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4 17:28:4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1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为目的的一种固定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究未知的能动性,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同学的主动参与程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受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闰年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了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一结论。此时我又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每400年中就多算了3天,人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课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与碰撞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教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能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揭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再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答“10+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能”。那么,“1+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不能”。我说:“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学生一下子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等,这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按以下过程引导学生:

1. 自己演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讲台操作,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周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课前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成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3.自主活动

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4.自我归纳

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

5.自推公式

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引导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自己跟老师共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各自显示出了特长和才华,结果是中慢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得到了进一步的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深挖课本功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本是教与学的依据。课堂上要留有一定的看书时间,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课本例题最具代表性,教学中要把它的应用功能充分挖掘出来,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变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开拓解题思想,进而在探索中培养能力。 如,在应用题的练习课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钱,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根据条件学生可提出下列问题:(1)买衣服和裤子共用了多少元钱?(2)买衣服比裤子多用了多少钱?(3)买衣服用的钱是买裤子的几倍?(4)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钱?(5)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钱?(6)一件衣服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并能说明算理。将第一个条件改成“妈妈买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看清原形题与改编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为什么原形题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后三个问题是两步计算。而改编题后为什么前三个问题改成三步计算,后三个问题到变成一步计算。再将原形题的问题和条件改成:妈妈有96元钱,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完成后有个学生说:“这个改编题我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条裤子?”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只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完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最高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2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当堂实验 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問题。有初步的提出問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問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問题。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提出及内涵

所谓探究,就是在一些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考究未知。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事实,去寻求引起这些现象和事实的规律性的东西。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设计了小探究,共19个,还设计了14个大探究,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愿意做也有可能完成探究实验。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智力好,善于发现問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看到什么都很快能掌握操作要领,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内容他就说出来,能正确表达一个过程和现象。怎样能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問优势互补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互有专长。遇到有探究的内容,利用小组成员的不同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脑、手、眼、口都充分被调动,通过学习其他组员的长处,使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当堂实验”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能让学生亲自做的老师不做,真正把探究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法

1、巧妙分组。在每学年刚开学时,先对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特长。看看那些学生脑子灵活,那些学生好摆弄小东西,那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好,都要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学生問的相处的人际关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以3—5人为宜,太少有些实验不能进行,太多则有些实验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有些人不能参与,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分好组后要明确小组成员要互助,合作,要共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2、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都可作为当堂实验探究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会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那么就应该当堂实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和选择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八年级刚开始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中用温度计,将不同的温度计拿进课堂,过教学边实验,学生测量不同的水的温度,很快就掌握了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为以后的测量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当堂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不同的电路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探究时,增加了“两表”的使用次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2)课本上安排的小探究全部当堂完成,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小探究实验和教材上的做一做,可以改为当堂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当堂实验教学。再如,凸透镜成像的探究,由于放大镜焦距短,便于观察,都可以让小组合作当堂实验。还可以将教材上的部分大探究改为小探究。如探究物质的密度、探究凸透镜成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机械的机械效率等,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研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3篇

在教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一节课时,笔者首先设计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一化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理解物质在溶解时产生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化学是有用的思想。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感受团队精神及体验成功。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用品:温度计、烧杯、玻璃棒、固态NaCl、NH4NO3、NaOH、蒸馏水、U型管、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小试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做出猜想

【教师活动】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个小木片)中注入半杯水,加入较多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讨论: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教师活动】物质在溶解时只有放热现象吗?

【学生活动】猜想与假设:可能有放热,可能有吸热,也可能温度不变。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借助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旧经验对如何解决新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二、研究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P30画出简图,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设计的方案主要有:

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方案2: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溶质和水都要等量)。

方案3:如图1所示装置,在试管里注入水,在U形管中注入水,观察物质溶解前后U形管中液柱的变化,得出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方案4:如图2所示,

在试管里注入水,观察物质溶解后导管口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比较,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基本方法进行训练。

三、实验探究,分析交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

【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对现象进行交流。

方案1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盛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方案2现象: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方案3现象:向试管中加入NH4NO3晶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向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向试管中加入NaCl固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右两边液面无明显变化。

方案4现象:向试管中加入NH4NO3晶体,可观察到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向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可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向试管中加入NaCl固体,可观察到导管口无明显变化。

【设计意图】将学生“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实验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动手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从现象观察到数据处理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习惯及能力,培养良好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

四、归纳结论,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温度变化不同?以NaCl为例,多媒体演示物质溶解时分子或离子扩散和水合过程及热量变化。如图3所示。

扩散过程 水合过程图3

【学生活动】学生举一反三,说出NaOH和NH4NO3溶解时扩散和水合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师活动】葡萄糖在服用时有“凉”的感觉,原因是什么?并对这节课进行小结。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并进行归纳总结: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知微粒的扩散和水合过程,在微观粒子和宏观温度变化之间建立起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五、教学设计反思

1.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科学探究融入学习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4篇

关键词:合作探究;参与意识;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培养 合作探究 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也指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时,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与他人合作构建学习小组或团体,既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互相协作,又尽量达成共识,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有密切的互动性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等,所以,不少学科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以期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亦如此。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

个体责任是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必须为本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团队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培养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上述合作探究精神,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体责任意识。因为,只有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体责任意识,才会有团体互助的合作探究意识。试想,如果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尚且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尚且敷衍了事,那么,又怎会有协助他人完成团队任务的合作探究精神呢?又怎会有“团队优劣,匹夫有责”的集体荣辱感呢?

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呢?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高中地理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其乐融融地漫步在世界地理的风光中,徜徉在世界地理的林荫下,遨游在世界地理的长河里,陶醉在世界地理的风情中……

但是,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激发。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众多的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兴趣的方式方法中, “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所谓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并学以致用等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设施,通过音画或者图片或者某地的风光影片或者时事影片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通常的作法是:让学生在饱览世界某地的风光、或者充分感知世界某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充分认识世界某地的恶劣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或者充分感知某地频繁的战乱等之后,再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得互相交流。然后,老师有代表性地抽查学生对预设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准确的评价。如此,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较快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承当个人学习责任的良好品质。

其次,让每个组员轮流担任合作探究组组长。

要想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合作探究中建立充分的个体责任感,还必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组织与领导该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言之,如果“在其位“,则理当“谋其政”。给每个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的机会,就是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机会与责任感。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每个组员对自己的学习承当完全责任的个体责任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承担协调、帮助等责任的使命感。因为,合作探究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只有合作探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时,该合作探究小组才算完成学习任务。而被轮流担任组长的组员,当然希望自己组织或者领导的合作探究小组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和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所以,不仅一定会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解决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学习问题,还会主动帮助合作探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小组的研讨任务。如此,则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感,还有效地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选择适宜的内容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样,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来作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的。比如,对国内外气候类型的分析,对国内外主要矿产分布的了解等,就不适宜用来作为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呢?

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竞争的活动,主题可以是绘制学校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的河流平面图或者湖泊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著名的风景区或公园或者小村庄等平面图。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这样,每个合作探究小组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既要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又要确定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等,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分工又合作,将平面图又快又好地绘制出来。之后,老师指导全班学生对各合作探究小组绘制的平面图进行评比,甄别优劣,对优者加以鼓励,对劣者提出修改意见。

其次,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良好的互相协助、相互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比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河水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土壤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考察家乡的植被状况,有的同学负责考查家乡的地方病,有的的同学负责收集、整理已有的资料等,而合作探究组的组长则负责撰写“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报告写好后,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报告是否切中要害,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数据,是否需要在此报告之外再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一份呼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报告等。

再次,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乡,走进名山古迹。在带领学生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绘制所游览的名山古迹中的局部景点分布平面图和局部旅游线路图,并对该旅游景点的某些布局、线路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果上述建议能够被当地旅游景区办事处或者当地旅游局采用,则被视为 “优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建议学校给予嘉奖。

三,注重评价与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高中地理教学亦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每次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之间的互相评比、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的评价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呢?

第一,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我们可以采用小组互相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我们可以采用请教专家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对于在评价中产生的优胜团队,我们既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如奖励作业本等,也可以给予精神奖励,比如颁发“优秀合作探究小组”荣誉证书等。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之三部曲。事实证明,上述三部曲,的确行之有效。故行之于文,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杰《“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2,陈皆兵《小组合作型的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有效实施》《文教资料》,2007年第20期。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 自信心 培养

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活动中如何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自信心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找准起点,激发自信

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可以看作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起点恰当与否,对学生认知发展、探索热情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上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来设计教学,让他们面对新知识能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探究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案例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

T:先板书75,然后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小?

S:在7和5中间加小数点,就是7.5。

T:还有别的办法吗?

S:加一条分数线在下面写100就是75/100。

T:变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知道它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S:加百分号。

T:请你来加一加。

教师别出心裁地进行新课引入,抛出简单的问题——怎样把“75”变小?学生凭借着原有的知识基础,一定会想到引进小数点和分数线来帮忙。而只有一小部分同学知道添上“%”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这个加了百分号的数与小数、分数联系起来,用旧经验来适应新知识。此举一方面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再次掀起探索的热情。这样达到了真正让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不断生成新的困惑,使学生的探索热情逐步提升。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尤其要不断地去了解学生的探索需求,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激发自信心。

二、利用过程,树立自信

1.肯定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这种天性,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疑难困惑处、法则规律处和教学重难点寻找突破口,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提问题,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提问题。学生只有经历这样活动,才能不断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案例2】 学习了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0,11∶0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有学生提出“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等问题。教学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在质疑问难中树立自信。

2.赞赏学生的发言和见解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堂中,老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并及时作出评价。

【案例3】 在一次公开课中,老师在讲“1/3和1/4”比较大小时,一位学生回答:“1/3<1/4。”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说错了,而是让他先听听同桌的回答:“1/3>1/4,我是这样想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涂其中的一份,涂色部分比平均分成四份涂其中的一份面积大。”刚才那位学生听完后笑着说:“我明白了。”看着那位答错的学生茅塞顿开的笑容,自如地坐下,老师微笑的点点头。

我们在评价时要考虑学生的尊严,给予充分的赞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限乐趣,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要探究到底。

3.重视学生的探究方法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教学材料,使学生对所选材料发生兴趣,以便学生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活动。

4.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合作,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三、体验成功,巩固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不断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下一步的成功增加自信心。

四、磨练意志,增强自信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期目的和任务的心里过程。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培养意志的过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也能使人坚强许多。”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从而实现预定的目的。因此,锻炼学生的意志是个性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总之,学生的自信心不仅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更关系到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差异,从细微处着手,持之以恒,采取多样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他们数学学习以至于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7篇

一、运用博弈思想,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社会越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形成合作意识的氛围。因此我引入博弈思想,给学生讲合作博弈最典型的例子: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它统一协调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以石油生产配额制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这让学生明白:博弈,并不仅仅是竞争,实际上竞争中包含着潜在合作的种子,合作中包含着潜在竞争的种子。在此基础上,我把每班的学生都分为4至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明白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精诚合作,将个人融入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显著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运用博弈思想,提高合作探究的兴趣

产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政治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合作探究学习呢?博弈思维的实质是引导人主动选择,产生一种思维碰撞,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让参与者互动。而探究式学习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因此运用博弈思维,抓住学生的心理预设问题,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力求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如有位教师在讲文化生活知识时就设置了这样的博弈场景:同学们很感兴趣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3》中伊利舒化奶、美特斯邦威、TCL等以每秒6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插播广告值不值?让学生探讨文化的价值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让学生探讨电影《功夫熊猫》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外国文化入侵。以上博弈场景的预设,充分抓住了学生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博弈思想,形成合作探究规则

博弈的重要特征是在规则的约束下,参与者进行决策、行动的过程。这些规则规定参加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按照什么次序去做,什么时候结束,一旦参与者犯规将受到怎样的处罚等。首先,我确定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教师设定目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果展示——教师质疑释疑、点拨提升。其次,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活动规则,小组活动开展程序是这样的:独立思考、两人配对、六人配对、讨论、共享,小组长每周轮流担任,负责组织小组内成员的管理和学习,同时小组长兼任小组内的纪律委员。这样就把每个人都变成学习者、探究者、管理者,又是学习、管理、研究的受益者。同时,各小组内部有A1、A2、B1、B2、C1、C2编号,全班有若干个A号、B号……教师可根据编号随时随机叫同类同学回答各组的情况或问题。再次,建立小组管理机构,各司其职。除小组长外各组还设有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小组长负责组内纪律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疑难问题,资料员负责查找资料,汇报员负责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状况。通过制定这些规则,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确,责任心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运用博弈思想制定学习规则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具备内动力。

四、运用博弈思想,培养合作探究思维方法

面对复杂现象时,人们经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抓住某种现象的关键所在。博弈思想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能使我们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从纷繁的因素中找到事物变化的主要原因,使事物呈现出条理性。运用博弈理念,通过抽象出现实生活中的要点,并将干扰因素减至最低,可以轻松地分析问题并找到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思维方法是抽象的,它不像1+1=2那么简单,只有通过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过程体验和思维的展开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这和博弈思想是一致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被施以完成任务的压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完成三个关注自身体验的任务:怎么想的?想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首先,学生在组内探讨的过程中可以被组内优秀的活跃的学生带动,从而解决自己形成的问题。其次,每个同学都会被迫开动自己的思维,审视思维过程,发现思维谬误,改变思维惰性。再次,加深思维深度,拓展体验范围。这样作为参与者,每一个人的思维和策略就会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学生就可以在和别人的思维碰撞中,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正确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学生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的一种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深刻体验,只有在这种深刻体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才会更深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探索创新精神,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人们心情好做事就会很愉快,学生学习也是一样,有个良好的心情,学习才会有积极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所说的:“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要想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这周我当家》一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故事作为认知背景,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上课时,我以漫画故事作为导语“一个懒惰的孩子,在妈妈的照顾下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什么也不爱做,一天妈妈有事出去,给他脖子上套了一块饼。他饿了就咬着吃,……”这时,出现画外音(展示动画课件,我饿,我饿……声音越来越弱,小孩子只吃了前面的半块饼,伸着舌头倒下了)“同学们快来呀,救救小孩子!”这样,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融为一体的动画课件的再现,形象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学习主题,“当家先自立”。“小孩可以把饼转动一下就吃到了;小孩太懒了,饿死真是可笑;小孩子的妈妈,应该找个人看着;小孩子妈妈应该让孩子自己学做事,学会自立,孩子就不会那么懒了,也不会饿死……”这些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办法,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也激起了他们对正在学习研究的内容感到好奇和兴奋,并积极地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要做到自立应该做些什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合作学习,展示个性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学习特长。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优势,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我在教授《秋天》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图书、电脑收集资料,或者是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秋天,让学生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秋天的特点多,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汇报你们收集到的材料。当回到课堂上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满载而归,向我汇报秋天:有的小组写了作文,把秋天表现得有声有色;有的小组绘制了秋天图画,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斑斓;有的小组制作了秋天幻灯片,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有的小组竟然表演起了秋天水果时装秀,更是别出心裁,学生的创意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师板着脸,端着书一味地口干舌燥的讲,那么孩子充满童真童趣和富有创意的天性一定会被抹杀在萌芽状态中。

三、实践探究,开发潜能

荷兰著名教育家福来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要把学到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转教为学,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得以激发。知识原本就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知识与生活之间密切相关,我们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他们探究学习,使学生无穷无尽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例如,我在上《保护环境》课时,提问:植树节到了。我们为什么要植树呢?让学生讨论。学生从植树造林的好处谈起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建筑房屋,阻挡风沙,为鸟安家,树下乘凉……我本就想让学生从植树的好处谈一谈,可是竟然有学生站起来说:树木会生虫子,吓死人了,还会传染病呢,下雨打雷也不能在树下,容易被雷电劈到……虽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我教学的意图,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事实,学生有这样的思维,拥有这样的生活知识,就应该让学生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不能喝令学生围着我们教学的意图打转转,一旦制止了一个学生的回答,恐怕会压制更多学生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让学敢于发言,积极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同学们的生活知识还真不少,我们其他同学也要学习用心观察生活,多掌握一些生活知识。紧接着我抛出问题,树木对我们的生活用处是很大的,自然环境离不开树木,我们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放手让学生继续讨论,由于给予学生回答的空间,学生的胆子也就大起来,教室里一下子非常热闹,大家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种鼓励学生发言,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被激活,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就此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得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