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物馆汇报材料

博物馆汇报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3 20:08:11

博物馆汇报材料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1篇

文保所的日常工作

一、文物的征集

通过电视台、电台向全市公开征集文物的公告,并将纸质公告张贴在全市境内的每个村庄。

征集到了文学家边汝元等明、清墓志3方;任邱县知县林穗德政碑等石碑3通;石门先贤仲子祠等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清代残碑2种。

二、接收文物捐赠

三、文物遗址的保护

为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和“保护范围界桩”。其次为全市境内的八处县级文物保护单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作了保护标志及说明牌,完善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并且落实了文物巡查制度,定期对文物遗址进行巡查。对鄚州南城门的墙面进行了清理,对上城台阶进行了围栏防护。

四、文物遗址调查

在张云霞局长的带领下,完成了对全市各乡镇172处遗址的实地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各遗址的保存现状。

五、配合上级文物部门工作

先后配合省考古队完成了后赵战汉遗址和东大唐宋遗址的两处发掘工作。

六、可移动文物普查

对文保所及档案馆的馆藏文物进行了调查登记,并上传文物图片于全国文物信息平台,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七、文物保护宣传

先后数次在市区及哑巴庄等有重要文化遗址的乡镇村庄发放宣传材料,进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

四大工程

一、博物馆展陈大纲的撰写

综合馆的大纲撰写,通过多次与省博物馆界专家的学习沟通,确定了博物馆以古城、水城、油城为主题的展陈定位,并向展陈设计公司提供了馆藏文物信息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大纲现在撰写中。

冀中抗战纪念馆陈展大纲的撰写,通过积极与省委党史研究室联系,完成了冀中抗战纪念馆陈展大纲的撰写,并就大纲陈展内容举行了省内外专家的讨论会议。

二、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目前,任四井、思贤行宫遗址等七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资料整理完毕,等待上报。鄚州及古州古城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料也已整理完毕,在明年三月份前上报省文物局。

三、文物资源分布图的制作

对原有的文物分布图进行了修订,并新增了黄子华烈士墓、乾隆行宫等遗址十馀处。现在已经进入第三次修改稿,即将完成。

明年工作计划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2篇

总有一些建筑需要直面历史的追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是这样一个建筑。

中国馆的设计、建造的当下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全球化浪潮洗礼的时代:正是新中国历经近代战乱后国力上升,民族精神复兴的时代;正是商品经济推动着社会迅猛变化与发展的时代;正是科技的进步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双刃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潮高涨的时代。

设计的过程伴随着对这样两个问题的反复追问:一个是设计如何包容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另一个是呼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观与时代性,这个建筑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各国来宾的面前。

面对时代的追问,中国馆的设计给出的是一个鲜明而综合的答案:追求中华文明伟大庄严的整体表达,同时也营造了大片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世博会园区最高的建筑矗立在黄浦江畔,同时又承担起世博会信息公布屏幕和世博园区全景俯瞰装置的功能;通过中国红的色彩展现出自远古燃烧至今的中国热情,又在建造上以层层出挑、挑战重力的造型显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与美学:以上下分区、垂直城市的组织模式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对建筑领域的高层展厅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凝聚中国元素与时代特色的设计构思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汇聚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全球性盛会,也是一次中国人展示自身气度、智慧和力量的百年盛事。

中国馆设计场地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场地东侧、南侧、北侧分别为规划道路红线24米宽的云台路、南环路、北环路;西侧规划道路红线40米宽的上南路。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建筑总用地面积7,14公顷,用地范围内场地平整,轨道交通M8号线在基地西北角地下穿过并通过地铁周家渡站与场地内建筑连接,规划磁悬浮轨道在南面经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个部分组成。国家馆和地区馆总建筑面积160126平方米(含9008平方米的建筑出挑室外投影面积),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687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3252平方米。中国馆的国家馆与地区馆将作为世博园区核心建筑物之一,永久保留。

世博会期间,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地区馆将给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的成就。世博会后,国家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主题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在城市结构上,中国馆将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地标式建筑,依靠其巨大的体量、居中的位置,提供一个鸟瞰黄浦江畔、世博园区的观景装置,体现结合中国元素与时代特精神的多视角的设计意匠:

架空升起

为凸显世博会城市主题与建筑的公共性特征,设计在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同时,直面城市用地紧张这一突出问题给出了姿态鲜明的回应。国家馆架空升起、层叠出挑、创造出由前广场开始、到9米架空平台及13米标高“新九洲清晏”屋顶花园的连续城市广场空间。给参观者与市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多元的公民活动场所。架空升起的布局使国家馆主体形象壮观大气,整体有力,并与中国传统礼器“鼎”建立起某种联系。四组巨柱(18.6米×18.6米)托起上部展厅,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形成一个提升人类精神的体验场所。

垂直街道

设计关注观众的竖向活动,针对上下分区、高层展厅的布局,以四个竖向交通核充分连接地区馆、国家馆与架空层。国家馆分内外两个空间:内部为三层展厅,展厅外部更是设置了外圈观景坡道(8%坡度)、定点快速扶梯两套竖向参观交通系统,满足功能需要与观众的可选择性。外圈环绕的观景坡道结合倾斜的玻璃外墙,让观众在参观完展览之后,于购物、休闲的时候可全景俯瞰世博园区,使中国馆同时具备了观景装置的功能。中国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建筑,更成为一系列复合的垂直街道。

红色肌理

中国馆设计中一直面临的一大课题是“中国红”外墙挂板的确定。面对这个课题,上海世博局组织了有各类专家(建筑、材料、色彩、幕墙、灯光等)组成的技术顾问组对联合设计团队的方案进行了评审及样选。首先是肌理板的确定,设计组在“整体、陌生、历史、当下、构造、造价”的设计指引下先后做了多种红色外墙肌理、材质方案的比较(一)传统的图案,动态纹理的双层彩釉玻璃,(二)利用孔洞密度变化的穿孔板:(三)传统工艺随机组合的红釉瓷片 (四)手工编织质感的金属网纹材料:(五)极具来来感及朦胧感的聚碳酸脂板:(六)带有折扇纹/传统屋面纹的铝板等。通过多轮比选及三次样板试验,6号方案因满足了整体、庄重、历史的特质而获确认,为保证板材(1.35米×2.7米)的平整度,最终选用0.8原肌理铝板+20原蜂窝铝板的复合做法。

中国红一直是一个模糊的红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表达朱砂、辰砂、朱红、朱嘌等等:故宫的太和殿所展示的“红”也达五种z多。在做了整体色彩分析之后,设计团队接受了中国美院教授的建议方案

“中国红”以有微差的多种红色组成整体效果,以“和而不同”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中国馆的“中国红”最终确认为四种红色的组合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由深到浅,以增加整体“中国红”的层次感、空间感。

层叠出挑

国家馆的构成方式吸取了中国传统城市的营建法则、构成肌理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架体系、斗拱造型的特点,以纵横穿插的现代立体构成手法生成一个逻辑清晰、结构严密、层层悬挑。以2.7米为模数的三维立体空间造型体系。这个体系外观造型上整体、大气、有震撼力:内部空间构件穿插、空间流动、视线连通,满足现代展览空间的要求,结构上也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学美感。

国家馆采用钢筋混凝土简体+组合楼盖结构体系。利用楼、电梯间设置四个18 6米×18 6米的落地筒体作为抗侧力结构。筒体除承担风荷载及地震作用外,还承担全部竖向荷载。依建筑外立面的倒梯形造型,没置了20根支承于混凝土筒体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斜柱,为楼盖大跨度钢梁提供竖向支承

满足了室内没有柱子的大空间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展厅采用密肋钢粱混凝土板组合楼盖。为控制楼层净高,方便暖通等管线的铺设,采用焊接工字型蜂窝钢梁,梁间距3 6米,楼板厚度一般为130毫米。配合建筑立面设置2.3米×2.3米的空间钢桁架承担幕墙、部分楼面荷载以及风荷载,满足了“斗拱壮层层出挑”的建筑立面效果。屋盖主粱采用钢桁架,桁架上弦贯通整个屋盖,使拉力的平衡更为直接。

地区馆大跨度展厅地面以上仅一层,但层高达13m,柱网达36× 27米,且屋面荷载较大(覆土厚1米),柱最大轴力标,佳值达37000kN。

采用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的圆钢管混凝土柱+钢桁架组合屋盖结构。为改蔷结构的侧问刚度

于展厅同边合适的位置设置了斜支撑。

九洲清晏

地区馆屋顶平台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在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在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动。此平台上的屋顶花园式主体国家馆的重要衬托,也是上海市最重要,最大规模的屋顶景观场所。地区馆屋顶花园立意于圆明园九洲景区(常以其中心“九洲清晏”概称)之形制。“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其形制乃以碧水环绕的九个岛屿象征疆土之广袤,以分布于其上的不同景观代表山河之瑰丽,此形制恰好与地区馆屋顶花园身份相符。

地区馆屋顶花园命名为“新九洲清晏”,其主要设计策略有:(一),承园治之道,继承以“九洲清晏”为代表的我国“园中园”式的集萃园林传统。(二),格博今之物,依地势与气候把典型景观分类,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区,环绕在中国馆的主体国家馆周围,组成一幅中国当代环境景观矩阵。(三),载沪申之观,地区馆屋顶花园本身既是景观,又是观景台,可从此看到国家馆主体,世博园区和上海浦江的景观。

生态节能

生态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渗透到整个中国馆的设计。国家馆的形体本身就是一个自遮阳体形,经过计算,5月~10月除早晚外,其余时段阳光均无法直射室内,而在较冷季节则相反,阳光能较好地投射室内,更好地满足节能要求;自然通风的架空中庭空间系统使公共活动空间获得良好的热舒适环境;屋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方阵,供给地方馆屋面水循环系统、水喷雾系统设备以及部分展厅照明用电;地方馆屋面的流动水膜、绿化屋面及喷雾系统可以大大降低室内及架空层空间的温度: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冰蓄冷技术实现用电的移峰填谷。

公众关注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从2007年4月开始的全球华人设计竞赛开始,中国馆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就受到华人社会的关注。这已经不仅是建筑设计,而成为一个公众事件;推动设计走向的也不仅是业主和建筑师的意愿,而是社会各界共同意志的参与了。

经过两轮全球华人设计竞赛以后,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进行中国馆的设计工作。国家馆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国器”方案为主,地区馆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的“叠篆”方案为主。联合设计团队推进中国馆定稿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经过数十轮的修改与汇报,设计最终落实为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中轴统领、坐南朝北、主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形成以“东方之冠、世界舞台、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传承开创、鼎盛中华”为理念的定稿方案,并于2007年12月18日举行了开工典礼。

由于世博会开幕倒计时的时间压力,客观上中国馆项目是在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状态下推进的。设计面临着来自各方面不断涌现的需求或限制,随之不断的修改和调整,例如在与布展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交流后,为了满足布展方面对平层大空间的需求,设计修改了原方案在国家馆中部设置“天地沟通”的立体中庭空间和周边布置错层叠落的系列展厅的布局,变成中间是三层大平层展示空间和周边是观景坡道的布局,把国家馆这座全区最高的建筑转化为世博园区的鸟瞰观景装置。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3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我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文物行政部门管理和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机构等文物单位。

第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包括中央财政补助我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省财政设立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两部分。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管理。

第四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地方政府解决确有困难且符合本办法规定使用范围的项目,可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

第五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分配和使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和“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和挪用。

第六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应接受财政、文物、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七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

(一)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保护和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二)经批准的重要考古项目的调查、抢救性发掘、资料整理、报告出版;

(三)省级博物馆馆舍、重要文物库房的维修;

(四)三级以上(含)珍贵文物(标本)征集;

(五)三级以上风险单位的安全技术防范、消防;

(六)重要出土文物和馆藏珍贵文物的科技保护;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支出内容:

(一)文物维修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勘测费、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人工费、监理费、维修资料出版费、管理费等;

(二)文物考古调查、发掘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调查勘探费、测绘费、人工费、出土文物修复费、考古遗迹现场保护费、占地补偿费、报告出版费(含资料整理费)等;

(三)博物馆馆舍、文物库房维修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

(四)文物征集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文物(标本)收购费、采集费、捐赠奖励费、调查鉴定费等;

(五)安防、消防项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费、设备器材购置费、材料费、监理费、管理费等;

(六)文物科技保护项目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论证费、试验费、人工费、专用药品药剂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聘请专家费等;

(七)经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其他开支内容。

第九条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应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三章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条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和省直文博单位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各县(市)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时,需经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提出申请。

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报的不予受理。

第十一条申请单位应于每年6月30日以前,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报送下一年度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请和相关材料。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相关材料,包括《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书》(格式另发)、《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一)以及其他必要材料。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报送。以上申报材料均包括文字、图片等书面材料和软盘。

专项项目预算编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的原则。有预算定额的,按定额计算;无预算定额的,按概算工作量和费用构成计算,各种取费按有关规定计取。预算作为竣工财务决算验收的依据。

第十二条根据《*省省级预算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省财政厅、省文物局对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建立项目库进行管理。编制年度预算时,省文物局按照本年度工作重点和有关要求,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经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部门预算。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下达省文物局执行。

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共同审核汇总后,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

第四章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按进度拨款、年终核销支出、项目完成后结报”的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各市财政局、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地使用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十五条确定后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下达预算批复或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下达专项补助经费的通知,结合项目实际实行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或拨付部门。对使用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大型项目,根据地方资金的到位情况,结合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次拨付资金。

第十六条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收回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同意,可以调剂到其他项目,优先调剂到该项目单位的其他项目使用。

第十七条如遇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更已批准项目或内容的,由申请单位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报省财政厅或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调整或变更。

第十八条年度终了,项目单位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应向申请单位报送《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表》(格式见附件二)。申请单位于每年1月31日前,将《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格式见附件三)报省财政厅、省文物局(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使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按国家规定的格式依照上述时间和程序上报。

第十九条各项目单位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支出的内控制度。

第二十条项目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的收支核算。每项专款应客观真实地单独核算。一项专款包括若干子项目的,还应对子项目进行单独核算。明细核算科目应按规定的支出内容设置。

第二十一条项目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出具项目总结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由市文物行政部门行文上报省文物局,抄报省财政厅(省直文博单位直接报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或国家文物局直接组织验收)。对重点项目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或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业务和财务评价。

第二十二条项目单位应将有关项目的申报文件、批准的设计方案和预算、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竣工决算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结论和审计结论等相关资料立卷妥善保管。

第二十三条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省级补助项目,在收到拨款后半年内无故仍未开始实施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对该项目予以撤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他项目使用。

第二十四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暂缓拨款或不予拨款,并责令其停止施工。

(一)没有按照批准的方案、项目内容和预算范围使用经费的;

(二)被查明为虚报补助项目的;

(三)地方承诺的资金没有到位的;

(四)其他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应暂缓拨款的项目。

第二十五条使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将分别给予项目单位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项目、收回补助经费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或设计方案的;

(二)虚报补助经费预算的;

(三)挪用专项补助经费的;

(四)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的;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4篇

一、档案联合编研主体的多元化

(一)多元化的编研主体

从主体构成来看,联合编研的主体包括档案部门、社会组织甚至是公众个体。由档案部门唱“独角戏”而把社会公众排除在外的编研是一种“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档案编研造成编研成果与社会需求间的巨大鸿沟,不利于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由单一档案部门转变为多主体联合参与,将成为新时代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将从事不同职业、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思维的公众调动起来,赋予他们自由参与的权利,同时,不同组织机构(如档案中介、信息服务中心、社会团体等)在编研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发出更加多样的声音。

从主体素质来看,来自不同I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编研主体,除档案素养外还可能具有史学素养、传播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历史学家、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档案编研工作注入新活力。

(二)各主体间的协调互补

联合编研需要形成档案部门、机构组织及社会公众间协调互补的良性关系,使各参与主体都能够发挥所长。

1.档案部门的引导作用。档案部门不再是编研工作的唯一主体,其在编研工作中的绝对权力遭到分割,成为联合编研中的重要一环,起着凝聚各种力量、推动编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引导作用。

2.机构组织的纽带作用。机构组织参与编研是公众力量与档案部门交锋的结果,一方面,部分机构组织承担着档案部门所不能完成的编研任务,在编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机构组织是个体利益诉求的“发言人”,力量薄弱的普通公众可以结成团体或协会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3.社会公众需求的释放。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档案意识的提高,人们要求多样化且独具特色的编研成果,这就需要档案部门把更多的权力交给社会去博弈。公众通过网络志愿服务、档案众包等形式参与到编研工作中,释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档案利用需求。

二、档案联合编研客体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档案联合编研的客体即档案编研对象,除档案部门的馆藏档案外,还包括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保存在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源,换言之,除体制内的官方档案,涉及人们经济、文化、科研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档案都将成为重要的编研素材。

(一)编研素材的广泛多样

档案编研素材由单中心(馆藏档案资源)向多中心(社会信息资源)扩散:从形成领域来看,口述历史档案、民生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社群档案、家庭档案、家谱档案、社交媒体档案等扩大了编研素材的范围;从载体类型来看,照片档案、音频档案、视频档案等多媒体档案丰富了编研素材的形式。

一方面,联合编研可以立足于各区域、各民族的特色档案,与当地的人文特色结合起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如根据广西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编纂而成的《壮族历代史料荟萃》《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瑶族过山牒文汇编》,立足于贵州水书编纂而成的《水书・秘籍卷》《水书・婚嫁卷》《水书・阴阳五行卷》;另一方面,联合编研要密切关注社会各方的利用需求,追踪重大事件,把握社会热点,使编研工作以“开放”的姿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央档案馆电视专题片《共和国的脚步》和上海市档案馆百集系列专题片《追忆》的成功,离不开编研主体对社会热点的准确抓取。

(二)档案资源的共享整合

最新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58641.70(万件、万卷),仅综合档案馆就藏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档案资源,这还不包括大量散存在社会组织或个人手中的档案。如何开发和利用海量的档案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档案联合编研破除了档案部门间、档案部门与组织机构间、档案部门与社会群体间的资源壁垒,力图形成各层级馆藏资源的共享、地区间档案资源的共享、体制内外档案资源的共享、国内外珍贵档案资源的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为充分挖掘档案信息的价值创造条件,以便形成满足人们需求的编研成果。例如,上海市图书馆保存的盛宣怀日记和名人手稿,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的鲁迅先生重要文献,在整合基础上采取联合出版或举办专题展览的方式,反映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轨迹,对传承社会记忆、重塑社会性格具有重要意义。

(三)涉及更加复杂的法律问题

早在1991年,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就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应采取自编、与有关单位合编、委托有关单位或个人编辑等形式,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纂出版工作,有计划地配合社会需要和各种纪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公布档案。”编纂出版档案成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一环,档案联合编研涉及编研主体的联合和编研客体的联合,多方的协调与合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法律问题,例如著作权的归属问题。新的《著作权法》对编研成果的著作权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上述条例对编研对象、编研主体权限和编研成果形式做了规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侵权现象的发生,维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但是,对分散在组织机构、社会群体和个人手中的档案进行编研,需要更多地关注隐私权和知识产权,尤其是涉及组织形象、个人尊严的档案。

三、“大编研”的档案联合编研模式

打破档案部门“以我为主”的编研模式,实行横向和纵向多方位联合的“大编研”模式。

(一)横向联合模式

档案的横向联合编研以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为前提,是一种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其他平行部门(包括档案领域和其他领域)共同参与、职能互补的编研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与同级档案馆(室)联合。综合档案馆可以与各专门档案馆(室)、部门档案馆(室)联合编研,立足特色馆藏,共享档案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编研成果。中央档案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20余卷)。上海市档案馆与自治区档案馆联合举办了“走进――来自档案馆的精品”的展览。

2.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联合。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是留存人类历史、提供信息服务和延续人类记忆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与图书馆和博物^的馆藏在资源性质上具有相关性,在资源内容上具有交叉性。这些文化事业机构间的联合能够减少重复工作,提高编研的效率和质量。我国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曾共同参与国际敦煌项目,制作了丝绸之路地名规范数据库、敦煌吐鲁番学者档案数据库,并成功举办了网上专题展览。

3.与出版社、影视栏目等传媒机构联合。档案编研是系统、主动地向社会进行信息传播的工作,档案部门与传媒机构强强联合,开发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成果,更贴近人们的心理和情感。2016年3月,天津市档案馆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市档案馆的丰富资源和出版传媒集团在文化推广方面的优势,联合推出了《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化进程实录》《日本在津侵略罪行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与天津史料汇编》《“北四行”档案史料系列选编》《船王董浩云在天津》《天津老商标》等一批档案史料典籍和大众文化精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此外,档案部门还与影视栏目合拍了集文字、声音、影像、图片、动画和音乐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影片,《一号机密》《新四军》《青岛要塞》《共和国的脚步》就是其中的典范。

4.与各地高校等教育机构联合。面对社会影响力大或研究性较强的编研课题,可以充分借助高校优质的专家人才,形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编纂与研究相结合的编研成果,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了深入挖掘西安市档案馆深藏金匮的珍贵历史档案,合理利用西安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化档案文献编研内涵,西安市档案馆与西安文理学院开展有偿联合编研工作,联合编撰了《西安火柴工业》一书。

(二)纵向联合模式

档案的纵向联合编研包括国家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间的联合,省级、市级、区(县)级档案馆间的联合,突破馆藏档案资源的局限,使编研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各机构间档案资源的互通互补。由于市、县级档案馆的编研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经费上都稍显薄弱,纵向联合模式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河北承德市档案馆和县级档案馆进行了联合,将市县档案馆所藏32万卷档案中的珍贵、重点档案案卷目录分类汇集,编辑完成《承德市县档案馆馆藏指南》,使利用者能够便捷地查询到全市11个档案馆的馆藏情况,实现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三)国内外联合模式

前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曾指出,“档案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事业需要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密切合作。”档案的联合编研在国家间同样适用,尤其在解决珍贵档案散失海外的问题时。对于一些暂时难以收回原件的档案,以联合的方式出版编研著作或举办专题展览,起到了填补历史空白、维护历史完整的作用,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的和尊严。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5篇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镶金玉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 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 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 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 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 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 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 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 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 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 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精品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6篇

一个人用记忆守住余生,一个民族用档案记录“前生”,当然我们对于前生的定义有很多,而很大的一部分是历史以及这个国家和民族,在被后世人所回看的昨天从而所展望的东西。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决定,决定以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所以,国家档案组织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场馆中收集了部分的珍贵历史档案,精心汇编成了《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这一网络视频,该视频一共七集。

对比艺术影像和档案影像,艺术影像从字面上来理解无疑是运用了艺术的手法,纵观大多有关战争题材的艺术电影,在剧中大多的情节都涉及情感,从而对整个影片达到升华,而档案影像却是最真实记录历史,用图象的本质,还原事物本身客观性。档案影像最大的有点就是毫无保留的将事实展现在人类的面前,用于追忆,缅怀,以及仰望未来,以达警醒世人的目的。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心中感慨不已,特在此从档案文献编纂学的视角对该视频作以下几点评价。

第一,从档案文献的挑选的角度来说,《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的视频选材的十分的有意义,也严格的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档案文献编纂过程中,选材是关键性环节,只有仔细研究,分析档案文献,正确的判断它的价值,才能保证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质量。视频内的资料都源自于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档案。档案可谓是社会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纽带,具有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功能,对档案内容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和挑选时,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使选入汇编的档案真实可靠地反映历史本来面貌,这就要求编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自实际的史实出发,从具体的档案着手。视频通过真实的,当时日军自己拍摄的照片,日本的记者的报纸文摘报道以及当时部分日本军官对于自身罪行的阐述,外籍第三方人士的日记,证词以及视频影像资料以及当时身陷困境的中国人民耳闻目睹的真实场景的口述等档案资料,编辑成了这7集珍贵的视频,这无疑是最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日军的残暴的侵略行为,也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档案文献编纂将南京大屠杀的档案资料在得到系统的整理分类与编研过后得到更加有序直观的表现,使之更加立体的展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戳破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史实的谎言,使世人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第二,从档案文献的编辑角度来说,该视频的编排十分合理并且遵守档案编辑的存真,求实,慎改的原则。档案文献编排是要把汇编内的档案文献编辑成为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使得汇编内的档案文件能够系统地反映档案文献编纂主题的内容,否则,就不能够系统完整地表现出档案文献所要表达的主题,档案文献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视频当中,第一集系统概括了所汇编的内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然后再详细地分别叙述其余6个部分的内容,系统完整的将内容得到合理编排。从这六个部分的视频来说,分别叙述了日本方面当时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南京国际安全区人员形成的材料,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慈善机构埋尸纪录与被害者坟冢的照片,对南京大屠杀罪行的调查证词以及日本战犯供述与侦讯总结意见书。国家档案局按照档案文献的来源或形成机关将其分类,并按与当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相关程度排序。如此看来,编者虽不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却也能令读者了解南京大屠杀的事发经过和事后结果,安排严密,逻辑清晰。

第三,从档案文献的查找的角度来说,该视频遵循了全面查找,宁多勿漏,博约得当的原则。全面查找能够为丰富档案文献的内容以及创造雄厚的档案文献材料基础奠定基础,不会出现档案编纂的内容单薄无力的现象。该视频广泛的发掘材料,从全国各处找寻资料,为视频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资料都源自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具有权威性的档案馆,不仅档案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并且使得资料的权威性与真实性得到充分的保证。从视频公布的内容上来看,不仅从日军特务班报告书、目击者程瑞芳日记等方面的材料,又有关于日军拍摄的暴行照片、受害者坟冢照片以及报刊报道的材料,还有关于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实景视频材料。从其资料所涉及的人物及地方来看,既有日本方面形成的材料,又有南京国际安全区人员形成的材料。从其档案资料的形成来源来看,既有中国共产党主板的报刊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报道资料,又有慈善机关埋尸记录与被害者坟冢照片,还有对日军南京大屠杀案罪行的调查与证词、判决书等方面的材料。从时间上来说,既有南京大屠杀时期形成的当时资料,又有后来对南京大屠杀案罪行的调查资料,以及后来日本战犯的相关供述资料。从其资料的形式来说,既有文字资料,也有照片和视频资料。这些材料既有国内的,又设计外国,数量繁多,涉及面广,可谓琳琅满目,令人信服。我重新的审视了关于档案的影像记录,档案影像是赋予照片平面化的立体面。换一个角度和立一个题面来说,如果没有约翰马吉先生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将之作为远东国际法庭审判日本侵略中华,以及对中国南京在日军进城后,开始对和平居民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连续6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数十万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遭到屠杀。这一影像以及约翰马吉先生出庭作证无疑是让全人看见日军的真实面孔,我们反对战争,战争所给予人类或是国家,名族的创伤也不是时间能够抚平的,我想,当伤害上升至名族的存活与否,也就是不存在所谓对另外国家过去的宽容。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7篇

按照国际展览局关于世博会应聚焦人类共同关注主题的要求,本届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五个副主题,要求参展者通过展示、论坛以及娱乐活动等形式,围绕“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等问题,开展主题演绎活动。

尽管全球都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各国发展程度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关注点及解决方案的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城市化的认识和对策上都是有差异的。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盛会更加精彩纷呈。

世博会主题是通过世博会展示、论坛和娱乐活动三大要素呈现的。

本届世博会的展区主要包括主题馆、中国馆(包括地区馆)、国家馆、企业馆以及本届世博会首创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主题馆:反映世博会主题的全球关注,它必须体现国际眼光和世界语言。根据世博会主题的概念体系,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从空间层面来看,首先是城市人,人是城市的细胞和灵魂。然后是城市生命,它关注的是城市本身,然后是城市星球,即所有的城市。从时间层面来看,我们既要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要展望未来美好的城市和美好的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五个主题点: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足迹和城市梦想。两条轴线的交点是城市生命,该原点正是本届世博会的核心主题。五大主题点组成五个主题馆,前三个主题馆设在B区,构成完整的一个主题馆,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位置,足迹馆即城市文明馆设在D区,梦想馆即城市未来馆设在E区。主题馆不仅要用世界语言综合反映城市化的世界潮流,而且还将体现主办方即中国人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因此,主题馆设计的难点在于既要体现世界语言,又要反映中国关注。

中国馆:位于A区,是根据中国建筑元素斗拱的形象设计而成的“东方之冠”。中国馆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通过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产业等内容,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热爱和平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中国馆采取这种夸张的建筑形式,是要表现斗拱在建筑上和文化上“承上启下”的深刻含义。

中国馆由主馆和各地区馆组成。各省市高度重视,调动本地区精兵强将参与地区馆场馆设计与开发的工作。地区馆集中在一个区域,它自然成为本届世博会区域文化的竞技场。

国家馆:世博会最精彩之处是各国家馆的展馆。一般来说,各国都比较重视国家馆的建设,将它看作是展示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的舞台。国家馆区犹如一个百花齐放的论坛,各国对城市化课题的关注和阐释的不同,促成了世博会展示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发达国家对城市化更为关注的是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展馆展示上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自建馆的形式进行展示,因此都力求在建筑外形上突出环保的主题,并在建筑材料上尽量采用自然的、可循环回收的材质。德国馆以“和谐城市”作为自己的主题。德国认为“和谐”就是要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和平衡,因此将平衡(Balance)和城市(City)两个英文词汇相加为Balancity,成为在本届世博会上首创的主题词汇,挪威馆以“自然之力”作为自己的主题,原来的题目是“挪威的自然”,后来改为“自然之力”,更加突出了将自然作为驱动力的概念。该馆外形由15棵“树”构成,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并可在展后再利用,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建筑弄潮儿中常常有荷兰人的身影。本届世博会荷兰馆的设计同样引人瞩目。该馆以“快乐之街”为主题,让参观者有一种坐上过山车穿梭于17个小型展馆之间的感觉,来体验城市发展理念,感受荷兰在空间、能源以及水资源利用上的创新成就。该设计表现了直线与曲线、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同时在户外空间利用上,解决了长时间排长队无效等待的问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租赁馆或联合馆的形式来展示,因此这些国家馆更注重展示的内容。我们从2002年肯尼亚、2004年巴塞罗那、2006年温哥华以及2008年南京举办的世界城市论坛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对城市化的关注更加聚焦扶贫政策和贫富差距等问题。2010年世界城市论坛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主题为“城市为所有人服务――缩小城市鸿沟”,说明该论坛更关注城市平等的问题。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各洲或各区域的关注点也有区别。如非洲,近年来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贫民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非洲各国在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方面,更加关心五个副主题中的“城乡互动”。为了给“早熟的”城市化发展降温,不少非洲国家把发展重心或目光转向农村。本届世博会上,几内亚馆推出“留住农村人口也是为城市发展作贡献”的理念;莱索托馆强调“农村实现有序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城市”;加蓬馆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均衡互补流动有助于保证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和各自的再生能力”;刚果(布)馆则以“一座与乡村毗邻的城市”的为主题,突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津巴布韦馆提出“成长点”的城镇化模式,介绍本国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立的具有城镇功能的“成长点”;尼日尔馆打出“控制城市扩张,推动城市发展”的主题,认为遏制农村向城市的盲目移民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各国递交的展示主题陈述报告中可以发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如厄瓜多尔等在城市发展上比较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他们认为在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的现实环境下,发展都市农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应成为城市发展战略之一。

一些拥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家更加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问题。比如,埃及馆以“开罗:世界之母”为主题,以“多样与和谐”、“多面之城”、“征服沙漠”、“千村之城”、和“千塔之城”为副主题,聚焦开罗这一千年城市,力求展示埃及人民如何以史为鉴致力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叙利亚馆以“古老城市,风采犹存――大马土革人居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为主题,突出大马士革和谐的人居建筑和环境,以叙利亚独特的人居方式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印度馆选择了“和谐城市”作为参展主题,该馆

将从印度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出发,展示印度城市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巴基斯坦馆以“基于城市多样化的和谐”为主题,通过拉台尔古堡等实物的展示,以及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比,来表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城市模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展馆,很多国家馆致力于展示形式的创新。如瑞士馆外部的幕帷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而且将缆车作为一种游戏元素纳入其中,它可以载着乘客直达馆顶,似乎逃离压力巨大的现代城市,来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阿曼馆采用了《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形式,让参观者游览辛巴达航海故事里的阿曼古城苏哈尔,到尼兹瓦古都,到现代首都马斯喀特,到将于2020年完全建成的蓝色城市,最后坐魔毯离开阿曼降落上海,这一游线向参观者生动展示了阿曼人对城市的独特的诠释。

不少国家馆将本国文化特色与城市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了回应世博会主题的目的,又起到了旅游推介的作用。如秘鲁馆把金字塔和食物作为展示的主要元素。他们认为金字塔结构有利于保存食物,同时金字塔形成了早期秘鲁城市的基础建筑。最新考古证明,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卡拉尔,是迄今为止美洲大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居住群。整个城市是围绕这6座金字塔修建而成的。参观者在游览秘鲁馆后一定会对秘鲁的文化尤其是食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国家馆都将世博会看作是文化营销的舞台。

企业馆:D区有16个企业馆。企业馆是以回报社会的形式参与世博会的。根据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企业是不能在世博会上进行包括广告在内的任何商业活动的。因此,企业也将根据世博会主题的要求开展主题演绎,也就是说在本届世博会上企业馆将聚焦本企业对城市化的理解和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城市最佳实践区:E区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提到上海世博会特色的时候说,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历史上首次由城市以其具体的最佳实践案例作为新的一员参与到世博会的创新型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个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它为来自世界各城市的代表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发展经验的平台。本届世博会将展示80个包括建设案例、展馆案例和其他案例在内的成功案例。

博物馆汇报材料第8篇

美籍华人建筑师,生于广州,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链接:大师作品

1956年-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中国台中市

1961年-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Boulder

1962年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1974年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68年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

1969年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

1969年- 1975年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Harbor Towers

1972年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1982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1986年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1990年中银大厦,香港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威斯纳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89年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2003年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德国柏林

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1997年,美秀美术馆,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2002年-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德国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2003年竣工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是贝聿铭大师的又一代表力作。由于新馆的选址夹在历史老建筑物及其环境的中间。因此,贝聿铭设计了一个“捕捉眼”,使新馆在体形上有一个吸引点,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军械库和新瓦赫的阻隔后面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