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普通地质学论文

普通地质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17

普通地质学论文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高校,培养,国防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01-01

1 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国防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指出:“美军的第一需要是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没有富于主动精神的、能干的高素质青年男女,只靠技术本身在战争中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同志也曾指出:“未来的仗能不能打赢,军队会不会变质,关键是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话。”由此可见未来战争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国防人才,而国防所需要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靠军事院校是无法满足的,故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国防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加强国防,许多国家都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来培养国防人才。以美国为例,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为军方培养人才,是美国的惯例。美军现有的高技术国防人才中,约有30%是从地方普通高校吸收的,美军每年新任命的初级居官中70%是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的。美国现役陆军部队中,约25%的将官和40%的校官和尉官是由地方普通高校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培养的,美国在500多所普通高校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地方普通高校已成为美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老一辈国防人才中许多也是毕业于地方普通高校。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中有4000多名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军到总参,约占总参专业技术干部的13%。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更是踊跃参军,2010年我国面向高校毕业生首次全面实行网上预征入伍报名,预征入伍规模达15万人。由此可见,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军,是我国所需高素质国防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前进,今天的战争已经是科技和知识的较量,最终体现为人才的较量,而高校大学生就是高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对国防力量的加强。但是,仅仅是学习知识那是不够的,在学习知识之余,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加强其国防意识,使贯彻执行国防教育成为全体大学生的共同责任,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地方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既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实际行动,也是我军依托地方高校培养现代化国防人才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学生注重单纯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忽视了地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

因此,积极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改革,在充分发挥地方普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的基础上,对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形成持续大学四年的国防教育机制,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国防人才,这对我国国防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2 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国防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2.1 搭建国防教育平台,丰富国防教育内容

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要积极搭建国防教育平台,丰富活动内容,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国防教育中来。

开展国防大讲堂,院士将军进课堂。开展国防教育,邀请国防军工单位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作报告,讲述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既为学生的成才指明了方向,也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如我校邀请院士、将军、中国人民总装备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成员等为学生做“现代国防”、“不懈奋斗的人生最精彩”、“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等专题报告,由院士将军为学生讲述我国核武器发展、风洞建设的艰苦历程,使学生们倍受鼓舞,同时也倍感自豪。国防大讲堂作为国防文化传播的特有载体,成为大学生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让他们在高尚的国防文化中熏陶,在专业科普学习中成长,一种积极的国防文化定会深入学生心中,让他们体会到这种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

国防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为加强国防教育,地方普通高校可以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围绕国防教育的系列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如我校先后开展纪念王淦昌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中国探月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国防科技知识竞赛等系列与国防教育相结合的重大学生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接受到国防教育的熏陶。

国防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可以把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讲授此专业技术知识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在课程实验或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与现代国防应用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通过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国防意识。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发展

0 前言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练习为主,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和提供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1]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转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认知的重要过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一直以来步伐较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体现云南省特色优势,也未全方位的展现出公共体育课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主、副项结合、主、副项、身体素质结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特色运动项目等教学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且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成为了必然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对研究所需文献进行查阅分析,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 Swot分析法

结合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对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因素进行分别分析,为论文结论的形成提供支撑。

1.3 逻辑分析法

对查阅到的资料及分析过程中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部分身体不适的学生的开设康复保健课,值得一提的是:少部分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加入理论课教学[1]。另外,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中部分情况直线下滑的现象,以及学校场地、教师等资源情况,对公共体育课进行改革,选项+身体素质+副项、选项+身体素质等形式在一些地州院校逐渐开展起来,且每所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身体素质测

从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开设情况来看,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基本符合《大纲》精神和要求,五个领域也包括在内,但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以及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要求度并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而课程开设情况则比较齐全,但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这些大众项目上较多,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游泳、桥牌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项目只在少部分学校开展,并没有在云南省普通高校中普及开展。

最后,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于公共课程的考核都取决于:平时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技术成绩+身体素质成绩等三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基本都能比较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集中存在的问题为,比例分值无法统一化,导致无论哪方面比例比重的倾斜,都会对一定的学生体育课的学习造成影响。比如:身体素质比例增高,对于身体素质差,但学习兴趣高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优势分析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过程。云南省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各个高校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丰富多彩,因此,挖掘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体育项目,将成为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一大亮点;另外,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场所,结合地理位置的特点,安排科学有效的耐力素质锻炼方法,对提高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劣势分析

公共体育课教学不仅仅是学校体育目标形成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或者考核方式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改革空间,把更多紧接时代潮流的运动项目纳入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将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根据开设项目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对提高云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云南省地处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将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组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2.4 机遇分析

1)2014年6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颁布,提出各个高校要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鉴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可以从传统的选项课或者综合课转变为特色的体育课教学,比如:楚雄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9+6+3(9选项课学习,6周身体素质训练,3周第二副项学习)。

2)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对于学生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学生在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更是学生对运动锻炼方法运用的有效表现,结合国家政策的颁布,在学校中多增设体育项目俱乐部、定时开放学校体质测试监测系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体质健康情况,促进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3)基于“互联网+”的提出,针对云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结合互联网对学生建立体质档案库。学生通过档案库可以直观科学的了解自己大学四年的体质健康情况,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档案库,看到自己在全省大学生中体质测试成绩排名,从而激发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积极性。

2.5 威胁分析

1)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效果,《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颁布后,对各高校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中对学校体育课课时、项目、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场馆、体质测试、师资待遇等都做了明确要求。云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各项要求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与发达城市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从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课时分配、教学模式等方面,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发达城市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选项时的集中、参与度不高等都与此相关,开设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得分配课时结构,创新特色运动项目、采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将成为未来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重点方向。

3)体育运动文化的效应较低。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优势,毗邻东南亚国家、又拥有着一定的高原训练基地,体育明星也不在少数。但体育文化的传播却相对较少,从教师教育联盟到大学城,再到地州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局限性成为了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墙,体育文化的传播效应越大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影响越大,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传播途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将得到最大的效益。

3 小结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是提高云南省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近年来颁布的相关政策,提升学校体育综合实力,顺应时展机遇,构建互联网+学生健康档案,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结合地域特色,挖掘特色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利弊关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能力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因此,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需要从多元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特色,做创新和转型的前进着。

【参考文献】

[1]曹冲,刘德军.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03).

[2]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04).

[3]马岳良,史湘平,曹利民.高校“三自主”体育选项课改革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理工大学为例[J].竞技论坛,2013(07).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66-02

一、概论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基础学科,其涵盖了动物学和植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其本质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理特征以及其多样性等,为学生对以后《普通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程的研究打下牢固和全面的基础。《普通生物学》的涉猎范围广,使得其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学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会对重难点的内容设定有所顾虑,同时,课程中对于生物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描述非常抽象,需要运用大量的主观思维参与其中,而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针对此难题,本文探究了案例教学法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此方法能够让《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客观和有章可循。

二、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趋势

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可以更紧密的联系。《普通生物学》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有细胞生化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资源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等各种类型的生态学。《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基础理论和生物学现象与本质。这些跟实际的应用,在教学中没有太大的关联。一些学生会问他们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很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向学生展示学习《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可以紧密联系学术动态。在《普通生物学》中,很容易发现里面的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的,例如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生命的本质内容等。而在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各个行业都有着快速的发展,《普通生物学》教材中的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的生物学教材中涵盖了新的观点、方法、理论以及现象和本质,这些内容都应该通过现代的动态实际案例来具体表现和说明,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非常快地了解生物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术动态,以此宽泛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内容可以紧密联系生物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把生物的进化当作主线,贯穿到生物的内容中来介绍生物的生命活动和基本结构,以此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界的发展规律和形态;让学生懂得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起到的核心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辩证和发展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有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生命科学的各个专业的内容都是《普通生物学》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所以《普通生物学》课程应该结合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来进行教学。《普通生物学》涵盖了非常宽泛的教学内容,其必须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生物技术专业的相关内容必须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完美地展现,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普通生物学》的教学中得到应用是大势所趋。

三、案例教学法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普通生物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一般是把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来组织案例,以此更详细地展示出《普通生物学》的应用和研究动态等。实例可以使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的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意义,以此培养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很多学科的内容,这就使得很多的案例可以在《普通生物学》中得以运用,例如蝴蝶效应、铁皮石斛种植资源与组织培养技术、嗜虫线虫的培养与害虫的防治、茶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重金属污染与防治以及湘江的治理工程以及纳米材料与《普通生物学》等。以下对铁皮石斛种植资源与组织培养技术、嗜虫线虫的培养与害虫的防治以及茶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等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在铁皮石斛种植资源与组织培养技术的案例教学中,可以详细地介绍铁皮石斛分类上的地位、铁皮石斛的种质资源调查、铁皮石斛的主要功效、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措施以及铁皮石斛的组培养产商与市场发展动态等理论知识。后组织和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铁皮石斛的实物或者图片,比如江西铜皮石斛、海南石斛、广西石斛、云南鼓槌石斛以及邵阳~山石斛等,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植物资源拿到一起对比和分析,让学生通过实物或者图片的展示来了解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特性,以此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面前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嗜虫线虫的培养与害虫的防治的案例教学中,应该先介绍嗜虫线虫的培养基、培养条件优化、纯化与保存以及嗜虫线虫在灭杀害虫上的应用办法等理论知识。后在安排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实验室中,通过展示和分析嗜虫线虫的外形特点、培养和保存方式以及其生活环境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嗜虫线虫可以结合动物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因为蜜蜂在饲养过程中的害虫是巢虫,所以在动物学中对于巢虫和线虫有更多详细的解释和展现。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把动物学中的线虫和昆虫的分类联系起来,分析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B环境的保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宽泛了学生的知识面,联系实际的联想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在案例茶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的教学中,可以先介绍茶叶中含有熊果酸、齐敦果酸以及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后详细分析这些活性物质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比如熊果酸对抗菌、抗癌、抗炎、降温和降低血清转氨酶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茶多酚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清除有害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可以增强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帮助解毒和分解致癌物等;在具体的活性成分提取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总体设计,并详细介绍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后在做完实验以后,总结部分可以介绍一下活性物质的生产现状和相关企业的研究动态等,以此让学生对此领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通过对于茶叶中的活性成分的讲解和介绍,结合其活性成分的作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其理论知识,后结合实际情况来介绍这些活性成分的应用现状,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案例教学内容,在加深学生对于茶叶中活性成分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也宽泛了他们对于此相关行业的认知范畴。在《普通生物学》的生物大分子的篇章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活性作用,所以对于茶叶中活性成分的提取的教学案例可以安排在生物大分子的章节中进行讲解和实验。

文中只列e了三个案例来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与《普通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细致地分析,让学生在学习到《普通生物学》的生物本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把《普通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生物技术工程的实践中,以此发现和解决更多的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在《普通生物学》中,可以把《普通生物学》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四、小结

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普通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课程的讲解内容来具体地引入合适的案例,在引入案例之前应该详细具体地把研究对象相关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之前讲过的理论知识,以此证明实践可以有效地检验和证实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来掌握案例相关的教学内容。大量的学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普通生物学》中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激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普通生物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岚,曾军,章远志.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01).

[2]孙全,舒坤贤.《普通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3]李延兰,李小英,高启禹,等.生物技术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01).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程建设;普通化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5-02

通识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强化素质。我国通识课程建设始于2001年9月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在科类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通识教育,将普通化学正式列为全校文科、理科和体育、艺术类大学生的通识选修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使非化学类专业学生对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学会运用初步的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领悟科学精神的实质,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普通化学通识课程原则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讲授,共计34个学时,经过数年教学运行后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应用性不强和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影响普通化学通识课程的教与学。

一、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及其对策

普通化学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包括基础理论、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原理等,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还涉及生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等诸多领域,要在规定学时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显得有点仓促。所以,在课程内容繁多和学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分配的学时仅能完成四大平衡、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的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兼顾其他化学基本知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联系和应用。但若过分削弱化学理论部分的内容,强调与实际结合,会使化学教学成为一堆化学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堆砌,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不愿意讲”,挫伤教学双方积极性。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的本科生来说,过多关注普通化学的理论化,系统学习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和物质结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在学时少和任务重的背景下,必须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和优化组合,力求“少而精”,保留经典理论,删除陈旧部分,融合和渗透化学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与中学化学相衔接。普通化学的授课对象是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学内容要与中学化学相衔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自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师有更多时间讲授重要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学生自学能力也可同时得到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妥善处理好这些内容的衔接,教学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才可使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合理衔接。

2.课程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近年来,化学科学发展极快,化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等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学科的发展必然要逐步反映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汲取化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并融入普通化学教学内容中,比如学习电化学时,介绍新能源锂电池;在学习界面化学时,介绍碳纳米管的应用等。这样使教学内容紧跟科学前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3.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目前,在普通化学通识课程教学中较关注化学理论的讲解,而不太重视联系实际应用,在材料、能源、生命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方面介绍较少。所以,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我们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学科。这就要求普通化学教师调整教学结构,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将材料化学、配位化学、生命化学、环境化学和日用品化学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教学学时和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专业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责任感,加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的矛盾及其对策

普通化学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计算公式多且易混淆,强调枯燥乏味的公式推理与运用,则使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普通化学毫无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授课对象来说,普通化学是非专业课,很多学生化学理论基础薄弱,化学兴趣不浓厚。恰到的授课情景,启发性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普通化学兴趣的重要措施。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公式少记和巧记,调动他们学习兴趣,杜绝“选修课必逃”的怪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讲授化学史,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发展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如,化学史中描述科学家如何“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如我国著名化学家黄鸣龙先生从实验瓶塞漏气而产率提高的异常现象中提出了著名的黄鸣龙还原合成法。化学史中介绍一些逸闻趣事,唤起学生探求兴趣。从凯库勒梦见苯环为蛇形的故事引出苯环结构。

三、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及其对策

目前,普通化学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阐述,忽视了非化学化工类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通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实验教学能增加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课时较少和实验经费等限制,普通化学实验教学不能保证,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化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围绕普通化学的重点知识,精选验证性实验,挑选综合性实验,遴选设计性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实验,学生查阅资料,从实验原理、仪器和试剂和实验步骤等方面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实验方案。还可以开展普通化学第二课堂活动,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作化学专题讲座,使学生感受化学名师风范,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性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从化学角度去考察当地水样的COD和BOD、汽车尾气的排放情况、PM2.5指数及其与冬季雾霾天气的关系等环境问题,积极撰写课程小论文,提出可行的建议。

总之,普通化学通识课程建设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针对高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深入研究普通化学通识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探讨通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前沿、生产生活和创新性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行之有效的普通化学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5篇

现代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言语能力。在语音教学中,应当以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把他当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在语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首要的得提高教师自己的语言素养。正像呂叔湘先生感慨言之“说千道万,教师水平是关键。”所以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广泛的智力兴趣,机敏的思维反应能力外,还得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贯穿于语言教学全过程的语音教学,就对语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具有下面一些特殊要求。

一、教师要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具有流利的普通话听说能力

1978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中指出:“学校是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的重要基地,广大师生是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的重要力量。”“学会普通话和掌握汉语拼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这个指令性文件,要求语言教师把普通话提高到责任和义务的高度来认识,以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在学好普通话理论知识、练好说普通话基本能力和教会教好学生说普通话上下功夫,成为自觉的推广普通话的排头兵。

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深知,普通话用于讲课、交谈与演讲,传情达意,富有韵味,悦耳愉心,效果必然显著,尤其在训练学生语感的敏锐度和触发思维的精确度方面,成效显著。况且,中文专业的教材基本是用普通话写的,如果不教学生使用普通话,语言能力的获得便失去了一个根本凭借。

那么,怎么去掌握说普通话的知识和技能呢?

首先,要熟谙有关推广普通话的知识。这就是要求汉语教师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学习有关语音基本知识的专著,对语音的性质、语音的组成、语音符号、声韵母的分类、音节拼合、语流音变,以及发音、声调、音位等都有确切的了解。

其次,要掌握说普通话的技能。语言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会北京语音,在实践中逐渐达到准确而熟练;还要讲用词的规范化,杜绝使用非普通话的方言词语,自觉地辨明每一个词的意义;还要学习切合汉语实践的语法知识,掌握语法的标准;平日注意正音和朗读练习,做到按义定音,读出变音。

再次,还要具有一定的现代语音学、传统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知识,对学生予以针对性强、准确有效的方音辨正指导。

二、注意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语言教师都得借助于丰富而细腻的语言感受力进行工作。在钻研教材时,语感帮助教师迅速地抓住教材的精要,从而确定“精讲”的内容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语感帮助教师及时觉察学生语言活动是否发音规范、表达简练、思维清晰。在批改作业、点评口语表达的时候,教师的语感更是提高批评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同时,为适应时代对语言教学的新的要求,语言教师要专精而博识,一能而多才用;还要把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观察、感受、理解的能力,同提高语言教学效率联系起来。强烈的语言感受力,是语言教师的智力反映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有经验的语言教师十分重视对自己语感的要求和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语言教师的语感培养,也得益于语音教学实践,关键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得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日常养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习惯,普通话不仅仅是课堂语言,还是生活语言,更是对方言区教师敢“说”的考验。

在教学双边过程中,教师善导,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去读,训练学生通过美读培养语感,譬如,给下面这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学生先按要求设计出较为恰当的语调处理方案,然后读出其高昂激越的气势来。与此同时,教学相长,教师自身的语感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三、汉语教师还得培养自己善说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说,才能贯穿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其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师范性,汉语教师应在各科教师教学语言的共性(教育性、启发性、科学性、反馈性)中体现个性,这就要求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个音质、音量、音速、音色的问题,不研究或不下力气提高课堂语言的素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音量应以全班学生都能听得清晰入耳为准,过高过底、过强过弱都会引起学生不适之感,以致破坏了学生情绪。音速应以中速为宜,有些内容学生要做笔记,有些内容要给学生留有思索余地,倾盆大雨式的语言,会使学生承受不了,而更壶滴漏式的语言,会使学生“吃不饱”。起始阶段的语言,宜新颖、有趣、简明,并舒缓徐进;分析阶段的语言,宜准确、深邃、犀利且波澜伏扬;课堂高潮的语言,宜情采飞溢且渐趋紧亢;结束阶段的语言,宜概括稳重且微昂稳收。这样以音质激发入耳的兴趣,以音量拨动学生的心弦,以音速牵动学生的思绪,以音色烘染课堂气氛,把课堂教学搞得深刻形象、生动引人。

教师磨练讲话能力,与学普通话的方法一样:一听二读三练。博采众长,以活人的话为泉源。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谈的“乘凉听故事”也是学习讲话的好机会。严济慈先生说过:教书类于演戏。这个比喻告诉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书里的东西精要地表达出来,有发挥、有删节、有声色、有含蓄,学生能从你的语言、姿态、眼神的变化中领会此中真意。这样的讲话,不仅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说话的能力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想……”。

语音教学中也滲透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教师不仅自己具有善说的能力,还要具有善于导说的能力。

(一)坚持训练学生说话的原则

1. 语音知识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相结合;2. 说与听、读、写相结合。做到“听中学说,读中练说,写中促说”,有效地提高说话能力;3. 口头表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 明确要求与教师师范相结合。

(二)掌握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方法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教育理论

当代中国处在一个讲素质、讲教育、讲完美的崭新时代,如何使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一直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曾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评述:“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素质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提升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针对非专业音乐院系之外的其它院系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国家在这方面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师资、管理等方面因素,各个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是相当缓慢的地位。

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上来看。首先,其目的即不是培养高水准的音乐人,也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它的着眼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提高;其次,音乐才能主要包括音高才能、节奏才能、音乐审美表现才能三方面,作为音乐专业人员,无外乎要具备这三方面的才能。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强调美育。在教育中运用美学的知识理论,利用美的事物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们在美的感染下愉悦的增长知识才干,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审美形态教育又以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形态,其教学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掌握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等相关知识。力求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的过程中,进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主动排斥那些庸俗的、格调低下的人或事物。从而获得美感,并得到一种人格的升华。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比较普遍地采用以音乐课堂教育的方式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因长期的应试教育酿成的苦果,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时候,双方总是处在一种捋不清的感觉之中。当前,还有许多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足。有关部门统计:“85%的大学生不会识谱,75%的大学生不懂得怎样去欣赏音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普遍低下,有一半以上是谱盲,缺少对音乐欣赏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作为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素质之一的音乐教育,在各高校不可能成为投入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获得重视与发展是有困难的,音乐美术均为选修,虽然课程无上下高低之分,但在大学的实际情况是:专业课是安家立身之本,通常教师、学生都重视,公共课中的必修课如英语、计算机类课程属必过之关惟独音乐类公共课,学生可选可不选,完全凭个人的兴趣、意愿定,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缺乏必要的音乐教学设备,没有专门的教室和音乐活动场所。课程设置陈旧,仍停留在培养单一型人才上有个别高校没有开设音乐类课程,有些开设的也只局限于选修课,且范围很小。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音乐教师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根据调查,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匮乏,部分学校有教师但大多为兼职团委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且缺乏起码的把握课堂的能力。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其地位是令人忧虑的。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心情,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因为音乐能使人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成为人们心灵的营养。心理学家也认为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行为的直接原因。音乐在愉乐我们心情的同时,又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目前,在高校一些学生因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日看录相、玩游戏,打架事件也常有发生。这些现象就说明大学生心理不是很高,进行音乐德育功能教育的必行处。其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还可以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丰富想象了、培养思维和创造力;锻炼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从普通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作为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中国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及价值系统,音乐文化也不例外。迄今为止,高等音乐教育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其价值取向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或。

首先,音乐文化中母语的错位。所谓“母语”错位,通俗地说就是把别人的“母语”当成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主流音乐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是音乐文化的“欧洲中心”论或曰“西方中心”论。德国不莱梅大学的君特教授说:“看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为把欧洲音乐置于其他民族音乐之上而努力。也看到了一种向西方音乐看齐的完整音乐教育体系。他们无意或有意地用西方音乐的概念知识体系来认识中国音乐。”

在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音乐文化的“欧洲中心”地位已属至高无上。重复这些话语的教授们,以及与他们理念相同而又握有公权力的官员们,无法摆脱他们对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缺陷与旧的学术观念的局限,无法摆脱殖民时代音乐教育观念的阴影。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的“自我殖民”现象,而这种“自我殖民”现象还往往高举“现代化”、“全球化”的“先进”旗帜。

其次,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失衡。在“母语”错位背景下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反映出音乐文化认同的危机。一些拥有音乐主流话语权的人,以丢掉传统为荣,以效仿西方为新,或者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话语来“完善”对自我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这种交流,既无对二者跨文化及历史基础的详尽分析对照,更无对二者价值体系及话语的批判性思考。现在很多人(包括音乐院校的学生)“不知道中国传统音乐为何物,它代表的精神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是什么?而且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知道这些了。‘现代’是追求的目标,‘传统’是过时的东西。但西方的传统又是有用的,必须学好的,它是‘现代’的。我们国内的电视媒体中将19世纪的西方‘芭蕾舞剧’统称为现代音乐文化,而20世纪的中国京剧则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每年的国际音乐节一般指西方交响乐的演出,而传统则被称为‘民间音乐’。”话语的混乱,反映出文化认同的矛盾与困惑。

再次,重工艺学习而轻人文精神培育。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素来偏重于“音乐工艺”的学习,即以西方的音乐技术,诸如作曲法、演唱法、器乐演奏法、视谱法等,作为学习的目标。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注重实用而忽视法理探究的思维惯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虽然推崇音乐的“欧洲中心”论,但却对其不求甚解。在当今国际音乐教育,诸如美国音乐教育、欧洲音乐教育中,音乐是作为文化来定位的。这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性质。音乐教育,不再等同于“歌唱教育”和“乐器教育”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这表明音乐教育“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个传递传统的处”,而“必须通过批判性思考来挑战和阐明文化价值,获得自我实现”。这标志着对传统的音乐工艺学习模式的突破以及全球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音乐认识论基础的诞生。

面对高等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或,就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即正确的竞争策略。中华音乐文化,虽然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其声势亦在提升,但它在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地位来说,无疑还处于弱势。在发达国家的心目中,中华音乐文化的地位甚至还不及印度、日本及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音乐史教授、乐评人王东路先生所说:“在世界音乐会舞台上,由现代管弦乐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声音还暗淡得很。我们是民歌丰盈的国度,但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中国民歌却较为稀少。此外还要澄清音乐文化话语的混乱,这就要赖于我们树立对中华音乐文化的自尊、自信,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传・象传》)的文化精神中华音乐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系统。它是多民族、多地域的多样性统一;它集风、雅、颂,儒、释、道,以及民歌、民乐、戏剧、曲艺于一身,文化种质、生态群落的丰富多样性无与伦比。重要得一点是对高等音乐教育的规划与课程体系建构。

站在我们自己音乐体系的文化价值、历史观的立场上,对西方音乐文化作客观的科学的批评,解构西方音乐知识和话语的霸权,让中华音乐在多元的世界音乐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是一种自尊、自信,也是中华音乐对世界音乐应有的一份贡献。中华音乐,无时无刻不在与当代社会发生着碰撞和对话。中华音乐艺术的观念正在逐步正视自身的规律、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测试员 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普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测试系统内容复杂,包括测试的组织机构、测试的等级标准、测试大纲、试题的编撰、测试人员等等。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测试员起着决定作用。普通话测试是一项技术性高,异常艰辛、严肃、细致的复杂性工作,测试员较为全面的基本素质是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效度的关键。

一、具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

1.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及科学的工作态度。首先,测试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测试中,测试者与被测试者极有可能出现金钱关系、利益关系;如果测试员没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就很有可能在诱惑面前,难以“看得清,听得明”,从而影响测试工作的效度和信度,影响整个测试队伍的威信。其次,测试员应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开展这项工作,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从全球的角度看,普通话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进行普通话等级评定,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测试工作对人们交际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测试员还应认识到,测试是对普通话学习的带动与促进。对应试者公平公正、合理准确的评定,不仅可以使其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有利于形成全民学习普通话的良好风气。

2.熟悉理解党和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作为一名测试员,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要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更好地贯彻新时期推普工作的方针政策,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促进普通话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认识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对语言规范化、对教育、对民族素质的重大意义。只有测试员意识到测试工作的神圣和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把测试工作做好。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态度。普通话测试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工作,测试员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搞好测试工作。测试员在工作中要处理好与应试者、工作人员以及与副测的关系。测试员之间要有意识的进行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年长的测试员具有丰富的测试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应毫不保留,耐心指导;年轻的测试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只有老中青测试员融洽相处,共同努力,才能高效优质地完成测试任务。

4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劳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测试员应把测试工作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应试者全面负责。在测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应试对象,对所有的应试者一视同仁,秉公评判,不搀杂任何感彩,是对每位测试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位测试员的严峻考验。作为测试员,不应凭感觉、关系打分,而应当根据语言实际作出公正准确的评判,把可能出现的主观性偏差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1.语言学理论。一般认为测试员只要普通话说得好,经过测试能力培训就可以做好测试上作了,其实不然,语言学理论的学习更为关键。掌握必要的语言学知识,可使测试员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审视语言现象,能把握全局、抓住本质,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从而使评判更客观更准确。比如:国际音标的学习,可以帮助测试员全面了解应试者的语音面貌,减少语音偏误的漏判和误判。又如学习音位学理论,可以帮助测试员从整体上把握音位系统,避免片面地进行琐碎分析。另外掌握语言学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测试员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正确地对待规范与变异,在测试及辅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2.掌握普通话及方言知识。掌握普通话知识是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基础。如果了解儿化、变调的规律及尖音和团音的声韵配合规律,明确朗读说话中重音和停顿的位置及表达方式,熟悉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则,测试中就能对应试者的普通话面貌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对应试者进行培训时,就能科学地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地示范指导。方言知识对做好测试工作也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概况,熟悉所在地区的方言特点,就可能根据普通话和方言的对应规律,快速发现应试人出现的系统性的错误或缺陷,在有限时间内对应试人可能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掌握测试的主动权,提高测试效率。

3.掌握心理学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与被测的双边交流过程,测试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应试者水平的正常发挥。如果测试员对应试者嘲笑责怪,随意发火,武断压制,就会增加测试者的心理压力。反之,若对应试者抱以理解、宽容、诚恳、热情、谦逊的态度,就能消除应试者的思想顾虑,减轻心理压力,相应地提高其测试成绩。作为测试员,应学习心理学方面知识,确保在测试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引导应试者冷静思考、正常发挥。同时体察应试者的情绪,并予以适当的调节、疏导,以保证测试任务的顺利完成。

4.掌握文学知识。在朗读和说话中,句子的语气、情感的处理,语言风格、文章的体裁构思等等,都与文学相关联。作为一个测试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具有文学感受、文学欣赏等能力。常阅读、多欣赏、多写作,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测试水平。

5.掌握美学知识。包括美学理论及美学应用知识,以在普通话测试中,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构筑完整的自身审美系统,对应试者的音色、词汇、语句等,作出准确的审美评价。

三、具有较强的测评能力

1.较强的听辨音能力。基本的语音知识,较强的听辨能力,一定的口语示范能力等是测试员搞好测评工作的前提条件,其中,较强的听辨记音能力最为重要。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仅凭测试员的听觉主观感受应试人的发音状况,并以此作为评定应试者实际语音水平的依据。而语音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测试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听辨音能力。测试员听辨记音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测试对象等级的高低。面对测试对象的实际语音面貌,测试员要尽可能地排除自己固有方言的干扰,迅速捕捉应试人的方言和带有缺陷的语音,并迅速有效地记录下来。应试者普通话水平无论是高还是低,出现的问题是错误还是缺欠,测试员都要 “知其然”,并且要能“知其所以然”,不能凭感觉评分。

2.较强的语言感知力。应试人说的大多是介于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过渡语”,存在的问题中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因此,测试员要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力,不仅能感知显性问题,而且能发现隐性问题。

3.具有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要有正确把握“定量”与“定性”、“精确”与“模糊”、“宽”与“严”关系的能力,以确保测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测试的大多环节是量化评定的过程,在操作时,很容易出现以“定量”代替“定性”的情况,而忽视对应试人总体语言面貌的把握。的确,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就会出现评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任意性。而用“定性”代替“定量”,测试员往往会难以把握和操作。因此,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要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作为评定的依据。要明确“定量”是“定性”的基础,而“定性”是“定量”的概括和总结。

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测试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作为测试员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普通话水平测试又是一项操作性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具备较强的测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实践中的点滴积累,更需要测试员的勤学苦练及刻苦努力。测试员要在认真学习测试大纲及有关测试的各种文件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需要,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宋新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走向科学的思考》,《语文建设》1999.6。

[2].白健:《试论普通话测试员的素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普通地质学论文第8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94年作出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属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为此,师范院校的师生应下气力学好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测试站应相应地认真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和效应,才能真正把测试工作长期做好,为推广普通话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能等同于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

(一)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

这是做好一名合格测试员最首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测试员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有事先请假,并自行落实好替补人员,保证测试正常进行;更要求掌握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的质量;还要求态度温和,富有爱心地询问或解答考生的问题;还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给考生上好考前培训课,为他们的普通话等级考试推波助澜等等。

(二)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

如果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具有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谈吐表现,不具有良好的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行为,就不可能赢得学生和老师们的信赖和尊敬,就不配测试员的称号,更谈不上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

(三)较高的培训水平

培训是促使考生普通话等级考试顺利通过的关键环节。测试员不仅具有测试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培训的职责。如果一个测试员只会测试,而不能胜任培训的任务,那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测试员,一个不完全的测试员。如果一个测试员不能上好培训课,那必然引起考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感,甚至他们会向测试站提反抗意见:“收了我们的培训费为什么不派一个好的培训老师来上课?……”所以,一个称职的测试员同时要是一名合格的培训员至关重要。

(四)较强的测试能力

要保证测试的质量,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除了要求测试员有高尚的工作道德,更要求测试员有较强的测试能力。

(五)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可能会有不少人或测试员认为这点不应作为测试员的素质要求。但笔者认为:如果是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这方面素质不够,还说得过去。但高等师范院校的测试员必须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否则枉为高师测试员。熟不知高等师范院校的一般老师都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每年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算称职。所以高师测试员也不例外,应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且并不过分。

三、培养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一)工作道德方面

1.测试员要培养热爱培训测试工作的自觉意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测试员要热爱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良好的工作道德,来自于对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如果测试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标准高、要求严,以一流的表现和成绩来赢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他必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尽职尽力地进行培训和测试,出色完成工作。而不是得过且过,迁就自己。

2.测试员要加强作风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作风修养具体包括实事求是的作风,主动负责的作风等,这些作风的养成,对于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测试工作应坚持的原则。这就要求测试员必须认真执行测试标准,实事求是地打分定级,维护公平公正。切忌任何个人感情因素,随意抬高或降低考生的成绩。

主动负责精神,既是测试员的思想、才干在道德修养上的反映,也是培训测试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测试员要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绩,必须具有主动负责的精神。这就要求测试员主动做好培训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写好教案,制作好培训课件,调适好录音笔,检查各种测试材料、签字笔、秒表类是否具备等;主动认真地完成培训测试中的讲课和测评任务;主动负责地做好培训测试后的收尾工作,如课后指导、解答疑难、评分、登分、签名、关闭测试仪器等。还要求测试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做些常规工作。

3.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观念,自觉遵纪守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是执行培训测试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测试站必须经常对测试员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测试员则要不断加强纪律和制度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遵纪守规,做一名有能力有水平守纪律的测试工作者。

4.勇于解剖自己,认真反省及时改进;开展批评,乐于接受监督。测试员应当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解剖行为,把自己培训测试工作表现中各种错误思想或做法以及潜藏在思想深处的不符合工作道德要求的东西,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并对这些思想意识或做法进行公正严厉的斗争,作出是非分明的抉择,及时改进工作思想和方法,增强工作道德水准。

在工作实践中开展批评,接受监督,是测试员进行工作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测试员应当经常听取同仁和考生的批评意见,把舆论压力变成加强自身工作道德修养的动力。

(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方面

1.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多说多用。测试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已进入了一级水平但却不能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否则就会“不进则退”。特别是生活在方言区的测试员会受到各种方言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加以经常性的练习和运用,就会使普通话标准程度下降,导致普通话表达能力降低,所以测试员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的例词和作品是最好的练习材料),多说多用,才能始终保持并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与水平。

2.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测试员说普通话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时时处处做起,并且坚持不懈,变成一种自觉自然的永久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能力与水平

(三)培训能力与水平方面

1.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备好课是提高培训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测试员对培训课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备教材就是熟悉吃透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测试员要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两本书的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授课;备学生是要了解授课对象是何专业何层次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和现状如何,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备课时都要事先了解清楚,在教学时才能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备教法就是选定上培训课的主要授课方法。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所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精讲多练的方法,最适宜最有效。在“练”的过程中则要采用测试员示范带读的方法,多读多练,必有好的训练效果。中文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等级要求不一样,文科和理科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差异较大,这些不同之处要求测试员还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学。

备好课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构思好培训的蓝图和设想,接下来是要落实到实际课堂培训教学中,否则蓝图就会变成空想,所以要求测试员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教学环节,充分调动考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好的培训目的。

2.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语音技术来上培训课,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多媒体的应用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综合发生效应,给人以丰富性、可感性、生动性。如果测试员在备课时能先制作好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语音技术来实施培训课堂教学,能促使考生耳目一新,好学勤练,那将会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测试站要想方设法提供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给测试员培训课用,而测试员则应积极制作课件,熟悉多媒体和现代语音设备、应用程序及操作技巧,以便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能应用自如,顺理成章,出色完成培训任务,从而让考生满意,得到他们的好评。

3.观摩优秀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优秀的培训测试员往往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极佳,所以测试员尤其是年轻的测试员定期观摩优秀的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

(四)测试能力与水平方面

1.多测、多摸索、多总结、多交流。俗话说:“熟能生巧”。每个测试员只要多参加测试,多去摸索测试的规律与要领,多去总结自己测试中的经验和失误,多与同仁交流做法,积极取经,定能逐渐由测试生手变成一个熟手、巧手,从而提高自己的测试能力与水平。

2.培养快准细严的测试工作作风。快、准、细、严是对测试工作作风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快”就是快速。测试工作的时效性强,测试员必须高度集中、反应灵敏、动作快速紧凑地进行测试,要讲究效率,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提倡快速作风,绝不意味着可以草率从事、盲目行动,而应该在紧张的测试工作中以镇定的情绪、清醒的头脑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克服急躁、忙乱、慌张的行为。

“准”就是准确。准确是认真负责精神的体现,是保证测试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评分标准,专心致志倾听读音,准确地定分定级,从而保证测试的结果真实,质量过硬。

“细”就是细致。在测试工作中,有许多评分细则,测试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倾听判断每个环节的读音,否则就可能出差错。测试是一项漫长、单调且高度紧张的工作,测试员要有不厌其烦的韧劲,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怕吃苦,甘于枯燥,乐于做细功,当然,细致并不意味着慢慢腾腾,不讲效率,而是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追求完美和质量。

“严”就是严谨,即严密谨慎之意。测试员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不能随意估分,敷衍了事,或带个人感情因素来打分。在考场上要谨慎地询问或答复考生问题,不能随便提示或暗示考生读题,也不能马上告知考生成绩,而应暂时严格保密,这样才能保证测试能正常进行下去,按时完成任务。

(五)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

1.多总结、多思考、勤记录、积累素材、发现亮点。普通话培训测试是一项很专业化的技术工作。每个测试员都应经常自我总结这方面的可贵经验和不慎失误;经常思考培训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及解决办法。通过反复思考说不定会突然醒悟或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亮点问题,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一闪即逝。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下一步培训测试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更可为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学术研究提供新鲜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下一步科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多交流、广泛听取同仁意见和经验,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从事科研活动,决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最终会陷入目光短浅、狭隘的个人主义境界。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要多与其他测试员交流,广泛听取同仁的意见和经验,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再结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最终化为的科研成果定会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可。

3.广泛阅读,善于借鉴,勤动笔写作。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要多看书看资料,广泛地阅读,并善于借鉴和效仿,写文章时定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富有文采。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活动,测试员每从事一项有关普通话测试方面的科研项目,必定要广泛阅读大量的资料,了解学术界的前沿状态,从而确定自己的科研内容、方法和思路,而不能落入俗套,毫无意义。

古人又曰“勤能补拙”。只要测试员经常自我加压,勤动笔去写论文、报课题,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逐渐摸索到规律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它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要起率先垂范作用。普通话测试站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要保证测试站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流的培训测试质量作保障,而一流的质量直接来源于测试员一流的综合素质,所以培养与提高测试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且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程,应长抓不懈、从严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游铭钧.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