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0 06:36:07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舞蹈教学; 舞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2-001

舞蹈素质对于学习好舞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具有良好舞蹈素质的学生一定能够表演好舞蹈。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舞蹈素质的培养,这样更加有利于上好舞蹈课。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

高职院校在设置舞蹈课程时,要尽量做到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能够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多媒体和电化教学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感人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感性认知,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还能使播放的内容进行暂停,反复出现,这样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并对照练习时提供了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随意做几拍动作,然后再结合多媒体声画效果,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美化动作节奏,并分析它的可行性,同时要体验下常规动作和反常规动作的不同,打破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舞蹈节奏和效果。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等,让学生多多参与,这样可以达到熏陶学生的舞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例如,通过舞蹈知识讲座讲解民间舞蹈发展史,通过舞蹈比赛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舞蹈等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建舞蹈社团,自行组织舞蹈成品或排演舞蹈片段,这样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使舞蹈得到推广。也可以自行组织学生到社区、广场表演,深刻理解、感受舞蹈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总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素质和舞蹈水平。

二、融合各学科门类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

通过把不同艺术学科的内容和舞蹈教学相融合,给学生呈现出丰富的与舞蹈相关联的语境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让他们也能认识到事物整体、部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让舞蹈学科融合其他各类学科时,一定要以本学科为主,不能本末倒置,要在坚持本学科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渗透、融合其他学科,使之有机结合。总而言之,舞蹈教学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融合各学科艺术门类,汲取它们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丰富舞蹈的文化内涵,突出舞蹈自身的优势,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综合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使舞蹈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门类建立综合的关系,利用人和舞蹈交往的过程来体验社会、理解自我,使舞蹈具有开放性。具体的主要体现在融合其他学科的后使学习者在内在心灵和外部形体运动都发生变化,使学生能够借助各种和舞蹈相联系的交流形式去理解舞蹈。例如,可以利用绘画塑造更好的艺术形象,可以利用音乐来突出舞蹈的感染力,可以利用话剧、主持等来充分表达对舞蹈作品和思想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其实这些途径和形式本身就能促进舞者对舞蹈作品的理解。笔者认为:歌舞剧表演是一项融合舞蹈、绘画、乐器、讲故事、歌唱、编导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比如说对歌舞剧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表演就综合性地利用了舞蹈、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典型的综合艺术教育内容。教师通过排练舞蹈剧,让学生自主的创编舞蹈、朗诵台词、演唱歌曲、制作道具等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舞蹈素养的目的。

三、开设作品赏析课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

舞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每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都会反映出作品的深刻思想主题和内涵,展示艺术美的魅力,并不只是简单肢体动作的堆积。因此,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舞蹈作品欣赏课,让学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并养成欣赏舞蹈作品的习惯。

为了实现通过开设舞蹈作品欣赏课达到提高和增强学生舞蹈素质的目的,对于课程开设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并简要概述舞蹈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教会学生关于舞蹈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其次,欣赏课应该与作品欣赏和分析相结合,比如说在不同的欣赏作品里面讲解舞蹈的不同概念解释,还可以在解释舞蹈作品欣赏课的主题动作时,讲解这些技术动作在作品中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欣赏作品,可以简要地介绍下作品的创作背景、编导者、舞蹈风格特征和表演者等等;最后,舞蹈作品欣赏课应该是伴随着教师对作品的点评分析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的。

舞蹈作品欣赏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例如《萋萋长亭》是一部古典双人舞作品,该作品反映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情绪,展示了一段优美、细腻、委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爱情双人舞,也反映出了舞者扎实基本功和深厚的表演技巧。这个舞蹈没有表现出“因”的铺陈,也不见“果”的延续,而是聚焦“长亭”,向观众展示一段 “自古伤心多别离”的送别场面。

四、结语

以上几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培养学生舞蹈素质的途径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作以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积极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想.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J].考试周刊,2011,(20)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2篇

摘 要:舞蹈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舞蹈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高尚情操培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教育工作,探讨舞蹈教育当中还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舞蹈教育更好的发展,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舞蹈教育;问题;策略;思维方式

舞蹈教育自从开设课程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逐渐深入,舞蹈教育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对舞蹈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教育系统也逐渐趋于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舞蹈教学课程,使得舞蹈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舞蹈,舞蹈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人们对舞蹈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生活中也十分广泛地参与到了舞蹈当中。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如何保持本专业持久性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1,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普及性

教学实践活动中,舞蹈课主要是通过舞蹈作品欣赏和丰富的校园相关文化活动来开展的[1]。学生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年龄也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条件不好,就会排斥学习舞蹈。而农村来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因此学习舞蹈特别不积极,甚至对舞蹈学习缺乏信心,个别的同学更是表现为害怕舞蹈学习。这些影响因素对舞蹈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阻碍了舞蹈教育的向前发展。舞蹈作品欣赏达到舞蹈学习目的的过程中,很难实现更深层次的舞蹈教学。而学校文化舞蹈活动当中学习舞蹈,参与其中的往往是舞蹈专业的学生或者是艺术团体的同学,很少有普通同学参加,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舞蹈学习还是缺乏积极性。此外,普通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其欣赏能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舞蹈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远不及其他艺术门类。

1.2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有关调查统计,舞蹈课程的开设,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的舞蹈课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技能技巧型的课程,以欣赏舞蹈作品和声乐学习为主;第二类是基础知识型的课程,以舞蹈训练和基本乐理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选学艺术类相关课程的学生基础知识的需求;第三类是个别特殊课程,主要是单个的音乐欣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类课程开设的比例也各不相同,教学大纲也没有规范的要求,考核标准也不够完善。

1.3设置舞蹈课程时没有完美地结合创新性人才培养

目前的舞蹈教学,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了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思想的培养没有能够得到重视,这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的关键定在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事实上则是舞蹈艺术是可以对逻辑思维产生影响并逐渐完善,同时还能够不断促进其不断发展的。特别是科技研究类教学活动过程中,更是忽视了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研究活动的有机结合[2]。艺术思维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一个为抽象的、严谨的,另一个为形象的,但是形象化抽象的思维之后,能够对思维方式进行拓展,而借助抽象思维,又能够将舞蹈形体艺术进行抽象化,从而促进舞蹈艺术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4技能和理论失衡

大多艺术类专业之中均设置了舞蹈教育,在学习舞蹈的学生之中,如果有舞蹈天赋,或者有这方面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注重舞蹈技艺的提高,而很少能够同等程度重视人文社会等学科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缺乏艺术评价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艺术欣赏的能力。舞蹈教育中需要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理论,需要掌握各方面的艺术能力,要能够提高综合技术水平,促进整体的发展。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技能学习过程中要理解理论知识,要消化拓展思维;而在舞蹈理论学习中要联系实际,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作品的创作过程,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把握作品创作的动机。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促使学生从社会学、艺术学、美学、哲学等角度对自己的感受进行阐述,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2,舞蹈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设置舞蹈课为必修课

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限制,设置舞蹈艺术课为主干课程是不现实的,但是,将舞蹈艺术课设置为一门必修课是完全可行的[3]。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条件,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满足渐进性的要求。舞蹈理论教学中,主要讲解舞蹈的基本理论,而后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加以自己的分析和理解,从不同的科学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长期的反复训练,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实现提高艺术素质的根本目的。在设置舞蹈课程的时候,还需要设置一些艺术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美学、舞蹈社会学等选修课程,以交叉学科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

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教育除了实践课和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应该有很多的舞蹈交流文化活动。在学校可以经常组织舞蹈晚会、舞蹈沙龙以及舞蹈比赛等[4]。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不断激发普通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大家的舞蹈兴趣爱好,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成立工作室或者舞蹈团。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断应用到实践和创作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3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教师,特别是舞蹈专业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舞蹈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只有当教师具备完善知识结构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艺术培养的目标。

3,总结

舞蹈教育是现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探索,充分重视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不断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实现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根本目标。(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丁辛.高等学校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黄河之声,2012,16(3):85

[2] 于彬.试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6(1):191-192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特殊性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鉴赏能力;策略

一、引言

舞蹈属于一门形式灵动、意境高远的表演艺术,主要以人体肢体动作为表现手段,多以感悟生活、反映现实为表现形式;同时舞蹈也属于一门发现美、表现美、传达美的教育,其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震撼人们心灵,升华人们的情感、品质和思想[1]。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注重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能力和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并将舞蹈美育纳入了课程教学[2]。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舞蹈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社会方面。在建国后,我国舞蹈事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许多舞蹈工作者和学者的不断努力下,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但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的舞蹈事业的发展需求[3]。而在此时出现了与新时代背景有效融合的新型舞蹈形式,其通过舞厅、表演、竞赛、培训及舞蹈用品生产等形式,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上许多舞厅、舞蹈培训、舞蹈表演等组织中,组织者注重更多的是舞蹈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舞蹈者本身能力的培养,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给许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制造了以舞盈利的假象,使其不断追逐名利,而忽略了自身舞蹈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中便包括舞蹈鉴赏能力。其次,机构体系方面。目前,国内与舞蹈相关的组织机构较多,故此出现各种舞蹈培训项目多、比赛项目多、报名费多、奖项种类繁多等问题,导致其多级分化情况严重[4]。在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中,虽对舞蹈专业学生开设了舞蹈鉴赏课程,但对于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加之许多舞蹈教师认知程度、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舞蹈专业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观看舞蹈视频,而没有实际演练和表演上的教学,从而造成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的现象。

二、提升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一,增强学生基础训练。在舞蹈鉴赏能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增强学生舞蹈基础训练,使学生在科学、系统的训练中,能够掌握一定的舞蹈基础技能,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素质,从而使其具备优美的体态和舞蹈鉴赏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舞蹈专业理论知识,以使学生深入了解肌肉训练的作用、优美舞姿与身体各部位训练的相关性等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基本认知,从而促使学生逐渐提升自身舞蹈能力及舞蹈鉴赏能力。第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教学水平、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等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职业素养等与岗位相关的技能,以使自身成为能够符合当下舞蹈教学要求的教师。而教师要达到当下的舞蹈教学要求和目标,则应不断学习与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知当下舞蹈鉴赏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与舞蹈专业相关的实时信息;在舞蹈鉴赏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向学生深入剖析舞蹈的相关知识,增设相关舞蹈鉴赏辅助教学活动,以逐渐增强学生舞蹈鉴赏的能力。第三,开展针对性舞蹈鉴赏培训。中职舞蹈鉴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专业舞蹈教学存在一定差异,其针对性更强,主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舞蹈审美情操和思想素养。因此,在舞蹈鉴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开设舞蹈鉴赏教学方面的培训活动,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培养其鉴赏舞蹈的能力,提升其舞蹈审美水平。教师应通过针对性的舞蹈鉴赏培训,以促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舞蹈审美情操高尚的人,从而提升其舞蹈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中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学习,其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教师应积极加强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以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静.提高中职舞蹈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途径[J].甘肃教育,2016(04):113.

[2]曾璜.中职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6(03):220.

[3]许艳.浅谈如何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舞蹈鉴赏能力[J].中学生报(教研周刊),2015(04):1-2.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育 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知人论世;舞蹈审美;作品鉴赏;重要原则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20-02

“一切文艺作品均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人生的投影。俗话说:‘文如其人’即表明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因此,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要求鉴赏者以追寻、重建文艺作品作者原意为根本目标。”①而以作者(舞蹈创编者和舞者)为核心的鉴赏方法当从孟子开始。其“知人论世”观开创了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之先河。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孟子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正确、全面的把握作品,除了分析该作品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对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虽然是在论述如何客观解读如《诗》、《书》等经典作品时提出这一观点的但是一经提出就成为后世艺术鉴赏的重要途径。孟子的这一原则受到后人推崇,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舞蹈鉴赏理论的建树也起到了重大引导作用。

“知人论世”的“知人”与“论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连锁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知人”,就是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定着创作的客体——作品),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知”其“全人”。所谓“论时”则是论“作者”的人生轨迹及生存场域对其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

如果“以舞蹈作者为核心”来鉴赏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大师、“东方舞神”贾作光先生的作品,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知”与“论” 。

一、“知”作者的艺术经历,“论”舞蹈作品的文化积淀与成就

贾作光先生,满族人,1923年4月1日生于辽宁沈阳,是我国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其舞蹈艺术生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少年习舞阶段。贾先生1938年考入洲映画株式会社,从师亚洲现代舞先驱日本杰出的舞蹈大师———石井漠。1943 年进关内组织“作光舞蹈团”,在北京等地演出自己的作品《渔光曲》、《故乡》、《苏武牧羊》、《少年旗手》、《魔》、《西线无战事》等,表现了他当时进步的艺术追求和爱国的崇高情怀。而这一段艺术经历,为他以后几十年的舞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艺术从戎阶段。1947年随吴晓邦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内蒙古文工团。投身革命熔炉,扔掉小资情调,先后创作了深受牧民的欢迎的《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舞蹈。

3.热土情缘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贾先生与草原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极大的爱国之情焕发出蓬勃向上的创作激情,其创作才能在这块热土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蒙古族民间舞蹈,从草原火热的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提炼素材,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了《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盅碗舞》、《灯舞》、《嘎巴》、《鸿雁高飞》等一个又一个民族韵味醇厚,生活气息浓郁,形神兼备,情舞交融的精品之作。他因此被称为“现代蒙古舞之父”。

4.重焕青春阶段。1976年后,中国重新迎来艺术的春天,贾先生以极大的艺术热情投入舞蹈创作。他编排出《喜悦》、《彩虹》、《海浪》、《任重道远》、《万马奔腾》等舞蹈,为中国的舞蹈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

5.辉煌人生阶段。这一阶段编导、表演、理论、教育等成果成就了贾先生在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辉煌。

二、知“作者”的生活态度,“论”舞蹈作品的世界关照

提起贾作光的舞蹈,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那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作品《牧马》、《鸿雁》中的舞蹈形象,更是他本人跃动着的“舞魂”的化身。

1.热爱生活,以苦为乐。贾作光先生热爱草原,热爱生活,他的创作在“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中寻找养分,将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2. 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而舞。贾作光先生认为当代舞蹈工作者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观照力和对当代文化的创建意识;需要明确艺术信仰、艺术追求、艺术语言,牢牢确立自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身份。贾老对当代舞蹈创作中出现的“民族文化体味和表现不足”、“民族舞蹈”的动作“符号化”和“模式化”的现象提出质疑,并以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示范,建立合乎民族规范的民间舞编舞体系,使民族舞蹈在身体的记忆中永远不失去民族文化的烙印。

3.热爱人民,永远的“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贾作光塑造的草原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都以为他是蒙古人,其实他是满族人。但他却在内蒙古草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他象一个“淘金者”悉心挖掘、采集遍布于草原植根于人民的舞蹈,他创作的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色彩和精深的舞蹈技艺。那形象鲜明的舞蹈深得牧民们的喜爱——觉得那就是他们“祖传”下来的。牧民们称他:“玛奈(我们的)贾作光”,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

三、“知”作者的艺术成就,“论”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

贾作光先生是集舞蹈编导、表演、理论、教育于一身的舞蹈艺术家。在长达62年的艺术生涯中, 共编导创作了130余部既有民族民间朴实、欢快、感人的特点,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作品,受到世人关注。其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牧马人》、《雁舞》、《盅碗舞》、《鄂尔多斯舞》等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尤其是《鄂尔多斯舞》,1955 年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

1997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作品“金像奖”, 成为贾先生舞蹈人生中的一座丰碑。贾作光先生获得了“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东方舞神”等荣誉称号,被文化部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

四、“知”作者的艺术主张,“论”舞蹈作品的形象感染力

贾作光的艺术主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从客观物体、自然属性,骏马、飞雁、海浪、鱼、花中摄取素材,以拟人化手法来展示。”③贾作光的艺术主张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他在创作中,一直深深眷恋、热爱并植根在鄂尔多斯这块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沃土上,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一起劳动,一起歌舞,以此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观察、学习他们勤劳、勇敢、朴实的性格和作风,用生命的全部激情,圆舞蹈艺术腾飞之梦。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他提醒有志于舞蹈艺术的青少年学子要把“深入生活”当作艺术修炼的第一要义。深入生活不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不是下下乡、采采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把自己的内心和情感真正交给生活、交给生活中的人民。他推崇杨丽平及《云南映象》,称“她在云南呆了整整三年,她可不是单纯去采风,她是时时刻刻和当地的群众生活在一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那片土地上,所以说《云南映象》表现出来的不是那种过眼烟云般的印象,而是烙印,是将自己熔化了又重新铸刻出来的。 “艺术永远不能脱离生活”是贾作光舞蹈创作的心灵呐喊。

2.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在继承民间舞蹈传统中改变创新。我把大自然和生活中所见的物象,如骑马、挤奶、浪花……提炼为舞蹈符号,用肢体化为舞蹈的形象语言。”④贾作光充分调用舞蹈本体,以科学发展观来打造精品,同时汲取外来经验,为“我”所用,使创作既有民族性,又有艺术性。结合时代健康的审美要求,“走出了一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作为时代所需要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路子”。

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贾作光长期倡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主张,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贾老说,让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走进课堂,让学生掌握纯粹的民族舞蹈语汇,确实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这不但可以保持舞语的纯正性,而且是让青少年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更加贴近了这种舞蹈所扎根的生活的土壤,多次骑马或坐着勒勒车、大胶车,走遍了鄂尔多斯的草原、沙漠和丘陵沟壑及喇嘛召庙,深入到农牧民之中,体验生活、采风撷翠、汲取营养。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舞》,就是他吸收了当时伊克昭盟召庙祭祀时喇嘛跳的查姆舞(跳鬼)的某些动作,观察了鄂尔多斯妇女挤奶时欢快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后,进行高度提炼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

常常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 、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总之,“知人论世”是舞蹈审美的重要原则,既有古典意味又有现代格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方法论的实践性,是舞蹈鉴赏一以贯之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了解一个舞蹈艺术家,才能真正读懂他的人生,他的舞蹈作品。

注释:

①魏饴主编.文艺鉴赏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102.

②孟子·万章下.引自杨伯峻译著.孟子译著.中华书局,1960年版,P215.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创作

我国的大部分舞蹈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至今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艺术,是对情感的诠释和释放,最后又可以超越情感,洗涤灵魂,陶冶情操,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反思。因此,时代呼唤有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问世,也需要艺术工作者潜心舞蹈创作,推陈出新,更好的弘扬和讴歌时代精神。

1舞蹈作品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艺术几乎伴随五千年文明一路走来,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舞蹈形成完整艺术体系却始于周朝,雅尔舞即是代表,它严整而不失典雅,反映了那时舞蹈艺术的最高成就。到了汉唐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力基础雄厚,为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也为我们汉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宋元以后,戏曲艺术大行其道,舞蹈艺术便以戏剧的形式存在,逐渐走向衰落。清晚期时,国门洞开,国运不昌,却意外的为舞蹈艺术的再次繁荣提供了契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艺术源于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为舞蹈艺术贡献了宝贵的创作素材。代表我国当代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女士,她演绎的《雀之恋》,基本达到美轮美奂,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展现的个人舞蹈技艺更是炉火纯青,无以复加,几乎把观众置身于忘我的境地,使观众很难分别是在观赏画卷,抑或就是置身于画卷之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经典的革命舞剧,老而弥新,经久不衰。首先这部剧在创作上完成了政治题材与舞蹈艺术的统一;其次,在形式上完成了民族舞蹈与西方舞蹈(芭蕾舞)的统一;再次,在作品鉴赏上完成了革命豪情与艺术浪漫的统一,这些共同打造了《红色娘子军》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力日渐强盛,时下许多舞蹈作品对其进行了讴歌。如《养蜂的小妞》,就是其中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养蜂人与蜜蜂建立的情谊,以舞蹈形式来进行展现是艺术家孙红木创作的初衷和亮点。这部作品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养蜂人的辛勤劳动和蜜蜂的高尚节操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作品并没有用舞蹈对劳动状态去简单复制,而是对养蜂人与蜜蜂间的嬉戏追逐进行了详细刻画,尤其是养蜂小妞以全身的蜂蜜,活泼可爱的情态与蜜蜂亲密无间的情感互动,令人印象深刻,使观众更加认可正直、乐观、奉献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舞蹈《进城》聚焦了当前农民进城务工的时代话题。红色服装,白色头巾等舞蹈道具反映了农民工的朴实无华;舞蹈动作充分展现了农民工的生活细节:扛行李,大踏步向前迈步,双臂甩膀及用白色头巾擦汗等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演员伸脖驻足长时间的张望,充分展现了农民工进城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盼;舞蹈作品的高潮部分是抬头向前大踏步走,表现了农民工进城找到工作的喜悦心情和信心满怀。通观此剧,并无其它舞蹈作品的炫彩与华丽,却于质朴无华中真实反映生活,塑造形象,于雅俗共赏中产生共鸣并让观众为之动容。所以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2舞蹈作品的创作

2.1舞蹈创作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是对真、善、美情感的艺术表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诉诸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盼望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问世,对舞蹈艺术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贴近大众,才能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召力。例如《养蜂的小妞》,就是创作者孙红木先生深入浙江农村,与养蜂人朝夕共处才迸发的创作灵感。作者删减掉了大量素材,只保留了满身蜂蜜的养蜂小妞与蜜蜂嬉戏一段,并成功的进行了舞蹈的微格创作,观众只通过养蜂小妞与蜜蜂嬉戏的片断,就完全能感受到养蜂人乐观勤奋,勇敢质朴的精神境界。因此,美国作家海明威就曾说过:“成功的艺术创作犹如冰山,我们只需描绘水面以上的微小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巨大冰体,要留给观众自己去感受”。

2.2舞蹈创作要讴歌精神,使情感升华

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歌颂崇高品格,感染教育观众,催人奋进。舞蹈艺术创作同样也应该讴歌崇高精神,塑造舞台美好形象,紧随时代步伐,使舞蹈作品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即便是创作历史舞蹈剧,也应进行艺术再加工,赋予一定的时代内涵,如此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教育观众成为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如舞蹈《进城》,就是艺术再现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热点问题,极具时代气息。作品在创作上紧紧围绕农民工的各种动作展开,着力刻画农民工朴实无华,积极奋进的良好形象。作者通过舞蹈艺术形式,赞扬了农民工的开拓进取,勇往直前,敢于憧憬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的精神风貌。作者的这一创作立意跟随时代背景,因而十分准确。在舞蹈动作的表达上也非常贴近农民工实际,能够真实再现农民工生活。作者的创作本意也是在讴歌农民工开拓精神的同时,希望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农民进城务工的大社会背景下,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进城》是一部十分成功的舞蹈作品,就是因为它在创作立意上是无懈可击的。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应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在创作上,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要升华情感,歌颂时代先锋,又要弘扬民族精神,使舞蹈艺术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王全正.论舞蹈作品分析及舞蹈创作[J].艺术科技,2013,26(5):123

[2]王贞.曹尔瑞少儿舞蹈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吴晶.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11):134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 重要性

舞蹈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舞蹈要求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观赏性 ,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舞蹈旨在培养具有表演经验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在舞蹈方面的素质技能,使得舞蹈教学把培养舞蹈优秀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舞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得到精神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从人的整体发展过程看,舞蹈对他们的姿态、动作和风度等进行专门的训练,可以改善和矫正身体不良姿态,塑造健美的形体。

(二)舞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能够培养学生豪迈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抒情型舞蹈中,培养优美的情操,舞蹈是一个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舞蹈能够培养文明礼貌和社交能力,通过形体的训练能够促进身体与心灵的共同发展,和谐组合营造了优美的、具有节律感的生命状态,有利于学生对坚韧意志的培养和训练。在舞蹈训练中为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用动作理论开启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实训体验

1.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舞蹈课程的设置应该以紧紧围绕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教材中赋予学生新的审美、技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全与精的关系。尽力让学生多接触受大量的舞蹈信息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舞蹈教学通过语言引导的身体训练不能少,语言和训练必定要科学而又准确,尽量要避免伤痛产生的可能性。

2.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舞蹈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简洁的准确的动作理论提示,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感觉及用力方法的学习。 舞蹈教师在备课时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动作实践,有步骤地安排好教学目的。训练动作多以基础动作规格为主,在动作设计上掌握好用节奏、高度,要避免教学上的弯路,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实践舞蹈理论的习惯。教师要讲解动作的规格要求,并且明白动作的道理,建立起学生的舞蹈感觉意识。千百次的练习,必须达到动作意识的完全熟练,学生在了解舞蹈动作的原理之后,能完全配合思想意识的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地用身体方位、形容词等比较准确和简洁的舞蹈专业术语和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这些要求,直至他们完全掌握。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由于舞蹈专业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参差不齐,艺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已进行过训练,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校其间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体态、动态及少量技巧,造成学习舞蹈素质上的差异。所以,舞蹈的发展基础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把握音乐的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使其通过独立的观察、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舞蹈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

(三)重视规范化教学

规范化教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是实现规范化的重要手段,采用训练法、实习法,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相适应,防止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基础,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思维方式、注重创造性、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 提高艺术修养

舞蹈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要求欣赏者要具备基本理论知识,要了解不同舞蹈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移动线是演员展示为无限广阔的表现场地,移动线都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平行移动线一般比较平静,斜线移动具有延续和纵深感。曲线移动给人以游移、跳荡和不稳定的活跃感。整齐一律型图案。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美画面,最能体现单纯和整齐的美,给人以一种节奏和秩序的审美感觉。掌握平衡对称型图案和调和对比型图案。各种画面具有高与低、动与静、正与反、明与暗的种种对比,能使差异形成统一。

(五)舞蹈教育需更重信息更讲究实用性和全面性

加强人文教育,技能与育人并进。舞蹈技能教育与艺术理解能力教育结合起来。舞蹈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与思维力,加强对学生悟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避免训练过分追求技术规范性的特点,教学中要从基本体态慢慢练起,教师应放弃对基本元素训练的过高要求,给予学生总体外形风格的信息。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维、创新、实践,培养学生感知力,同时加强理论与鉴赏课程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改变舞蹈学科划分过窄的特点,创造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技能覆盖面广、具备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樊更生.体育舞蹈摩登舞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