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物馆规划设计

博物馆规划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9 16:31:44

博物馆规划设计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室内设计方案

博物馆作为进行珍贵自然文物及历史文物典藏、展示及研究的重要场所,还承担着体现城市的发展内涵的重要主题及理念的任务。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中体现出城市乃至国家的成长史,让参观者可在室内空间的了解中获知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使得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成为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博物馆室内设计概述

博物馆作为文物及标本的重要典藏展示机构、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等机构,在我国被普遍的划分成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及综合类博物馆四种。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及精神文明要求的提升,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施工建设工程发展迅速、建筑数量增加显著、造型规模种类各式,作为博物馆设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的室内设计,以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段来展现场馆室内的丰富灵活,已成为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作为进行人类文明展示的窗口,其中所收藏的也多是人类历史及自然文明的精髓,因此,室内设计应当是历史文化、创意主题、哲学理念、空间艺术及美工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博物馆类建筑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营造出和展览主题更为和谐的空间氛围,实现历史文化及自然文化精粹的诠释,让参观者在室内空间设计的高雅艺术的享受中体味历史文化的光辉,也就是说,落实博物馆室内设计已成为博物馆生命力及存在价值体现的根本所在。

二、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

1.重视博物馆室内的环境设计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博物馆类建筑建设工程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个性特征及显著差异中,室内设计便是重要的方面。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形式与主题上的协调性,面对文物的展览主题选用最佳的展示手法予以呈现,依据所要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博物馆,是以依次排列铺开展品、利用模型重现场景、通过图形并茂重读历史等,选用适宜的设计规划手段,以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化达成博物馆的展览初衷。

空间与流线的趣味性,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要严格的执行参观流线顺畅清晰及空间序列科学合理的重要设计标准,彰显出疏密有致、步移景异的展品陈列方式,使步入该空间进行文物观赏的参观者可体验到起承转合所营造出的趣味感,例如吴忠市民俗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尽量避免迂回及逆行,使身在其中的参观者兴趣盎然。

展现媒体的科技化,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手法在传统的声、光、电等普通手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高新技术的设计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利用电脑系统、照明系统等实现强弱变化展现展示效果等,使得建成运行的博物馆可利用声音、照明、视频的强弱变化控制突出设计理念。

图1 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内部

室内设计氛围的大众化,展品并非镁光灯下等待参观者膜拜的公主,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不可过于拘谨,如2005年设计并于2009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便是法国建筑师笔下的彰显大众化的设计典范,参见上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设计者以室内空间不规则的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不同色彩的呼应等,充分的彰显埃尔热风格各异的绘画,使参观者置身于精神的艺术殿堂。

2.强调博物馆室内的元素设计

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不难发现,较为典型、风格独特、品位非凡的博物馆建筑,多是强调着室内设计元素的杰出作品。首先是色彩的合理选用,色彩带有着感彩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主题思想的彰显,以直接的影响参观者的心理情绪等,充分发挥出深化主题及突出展品的重要作用。在色彩的选择中,纪念性博物馆要以兴奋的色调为主,参见下图2,民族及民俗类的博物馆室内色调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及传统而以传统的色调为主,自然性的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色调为主,科技性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沉着稳重的色调为主。

图2 遵义会议历史博物馆一角

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灯光设计是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带有矛盾性的设计内容,多反映出两种差异较大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可实现宏大空间的展现,人工光线设计则将参观者的视角汇集于独立的展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自然光线及人工光线进行平衡处理,在特定的部位重点突出人工光线或自然光线,以戏剧性的灯光效果及灯光色温,实现参观人员基础氛围的调节。照明设计要遵从空间定位,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昏暗适宜度的同时,合理降低展区空间内太过直白的照明,让文物在空间中获取价值品味更大的彰显度。

博物馆的展示环境设计。就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展示设计而言,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将环境的持续扩充与展示进行完美融合,尤其是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而这种具有永续性的室内设计在民俗性博物馆中的运用更为突出。民俗性的博物馆在进行展示设计中,充分考量环境因素,从当地群众中进行民间艺术的取材,同时兼顾文化的传承延伸及环境氛围营造,缩短着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的偏大或偏小均会使内部空间失去平衡性,而给参观者以冷漠压抑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学原理,在考量受众心理维度及生理尺度的基础上,综合形式、色彩、机理、比例等设计元素,构筑出更加具备人性化能给以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上最佳的空间感受,满足参观者对文化空间的多元化需求。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2篇

1.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规范、有序、高质量地推进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3月底,各区街道实地调查启动率达到100%;截止4月30日,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262处,其中新发现774处,复查488处;到12月底,将全面完成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实地田野调查任务。

2.积极组织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目前,我市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广东省处于领先地位。上半年,《龙岗客家围总体保护规划纲要》、《鹤湖新居保护规划》、《龙田世居保护规划》、《茂盛世居保护规划》、《元勋旧址保护规划》、《莲花山黄默堂墓保护规划方案》、《洪围保护规划》、《新乔世居保护规划》等8个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正按照专家意见及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保护规划》、《大万世居保护规划》的修改工作。咸头岭遗址、宝安古村落等专项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3.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湖新居客家围保护修缮工程立项,一期计划投资2970万元;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默堂墓抢险加固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并上报省文化厅审批;积极推进大鹏所城18栋重点建筑维修工程,完成《市大鹏所城整体保护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评审,并已按专家意见修改完毕,将交由市发改局立项;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东城门楼、大万世居南横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赤湾右炮台的竣工验收。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界碑保护方案的修改工作。同时,支持配合大运城建设、能源基础建设(LNG)工程、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地铁建设等项目,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4.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完成博物馆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竟聘上岗工作,积极开展新馆开馆后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老馆改造,已完成《博物馆(老馆)改造项目建议书》;博物馆上半年引进的《宋代磁州窑精品展》、《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精品展》和“六?一”儿童节开放的儿童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新老两馆观众人数近50万,创历史新高。加强对国有、民办博物馆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协调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包装印刷博物馆”和“望野博物馆”,完成“水岩奇石博物馆”的报批工作;修改完善《市政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力争加快出台。文博会期间,市文管办会同省文物鉴定专家对古玩城分会场进行监管。

5.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组织市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在虎门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积极筹备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将举办《三十万里探宝行——管祥麟考察中国原住民艺术成果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览》等10多项展演活动,活动开幕式将于6月13日在市博物馆老馆举行。上半年,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共举办4次免费鉴定活动,接待市民千余人次,鉴定物品千余件;同时,先后在市政协、笔架山公园、市图书馆等地举办《7000年—考古寻觅历史的足迹》图片展,增强了市民对的认同感,归属感。

6.努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上半年我市各文博单位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均无安全生产事故。市文管办深入开展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的防火、防涝、防盗等安全工作的全面检查、复查和整改工作,节假日专门发文并赴主要文博单位现场抽查,并适时安排文物安全专项经费预防汛期水患对文物建筑和遗址的破坏。各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日常巡查及整改工作,对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电线电路、濒危古建筑及馆藏文物等加强检查,发现问题予以及时整改。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贯彻落实《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出台《市政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开展产权私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调研。

2.继续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年底前完成实地田野调查工作;同时配合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做好遗产保护工作。

3.推进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加快推进大鹏所城、南头古城、鹤湖新居、黄默堂墓等文物保护工程。

4.做好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馆藏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完善馆藏文物档案等基础工作。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3篇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收藏品;多元化;形象规划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资源特征理所当然的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可以被看做一本包含万象的百科全书,以其悠久的收藏品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逐渐形成一处更高层次的文化景观,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具知识力以及文化内涵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旅游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在旅游中的所学所得,那么,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同时也借助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品味,也为旅游业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力量。应该怎样开发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使得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产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完善和详尽的说明。

一、开发中应以保护收藏品为前提,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WWW.133229.cOM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在传播文化知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之一,因此,进行藏品的保护措施是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方面。博物馆的收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其他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要保存收藏品的本来面貌,并且分析它的科学文化价值,为充分利用藏品、实现目标作铺垫;其次,要根据藏品保护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藏品的展示方式和陈列,合理安排在可接受范围内游客的数量,在藏品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旅游;还有,在游客的参观游览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了解藏品相关的知识背景,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者在欣赏中有所得、有所悟。在实行“禁止拍照、摄像”等保护措施时,要适当的对一些一般藏品取消此禁令,从而给予在观赏中的游客以亲切感和更大的吸引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总之,博物馆旅游开发项目中以保护藏品为前提,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获得长足发展空间的先决条件。

二、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类型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设施设计要实现休闲功能。要使得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适应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层次方面的需要,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候,要注重主题类型的多元化,注重结合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去开展文化旅游,才能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和肯定。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可以考虑结合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人文、军事、艺术、时事等主题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安排,让不同的主题给人们深刻的文化体验,在观赏中感悟人生价值等。与此同时,博物馆是人们非常渴望和喜欢去的文化旅游和休闲之地,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要增加对休闲功能的注重,使得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一种类似社交性以及娱乐性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模仿迪斯尼乐园的形式,在馆内比较开阔的地域提供赋予学习性、娱乐性的有奖问答、文化趣味小游戏等互动项目,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和扩大客源,更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在观赏和参与中获得了很多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充实了博物馆文化旅游的意义。当然,每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是要因地制宜的,不能纯粹效仿更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设计和旅游宣传,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和文化氛围。所谓的形象规划被赋予两层含义,即构建旅游景点品牌的总体理念和总体理念指导下的视觉设计工作,在进行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博物馆的品牌形象的打造,以提高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进行构建时,从吸引观众、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方向入手,使得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点的总体情况产生清晰、明了的印象和认识,同时要根据博物馆的特色和精华进行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描述,增强其在旅游者选择中的着重点。再者,对博物馆的服务、设施等名称和标志进行鲜明合理的视觉设计,通过图片、索引、口号、标题等形式将博物馆观赏点的可视资源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系统化、符号化的视觉设计,从而不仅起到了宣传的效果,也符合了大众口味。当然,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宣传工作之时,要注重博物馆文化旅游行业与当地政府互动、参观点自身与社会互动等宣传推广计划,从而形成强有力地宣传体系,构建和谐的文化市场服务平台。注重城市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以及宣传工作,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取得有力竞争地位的法宝。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所青睐和追捧的文化旅游的首选,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博物馆最系统、最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的灿烂文化。民族风情、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文化旅游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敏.《博物馆与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4年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布局

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是收藏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代表着一个时期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自2000年开始,国内各地开始了兴建博物馆的热潮,对此,针对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设计空间布局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在经历了博物馆的初步发展后,博物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博物馆的发展将以体验为中心、以观众为权威的发展方向。展品展陈设计空间布局,将关系到观众们最直观的参观感受,也是博物馆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一、目前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现况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融合了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目的是在于更好的展览博物馆中的展览物。当今我国的博物馆展陈设计主要以展览品为核心,采用综合性、空间性、多维性的艺术形式为设计理念。融合了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体系出时代历史特色。

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意义

展陈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观众心理研究,从而进行了博物馆环境设计。展陈设计的关键则在于抓住观众心理,以观众为权威的设计理念,是展陈设计的最大特点。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融合了博物馆功能、文物艺术形象,二者合二为一的一个设计理念,是应用美学的实践过程。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从空间布局方面,将博物馆内的文物展览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们享受到完整的视觉体验。

三、文物类展品概述

(一)文物类展品介绍

文物是指由历史遗留下来,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东西。可以说,文物是历史发展留下来的痕迹,在一定方面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文物类展品的特殊性

文物是文化组成部分,但却不等同于文化,它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具有一定时期的原创性,且不可再生产。

文物的经济价值来自于文化价值,并且来自于历史时代的沉淀,文化价值的内涵取决于文物的存在。所以,文物的本体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展陈布局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物本体的意义。

(三)文物类展品的保护

文物是人类历史遗留的痕迹,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化价值产物。文物不可再造,是自然科学中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关键。针对文物保护,必须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文物类展品的质量,避免一些外在因素导致文物类展品遭到破坏。

四、文物类展品的展陈设计空间布局

(一)首先注意整体空间规划

博物馆整体空间的规划,是进行空间布局的一个大前提,只有先进行整体空间规划,确立大体方向后,才能具体的作出相应的细节规划。

(二)根据展陈设计空间的主题确定文物展品空间顺序

文物类展品的展陈设计空间布局主要取决于文物展陈的主题设计,依据这个顺序,进行空间布局。其中,影响到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在于展陈空间大小,以及观众观赏兴趣,来确定文物类展品的空间排放顺序。

(三)展陈方式的合理安排

在文物类展品的展陈空间布局当中,要合理的安排展陈方式,可以运用分组展陈方式,或是几种不同的展陈方式交叉进行。

(四)考虑观众感受

进行展陈设计空间布局时,要考虑展陈空间对观众的影响,根据观众的数量以及参观路线,设计好展陈空间大小,确保参展活动顺利进行。

(五)文物类展品布局考虑

文物类展品是历史遗留的文化价值产物,具有珍贵性和稀缺性,在布局时要考虑到整个展陈空间的摆放密度,确保展陈效果。

五、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类型研究

博物馆文物类展陈设计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进行参观,并且保证文物类展品的安全。通常来说,博物馆展陈布局主要有以下三种布局方式:

(一)串联式布局

串联式布局方式是常见的一种展陈布局方式,采取首尾衔接的方式,参观路线不可更改,具有顺序性,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参观游览。

(二)并联式布局

并联式布局是串联式的基础上采取多条串联式布局合并而成,这种布局方式让参观路线较为灵活。

(三)放射性布局

放射性布局通常会以一个核心为主,几个陈列厅围绕着核心展厅分布。这种布局的参观路线较为灵活,但是参观顺序不明确。

六、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设计空间分析意义

在整个博物馆内,展陈空间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最直接将博物馆内在展现给观众观看的部分。博物馆的展陈空间是文物展陈的基础和关键,在文物展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物展陈空间的设计,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布局原则,使陈列展览更加贴近观众需求,满足观众的参展欲望。

七、结语

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设计空间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它的发展,必须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朝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博物馆文物类展品展陈设计空间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将文物类展品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价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冯泰林.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博物馆已经逐步迈入信息化建设时期,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标志和代表,从而使安全监控、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都是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尝试的信息化建设。

一、博物馆信息化的内涵

总体来讲,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技术信息化,重点指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第二,信息化的数据处理过程,博物馆的藏品、影像数据、管理数据以及图书数据数量比较多,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计算机技术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在此技术上,使信息实现共享;第三,信息化的管理以及办公过程,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对博物馆信息化进行全面规划,开发和利用整个信息资源,从而使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第四,博物馆的藏品、陈列以及研究和管理一体化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使博物馆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得以提升;第五,博物馆信息化从自身内部逐渐延伸扩展至外部,使博物馆内部局域网络以及外部因特网络的优势得到较充分地发挥,内部实物陈列与网络虚拟陈列、外部宣传相结合,对观众接待进行整合,从而使馆内外实体信息的交换在根本上得以实现。

二、信息化博物馆基础建设

(一)博物馆网络化建设

博物馆的网络化律设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这一互联网与企业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是在这一信息构架中传播和被利用的。Intranet是企业内部网,也就是企业局域网。局域网律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律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局域网建设分为硬件平台律设和软件平台律设两大部分,硬件律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结构选型和网络交换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对于一般大中型博物馆来说,基本选择100/1000M星型以太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连接灵活、故障率低并易于检查,不会因局部故障影响全网的数据通信。

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在网络布线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博物馆今后网络扩展的可能性,尽量连结到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和展厅,大多数博物馆虽然目前经费不允许大量购置计算机设备,但日后可分步购置,使用时无需再布线,直接插入网络连线盒,在服务器上话当配置之后即连入网络。也可以使用WIFI无线网络。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厅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全盘考虑,而不是到需要时才加以考虑,否则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在技术上还会使博物馆网络布线不合理,从而使整个博物馆的网络系统性能降低。

互联网是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各部门应该在局域网中建立和Internet连结的网关,通过网关利用拨号或专线接入Internet网络,并配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保障系统不受互联网中黑客和病毒的角害,为保障局域网中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必须在网关中设置安全机制阻止网络中非授权用户访问,还有必要进行数据备份,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二)利用网络进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管理

在博物馆的信息化律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主要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挖掘技术两种方法。

各博物馆在长期的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白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达到建设的目的,首先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但是,由于一些大型的博物馆藏品数量巨大,记录账册和卡片等藏品档案建立完备,如果统一制订全面的标准,势必造成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原有藏品档案可以完全与之吻合的局面,在目前环还不能完全甩开手工账册的阶段,就会使建设人员在输入藏品数据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更改以往手工档案的繁重任务,使得建设周期成倍延长。在制订藏品数据库标准时,还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规定主要的数据采集和著录标准。为了解决各博物馆藏品数据著录项不一致的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将数据记录项开放,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为了达到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即数据仓库挖掘技术,利用软件平台统一的优势,通过对数据的过滤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各博物馆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将各站点统一放置在连接于Internet主干的服务器主机上,各博物馆负责对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不过,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限制在设备的添加以及技术的组合上,科学的管理模式以管理观念也是它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且它与博物馆工作体系、管理机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改革和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完善和健全。

参考资料:

[1]张嘏玥.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传播.2010(13)

[2]缪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6)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博物馆 教育功能 钱学森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Function of Modern Museum

——Take Qian Xuesen Librar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s an example

CHE La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samples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hinese museums through the study of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museums development, forefront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useology and common practices tha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addition,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hat may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in China, mainly referring to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n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Western museums.

Key words modern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s; Qian Xuesen Library

1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1.1 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

在现代的博物馆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更是其本身首要的目的和功能。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予以阐述。博物馆的定义——“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表明,当代博物馆已从过去的以收藏保管为主要功能转为今天的以教育为主,向“公众中心”转化。

1.2 现代博物馆经营以教育活动为核心

在过去,博物馆重视馆藏文物保护、重视研究功能,表现为“以物为本”,严重影响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近些年,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更有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博物馆的形象标志功能,忽视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①博物馆的职责关键是尽最大的努力扩大公众积极、有益的参观的机会。好的教育活动能深刻反映博物馆的使命,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综合绩效的关键指标,是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1.3 欧美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活动

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都在政府主导下,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而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也就成为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将成为提高我国博物馆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我国博物馆经营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仅重视实际观众,未明确目标观众,也忽略了潜在观众②和虚拟观众;③此外,将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局限于馆内也是远远不够的。

1.4 积极发挥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十分必要

截至2011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589个,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根据《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09年,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面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教育职能,关系到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如何提升展览水平、为观众呈现具备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活动,并维持博物馆的长期生命力,强化博物馆品牌,是我国博物馆面临的重要挑战。

2 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探析——以钱学森图书馆实践为例

博物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使命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潜在的学习欲望,做到扩展其眼界,增长其知识,满足国民的文化发展需要。西方博物馆的“宗旨”或“使命”中,都包含了“教育”这一内容,以教育为其主要使命。尤其在美国,所有的博物馆的建馆宗旨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④

2.1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对人类文明中的所有艺术和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让人人有机会接触人类的历史文物,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是大英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了解自然界及我们的生存环境,探讨自然界的变迁,并呈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教育使命;而法国发现宫的教育使命是:唤起社会大众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发扬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精密、真实、批评和自由思考的科学态度,引导青少年发展科学能力和兴趣,协助民众以健全的态度去适应现代化科技新世界。

钱学森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11日,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致力于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从建馆的宗旨不难看出,钱学森图书馆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定位,是以行进爱国主义教育为其教育使命,从而达到宣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目标。

2.2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优势及教育活动的特点

现代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学校的正规教育存在明显区别并拥有独特优势:博物馆以馆藏等实物为载体,更强调参与和互动;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博物馆教育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博物馆不仅传播知识,也是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是启发的、诱导的、寓教于乐的。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近两年来,参观观众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教育对象十分广泛;第一年进馆观众15万人次,其中超过百分之五十为青少年,部分是由学校统一组织,来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绝大多数则是被特色社教活动所吸引,自发参与、亲身实践。许多青少年观众在参观后纷纷在留言本上表示,参观钱馆后,深受振奋,除了深深佩服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更决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起到了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的良好教育作用;此外,许多年纪较大的观众,其中不乏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对钱老的事迹有所耳闻,甚至亲身经历过国家发展初期的阶段。他们参观完钱馆,更是感叹不已,深深体会到钱老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贡献巨大,更折服于他“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远大抱负和责任。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钱馆对每一个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使之在馆内收获知识、思想亦或是心灵上的益处,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2.3 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参观博物馆是最基本和普遍的教育活动。⑤观众的满意度不仅能衡量教育活动成功与否,也是博物馆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的证明。馆方应当围绕展览、藏品、研究,提升观众的“过程式学习”、“互动体验”和“愉快教育”,让观众觉得此行值得,并且下次还想再来。⑥在西方,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闲暇时的最佳去处,博物馆中除了展览,展厅谈话、演讲、等公众服务项目不一而足,并且都是免费的。⑦这些延伸和拓展型的教育活动,目的就在于尽量满足多元化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从三方面展开:首先,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即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第二是与研究、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三是公共服务;

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除了导览解说,还包括一系列的互动展项。此外,围绕展览展开的延伸教育活动,亦成为博物馆扩大观众源,吸引观众多次、反复前来的重要理由。(1)导览解说:优质的导览和解说有助于观众欣赏到博物馆的精华,更大程度地获取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导览解说包含了人工导览讲解、语音导览、智能手机应用等。钱学森图书馆现有的导览方式主要为人工导览讲解和语音导览。社教部有6名专职讲解员,其中两位资深讲解员已具备十年以上的讲解经验。馆内每天都设有定点讲解服务,并且通过团队预约可以提前预约免费讲解。馆领导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了解展览的内容,做到人人都能讲解。为了满足希望自行参观的团队、个人以及外籍观众的需要,观众可以在服务中心租赁中英双语的语音导览器,自由选取段落边走边听。(2)互动展项:互动体验项目在展览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多种感官的立体感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理解力。钱学森图书馆各个展厅几乎都配备了不同形式的互动展项:圆厅有巨幕电影,定点播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第一展厅有模拟风洞模型;第二展厅有关于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原理的科普介绍影片;第三展厅生动形象再现钱学森与移民官的对话,并且在钱老课题场景复原前有多媒体展项展示各种家具的介绍;第四展厅在成功之路上有钱老亲口讲述的求学过程录音伴随,尾厅还设有电子留言册。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二楼的资料厅定时循环播放钱学森纪录影片。(3)除了导览解说和互动展项,与展览相关的延伸和拓展服务在西方博物馆中已非常普遍,并且很多都是观众可以免费参与的:①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举办这些学术型的活动,可赋予观众深层次了解知识和信息,直接与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并通过“名人效应”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多次受邀到上海高校、中学、社区街道等做关于钱学森事迹、精神的讲座或报告,带给听众们切身的感受,广受好评;今年3月,钱馆还举办了“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陈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十余家著名人物纪念馆的相关领导和陈展人员与会探讨新形势下人物纪念馆陈列内容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在业内获得了良好反响;钱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或与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讲座与座谈会等。②庆典活动:博物馆是举办国家、地区各种庆典的好场所,它独特的人文资源、专业的工作团队以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加上地标式的建筑,舒适的环境,都是一系列庆典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的有利条件。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两年在馆内策划包括专题展览、博物馆之夜、数字图书馆汇报会等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③竞赛、评选活动:配合博物馆的展览举办各种形式的现场竞赛、评选甚至是游戏类活动,都能广泛调动观众的参与度,而这些兼具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活动正在成为博物馆功能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教育辐射的广度。开馆第一年的暑期,钱馆推出了“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投票评选游戏,大获好评。第二年,社教部又创新了游戏内容,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和家长参与。此外,新推出的周末“航天动手做”活动也同样获得了良好反响和许多家庭的长期支持。钱馆计划将这些日渐成熟的社教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树立良好品牌,长期开展下去。④特殊人群服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大部分观众都可自由参观,但是某些特殊人群,如聋哑人,盲人等参观博物馆依然很难实现,针对这部分特殊人员给予特殊的导览方法,无疑除了可以给他们传播相关知识和信息,更能送去特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民工子弟、障碍人士等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魅力。⑤年度专题活动:博物馆推出年度专题活动,能彰显博物馆的特色,积累长久经验,给观众留下经久不息的品牌印象。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举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暨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研讨会,旨在加强全国各钱学森纪念地的交流合作,并计划每年组织召开此项工作研讨会,形成固定会议程序,联合全国各地博物馆及相关单位,共同推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的研究宣传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博物馆储存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而能够提供给观众许多的认知和教育机会。与藏品、研究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部分地)开放库房、开设图书馆、开设研究中心等。由于钱学森图书的库房目前还在建设当中,相关资料也具有一定的保密要求。因此,对于开放政策需待建设完成后,经相关部门确认开放条件后才能满足公众利用等相关需求;关于图书馆的开设,钱学森图书馆三楼专门设置了阅览区,提供涉及钱学森生平、钱老研究学科等方面的藏书,供来馆观众阅览,暂时不开放外借功能。钱学森图书馆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已成立了由钱馆执行馆长负责的“钱学森研究中心”,中心申报的“钱学森手稿的整理与研究”课题还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公共服务同样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问询、接待、购物、餐饮、休憩等服务,都能够让观众对博物馆留下美好印象,并且能有效延伸展览空间,辅助教育活动的开展。钱学森图书馆序厅设有服务中心,接受观众团队预约、咨询以及语音导览器的租赁服务等;二楼设有纪念品销售中心,纪念品中心兼有交大纪念品和钱馆纪念品的销售,而钱馆更多的文化纪念品正在策划开放当中。馆内每一层都设有供观众休憩的长凳,一系列的餐饮服务等规划也正在筹划和商洽当中。

3 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的博物馆而言,合理规划并有效实施教育活动,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十分必要。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提供充足的物力支持并配备有资质的人员,运用科学的流程策划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对每一位观众的重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免费开放一方面消除了博物馆的有形门槛,但是如果博物馆教育理念仍然固守于“灌输教育”的模式,那么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无形门槛将不会被打破,观众对博物馆依然会敬而远之。⑧

3.1 制度要求方面: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都在政府的主导下,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制定法规,明确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内涵与要求,主要为青少年教育服务,并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切实融入中小学教学计划。我国博物馆教如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符合国际博物馆发展潮流,一方面是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有法律支撑;其次,需要建立有教育、文化、科技、文物等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联合协作机制。

3.2 全局把握方面:制定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战略与规划

制定科学的教育战略规划,是博物馆规划、实施教育活动的纲领,也是博物馆重视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工作的明确表现。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博物馆的教育宗旨、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操作流程。一般来说,教育战略规划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间跨度,比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为了提升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博物馆的高层领导需将教育战略规划与本馆战略规划高度关联。

3.3 人才发展方面:建立专业化的博物馆教育队伍,开展人员培训与考核

据一项由国家文物局针对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运行状况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中国庞大的博物馆从业队伍中只有10.6%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以上学位,其中学习博物馆专业的更是极为稀少。据悉,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设定了严格的门槛,有着数百年博物馆发展史的欧美等地,馆长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而中国目前只有不到20位馆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⑨馆方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确保教育人员的技能与教育战略规划所制定的目标契合,博物馆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科学的在职培训,保证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可持续。

3.4 合作交流方面:加强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博物馆合作交流,首先是博物馆内部,包括教育部门内部成员之间,教育人员与策展人员、研究人员、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达到信息共享与项目合作等双赢的局面。此外,各馆之间、博物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外部交流合作也需要重视和加强,分享彼此的资源和经验教训。鉴于此,地方政府或博物馆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博物馆的对外合作。如英国艺术委员会在网站上发表声明:“通过战略规划,巡展项目将博物馆与艺术活动密切联系,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群体感受到博物馆和艺术的魅力。博物馆、艺术家、艺术相关机构的合作将为高质量艺术作品巡展提供全新机遇。”⑩

3.5 资源整合方面:发挥博物馆网站功能、开发文化产品服务,延伸教育体验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整合馆内、馆外各方面资源。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资讯传播,无疑是博物馆和教育活动的最佳途径。网站不受观众数量的限制,具备潜力接触更多的公众,实现博物馆教育覆盖面的最大化。而合理有效的文化产业开发,则可以延伸教育体验,给予观众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能够强化博物馆的研究、藏品和展览等资源。最成功的产品、服务、媒体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品牌价值。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国有体制,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考虑融入馆的文化和期望表达的内涵。

4 结语

任何实践的进步,首先源于理论的提升。我们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研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进步,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党的“十”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领域。

公共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人从博物馆参观和教育活动中感受文化氛围,是近年来国际通行的惯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致力其中。中国政府肯下决心、肯付代价,在这方面大胆与国际接轨,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座建在高校的部级人物纪念馆,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博物馆,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努力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力求在高校博物馆、人物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多重“身份”中,形成特色,做出成绩,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调研组.关于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调研报告.2010.

② 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③ 博物馆应针对基础教育有的放矢地整合资源,历史基础教育教学的奇葩——北京大葆台西汉博物馆“历史模拟教育实践”聚焦.中国文物信息网,2006-12-22.

④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⑤ 钱雪元.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J].科普研究,2007(4).

⑥ 如何培养优秀的导览员(The Good Guide)[M].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6:84.

⑦ 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63.

⑧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⑨ 调查显示:中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新华网,2009-07-29.

⑩ 英国艺术委员会:博物馆可申请4500万欧元巡展基金;湖南省博物馆网站,2012-01-30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7篇

     关键词 成都博物馆业 博物馆业现状与思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劼人故居的游客也是少之又少;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劼人故居,毗邻高等学府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附近的居民和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纪念馆。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4]王宏钧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博物馆规划设计第8篇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历史上的各届世博会的主题无不是世界各国都共同关心的核心和重大问题,弘扬进步,探索未来,是参展国和各方都努力探索的战略发展问题,是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同时又可以为各参展国和各方提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具有普适意义。负责1970年大阪世博会规划和场馆设计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认为,“现代博览会的主要目的应置于使世界各地代表全人类智慧和文化结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能面对面地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世博会激励人们进步,推动文化交融,创造交流空间和平台。

历史记忆中的建筑丰碑

当代世博会也是建筑博览会,世博会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推动了世界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建筑和工程技术的创新,才使许多世博会成功的载入史册。水晶宫使1851年伦敦世博会流芳百世,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主展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埃菲尔铁塔让1889年巴黎世博会精彩,埃菲尔铁塔和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原子塔都被誉为改变了世界的建筑。

世博会各国展馆大多数都是由各国的著名建筑师所设计,而且多为临时建筑,绝大多数的世博会建筑都在博览会后拆除或移至他处建造,这些建筑大部分留存在记忆中,留存在新闻报道和电影档案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摄影保存在分散的档案馆内,世博建筑往往在还没有来得及让世界认识它们之前就香消玉殒了。

世博园区从城市的局部,演变成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展览场地为建筑师提供了充分的设计空间,从早期的单幢建筑发展到展览建筑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辅助建筑,如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多功能中心以及各种服务设施。世博园成为一座配套齐全的小型城市。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停车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也成为世博会建筑的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世博会建筑有以下七个特点:

(1)短暂性。世博会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其设计和建造的时间以及存在的历史都比较短暂,往往在博览会后就被拆除,或倒塌,或巡回展览,只有很少的建筑得以永久留存或得到重建。由于其短暂性,也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建筑基本上无需考虑与环境及城市的关系,大部分留存下来的建筑功能都会有所改变。

(2)空间的局限性。由于世博会展馆的面积有限,建筑的体量和规模相对比较小,建筑要在有限的空间和体量中传达无限的信息。有些世博会甚至在规划上对建筑的体量和空间施加制约例如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和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只容许展馆在标准建筑的表皮上进行有限的处理。

(3)实验性和先锋性。由于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造型的象征性,有些展馆只是展示产品的舞台布景。由于代表国家和地区,建筑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就是艺术品。正因为如此,建筑师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世博会成为建筑的实验场,具有先锋性的理念,引领了世界建筑的发展方向。

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都为世博会设计了享誉世界的展馆,有一些年轻建筑师在世博会的展馆设计竞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作为国际级建筑大师的生涯。最突出的例子是芬兰建筑师埃利尔・沙呈宁(Eliel Saarinen)设计的1900年巴黎世博会芬兰馆,当年沙里宁年仅27岁,使芬兰建筑开始在世博会上崭露头角。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了1937年巴黎世博会芬兰馆,以后他又设计了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芬兰馆,芬兰馆的成功使他在国际上声名远扬。1939年纽约世博会巴西馆的设计使年轻的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脱颖而出。

(4)新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世博会力求展示当时世界科技文明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每一届世博会都是最新科技的演示场,建筑科技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有时作为成熟的建筑成果直接体现在世博会的场馆建筑中:有时只作为单项的新技术成果在世博会上与世人见面。最典型的例子是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世界博览会对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的推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现代建筑走向世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对生态建筑的普及等。

(5)推动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探索。世博会的各国展馆都力求通过建筑表现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成为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展示场,激励建筑师在地域建筑风格上的创造。例如1937年巴黎世博会由坂仓准三设计的日本馆。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由胡利奥・卡诺・拉索(Julio Cano Lasso)设计的西班牙馆,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由伊姆雷,毛科维茨(1mre Makovecz)设计的匈牙利馆+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由MVRDV设计的荷兰馆。哲尔吉,瓦达兹(Gy6rgy Vadasz)设计的匈牙利馆、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瑞士馆、萨尔洛塔,纳尔茹斯(sarlotta Narjus)和安蒂・西卡拉(Antti Siikala)设计的芬兰馆等,都成为地域建筑的典范。

(6)建筑价值的延时性。世博会的许多建筑的价值只是在曰后才被世人所认识,有一些世博会建筑在拆除几十年后重建,表明了对这些展览馆的价值的肯定。最有代表性的是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在1986年的重建,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普,路易・塞特(Josep Luis Sert)和路易斯・拉卡萨(Luis Lacasa)设计的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共和国馆在1 992年重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1925年巴黎世博会设计的新精神馆以后也在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重建。

然而,世博会的建筑并不总是代表进步的方向,历史上也不乏倒退的实例,例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和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就表现了复古的建筑思潮。

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与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需要取决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改变以往相互割裂、自我

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世博会在规划上的成功则取决于其区域定位以及与城市的总体关系,包括交通、环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会是一项以所在城市为依托,世博园区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庆典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种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识,而且通过活动的举办,可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成为城市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因此,世博会往往成为各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注重世博会项目和城市规划战略之间联系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世博会结束之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世博会与中国馆

现存最早关于世博会中国建筑的记录是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牌楼和中国茶馆。1876年,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世博会的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中国馆的建筑造型为传统的牌楼式样,上书“大清国”三字,大牌楼两侧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是典型的官衙型制。此后历届世博会中国馆都是简化的传统建筑式样,或是一个建筑单体,或是一组建筑群,或是宫殿式,或是单纯的门楼。

历史上的,乃至当代世博会的中国馆,都被看作只是一种展览工程,属广告类的展示,缺乏建筑师的参与。中国馆的建筑往往用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来展示自己的文化,成为一种传统符号的堆砌,多为建筑界所诟病。

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名为“中华公所”,建筑采用了南方的门楼式样,中央入口的装饰比较华丽,立面酷似中国南方的庙宇。1900年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由5座建筑组成,分别模拟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孔庙等。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政府首次以正式的官方形式参加,清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的舞台。中国馆是一组建筑群,复制了这届博览会中国代表溥伦贝子的乡间别墅,包括一座国亭、5间正厅、4间侧厅,一座门楼,门楼外面有一座八边形亭子。国亭被看作是国家的形象,由座精致的牌楼作为入口,一座宝塔以及一所三面开向庭院的建筑组成。建筑的制作相当精美,门上雕花,墙面上镶嵌着象牙雕饰。作为中国馆的一部分,博览会上还有一座中国村,中国村的入口是一座北方式样的牌楼,两侧为尖顶的二层门楼。中国村有一座表演京剧的戏院,此外,还有佛殿、茶室、中国集市和中餐厅。

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的型制,包括一座国亭,2间公所和14间市房。国亭建造在一个1m高的平台上,正中有一道3m宽的台阶。国亭采用重檐屋顶,下层屋顶为方形,上层屋顶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是北京一处庙宇的翻版。正门是一座牌楼,居中的拱门上方悬挂了直书“大清国”三字的匾额。牌楼后面有一个周围设置了牌坊的公共广场。由于中国参展商较多,原有展馆的面积不够,又在博览会的其它场地上建造了中国村,包括两间博物院和十多问市房,此外还建造了一座25m高的宝塔,入口依然是一座牌坊。

1915年日金山巴拿马世博会的中国馆为典型的传统宫殿式建筑群,由牌楼,正殿,偏殿和一座5层塔楼组成,正殿采用歇山重檐屋顶,7开间门面。殿前左右的两座偏殿规模略小,也是歇山重檐屋顶,屋角起翘,入口处有抱厦。色彩浓重,显示了宫殿式建筑的气氛。中国馆的围墙仿照万里长城,有雉堞。

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馆采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样式。大门内是一座庭院,左右两院是各省展室,旁边另外有一座演出杂技的戏院,后院是一家中餐馆。中国馆展出了大上海市中心的规划模型等,展示了当年上海的城市建设面貌。

贝聿铭先生曾经设计了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台湾馆,台湾著名建筑师王大闰和李祖原等参加了设计,这是一座现代建筑,立面的处理预示着他在1978年设计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的立面。

1982年以来的中国馆

新中国在1982年首次正式参加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馆的正立面是一个红色传统建筑柱子组成的门廊,梁枋上有传统的彩画和雀替,馆内有一座八角亭展馆前面有一座四方尖锥重檐塔,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文的中国字样。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中国馆是一座现代建筑,入口处有一座色彩鲜艳的中华门梁枋彩画牌楼,三开间七重檐,琉璃瓦顶。馆内有一座仿颐和园的八角亭。这个牌楼也出现在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的中国馆入口上。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中国馆由于未建独立的展馆,同样在展馆的入口处有一座类似塞维利亚世博会中国馆的牌楼。

1999年5月1日开幕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认可类世博会,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建造了大量的展馆和景观,体现了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世博会中国建筑。博览会以5大展馆为主,包括中国馆、人与自然馆,大温室、科技馆和国际馆。中国馆的主题是“绚丽多彩的中国园林园艺”,整体风格为白墙绿瓦的南方民居建筑,建造在一个大平台上,展馆由观礼台、主展厅,9个功能展厅、新闻中心、会议接待室和办公服务区组成,此外,中国馆还包括一个内园,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这届博览会的各国展馆也以园林为主,园林中点缀着少量建筑。例如人与自然馆采用了云南傣族的民间建筑屋顶的式样,予以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建筑造型。

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馆建筑采用了与以往世博会中国馆不同的处理手法。中国馆由两座功能相异的建筑组成,主体是一座立方体的建筑,三边有U形的展览和辅助设施围绕。中国馆的立面上绘制了万里长城的图像,而且在展馆奠基时,还埋入了一块长城的砖头。中国馆内还有一间纪念品商店和一家中餐馆。

日本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是“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由于这届世博会的各国展馆都是标准化的建筑,位于亚洲展区的中国馆也只能在建筑立面上表现自己的特点,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比以往的中国馆更为简洁,在色彩上更为大胆。正面是一字排开的12幅巨大的红彤彤的十二生肖剪纸图案,极富装饰性,墙壁下方是泛出青铜色的九龙壁。中国馆室内应用了饱和的绿色,诠释了从远古的青铜器到“生命之树”的自然内涵。内壁上有一圈长74.5m、高9m的呈双螺旋上升的浮雕墙,镌刻着象征中国5000年历史的兵马俑、编钟、百家姓和《清明上河图》。二层的浮雕墙上嵌有多个大型多媒体电视屏幕,展示中国的12座具有代表性城市的自然、历史、经济与人文景观。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表现中国的水智慧,中国馆是这届世博会参展国中面积最大的馆之一。中国馆以“人与水――复归和谐”为主题,通过交互式多媒体演播系统、数码合成虚拟现实装置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向人们展

示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世代治水,用水的历史,成就和经验,表现出中国的水智慧。中国馆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的水纹图案与吉祥图案的组合,吉祥物则是象征平安、幸福的金鱼。

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v,Better Life),世博会的选址位于黄浦江两岸,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规划控制指导范围为6.68km2规划红线范围为5.28km2,其中浦东部分为3.93km2,浦西部分为1.35km2,围栏区面积为3.28km2,其中,浦东部分2.39km2,浦西部分0.98km2。

早在1984年,上海就萌生了主办一届世博会的意愿,1999年形成了申请主办2010年世博会的计划。在2001年9月14日的国际展览局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将世博会选址设在黄浦江两岸,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认可。

位于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有企事业单位326家和约25 000户居民,其中有钢铁厂,化工厂,修船厂、发电厂,港口机械厂、码头等,棚户区和质量较差的住宅群与工厂混杂在一起。位于浦西的世博会规划控制区内有大约12家工厂企业,这里曾经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其中有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的第一家兵工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厂内的总办公楼、2号船坞,指挥楼、飞机车间等已被列入第二批上海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名单。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并计划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世博会的举办将加快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该地区在上海的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公共开放空间,世博会场馆的建设将为黄浦江两岸增添滨江岸线景观,提升该地区的城市功能。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准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报告的过程中,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与上海世博会申办办公室在2001年9至10月组织了世博会园区概念性规划设计,要求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改造并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规划还将治理环境放在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倡导实验性城市社区的建设,探索新的城市结构理念。澳大利亚建筑师菲利浦-柯克斯(Philip Cox)、意大利卢卡,斯加盖蒂设计事务所(Luca Scachetti&Partners)、法国建筑工作室(Architectu re Studio)、西班牙建筑师马西亚・柯迪纳克斯(Marcia Codinachs)、德国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AIbert Speer)、日本RIA都市建筑研究所、加拿大DGBK+KFS建筑师事务所等七家建筑师事务所参加了方案征集,上海的邢同和建筑研究创作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王伯伟与李金生等也提交了规划设计方案,所有的九个方案都把生态环境以及城市价值的再开发作为规划的主导要素。经过全面的审查和讨论,选择了由马丁,罗班(Martin Robain)设计的法国建筑工作室的方案作为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规划方案提交国际展览局。

在2002年12月3日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上,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2004年4月至7月,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再次组织世博会总体规划方案征集,英国的理查德・罗杰斯和奥雅纳咨询公司(Rogers&ARUP)、美国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Perkins Eastman)、同济大学国际联合体、东南大学、香港泛亚易道设计公司(EDAW),日本RlA都市建筑研究所、德国HPP国际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HPP International PIanungsgeselIs mbH)、法国建筑工作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加拿大谭秉荣建筑师事务所(Bing Thom)共10家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提交了方案。理查德・罗杰斯和奥雅纳咨询公司,美国珀金斯建筑师事务所以及同济大学国际联合体的方案入选。2004年12月,世博会组委会批准了总体规划,世博会园区规划由总规划师吴志强、徐毅松和沈迪负责,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05年6月完成了世博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包括18个专项规划,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3万m2。2005年7月开始进行园区的城市设计。2007年又进行了世博会园区场地设计方案的征集。

位于浦西世博轴东侧的中国馆是人们最关心的建筑之一,中国馆在2007年4月至6月的设计竞赛中,有344个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和欧美各地的方案应征,经来自北京、天津、西安,南京、广州和杭州等地的专家评选,从中选出了8家方案进行优化,经过两轮专家推荐和一轮招标评审,最终,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和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中选,并予以实施。

作为地标建筑的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主体建筑高61.6m,最高点68.8m,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国家馆的建筑造型凝聚了中国元素,从色彩到构架,都象征着中国的时代精神,成为城市中的建筑雕塑。建筑师试图以中国红表现东方的哲学,以传统造型诠释现代科技,表现天人合一,天地交泰的哲学理念,正如何镜堂院士所说:“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34个省市和地区馆在平面上展开,以舒展的基座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的城市广场,层次丰富,与国家馆相互呼应,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世博会的其他核心建筑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均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建筑设计力图使形式与功能得到完美的统一。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汪孝安、傅海聪等设计的世博中心坐落在黄浦江畔,世博轴西侧,总建筑面积达14.2万m2,它的功能主要是会议中心,包括2600座的大会堂、2000m2的国际会议厅、5000座的多功能厅,宴会厅和600人政务厅、贵宾区及中小型会议室等核心功能,世博中心也是世博园内唯一按照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和美国LEED金奖双重标准控制执行的绿色建筑。

宛如“时空飞梭”和“艺海贝壳”的世博演艺中心,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汪孝安等设计,建筑面积为14万m2,容纳18000座,可以按照不同的演出要求灵活分隔,适合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演出。

主题馆造型受上海里弄住宅的符号

老虎窗和山墙启示,通过现代设计构成的“折纸”手法,三角形的连续构架和侧天窗的肌理形成了具有韵律感的屋顶造型。

将浦东世博园区核心建筑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连接在一起的是纵贯南北1045m长的世博轴。作为超尺度巨型构筑物的世博轴建筑的概念方案由德国SBA设计公司提出,世博轴建筑既是浦东世博园区的主要入口,也是标志性建筑,是展示,通行、等候和游憩的场所。顶部由阳光谷和张拉索膜覆盖,张拉膜的总面积达77224m2,是世界上最大的张拉索膜体。总高度为41.5m的阳光谷既是巨型建筑雕塑,也同时将阳光、雨水和空气引入世博轴内部。

上海世博会的第一件展品将是世博村,世博村设计方案由德国HPP建筑事务所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在2006年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获胜。方案显示了清晰的规划结构,实现滨水视线最大化,保证南北朝向,利用了基地上的历史建筑和工业建筑遗产,考虑灵活性和满足国际化生活的要求。

在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规划的面积约15ha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将展出各国城市的实验性实例,由南至北将形成主题区域,系列展馆和模拟街区三个功能区域,建筑面积约12万m2。南区包括主题馆和新建的名为“全球城市广场”的主题广场,原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改造成名为“城市未来馆”的主题馆。中区将利用改造后的老厂房,形成城市最佳实践区的4组展馆,展示领域包括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北区将建成一个模拟生活街区,采取实物展示方式,展示城市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有逼真的模拟城市街区,让参观者体验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具体的最佳城市实践案例,在世博会这样的国际盛会上加以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约80个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入选并确认参展,其中包含14个实物展示案例、30多个展馆展示案例以及30个其他展示案例。这些案例的展示领域主要包含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等。例如英国伦敦的零碳馆、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帐篷城、西班牙马德里的“竹屋”和“空气树”生态住宅、丹麦奥登赛的“自行车的复活”,法国里昂的城市照明,以及德国的汉堡、杜塞尔多夫,不来梅,巴西的圣保罗,土耳其的伊兹密尔,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威尼斯,瑞士的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中国的香港、台北、成都、西安、宁波等将提交展示方案。

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世博会现在和未来各项成就创新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实例,上海将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展示区展出智能化生态实验住宅”沪上・生态家”。

在世博园区的浦西E片区,还设有企业馆,共有18个企业馆,其中包括上汽,通用企业馆,石油企业馆、信息通信企业馆,中国人保企业馆,中国船舶馆,可口可乐企业馆、上海企业联合馆、国家电网馆、震旦企业馆、中国航空馆、太空家园馆,万科馆、中国铁路企业馆、日本产业馆、民营企业联合馆、韩国企业馆、远大馆等。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展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继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后,充分表现当代世界建筑的实验场。42个国家馆集中了各国建筑的精华,通过设计竞赛,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一方面通过展示策划诠释世博会的主题,另一方面探索各自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寻求如何使中国人民以最佳的方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从而予以充分的表现,这次世博会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除42个国家馆外,还有42个租赁馆和11个联合馆。在世博会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展馆在历届世博会上一直以新材料和新技术表现了新的建筑理念。

由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阿联酋馆仿佛是一件精雕细凿的工艺品,可以整体拆装的建筑披上一层玫瑰金色,展示阿联酋正在实施的面积为600万m。的马斯达尔生态城市的建设。阿联酋馆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故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先人想出特殊方式解决困境的经验,学习先人如何将新鲜的水送到沙漠殖民区,如何不用电力或其他能源而让房屋凉爽的方式。展现如何保存本国文化美好的部分,如何与”未来的城市”概念相结合。

历届世博会的印度馆均体现了印度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城市与和谐为主题的印度馆造型模仿印度16世纪艾哈迈达巴德的西迪,赛亚德清真寺,汇集了多元宗教特色。赤红色的中央穹顶造型的灵感来自公元1世纪时期印度著名的桑吉大堵波,象征着“万象和谐“。展馆应用了大量的植物材料,如竹子、草本植物等,大部分建筑材料均可以再利用。

澳大利亚馆通过探讨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展示澳大利亚自然风光,向参观者呈献作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的澳大利亚如何缔造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以“自然之城:憩息于天地之间”为主题的新西兰馆由建筑师沃伦和马奥尼设计,钢结构的主体建筑为展示提供了灵活空间,宽大的屋顶花园通过浓缩的园林景观展现大自然的风貌。

建筑面积达6140m2的美国馆的主题是“2030庆典”,展示了可持续发展、团队精神、健康生活,奋斗和成就。

平面呈C字形的加拿大馆的主题是“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由SNC-兰万灵国际设计公司(SNC―LavalinInternational)设计。展馆的中央是一片开放的充满戏剧性的公共广场,成为加拿大馆的建筑构思。公共广场象征着加拿大理想城市的形象:创造性、包容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呈高低起伏状枫叶形象的展馆由三幢大型几何体建筑组成。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墨西哥馆的主题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被喻为“风筝森林”的墨西哥馆由SLOT建筑师事务所(SLOT Architects)设计,展馆建筑是个敞开式的半地下建筑,呈斜坡状的展馆顶部是绿色的“风筝广场”,数百片色彩斑斓,高低错落的风筝形的面板仿佛放飞的风筝,风筝在墨西哥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成为中国文化和墨西哥文化连接的纽带。

由WWA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波兰馆以民间剪纸艺术的方式展现波兰的传统精神,以隐喻而不是直白地表现民族风格。镂空花纹的墙面让室内充满阳光,同时注重白天和夜晚的外观,在夜晚的华丽多彩的灯光下产生生动的装饰效果。

北欧各国展馆在世博会上历来有优秀的表现,由丹麦BIG建筑师事务所(Biarke lnqels Group)设计的丹麦馆的主题是: “梦想城市”。丹麦馆宛若一个童话世界,作为自行车和步行的交

通枢纽,让人们体验丹麦的城市生活。

被称为”冰壶”的上海世博会芬兰馆属于中等规模,通体呈白色,冰清玉洁的形象象征着冰雪覆盖的大地。 “冰壶”在芬兰语里是“Kirnu”,英文是“Giant’s KettIe” (巨人的水壶),Kirnu代表着冰川时代芬兰南部的特殊自然现象,成为赫尔辛基的JKMM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建筑师的灵感源泉。芬兰馆的造型仿佛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市,海岛,礁石的形象和25 000块造纸厂的废料木板和塑料拼接成的鱼鳞交相辉映。建筑利用了自然通风和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是一座环保建筑。

建筑面积为5 580m。的德国馆的主题是“和谐城市”,外形源自对平衡的思考,建筑师是来自慕尼黑的施米德胡贝和凯因德尔建筑设计公司(Schmidhuber+KaindI)。有三个看起来像是漂浮在支撑结构内的空间体,另外还有一个形状像锥体的“能源中心”,立面采用薄膜。展馆仿佛是一个可以进入的,没有定义内外空间的雕塑,同时考虑到让世博广场和毗邻的景观能流畅地与德国馆衔接。

法国年轻的建筑师雅克・费里埃(Jacques Ferrier)设计的法国馆的主题是“感性城市”,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的内涵。法国馆是本次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之一,4层建筑的外观简洁明了,以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用现代手法诠释法国古典园林,同时又借助园林与中国文化相联系,喷泉,水上花园等构成了一个宁静安详和清新凉爽的世界。费里埃曾于2006年参加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征集,对上海的城市环境有比较深刻的理解。IRB设计师事务所(Integral Ruedi Baur),TER园林设计所和乔治,塞克斯顿灯光设计师(George Sexton Associates)共同参与设计。

建筑师将等候区设在展馆的庭院内,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置身于法国园林内,自动扶梯缓缓地将参观者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参观者可以透过玻璃欣赏庭院,参观路线的另一边则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通过一些法国老电影片断或现代法国的图像,阐述城市生活的印象。展馆顶层设置一座精致的法式餐厅,展现法国厨艺的多样性。穿过餐厅,慢步于屋顶的法式花园,可以观赏浦江美景。

荷兰建筑师约翰,科尔梅林(John Kormeling)设计的荷兰馆取名“快乐街”,建筑师从上海的城市高架路,外滩中心的发光屋顶得到启示,把这些元素用在设计上,中央建筑物顶上的花瓣造型又仿佛荷兰女王的皇冠。快乐街的形状呈螺旋上升的8字形步行道,长370m,宽5m的步行道将27幢独立的雕塑状的建筑物串联起来,既方便参观路线的组织,又迎合中国人的观念。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挪威馆的建筑师是斯韦勒-费恩(sverre Fehn),他曾于1997年荣获普里茨克建筑奖,历届世博会的挪威馆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上海世博会的挪威馆占地3 000m2,以“挪威,大自然的赋予”为主题参展上海世博会,展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模型树的原材料来自木材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通过屋顶的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能源自给。

瑞典馆有3层,由4个相互链接的建筑物组成,其中包括一个1500m2的展览区域。展示“城乡互动”的瑞典馆由瑞典SWECO公司负责设计。馆内设有咖啡馆和精品店。瑞典馆的建筑式样采用的是传统的城市建筑,建筑外型突出展示木材是如何应用于现代建筑领域的,以及如何选用适当的材料来实现节能。

瑞士馆总面积为2410m2,建筑师是来自巴塞尔的布赫纳和布林德勒(Buchner&Brundler)建筑师事务所,从空中俯瞰,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金属面层外依附着大量植物蛋白物质材料的光电媒质,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体现了环境保护的理念。

西班牙米拉莱斯,塔利埃布建筑师事务所(MiraIIes Tagliabue EMBT)设计的西班牙馆的主题是”通过科学和技术创新来重塑城市社区”。建筑师力求将展馆的设计摆脱传统盒子型的式样。篮子形状展馆的设计打开了向天井的通道也便利参观者的流动。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天然和可持续性环保的,展馆的外墙由藤条装饰,钢管材料作为整个篮子的建筑结构,自然光线可以通过藤条和钢结构直接透入展馆内。造型像一个可以包容各种文化的绿洲竹篮,以西班牙传统柳条编织手工艺展现建筑的曲面造型。西班牙馆的主创建筑师贝妮代塔・塔利埃布与她已故的丈夫恩里科,米拉莱斯(Enrlc MiraIles)共同创作了许多具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