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7 10:04:17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县域经济浙江省

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省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因而研究省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对深入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十分必要,而且对各省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浙江省历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以及江苏,省内强劲的县域经济实力是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对浙江省58个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几点建议,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县域经济实力研究回顾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区、一般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彭宝玉,2007)。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的趋势,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李小建等,2001)。而中国东西、中、西部地区之间总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三者之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比地区之间总的经济不平衡扩散更快,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因(郑炎成等,2004)。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原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特定省份而言,张小军等(2005)指出浙江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全球化程度、科技支持能力等这五个方面。部分学者对一些省份的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与解释。黄飞飞等(2009)通过建立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与空间自相关技术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进行了评价与解析,指出经济实力在江苏省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空间集聚不明显,全省经济格局从南到北呈现“三峰两谷”的空间格局;苏南地区随着距上海距离的增加,经济实力空间集中度逐渐递减。其他学者如周慧秋(2000)、刘伟东(2009)、彭宝玉(2007)等也分别对黑龙江、辽宁省、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结论。

总体上,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以及特定省市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寻找影响县域经济的因素以及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同时,关于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以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分析与评价

鉴于市辖区产业结构、经济密度等与县或县级市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指以县或县级市为地域单元的经济体。目前,浙江省共辖35个县,22个县级市以及1个自治县,县域经济个体数共58个。2009年该58个县市GDP总值占全省GDP总值的52.0%,总人口的68.4%,从业人数的60.7%,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评价指标的选取

多指标评价涵盖的信息会比较广,所以本文拟采用多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按人均指标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结构以及反映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等方面。本文对相关学者采用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可行性等原则,指标体系如下: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二产比重、三产比重、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县域经济活力的指标有,全社会固定资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GDP增长率;反映县域经济潜力的指标有,教育事业费、专利申请授权量、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一般都是实际观测的随机变量,而哪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的综合指标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14个指标之间的KMo=0.83,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选择原则,选择的特征根分别是8.623、2.184和1.040,累计方差贡献度达84.6%,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表2-1),因此,这里提取前3个因子分别作为第一因子、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

表2-2中,公因子反映的变量特征如下:

公因子1的贡献率为61.59%,其在GDP、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教育事业费均在0.95以上,反映出上述因子对县域经济实力的影响情况。公因子2的贡献率为15.60%,其在二产产值比重载荷比较高为0.96,反映出工业对经济实力的影响。公因子3的贡献率为7.43%,其在境内公里通车里程上的载荷为0.80体现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实力的影响。根据公因子的贡献率,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根据F的高低,将其分成三部分,(-∞,0]、(0,0.5)、[0.5,+∞)。图形如下:

3.综合实力评价

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得分F大于0的县(市),共25个地区,占全省53.1%,即浙江省近一半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大于0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高。综合得分小于0的县(市),共33个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的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第一因子得分比较低,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从分类的具体情况看,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中,位于杭州的有4个县(市),位于宁波的有2个县(市),位于温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嘉兴的有5个县(市),位于绍兴的有4个县(市),位于湖州的有2个县(市),位于金华的有3个县(市),位于台州的有3个县(市),衢州与丽水均未有综合实力大于0的县市。其中,全省排名前四的县市为:慈溪市、绍兴县、诸暨市以及余姚市。以从图一可直观了解到,浙江县域经济实力强劲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地区,尤其以杭州湾周边地区的县市。浙江县域经济呈现出从浙西南到浙东北的梯度差异,与浙江地势相似。丽水-金华-绍兴-宁波沿线为典型梯度带。其中丽水与衢州地区为全省经济低洼地区,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均小于0。杭州湾地区以及部分沿海地区县(市),如慈溪市为浙江县域经济领跑者。目前,浙江经济实力强劲地区主要位于浙东北,中部地区正形成崛起之势,西南低洼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提升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继续发挥浙东北地区县域经济辐射力

浙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浙东北地区与上海、江苏相邻,地理位置优越,腹地经济活跃。杭州湾周边地区以及温台沿海部分地区大部分县域地区综合实力大于0,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继续发挥并提升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度值得深思。由于经济发达的县市在开发过程中较早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三方面的压力。优化开发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城市功能,有条件的县(市)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县(市)的竞争层次,积极优化开发这些县(市),对今后浙江省整体的经济腾飞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区产业集群有着紧密的联系,浙江省是典型的块状经济省份,经济发达县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今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点之一。浙东北地区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的派头兵,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2.积极引导低洼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差异的扩大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浙江省丽水、衢州等地的经济滞后,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济差异的重要来源。通过重点扶持低洼地区,提升该地区产业层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使其形成发达县(市)所具有的产业集群形态,从而加快实现经济低洼经济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最终降低省内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促进全省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丽水市、衢州市以及温州市应当积极抓住海西经济区的开发机遇,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例如温州南部的苍南县与福建地区语言互通、气候较为相似,抓住海西建设中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等,从而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3.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浙江省正稳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政府应切实改善海、陆、空交通运输和解决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工业化“先行官”问题,破除工业化的“瓶颈”,为浙江省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积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对低洼经济地区的优惠政策扶持等,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在衢州、丽水等地融入海西建设的过程中,就农业方面浙江省应尽早出台地区对台优惠政策,对台商创业中遇到的诸如投资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推动外资(港澳台)进驻低洼地区,最终推动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

[2] 胡良民 苗长虹 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68-274

[3]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

[4] 李小建 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8(2):136-144

[5] 郑炎成 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30(7):121-129

[6] 张小军 李植斌: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8(12):21-23

[7] 黄飞飞 张小林 余华 崔开俊: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9,24(2):84-89.

[8] 周慧秋 李友华 等: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0,(2):49-51

[9] 刘伟东: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125-129

[10] 彭宝玉 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50

[11]黄源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147-153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2篇

论文摘要:区域物流作为极具 发展 潜力的推进型服务业,是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经济区域综合实力和 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本文在《湖北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课题 研究的基础上,就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方法 、内容及应注意的 问题 进行了 理论 上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物流规划 区域物流 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 企业 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 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 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 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 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引言

产业革命之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使经济学家们逐渐发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对市场经济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好的经济政策成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今天,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区域经济研究这一领域,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下面文章将从五个层面阐述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一、包括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从区域经济政策的共性与个性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微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一)宏观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不平等的现象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气候地形的差异,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的不同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为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快速的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正对自己国家区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学界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几个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进行研究。刘建芳(2002)分析了二战后美国为缩小区域差距而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李亚琴(2011)分析了苏联时期、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三个不同时期俄罗斯对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衣保中、任莉(2003)阐述了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笨、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1]李晓辉(2013)分析了统一后的德国为减小东德和西德之间的经济差距所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而我国更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平等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东部沿海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政策,众多的学者从各方面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二)微观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对各国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之外,还有大量学者致力于区域经济政策的微观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各种区域经济政策发挥的具体作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体系构建、实施细则、取得的成绩等;二、研究区域经济政策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区域经济政策与金融业、环境、民生以及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例如区域经济政策法研究(绍跃,2008),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研究(楼海鹏,2007),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王文慧,2014)等。

二、系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

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论文主要包括两种情形:系统的阐述区域经济政策产生和合理存在的基础理论与运用具体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博弈论上。

(一)系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不仅涉及对现存的各种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还对区域经济政策这一事物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和支持,挖掘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周毅(2003)在《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一文中阐述了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孔舒、李伟红(2007)从区域经济政策在区域经济中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中的作用出发,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存在的必然性。[2]金铸(2013)阐述了区域经济演化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

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除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和演变外,一些学者还用个别理论深入的阐述区域经济政策。罗辰宇(2012)运用增长及理论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马丽、庞效民(2001)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3]葛新蓉(2009)运用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倒U模型分析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

三、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从区域的大小的层面看,当前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第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是国际合作组织,现在世界上最成熟的国际合作组织是欧盟;第三、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当前的研究集中在省一级。

(一)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加强了彼此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现今世界,成立了多个跨国经济组织。规模最大、发展成熟的是欧盟(EU)、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TTA),其中欧盟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跨国经济合作组织,学术界关于欧盟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例如现行制度框架中欧盟基金的分配机制问题(RiccardoCrescenzi,2009;Sascha0.Becker,2012);欧盟多层系统内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财政负担问题(Arthur Benz,2011);欧盟经济结构调整中结构政策和结构基金的设计与完善问题(周淑景,2002;马颖,2000);欧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规划问题(刘慧,2008)。[4]

(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关于国家层面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家层面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例如,关于中央政府在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Delphine Anicien,2005);区域就业保障政策的效应评估(BarryMoore,1973);国家区域政策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沈建法,1996);国家区域政策发展历史的回顾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魏后凯,2010;汤学兵等,2013);国家区域社会经济政策绩效的评价(淦未宇等,201l;贾彦利,2006);国家区域政策对生产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刘可文等,2012);国家区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原因等(杨爱平,2007)。[4]

(三)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比于学界对国家层面和超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对地方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存相对不足。但是随着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省级层面的区域经济政策的论文成果。促进京西南区域发展的地方性区域经济政策趋向研究(梁延杰,2008);地方区域经湫的存在雠与形成原因――来自苏北的经验证据(徐龙字、黎欢,2013);湖南省粮食主产县的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研究(江红梅,2009);试论东南亚因素与中国发展战略作用下广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1950――2006)(吴永威,2008)。

四、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层面看,当前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个案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

(一)个案研究

就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而言,学者的研究更偏向于具体个案的实证分析。大量的论文都是阐述各国家、各地区的某个或某些区域经济政策。例如,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王怀新,2006);南太平洋区域经济政策、体制和渔业开发(李令华,2003);战后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分析(张洁中,2013);试论治理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经济政策(孟元新,2007);论区域经济政策中的政府干预―― 以江苏省苏北区域为案例(魏晓锋,2005)等等。

(二)比较研究

相比个案研究,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而且集中在国外与国内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上。例如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颉雅君,龚勤林,2002);中外区域经济对比(吕允英、刘慧,2006)从欧债危机救助机制看中欧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异(时雨田,2011)。

五、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和针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

从研究的对象的目的层面来看,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研究成功区域经济政策案例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给予借鉴的启示研究和深入研究国内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发现其功能和不足的反思研究。

(一)借鉴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

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凡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区域问题,如区域分工与合作不协调所产生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间竞争过度、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区域经济不平等制定了一些成功的区域经济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界很多学者也致力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成功范例的研究,为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给予启示。例如,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路径建构与思考(李福柱、丁四保,2005);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学习与借鉴(张志强,2005);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秉福,2006);美、日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陈涛,2008);美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机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张力、夏露林,2010)等。

(二)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

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启示研究是为我国制定更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给予借鉴,而学界对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更倾向于对国内区域经济政策的反思研究。例如,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机制(沈培科,2008);我国区域 经济政 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李光德,2009);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解读(戴绍波,2010);中国区域经济政策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分析(姚敏,2011);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效应与展望(刘名远,2014)。

结语

研究有关区域经济政策的文献,梳理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的内容、方向和方法,能够清楚看到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深刻认识到好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使之后的研究者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区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衣保中、任莉.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J].现代日本经济2003 (5):18.

[2] 孔舒、李伟红.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J].现代商业2007(23):144.

[3] 马丽、庞效民.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J].地理研究2001(4):1.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4篇

(①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ina;

②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07,China)

摘要: 文章利用SSM(Shift-Share Method,SSM)模型,以河南省某市2004-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某市三次产业、十大部门的产值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为该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He'nan province anycity's three industries, the output value of ten departments based on SSM(Shift-Share Method, SSM) model. The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results to indicate the structure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qiu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gion'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关键词: SSM模型 经济结构 方向

Key words: SSM model;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07-02

0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数学模型)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Lampard和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河南作为中部六省的重要份子,其经济发展状况必然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关注重点。中部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笔者试图通过对河南省某市2004、2007年三次产业十大部门的产值利用SSM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的相应对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主要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个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还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

该方法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是假设区域i经过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了变化,设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并将区域经济划分成n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初始规模与末期规模,并以B0、B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j,0和Bj,t表示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时期的初期与末期第j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ij,且rij=(bij,t- bij,0)/bij,0(j=1,2,…,n),所在大区或全国第j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Rij,且Rij=(Bj,t- Bj,0)/Bj,0(j=1,2,…,n),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bij,0・Bj,0)/B0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bij,这样在[0,t]时间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Nij为份额分量,它是第j产业部门所在大区或全国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第j产业部门规模所发生的变化,Nij=bij×Rj;Pij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或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该值越大越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Pij=(bij,0-bij)×Rj;Di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它指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或全国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该值越大则说明区域i第j产业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Dij=bij,0×(rij-Rj);PDij反映第j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区域i总的结构转移分量Pi,Pi=Σ(bij,0-bij′)*Rj,总的竞争力转移分量为Di,Di=Σbij,0*(rij-Ri),区域i的增加值对于上一级大尺度区域的相对增长率为L,L=■:■,进而,引入Kj,0=bij,0/Bj,0,Kj,t=bij,t/Bj,t,,分别表示基年和末年所研究区域到参照系同期的比重,则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力效果U,

W=■:■;

U=■。

由以上各式可知,若P越大,w大于1,这说明区域经济中具有生命力、前景广阔、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1.2 数据来源本文的主要数据均来自2005、2008的河南省统计年鉴,计算所需的数据均由笔者整理所得。具体数据如表1,其中bi0为河南某市2004年产值,Bj0为河南省2004年产值,bit为河南某市2007年产值,Bj为河南省2007年产值。B0为2004年河南省总产值。

2SSM模型分析结果

2.1 产业结构的SSM分析本文以河南省作为参照系,分别对河南某市三次产业、十大部门进行经济增长的SSM分析,计算所用的指标取各产业的总产值。计算结果如表1。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区域合作作为国际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形式,始终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已经有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发表。早期的经济一体化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西欧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问题,并且更多地关注产品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消费者消费活动的跨国流动与影响方面,关税同盟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领域。维纳(Viner,1950)是关税同盟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分析了关税同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应,提出了贸易转移效应与贸易创造效应,他认为成员国的生产结构越是竞争性的,关税同盟增进福利的可能性越大。米德(Meade,1955)研究了经济联盟存在的问题,也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关税同盟对进出口商品的替代效应。

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福利效应、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方面。有的学者(Krishna&Bhagwati,1997)研究在工业化限制条件下关税同盟福利增进的可能性,分析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追求非经济目标的国家之间建立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可能性及其福利效果。以Krugman(2003)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从贸易集团的角度分析了区域一体化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有的学者(DouglasL.Tookey,2007,pp.191-208)从环境、安全角度分析特定国家(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问题。有的学者(AkiraKohsaka,2004)对东亚地区的区域金融合作进行了分析,认为1997年的亚洲今日危机为东亚的区域金融合作创造了机会,区域金融合作将让现在与未来金融结构得到强化,但区域金融合作将不会导致货币联盟。还有学者(ChyauTuanandLindaF.Ng,2001)以我国广东省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之间的区域分工合作为实证依据,研究了聚积经济的区域分工问题。日本西南学院小川雄平教授认为,“亚洲时代是亚洲地方发展的时代,地方的国际化可以迅速推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地方经济合作是尊重相互独立性、主体性的交流,是可以替代大垄断资本单方面强制推行的国际分工关系的经济交流”对跨国次区域合作实践的研究表明,有关合作区域在地理上接近、在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上的紧密结合是跨国次区域合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比较成功的跨国次区域产业转移都是在特殊的区域背景下实现的(Chen,1995;Wu,1995)。一方面表现了从成熟的经济增长中心向其地区的扩展;另一方面表明政府政策和地理接近性是形成国际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推动力。国家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优惠政策等途径支持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土地、劳动力成本低、紧邻高度发达大都市增长极地区)的区域发展,而且提供的投资环境与企业和民间转移产业的历史性需求相吻合(Chen,1995)。新马印尼(Sijori)增长三角中的三方合作伙伴在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上结合较好,因此,在资源开发、建立产业联系和市场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Kettune,1995)

二、国内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是世界经济大趋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如“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发展圈”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间合作有助于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内核,加速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进而提升整个大区域甚至全国的综合竞争力,这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学者们以上述三个区域为例对我国的区域合作进行了研究。

(一)关于区域合作模式研究

陈建军(2005)指出长三角区域在进行经济合作时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计划和政府间的协调手段,而是将政府的作用集中在撤除区域行政壁垒,提供区域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同时,在更多的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企业推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台,利用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力量,促进地域间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推动地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刘宏松(2006)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因素、宗教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三个非经济约束条件与一体化进程中主导权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东亚地区在当前及未来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只能以三个“东盟10+1”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并列式发展的“三位并列式”模式推动自身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王胜今(1997)认为各国(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首先是城市间的合作。他建议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旅游开发、人员交流、物资交流等将各城市间连结起来,探索出“地方城市间紧密合作型模式”。

(二)关于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肖金成(2007)认为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同时环渤海经济合作将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基础与前提,环渤海地区合作的前提是要明确环渤海的整体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强化它们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金太军、张开平(2009)认为长三角现行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主要是地方政府顺应自身经济发展发起形成的,在推进交流、探讨一些共识性强、实施难度不高的项目合作方面已经初见成效。程永林(2008)认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能够顺利进展,除了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外,更需要建立大量的制度安排来约束与引导区域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王再文(2009)等在分析了欧盟区域合作的经验之后,以长三角地区合作为例,认为我国区域合作应建立多层治理体系,具体包括多方参与的合作机构,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个区域合作的协调和促进机构。

(三)关于区域合作对策研究

学者们在对区域合作对策研究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产业协作领域和政府合作方面。首先是在产业协作领域,程云川,陈利君(2009)认为在区域合作中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加快区域相互开放步伐,打破区域封锁,建立共同市场,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刘姣兰(2006)认为广西在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时应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功能。同时应弱化行政区概念,组建跨地区企业战略联盟,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李斌、杨丽娟等(2007)在分析了泛珠三角进行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后,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出发,对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

在政府合作方面,杨龙、戴扬(2009)认为地方政府合作可推动区域合作。地方政府合作应建立在关于合作的共识的基础之上;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是区域公共物品的联合提供,形成地方政府合作的机制。程必定(2009)以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为例,认为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是培育和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关键。张可云(2004)认为环京区域在进行区域合作时必须从中央政府这个层次上解决区域管理制度基础问题,而在地方政府这个层次上切实转换与管属地区经济管理职能,引导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陈家海,王晓娟(2008)在对泛长三角合作中政府间协调机制的构建中认为对于跨地区协调机构不在于相当于什么级别,而在于参与协调的各方是否已将相关的权力“让渡”给了这个机构;跨地区协调机制的财力的主体功能应该是用于区域合作中受损方的补偿。孙华平、黄祖辉(2008)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区域产业转移。在区域产业转移内外互动中,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四)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问题

何一鸣、陈德宁(2008)提出了“制度创新-自由贸易-经济绩效”的分析框架,认为制度创新为解决复杂的区域统一市场交易时的合作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促进了由自由贸易引起的市场范围扩展,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滕丽、蔡砥(2008)认为区域溢出是一种外部性,无论是对外溢出还是获得溢出都不受市场调节,但区域合作的基础是发挥区域的正溢出,控制区域的负溢出。对广东而言,为了保证区域溢出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与地理邻近省区的合作,更应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邻近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发挥双方的相互正溢出效应。

(五)关于区域合作立法方面

韦以明、周毅(2006)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分析材料认为区城合作要经久不衰并实现多底,必须从区域协调层面上升到国家协调层面,淡化政策调整、强化法律调整。建议常委会制定《行业协会法》,促进区城合作机制的市场化,防范地方政府在“多边行政”期对经济事务的不当干预;同时建议对几部污染防治法作相应修改,并就处于大江大河中上游的民族自治地方与下游发达省份开展区域合作的补偿机制出台部门规章。陈妙英(2007)认为应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争端解决机制,此机制包括协商、仲裁、执行三个阶段,她还认为在目前没有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的情况下,司法协助不失为一个解决地区间争端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司法协助机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对区域合作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目前成立的国际区域合作组织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而国际区域合作面临的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是:新区域主义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开放性趋势日益增强;国际区域合作中非经济因素凸显;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复杂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扩大,亚太经合组织影响日益扩大等,区域经济合作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主要方面。国内学者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亚地区以及泛北部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何娣(2001)认为我国应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选择与我国成本差距大的国家组成贸易集团,即合作双方经济必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沈玉芳等(2000)从区域经济协作的角度研究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袁庆林、周运锦(2005)认为红三角“发达地区窗口+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模式,会对我国东中部交界地带的许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借鉴意义,并能为统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程永林(2009)认为市场主导型的合作模式是泛珠三角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具备长期绩效的前提条件。在实现路径上,需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和协会生成的多头并进方式逐步完成。

四、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述评

国际区域合作的研究文献对区域合作的理论解释有待进一步完善,且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主要关注欧盟和北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亚洲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特别是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为经验背景的国际区域合作文献相对较少,也较为分散。无论是传统的国际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文献,还是新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文献,都缺乏对国际区域合作内在经济机制系统而深入的解释,对国际社会中的跨国区域合作现象的解释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我国研究区域合作内容的文献,有些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角度进行分类,有的从贸易、资金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分类,虽然他们所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包含了区域合作的主要方面,但大多数研究对象都是国内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有很少的研究,同时对于区域合作法律健全问题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1、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孙海燕.区域合作国内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4、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J].南通大学学报,2005(6).

5、刘宏松.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与当前模式选择[J].亚太经济,2006(3).

6、王胜今.迈向21世纪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关于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7(4).

7、肖金成.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7(1).

8、金太军,张开平.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构建[J].晋阳学刊,2009(4).

9、程永林.区域合作、利益冲突与制度分析――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10).

10、王再文,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9).

11、程云川,陈利君.区域合作中的产业转移问题――以泛珠三角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12、刘姣兰.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广西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合作[J].经济观察,2006(7).

13、李斌,杨丽娟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7).

14、杨龙,戴扬.地方政府合作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2009(9).

15、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2009(9).

16、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17、陈家海,王晓娟.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11).

18、孙华平,黄祖辉.产业转移中的地方政府博弈[J].2008年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8).

19、何一鸣,陈德宁.制度创新、自由贸易与经济绩效――一个关于CEPA效应的经济分析与数值模拟[J].2008年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8).

20、滕丽,蔡砥.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省的区域溢出关系分析[J].2008年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2008(8).

21、韦以明,周毅.区域合作经济的国家立法回应――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主例[J].学术论坛,2006(10).

22、陈妙英.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23、袁庆林,周运锦.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8).

24、XiangmingChen.Theevolutionoffreeeconomiczonesandtherecentdevelopme-

ntofcross-nationalgrowthzon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95(4).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 差异 极化 演化 动力因素

引言

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对区域经济的差异和极化发展进行了较多研究,与其相关的较早的研究是Boudville于1966年提出的“区域发展极”,并且分析了经济变量结构关系、经济现象区域关系等共同组成的增长极空间。随后,Romer(1986;1987)通过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研究,引起学者们对经济不平等方面的关注;Azomahou(2005)和Théophile(2012)分别对欧洲、美国和非洲的收入分布极化现象进行了研究,Duclos等(2004)提出结合识别和异化方法测算极化的理念。国内许多学者运用极化相关指数、对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和极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分析了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也有学者尝试了对国内地区的旅游发展的差异特征和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收入分布、旅游发展等的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对具有派生属性的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是否表现出差异或极化特征却少有提及。极化发展和差异发展虽然概念上存在一定区别,但是极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差异发展理论。因此,本文将重构Gini、TW、Theil和KZ,从整体和局部角度分析1985-2011年我国区域物流的差异和极化演化特征,并分析其动力因素,为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步调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分析的相关研究中,常以区域GDP与人口等指标进行分析。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能够为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物资流通活动提供物流服务支持,本文将借鉴统计年鉴常采用的统计口径,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GDP描述区域物流的经济产出。同时,结合物流需求的相关研究,以货运量描述区域物流的规模与区域物流经济产出相对应,从而体现物流业产出的“经济有效性”,更好地分析区域物流的经济产出是否与其规模相匹配。区域物流差异、极化演化的动力因素分析中,结合区域物流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选取因素,即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产业GDP和工业GDP)、居民生活水平(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区域零售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业GDP)和区域基础设施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交通基建投资额)。虽然有学者在进行动力因素分析时,为了避免某些指标无法建立线性关系,而预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成分,再将获得的线性关系依据各指标与主成分的关系进行分解,但主成分分析时的数据并非能够完全得到解释,因此本文所进行的动力因素分析以最终能够建立线性关系的指标进行分析。

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以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结合198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海南和重庆分别为1988年和1997年新建的省区,但由于在同一个国家环境中发展,对于当年区域物流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的影响可忽略;因1995年各省区物流业GDP数据较难获得,数据分析中不包含1995年。

(二)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中常采用Gini、ER、TW、Theil等指数分析区域经济的差异或极化发展,这些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区域差异”的发展状态且操作性较好,被其他研究领域所采用。在进行区域物流的差异、极化分析时,需要重构区域经济常用指数模型的参数进行实证测算,本文将以重构的Gini和TW分析区域物流的差异演化,以重构的Theil和KZ分析区域物流的极化演化。

Gini,是国际上衡量整体非均衡性最通用的指标,而且可以提供很好的标杆值(孙平军等,2013)。Gini值介于0-1之间,系数越小说明越趋于平衡状态,公式如式(1)所示,n是地理区域个数,即省级区域个数,xi表示第i个省级区域的物流GDP,u是所有省级区域物流GDP的均值。

(1)

TW,即Tsui-Wang指数,是崔启源和王有强结合Wolfson,运用增加的两极化与增加的扩散两部分排序公式推导出的极化测度指数(史本林等,2011;孙平军等,2013),公式如式(2)所示,yi表示第i个区域物流产出的“经济有效性”即“物流GDP/货运量”,m是所有省级区域yi的中间值,vi为i省的货运量,V为所有省区的货运量,θ和r为标准化系数,本文均取为0.5。

(2)

Theil,是由Theil和Henri于1967年提出,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区域演化的总体极化情况,而且可以通过进一步分解来反映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演化状态,子区域数量、经济环境等因素不影响Theil指数(王建军,2012)。Theil由子地区内差异TWR和地区间差异TBR共同组成,公式如式(3)所示,Xi是第i地区的物流GDP,Xij是第i地区j省区的物流GDP,Vi是第i地区的货运量,Vij是第i地区j省区的货运量,Tpi表示第i地区内部的差异,侧重于分析地区内部的极化。

(3)

KZ(坎贝尔-张指数),是以地区间的差异和地区内的差异之比来测算区域极化演化的程度,而Leonid Fedorov(2002)则认为地区间差异与总差异的比值更适合用于分析极化演化问题。本文仍将以KZ作为描述极化演化的指数,采用坎贝尔-张和Leonid Fedorov的两种思路分析区域物流的极化问题。

我国区域物流的差异、极化演化分析

(一)区域物流差异演化分析

将1985-2011年数据结合公式(1)和公式(2)分析我国区域物流的差异演化过程(见图1),Gini作为描述区域物流经济产出差异演化的指标,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且在1996年触碰到0.40的警戒线水平,我国省区的物流差异化现象开始出现,之后一直在0.40水平上下小幅度波动。

TW与Gini的总体演化趋势非常相近,TW倾向于表现物流规模经济有效性的差异演化,说明区域物流规模经济有效性与区域物流经济产出的演化过程相似。TW均始终在Gini上方,1986-2011年TW值均大于0.40的警戒线水平,即区域物流规模经济有效性始终表现出更高的差异程度,一直表现出非均衡状态。

(二)区域物流极化演化分析

计算Theil时需要对所有省区划分地区隶属,本文沿用我国七个地区的划分方式,即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七个地区。将1985-2011年数据结合公式(3)分析我国区域物流的极化演化过程,计算得出七个地区各自的内部差异TWR、地区间差异TBR和中国区域物流总极化Theil,并运用坎贝尔-张和Leonid Fedorov的两种思路分析极化方向,如图2所示。TWR与Theil的演化趋势最为相近,而且TWR在Theil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2000年后始终大于50%。虽然两种分析思路得出的KZ值有一定差距,但总体演化趋势是一致的,常用的TBR/TWR方式的KZ值比Leonid Fedorov思路的波动幅度更大,为了突出分析区域物流的极化,本文以TBR/TWR方式进行分析。

我国区域物流差异、极化演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整体分析

将前文数据来源部分所述的1985-2011年动力因素8个指标的数据代入式(2),得到相应的TW值L1-L8(见表1)。结合上文计算得出的区域物流TW值,输入软件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中R2=0.530,DW=1.461,Sig.=0.000,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0.666L2-1.192L3+1.005L4+0.339L7。从模型中可以看出, L3是对我国区域物流差异影响最大的动力因素,而且是缩小区域物流差异的因素;其余因素均为扩大区域物流差异的动力因素,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L4、L2、L7。

将L1-L8与我国区域物流Theil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Y1= -0.344L1+0.488L6,我国区域物流极化演化在1985-2011年主要受到L1和L6的影响,而且L1是弱化区域物流极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从整体角度看,在我国区域物流差异演化进程中,尽管受到人均GDP的负向影响较大,但是区域物流的差异程度一直是在增加,说明仍可以将正向指标作为缩小差异的途径之一。正向指标中,更多的是受到居民消费能力的拉动,说明从服务层面更容易促进优势区域的区域物流高水平发展;其次是工业的发展,工业促进了区域间工业产品的频繁流通,拉动着区域物流中的大规模服务体系发展;再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区域物流的不平衡。

(二)局部分析

基于前文的地区划分方式,运用式(2)和式(3)计算得出各地区区域物流TW值Y、Tpi值Y2,分别表示各地区区域物流的差异程度和极化程度,结合各地区动力因素的TW值L1-L8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的分析中将去除数据解释贡献不足及无法建立回归模型的地区。

区域物流差异演化和极化演化的结果有较大不同:华北地区,L6和L7是扩大物流差异因素,L2是缩小物流差异的第一动力因素,而L2和L3是区弱化极化因素,L7则是强化极化因素;东北地区,L2和L4是弱化极化因素,其次是L7和L1这两个强化极化因素;华东地区,L5、L6和L7是缩小物流差异因素,L2、L4和L1则是扩大物流差异因素,而L3是强化极化第一动力因素,L2则是弱化极化因素;华中地区,建立关系的影响因素均为缩小物流差异因素,而且均为强化物流极化因素;华南地区的弱化极化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强化极化因素主要表现在区域基础设施投入方面;西南地区,L2是缩小地区物流差异因素和强化极化因素, L7、L8和L3是扩大地区物流差异因素,L4是极化弱化因素。

结论

通过从整体和局部角度分析1985-2011年我国区域物流差异、极化演化及其动力因素,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Gini和TW很好地表现出我国区域物流经济产出、区域物流规模经济有效性的差异演化过程,且演化趋势非常相似,但TW所表现的区域物流规模经济有效的差异程度从1986年开始,始终处于非均衡状态。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相对平衡到差异状态形成的过程,始终未能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但现有的经济发展环境限定了区域物流的现期目标不是完全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发展大环境中与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这个目标无法完全依靠某一个区域来实现,需要政府凭借其引导能力,以政策支持和鼓励效用在保障优势区域物流品牌效应的基础上,提高落后发展的区域物流市场融入能力。

第二,Theil及KZ展现了1994-2007年区域物流的极化程度一直在不断下降,但近几年呈现了上升趋势。虽然极化在发展初期确实能够促进优势区域的快速发展,但政府在关注区域经济极化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如何避免极化陷阱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方式处于初步转型的过程中,更应避免经济极化陷阱所导致的中间层次的区域消失或仅仅向优势区域聚集,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并促成落后地区间形成联盟,促进成为区域经济极化弱化的动力。而地区内部总差异对我国区域物流总极化的影响比较大,在总极化Theil的比重近几年也在加重,各地区应在促进地区内部物流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再促进地区间区域物流差异缩小的发展,从而弱化区域物流的整体极化程度。

第三,结合我国区域物流差异和极化演化的动力因素分析结果可知:其一,工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整体还是局部地区均产生较强影响,说明聚集的工业极点还未表现出“屏蔽”现象,能够凭借工业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物流提供机遇,尽管华东和华北地区,偏离整体均值程度在扩大,另一层面也反映出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各地区物流均起到或大或小的贡献;其二,人均GDP差异和居民消费水平差异都对整体区域物流差异、地区极化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市场末端便能引起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逐步向上游能够引起可观的物流服务需求,因此无论在差异缩小,还是极化弱化中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三,区域零售规模指标对整体极化有强化作用,而对局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差异缩小作用,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促进区域物流平衡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说明区域物流应充分利用零售市场流动性大的特点,不断开发区域物流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潜能;其四,区域基础设施投入方面表现出物流优势地区能够更好地将基础设施投入转化为物流产出,但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状态未能很好地与物流发展速度相匹配,应继续加大对交通设施网络的投入建设,而落后区域应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实现现有基础设施的效用,避免仅强调加大投入来换取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1.Boudville J R.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66

2.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6,94

3.Romer, P..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7, 77

4.Azomahou, T.T., Nguyen Van, P., El Ouardighi, J., Pham, T.K.C. Income distribution dynamics across European regions[J]. Economics Bulletin, 2005 ,15

5.Théophile T. Azomahou, Mbaye Diene. Polarization pattern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3 (2012)

6.Duclos, J.-Y.,Esteban, J.,Ray,D.. Polarization: concepts,measurement and estimation[J].Econometrica,2004,72 (6)

7.孙平军,修春亮,丁四保,魏治.东北地区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6)

8.刘兆德,杨琦.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空间极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

9.王洋,盛长元,徐莉君.扬州市经济空间极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

10.欧向军,叶磊,张洵,芦惠.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经济地理,2012(7)

11.叶磊,欧向军.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过程与空间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12)

12.史本林,张宏娜,孟德友,李红忠.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

13.孙平军,修春亮,董超.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13(1)

14.Wang Youqiang, Tsui Kai-yuen. Polarization Ordering and New Classes of Polarization Indic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00, 3(2)

15.郭腾云.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极化趋势及其方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 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 产业竞争力 苏南

一、引言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达33381.6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104元(按人口加权平均),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48倍。

区域产业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的竞争力:一是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二是区域内各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前者是指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以及对区域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后者是指区域各特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竞争力,即各特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研究苏南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的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区域经济增量的变化分解为三项:标准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但是,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结构效应与竞争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针对这个问题,Esteban Marquillas(1972)引入了同位概念来解释这种交互作用,在区域经济增长分解式中增加了“配置分量”作为第四分量。Haynes和Machunda(1987)从数学上证明了Esteban Marquillas拓展模型确实拥有集合和分散的对称性,并强烈建议研究者应用,因为该拓展模型要比传统模型有分析上的优势。

史春云等(2007)将Esteban模型作为国外偏离-份额分析法最新研究进展之一引入国内,但是,国内最早对该模型的详细介绍及应用检验的是吴继英和赵喜仓(2011),二者将模型应用于劳动生产率分析,为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拓展了新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找出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具体原因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如果研究区域i行业j的地区生产总值Gij在[0,t]期间的变化状况(i=1,2,…,n;j=1,2,…,m),可以构建偏离-份额的Esteban拓展模型如下:

Gij= Gij(t)- Gij(0)= Nij+Pij+Rij+Aij

=Gij(0)・g+ Gij(0)・(gj-g)+ Gij?鄢・(gij- gj)+[ Gij(0)- Gij?鄢](gij- gj)

其中,Gij代表区域i行业j在[0,t]期间的变化值;Gij(0)、Gij(t)分别代表区域i行业j基期、报告期的地区生产总值。

g=■,gj=■,

gij=■,

Gij?鄢=■■Gij(0)

模型中的Nij代表标准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g。该分量是指如果按照参考区域(国家或省等)在考察期内的平均增长率增长,区域i行业j所应获得的增长份额。

模型中的Pij代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gj-g);该分量指若按照参考区域行业j的平均增长率和参考区域的平均增长率之差的速率增长,区域i行业j应增加的分量,反映了区域i行业j随参考区域的相应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

模型中的Rij代表竞争偏离分量,其数值等于Gij?鄢・(gij- gj);Gij?鄢是Esteban模型中引入的一个同位变量。竞争偏离分量的数值大小表明区域i的行业j相对于参考区域行业j具有的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通常是由于区域i行业j生产率较高或较低造成的。

模型中的Aij代表配置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 Gij?鄢](gij-gj)。配置分量反映了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交互作用。如果Gij(0)>Gij?鄢,说明地区i的行业j具有专业化,反之则为非专业化;如果gij>gj,说明区域i的行业j相对于参考区域行业j具有的区位竞争优势,反之则为劣势。对于配置分量的符号,吴继英和赵喜仓(2011)认为,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正;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负。笔者认为,该命题不可逆推。具体地说,如果配置分量的符号为负,不一定说明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该区域非专业化于其比较优势的产业,配置分量的符号也为负。同理,配置分量为正,不一定表明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该区域有可能非专业化于其比较劣势的产业。对于一个区域的某行业既非专业化生产,又不具有比较优势,其配置分量为什么是正值的问题,学者们没有给出解释。笔者认为,这正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原则的体现。因此,在分析配置分量时,应具体分析其符号正负的原因。

三、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选择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苏南五市为考察对象,考察“十一五”以来苏南五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因此以“十五”末期最后一年的2005年为基期,2012年为报告期,背景区域是江苏省。选取2005―2012年五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等数据,将2012年各数值折算成2005年价格计算,然后将相应数据代入偏离-份额的Esteban拓展模型中,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2、苏南五市总体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如表1所示,从标准分量上看,苏南五市相差很大。标准分量是考察区域基期地区生产总值与考察期内参考区域平均增长率的乘积,经济规模大的标准分量也大。五市中标准分量最大的苏州是最小分量镇江的近五倍,表明苏南五市经济规模悬殊很大,这在基期业已存在。

苏南五市总偏离分量变动幅度也较大。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区域有三个:苏州、常州和镇江,表明它们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额都大于全省比例的增长额,其增速都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常州的总偏离分量最大,尽管常州比苏州的总偏离分量高出不多,但对于经济规模小很多的常州来说,实属不易,对常州而言,缩小和周边苏州、无锡之间的差距有着积极的意义。南京和无锡的总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二者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额都小于全省比例的增长额,其增速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无锡的总偏离分量为-384.80亿元,为五市的最小,尽管其地区生产总值仍处于苏南五市中第二的位置,但由于增速太低,位居第三的南京(虽然总偏离分量为负值,但其值很小)其地区生产总值已接近无锡,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南京的经济规模将会超过无锡。

苏南五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为正值,这说明五市的产业结构对于江苏省来说是有利于增长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看,苏南也是江苏省的领头羊。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排序来看,其排序和五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量的排序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一个事实:苏南五市不管各自经济规模的大小,都在利用各自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其中,苏州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最大,无锡次之,而且二者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在五市中遥遥领先,这说明苏州和无锡利用其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也给它们带来较为突出的成就;同时也说明了苏南五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苏南五市的竞争偏离分量出现了明显分化,竞争偏离分量为正值只有经济规模较小的常州和镇江,表明它们很好地发挥了其有利的区位优势,产业效率较高,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常州的竞争力分量为123.19亿元,排在第一位;而经济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南京以及靠上海较近的苏州、无锡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为负值,这说明这些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考察期内无锡的竞争偏离分量为-499.05亿元,排在最后一位。

苏南五市的配置偏离分量除了常州为正值之外,其余四市全部为负值,但南京、苏州和无锡的竞争偏离分量负值,说明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四市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镇江的配置偏离分量为负值,其竞争偏离分量正值,表明镇江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3、苏南五市偏离―份额的分类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分偏离量、竞争偏离分量和配置偏离分量的组合情况,对苏南五市进行了分类,见表2。

第一类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偏离分量和配置偏离分量的值均大于零。苏南五市中只有常州属于这一类,由此可见,虽然常州的经济规模较小,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较强的竞争力和配置效应促进了该市经济较快地增长,它与苏州、无锡和南京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第二类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大于零,但配置偏离分量小于零。本文研究对象中只有镇江符合条件,这说明镇江在考察期内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其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和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推动的,但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其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类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大于零,但竞争偏离分量和配置偏离分量小于零。这类城市有南京、苏州和无锡,结合它们的竞争偏离分量为负,说明它们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所以这三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和产业的专业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三市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区位竞争优势,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

四、结论和启示

经历了“十一五”的五年和“十二五”前两年时间的发展,苏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增长率都在一倍以上。由于五市原有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虽然经历了七年时间,但五市的经济格局尚未发生改变。常州和镇江的发展相对较快,它们和其余三市的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然而由于二者和苏州、无锡、南京的经济规模相差较大(二者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仍未达到第三位南京的水平),因此想要赶上三市也绝非一朝一夕。

苏南五市的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是有利于增长的产业结构,这是保持这些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较高的产业专业化,也是推动四市经济增长的因素。镇江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未能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形成优势产业的集群式分布,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阻碍了产业专业化的发展。南京、苏州和无锡的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较好、第三产业发达,但自“十一五”以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因此三市要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好区位优势。

(注: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苏南高职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性研究”(B-b/2013/03/009);第二期江苏省职教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常州高职园区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ZCZ55);江苏省高职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2013)。)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Dunn JES.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

[4] 史春云、张捷、高薇、杨: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5] Esteban-Marquillas,J.M,A Reinterpret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72(2).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第8篇

关键词:韩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建议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为99646平方公里,整个韩国可分为一个特别市,六个广域市,九个道,本文将以这16个行政区为单位,对韩国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以下是2004——2009年韩国16个行政区的GDP:

根据以上韩国各行政区的GDP数据,本文选取三个指标来描述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即: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极差和标准差属于绝对指标,极差是最高GDP与最低GDP之差,它反映的是区域GDP的最大绝对幅度。其公式为:R= Ymax- Ymin。其中Ymax是16个行政区中GDP的最大值;Ymin是16个行政区中人均GDP的最小值。

标准差公式为:St=。其中,Yti为第t年第i个行政区的GDP;为第t年韩国全国的GDP的平均数;n为区域个数。

变异系数主要进行区域相对差异的分析,计算公式为:C= 。其中,St为第t年的标准差;Yt为第t年整个韩国的人均GDP的平均值。

下表是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出的韩国各年份的指标: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绝对指标极差和标准差来看,韩国16个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在2004—2009年这6年中一直保持增长的同时各道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增大,就极差方面来看,从2004年的191403014上升到2009年的247958701,直接增加了约1.3倍,而标准差由2004年的52572422上升到2009年的68596233,也增加了约1.3倍。同时,描述相对差异的直接指标变异系数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没有保持一直增长的态势,但从整体来看还是属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04年的1.01466上升到2009年的1.02951,所以,根据以上三组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从2004——2009年这6年间,韩国区域经济差异在不断增加,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状况很不协调。那么,导致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自然地理条件来分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从韩国16个行政区的GDP来看,釜山广域市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而这一情况的出现与釜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釜山广域市处于东南沿海港群,东南濒朝鲜海峡,西临洛东江,与日本对马岛相峙,是韩国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韩国海陆空交通的枢纽,正是釜山广域市这一优良的地理位置才为釜山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造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素质,本文借助于韩国各个区域的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的数量来分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在韩国的百多所大学中,约有20多所大学分布在首尔和京畿道地区,如国力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而在公共研究机构中,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实验室也主要集中在汉城、京畿道和大田。 而一国工业扩散化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据韩国经济学家1980年底对新工业城市所做的调查,企业从首都市区迁入新工业城市后,普遍抱怨缺乏熟练劳动力及高科技人才,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搬迁后虽然能够获得政府给予的财税优惠待遇,但是企业所得未必都能抵偿所失,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因此,高素质人才分布不均也是造成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由于各地的历史和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对于韩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62-1971),朴正熙政府集中资源发展原来基础比较好的京釜铁路沿线地区,这一措施的实施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京釜经济发展轴,包括大田、大邱等地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将重点转移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上,积极发展重化工业,这对本来基础相对较好的东南沿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形成了东南沿海重化工业经济圈,以釜山为中心向北延伸至蔚山和浦项等地。到了80年代以后,政府着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将区域开发的侧重点转移到西部沿海地区,如位于西部沿海地区的忠清南道就是在政府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从传统农业转变为以技术等尖端新产业为中心的地区,GDP水平也因此不断升高。 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原因和政府对这些地区政策偏向,造成了这些地区与韩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

下面对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这点原因的分析采用韩国FDI在韩国的集中分布来说明。从韩国FDI在韩国国内的分布来看,大部分的FDI还是集中在首尔、釜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据统计,首尔地区2005年的FDI总金额为68.5亿美元,占全国总体FDI比重为59.2%,这些地区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注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也就进一步拉大了韩国区域经济差异。

以上是对韩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内外部原因的分析,那么,面对不断扩大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又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呢?在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效应。首尔、釜山、仁川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除了投资拉动和政府对企业的有效支持外,还得益于各地之间的要素流动。所以,鼓励和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流动,使各个经济发达地区起到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这样会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减小。

2、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与科技资源建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建立高等学府及公共研究机构,以此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增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3、推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主导型工业经济的发展。今后政府应当将国家支持的项目优先安排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某些化学工业的建设重心逐步转移到落后地区,以此解决落后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4、政府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FDI政策给予优惠。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点来说,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此为这些地区引进投资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韩国各个行政区的GDP分析,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指标评定,得出韩国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加的结论,并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本人的一些意见。

参考文献:

[1]肖龙阶,论韩国区域发展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N].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9)

[2]巨文忠,韩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成果,2003(1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