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养教育内容

培养教育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3 17:11:56

培养教育内容

培养教育内容第1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54-02

1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国家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时任国家主席于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大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种全民意识,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生活方式。创新创业需要人力资源,高校承担了培养人的工作,所以在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义不容辞。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目标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和号召,各部门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做了很多工作,各省市、各高校都根据国家要求制订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在各大高校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中,都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持久地推进创业教育改革,构建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结合专业特色、个人兴趣与能力、职业选择等,增强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业素质、创业精神、职业道德、法律素养等;支持寻找创业机会,开展实质性创业。

二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发明创造,鼓励创新,提升其在创新方面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以创业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以便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从创新创业教育三方面内容可以看出,进行创业教育,使一部分毕业生通过创业找到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就业质量。

所以,在高校开展并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既是响应国家政策方针,也是顺应时展趋势。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设置尤为重要。通过查阅2013年以来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研究文献,同时对部分在校生、创业者、校友进行调研,得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创新创业意识及精神 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去创业,意识到创业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对创新产生兴趣和激情,才能真正将创业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纵观创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点:吃苦耐劳,永不放弃。在高校进行创业精神教育时,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点:创业是一种有目标的行为,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人必然是一个顽强拼搏的人。创业意识的培育还包括培育学生打破社会的、自己的思维定势,主动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创业相关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创业综合知识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大学生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和创业有关的管理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理论内容,课程涉及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法律、研发等多个领域。创业还要具备专业知识,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熟练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行业适应能力。只有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主动探索,才能在所学专业中挖掘创业机会,寻找创业资源。

创新与创造能力 创业的本质和核心是创新,要培育大学生具有开拓进取、灵活应变的能力,培养其理性的思辨精神,使之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其在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不断发现和创新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造活动,不断实践和进取,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识别发明创造带来的创业机会,包括外观创新和技术革新,注重创新带来的创业机遇。

创业实施能力 创业实施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组织领导等能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包括实践感知、创造及独创思维、健康情感、顽强的意志,同时要使大学生具备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的能力。资源管理指大学生创业者需要具备统筹人力、资金、物品、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能力,要创造实践机会,通过网络模拟、案例分析、情景演练等方式,使大学生具备资源管理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具备组建创业团队、科学规划项目、合理分配资源、寻找融资渠道、进行信息甄别分析等多项创业能力。

风险应对能力、法律素养及其他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具备自我评估能力。当前大学生对自己比较自信,对社会了解不全面,盲目创业导致创业效果不好。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帮助学生评估、衡量自己掌握的技能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预测、识别、规避、解决的能力。同时,在大学阶段要有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升法律维权意识和法律风险防控能力。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

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之下,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时代的创业教育理念 各大高校要结合学校特色与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学校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实施课堂教学、专业教育,还要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注入创新创业理念。学校的政策制定者要不断学习国际、国家创新创业理念,紧跟时代特征,把富有时代特征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理念运用到学校教育中。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师资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学校要结合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多门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使理论知识覆盖到创新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创新创业课纳入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比如管理基础、法律基础、财务基础、营销基础、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要结合学生专业,增加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价值的创业选修课程。

要建立过硬的师资体系,师资不仅有校内理论专家,更要有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创业经验的校外导师。鼓励校内教师参加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优秀校友的优势,聘请兼职教师,使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断提高。

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2015年6月,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提出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因此,学校要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要把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一是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校园里建立孵化器,聘请专业创业培训教师,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帮助,支持学生创业。

二是高校要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有关实践锻炼,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到校外工厂或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进行市场调研、聆听报告、实地见习。要利用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在企业的实践中心,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基地。

三是通过举办校园大学生创业比赛,培训大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举办创业大讲堂,举行创业成功校友报告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协会,鼓励学生投身“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种方式,推动大学生积极创新,参与创业。

参考文献

[1]刘立群.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3(32):164-165.

[2]高树琴,杨艳萍.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159-160.

培养教育内容第2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 教学内容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146-03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我国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这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能有效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力,而学校体育的任务主要通过体育课教学来完成。

一、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学校重专业课、轻体育课,致使中职体育教学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表现在:第一,体育教学处于无序状态,缺乏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是给学生放松的,随便打打球就可以了。因此,上体育课时学生就拿篮球或足球去玩玩,部分教师上课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计划、无教案,只是在旁边看看。第二,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技能项目掌握少、水平低。笔者曾对广西5所中等职业学校35名学生进行随机谈访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很薄弱,如投篮以什么样的方式命中率最高,只有5名同学答对一种,约占总人数的14.3%,另外还有85%以上的学生说不懂。学生对体育技能项目掌握得也不多,仅限于一些球类项目,而且水平较低。中职体育应有一定的走、跑、跳、投以及垫上运动、健美操、韵律操等内容,这些技能的掌握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好处。如果遇到突况,这些技能说不定还成为逃生的重要手段。第三,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下降。为了了解近年来中职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笔者查阅了南宁水电技工学校2008、2009、2010级三届学生的体能训练记录,其中100 m、200 m、400 m、800 m跑步记录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另外,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项目的次数也明显减少。第四,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差,进取动机不强,意志品质脆弱。中等职业学校与高中属于同一层次,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时因成绩欠佳而选择中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产生差异,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而受过去成绩欠佳所产生的畏难情绪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体育竞技中缺乏拼搏精神,对班级体育活动表现冷漠;在很多场合表现出意志脆弱、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的现象。第五,体育教材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经颁布近10年,但部分教师仍没有领会有关精神,未能及时变更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第六,部分教师教学怠倦情绪严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学生出问题而对体育教学表现出怠倦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乐观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一个指导思想,即“健康第一”。根据《标准》要求,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要求本课程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应让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以使他们的身体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现象,但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的前提下,也可以安排一定时数的室内教学来讲授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应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意识,增强其运动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要求本课程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安排教学时数,并根据各学校的器材、场地和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灵活性原则各学校可以结合学校的校运会适当添加学生们喜爱的竞技项目,如跳高、跳远、啦啦操、街舞等,也可以添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趣味体育运动项目,如抛绣球、竹竿舞等,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动技能,达到课程目标并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

(三)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教学目标”,而且每一个教学目标下面都提出了不同级别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个体需求和个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性原则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中职学生的年龄段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半成熟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也应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中职体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五个学习领域”、“三个目标”和“一个指导思想”。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实施是教师搞好课程教学的有力保证。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受到间断性的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用人单位提前招聘、参加高职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不但使教学的系统性、稳定性受到冲击,而且教学总时数相对缩短,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中职体育教学。另外,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是,体育课实践课的比例远远大于理论课,因而既要充分发挥理论课的解析、说明和示范作用,又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参与实践。由此,应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适当调整理论课教学时数和实践课教学时数的比例,以达到课程目标。

(二)优选与自编相结合,搞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蓝本,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采用优选和自编相结合的方式,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中职体育教材建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等原则,突出中职体育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涵盖《标准》的“五个学习领域”、“三个教学目标”,才能达到课程目标,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中职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较为重视,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因此,教材建设应考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两项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促进他们综合体能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相关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种竞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活动课程主要通过自由组织、自由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体育健身娱乐、发展个性和养成各种气质的要求。经过重组和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切实可行的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使体育教学更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表1中“理论课”包括讲解体育、卫生、保健、竞技等内容;“素质课”包括田径类运动、体操、垫上运动、杠上运动等内容;“技能课”包括球类运动以及一些竞技项目。表中没有列出具体课程名称,各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可根据本校实际适当调整。中职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具备五个特点: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专业性和终身性,以达到课程目标和要求。中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各项要求,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笔者所在学校曾作过这样的调整:田径部分由原来的15%~18%增加到37.5%,同时将障碍跑、接力跑、50m跑、100m跑单元课时量加大。跳远、投掷项目以专项课形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项技术的掌握。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加强学生走、跑、跳跃、投掷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加大“球类运动”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12%增至20.3%,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反应能力,通过技能、战术的学习,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普遍增强,对今后参加工作时的实际动手、动脑、操作都大有益处。另外,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的年龄较小,工作经验少,正处于朝气蓬勃阶段,如果体育技能不错,将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因为他们既增加了体育骨干,又增添了新鲜血液,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活力。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体能

在以上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教育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活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充分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思路。一方面,中职体育课参照《标准》中1~6级标准(高中阶段)每周学习时数仅有2课时,除传授技能理论知识所占时间,学生能够用于课内实践的时间并不够,也就是说,技能内容的实践和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外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课外实践和课外活动是课程教育的必要补充。中职学生每天都有出操的制度,每学期召开运动会,平时举行各种球类比赛、啦啦操、健美操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热情开朗的高尚情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是养成锻炼习惯后学生的自身需要。体育课程教学与实践是一个双向互补的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通过课外实践和竞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体能。

【参考文献】

[1]康建纯.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省略.cn/ncs/gym/gym.htm,2003-02-23

[3]刘亮,马静.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内容选择[J].教学与管理,2008(5)

培养教育内容第3篇

【关键词】军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 tion Of Military Aacademy

Gao Xiaoyue

【Abstract】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is a large,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Therefore,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constructing must be guided by the right of thinking,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diathesis and capability of cultivation objects as the main training aim and aspect. No other than in this way aptness assur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science , practical and relevant, mak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accord with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our military’s curr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军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军事教育课程体系的一般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特定的规律和内涵。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在充分分析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的同时,把握其运行机制,使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任职教育的特色,增强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保证任职教育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1 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的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任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方向,是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结合总部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指导要求,另一方面要深入部队调研,确定培养对象微观层面上岗位需求的能力和素质,然后结合培养院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部队现实和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要以中央军委和总部关于制定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文件为指导。二是根据部队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任职教育对象能力素质构成。三是要分析培养院校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强培养目标实施的可行性。

2 任职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

任职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学历教育,其培训周期短、层次多、内容新、培养任务明确。所以,任职教育要按照总部的文件规定,按照培养目标的需求,划分教育阶段,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由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组成。整个课程结构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不同,构建“课程相对稳定、专题灵活组合、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结构模式。一是构建任职教育课程结构的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政治人文类课程、科学文化类课程、军事共同类课程、专业通用类课程。二是构建任职教育课程结构的专业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中,要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强调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三是构建任职教育课程结构的拓展课程模块。任职教育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根据被培养者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潜能而选择的“选修内容”,为培养对象提供包括报告、讲座、研究、部队实践等课程。

3 任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任职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校教育,又使得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即它在对以往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同时,也包括对未来知识与能力一种设想和期望。其内容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职教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初级任职教育其课程内容构建的重心应趋向于教材;中级任职教育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在价值取向上应以经验为主;高级任职教育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上应以课程活动为主。二是任职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的原则与方法。任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要根据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规格,结合课程结构的要求,突出体现实践应用性、岗位针对性、逐级衔接性和整体综合性的原则,做到综合学科,整合知识,优选内容,剔旧增新,区分层次,合理划分。三是任职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任职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培养对象实际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第一方面是综合性课程内容结构。任职教育培养目标应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上应具有综合化的特点。这种综合结构,必须符合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要根据任职培养对象学习的专业领域要求,为牢固掌握其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奠定广泛的、综合性的基础。第二方面是模块化课程内容结构。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景模拟单元。其中每一个模块单元都应针对某一个职业的多项能力中某一项或几项能力的定向教育,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某一项任职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受教育者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模块作适当的增减。第三方面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结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是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密切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呈直线递进关系。这种课程内容结构能按不同课程类型划分教学阶段,即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专业技术。其优点是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利于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4 任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构建

课程标准是指一门课程为达到一定的课程目标而进行的具体规划和设计。一般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任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体现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突出任职教育特色。要做到强调实用性、体现灵活性、增强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优选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使教学内容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建设实际,使教学内容紧扣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三是明确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初级军事指挥任职教育院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并辅以试验、实地、现地作业、实兵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初级指挥能力;中级军事指挥任职教育院校,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注重图上作业和现地作业,培养组织指挥能力;高级军事指挥任职教育院校,应以自学为主,研究式与问题式相结合,注重图上作业,现地作业或实兵演练,提高运筹决策和实际指挥能力;四是选择任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初级任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应以毕卷考试为主,注重考查培养对象对于基本军事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级任职教育的考核方法应以开卷考试为主,重点考查培养对象对于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高级任职教育以考查为主,主要考查培养对象对于考查内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培养院校实际的考核中,各个任职教育培养院校可以综合使用几种方法,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 朱如珂,董会瑜.《现代军校课程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培养教育内容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观念、毕业生未来发展能力等问题日益突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落实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上层建筑,是人才培养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体手段,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怎样依据人才培养目的和规范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是打造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要求

(一)秉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推进的要求。加强授知前提下,增强学生获知、提问、析问、答问水平的培育。着重开拓基础教育内容,改进教育内涵太窄、太专特质,增强含自然人文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的与学制的需要,统筹全局,科学整合基础和专业、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主科和支科、教和学等诸关系,清晰各自目的与功能,把握它们间的主次与联系,确立科学的时间权重。重视学科融合,适当调配,整合课程,精求综合。推陈出新,重视优合。

(三)秉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联系的要求。教学计划须把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联系起来,反映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学生差异引发对教学要求的差别,编排模块化的知识构架与弹性的课程安排,对相关课程推行层级教学。适当减必修课、增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完善。

二、打造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科学途径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育要求是确定培育计划的开始站。应用水平的培育是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确定培育计划的主轴,依该主轴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三位于一体的课程内容系统、教学计划,是确定培育计划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圆此目标,就必须打造以下5 个科学途径:

(一)依照一级该学科专业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来对用人单位的务实查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开展广泛思辨,即开展学科知识要求思辨、专业技能要求思辨、综合素质要求思辨。

(二)依照对毕业生必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思辨,根据“集授知、育能与提质于一体”的主轴,推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该设置啥课程,该含啥教学内容,该安排啥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基本构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课程和主干实践性教学内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顺课程内容系统的基本构架,依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打造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需开拓巩固,所以须依课程内容系统整合目的,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内容,并整合学科基础课,建设整合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打造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依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进行的要求,横向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纵向促成三个密切联系、一起并行的教学内容系统,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的内容系统。

(五)根据课程的纵向构架编排教学进程表,且配置学时和学分,最终成就教学计划。

三、以技术技能水平培育为主轴打造课程体系

传统本科人才的培育内容系统常依学科体系建设,重视厚实的学科理论根基、宽厚的专业口径,一般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深奥理论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育,对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就缺少深层的考虑与体系的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统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轴,打造既独立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组成上必须要有宽厚知识、扎实基础、强实践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论课程,突显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打造目的清晰、逻辑严密的平台和联系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在建设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的过程里,要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系统进行改革,重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在课程架构上慢慢促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结构、“专业方向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育系统,推进人才的基本规格与多样化、个性化前进,让学生加强了对社会的适应。

依人才培养目的与样式需要,改革传统的按学科范畴安排课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课程与学生全局知识架构的计划。在全局计划出学生要把握的知识点与能力提升的需要后,从实际出发,就各课程开展主动剪裁、整合与内容的翻新,计划、组织且建设崭新的课程,打造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系统,相应给实践教学预留足够的学分学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中心,把课程分成几个课程组,清楚课程组在人才培养计划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课程组的关系。经对组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与丰富,使所有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全部强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形成专业特色。根据类设计学科基础模块,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础平台与技术基础平台。要完备思考社会对人才的各项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设置利于学生自由选择的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系统课程,许可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成为公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时空更大,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应的考虑该专业特征,推行分层与分类教学。

除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程外,须加一些有行业应用技术内容,同专业主干课程相融合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将行业要求作主轴,把所学的知识相串联,为综合技能的建设供给较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

(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系统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层教学、分类计划、分步落实、独立设计选修和必修相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课堂内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技能培训,至课堂外自选的开放实验、打通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培训与校外实习相联系的培育内容系统。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需要,和谐实验内容,敲定对应的基础实践技术系统、专业实践技术系统与模块实践技术系统等内容,裁减证实性实验权重,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成分。证实性实验同相关理论课保持紧密关系;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须表现技能的综合训练需要,表现实验课的阶段需要。需突显各阶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证实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培育个性化,在确定实验课程性质时,可将本专业需把握的知识点确定为必修实践;技能拓展性实践或次技能点实践,设为选做实践,给学生自选,供学生个性化前进时空。用基础性和先进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统一的原则,淘汰一些老课程内容系统内的证实性经典实验,改善、整合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深入认识实验原理、方法,解决、处置实验中可能曝露的问题,提升分析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拓新水平、技术研发水平的培育。

就实验教学的方法,须重视因果式指引与成果型培训,激励学生的成功感,激励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钻研的上进心。这是主动学习性格和研究气氛养成的正能量。

(三)建设素质拓展内容系统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非“狭窄于技术”的工匠,却需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所以除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外,还需打造素质拓展系统。要拓展的素质,含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质,和适合社会前进的综合水平、精神面貌与身心情操。须把规范化的素养拓展追求当作学生全面前进的工具,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功效,重视科学精神的启迪对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养拓展置入人才培养计划,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素质拓展内容系统含社会综合能力的培训与专业外延的培训。须促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融汇,推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课内教学的融合,规范与增强课外教育管理事业。校内素质拓展培训,可同科研工作相统一。考虑专业特征,推行大学生科研培训计划,激励学生踊跃参加科研与拓新行动,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经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和实施,提升知识运用水平,达到初级的科研水平。激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比赛,参与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素养、获取技能。可结合学生社团工作,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质拓展系统化,含一定的必修、强制内涵。素质拓展用学分模式纳入教学方案,学生只有获取对应的专业素质拓展学分、综合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只有获取对应学分需要才有评奖等资格。学生用项目方式申请素养拓展内容,通过审批,确立项目学分。学生依设计符合培训需要时,可获取对应学分。

综上所述,以能力培育为主轴的三大教学内容系统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识、能力、素养和谐与共的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需要。转型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己的特色,持续整合人才培养计划,务实推进因材施教与激励学生个性完善,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46-49.

[3] 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 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32-35.

培养教育内容第5篇

关键词: 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6-03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笔者以SMCR传播模式为视角,从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等因素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旨在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一、SMCR传播模式

1.SMCR传播模式的内涵

SMCR(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传播模式是1960年贝罗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MCR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由信息、信源、通道、接受者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MCR传播模式中,对信源和接受者的研究要考虑到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对信息的研究要考虑到要素、结构、内容、处理、符号等因素;对通道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视、听、触、嗅、味等感觉。

2.SMCR模式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SMCR传播模式现在常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明确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效果,需要考虑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者、受训教师、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等要素,基于SMCR传播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能够使我们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层次去解析各个要素,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技巧。

二、在SMCR传播模式下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要素

根据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同样包含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四个要素。

1.信源

信源是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信源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

从宏观层次来讲,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章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总体高度上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指导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中观层次来讲,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和投入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从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来分析,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领导对信息素养的关注,会影响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中校本培训的开设效果,以及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从微观层次来讲,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都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采用了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模式。分层培训即受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培训下一批受培训的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中受训教师之间会有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些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培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

2.信息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即培训内容。根据SMCR传播模式,培训内容要尽可能包含语言、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形式,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培训教师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处理,即对培训内容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培训内容的顺序等进行环节进行安排,以此来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传播。

3.通道

根据SMCR传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视听等感官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培训内容的传播,对培训知识的安排也要考虑到不同的知识通过哪种通道更容易被受训者所接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4.接受者

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对培训内容所持的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的传播技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的高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的要素提出建议

根据SMCR传播模式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后,笔者将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可行性建议。

1.针对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投资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城乡教育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给教师提供提升信息能力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针对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大本营,应该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未雨绸缪,做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师范类院校应主动制定信息技术培养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为在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机会。第二,应适量延长在校师范生去中小学校实习的时间,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小学校的研究性课题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聚集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引导和培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应实行信息化,即落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进行改革,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2]第二,中小学校应重视并完善校本培训,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模式,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他们主持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带动老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第三,中小学校应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BBS等平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提问和交流,为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技术环境。[3]第四,中小学校应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4.针对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先前知识背景、对培训内容的解析、对培训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第一,培训教师可以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年轻教师中选择,以便于有效率地开展分层培训。第二,培训教师应该关注新教育政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意识。第三,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加深对培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第四,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根据受训者的问题,及时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5.针对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担任着信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第一,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第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要将培训内容运用在教学工作中,以自身实践来促进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沟通交流,以便快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实践经验。

6.针对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考虑到受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4]第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解决受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90%以上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都希望培训内容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应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第三,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关注受训教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四个层次,在培训过程中按层次培训,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层次越高的教师,在培训中应更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锻炼。

7.针对传播通道

根据SMCR传播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采用试听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在加强和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各种网络培训模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建构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受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2]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75-80.

培养教育内容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优化

对于一所高校或一个学科而言,教学培养计划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其制定的是否科学、规范,是否适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既要能反映出学位授予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我院在创办初期,其教学培养计划基本上是照搬母体大学的培养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院基础教学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目前我院已步入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重要历史转变时期。目前,依据校本部教学培养计划而修订的培养计划,已不能完全适应我院教育教学形势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因此应切实优化独立学院的教学培养计划。笔者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为例,主要就独立学院教学培养计划优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1 教学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教学培养计划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模块学分计算方法和各专业培养计划等内容。

1.1 专业设置

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专业性质、学制、编号等内容。

1.2 素质教育模块学分计算方法

主要包括:教学环节名称、学期、课程性质、考核方式、考试内容、标准与学分计算标准等内容。

1.3 各专业培养计划

主要包括:学制与学习年限、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毕业与授予学位、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分配表、教学时间安排表、课程设置等内容。

2 独立学院现有教学培养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在教学培养计划设置方面,照抄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而且,未及时对毕业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其培养目标缺乏独立学院特色。目前全国独立学院有300多所,河北省内有近20所,我们不是重点大学,也不是本科一批次的高校,如果照搬母体一本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凭借什么能力去和重点大学、一本院校的毕业生们去进行工作岗位的竞争。我院只有走“你有我有,你有我优,你无我独”的发展思路,要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独立学院的特色,才能提高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2.2 课程设置欠合理

由于各个独立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实际情况不同,其他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不一定适合我院的发展实际。我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自学能力差,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普遍不足等等。如果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的培养计划,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将会逐渐浮现出来,基础课的学时安排明显不足,本部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我院,倘若我院按照本部的学时来计划我院的学生的课程,就会产生学生吃不了、听不懂的问题。本部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高可以增加一些理论研究性的课程,而我院的学生则更适合于多增加一些拓展、课外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等课程。因此,独立学院应依据学院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课程,绝对不能图省事而照搬照抄校本部的课程设置。

2.3 实践教学课时少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必须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跟本部等重点高校去比拼高素质精英教育。我院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而且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院的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因此,独立学院应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增大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课时比例,真正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场地落实、内容落实、效果落实。

2.4 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不及时

教学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培养计划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修订或调整。我院在办的一定时期内,曾也一度存在有教学培养计划修订不及时的问题,这些都给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3 教学培养计划优化策略

3.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培养计划

在优化教学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征求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行业、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培养计划,认真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就业时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的关系。

3.2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要培养“理论适度、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进行分析,对人才需求预测进行分析,要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3.3 走工学结合道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院要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的作用,要与企业紧密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4 贴紧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

为了适应学院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自2010年以来我院将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与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是指培养专业素养所必须的通识课程。其课程主要由社会科学系列、外语系列、计算机系列、通识选修系列等课程组成。严格做到按学科大类全院统一,做到统一课时,材、统一课程教学大纲。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的课程主要是指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基础课程。其课程主要由基础系列和学科基础系列等课程组成。同一专业群内的各专业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不能组成专业类群的专业,单独设置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所必需的课程。其课程主要由专业教育系列和拓宽专业系列等课程组成。既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实践与素质教育模块是指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实践与素质教育模块主要由课内集中实践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等课程组成。课内集中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社会实践、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课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与品德素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文化科学艺术、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等。

3.5 突出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按照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原则进行重组或整合,删去课程之间重复及陈旧的内容,吸纳本专业最新技术应用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我院首先确定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就业范围或岗位群,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接着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最后确定各模块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及知识和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基于此,再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采取以上途径,我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精选。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统计,删除了陈旧的内容,增加了新内容,减少了基础课程的学时,加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学分的比重。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我院认真研究了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遵循“必需和适度”的原则,对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对课程间的衔接进行了优化。经过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精选、充实与优化,课程内和课程间的联系与衔接得到了有效加强,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培养教育内容第7篇

论文摘要:以美军2005年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为切入点,先对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进行简介,而后对其培养目标与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对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军于2005年12月22日颁布了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全军院校于2006年底开始全面执行。①

1.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简介

美军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将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分为五个级别: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和将官级教育并对每个级别的学习科目与目标作了极为详细的阐述。

1.1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联合重点:联合介绍和培养联合意识。

培养内容:国家军事能力和军事组织,联合战争基础,联合作战基本事项,联合战役。

1.2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可以通过军种中级学院或军种高级学院提供的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完成。但是,两者的联合重点各有所侧重,前者从本军种的角度扩展学员对战役与战术作战中运用联合部队的理解,后者的重点是联合作战态度和视角的培养。

军种中级学院的培养内容:国家军事能力、指挥结构与战略指南,联合条令与概念,战役作战中的联合部队与多国部队,联合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信息战、指挥与控制以及作战空间感知。

军种高级学院的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制定系统与程序,国家军事战略与组织,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信息作战、指挥与控制及作战空间感知,联合战略指挥员的培养。

1.3第二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联合重点:让学员置身于联合、跨部门及多国协同的环境中,完成联合专业军官的任职教育,达到联合专业军官的要求。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军事战略与组织,联合作战、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国家计划与联合计划制定体系及其程序,综合利用联合、跨部门级多国协同作战能力,信息战、指挥与控制及作战空间感知,联合战略指挥员的培养。

1.4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单独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也称为独立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中将其定义为教育重点鲜明突出,能够反映国家战争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高级作战学院三家共同特色的课程。可见,独立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由国家战争学院,武装部队工业学院和联合高级作战学院三家不同特色的课程完成的。

国家战争学院的课程重点是国家安全战略。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地缘战略背景,国家实力工具,国家安全政策过程,国家军事战略。

武装部队工业学院的课程重点是国家安全战略的资源部分。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程序,国家军事战略和组织,战区战略及作战,联合战略领导的培养。

联合高级作战学院注重培养联合、跨部门和多国部队行动人员在各级军事行动中从事计划、准备和执行任务的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

培养内容: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步骤和能力,国防战略、军事战略与联合作战概念,联合、协同和多国部队条件下的战区战略和战役作战,联合计划与执行程序(冲突前至冲突后),未来联合部队的特征和管理,信息战,联合战略领导的培养。

1.5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

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课程分为新提将官课程,合成/联合部队之军种部队指挥官课程,将官联合作战课程和顶级课程。

新提将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和联合作战艺术。

合成/联合部队之军种部队指挥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过程、国家军事战略和编制,战区战略与战役作战、信息战、21世纪战争中技术的作用和战略领导者的培养。

将官联合作战课程:国家安全战略、国家计划体系和过程、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与军事体系、战区战略与战役、21世纪战争中战略通信的作用和战略领导的培养。

顶级课程:联合/协同部队环境,组建联合/协同部队,指挥联合/协同部队和联合/协同部队司令官与跨部门、国家指挥当局、国家军事战略以及国会。 转贴于

2.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与目标分析

2.1培养内容按军官职业发展路线逐步实施,照战术、战役、战略的顺序逐级展开。任何国家任何军官的培养和发展都是根据战术、战役、战略三个战斗级别来区分的,美军同样如此,他们依据三个战斗级别来确定五级联合职业教育的重点,并且每一阶段的教育都以前一级别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及价值为基础。

2.2培养目标由阶段联合重点大致区分,单门课程目标具体描述。在新的《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中,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五个级别不但联合重点和培养内容表述极为详细,且培养内容每个科目的目标表述尤其细致。以预备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学习科目联合战争基础为例,它的目标为:描述美国军事力量的特征;明确联合战争的价值;了解信息作战的基本事项;了解如何获得联合学习资源。由此可见,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是阶段联合重点大致区分,单门课程目标具体描述。

2.3联合教育与军兵种教育合理嵌入,联合专业教育与联合普及教育有机结合。美军将任职教育分为任职前、初级、中级、高级和将官级教育五个不同的级别。预备级和第一阶段联合职业军事教育是嵌入军兵种教育体系之中的,是在军兵种教育内容中嵌入本级别需了解或掌握的联合作战知识。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可以称为普及联合教育。从第二阶段、单独阶段和将官级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内容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是培养联合专门人才的教育,称之为专业联合教育。普及联合教育是专业联合教育的基础,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

3.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对我军的启示

科学制定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重要前提。美军军官的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无疑对我们具有非凡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笔者通过媒介联合职业军事教育培养内容的简介以及对培养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最后得出了以下三个启示。

3.1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应当嵌入军官教育体系中。

从美军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军官教育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要想培养高质量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必须有科学的军官教育体系为前提。当前,我军院校体制编制和军官教育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我们不应急于求成,盲目培养,要全盘考虑,宏观规划院校编制体制和军官教育体系,让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合理嵌入其中。

3.2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从美军联合职业军事教育体系中,我们只看到了联合作战指挥员和联合作战参谋的职业军事教育,并不能看出除两者之外的其他联合专业指挥官的职业军事教育。我军以司、政、后、装来划分军官类型,因此我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必须按专业培养,而且要科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内容。

3.3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内容应当是:普及联合教育+专业联合教育。前面,我们已提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应有专业之分,那么,一个专业内怎样实现联合是我们自然会想到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一个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除了要接受基本联合教育之外,专业内的联合教育应当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培养教育内容第8篇

Li Li;Liu Chenyu;Guo Feng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青岛 266041)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Qingdao Branch,Qingdao 266041,China)

摘要:本文针对军校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任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改革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并以士官中专《航材仓储防霉技术》为例,分别从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文字教材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如何加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 This passage uses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about the core of post education innovation―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military academy. This passage takes an example of The Technique of Aviation Equipment Storage, and discusse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about course standard, course system, character textbook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so on.

关键词:任职教育 课程标准 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改革

Key words: post education;course standard;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77-02

0引言

目前,随着军校任职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士官素质的高低对于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对于打赢未来海上战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岗位合格士官人才必须大力推进教育转型,坚持任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任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的教育理念,以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为基本要求,培养适合部队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是军校任职教育对我们搞好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任职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必然途径。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所有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教学内容不改革,其他教学改革就不可能落到实处。《航材仓储防霉技术》是航材管理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之一,在士官中专任职岗位的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早期本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先进性实用性不强一是内容比较陈旧,新仓储霉菌知识、新防霉技术教学内容比例偏小。二是实践性课程内容偏少,单纯的理论性课程内容较多,仓储霉菌的识别与防治能力培养明显不足。

1.2 内容选取定位不准原先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带有明显的学历教育的特征,以获取学科系统知识为立足点,教学内容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与岗位任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士官教育是岗位任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以形成岗位任职能力和培养航材管理工程专业素质及树立“三个面向”的服务意识为立足点。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

2.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原则航材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士官中专人才毕业后主要担任仓库的“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士官任职岗位固定,有规定的指向性;任职能力清楚,有相对的确定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士官人才培训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一要坚持“必须和够用”。任职能力培养要求学员首先要对仓储霉菌进行识别,然后对霉菌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防治以达到仓库环境符合航空器材存储的保管要求,因此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打破学科本位,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要坚持理论为技能服务。理论要对专业技能即仓储霉菌的防治能力起直接支撑作用,凡是与岗位任职能力关系不密切的课程教学内容如分析裂解技术等应该予以删除。

2.2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原则培养任职岗位合格的高素质士官人才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紧跟国内先进的霉菌防治技术的发展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必然选择。体现先进性,一方面应在课程中增加碱基防霉剂、纳米防霉材料等内容,增加学员有关新型防霉剂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应加强如何使用新型防霉剂的应用教学,培养学员应用新型防霉剂在航材仓库中防治霉菌的能力。

2.3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原则士官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重在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任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中完成,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实验课的实际操作才能实现。一是要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知识的引入应以航材仓储环境为背景,理论的分析应以仓储霉菌问题为载体,理论的运用应以航空器材保管为对象,做到理论结合仓储霉菌,知识联系仓储环境。二是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为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实践机会。本课程原来的实践性环节大多占总学时的15%左右,比例偏小,不利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

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措施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教学内容改革,其实就是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选取、整合、优化上下功夫,以满足学员对知识的需求和能力的培养。只有把握住课程教学内容后,才能在教学方式上游刃有余,教学方法上灵活自如。

3.1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岗位任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基础。任职岗位不同,对能力素质的要求就不同;对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不同。航材管理工程专业士官中专人才培养方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学员培养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特色等。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既是实施教学的规范性文件,也是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内容标准、实施要求等的具体化。课程标准制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也就确定了,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航材仓储防霉技术》的课程标准在分院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进行了仔细斟酌,最后终于通过了分院专家组的审核,印刷出版。

3.2 按照岗位任职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士官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短效性,教学具有明显的岗位指向性。“缺什么就补什么”,重在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不同于学历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士官中专《航材仓储防霉技术》遵循航材仓储防霉课程的教学规律,依据航材仓储防霉的工作实际,模块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在岗位任职需求中,该专业学员需要充实“仓储霉菌知识”和“仓储霉菌治理”两大模块的知识,以此来完善和强化岗位任职知识平台,并形成较强的岗位任职专业能力。

3.3 精编课程文字教材,体现任职教育特色《航材仓储防霉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之一就是教材的重新编写。目前现有的教材是二OO一年出版的大专学历教材。不论从教材体系和内容选取上都不适合现在的士官中专任职教育,必须重新编写,为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3.3.1 逆向思考确定编写思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逆向设计原理,即倒过来思考,诸如:部队需要什么样的士官人才,岗位任职能力有哪些,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目前士官人才在能力上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搞清了,教材的针对性、先进性就容易把握了。

3.3.2 技能培养体现任职特色对于教材的编写不能简单地认为士官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差别只是层次上的差别。只将学历教育的教材拿来,删繁就简略加修改直接用于士官教学。为了充分体现任职教育特色,我们从技能培养的角度入手,在教材中分别加入了紫外线杀菌、防霉剂喷洒等章节用以满足岗位合格士官人才培养的需要。

3.3.3 内容更新围绕技术发展教材的编写要正确选择内容,科学设计结构。要体现先进性,必须紧跟防霉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如新型防霉剂的应用等。同时要符合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从识别到防治,逐步深入。 另外还要处理好内容和目标,理论和应用,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对编写内容整体实施整合和优化。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任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岗位任职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员应用能力、实现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合理地确定任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确保任职教育培养目标、提高任职技能和增强任职素质的有力保证。任职教育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这里,我们根据“由浅入深、从模拟到现地”的认知规律,结合岗位任职需求,对《航材仓储防霉技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进行认真设计,将其分为两个内容模块。

3.4.1 实验模块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员的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仓储霉菌的形态观察、营养物质对仓储霉菌的影响等实验。

3.4.2 实习模块在校内教员和校外航材仓库干部的指导下,组织学员到教学实习基地去完成基本任职技能训练,比如紫外线的灭菌试验和防霉剂的灭菌试验等,让学员到真实的部队岗位中去参加实践,提高对岗位任职环境的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迁移能力,为以后适应岗位任职顺利过渡。

总之,《航材仓储防霉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空的变换已有的针对性和先进性可能就不复存在,必须建立滚动机制,紧跟防霉技术发展,紧贴任职岗位实际,随时进行结构调整,实施教学内容更新,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先进性、实用性,始终满足培养岗位合格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廖毕文,张道振等.士官大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浅谈.军械士官,2009,(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