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6:02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1篇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法律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法律教育目标不断充实和发展,其分为三个阶段:

1、法律常识普及阶段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85)23号文件发出通知,转发、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指出,“全民普及法律常识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指出:“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两个文件从政策上体现了当时法律教育的目标:普及法律常识。“一五”普法规划实施后,高校法制教育纳入“向全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中”。高校法律基础课作为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目标当然地也体现了这一目标的要求。普及法律知识的实践活动很多,包括法制宣传报告、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普及的内容是“九法一条例”等法律常识。

2、法律意识培养阶段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87教政字015号),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为本专科生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将其教学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法律教育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法律意识,高校法律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服务。

3、法律素质提升阶段200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2006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这一系列的文件将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标志着高校法制教育也逐步发展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阶段。

二、现阶段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适应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高校法律教育目标应定位为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1、法律教育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学生的主观世界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是学校和家庭。由于学生基数大,法律教师数量有限,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是整体性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他们进行针对性、个别性的教育则要靠家长。在配合学校法律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法律素质的提升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

(2)法律教育形式多样化。高校的教学过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因此,法律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途径,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资料,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为高校学生开设法制讲座,组织模拟审判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法律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巩固法律知识,加深法律观念。

(3)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现在的法律基础课主要内容是法律制度。很多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局限于制度层面,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出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在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增加与学生专业或就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

2、自我法律修养

法律修养是指人们持续不断地将所学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提升自身法律能力的过程。法律修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思维的养成、法律能力的发挥。目前关于高校法律教育的研究中,往往将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其实,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合格的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

(1)法律知识的积累是法律修养的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是高校法律教育的途径,法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知识的充实,它是大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基础。但是,仅有法律知识远远不够的。有的大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是,法律意识不强,守法、用法能力不高。

(2)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律修养的前提。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的法律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它也称为法制观念或者法制心理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守法的动机。即在遇到某种法律问题时,首先能想到运用法律方法去解决问题,至于用什么,怎么用,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实现,在所不问。

(3)法律思维的养成是法律修养的重点。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在遇到各种法律问题时,便能运用法律的方法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另外,养成法律思维习惯,还能让学生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及如何做才是合法的。法律思维需要在各种法律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训练和加强。

(4)法律能力的发挥是法律修养的归宿。法律能力包括法律权利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高校法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法律能力。法律规定,公民自出生时起享有法律权利能力,即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达到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高校法律教育就必须使其明确应该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法治社会的公民。

三、提升法律修养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法律修养课程针对高校学生文化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应开设专门的法律修养课,将法律修养纳入高校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教师应尽量是高学历法律专业毕业,或从校外聘任资深法官、法律专家、律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明确法律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法律修养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法律修养,法律修养课程的编写也应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2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采用多种启发方式(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本质”。概念清楚了,还要会用,一方面是在答题时用,更重要的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要探求规律,注意归纳总结。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分散的知识,但是不少知识在做“横向联合”时就往往能找到一些规律。找规律不仅是学会知识的好方法,也是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讨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由很多事实总结出规律的归纳法,以及由此及彼的推导,即演绎法。学习化学时,这些方法像“钥匙”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化学。

三、学习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解题思路;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16-02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L、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4、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少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地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就是把整个解题过程分为前述的四个程序进行。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化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

三、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中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包括检验结果、讨论解法和推广三个方面。

1、检验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性的解法定势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3、推广。解题后一般可朝三个方向进行推广。一是一般化,就是减弱问题的条件,把结果推广到条件更一般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二是特殊化,就是强化问题的条件,把结论用于条件更特殊的情形,从而研究结论又会有何变化;三是“发展性推广”,就是在原有条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变化,它既不是一般化,也不是特殊化。例如,证明“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之和”。

解题后的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五、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

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我们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参考文献: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根据多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1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意向和动机,设置疑点,将学生引导到知识的疑难处,并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视角和思维空间。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在黄浦江的对面,如何测量东方明珠塔的高度?如何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到课堂中来了。

1.2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出定理。数学课中定理教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适当创设相应的思维情境,师生则较易进入教学情境的“特殊的客观现实”之中,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构成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势,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有效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认识定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而学生非常兴奋,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激发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在讲《圆的概念》的集合定义问题时,因为学生自学,以及老师讲解,问题太抽象,学生可能没有兴趣,这时老师可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参与观看实验,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亲身感受,自然会进入积极的思考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而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令学生感到惊叹、兴奋,从而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把学习数学变成他们内在的精神需要。

2 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1 触类旁通巧思。在激发学生勤于思维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苦思冥想”固然重要。但巧思两个字不可少。“熟能生巧”,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数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应不失时机,通过典型的实例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方法的技巧,如: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答案唯一,但有多种解题途径,也就是“殊途同归”。在进行这类训练时,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学会联想,能提出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一最佳解法,形成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辩证统一过程。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亲自实践,寻求变通,悟出其中技巧,掌握科学的解题法则,那么“触类旁通”的巧思也就顺其自然而产生。只有让学生思维在“巧”上下功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一题多解创思。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而在诸多方法中,运用“一题多解”型习题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旁边做好启迪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最佳途径,这样使学生克服许多惯性思维的求同性、定向性,达到创造性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2.2 在教学中努力使数学知识图象化。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用图形描述,许多复杂的问题如果对其数学规律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解决起来常常是束手无策,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数学问题,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深刻的数学规律之后便能茅塞顿开,使数学问题图象化,一见“图”想“规律”,讲“规律”出现“图”。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来思索,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结合思想的精辟论述。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通过数形间的对应与互助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思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使在初中数学中也常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求解函数的有关问题时,应用非常广泛,总之,从数学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看,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未来的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社会发展趋势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时时不忘培养科学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那么,学生也一定能从思维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提高学生终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世臣。《心理学》(第1版)首师大出版社。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5篇

作者:吴家豪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从现在社会的情况来看,法律这张蜘蛛网是越来越广。原来一些不是法律的问题,已经逐步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多的摩擦冲突,都是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的。所以适应现代法律生活是适应社会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在社会摩擦冲突中容易处于弱势地位。法律具有公平性。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可以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法律生活。有助于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高校已经进人一个高速发展期。目前大部分学校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目前依法治校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进展不顺的情况。其原因集中在推动依法治校的力量较为单一,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学校是管理主体,而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构成学校法律关系的主体。随着法律的不断渗透,学校的许多方面已经纳人法律的调整范围。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来一直被视为是一个与法律无涉的领域。但是,最近一些年来,这方面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体罚或以污辱人格的方式惩诫学生,甚至公布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数及名次,已被认为是侵犯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法律问题。可以说,大学生通过举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一方面保护了大学生自己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学校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提高遵法等理念。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依法治校的进程。有助千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了解国家法律规定,但如果人们仍然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从目前情况来看,法律思维未能深人人心是阻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高层次建设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而且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之路的希望。可以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如何,能否按法律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将关系到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大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因素,在法律思维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甚至不自觉的形成一些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如某内地大学生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研究生,为考取高分,试图以金钱贿赂老师索取考试答案。这是法律思维的缺失。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是必须的。课堂法律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主渠道知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基础。法律思维的培育是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这种法律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法律教育。目前系统的法律教育主要在学校开展。当前大学都设置了法律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该课程中明确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育的教学目标。而该教学目标需要课堂教学来达到。如果没有课堂上的法律教育,那么大学生就在法律知识方面有所缺失。此外,目前课堂法律教育除了讲授法律知识外,还讲授法律方法等法律内容。这些对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教育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可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扶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实效性,那么大学生法律思维将会得到加强。所以说,课堂法律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其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其法律思维的摇篮。校园文化的法律气息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健全规范的校园制度和依法行事的老师同学都会有利于整个学校法律思维的良性发展。而无法可依,有法不依则会导致整个学校法律思维恶性循环。工作无法有序开展,人际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在法律思维方面缺失后的反映。学生由此会增加对学校的不满意度,甚至会怀疑法律本身。因此,校园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任法律思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来源于生活。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善大学生现代人的人格构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这些根本目标都离不开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就是一所没有围场的学校。在真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基本都与法律有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到许多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许多,如道德思维、政治思维和法律思维等。这些思维的选择可以驭使大学生进行优先选择。每一次选择都能强化该选择的思维模式。如果大学生具备较完备的法律思维,那么大学生法律思维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强化,从而树立法律信仰。如果大学生优先选择道德思维等,那么说明大学生法律思维还不完备,需要再强化法律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所以说,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根本途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和大学生个人法律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守法不只需要知法,更需要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以个人情感和理性为基础的。这种对法律的情感和理性大多是建立受惠于法律的基础上。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真正受益于法治,莫过于加强其法律思维的培育,使其形成信仰法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6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一、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力线、磁感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可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二、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早一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结合,当然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过程,但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溶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溶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

四、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温度;(2)转化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化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化;(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微小的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刻度盘刻度和每小格的读数。

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给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方法。

五、巧妙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教师要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7篇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直觉;培养

直觉是运用有关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分析、推理,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面对各种可能性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能力。

多数物理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物理有着科学的直觉!这种直觉在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往往被细分为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类比力等等,因此相应的教学论文层出不穷。但不少论文的重点还是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认为,作为中学物理老师前提是应该明确我们教的是物理这么学科,而不是物理这本教材,核心是要崇尚科学。

其实,不论是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还是探讨式教学等,不都是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直觉吗?只要我们老师有一种科学的精神,并且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教导学生,我们的教学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在物理学中,直觉又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外界偶然的刺激,包括得到哲学的启发,得到大自然或生活

的启示,得到相邻学科的启示,受到某种情景的触发。如德布罗意受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进一步推出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二是物理概念、物理表象、物理方法、物理学观点和思想等在大脑内的相互作用,使得潜意识获得足够的“能量”,跃迁到显意识。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首先老师应该清楚地了解人类对物理的认知规律,理解每一条定理,每一个公式的由来极为重要,通过再现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可以积累学生对物理学的科学认识,对物理方法,物理学观点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段物理学史。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虽然很有权威,然而他也有许多错误。例如,他说:“推一个物体的力不再去推他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静止。”这个似是而非的论断,欺骗了世人1000多年,直到引起加利略的怀疑为止。加利略这样想:有人推一辆小车在路上走,如果他突然停止推车,小车并不立即停止,如果路面平滑这段路就会更长些。加利略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思想并未于此中断,相反,他却再向前走了一大步。他设想,如果毫无摩擦,小车便会永远运动下去。这确是一个大胆的革新思想,谁见过永远前进的车子呢?当然,这个实验不可能实现,因为把摩擦全部消除,它只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加利略的想法后来由牛顿写成力学第一定律。伽利略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很是简单,但这个过程的讲解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想想可不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推倒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让学生也有机会站在三百多年前物理学家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其次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实验和动手做实验是有区别的,动手做实验很多是在考察学生对仪器的熟程度,而自己设计实验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法虽然不一定可行,但在一定程度上是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了对学生物理学习的直觉。再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狭义相对论之前就设计了像追光实验那样符合逻辑但不可行的思想实验,这对物理规律的建立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习题教学中,经常选择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知识途径和方法求解,或者改变提问的角度、改变问题的条件、改变习题的类型等方式,把一个问题变化成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发散力。对于一道题目,可能不止一种解法,老师不必要求学生都用同一种方法解题,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途径求解,鼓励解题方法创新。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可能用到等效法,递推法,微元法,图像法等,这些都是科学解题的途径。

一道简单的题目:一个作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第一秒内位移为2m,问该物体在第三秒内的位移为多少?此题的解法就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种方法:

(1) 由公式:S=12at2,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4m/s2,分别算出前3秒与前2秒内的位移s3和s2,则第三秒内位移s=s3-s2=10m

(2) 求出a=4m/s2后,可由V=at求出2秒末速度v2=8 m/s2,再由公式:s=vt+12at2求出物体在第三秒内的位移。

(3) 可由V=at分别求出物体在第二秒末的速度v2和第三秒末的速度v3,再由公式s=v23_v222a求出s=10m

本题还可以用图像法来解决,这里就不过多阐述。

最后, 鼓励大胆猜测,打破思维定势,提高直觉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和库仑定律F=kQ1Q2/r2表达形式完全相同,因此,可让学生猜测,万有引力场与库仑力场所具有的一些相同性质:重力场中因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所以可以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如果只有重力做功,那么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机械能守恒。电场中因为电场力做功也有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所以,也可引入电势能的概念,如果只有电场力做功,那么,动能与电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的总和不变(即两种场都具有能的性质)。

有学生通过猜测并推理得到了以下论断:

浮力做功也有与路径无关的特点,他引入了浮力势能的概念,直觉地建立了包括浮力势能在内的“类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在液体中运动,如果不考虑液体的阻力,只有重力和浮力做功,那么,动能、重力势能和浮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的总和保持不变”。浮力势能概念本身并不重要,但学生这种类比能力和直觉创新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另外,对学生的习惯培养是不能忽视的,几乎每一个老师都会遇到一些很聪明的学生由于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反观所有的科学家们,他们都有一个好的习惯。在物理学习中,好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自主学习老师没有讲解的内容,遇到问题勤于思考,深究感兴趣的物理学问题等都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就应该作好领路人的作用。

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并非要运用很多种方法来教学,要想让学生学好的前提就是老师要热爱物理,要崇尚科学。

1、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本任务是激发学生自身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愿意学、乐于学、最终学会学。

2、老师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坚持并发扬自己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具有研究的意识,教师应随时为自己充电,并且要有国际视野,勇于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必须明白,至今我们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不仅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非常不全面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完全有可能出现新情况,我们要随时准备面对新问题。(作者单位:重庆市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新乡 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