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物馆活动总结

博物馆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0:35

博物馆活动总结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 少儿教育 发展方向

一、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全体大会,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看教育被列在了博物馆众多目的中的第一位,美国迎接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报告(1984)也指出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从大的方面来看,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实施的,而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少儿教育的整体质量,甚至制衡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高度。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的博物馆学,还加大了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而且对增强博物馆儿童教育意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数量暴增,但是针对儿童的展览和教育项目却屈指可数。开展多种形式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能够很好地丰富我国的博物馆学,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儿童教育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博物馆宽松的文化氛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让孩子能够从最直观的感性角度去体会我国文化的魅力,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鉴赏力、交流力和创造力。博物馆应和学校、家庭紧密结合,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我国少儿教育的力度,促成我国少儿教育的新气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网。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对开发我国少儿潜力,积累博物馆少儿教育经验,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儿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若能在这个时期创造出适合儿童智力发展的环境,必能很好地促进少儿智力的开发和教育经验的积累。皮亚杰曾指出少儿教育的过程如果能伴随着接触实物、实际操作、参与互动等形式,就会有较高的学习情绪和成就感。博物馆就是通过一系列现代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接触实物和参与互动,从而使文化遗产和儿童的思维沟通起来。另外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东西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利用各种现代元素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能够很好地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博物馆未来观众群,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博物馆少儿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情况

当代国外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育的功能逐步增强,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愈发受到关注,下面针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

美国博物馆教育相对欧洲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却后来者居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向儿童开设博物馆的国家,并成立儿童博物馆协会为少儿教育服务。美国博物馆教育理论最兴盛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拉姆齐的《博物馆教育工作》、利普里的《神圣的园林――博物馆论文集》、维特林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及教育任务》等,这些研究成果都深刻讨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另外美国在该领域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著和网站(《Children’s Museum》《Museum And Children》、和博物馆网站)。有人曾说美国儿童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可见美国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意义。从侧重点来看,美国少儿教育更倾向于实践,提倡亲自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美国博物馆举办的“研究请君自己观察”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展览设置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

欧洲博物馆起步最早,它把展览作为基本的教育活动,将现代的讲座、科学实践探究、夏令营等形式融入到传统的讲解、宣传手册等教育形式中。欧洲博物馆的少儿教育力度是相当大的,像法国国有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少年是免费开放的,意大利大部分的考古、艺术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少年也是免费开放的。另外,欧洲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比较侧重科普,提倡参与其中的动手型展览。像德国科技类的博物馆大都使用实物吸引顾客参与其中,其中德意志博物馆还被称为“按电钮博物馆”(因大力提倡观众参与而得名)。

日本具有近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出现时间是比较晚的,大致可以把时间定位到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出现之后,虽然之前也出现过,如国立教育博物馆新馆。但是这仅仅是在形式上模仿西方,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功能。日本博物馆近年来也完善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利用博物馆教育提高本国青少年的素质。日本博物馆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对博物馆资料的研究,来挖掘资料潜在的价值,把研究和教育统一起来。仓田公裕在《论博物馆教育中》指出最好的博物馆教育就是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学习,博物馆的工作就是根据参与者的需要提供各种教育服务。

国外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研究总体来看来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普遍鼓励青少年亲自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国外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各具特色,但是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国内研究情况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快速增加,关于博物馆少儿教育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归纳。

理论层面的探索主要包含博物馆教育功能本身的探讨和博物馆少儿教育同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分析。截止2016年12月这方面的文章共有93篇(仅限知网上收录的文章),其中教育功能本身探讨的有76篇,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分析的17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讨大都涉及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因、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活动规律等,像严建强译的《如何开展博物馆教育》中指出博物馆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重点,尽可能地挖掘藏品具有的教育意义。博物馆少儿教育同教育学、心理学交叉分析的出现是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实践不断深入的结果,很多学者认识到博物馆少儿教育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它同其他学科是不可分割的。像陈卫平的《建构主义与博物馆教育》对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运用于博物馆教育中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博物馆可以通过情境、对话、合作来完成博物馆教育。

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实践研究相对较弱,直到21世纪才逐渐多了起来。很多博物馆学者也渐渐意识到博物馆少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始对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出路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吸收、引进国外博物馆的经验,像刘宁的《博物馆的花样巧心思――感受英国小学生的另一种“课堂”》通过介绍英国博物馆的“问题箱”“运动场”“手工坊”等案例,提出博物馆应该多花心思,运用各种形式来教育儿童。二是对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像武贞的《浅谈博物馆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以河北省博物馆近年来开展的少儿教育活动为例》以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有关品德、能力和文化教育的活动为分析基础,强调了博物馆教育在这三个方面对儿童成长的巨大作用。三是对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工作的探讨,像王娟、史吉祥的《河南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南博物院观众自然特征和参观态度的调查,为博物馆评估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国目前的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大都是孤立的,很少将博物馆少儿教育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2)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流程,很多研究都是就项目谈项目,缺少纵深剖析,而且项目的策划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流程,博物馆都是各自为战。(3)博物馆少儿教育的评估工作相对滞后,虽然有这方面的探索,但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削弱了博物馆少儿教育评估的权威性。(4)我国的博物馆少儿教育缺少自己的特色,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是在单纯的模仿西方,博物馆少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结合国外博物馆少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国内博物馆少儿教育的一些薄弱点,笔者对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加快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转变

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是指长期持续地开展某种类型的少儿教育项目,这种长期持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该类型教育项目的精炼创新。我国的很多少儿教育项目都是临时客串型的,在举办一次后就销声匿迹,很难造就精品教育项目的出现。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常态化转变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少儿教育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少儿教育其重要性,而且对促进该类型少儿教育项目的成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做到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的常态化,首先要系统的归纳少儿教育项目的类别,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固定时间段内项目举办预期效果和最终效果的对比,不断推陈出新、丰富项目内容,沉淀精品项目。其次要建立一支支撑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常态化运作的人才队伍。博物馆要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聘请、招募等形式建立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素质强又愿意致力于少儿教育的队伍。最后要完善少儿教育项目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制度,像策划、管理制度能很好地保证少儿教育常态化运作的秩序,评估、激励制度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帮助少儿教育项目不断创新。

(二)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

每个博物馆都不可能是一致的,都有展现其本土特色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为博物馆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博物馆少航逃也要紧紧盯住这些地方,逐步建立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博物馆少儿教育品牌活动。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很多都是单纯的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或者是国内教育形式的相互模仿,这种状况使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呈现出单调乏味的色彩,很难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处在早期阶段,模仿西方虽然不可避免,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毫无创新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物古迹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博物馆少儿教育要紧紧把握这一点,尽最大可能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融入到我国的本土文化之中,用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去滋养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发展,为其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液。我国有不少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像南海博物馆结合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祭祖敬老的风俗,举办了“我们的节日・重阳”之“爱与孝”贺卡DIY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传递了我国“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三)加大博物馆少儿教育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博物馆少儿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外延,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多的交叉重叠之处,尤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充分利用这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纵深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少儿教育,如果不尊重少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几乎不可能实现预先制定的教育效果。少儿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智特征。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少儿教育时,必须从少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出发,按照教育的相关规律实施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儿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博物馆认识到了这一点,探索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博物馆少儿教育活动,像南海博物馆根据儿童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心理特征,在中秋节利用嫦娥奔月的童话故事举办了“我们的节日”之“童梦中秋”月饼DIY活动。活动中用嫦娥、玉兔和吴刚之间的对话引发少儿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少儿对我国中秋节文化的理解。

(四)建立多样化的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

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对未知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会长期满足于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而是希望通过不一样的形式探索新的内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关系到少儿成长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少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很难做到利用单一的形式传达不一样的内容。再加上近年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原先很多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利用现代科技武装博物馆少儿教育已经成为不可转变的趋势。当然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也并不是只讲求场面的绚丽和色彩的花哨,必须要考虑到少儿教育需要遵循的规律,至于如何做到博物馆少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周婧景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提出了几个大的方向,一是加快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的转变,这是为适应儿童求异心理作出的调整。二是从封闭空间走向露天庭院,这是在利用大自然为儿童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三是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这点是针对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和时展提出的。博物馆少儿教育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走出去和社会各种机构合作,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完善博物馆少儿教育的内容。

(五)建立专属经验交流平台

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很多东西都不成熟,需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交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逐渐S富实践内容。建立专属的经验交流平台,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收纳国内外博物馆少儿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优化我国博物馆少儿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支撑,而且在具体的博物馆少儿教育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的在线经验交流,解答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从事博物馆少儿教育工作的人们提供一个经验取鉴和互补的公共平台。另外在信息化充斥生活的今天,建立专属经验交流平台,也是博物馆少儿教育适应时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现今,国外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经验交流平台,像美国博物馆教育圆桌组织,它是最早的博物馆教育专业组织,而且出版有自己专门的刊物――《实践模式》。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成立于1973年,致力于全球儿童利益的服务,为处于各个阶段的会员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平台构建的经验,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经验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服务博物馆少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藤奇霞.儿童博物馆教育模式与经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发展

1 引言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意义为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口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国际博协(C工OM)于1995年第18届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给出了如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为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我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定义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强调博物馆实物的论证和作教育工作及探讨学问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博物馆的内涵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C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博物馆与旅游的相互作用机制

由于对象都是指向人的活动,博物馆与旅游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的结合能够使双方得以更好的发展。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与旅游都是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给游客带来心理感受的过程。旅游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心理感受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否则,整个旅游活动就因空洞乏味而失去吸引力;而博物馆由于展览方式的陈旧,因吸引力丧失而失去了参观者,其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旅游可以使博物馆与人们的接触方式活跃起来,使人们愿意接触博物馆。

从利益的角度看,目前博物馆往往缺乏收入来源,以致出现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而博物馆旅游的运作能克服这些困难,反哺博物馆。旅游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因为文化内涵不足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与博物馆的结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经营的角度看,旅游企业的运作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市场信息和新的消费导向,而博物馆能为旅游企业提供消费所依托的产品形式。通过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博物馆可以达到市场拓展的目的,从而弥补开发手段落后所导致的机会缺失;对于旅游业,通过这种结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提升产品品位,提高竞争力。

3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

博物馆旅游是指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物为对象,利用一定的资金、技术将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吸引游客以参观游览、假口体闲、修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博物馆旅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博物馆文化的外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开发,从博物馆的不同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开发形式。本文所探讨的博物馆旅游开发更倾向于博物馆文化的开发,也即通过旅游的形式,拓宽博物馆文化的外延和辐射强度,以业已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为载体,突破博物馆实体建筑的限制,开发蕴含博物馆文化的旅游产品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播的旅游开发。

4 博物馆旅游产品定义

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义。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这里的参观活动是涵盖在博物馆这个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活动,是博物馆运营体通过其经营和布展方式,把其收藏的藏品展示给参观者,并通过其设施和服务满足参观者需求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博物馆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强调博物馆经营者向参观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虽然,作为博物馆吸引物的藏品依然是满足参观的核心利益的部分,但是博物馆的服务和理念往往能提升参观者感知体验,能够使参观者获得更大的满足。

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旅游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载体。关于本定义,应强调以下几点:

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博物馆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游览。

博物馆藏品复制品可以同样体现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博物馆藏品,也包括其复制品。

博物馆旅游产品即文化体验和享受。博物馆提供给旅游者的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体验,博物馆不可能把藏品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可以购买具有象征意义的复制品或纪念品,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欣赏文化的举动。

5 结语

目前博物馆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博物馆业与旅游业并没有通过二者的融合获得各自的巨大发展,这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是不相称的。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模式问题,影响着博物馆与旅游业结合的形式和效果,对丰富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发展和传承博物馆文化、提升城市休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8.

[2]朱路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0-100.

[3]涂荣德.科学博物馆家庭观众参与互动式展示研究[D].台湾:中原大学,2003:20-31.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3篇

【关键词】 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J2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人们的教育、娱乐观念变化较大,人们对博物馆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教育和体验。基于博物馆体验时代背景下,游览者在观览的过程中希望可以获得休闲体验之感。我国博物馆商店所出售的商品文化品位较高、内涵深厚、纪念意味浓郁,可见,博物馆将成为受众获得休闲体验之感的主要渠道,其也表明了博物馆顺应时展潮流在价值与功用上所做的新的突破。本文以博物馆商店营销为视角,意欲剖析当今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之缺陷及对应的营销战略。

一、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概念界定

“博物馆商店”(Museum Store)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出售博物馆文化产品、礼品等的场所,其承担了博物馆展示功能、学术功能、休憩娱乐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等多种除销售之外的重要功能。博物馆商店承担的责任包括文物鉴定、信息服务、教育服务、学术研究资助服务、文物修复服务和展览服务等。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博物馆观览场地的外延。

现代营销学之父Philip Kotler认为人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理解“营销”(Marketing),即狭义的营销是指营销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回报所创造的巩固顾客关系过程;广义的营销是指借助创造之力、交换之力,使得行为主体者/群满足欲望的管理过程。“博物馆商店营销”(Museum Store Marketing)的目的包含体验目的、教育目的和纪念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其区别于普通的商业、商铺营销。综上,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商铺营销为广义视角的营销概念,其更加突出博物馆商店商品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宣传效益。

二、博物馆商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种类别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远超2000座。受制于体制要素和传统理念的限制,我国博物馆的主要交由政府运营。20世纪末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沿海发达城市的旅游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开始尝试开发与营销博物馆纪念商品。实践表明,博物馆商店营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可以总结出下述几种常见的营销问题,即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和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

我国博物馆商店多种商品的开发活动和营销活动受博物馆自身规模大小和其所容纳的商品数量有着极大的关联。博物馆商店是其所展示的商品营销的场所。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的考察,博物馆商店的理论面积为博物馆总面积的13%-16%。20世纪末期后,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公民休闲文化的发展,因而,公民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激增,为了响应博物馆新的陈列理念之需求和高新技术时代背景下藏品科技展示的需求,我国一些博物馆开始步入新的建设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建设缺少实践经验,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在建设的初始阶段未曾将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纳入到建设规划中,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缺失导致博物馆商店面积占博物馆总面积比例小于理论理想范围值。例如,苏州的博物馆最新建设建筑面积为15391m2,展示面积占3650m2,收藏品总量数达到15000余件,而博物馆商店的建筑面积仅占13m2。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商店位置被视为公共服务空间,其展示空间属性不明显。西方国家成功的博物馆商店选址往往将受众的体验作为主要依据,多选址在醒目位置。然而,我国的博物馆商店的选址位置和其与藏品体量的匹配度皆欠考虑,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发展受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二)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

2009年国家文物局展开了全国性的博物馆商品开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省会城市的博物馆开发良好,市级、县级城市几乎没有博物馆商店。基于区域分布视角,东部地区有文化产品产值远超2000万的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其它区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产值较小。除此以外,很多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处于空白的状态。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如地理因素、市场因素、人文因素和其它因素等,而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文化智力资源分布的非合理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胡鞍钢教授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化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中部区域,中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西部区域。假设将全国综合知识发展指数设置为100,我国东部区域的知识发展指数大于100,其中,北上广一线城市知识发展指数高达500,而西部地区知识发展知识小于90。我国博物馆商店的一大优势为通过对周边产业多种资源的有机统一整合推动创新产业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但是,鉴于我国不同区域博物馆商店营销活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博物馆商店的整合发展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家文物局在2009年的调查中指出,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活动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且同质化程度严重,该问题严重削弱了外界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需求。我国仅仅存在若干家博物馆商店对外销售博物馆商品,且所售商品雷同、特色缺乏、种类单一及做工粗糙。第一,商品雷同。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未深入挖掘藏馆的历史文化意蕴,也未研究现代市场需求和受众需求特点,因此未做到成功开发商品的实际功用,这便导致博物馆商店营销受阻。很多博物馆出售的商品具备纪念品的概念,除了符号不同之外,跟其它地方的售品雷同现象明显;第二,种类单一。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都是以明信片、字画、工艺品为主,相较于其它文化商品的多样性,博物馆商店出售的商品严重缺少竞争实力。商品间缺少联系,缺少系列化管理,很难吸引顾客的二度消费。因此,一些博物馆商店营销成绩平平,为了获得生存,将博物馆商店改造成小卖部。第三,做工粗糙。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做工较为粗糙,和博物馆精致的形象不符合。这表明我国博物馆商店缺少对应的商品质量监控,良莠不齐的商品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性价比较低的不良印象。

三、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

(一)多渠道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多渠道营销战略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带来的渠道单一问题:(1)直复营销。直复营销的优点在于直销者可以和消费者做直接性的交流,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性较强,多为“一对一”的模式;(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构建在变化性强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开设加盟店、连锁店等方式展开的营销活动。博物馆商店可以通过艺术授权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特许经营活动。为了确保博物馆商店的艺术产权优势、市场推广优势及统筹规划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博物馆商店大部分的商品开发和设计工作都是交付于专家团队;(3)电子商务。基于营销视角出发,电子商务可以被划分为C2C、B2C、C2B和B2B几种模式。例如,20世纪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开始尝试使用网络销售渠道,且创设了专门的营销网站。该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渠道增加对多种商品的了解,且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形成。博物馆商店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特点包括商品类别丰富、促销定价与心理定价交互使用、服务人性化。

(二)区域整合营销战略

“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是指结合多种营销渠道与手段,以外在环境的实时变化为主要依据,使得交互中价值增值得以实现,协同效应是整合营销战略的核心。本文所指的“区域整合营销”是指博物馆区域协同营销理念、手段、渠道及方法,以“一带一”、“东部拉中西部”等的方法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整体发展,以解决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的问题。首先,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不断整合周边文化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博物馆商店的营销发展,以此形成“塔罗牌式”“一带一”的营销效应;其次,中西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总结出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借助东部博物馆商店的渠道等多种优势,实现西部博物馆商店的特色营销发展,其同时有助于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商品种类的丰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

(三)强势品牌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博物馆商店商品同质化问题,可以实施强势品牌营销战略:(1)品牌标志营销战略。品牌可以表达消费人群对商品性能的认知,且可以表达商品及服务在消费人群内心的意义。强势品牌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获得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且有效维护消费者关系,使得消费者对品牌保持一定的忠诚度。例如,1978年设计师Rudolph de Harak的纸袋伴随纪念品被带到世界各地,人们将其视为大都会艺术馆的形象标志。加上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商品典雅且精致,由此观众认为其博物馆所售商品是质量与品质的保证。2005年,该M标志被作为产品单独出售;(2)品牌授权营销战略。在构建强势品牌之后,可以通过品牌授权挖掘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其品牌辐射能力。“品牌授权”(Brand Licensing)是指允许被授权方使用其品牌生产或销售某类产品/服务,品牌授权方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该种方式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其特点为充分授权和严格挑选授权方。

结 语

作为我国博物馆发展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博物馆商店营销可以有效宣传馆藏文化产品,从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形象,且有助于解决博物馆的建设与维护资金问题。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事业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逐步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乔雪华,赵英如.军事博物馆商店发展探究――以青岛海军博物馆商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杨帆.浅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营销――以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4).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开放;市场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 G2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在我国,博物馆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以及博物馆经营创收作为经费来源,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占了绝大部分。但从实际情况看,博物馆要发展,单靠增加政府拨款远远不够。近年来,国内有的博物馆窘于困境竞相搞起了经营创收,尝试发展文化产业,或者出租展览场地、房屋,利用展厅办商品展销会,办餐厅、舞厅或者亲自办公司搞展览展销、旅游开发。但其中的多数都由于种种原因既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形象,得不偿失。所以针对这些,作者做了以下研究。

1.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动因

“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到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正如亨利·勒费比尔说的一样,通过前面案例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博物馆建筑商业化运营走向的动因有两点,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环境。

1.社会经济背景

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只是以国家、地区的经济作为支撑,通过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又可以推动城市经济,拉动当地的旅游、税收、就业和文化投资;近10年增加的博物馆中,不少就是出于城市更新的需要。在一些有着历史传统的城市,博物馆建设被作为修补城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与城市历史环境的结合,来赋予城市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例如近年来依托“唐文化”给西安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文化的商业运营才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传承和发展“唐文化”。通过一种文化品牌刺激和发展文化消费,这是文化设施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增加的一种社会功效。

2.社会文化环境

博物馆作为专门的公共文化机构,正好在艺术品与公众的精神享受间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媒介作用。各国政府出于对自身国际形象的考虑,也为了加强国家与民族凝聚力,都特别注重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成果的保护和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博物馆在更多地方,更广泛的层次上发展。上面的描述概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很重要的几个侧面;但都是从“文化优越性”这一传统思路出发的,始终默认了博物馆“文化圣殿”的地位。

2.当市场化运营博物馆的特征变化

文中界定了博物馆的市场化运营是在基于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之上的对公众更加开放的内涵,即:1.对多元文化消费的支持;2.对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3.与市民公共活动的亲近;4.对观众参与意识的鼓励。这四方面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参观群体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对文化消费这种文化品牌的商业运营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使博物馆建筑的设计观的也有独特的新内涵,而且在不断的演变与更新。

1.博物馆类型层次的多样化

现代博物馆的建设由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到个人出资建设,而呈现出了不同的规模。这与早期博物馆的建设已经有所发展。各种不同规模类型的博物馆逐渐建立完善。例如电影、音乐、轮船、汽车等各主题博物馆,从位置、数量、规模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博物馆建筑的大众普及化,新型博物馆内的气氛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神圣庄严的教育的地方,取而代之的市一中节日似的欢快和轻松,使博物馆与大众生活更加亲近,既满足不同文化的传承,利于文化成果的保护与传播,也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

2.博物馆风格更加自由现代

传统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其传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说教式的建筑形象;而随着社会更加文明、开放,更趋向多元化,博物馆建筑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还是博物馆建筑的社会职能的改变,日益大众化的博物馆建筑成为公共交流、休闲活动的平台已经是现代博物馆的新功能,其社会职能已由面向极少部分人转向服务与社会大众,因此,博物馆的形象应展现一种更受人欢迎的影响,这给了建筑师更大的创作空间。

博物馆性质使用更为开放

当代博物馆因容纳更多的内容而变得更为复杂,博物馆的功能不再局限在收藏保管、调查研究、普及教育这些基本功能,而更是提供学习及娱乐空间的多功能的文化中心。这些顺应新需求而增加功能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完善博物馆自身文化交流的功能空间,例如增加报告厅、图书室、电影室、实验室等功能空间;2.是餐厅、茶室、零售商店等公共服务空间的引入,给观众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休闲功能。中国电影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哲学思考。设计者借助非常规的建筑空间语言,融合建筑与电影经历,将参观者带入一个特殊的体验空间。

博物馆展演手法更加丰富

在以往的博物馆建筑当中,一些图书资料室、研究室等功能空间的开放程度是有很大限度的,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参观使用这些设施。随着博物馆的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用于研究、图书资料收集的功能空间也当作展厅一样向公众开放。观众可以像在图书馆一样,参观这些开架式的藏品,有些甚至可以让观众触摸或者实际操作,实现观众更感官的认识,使与之有兴趣的观众能更加真实感受藏品的魅力。

3总结

当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之后,关于地下餐厅成为此地最大众的午餐地点,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在接受参访时说到:“建筑就是生活,文明社会的人们设想:社会里面蕴涵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文明的社会而建筑师又反映了那种特定的生活那么建筑必定是美好的。因此,如何进行选择就非常重要,你不可能单单在一栋建筑物里反映生活的一切,而选择的过程要比建筑(原先所要求)的功能重要的多。”

当代博物馆正能转变剧烈甚至超出了建筑物的范畴而触及城市的架构,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说现代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关键的新的建筑功能类型,在这个时代,建筑设计师对博物馆都应该有其独到的简洁,设计观远比建筑类型、风格的范式重要。因为其决定了建筑师创作时对主题的选择。经过对当代博物馆的发展演变趋势的审视,从某种意义可以这样说:博物馆将是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完善的公共活动文化中心,有时甚至是娱乐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 邹瑚莹,王路,祁斌. 博物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指导丛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欧阳坚. 从公共物品视角看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J]. 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0): 41-43.

[3] 傅玉兰. 博物馆建筑新潮流与博物馆角色的演变[J]. 中国博物馆, 2008, (03): 53-56.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5篇

一、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

目前我县的“三馆”建设,在硬件上明显落后于其他邻县,图书馆用房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文博所还栖身在文化馆内。要发挥“三馆”的作用,应着力加大硬件投入,积极规划,创新局面。

①重塑文化馆。县文化馆,始建于1982年,面积1612平米,外表已十分破旧,楼内多处出现严重渗漏,结构设计也简单,各类活动场所得不到合理布局利用,为改造文化馆,县文化部门20xx年争取到省文化厅100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40万元用于文化馆改造维修,但文化馆现有位置狭小,故应整合资源,重塑文化馆。

②夯实图书馆。图书馆,虽建于90年代中期,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建筑布局和建筑面积上都受到局限,致使图书馆虽评为全国二级馆但其硬件建设却没有达标,为此县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省文化厅解决维修改造经费,希望县政府在政策上多予支持扶持,以使图书馆各项指数都能达标。

③兴建博物馆。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晶,兴建博物馆非常有利于我县打造文化品牌。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每一个有正规陈列的博物馆(包括文博所),国家每年都解决馆办活动经费。我县历史悠久,历史名人众多,兴建博物馆的资源丰富,政府要创造条件,兴建博物馆。

二、要在活动开展中加强投入

有效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三馆”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从我县目前“三馆”运转的情况看,在活动开展中需要加强投入:1、解决运转必须经费,确保“三馆”正常运转,充分体现“三馆”是政府开办的公益性的机构。我县“三馆”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是90年代的定数,只有文博所活动经费在20xx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增加到3万元,但与国家规定的至少每年5万元的标准还相差2万元,政府应着力解决“三馆”正常运转必须的经费,确保“三馆”工作正常运转。2、建立大型文化活动基金,构建“三馆”活动网络,创建集合社会力量开办大文化的局面。我县“三馆”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是喜庆佳节的重要文化重要活动,为使我县“三馆”大型文化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吸纳社会融资一部分,建立“三馆”大型文化活动资金,以便更好的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网络技术

几年前,我们还在想象如何足不出户游遍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领略世界的博大,如今已经可以轻易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博物馆”这种新形式,更带给我们惊喜,人们真的可以在网络上或者通过购买媒体光盘来“游览”博物馆,解决了地域以及时间的种种问题。科技是伟大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种种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好的数字博物馆?

建设一个好的数字博物馆,其结构是尤为重要的。就像我们平时选择住房,没有好的结构住进去并不舒服,无论房子用了怎样的建筑材料和新技术,都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感觉的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大可以将它想象为现实的博物馆来研究它的结构。

一、数字博物馆系统结构定义

通常实体博物馆有这样几个基本结构:导航及外观(包括博物馆的整体感觉,包括装饰和陈列所形成的气氛),展品陈列区,浏览者休息及交流区,浏览者留言区,咨询服务区(包括触摸屏等科技元素),所有展品收藏区(或者档案收藏区)。虚拟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有很多共通和可以借鉴的地方。数字博物馆总结起来大致也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用户界面、展示区、互动游戏区、检索区、讨论区、资源库。

1.用户界面:它是每一个数字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数字博物馆的导航,以直观引导用户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是数字博物馆视觉艺术的体现,也是对于整个博物馆艺术氛围的视觉载体。

2.展示区:是具体展示数字博物馆内容的区域。相当于实体博物馆中的展品陈列区,也是博物馆中的重要部分。展示区还可以分为普通展示区和主题性展示区。普通展示区是进行长期展示的区域,专题展示区则需要定期更换领域新的动向或者用户和受众感兴趣的主题,形式比较自由。

3.互动游戏区:这个区域在数字博物馆中是一个娱乐性的区域,通过游戏加深对博物馆内容的理解,起到增加趣味性的作用。现在,无论是何种载体的数字博物馆都开始重视这个区域。

4.检索区:当用户面对着庞大的博物馆系统,有目的地想要寻找某个内容的资料时,利用导航进入非常不方便。这时需要发挥博物馆的检索功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对应信息。而一个高效率的信息检索系统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是很重要的。检索需要具备完善的检索系统。一方面是检索内容,如文字资料检索、图片资料检索、视频资料检索等;另一方面是检索方式,如关键字检索;内容检索;资料信息检索等手段。

5.讨论区:用于用户实时浏览过后的交流与意见反馈。对于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博物馆,讨论区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6.资源库:它是整个数字博物馆的仓库。用户通过导航系统或检索区来调用数据库中的内容。

二、数字博物馆各系统结构中的艺术表现及文化创意

了解了数字博物馆的结构及其作用,接下来就是怎样去把握各个结构的艺术表现以及文化创意。

(一)用户界面:用户界面中包含着几大元素:界面背景、交互热区、标题文字以及界面动画。用户界面设计往往是设计者艺术手法最直观的表现。由于用户界面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充当着导航的作用,所以艺术与功能之争同样存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上。既要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交互的趣味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交互,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浏览和操作。这并非是简单的多媒体界面设计。数字博物馆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功能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功能与艺术是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两者并非是冲突的。

以刚刚夺得莫比斯大赛全场大奖的“盛世钟韵”(大钟寺博物馆)为例,大钟寺博物馆的界面设计在取材上采用的是中国古纹样以及钟的形象,用户第一印象就知道博物馆的内容。其次,在设计手法上多用曲线,突出了古典的韵味。颜色上采用纯度较高的蓝色、黄色和红色,是中国的古典用色;界面大面积采用匀染手法的背景,灵感来自于恢宏的中国画法,给人湿润与和谐的视觉感觉;在交互动画上采用了光效,更增加了东方神秘气氛;风格上采用了古典与现代折衷的路线,较多地利用了自然的元素。

(二)展示区:如果说用户界面更多地体现了艺术手法,那么展示区就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创意在其中。中国的文化艺术非常地庞杂,很多艺术形式甚至比较相近或是互相关联。要抓住最具特色的一点,使其成为一条线索。例如,潍坊杨家埠年画、武强年画以及天津杨柳青年画同是年画,杨家埠的特色就在于线条粗犷,色泽明快,用色鲜艳以红、绿、蓝、黄为主,对比强烈,主题突出。画中人物质朴大方,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年画不仅是祈福时张贴,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完全来源于生活,真实而又充满趣味。所以在展示杨家埠年画时也以他的艺术特色作为出发点,多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

在“盛世钟韵”这个数字博物馆作品中也体现了很好的文化创意。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钟文化,中国的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钟有什么区别,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显得很重要。这个作品不仅要满足中国人对于钟文化的好奇更要满足外国怀着比较心态的浏览者的探究。所以,在作品中突出展现了“编钟”这一部分。编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类别,其制钟技艺与众不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其还具备了乐器的功能,这更增加了编钟的传奇色彩。这是展示“展品”特色的需要,更是能够更好诠释作品的创意点。

除此之外,视频的大量运用也能为数字博物馆增色不少。舞蹈博物馆也属于无形文化数字博物馆。有很多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不能通过实体的展示实现,在数字博物馆中可以大量运用视频以及动态捕捉技术实现。舞蹈属于瞬间的动作,可以用摄像机将其复制和保存。除了影像的录制,很多时候采用动态捕捉器,将专门的点固定在关节上,舞蹈者举手投足,手摆动与身体所呈现的角度和距离,头扭动的频率与节奏都可以详细准确地记录成为动画,运用到数字博物馆中。视频以及动画技术在很多无形文化遗产类的数字博物馆中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解决了由无形文化遗产活动性、瞬间性的特点所制造的难题。

文化创意的方式除了结构上的创意,表现形式上的创意还有文字上的创意。以多媒体光盘“吴桥杂技”为例。我国的杂技种类繁多,分布也比较分散,“吴桥杂技”在制作时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怎样找创新点,挖掘兴趣点成为了这个作品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的考察和总结,创作者们发现了吴桥杂技一个很有趣的特点,这也正是吴桥杂技区别于其他杂技的重点所在。那就是在吴桥人人都会杂技,杂技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活动。甚至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杂技人人拿手”。这句顺口溜简洁准确地体现了吴桥杂技的特点,那就是人人都会杂技并且玩儿的都是身边的生活用品。用筷子顶起滚烫的茶壶;用嘴含着桌子一角把它叼起来;蹬小孩儿等杂技信手拈来。就是这一句话成为了整个作品的创意点,使吴桥杂技的特点一下子深入人心。此外还有很多板块的标题别有意味,讲面食的博物馆以带“面”字的四字成语总结既简练又巧妙地突出了文化内涵。

(三)互动游戏区:互动成分的增加为整个数字博物馆增添了娱乐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因此在整个数字博物馆作品中比较容易成为兴趣点。“大钟寺博物馆”中为编钟设计了虚拟游戏——敲编钟。这引起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兴趣,纷纷尝试。此外,在展示区还有一个比较引人注意的内容就是还原钟的制作过程。用3D技术制作的虚拟动画还原了当时人们浇灌铸钟的劳动场景以及工序。那一段历史谁也无法回去重新目睹,但是模拟的动画却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每一个浏览者重温了铸钟的工序,仿佛身在其中,更增添了博物馆的历史氛围。

(四)检索区:检索区相对于内容较为复杂的大型数字博物馆是非常实用的。由于在数字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有关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料本身又具有一定的信息描述,因此可以成为检索的手段。如果单独陈列出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检索,将会大大增加数字博物馆的交互优势,更加人性化。在这里以一个多媒体光盘作为实例,将来可以应用到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多媒体光盘“天行健”中有一个别具特色的视频导航。将视频集中在一个页面进行展示。由于人们可能对视频感兴趣而需要单独观看视频所设计的视频导航更增加了人性化成分。

(五)讨论区:讨论区的建立源于“博客”文化的兴起。现代人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讨论区的建立可以形成博物馆管理员与浏览者的互动,并且可以收集建议便于更新和了解民意及时作出反应。博客的兴起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人希望参与的心情,所以讨论区的建立可以带动数字博物馆的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博物馆建设,形成活跃的气氛也算创意的一个方面。

(六)资源库:资源库属于数字博物馆的后台系统,承载整个博物馆的信息。由于它的作用,并不需要将它艺术化或者创意化。人们在检索时资源库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理查德?布赖斯.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工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王虎.走向“个性化”——与美国虹软公司总裁兼CEO邓辉谈数字图像技术应用前景[N].每周电脑报,1998,(38).

[5]吴伟波,曹文君.对于数字化博物馆实现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N].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7篇

辛亥革命博物馆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职能,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都在不断的受到所谓“新思想”的冲击,容易变得浮躁而迷失自我。现在的博物馆,应在展示其领域内成果的同时帮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广大民众提供学习求知的场所。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因其时效性、多样性、专题性可以更加灵活的向民众传递正面的价值导向。因此,临展作为一种短期内针对性极强的展览形式,在当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推广。

[

关键词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临时展览

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人类文明历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大会这样定义博物馆:“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单位,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社会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努力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有利于普及博物馆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1。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广大民众在满足于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并且对于知识的渴求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电视媒体、电脑网络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但是其明显的弊端还是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博物馆是让人信赖的文化传播媒介,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向所有的公民敞开大门,用“实物生动形象的信息语言与引人入胜的内容,对人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大众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既有效又高雅,且乐趣无穷的学习途径。博物馆仿佛一本立体生动的“百科全书”2,其中包罗万象,可供人们用心阅读。“它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世人益智励志,学飞借鉴,也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正是由于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需要,现代的博物馆不仅不断丰富、充实着基本陈列展览的内容,增设了许多教育辅助设备和专门场所,而且面向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其中,临时展览的举办是博物馆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二、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对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促进作用

2.1临时展览的特点和优势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有别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是通过收藏和征集的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形象化的陈列展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主要业务和教育形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完成。陈列与展览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中心环节和纽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3。基本陈列大多按照年代、类别或者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主题完整串联,在现代博物馆,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馆,高科技技术的运用配合先进的展览形式设计使固定的基本陈列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但是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如果没有生动活泼、与时俱进的临时展览对其进行辅助,基本陈列就会慢慢失去生机,观众也无法保持参观的新鲜感。与基本陈列相比,临时展览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形式多样,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它可以对基本陈列内容进行补充和辅助,也可以不受博物馆性质的约束。临时展览对藏品的要求相对不高,投资少、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等特点,使它在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作用方面,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一个博物馆如果能经常举办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既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又可以让人们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博物馆增加人气,注入活力。

2.2临时展览实现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

首先,从对基本陈列的补充方面来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经过长期的研究,精密的制作和仔细的审核而形成的,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灵魂。因此,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但是人们对历史、对文物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陈列的内容会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举办与基本陈列相关的临时展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的为观众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可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延续观众对博物馆的探索热情。

其次,从丰富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来看,临时展览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可以不受博物馆性质的约束,这就使得博物馆可以根据民众的兴趣和关注对象来不断调整临时展览。比如,在6.1儿童节时举办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食品等展览;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和传统风俗有关的展览,等等。其内容可以涉及不同领域的各个学科,展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文明精髓。这样类型的临展,往往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只有大家愿意前往参与,主动的走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三,举办临时展览,就意味着博物馆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临展时博物馆之间进行交流的最好平台,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要求馆与馆之间绝不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联系,组织展品、展览的交流,把其他馆展览中有特色的引进来,不仅可以学习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还可以使展览中的精品为更多的民众所了解,进一步扩大了知识涵盖范围。

三、总结

目前,众多博物馆的临时展览举办频率、发展速度比较不统一,还是以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博物馆为主,中小博物馆的展览更新相对缓慢。这就要求博物馆界不断更新临展举办理念,积极调动社会资源、馆藏资源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做出精品临展来吸引公众,从而促进新的临展诞生,让博物馆临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对此,博物馆应重视建立各种层次的社会关系,逐步突出其在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地位,在临展内容选择上要有创新,在结合本馆特色的基础上做出精品的展览,而且要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从藏品中寻找办展灵感,也可以让幕后的藏品走向台前帮助临展发挥影响,让博物馆临展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加强与完善——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管理委员会学术会议上的发言[J].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3版.

[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8期.

博物馆活动总结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资源;公共教育;文化宣传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54-02

党的十以来,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为新时期的文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纷纷做出探索与尝试。下面结合平凉市博物馆的工作实践,谈谈博物馆如何利用好文物资源,真正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一、让文物“活”起来――探索与实践

平凉市博物馆为了使文物由“死”变活,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2015年举办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接待各界观众30余万人次;并创新办展形式,主动出击,积极开展“送流动文物展览下乡村、到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25场次,吸引观众10万余人次。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积极接纳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博物馆开展新党员宣誓仪式、助残献爱心活动、党员主题团队活动等,因地制宜地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培养观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是基本陈列不断提升。藏品资源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展览,让观众喜闻乐见,才能达到“活起来”的目的。平凉市博物馆从全市数万件文物藏品中精心筛选出近500件精品文物,精心打造推出“文华物宝――平凉历史文物精品展”和“丝路遗珍――平凉佛道教文物艺术展”两大特色展览作为基本陈列。展线总长度1200米,展品数量49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2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文物106件。并不断创新展览内容和形式,突出陈列展览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使博物馆的展示服务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二是临时展览常办常新。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多件,基本陈列仅展出展品496件,大量珍贵文物和特色藏品尘封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与观众的期望值尚有一定差距。为此,博物馆适时推出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临时展览,进一步满足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展需求。2014年,平凉市博物馆结合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活动,先后举办了“土与火的艺术――安口窑陶瓷展”、“纪念同志诞辰121周年――张勇红色收藏展”、“平凉市博物馆藏宋代画像砖展”、“平凉市博物馆藏民国纸币展览”等临时展览。丰富多彩、常办常新的临时展览极大地调动了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浓厚兴趣,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三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受展览空间的限制,能在馆内展示的藏品数量总是有限的。为了实现馆藏文物“走出去”,平凉市博物馆精心筹划举办了“文华物宝――平凉珍宝文物广场巡展”系列活动。萃选全市精美文物图片300余张,出资3万余元,制作精美移动展牌44面。从2015年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先后在社区、部队、学校、工厂等多地进行巡回展出25场次,把丰富的展览内容搬到了人们眼前。同时,印制散发各类文物宣传资料10类20余万张,现场播放《文物保护法》录音带,开展文物法规咨询和文物鉴定等便民服务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文物法规和文物知识,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和爱护文物的意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是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为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建立完善的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平凉市博物馆先后深入城区学校,配合中小学历史课教育,开展了“文物讲堂”进校园、国旗下讲话、小手牵大手活动、“青春献祖国”主题团日活动、博物馆一日游、青少年公益夏令营等活动,在帮助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历史,提高孩子们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感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是积极举办文物交流展。要进一步提高藏品利用率,仅靠馆内文物肯定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将提升馆藏文物利用率的手段从馆内延伸到馆外。2014年10月,平凉市博物馆联合华亭县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文物展览交流活动。在引进华亭博物馆“安口陶瓷展”的同时,平凉市博物馆也赴华亭举办了民国纸币展。此次展出的安口窑陶瓷共有90余件,均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器物。民国的纸币品种多样,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货币的历史变迁。通过举办文物交流展,进一步加强馆际之间交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带动博物馆办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是建立博物馆网站。平凉市博物馆网站设有平博概览、展览大观、典藏精选、社会教育、新闻动态、服务指南、学术园地、平博商店、友情联结、联系方式等10大板块,博物馆通过网络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展览等,不仅方便了社会公众,而且也给博物馆树立了很好品牌文化,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

二、让文物“活”起来――成效与收获

平凉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资源开展“活态”展示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观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平凉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资源开展“活态”展示中,通过举办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开展送展览“下乡村、到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以及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平凉日报、平凉电视台等媒体对上述活动的跟踪报道,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具体体现为博物馆参观人数倍增,观众结构趋于多元化,低收入群体、村镇居民、农民工、老人和儿童的参观人数有了很大提高。观众普遍反映,看到平凉市博物馆的文物,既品味了丰盛的“文化大餐”,又体验了高雅的休闲生活。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二是博物馆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平凉市博物馆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安防消防系统,增设服务项目,添置便民服务设施,开辟观众休息场所,加强讲解员和安保队伍建设,博物馆参观环境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管理运行机制得到有效完善。不仅为广大观众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新的条件,也给平凉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三、让“文物活起来”―― 未来与展望

(一)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

博物馆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最主要方式是陈列展览,而展览是博物馆通过收藏、保护、研究之后形成的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平凉市博物馆将依据新馆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新馆的陈列展览将采用最新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平凉地方文化,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宣传、教育服务领域的社会功能。

(二)积极拓展外向型业务,努力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为了充分发掘馆藏文物的内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平凉市博物馆将坚持“走出馆门办展览”思路,深入城镇社区、农村乡镇、中小学校和部队企业举办流动展览,宣传普及文物法规和文物知识,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加大博物馆的社会宣传

面对观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文化市场的日益丰富,博物馆将突出自身优势,加强馆际交流,提倡资源共享,有目的地引进国内有影响的展览。同时,积极推出社会普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和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借助博物馆之友、会员和志愿者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成功做法,激励和培养公众参与意识,积极探索博物馆联系公众、服务社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四)积极筹建数字博物馆,为博物馆发展构筑网络平台

博物馆的数字化是博物馆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这一技术提供了藏品的多角度、近距离3D赏析,丰富了藏品相关历史、艺术、文化及故事的语音解说、动画展示、视频延展等信息推送。数字博物馆能模拟人们的观展体验,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为他们营造出更富想像力与互动性的空间。

(五)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

文创产品能让文物“活”起来,也能把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因此,要充分利用特色馆藏,挖掘文物价值,凝练展示元素,从传统中创造出新价值,设计有新意的文物衍生产品。一件好的文物创意衍生品,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思想的延伸,更是承载着文化理念的符号,能帮助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当中。“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方式,也会让游客更加体会到文化的内涵。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智慧和艺术的文化载体。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文物的合理利用,让“文物活化历史”讲好平凉故事,是平凉市博物馆今后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鹏飞.浅议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J].博物馆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