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舞蹈培训论文

舞蹈培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52

舞蹈培训论文

舞蹈培训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舞蹈培训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舞蹈培训论文第3篇

一、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心

素质教育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时,尽量以科学性、生动性为主,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开设一些舞蹈精品赏析课程、开展一些舞蹈知识的讲座,鼓励学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和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基础,并结合多媒体等辅助课程教学。通过舞蹈的感官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舞蹈艺术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性格,美化其气质、涵养、形貌与言谈举止。走进舞蹈世界,大学生能充分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展现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体态美与内心充实的情感都能得到充分体验。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性认知能力的核心,这要求舞蹈教师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敢于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运用不同的方法、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取心,有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舞蹈的学习,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运用丰富的舞蹈素材、新颖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不断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创新意识。

基本功训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保证,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学生只有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掌握好舞蹈基本动作,在力量、柔韧性、控制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三、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效果,我们注重学生舞蹈表演技能、舞蹈编创辅导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行“教、学、练、演、赛”的教学过程,培养和检验学生舞蹈表演、教学、和舞蹈编创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和舞台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尝试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创设舞台情境,将课堂搬向舞台,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创设真实的演出情境。用语言引导和教师示范激发学生的舞蹈欲望,通过启发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表现力,通过启发训练使学生在舞蹈编创时思维敏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设各种演出、比赛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较为优秀的一面,提升自信心和表现力。

四、实践训练是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舞蹈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创新演学结合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理念创新所引起的课程改革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与“用”不相同步的问题,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取得进步与提高。

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舞蹈技能实践训练,让学生加强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认识,体验舞蹈练习的过程,增加对舞蹈表演的感知和音乐的情感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将理论的讲授和动作的实践相结合,减少纯说教的环节,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

舞蹈培训论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理论;实践;指导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

一、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舞蹈理论是指能够指导舞蹈实践的有关的舞蹈理论知识,现代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舞蹈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舞蹈理论研究的层次和角度也随之深化和多样化。舞蹈实践就是将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运用到舞台表演上的一个过程,从而去展示人体动作的美。

科学理论与感性经验的区别就在于,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科技手段,透过事物的表面寻找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现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实践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舞蹈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舞蹈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有提高舞蹈者的文化水平,自身修养才能随之提高,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所学得到更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理论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一)舞蹈技巧训练的文化特征说明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肢体的“手舞”与“足蹈”构成的,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肉体但舞蹈更是精神的,然而舞蹈的最高境界是肉体与精神这两者的完美合一。

肉体训练就是一个舞蹈基本功和技术技巧的训练,舞蹈的技能训练是培养舞蹈艺术表现能力的开端,通过它可以使人的自然形体成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体,进而通过精湛的艺术形体的表演,展现某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艺术形体美和技巧是舞蹈艺术表演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和提高舞蹈技巧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一项学习。因此在舞蹈实践中忽略了同步掌握舞蹈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则是舞蹈训练的大忌。着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应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舞蹈更是精神的,精神的表现就需要我们去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充实自己精神境界,从而能够很好的去指导实践,达到舞蹈的最高境界。

(二)舞蹈理论对“教”与“学”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舞蹈是人民以劳动和生活为基础,按照美得规律创造的一种艺术式样,它包含着无穷的艺术之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理论对实践中的“教”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及指导作用。例如舞蹈教师分析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性质、情绪、速度、力度以及动作风格,协调的重点、难点,以及反映舞蹈情绪的动作要点,研究教学的方法。

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舞蹈理论更是舞蹈实践的总结和概括,理论应时刻触及实践的脉搏,实践也应当常常保持理论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舞蹈理论对“用”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着名编导舒巧认为:“要保证当前的舞蹈创作健康地向前发展,需要教学、理论、体制、市场等方面的不断健全。”舞蹈作为一种经生活形态提炼、美化了的艺术形式,与生活本身不尽相同,它以一种远离生活形态的、经过夸张变形和虚拟美化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正如我国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舞蹈以身体之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一方面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动作、体貌姿态的表情、语言的集中、发展;另一方面则又来自对培育身体力量和精神品质的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提炼。这两者从不同方面都规定了舞蹈动作具有/!/的高度概括、广泛的表现性质。”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编导、演员创作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形式美,注意观赏性以及在舞蹈创作中互相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或随“大流”、追“时髦”等不良现象。就是由于一些从事舞蹈实践的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舞蹈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三、怎样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才能具有分辨正确和错误的基础和能力。其次,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所从事或学习的专业。如:

1.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学习哲学、美学、文艺学以及历史学等相关知识;

2.注重艺术实践,加强对舞蹈的观察与体验,努力把理论和舞蹈实践相结合;

3.对舞蹈的发展作历史的、竖线的研究,同时,对某一历史时期舞蹈的发展作横向的比较;

4.丰富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艺术鉴赏力。 舞蹈演员对舞蹈编导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

舞蹈训练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重要步骤,形式上它虽然以技术的方式进行,但实质上是使受训练者掌握舞蹈文化的过程,是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加强文化知识与舞蹈理论的学习势在必行。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文化知识与舞蹈理论的学习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叶宇.舞论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

[2] 资华钧.中国舞蹈[J].文化艺术出版社.

[3] 资华钧.舞思[M].文化艺术出版社.

舞蹈培训论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幼儿园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幼儿园教师承担重要责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并且培养学生舞蹈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是,目前继承性的无创性性的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我们应该坚持从“继承学习”的概念转变为“创新学习”的概念,明确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创新学习”理念,确定当前舞蹈教学中幼儿教育专业的真正目的,注重学前舞蹈教育和专业舞蹈教育、学前舞蹈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

一、“双基础”教学模块

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舞蹈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设计能力。所以在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文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的前提下,应重点放在开设幼儿舞蹈活动和设计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各类舞蹈的典型材料,从中获取设计和指导舞蹈教学与编排的创新能力。在此设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双基础”教学模块。

(一)舞蹈基础理论

舞蹈基础理论学习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他们在舞蹈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导致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上有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在教学初级阶段专门的学习舞蹈教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舞蹈的基本技术条件与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培养舞蹈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基础舞蹈训练对学生的肌肉能力、舞蹈技能和运动模式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专业的学生身体灵活性、兼容性和可塑性对比儿童时期弱,舞蹈课程安排比专业舞蹈院校少。因此,对学生的训练应降低难度的要求,应坚持从浅到深的训练原则,尝试借用现代舞的训练手段作为切入点,并结合正确的姿势提供顺序组合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运动协调性。

(三)学习儿童舞蹈知识与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都将从事幼儿园教育的职业,因此他们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显得尤为突出。在舞蹈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鼓励学生大胆创建组合与舞蹈,通过课后作业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活动计划并实施方案。这样就通过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掌握儿童舞蹈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舞蹈教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四)少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少儿舞蹈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活动等内容,我们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发展的特点出发,在不同年龄阶段参加少儿舞蹈活动,编制小舞蹈项目,引导学生从特定的教育规范中开展舞蹈动作,结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性

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和舞蹈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发展丰富舞蹈教学活动。

(一)教学手段的理念指导

初学舞者的年龄特征决定传统舞蹈教学以运动的学习为主,最佳的舞蹈年龄(11~12)阶段模仿能力强,理解能力弱。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很好,但创新能力却很弱。所以通过教学手段的理论指导,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实践以及运用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更多的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理解舞蹈动作的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运动的要领。

(二)准确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对策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以人体运动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表达能力,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改善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不仅要追求速度和数量,更要追求准确和完美,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的表现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作者坚持“语言的简明解释和运动的精确示范”。

(三)“教”与“教”与“教”与“学”的互补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针对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讲解和示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一步完成运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结束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教学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学互补。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时,应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和技能方面更有创造性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锻炼自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锻炼和创新的能力,提高舞蹈的编排和创新能力。第一,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舞蹈表演,通过学习和排练优秀的舞蹈节目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第二,教师应更多的给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和想象力,以创新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创新舞蹈作品。第三,学生完成了舞蹈作品的创作,教师应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排练计划,并进行各项目的指导。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对对该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创新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我们要把“双基础”和提高儿童舞蹈编排和教学能力作为中心的掌握。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应该把“以降低难度,在培养和保持艺术实践”理念为指导的特殊操作方式。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改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完善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培养全新的适用性的跨学科的人才。(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144-145.

[2]周炳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舞蹈培训论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市场营销,模式

前言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3.2.2 策划经营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经营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建立了初步的演出经营模式。二是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使服装展示与体育舞蹈表演紧密结合。三是积极公关,争取社会资金赞助。这样,体育舞蹈与营销的距离越来越小,也因此获得了市场认同,体育舞蹈交流与碰撞也才因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更加频繁和深入起来。让我们以崭新且独特的营销策略,来终结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Kotler,P.).市场营销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6-108

[2] 佩罗特(Perreault) 麦卡锡(McCarthy).基础市场营销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147

舞蹈培训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对策

1 前言

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欧美,集音乐、技巧、体能、表演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自1986年正式引入我国后,便以独特的魅力“火”遍全国,成为我国非奥运会项目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自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但体育舞蹈毕竟是一种舶来品,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因此体育舞蹈水平仍然较低,与世界体育舞蹈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地域的影响,衡阳市的体育舞蹈起步也较晚,其发展现状尚未有人调查研究。

为了促进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市的开展,对我市体育舞蹈现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继而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影响我市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衡阳市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 研究背景。目前,国际上存在两个国际体育舞蹈组织世界舞蹈及体育舞蹈理事会,1950年9月22日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现有52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英国伦敦。IosF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1935年成立于布拉格,现有79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瑞士洛桑,于1997年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

1.2 国内研究概况。目前,我国己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体育舞蹈进行了研究,如李立国的《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可行性研究》、韦广忠的《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等,他们的研究对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现有的关于体育舞蹈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体育舞蹈的教学、教法、美学欣赏以及功能作用上,而针对我国或省市体育舞蹈现状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衡阳市开展拉丁舞和摩登舞的培训中心发展现状及对比分析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论文、学术、期刊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2.2.2 调查访问法。在进行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面访和电话访问了衡阳市拉丁舞及摩登舞培训中心的负责人,获得了许多第可贵资料。

2.2.3 问卷调查法。对衡阳市各拉丁舞与摩登舞培训中心发放调查问卷180份,进行调查,男、女各9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1.4%,后统计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2.2.4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及结论。

2.2.5 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及改进措施,提出相关的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衡阳市拉丁舞开展现状

3.1.1 衡阳市拉丁舞培训中心师资现状及分析。通过对对衡阳市浩中拉丁舞培训中心、天忆拉丁舞培训中心、南华大学业余拉丁舞培训班、衡阳师范学院业余拉丁舞培训中心等8所初具规模的拉丁舞培训中心以及一部分小型拉丁舞俱乐部的30多名专业从业人员(拉丁舞教练)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拉丁舞教练来源主要有体育学院、舞蹈演员、健身爱好者、退役专业运动员四类。在拉丁舞教练中拥有技术等级证书的数量非常少,取得部级拉丁舞教练资格认证的教练并不多,但是拉丁舞教练普遍学历较高,取得学士学位的占80%。其中衡阳市规模最大的浩中舞蹈培训中心中,拥有部级教师资格证书的占33%。而数家规模较小的拉丁舞培训班竟没有一个相应的证书的占26.7%。

3.1.2 衡阳市拉丁舞培训班场地设备现状及分析。开展拉丁舞培训中心,必须有一定的场地,这个场地就是开展拉丁舞普及运动和专业训练的物质基础,也是培训的硬件设施。开展拉丁舞训练所需场地必须有形体房。从目前衡阳市的训练场所来看,有6处有标准的形体房,占总数的16.22%;9处有篮球场见方的标准舞场,占总数的24.32%;45.95%的培训班在不到篮球场一半面积的教师进行训练,总的来说衡阳市拉丁舞培训中心训练场地性对较标准。

3.2 衡阳市摩登舞开展现状及分析

3.2.1 衡阳市摩登舞培训中心师资现状及分析。通过对衡阳市初具规模的几所摩登舞培训中心的20名专业从业人员摩登舞教练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摩登舞教练来源是舞蹈演员及健身爱好者,各占摩登舞教练来源的30%,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摩登舞训练,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在发展而已;其中教练的文化程度大都是高中或中专程度,教师的资历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没有任何相应摩登舞教练证书的衡阳市摩登舞培训中心的竟占了70%。

3.2.2 衡阳市摩登舞培训班场地设备现状及分析。通过对衡阳市初具规模的摩登舞培训中心的场地设施进行统计,其中拥有标准的形体房和标准舞场分别占总数的33.3和16.7%,而衡阳市非固定的摩登舞培训场地占总数的83.4%,由此可以看出衡阳市对于摩登舞的开展相对于拉丁舞来讲有一定的差距,大都没有固定的场所提供摩登爱好者学习与发展,靠租借流动场地,和临时安排教室进行摩登舞训练,经统计一般固定摩登舞房与流动摩登舞房配置把杆、录影机、镜子、木地板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分别为50%、83.4%、66.7%、83.4%,在一定程度上为摩登舞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总的来说衡阳市摩登舞培训班场地还有待大力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由于摩登舞与拉丁舞的技术特点、音乐风格与实用性的差异,对于年轻一代的锻炼者来说都比较爱表现自己,喜欢一些自由奔放,富有激情的舞蹈,比较而言,拉丁舞更符合衡阳市舞蹈爱好者的欣赏要求,因此在衡阳市喜爱拉丁舞的锻炼者更多一些。衡阳市拉丁舞开展情况如下:目前开展拉丁舞的人群比较多,但分布不均衡,锻炼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6-19岁,男拉丁舞锻炼者偏少,每周训练次数及每年参赛次数较少;拉丁舞教练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运动等级和技术等级性对摩登舞较高,而摩登舞在衡阳市发展较为落后,参与人群大都是36-55岁,强身健体为其首要指导动机,以陶冶自身生活情趣为主要目的,目前衡阳市还未拥有标准的摩登舞训练场以及专业的摩登舞教练,并且参加摩登舞训练人数较少,训练场地设施不足;教练员业务水平不高;摩登舞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大;组织管理机构工作不到位;科研落后,后备人才缺乏;缺少统一、全面和规范性的摩登舞教师。

4.2 建议

4.2.1 挖掘现有资源,加大衡阳市摩登舞场地、经费、人员投入力度。

4.2.2 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等级评定规定,提高青年摩登舞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4.2.3 改革体育舞蹈组织形式,成立体育舞蹈俱乐部,积极吸引社会各层面的爱好者及优秀选手加盟。

4.2.4 加强与媒体合作,扩大宣传力度,完善体育舞蹈组织管理机构,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发展。

4.2.5 提高摩登舞教练员素质,加强科研能力。

4.2.6 加强与媒体合作,扩大摩登舞宣传力度。

4.2.7 培训中心要长远发展必须大力培养既能教拉丁舞又可以教摩登舞的复合性人才教练。

参考文献

舞蹈培训论文第8篇

关键词:舞蹈感觉 ; 培养;

当我们着重思考舞蹈表演时,“舞蹈感觉”成为我们最直接和最常探讨的问题。作为舞蹈能力基本的因素之一,它与舞蹈表演、舞蹈教学及其他舞蹈门类关系如此密切,是舞者追寻的目标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重“舞蹈感觉”的培养。关于“舞蹈感觉”的分析和阐述,中外舞蹈家和舞蹈理论家包括艺术哲学者都有各自的论述。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以一个舞者的实践角度,从纵向层面来解析“舞蹈感觉”及其培养。

一、舞蹈感觉的概念和分类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是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所引起。在舞蹈表演与教学中,我们常说:这个学员或演员的舞感很好!这个舞感即“舞蹈感觉”竟指的是什么?它又是指谁的感觉呢?

(一)舞蹈感觉的概念

毫无疑问,舞蹈感觉指的是学员或演员本身的感觉,而并非观众或教师的感觉,这是因为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同于美术,画家创作的作品感觉很好,这个感觉指的是观众的感觉,因为美术作品本身是有它的特性的东西,无论它是怎样栩栩如生,它本身是不会产生感觉的。然而,一个舞蹈教师或编导所创作的任何作品,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即演员来完成的。人即演员是有感觉的,这就是舞蹈感觉,这也是舞蹈艺术的特点。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感觉,是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要求,经过艺术想象虚构的物质世界作用于演员的一定感官所引起。如对虚构的江河大海、花鸟鱼虫的视觉,是演员内心视象中江河大海、花鸟鱼虫的具体形象的刺激所引起,对虚拟的声音的听觉,是演员想象中具体的声音形象的刺激所引起;人物间的相互交流,虽然有人的实体,但同样需要经过演员的想象创造活动,才能产生人物关系的真实感、信念感。舞台上的实景,实声亦然。如果演员缺乏丰富的想象,不能在心中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心视象、形象世界、情境世界,就谈不到对形象世界、情境世界的感觉,就会对作品所赋予的情境、意境无动于衷,就不能产生相应的舞蹈感觉。当然演员心中的这个形象世界、情境世界不是真正的特质世界,它是演员的想象虚约,是一种心灵的映像,因此,美好的舞蹈感觉,是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心理感觉,就没有良好的形体感觉。只有当一个演员或学员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感觉或舞蹈感觉时,他才能引起良好的观众感觉。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缘”就是这个道理。

在舞蹈教学、比赛、展演的过程中,舞蹈感觉是一个成功的舞蹈者所必备的十分重要的舞蹈素质。凡是能站在舞蹈比赛领奖台上的舞蹈者中,无一不是凭借他们独有的舞蹈感觉;心灵深处的情感独白和他们的眼神、五官以及肢体告诉评委与观众,他们是用心灵去诉说、表现世界上的一切。在他们看来,肢体、长相(理想的舞蹈身材条件)并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用灵魂去塑造人物或形象才是舞蹈的质核。在比赛、展演中,他们时时刻刻极力地将自己的灵魂渗透到评委和观众的感知神经元中,用独特的舞蹈感觉去征服、感染、震撼评委和观众的心。

(二)舞蹈感觉的分类

舞蹈感觉是指舞蹈者对舞台环境及个人身心运动及状态的反映和体验,它包括从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或种类[3]。

1.舞台感觉

舞台感觉属于外部感觉,它是舞蹈者对舞台环境,舞伴和观众的感觉,其主要包括舞蹈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

如:舞蹈《东方红》,舞蹈演员在舞台环境﹙包括布景、灯光、音响等﹚影响及作用下把舞蹈的神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当舞蹈进入高潮的那一霎那间,随着音乐、灯光、背景的逐渐加强,对舞者内心情感的刺激所反应出的强烈感情得到了完美、有机的结合,舞者情感的激发、澎湃以及观众抱以的热烈掌声,使台上、台下顿然间浑为一体,使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每一个的心中得以再现和升华!

2.身体感觉

身体感觉属于内部感觉,它自己身体运动、状态、方向和位置的感觉,其中主要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动觉是其主要内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比重,内脏感觉如对心脏跳动的感觉也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舞蹈身体感觉的主要内容。

3.自我感觉

这种感觉普通心理学没有涉及,但它正是舞蹈感觉的核心与灵魂,这个“自我”指的是个人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因此,这个自我感觉就其性质来说,它是属于一种不同于内部感觉的内心感觉,即舞者对自己内心活动、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感觉,其本质乃是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如:舞蹈家于晓雪所表现的《一个扭秧歌的人》,舞者之所以把舞蹈作品演绎成为一个具有相当高的境界以及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同水平,这与舞者本身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角色的理解及推敲和舞者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他不仅舞出了一个老艺人的平凡人生,更舞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执着的民族精神。因此,我认为自我感觉对于舞者本身来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由此可见,舞蹈感觉就是舞蹈者对舞台环境及自己身心运动的综合感觉,它不仅包括了心理学讲的外部感觉和身体感觉,而且它主要是指舞蹈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自我感觉,这种对艺术想象、艺术情感和自我意象正是舞蹈感觉的灵魂与精髓,同时舞蹈感觉的产生和形成还与舞者自身的其它心理素质如气质、性格、观念、自信心和文化素质等因素有关,并深受其影响。

三、舞蹈感觉的培养

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是它在反映客观世界,揭示人的内心感受时,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而舞蹈感觉是指舞蹈演员在运用这种艺术传情达意、状物抒情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的美感。[1]舞蹈感觉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的表现手段的掌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情感抒发的一种能力。所以,通常它成为衡量一个演员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舞蹈感觉是每个舞蹈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或素质,是舞蹈教育中要认真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培养舞蹈感觉的先决条件

演员的素质高低是教师素质的外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会直接影响对舞蹈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关系排演剧目的水平。例如对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对动作节奏的处理,对各种技术技巧问题的纠正与指导,语言是否简捷明了等,都对学生在表演中的舞蹈感觉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较好的示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教学和形象教学为基础形成,教师的示范和启发非常重要。准确的示范会使学生有直观的、形象的和准确的第一印象,使演员有一个规范的学习基础。因此说教师的素质如何,包括敬业精神,艺术造诣,都会直接影响演员专业水平以及对舞蹈感觉的理解与感受。

(二)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文学修养,是培养舞蹈感觉的根基

舞蹈艺术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要表现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要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首先要对舞蹈的内涵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如在舞剧中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表演中或悲或喜,或刚或柔,都要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来决定的。像《红色娘子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与大地主南霸天,虽然他们身在同一时代,但却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所以无论舞姿、气质、体态或情感都要有所不同。作为编导更要对人物的不同背景、性格有更深的把握,才能把人物、情感、情绪的发展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民族民间舞也一样,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本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响而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体态、韵律、气质也各不相同。对这种种具体的艺术细节的分析、把握,都要受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的影响与制约。各种文学作品同舞蹈一样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丰富人的情感。只有对生活有强烈的感受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塑造出充满生机的鲜活的舞蹈形象。因此说,文学修养是艺术创造和舞蹈表演的根基,舞蹈的美感也就是舞蹈感觉,是不能脱离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和对风格特征的把握的。

(三)训练过硬的基本功,是培养舞蹈感觉的保证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动作构成是舞蹈的最基本元素。舞蹈动作协调流畅,舞姿婀娜秀美,是好的舞蹈感觉的体现。而这一切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做保证。无论对舞蹈作品的内涵理解多深刻,对生活感受有多深,表现欲望多么强烈,但表现舞蹈形式的手段基本功不过硬,那么舞蹈感觉还是找不到的。所以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基本功训练中必须严格规范,扎扎实实。现在舞台上经常用的各种加舞姿的旋转,都是中国古典舞蹈所独有的,技术难度很大,都必须有很好软开度做基础,稳定的重心,较强的腰背部力量和较强的暴发力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与灵活性,这都是要经过严格的千百次的艰苦磨练才能获得的。正是这些规范的优美的舞姿与技术技巧,使舞蹈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展示着表演者不俗的舞蹈感觉,向观众传达着舞蹈艺术美的体验与感受。只有过硬的基本功所展示的舞姿技巧才会充满艺术美的细胞,适应和满足观众对美的追求与渴望,才能使舞者在处理动作节奏、表现风格韵律、表达情感中游刃有余,进入表演的自由王国。

(四)音乐修养的提高,有助于舞蹈感觉的培养

音乐和舞蹈是声形相结合的统一体,音乐是舞蹈动作的灵魂,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所形成的有规律的音响,决定了舞蹈动作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的了解、把握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舞者的舞蹈感觉;音乐的旋律是音乐的抑扬顿挫决定了舞蹈的动作或抒情或激昂,或轻巧流畅或刚劲有力,二者的内涵和情感节奏必须地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才能展示出舞蹈感觉的美。因此,对舞蹈演员来说,音乐修养的提高是培养舞蹈感觉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电化教学,是培养舞蹈感觉重要环节

利用电教设备,为演员创造一个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演员的舞蹈感觉。这是现代舞蹈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尽管还没有条件让每个演员都在计算机系统建立的舞蹈信息交流的平台上看到全世界的舞蹈发展动向,观看各种舞蹈表演、比赛,但利用现有的设备如摄相机、VCD,除了实习课必学的剧目之外,看到更多的其它院校乃至全省、全国的舞蹈比赛,接受舞蹈美感的熏陶,这对培养舞蹈感觉十分必要。除了教师的授课之外,让演员感觉更多的舞蹈形式的美,舞蹈感觉的美,体会对美的表达,建立自己心中的学习目标。还可以通过每学期考试学生录像的回放,找出自己的差距,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足,推动学生自觉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总之,舞蹈感觉是舞蹈表演的灵魂,缺乏舞蹈感觉的表演只能是外在的没有灵魂的千枯的肢体运动,没有生机与活力,缺乏感染力。因此,对舞蹈感觉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六)从形体训练到心理训练是培养舞蹈感觉的主要途径

现在看来,舞蹈艺术和舞蹈育既是一种形体训练,又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和想象训练。形体训练是本体感觉和本体运动系统的训练,这是一个技术和技巧的问题,而心理训练才是属于真正的艺术问题。对于舞蹈来说,技术是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没技术就没有舞蹈艺术。技术训练是属于技术课的内容和范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问题,这里就不去多说了,然而在此谈谈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来提高舞蹈感觉的问题却是重要和必要的。

心理训练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提高学员或演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心理训练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舞蹈感觉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