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养思维的策略

培养思维的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1 17:00:20

培养思维的策略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1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新思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高中美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副科”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能够更加直接地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美术作品直接反应了学生的现实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应当加大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W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策略。

一、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教学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的压力和影响。对于非艺考生而言,美术在高考过程中并不是考试科目,文化类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必考科目的备战上,而美术作为非考试类科目,自然而然不受重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美术学科依然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无论是学校、教师抑或学生对美术学科都不重视,甚至还会出现美术课堂被其他科目教师占用的教学现象。这些教学问题和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传统落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考核等相关附加条款的束缚,对于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草率地应付了事,教师并没有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更甭谈什么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任何一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是影响和阻碍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和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1、利用美术鉴赏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术鉴赏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是一种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品味,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知识的学习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现实意义;此外,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对多种优秀美术作品的接触和了解,亦可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和美术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和美术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秀产品的创作,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临摹,实现作品的创作过程。而临摹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甚微,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3、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思维共享

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思维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个优秀美术作品,或者某个知识点,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此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以及学习能力等,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美术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基本形式,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美术是基础性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美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立足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魏云.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13(63).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2篇

一、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示范、点拨、训练的意识不强,忽视关于“学习方法、思考策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示范、点拨和训练,帮助学生去领会思维体操“编排意图”,使之“动作到位”,从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思维的渗透与训练的。

1.计算观察。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思考: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2.思考探究。怎样取决于分母呢?引导学生观察分母,并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探索。

3.提出猜想。通过以上观察,学生提出猜想: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5.修改猜想。讨论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6.论证猜想。教师指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的最简分数都能由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而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使学生真正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以上教学,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地猜想数学规律的能力,使学生由“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二、充分展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或作者的思维活动(隐含于教材之中),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应该做到:

1.钻研教材,让学生看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领略到数学的某种奇妙,学习到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能使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和发展。

2.合理引导,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早已探究过。对教师都是已知的,对学生则是未知的,教师往往会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部分隐藏了,将最有意义的东西抽象掉,正如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将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实施,揭示思维过程,突出学习过程和方法,特别是教师应展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想学生所想,使学生能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交流,让学生看到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既然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家(或作者)、教师、学生三种思维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能否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导,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现各自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从而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在教学“通分”(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展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的:在比较完两组同分母分数及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之后,教师出示 比较,谁大谁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以前的方法不管用,该怎么办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展现不同的思考方法。

最后大家认为:生4和生5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

上述教学片段,通过设计分数大小比较的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尝试、探索和发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并从中选出最一般的方法,为顺利地引入通分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注重多种思维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十分必要,因为它有利于揭示知识的个性化建构过程,从而真正体现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下面一则案例。

问题:如下图,有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在它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多少?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3篇

一、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概述

创新思维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逆向思维能力,即与常规思维能力相反的思维方式.由于同常规思维方式不同,以逆向思维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从而可以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解决数学问题;(2)发散思维能力,即灵活变动和对问题与答案的联想能力,体现在数学问题中,即一题多解或多种证明方式证明一项定理等;(3)求异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能力,当部分题目难以用常规思路予以解决时,可借助求异思维解决相关问题.在了解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下文则着重对其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二、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数学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主动提出自身见解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机的激发主要包括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两方面,其中,外部动机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环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既有的经过前人研究和总结的数学结论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引导其进行再创造,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创造的兴趣,进而激发其思维创新的动机.以函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从各类实例着手,使学生建立起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并对解析式的特征进行说明,通过引入相应数学符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函数的概念.在内部创新动机方面,教师应从数学应用着手,通过对恰当的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予以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兴趣,激发其创新动机,为后续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2.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

对数学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人类对数学生成源的认知产物,而这种生成源的认知方法即数学生成法.个体利用数学生成法去认识数学、发现数学以及发明和创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成性思维,即数学的生成规律反映的是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个体生成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以数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为例,运用数学概念进行的生成性教学,基本方法为,在相关数学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观察、归纳、抽象、总结等方法生成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实例学习的概念获取模式进行概念的教学与学习,通过将此种方法与数学概念生成的实际进行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生成性思维.教师在对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与思维角度予以全面考量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机械执行教案的课堂过程转变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面对课堂中学生基于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对学生所提的相关问题进行巧妙点播.例如,在练习课上,引入一道如下形式的应用题:敬老院里有奶奶11人,平均年龄81.5岁,有爷爷13人,平均年龄74.5岁,求全院平均年龄.分析此题时,教师大都会向学生讲清不能用(81.5+74.5)÷2进行求解,但面对某一学生的突然提问,“假设这道题的爷爷也是11人,能用(81.5+74.5)÷2这种解法吗?”针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而后,向学生讲明虽然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即(81.5+74.5)×11÷(11+11),但因为爷爷和奶奶的人数相同,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利用(81.5+74.5)÷2对全院爷爷和奶奶的平均年龄进行计算.由此可知,当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外的问题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或概念生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可以回避,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生成性思维得以形成和提升.

3.开放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引用

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旨在为学生创造具有充分发展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形式,其包括开放性空间与内容两方面.空间上的开放要求教师将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延伸,突破传统课堂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强调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并因材施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内容层面的开放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进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通过借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开放性教学环境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以下开放性应用题为例:

45x=30x-3.

根据上式自编一道应用题,从而使所编题能够以上述方程进行解答.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4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Try to talk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Zhang Hui

【Abstract】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cultivating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design scenario stimulate interest,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pioneering field training thought, enrichment activities to the joy of success.

【Key words】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strategy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非主宰者。宽容待人,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现的精神。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 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问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4 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

5 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5篇

一、学生思维障碍的起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学生在上课时表现积极,老师讲解的内容,他们都能立刻地作出反应,当老师问:“这些内容你们听明白了吗?会运用吗?”学生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点头说:“明白了,懂了.”但是,当让他们课后自己去解题时,他们又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听课时可能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他们只是一味地听并没有动脑筋去想为什么会这样,也就谈不上深层次的理解了.他们在课后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模仿多一些,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少.还有就是知识掌握的零乱,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也没有认知的顺序,头脑里的东西杂乱无章,要想灵活地运用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其次,教师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上课时只知道灌输知识,忽视学生们思维的过程,放手太少,总是一个人包揽所有的问题,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思维.而且有些题目太陈旧,很难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不会解题,思维产生了障碍.

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为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可以在情境中慢慢地深入探索.

例如:我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你们可以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呢?(2)你们觉得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吗?(3)你们观察一下,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看看可以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呢?那么,你们认为该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观察边思考,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探求知识,不仅推导出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还在此过程中充分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们自身行为的选择,是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所要展现出来的技能.有的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套哪个公式,对于自己从来没见过的题就害怕,就感到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都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指导他们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的问题之中.

例如:解不等式x2+2x-3>0,学生们一看到题,就会想到用解不等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方式要想解题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对题目进行变形,用y=x2+2x-3,利用他们学过的函数图像性质,就是当x取何值时y>0,就非常容易求解了,在这里就需要运用数学的转换意识.所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意识是突破他们思维障碍的方法之一,也是让他们可以灵活解题的策略之一.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有安全感,他们会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们共同磋商问题,彼此交流信息,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思维活动也会因此而更加活跃.

另外,我们要重视课堂评价,让学生们有成功的体验.当然,评价时要以正面的鼓励为主,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对学生们的发言尽力给予肯定,让他们消除课上的紧张感,让他们开朗一些,这样有利于他们积极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4.用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们的思维空间

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加强学生们的思维训练,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要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去追求、去探索知识间的关系,去寻求问题的另一种答案.有许多题目,都有多种解法,因而在讲完一道题以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们再去深入地想一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启发他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加强他们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又能培养他们灵活而发散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开拓他们发散性的思维空间.

5.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在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们经常检查、反思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自己快要遗忘了,这样在复习时可以心中有数.在上复习课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把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比较,让他们对各知识点了解得更加清晰,可以有的放矢地复习.在系统复习以后,再让学生们自己进行一次简单的命题训练,在命题过程中,让他们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

6.注意调控,防止思维出偏差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6篇

1.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尽量“挖掘”教科书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科书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现行教科书图文并茂,利用文中插图,通过问答讨论的形式和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2.运用学习规律,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以旧带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启发,少说教,使语言习练和实践达到最佳效果。

3.加强语言实践,保持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使语言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把真实的英语环境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各种练习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积极的语言练习中,学生自然地产生求异的思路,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思维的开发。

二、培养和训练英语语感,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培养和训练英语语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朗读、多背诵。

大声朗读英语,由于口舌的活动会促进机械记忆并产生一系列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和思维,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同时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的重要词组和句型,有利于语言的积累。背诵对于缺少自然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一些经典的语篇及会话,应要求学生背诵。这样不仅对形成语感有益,而且能产生美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多听,多说。

想通过听、说培养语感就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增加英语听、说训练的实践量,限时5分钟听对话回答问题,听句子后再复述原句,听短文后回答问题,并尝试复述短文等,课后学生可选择固定时间和搭档进行快速问答或进行小组专题讨论活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就一定的主题,事先印发一些主题材料进行“英语角”活动。

3.多阅读。

阅读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学过的东西再现并形成语感,又能使学生感知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体味英汉思维的差异,并形成自己内部的语言和思维,内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又刺激了外部语言的发展,提高了用大脑组织语言的能力。

4.多书写。

这有利于使语感和思维由潜意识的发展转化为外在的行动,使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写是对听和读的最好反馈,也是用英语思维的最好体现。我们通过让学生造句、翻译句子和语段、改写对话和课文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用英语简单思维;通过让学生根据文字、图画、图表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让学生进行写英文日记等多种写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提高了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5.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就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在讲汉语时,教师应培养学生随时思考一句汉语在英语中如何表达的良好习惯,还应注意了解在与外宾交流中不该问老人或女孩的年龄或其他隐私等禁忌。

三、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

1.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推理活动是语篇阅读理解的核心,贯穿于阅读理解的全过程。无论句子、语段的理解,还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都需要借助逻辑推理来完成。逻辑推理的训练可以通过侧重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把握来进行。教会学生如何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让学生依据特定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表达但又蕴含其中的意义。另外,在整体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或以问题为提示,让学生进行整体复述及改写。这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核心。语篇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教师可在课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作文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提示;然后让学生在复述时创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词造句。

3.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规范流利的英语、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英语文化底蕴,教学时的灵感发挥,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之美。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就会潜移默化地学到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另外,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利用最优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思维情绪,能让所有的学生不压抑自我,勇于表达,充满自信。把学生的思维方式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学习策略是学生最终学会知识的关键所在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提高学习的反审性,锻炼分析思维;是有目的、有依据的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设计、组织、监控、反馈、选择的活动方式、技能、方法、手段的运用。它是为提高学习质量服务的,是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多种,诸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基础,教师的业务水平,家长的教育水平,学习的环境条件,社会和集体的影晌等。这些因素中,学习策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学习策略,就可以少走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时间和劳动,使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同志也曾用“过河必须架桥或乘船”这些形象的例子谈过方法、策略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由此可见,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学习应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考虑知识、智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策略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策略学习方面受到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策略学习训练的时候,就必须注意训练的方法了。学生进行策略学习的训练,可以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一是在训练之前,对学生说明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在交际活动中,最为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听说功能,而且只有听明白了,才有正确的“说”。所以,作为外语学习者,必须训练好听力。这是学好外语的前提。然而,要提高听力水平,就要借助于策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刺激,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使之积极地投入实践活动。

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认知水平,向学生介绍所要学习的策略的理论依据,如让学生了解听觉的产生过程以及要提高听力水平的心理、生理依据,使学生明白提高听力的学习策略是根据大脑贮存和输出信息加工功能而制定的,掌握学习策略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的意义。

三是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要学生具体描述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以及运用策略指导训练过程,并提供必要的模拟练习。要抓住前面的词语去听;要快听关键词和意群,对于一时会意不过来的东西可以很快地放过去,听写的时候切不可一句没听完提笔就写,写完了还不知句之所云;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正听力练习答案。

四是在学生了解策略知识做了预备练习后,就让他们尝试运用策略,解决听力方面的难题。在尝试运用策略的阶段,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听短文回答问题”、“听短文完成填空”、“听故事后说出故事梗概”等。倘若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些练习,就说明他们已基本上能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断加强练习,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更切合自己学习的策略,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学生运用策略的问题井及时加以纠正,使策略在运用中避开误区。此外,还要适时组织学生交流运用学习策略的心得体会,使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7篇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

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

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Α笆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64+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64+24一定得大于64,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

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小红第一天看了20页书,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20+32=52(页),而如果有学生写成32+20=52(页)的话,有同学就会认为是错的。原因就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数学式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单线”思考。但如果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能理解a+b=b+a,而在实际运用时,则又显得“短板”。

二、凸显“凝聚”性――突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凝聚”在数学中领域,是新名词,是指由“数学过程”向“数学对象”的转化而构成的算及极其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加减法在最初的计算作为“过程”而运用,如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凑十法”,教师注重过程的讲授,即如何“凑十”,如8+6的计算,将6分为2和4,8+2=10,10+4=14,从而得出8+6=14,这样,凑十法的计算作为一个过程而引进教学中,但不能就此止步,应转化为其他运算,在其他运算中,实施进一步的加减运算,如8+6=14,由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14-6=8,14-8=6,也由8+6的凑十法的计算,再给出更多的6+7、9+4、8+9、5+8等等的计算,让学生熟能生巧。

另外,加减简单计算,也是为了以后的更为复杂的计算。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加减计算,被作为计算的过程而渗透和引进,即代表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是和,两个数相减,得到的是差。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过程被视为特定的数学对象,由这个对象,去研究其各种性质,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凝聚”。

再如,对于分数的教学,教师们从分数的形式而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就要求我们把分数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整数的除法的层面,而应该把分数当作一个数来研究。如2/3,不能单单理解为是2÷3,而就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数――非整数而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看作“一个数”――“一个对象”而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三、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概念、定义等方面的东西,学生们容易借助于最初的物体形象而去理解和解释,如对于分数1/2,上课时,教师呈现一个大西瓜一分为二的情境,然后引出1/2的概念,呈现一个圆形的月饼,将月饼分为四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一块,占总体的1/4……这样,再提到分数,学生脑海中马上意识到分数是圆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显然与分数的概念相差万里,其实,这样的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则停留在某种特定的解释中,而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将这种解释全盘否定,视为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经过实践证明,局限于“分数是圆的一部分”的方法,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是严重的概念错误。

新课改下,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方法也必然各异,如凑十法的教学,教师教学了8+6=14之后,给出8+7、8+9的计算,学生们会仍然采用凑十法,将7和9分别2和5、2和7再计算,也有学生会在8+6=14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计算8+7=8+6+1=14+1=15,8+9=8+6+3=14+3=17,这样的思维,教师不能因为不合教学的要求而断然“断之”“斥之”,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事实上,这样的想法的学生,也是“互补与整合”的思维优化的方式。

培养思维的策略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培养策略

形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演变出了较多的形式。形象思维一般较为注重感受和体验,这与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直观思维不谋而合。虽然说,数学学习的逻辑性强,但实际上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结论都需要学生先对其进行观察,最后将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论证这些数学知识,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局限性

1.对数学形象思维的认识存在偏颇

形象思维简单直观,注重的是体验和感受。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这种思维方式感觉有点繁琐,不常用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并不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一些较为复杂的思维模式,而形象思维只是低年级的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就不再需要这种思维。

2.数学形象思维的训练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尽管新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深,但是究其根本而言,教师和学生家长最重视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不太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而是将数学教学变得僵硬无比,学生学习的只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和定理,缺乏创造性思维,不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考试中,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会“授学生以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

1.加强直观演示,丰富数学表象的形象思维培养

形象思维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完全地将注意力集中到黑板上,认真地听教师讲解,是不可能的。然而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却正适合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于枯燥抽象的概念定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显然更偏向于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教学工具,并且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数学知识动起来,使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小节的知识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见到的一些“圆”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让学生试着在不使用圆规的情况下画一个圆,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引导数学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数学联想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式,数学知识的联系性紧密,有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数学知识,在实际学习中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常见的联想方式有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三种,教师将联想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时,学生会先学习圆柱,再学习圆锥。教师在教学圆锥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这两个知识放到一起学习,联想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当教师讲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知识时,学生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

3.发展数学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想象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名词,但是在生活中想象无处不在,可能有教师会疑惑数学知识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何来想象之说。其实,想象可以说是创新的前身,人们通过想象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或是解决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数学教学中想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再造想象,即空间想象力,一类是创造想象,即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著名的数学想象。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想象的运用范围广泛,如“鸡兔同笼”在求解答时,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又如,学习几何知识时,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还有应用题中的一题多解,这些都需要数学想象。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奠定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准备。而且思维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种思维,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的学习科目上,一举多得,从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志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