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9 16:31:45

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银行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现阶段必须针对银行已有的内部审计办法进行改革与发展,从而使得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真正为银行的发展服务,最终促进银行经营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重点结合笔者的切身经验和体会来谈谈几点关于提升银行内部审计办法的建议以及对策,为银行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银行内部审计概述

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来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保证以及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相关机构增加一定的价值,同时不断改善机构的运行效率,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一种规划化以及系统的方法对组织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机构的治理方式进行综合的评价,最终目标就是机构经济指标的实现与发展,从银行的内部审计来看,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银行的内部设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选拔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对银行总部以及银行各个支行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从而通过这种方法来不断提升银行的运作效率,并且不断增加银行的价值。从银行内部审计的作用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选,通过银行的内部审计能够不断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其次通过银行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在银行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银行经营的成本、效益以及结构等进行审计,从而有效的防止经济纠纷。最后,通过银行的内部审计能够促进银行道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银行的形象,并且在银行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从我国现阶段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来看,其工作的重心还是集中在查错防弊。只注重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业务操作是否合规合法等, 缺乏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责任、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同时银行现阶段你的内部审计工作也缺乏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以及管理结构进行评价以及管理,在这种落后的内部审计观念的影响下,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得到顺利的执行。

(二)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随着21世纪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科学以及有效的内部审计技术能够促进银行内部审计的完善与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银行已经广泛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作以及业务管理流程中,银行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从我国现阶段银行内部审计的技术来看,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法方式中,虽然银行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但是计算机技术在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覆盖面十分窄,并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还是利用以往的现场检查以及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观的判断中,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复杂,银行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落后的内部审计技术也会影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从目前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对于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面比较广,因此,这就需要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业务有较高的认识以及较强的工作处理能力,从而才能发现银行在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从我国银行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状来看,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与发展。

三、促进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观念

对于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来说,完善以及革新内部审计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银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银行的内部审计挂念,并且促进银行内部审计观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过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内部审计观念来不断促进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理念的发展与进步。

(二)促进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

对于现阶段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银行应大胆学习和借鉴国际上银行先进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和经验, 不断探索和完善审计功能。并且不断将现阶段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从而不断促进银行额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银行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再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扩大审计范围,促进审计效果的提升。计算机的审计软件也一直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不足,所以需要不断开发研究出一套专门用于处理银行内部审计实务的系统软件。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以及发展。在选聘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只有达到了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再予以录用。其次,银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体系,在内部审计人员刚刚入职时,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另外,对那些已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其尽心培养以及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从而不断促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随着我国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对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促进银行经营水平的提升,提升银行的内部审计水平与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银行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要不断革新已有的内部审计观念,以内部审计技术为依托,不断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从而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促进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最终促进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鹏,廉鹏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J].时代金融(下旬),2013(8):21-22.

[2]杨萍.浅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现状[J].新经济,2014(34):119.

[3]付伟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探索[J].新西部(中旬刊),2013(3):55,57.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医院;内部效益审计;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效益审计是运用调查的方式,去评核政策、计划、或组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鉴别在计划的产出时,是否具有效率、效能及经济。也就是说效益审计不只是评估计划或政策的执行,甚至连组织相关的运作也在评核之内,效益审计就是要确保公共部门在执行公共计划时,除了能花费最少,节省公费,以求其经济性外,也要确保计划进行的有效性,将社会资源运用到应该用的地方,最后更应该注意到执行的结果,是否能真正解决想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资源的投入才是具有效能,所以效益审计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具有绩效管理能力的审计[1]。

一、医院内部效益审计的内涵

效益审计是一种具体客观及系统化的查核验证,是对于计划的绩效管理做超然独立的评估,同时也对于未来的焦点或策略议题提供处理对应的信息,以利计划的执行,使政策利害关系人如计划负责人、决策者能够及时修正改进,以增进公共责任[2]。效益审计除针对机关施政计划目标的绩效及管理情形,经由客观、有系统的查核验证有关证据后,做超然独立的评估外,并提供机关未来在运作上,应行注意的焦点或将最佳实例、跨部会议题予以整合分析。效益审计的目的非常广泛,如[3]:评估计划的经济及效率、效能与成果;评估内部控制执行的良窳;评核相关法规的遵循情形;以及评估可行的替代方案等。同时也提供关于未来趋势的分析信息。可以这样来归纳,医院内部效益审计包括审查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和审查医院经济效益实现途径的开发利用程度。医院内部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反映医院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的审查,揭露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与意见,以促进被审医院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最终推动医院自身的不断发展[4]。

二、医院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医院内部效益审计要树立全面的经济效益观点,也就是在进行内部效益审计时,要坚持宏观经济效益统帅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前提,微观经济效益是基础,局部经济效益服从整体经济效益,以发展的观点,以长远的经济效益来指导当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评价医院工作的最高和唯一准则等原则。只有树立了全面的经济效益的观点,在对医院进行内部效益审计时,才能作出全面的、正确的且合理的审计评价。惟依审计实质内容观之,适正性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均系查核受查单位的财务报表的表达是否适正、相关的交易是否合于法令规定,均属财务审计的范畴。至绩效性审计,则是查核受查单位对资源的运用是否具有效率、资源的取得与维护是否经济、计划所要求的成果或效益,是否有效达成、有无考虑其它能以较低成本产生更大成困的可行方法[5]。

美国的会计或审计法规开宗明义就指明,政府施政时,应就其效能与效益、成本与效益、经济法则与资源分配等原则加以考虑。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之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并衡酌政府审计工作的特性,订定包含效益审计在内的政府审计准则,以为查核人员有所遵循;又其对于方案评估的规划设计亦另订作业指南。监督预算的执行、审核财务收支,审定决算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重要的法定职权,审计机关办理财务审计工作已超过半个世纪,效益审计也进行十数年,但是仍脱离不了传统财务审计的窠臼。虽然审计机关经常看到效益审计的字眼,部份人士认为我国已实施效益审计,但依学者及民意代表的看法,审计机关仍偏重于财务的审计,他们对于审计部所谓效益审计存有很大的疑虑,而部分审计人员也对效益审计的质与量觉得迷失与力不从心[6]。

三、医院内部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审计制度着重于账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审计,其是以预算科目为审核重心,所观注的焦点是预算执行率的问题,惟政府公共政策均是以计划(方案)的型态呈现,其在预算的表现大部分是分布在各个预算科目中,更甚者,在现今讲求行政团队的绩效型政府,跨府际、跨组织单位的公共政策比比皆是,这都是传统财务审计所无法兼顾的面向,所以效益审计的核心概念即是以计划(方案)为主体的审计途径,将方案评估的方法论运用在效益审计的实务上,除了能发现执行结果与计划的差异处外,并运用有系统的调查方法而获得审计证据,因此,审计机关所提的建议改善意见均能获得行政机关的接受,兼以积极的响应在管理的改进及作为预算循环的参考[7]。

1.审计机关囿于人力、时间的限制,难以全面深入考核政府各机关各项重大施政计划或建设计划的实施成效。各机关需将原始凭证并同会计报告送该管审计机关审核,此一书面审核工作的成效有限,却须投入大量人力及时间,致运用于绩效性审计工作的时间相对不足。

2.现行审计工作非常繁重,除例行书面审核各机关所送审的原始凭证外,其余工作来源上至审计长交办、高阶长官拟定的计划、自己单位的年度计划、还有时常搅局的媒体报导,审计内容又无所不包,包含不法的支出、工程的弊案,只要跟钱有关的都要查,跟钱没有直接关系的有时候也要查,例如到机关外面办活动等,但是很多查核工作花费很多人力,却得不到相对的审计成果[8]。

3.因财务收支抽核时间有限,查核项目除个别性查核重点外,又包括内部控制审核情形的评估、预算执行情形的考核、平衡表各科目的查核、财物(现金)管理等共同性项目查核。平均2位查核人员负责查核一家受查单位情形下,甚多的查核项目压缩了效益审计的查核时间。又每日查核结束回办公室尚需负责剪报等公文处理事项,致查核人员工作负荷甚大。

四、医院内部效益审计的方法与建议

1.确认问题是方案评估规划的最重要的起端,弄错问题会误导评估的方向,也会影响后续各项评估步骤;因此可经由广泛的搜集潜在的问题、决定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合理信息的取得、先导性的整体研究等方式,以产出欲评估的方案。由于我国在效益审计选案方面较缺乏有系统性的分析,又因为目前审计人员除年度施政计划这种例行性工作要办外,医院审计部门临时交办事项、报章媒体刊载的新闻也常在办理书面调查或就地抽查,这种临时性的事项,已无法考虑选案的原则及评估审计的风险[9]。

2.建全的绩效指针系统是达到绩效评估目的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惟有建立一套足以衡量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指针系统,才能进行不同机关与不同时期的比较。虽然审计机关担任外部评估者的者色,应就行政机关自己建立的绩效指针系统予以评核,不须由审计机关来建立,但在目前行政机关尚未建立健全的施政绩效评估制度。医院服务病患最应注重的是医疗的质量,维护市民健康亦是联合医院整合计划另一项重要预期效益。在绩效评估指标中,最值得重视者为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概念,BSC是一套强调平衡的绩效考核系统,主要在寻求组织短期与长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过去和未来、落后与领先等之衡量指标间的平衡状态,并以财务构面、顾客构面、内部流程构面、学习与成长构面等四大面向来考核组织的绩效,依该等构面分别设计合宜的绩效衡量指标。BSC可以提供组织营运所需要的焦点管理指标,以促进医院内部效益审计策略及愿景的达成[10]。

3.审查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检验医院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程度。审查医院经济效益实现的开发利用,主要审查医院是否千方百计地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好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收入渠道,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提高服务质量,来实现最佳的合理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有长远效益和当期效益之分。长远经济效益。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持续经济效益,当期经济效益,是指当月、当季或当年实现的经济效益。过分强调当期的经济效益,有可能损害长远经济效益。当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发生矛盾时,当期效益要服从长远效益。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国医院现行审计制度欠缺方案评估导向的绩效审计作业规范;审计工作仍以财务审计为主;未重视以绩效指标作为审核依据;尚未建置完整的绩效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绩效管理金字塔概念;较不注重成员之互动;欠缺与受查机关建立共识的观念。审计体系功能愈强,医院内部效益的相关指标透明度则愈能彰显。对于政策之制定、行政资源之投入与分配、政策之执行,及至施政的结果等政策过程有无浪费、无效,审计机关居于监督与评估的立场,担负着关键性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成吉兰.从内审角度加强医院可收费耗材的收支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03:115-116.

[2]唐丽珠.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审计及应用探讨[J].华夏医学,2015,01:106-108.

[3]吴春华.浅析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1:28-29.

[4]王军宝.对综合性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79.

[5]施翠霞.医疗设备效益审计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154-155.

[6]毛晓文.浅谈如何开展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审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4,11:246-247.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79-02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即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该分析方法由旧金山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经常被用来作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分析方法,其主要的分析方式是依据企业的内在条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优势、劣势并找出其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法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分别为:(1)S代表strength,亦即优势;(2)W代表weakness,亦即弱势;(3)O代表opportunity,亦即机会;(4)T代表threat,亦即威胁。这里,S、W是主要针对内部因素,O、T针对外部因素。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环境优劣分析

(一)环境优势分析

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一个现代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与条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指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要同时达到四点要求,即分别是董事会(包括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新阶段,职能定位于服务导向,它的提出对于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公司管理制度的突破,合理评价经营绩效,并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劣势分析

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首先需要加强公司管理。由于多数企业的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制度准则,而且内部审计机构自身的服务意识以及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也很有限,这就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缺乏目的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监控,从而不能完成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此外,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在具体的审计操作中过分拘泥于陈旧的审计程序,缺乏完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这就造成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以致连基本的审计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总而言之,长期以来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局限于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主的财务审计,而且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也不能采取高效的应对措施。而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也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机会与威胁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大。同时,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环境的变化将会带来哪些机会和威胁?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这些都是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研究的重点。

(一)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增值型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公司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的评议、投资效益分析、市场状况调研、产品推销手段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评估、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设计等,可以看出,凡是对公司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有影响的所有管理因素都是增值型内部审计所要研究的内容。内部审计事项贯穿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且内部审计事项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难度,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使得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获取充分审计证据的难度较大。

(二)四种市场环境分析

研究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理想的市场环境、冒险的市场环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困难的市场环境等四种类型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在不同的审计环境变化下,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根据机会―威胁水平和影响程度,可能出现以下四种市场环境、分析:一是理想的市场环境,在理想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营环境处于高机会、低威胁的水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在这样的审计环境下展开工作,就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冒险的市场环境,在冒险环境下,整个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处于高威胁、高机会的状态。这里的高机会是指在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有充分的机会取得审计证据;拥有高机会的同时,高威胁因素也与之相伴,这就可能使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陷入困境,所以在冒险市场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要利用机会,转移威胁因素,使内审部门在风险中求成果;三是成熟的市场环境,成熟的市场经营环境处于低机会、低威胁的水平,但是成熟并不是指审计部门环境良好,因为低机会使得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增值目标,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排除不利市场因素,实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四是困难的市场环境,在困难环境下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处于低机会、高威胁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就又很大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发掘企业经营环境中出现的危机,变通策略,调整内部审计部门定位。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的SWOT矩阵分析及其战略选择

内部审计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结合SWOT分析矩阵(见表1)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优势和劣势,并相应地选择发展战略。

如表所示,SO战略重视挖掘企业内部优势,内审部门要采取把握内部机会的方式,集中力量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细分模块上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从而取得局部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条件;WO战略下,企业的外部市场机会要比内部具有优势,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把握外部机会,并对内部管理机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和对策;ST战略是指,内部优势好于外部,具体是指国内审计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国外先进的会计公司先后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公司带来的巨大威胁,因此本土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利用在本土经营的相对优势与国外会计公司相抗衡;WT战略是一种比较保守的战略,在这种战略下,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自身缺陷,同时外部的环境威胁也非常大,两者都制约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所以内审部门的任务除了克服内部存在的弱点,还要转移外部威胁,以最大限度地寻求生存空间。

不同的内部审计部门面对着不同的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瞬息多变的环境变化,内部审计部门只有摒弃低效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在企业的业绩增值方面多做文章,才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本文从SWOT矩阵分析的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策略,其意义和作用较为笼统,具体的企业还需有具体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蔡春,唐滔智.公司治理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9-187.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审计技术与方法;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42-02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理顺学校管理、提高高等院校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财务信息网络已形成了人机相互交错的智能系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3]。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仍然采用手工翻阅凭证、账表等传统的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工作效率低,时效性差,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为了适应学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大学内部审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力推进学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4,5]。

一、内部审计在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近些年来,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绝大部分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但很多大学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方法上,还没有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远程网络审计,从而未能适应因财务管理信息化而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需要。事实上,中国很多高校内部审计技术还特别落后,审计处审计人员还停留在查错纠弊、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业务水平上,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益性,忽视学校偿债能力与债务风险分析等。很多高等院校还尚未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来进行内部审计,也未实现高校内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难免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高等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科研、教学、经营等活动越来越复杂,使得高校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的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中国高校大学审计处人员均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而来的,专业都是财务、建筑等门类,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审计人员。另外,审计人员还有职称层次低、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总体上中国高等院校大学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较差,知识面狭窄,审计方法和手段严重落后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要求。

二、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高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一)树立数据式审计观念

数据式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数据式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适应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需要,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数据式审计模式扩大了审计对象,把审计对象扩大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数据式审计模式重塑了审计程序。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是很明显。数据式审计模式改变了审计作业的方式。审计人员经过详尽的审前调查,摸清了被审计单位的底数,并且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分析等步骤,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进点以后可以直接带着线索延伸调查,审计思路明确,审计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数据式审计模式拓宽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为绩效审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现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自国家审计署实施“金审工程”以来,无论在国家审计,还是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迎来了一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革命。HPU大学内部审计应当抢抓机遇,借鉴国家审计“金审工程”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加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学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适时化、经常化、全面化。

一是实施“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推进就地审计信息化。审计人员通过利用“AO系统”平台,收集、整理有关电子数据,进行“核账、看账、分析账”,大大提高审计工效和质量。二是实施“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推进远程审计信息化。高校内审通过运用“OLA系统”,能够对审计信息资源的远程采集、集中存储、集中处理,以及集中进行审计分析,实现远程审计预期目标。三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前调查。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性。

(三)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障碍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内审信息化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难以转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适合高校内审特点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软件尚未有效普及;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审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高等院校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不同程度存在不系统、欠规范等问题。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从各方面全力支持内审信息化建设。只有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审计队伍优化培养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内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转变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与方式。高等院校内审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审计观念转变、方式转化、干部队伍结构调整、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深刻革命,只有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高校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内审工作人员要在审计实践中结合审计实务,将传统审计的经验、方法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强大作用。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同时具有审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采取对外引进与对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既懂高校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全体审计人员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审计软件,保证计算机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四是加强内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使原有的审计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要求,但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还没有出台,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障碍。所以,内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信息管理制度与规范,保证审计信息系统有序、有效、安全运行。

五是加强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配备足够的审计服务器(用于存储审计数据的专用设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

六是加强审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内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单靠审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财务、基建、网络管理等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帮助。所以,HPU大学内审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内审网络化、系统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的管理作用。

结语

以审计信息化为代表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的手工审计向现代计算机网络审计转变的标志,对中国高校内部审计传统的思维方式、审计工作的模式、工作方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为了适应中国高等院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中国高等院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速推进该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校人、财、物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 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5篇

一、控制基础审计阶段(20世纪40 ~ 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内部审计职业地位的正式确立。此时,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财务审计,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控制基础审计主要服务于以下三种目的:

①鉴证企业是否遵循特定的法律、规章、政策和原则。这类审计被称为符合性审计。

②在较小的范围内(与外部审计相比),测试和验证企业会计账户的余额,降低年末对会计记录调整的可能性。这类审计被称为财务审计。

③测试与会计记录相关的关键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至今日,控制基础审计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仍占有较大比重。

在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成立之初,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有识之士就致力于改变内部审计师作为会计职员或“企业冗员”的传统形象,他们极力倡导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将业务范围扩大到经营审计的领域。1957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在修改1947年公布的《第1号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时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以及其他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1971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再次修订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切断了内部审计与账簿的直接联系,把“会计、财务以及其他经营业务”简化为“经营业务”。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外部环境普遍呈现静态、简单和安全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西欧与北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经济持续高涨,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外部市场变化相对平稳,企业可以相对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科技革命促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以审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经营审计并未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经营审计并未在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中占到重要地位。

二、过程基础审计阶段(20世纪70 ~ 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此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滞胀时期。在这次危机中,低生产率、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又加上能源危机的压力,资本主义经济诸病齐发、症状复杂。企业管理部门很少有机会通过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不得不通过控制成本来增加利润,而内部审计被看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经营审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过程基础审计又被称为经营审计或业务审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关键过程的设计、执行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般以公认的最佳实务作为评价的基准。在企业内部审计实务中,过程基础审计逐渐取得了与控制基础审计同等重要的地位。1975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调查表明,95%的被调查者都在实施业务审计,所用时间占整个工作时间的51%;1983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调查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师63%的时间用于业务审计;1985年,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调查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师65%的时间用于业务审计。

三、风险基础审计阶段(20世纪80 ~ 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世界处于一种极度动荡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世纪40年代创建的以“大量大批生产”为主的制造生产模式与市场变化趋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需求的多样性和经营环境的多变性迫使企业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优势,最终获得成功。为了体现自身在组织中的价值及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起,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在实务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审计师们相信,测定风险对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和有效使用审计资源是极其重要的。他们通过对企业和企业的关键风险的透彻了解,将审计资源分配到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重要风险领域,向管理层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保证:与风险相关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已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在此阶段,控制基础审计和过程基础审计何时实施、如何实施将依赖于对关键风险的识别及依据风险的识别所制定的审计计划。

四、风险管理基础审计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全球的政治、经济与整个20世纪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格局正进行着全新的整合,市场国际化和需求主导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同时,随着知识资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文化观念等因素也对企业的目标实现和管理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时,人们开始寻求能够灵活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管理模式。管理当局关注的焦点转向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企业再造,要求企业的各个职能机构为企业创造增加值。许多企业的管理当局开始将“企业风险管理”概念引入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7月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在讨论稿中,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旨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有关人员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这些要素的排列方式亦代表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

为了满足组织提出的新要求,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企业的模式同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必须向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方法演进。因此,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董事会于1999年6月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扩展为“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客观上为内部审计方法向风险管理基础方法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直观地说,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方法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程序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传统审计方法整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与以往的审计方法相比,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①将企业战略和目标纳入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并以之作为审计判断的基准。

②审计判断不仅仅基于审计师对风险的容忍度,而更多地依赖于管理层对该领域的风险容忍度。

③更加关注管理层如何计量和监控与他们的目标和风险容忍度相关的业绩执行情况。

④从持续经营的角度评价组织管理风险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组织过去管理风险是否成功。

⑤建立有效的途径,向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风险管理和治理活动有效的合理保证。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6篇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增加组织的价a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揭示了在现阶段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趋势,由“监督与评价”向“增值和改善”的转变,这也标志着内部审计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增值型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介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组织中只有很少的部门为组织的管理层、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提供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部门。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价值的积极意义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和防止损失,增加企业价值。由于内审具有独立性、综合性、经常性和及时性等特质,通过对内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查清风险因素和产生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强化内控风管的措施,帮助改进内控与风管体系,保障企业资产质量提升,预防风险,减少损失,提升节支增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各个层面,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按审计程序,通过对经营目标、决策程序、管理流程等进行监督评价,检查经营运作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经营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出谋划策,提供解决方案;根据战略规划,提出前瞻性、建设性建议,改善企业的运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完成各项治理目标,实现内审的价值。

三、完善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方法

(1)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提升企业价值。首先,要求我们企业内部审计要进行准确自我定位,努力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大局中去,全面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其次,要求内部审计应该以“提升企业价值”为工作核心,利用自身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的组织地位和拥有的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工程审计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基础之上,内控审计和经营管理审计等同样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围绕提升价值来开展,应该把所有内部审计工作转化成企业价值量的形式来考量,牢固树立为企业增值的观念。最后,要求发挥企业内部审计最大效能。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因而内部审计效能发挥如何也影响着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应改变旁观者的身份,从提升自身审计效能出发而努力成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

(2)树立增加价值目标,重视风险管理。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应将增加价值当作关键目标,让企业内审活动更为贴近企业价值链。增值型内审增值方法主要有企业价值与审计价值增值,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增值。内审创造价值来自成本降低创造的直接价值,以及提升企业经营运作与效果创造的间接价值。内部审计应重视内审监督的价值定位、导向、调控及转化增值等的作用,积极更新内审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及思维转变,强化质量控制与资源配置优化,畅通内审监督程序,最大化的发挥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内审管理应重视风险管理在整个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将建立良好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有能力也有责任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3)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能使企业的监督机制得到完善和补充。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经营活动的监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增加价值。审计工作能否做到客观公正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企业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企业在组建内部审计小组时,应当参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由企业高层领导或者由董事会、监事会领导直属管理,使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证,使审计工作在开展时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从而确保审计人员审计时能够做到充分的客观和公正。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最关键的特质。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较高,能够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增加组织价值。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学习与培训、开展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等,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素质、工作能力,不断适应新时期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经营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信息,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审计成果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为股东创造更大增值服务。另外企业内部审计还要转变“监督者”的意识。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减弱监督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应把自己理解成是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一个分子,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样才能促进内部审计主动地投入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去,并发挥巨大作用。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理念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经济责任审计在项目组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教育部据此制定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两者都提到效益的重要性。新形势下,怎样将效益审计理念融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就非常值得研究。

一、引入效益审计理念的意义

目前,效益审计的核心理念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权益性或公平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或者组织部门的委托对高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就该单位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教学科研和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引入效益审计理念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规范被审计人的行政行为,助其切实履行职权;有助于提高内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助于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有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引入效益审计理念的方法探讨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内容的选择、审计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审计的具体实施四个方面,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简单探讨一下效益审计理念的引进。

(一)审计目标的确定中保持总体目标不变,在具体目标上突出效益性

具体体现在:要求被审计人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和透明性;任职期间行使权力、经济决策与开展经济活动时遵循特定标准、原则、法律法规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如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挤占或挪用资金等);任职期间履职时的节约程度、效率与效果(如资源配置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管理的效率性、投资项目的效果性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突出体现效益审计理念的重要事项

这些具体事项包括:重大决策、财务收支、学科建设、内部控制、预决算、专项资金、设备购置、固定(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含创收)、工程项目、大学生权益等。这些事项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其所在单位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并确定权重,对确实难以量化可用定性指标衡量。评价标准的选择应尽量采用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代表性、明确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等特征的标准。可参考国际标准、国内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及所在单位制定的预算、计划、目标、规章制度、历史水平、合同等。

(三)引入效益审计方法理念,完善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效益审计方法理念是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学科思维方法,采用观察法、查询法、函证法等审计调查方法,综合运用ABC分析法、DEA法、SWOT矩阵分析法等审计分析方法及核对法、审阅法、盘点法等审计检查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应用为:掌握事物矛盾规律,在审计中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既做到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的确定与被审计人履行职责相关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又辨清前任与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界限,并预测现任领导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以促进预期效益和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困境;面临复杂经济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保持清醒,防止主观臆断,排除干扰,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本来真相。

(四)实施过程中落实效益审计理念

1.审计立项与准备阶段

依据审计目的与审计内容做好审计立项和审计准备,确定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需审计的重点事项,安排好审计实施方案,并设计好审计方法体系,选择适当的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

2.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已设计好的审计方法体系以及确定好的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充分收集好审计证据,并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并就有关问题与被审计人员及所在单位的领导班子充分地交换意见,整理、归纳、汇总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应该真实、完整地反映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含效益分析评价过程)、查出的问题、结论和审计建议;

3.审计报告与后续跟踪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加强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及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客观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充分披露各种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要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完善管理和提高效益;要跟踪整改,强化审计建议的执行,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充分运用以达到价值最大化。

效益审计理念的引入是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仅更加突显了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内部审计原本应具备的价值增值功能,它的引入有助于推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春,等.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蔡春,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0-14.

内部审计的方法第8篇

就一般意义而言,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对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进行审查与评价。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以及同一行业、同一单位在不同的阶段,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根据气象系统现阶段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重点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一) 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每一个气象部门都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方针政策和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结合单位业务特点和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内部基本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 二) 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

加强预算管理是实现各项气象事业计划的保障。规范预算管理就应当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从预算编制( 调整) 与上报、执行与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与内容,到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 包括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气象装备保障等内部机构和单位) 之间的分工与协调,以及不同岗位人员的权限与责任,都应当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作保证。

( 三) 财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单位内部货币资金管理( 包括财政零余额账户、银行存款和现金的收付活动管理)、对所属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各类有偿服务和收费的管理、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管理以及相关经济合同的管理,均应当按照授权适当、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有效控制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合理限制资产和记录的接近、独立的业务审核等内部控制要求,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

( 四) 建设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

为了防范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风险,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有关管理部门与会计人员的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项目的决策依据、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制度,概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标准和审批程序,价款支付的方式、金额、时间进度和审批程序,竣工决算环节的控制流程,竣工清理范围、竣工决算依据、决算审计要求、竣工验收程序、资产移交手续等方面均应明确。

( 五) 物资采购与管理的内部控制

各类物资( 包括行政、后勤、气象观测、防雷检测及工程的消耗性材料,仪器与设备等) 采购的计划申请与审批、市场询价、供应商招标、合同签订、价款支付、入库验收、保管、领用、报废与处置以及赠送与赠予等环节的控制制度与程序应当健全,并能有效的执行。

二、气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 一) 气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气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实行内部交叉互审机制,在交叉互审机制下建立起对审计业务的统一交互评估,形成一个完善的自审、互审、抽审的系统化控制体系,由审计人员基于业务管辖、制度规范以及统一的领导组织来开展,这一审计程序下各个层次的内部审计能够形成自我的约束机制,也进一步的控制了审计独立性的风险。

( 二) 气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方法

1. 熟悉内部审计的概要,详细记录在案。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事前的各种途径来获知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内控制度的现状以及落实情况,将现状形成综述性报告记录在案。这一过程中,需要审计专员对该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业务的开展情况,整个行业的发展、数据的平均水平,审计的独立性以及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的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和风险以及评估等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研判,为后续的评价内控程序、会计环境和会计信息的审计做铺垫和准备,建立合适的审计方法。

2.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调查并评估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比如单位文化建设、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方式、人力资源政策、职工的诚实度和道德观、职工的胜任能力、职工对风险和控制的认知程度等因素,以此确认内部控制风险,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可依赖。

3. 建立符合性测试程序,反馈内控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这一阶段是对内部控制展开评估,从而了解到被审计对象的内控执行情况,发现其中的薄弱之处,从而建立符合性测试的基础。符合性测试正是基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前提下,来反馈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对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而且为了确保符合性测试的必要性和经济效益,符合性测试内容的最终结果所确定的可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工作量应实现实质性部分的测试工作量更小,这也正是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所在。

4. 与各级领导沟通,形成审计报告。通过审计的各项内控,及时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将其归纳汇总,形成内部控制风险的问题,评估内部控制风险的后果,形成审计评估报告,提出内控的优化建议,并将审计结果递交审计对象。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报告后可以提出意见,根据被审单位反馈的书面意见,审计部门撰写审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依据、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的范围和方法、审计结果、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三、气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一) 法律和制度上的缺失使得内部控制审计缺乏依据

目前的单位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为主,而基于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条文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4 号的《审计署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规定》,从现有的各项法律和制度来看,内部审计的法律以及等级仍然较低,而且缺乏应有的标准规范,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审计中往往只能依据单位自身状况进行编制,导致了审计过程中的各项条文内容有所偏颇,缺乏客观可靠性。

( 二) 气象部门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起步较晚,气象部门内控体系建设速度较为缓慢,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到业务流程的相关制度建设不均衡。我国部分气象局并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由财务人员兼职审计,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外在内控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气象部门的审计缺乏可操作性,完全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和职业水平来判断,这样导致最终的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导致了差错和舞弊的出现概率更大,形成较大的审计风险。

( 三) 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度不够

气象部门各级单位中许多单位都对内部审计存在误解,某些单位对内部审计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所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为了对内部的财务进行监督,而对内部的人员不会产生影响,导致了对内审人员选拔的随意性,审计人员往往缺乏经验和理论知识,内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审计结果不可靠;另外,很多审计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或是缺乏权威性,审计部门往往都是由财务部门来管理,这样审计执行起来受到掣肘较多,也未能获得较多的权限,无法及时的对各个分支部门展开审计监督,无法及时的排查单位内部的风险,这样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无法执行到位。

四、提高气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效的几点建议

( 一) 建立独立审计结构,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当前内部控制对单位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我国的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下,形成了基础的内控体系,但是这些内控制度和规范的执行仍然需要在执行中来检验,并根据效果来反馈和改进优化。因此需要基于我国的《审计法》和《注册会计法》的条款内容,借鉴国内外的内控经验和案例,并基于单位自身的制度现状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统一审计内容、标准,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得审计中的各项内容和指标都有客观的依据,建立执行监督体系,保证内控审计的执行到位,提升审计质量。

( 二) 提高领导的重视,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增强独立性和权威性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一定要提高单位各级领导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内部审计是否能够发挥出作用,依赖于上级负责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上级领导的重视使得内部审计可以保持独立性并获得一定的审计权限,而如果上级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往往寸步难行。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首先要改变领导层的观念,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度,这就使得气象部门的各个单位和分管干部需要坚决的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完善其独立性和监督权力,其职能应该保持独立,成立单一的审计部门,这样在审计执行中大大的提升效率。其次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应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

( 三) 重视和加强各级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当前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提高自己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继续培养计划,还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注重平时的积累,完成内部控制审计任务。因此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推广审计信息化,促进审计人员的基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并及时的更新职业技能。其次,对审计的最终结果要建立完善的应用机制,发现审计漏洞和问题需要追踪责任,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评估危害结果,及时的查漏补缺,规范管理。最后要对整个审计队伍加强队伍思想和作风的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