员均是理工科的专业教师,通过课题组调研,大家都一致认为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各系(院)对专业的设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的结构都是有规划并有着长远考虑的,所以现有的实验和实习基地都是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这就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己实践的优良平台。青年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实验基地上,对所任课程的实验及实训做到熟练自如,并提倡在原有的基础上搞出一些专业作品,学院对此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与许多高职院校IT类专业一样,我院也结合当今信息产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将某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增加了《嵌入式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学院也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选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嵌入式的专业知识,这就给这些教师提供了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机会。专业教师都积极并充分地与实验器材的厂家联系洽谈培训事宜,并借厂家介绍实验器材的机会尽可能地多和专家交流学习,钻研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所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搞一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至小发明等等,这一切都为“双师型”师资培养提供了条件。对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来说,这也是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的重要且经济的途径。
5.实施“校企”、“校校”产学研合作工程。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通过实施“校企”、“校校”合作,充实和提升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方面,学院领导要积极搭建好平台,积极投入部分资金,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到专业对口的单位挂职锻炼等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避免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建议充分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并能加大培训学习的力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知识和专业面的均衡。
6.建议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和表彰奖励力度,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地表彰,适时的资金投入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我院目前已选派有条件的教师到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并创办了产学研中心,倡导并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切无疑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些大的举措,但在校教师仍然希望学院领导再加大力度,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做不懈努力。
总之,学院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希望院领导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多种措施,在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工作中早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