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5 16:49:49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1篇

关键词:经济;审计风险;打击力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与经济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因为审计人员审计的局限性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审计虚假、不公平问题。审计风险,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

一、发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

1.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较为复杂,涉猎范围较广,对审计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具有财政预算能力,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并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除此以外,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要具有一定的业谨慎度,若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乏,或是职业谨慎度较低,在其工作过程中,必然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审计项目众多,但审计力量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突发性,对时效性有着一定的要求,经常会出现突发性审计工作,这会打乱原有的审计计划,也会出现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无法及时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一项审计工作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某项审计工作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展新的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突发性审计工作。除上述原因外,在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资产使用、资产管理、资产保值、资产增值的环节,导致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对所有内容一一进行审计,然后出现漏审的情况,最终导致审计结果不够科学、不够完整,增加审计风险[1]。

3.审计评价不准确

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进行评价与审核,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若是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则必然会发生诉讼风险,笔者将诉讼风险分为四种,第一种:评价过多,即评价内容超出审计部门规定的审计范围;第二种:过多的评价了审计内容中,没有提及的经济事项,或是在证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盲目评价;第三种:审计那些证据尚不充足的事项,虽然具有一定的证据,但是证据不足以支撑审计评介;第四种:审计用词、审计用语不恰当,若是在审计工作展开的后期,发现审计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并且是在承担审计工作期间,则会对审计单位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

众所周知,经济责任的划分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前任责任、现任责任,以及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但是在审计过程中,想要明确责任归属是十分困难的,对于一些模式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无法将某一具体的责任划归为前任还是现任,也无法确认责任归属于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如违规违纪行为,不仅是前任负责人的行为,也是领导集体的决策,此时,无论是将责任划分给前任负责人还是前任集体,双方都会相互推诿,不便于审计工作的责任划分。此外,那些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经济损失,在追究其责任时,其行政责任的界定也是较为中庸与模糊的。所以,审计人员在界定个人经济责任时,也会由于双方或是多方的推诿现象无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同时,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2]。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职业素养

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审计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这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一定的业务能力。因此,设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2.严格执行审前承诺制度

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必须要求审计对象与相关财会人员签订审计承诺书,并签字画押,保证在审计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并且完整的,对于重要的审计资料,要保证其来源的合法性。同时,审计小组的组长,也需要进行书面保证,承担由于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并且承诺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审计人员,避免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发生。

3.在经济责任审计前开展全面调查

审计前期的调查工作,是增加审计工作中群众评议环节的有效途径,是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两者的结合,能够进一步预防与抵御审计风险。其中,可以邀请被审计单位中的领导和职工代表参加审计开始之前的座谈会,由这些代表对单位内部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并对单位财务核算情况进行了解。审计前期的调查,能够促使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可以保证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这一课题,首先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风险的具体措施。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愈加复杂和繁琐,因此,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因此,审计机构要正视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审计操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月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6.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2篇

(一)尽快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防范审计风险

通过几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应尽快将“两个暂行规定”上升为法律或法规,其中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程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审计结果报告的运用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或防范审计风险。

(二)尽快确定不同岗位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评价指标体系,防范审计风险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尽快确定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审计标准和评价标准。比如,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究竟是什么;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经济责任是什么,两者的责任怎样划分;党的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什么;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是什么等,要有明确规定。通过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和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来防范审计风险。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度,防范审计风险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度,正确区分责任和审计责任,既有利于保护审计人员缩小其承担责任的范围,也有利于被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化。因此,在审计前,要求被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好措施。当前在许多审计机关实行的审计承诺制,由于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进行承诺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随意性也比较大,所以要明确建立承诺制度,借以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四)明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的作用,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作涉及面较广,与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联系非常密切。因此,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职责,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首先,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交流、通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解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其次,联席会议要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环境建设;再次,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正确定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值。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第四,要通过联席会议,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审计中遇到责任不清,难以评价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求得他们的帮助。通过立法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职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的作用,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五)加强审计项目管理,严格控制审计风险

责任审计是一个由多环节组成的工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均会导致审计风险。为此要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在每一具体环节上都要注意避免产生差错,控制审计风险。一是要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实施审计,二是要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并注意把好以下几个关口:

1、确定好审计方案。组成审计组后首先要编制审计方案,要编制好审计方案必须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并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根据审前调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和倾向性,确定审计重点。根据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情况,恰当地给予评价。

2、把好审计实施关。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选准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对容易引发风险的关键点进行严密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

3、把好内部控制审计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审计内容,它不仅可以使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计人员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并且可以查找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3篇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类型,政策性较强,并且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审计环境相对复杂,加之其审计对象较为特殊,因而导致风险的发生。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对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加强防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但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产生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这就给防范工作增加了难度。该文简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成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06-02

经济责任审计在防治腐败、整治作风问题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效推进了廉政建设进程,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类型,经济责任审计在权责明确以及监督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方式。其工作对象主要为领导干部,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对象工作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对其经济活动中财政收支是否合理合法进行确定,从而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职责及工作状况,防治腐败。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诸多漏洞,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加之该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涉及对象及内容相对复杂,因而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中风险产生的几率相对较高。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加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以及防范的研究非常必要。

1 风险的成因

(1)客观因素。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因而导致其风险产生的客观因素多种多样。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导致风险出现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就导致管理工作受限,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旦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很容易令决策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影响审计的公平公正,最终导致审计结果真实性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风险的产生几率。经济责任审计需要独立的权力,但是目前我国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权力的独立性,这对审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其次,审计对象较为特殊。经济责任审查的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因此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最后,审计成本对审计工作造成了限制。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活动中涉及的经济关系也更为多元化,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工作任务,经济责任审计投入却没有增加,由于资金短缺,致使审计工作中一些调查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风险。

(2)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因素进行总结主要包括:缺少风险意识、使用了不合理的审计方法、在岗人员专业素质不达标、现有审计标准存在漏洞等。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部门依法建立,受法律保护,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表示,一旦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存在错误,没有法律予以惩戒,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忽略风险防范,对工作要求低,相应的审计风险出现几率便因此提高。另外,我国目前使用的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手段相对落后,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问题无法深入调查,例如贿赂问题、假发票问题,方法上的限制也是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主体,因此想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还尚未完善,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因而增加了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是致使审计风险发生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在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上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因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超范围评价的失误。

2 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其工作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依照审计标准,认真负责地完成审计工作,以确保审计结果准确真实。

(1)建设完善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2)依照审计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经济责任审计由于较为特殊,因而对其进行了工作程序以及工作标准的规定。在审计时,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规范化程序、标准进行操作。此外,审计人员的相关报告、意见应当保证真实合理,符合审计规范要求。除此之外,针对不完善的审计制度以及相关管理机制,应当予以完善,从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予以规范,避免由于机制、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

(3)规范审计取证工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工作性质,明确其工作结果的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予以重视,突出工作重点,尊重客观事实,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认真了解审计涉及的相关材料,保证取证的真实性,并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公正地做出评价,不夸大问题,不隐瞒弊端,不回避责任,将真实客观的事实呈现出来。另外,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特殊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审计思维,全面综合各类因素,以适应多变的客观情况。

(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采取合适的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还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经济效益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注意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理念不要和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相冲突,保证两者协调统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思维模式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相结合,保证两者之间不要互相矛盾。最后,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审计方法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要注意和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相对比,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的模糊不清,建立健全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目标和标准具体化,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合理。在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不同类型的对象能够相互适应。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时要注意系统性,注意指标体系设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所要承担的风险。

3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对其审计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如何防范风险的发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特殊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但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了国有资产,还加强了对领导队伍的监督,遏制腐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廉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小琴.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55-156.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4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做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5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和机制上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审计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

1.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所形成的内在审计风险。一是审计队伍知识机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二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多少审计证据,做出哪种审计评价,提出怎样的意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3.审计项目多、任务重,审计人员少,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目前审计力量普遍偏少,而审计任务较重,审计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不堪重负,对审计工作质量也有影响。

4.经济责任的界定问题难度较大形成审计风险。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的工作,只要其本人无违规违纪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

5.评价失真产生审计风险。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的审计评价。假如存在违法的事实在后来被查处,就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产生审计评价风险。

(二)审计外部的原因造成的风险

1.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相违背,给审计工作带来影响。如果离任不审,形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

2.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复杂化,加大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多样化经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确定性增加,引起审计人员失察和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增加。

3.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一般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期限跨度长,至少为三年,长的达五年以上。这些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再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增加了审计评价难度,形成审计风险。法制建设仍相对滞后,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用现行法律来评价认定。另外,一些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规定又有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相一致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期限跨度较长,这期间相关法律法规变化也较大,也为选择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

二、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有效方法,可防范审计风险

1.坚持“不经审计,不能任命”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党政领导提拔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所以“不经审计,不能任命”应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实践中,可按“先审计、后离任”或者“离任——审计——任命”三步走程序实施,只用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能否很好地利用定位在“不经审计,不能任命”的关口,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心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

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账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的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此外,还应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附加程序,防范审计风险。

(二)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对审计内容、方法、步骤等有关规定外,还应注意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规避审计风险

1.建立承诺制度,明确法律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做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是所提供的呆坏账,资产盘亏或盘盈,报废损失,账外费用或收益等资料必须真实合法。审计组长应提供书面保证,保证按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规程实施审计,谁违反承诺,由谁承担责任。

2.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和自身素质。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在实际中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6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和评价体系,审计依据的是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的政策,审计客体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结果评价客体在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状况,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确保国家财产的完整性,使会计资料在审计的监督下更加可靠真实,使经济责任更加的明确。审计的后果从客体的角度来说影响着被审对象的任命、调任及奖励、惩罚,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安全。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简述

从广义来讲,任何的审计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形式,能够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防止,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可能根据审计资料给出不恰当的或错误的评价意见,这种情况下需要审计机关对其担负责任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性

由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来看,审计的对象是“事”,是审计客体的经济职责的履行,通常从被审机关或单位的会计资料入手,最后得出的评价意见是针对“人”,即相关的机关或单位的领导干部,涉及的内容较多,审计范围通常较广,因此难度较大,风险较高。而审计的客体较为特殊,是机关或单位的领导干部,权利的掌握者,这就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大的要求,需要专业的知识经验和分析能力,一旦出现纰漏将会无法应对审计的复杂性,增加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评估的事项较多,导致审计周期较长,通常超过任期时间,在审计的过程中有可能在各个环节出现问题产生风险。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纵向延伸面较广,还包括对直接单位和间接单位的审计,因此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几率。

(二)风险的产生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我国审计机制及会计环境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原因。地方审计部门通常由地方政府领导管辖,地方政府负责审计部门的人事任免、经费调拨等,因此如果出现审计意见对政府领导不利的情况,会造成审计部门难以为继的情况,此时审计部门可能在巨大压力下,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我国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难免造成会计环境出现漏洞,一旦被人利用就会产生审计的风险。从主观方面来讲,我国的审计方法仍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成效不高,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风险产生的几率就会加大。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审计不光需要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与被审计部门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会计知识、法律知识,如果知识储备不过关,极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审计风险。

二、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审计人员的选用上应当提高进入门槛,使人才的引进更加对口,同时注意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融入审计人员所需的知识内容,提高审计工作的人才储备。在平时的审计过程中也要继续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经验交流,使审计人员能够更加适应工作的需求。

(二)推动和完善审计的法制建设

健全相关的法律条款,尽可能覆盖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完善审计部门的运行机制,使审计工作的进行更加透明化、科学化,审计管理职责更加明确,同时科学合理的建设审计部门的管理制度,使审计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减少审计压力。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管理机制,严肃审计过程,做到审计重点突出,审计深度到底,审计成效显著,同时适当的增加审计次数,同一重点审计案件可以一年一审,突破常规的审计方法,联动审计、及时跟踪、实现联网管理,对于重要案件应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及时调整审计的管理制度,使审计部门更加独立,同时注重审计人才的培养,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作者:杨芳芳 单位:邯郸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7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第8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不恰当评价而产生的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与其他审计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近年来审计机关的一项新任务,政策性较强,还具有一些与其他审计风险不同的特殊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只有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与传统审计风险相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有其特殊性: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单位,而且还涉及到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审计人员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知识与能力,但在目前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专项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往往面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力量有限,需在有限时间条件下完成审计任务,客观上必然影响审计的深度和质量。审计人员既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又要对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要分清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另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审计人员只能根据短时间内的审计调查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责任,也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审计时效的滞后性带来的审计风险。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造成高风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央五部委“通知”也提出“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可现实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仍然存在,领导干部已经离任再进行审计,势必造成被审计责任人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降低,不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要有效控制与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

要尽快完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使审计有法可依。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经济责任审计要由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委托,审计人员要恪守审计权限,严格依法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责任人应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协助审计人员审查的义务;明确阻碍审计、违规造假的法律责任。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防范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首先,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有必备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策水平;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特别要加强其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防范审计风险。

3.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制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保障。审计规范确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明确了审计责任,有利于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执行审计业务,从审计计划与委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等整个流程规范操作。不能因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就简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评估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预计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符合性测试阶段可以增加向组织人事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班子情况的程序。实施实质性测试时,要严格对照国家有关的法规认真核实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要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检查制度。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坚持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复核促进审计人员认真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制度的同时应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4.突出审计重点内容。

要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计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为了审好重点,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注意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预算执行审计或财务审计的结果。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就可以保证审计质量。在实施审计时必须对主要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重点查明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和数额比较大的经济事项,以解决审计期限长、内容多、范围广而审计时间紧、审计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5.谨慎作好审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